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沿着“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反映社会生活,朴素无华,大胆坦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南朝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以清丽缠绵见长,以《西洲曲》为代表。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动荡的社会生活与北方人民的生活风习,风格粗犷豪放,以《木兰诗》为代表。
一、南朝民歌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主要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与西曲歌两类。
另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南朝民歌的特点:1、内容:以情歌为主。
原因:A.江南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作者多为商贾、妓女、船户、市民。
B.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
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C. 统治者的好尚,收集新声艳曲。
2、艺术特点:A、体裁较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对后世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B、语言清新自然,有较强表现力。
C、表现手法巧妙。
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同字;同音异字;比喻、夸张、想象、衬托等,使情感表现委婉含蓄,意味丰富。
D、风格清新婉丽,柔媚缠绵。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
(《子夜歌》)讲读:《西洲曲》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季节之变化描写,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意深切、婉转、缠绵,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艺术特点:1、通过四季变化,表现人物感情。
2、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采莲、弄莲、置莲的行为描写)3、采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构成一种音律美。
4、用双关语,以“莲”关合“怜”,表现女子的爱恋之情。
二、北朝民歌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也有一部分。
南北朝民歌选

言是所欢来。
注释:
言:谓,以为。
华山畿(一坐复一起)
一坐复一起,
黄昏人定后,
许时不来已。[1]
注释:
[1]许:义同“几许”,几多,多少之意。已:语助词,用法同“矣”。
欢闻变
锲臂饮清血,
牛羊持祭天。
没命成灰土,
终不罢相怜。
长干曲
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琅琊王歌辞(东山看西水)
东山看西水,水流磐石间。[1]
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2][3]
奈侬身苦何!
夜黄
湖中百种鸟,
半雌半是雄。
鸳鸯逐野鸭,
恐畏不成双。
子夜歌
高山种芙蓉,
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
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今夕已欢别)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1][2]
注释:
[1]悠然:谐“油燃”。
[2]期:谐“棋”。
子夜歌
注释:
[1]駓跋:马快跑时的蹄子声音。
[2]别雄雌:分别高下。
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1]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2]
注释:
[1]捉:握。
[2]蹀:(音“蝶”)座,跌坐,就是盘膝而坐。
木兰辞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方?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看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
水畔女儿的情思犹如这绵绵海水般温柔不绝,她有着丰富的感情
和多愁善感的心,与情人分离,是她心中无限悲苦的根源,对情人诚
挚的爱,却又让她显得楚楚可怜,娇美可人,那缠绵的思念甚至都不
曾为外界经年景象的变幻而有丝毫动摇。
淳朴的语言也正诉说了她对
于爱的淳朴心理,就算是如痴如醉,也要将这份爱的体验持之以恒。
子夜四时歌·夏歌(南北朝民歌)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

子夜四时歌·夏歌南北朝民歌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子夜四时歌·夏歌(南北朝民歌)全文注释翻译及原著赏析[南北朝]民歌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注释:田蚕:耕田和养蚕缫丝。
思妇犹苦身:思,句首语气词。
苦身,身体劳累。
犹,依然,还要。
全句的意思是说,别的妇女可以休息,她却不能,她还要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
当暑理絺服:理,料理,归拢。
絺(chī),细葛布,即用葛(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织的布。
全句的意思是说,虽然是正当暑天,她仍要料理丈夫的葛布衣服,(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行人:作客在外的人,这里指她的丈夫。
译文:盛夏时节,田里的农活结束了,养蚕缫丝的事也告一段落了,别的妇女开始休息了,而她还要继续继续辛辛苦苦地干活。
骄阳酷暑里,她正在整理葛布衣服,准备给出门在外的.丈夫寄去。
赏析:《子夜四时歌》是乐府《吴声歌曲》名,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民歌。
它和后世民歌里的《四季相思》很类似。
在《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子夜四时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
这里所选的是“夏歌”中的第七首。
这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个农家妇女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也委婉地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辛苦与幽怨。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这位农家妇女辛辛苦苦地下田耕地、养蚕缫丝,结果“田蚕事已毕”,收获多少姑且不说,单是丈夫在外,她一个人在家里支撑门户,原本就很辛苦,可是“田蚕”忙过之后,依然不能像别的妇女那样得以短暂的修整和喘息。
“犹苦身”,即仍然要继续劳作,也就是说她没有时间和条件休息。
她的丈夫为什么外出?出门干什么去了?是出征疆场了,还是不得已出去谋生了呢?诗中虽未点明,但我们不难想象,这不能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从“思妇”归拢整理的家织粗布衣服我们不难想象,她虽然种地养蚕,但是她仍然穿不起绫罗绸缎之类的好衣服,最多也只能穿那些“絺服”——细密一点的葛布衣服,这说明她的收获除了苛捐杂税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她只能自己穿那些粗疏的葛布,而将稍为细密的葛布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
初中语文:古诗补充(2021年初中语文人教版)

古诗补充
1.《木兰诗》(南北朝民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6.《湖心亭看雪》(张岱):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7.《小石潭记》(柳宗元):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河中石兽》(纪昀):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选编

《企喻歌》:
男儿欲作健,第结伴二不节须多北。鹞朝子民经歌天飞,群雀两
向波。 《琅一琊、王北》朝民歌的保存 新买二五、尺北刀朝,民悬歌著的中内梁容柱。一日三摩娑,剧于十 五女。 《折杨反柳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bìbá。快马飞奔时马蹄击 地声。跸字右边偏旁应是“必”)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 褰裳逐马如卷蓬。 左射右
西曲
江汉流域的荆、 郢等,西部重镇
第一《节子夜南歌朝》民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一、南朝民歌的保存与分类
二、南朝民《歌子的夜内四容时歌·冬歌》
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南朝乐府民歌内容比较单一,基本全是情歌。 风格柔婉、缠绵,《清那新呵艳滩丽》,带浓厚的脂粉气,
文辞的南艰朝深乐奥府涩民、歌繁体复式芜短杂小,,音多乐是感五的言破四坏句等;等
弊病。抒而情南为朝主民,歌情的感兴细起腻及,其在浪上漫层色的彩流中播透,着再
度把新哀鲜伤的的血基液调输入;到文人创作中。于是从鲍照
到齐、善梁于的描文写人相诗思,者雅的俗心结理合活渐动渐,成多为用主比导兴的和方 向,从谐而音改双变关了面貌。
再“大 双如风量关《流运隐三”语用洲既的双歌是构关第》字成隐中面一,语“上主,节遥的要是见“是南南千风利朝幅吹朝用民帆水谐歌民,流音的歌知”字一是之和大逐意一特风,字色流又多。”暗义,,
喻又朝融这 用 明 男男如霜比种。”方一二三女《比喻双如,的、、、南读之喻人关“感《南南南朝曲间女的隐莲情子朝朝朝乐歌的子消语”犹夜民民民府》“,瘦,谐豫歌歌歌歌民中风 白 。常音含》的的的歌“流 日常 “ 糊中保 内 艺体朝情 比又 怜 。“存 容 术式霜事 喻和 ”雾与 特短语”男字比露分 点小白,子,喻隐类,日这,同、芙多,是“时象蓉是知利消这征,五我用”两手见言为多借句法莲四欢义霜又结不句消词的比合分;”。消喻使, 这种手抒法情的为运主用,,情使感得细诗腻歌,的在感浪情漫在色热彩烈中大透胆着的 同时又哀显伤得的婉基转调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 形象的生动鲜明。
南北朝之民歌

《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 粮食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琅琊王歌辞》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 父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2、反映人民疾苦: 与战争并行的人口掠夺,大批流亡,出现许多怀
土思乡作品,流露着悲哀和绝望的感情。 《紫骝马歌》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 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
组诗,造成完整的叙事。 情节、动作塑造模糊的形象。 夸张、比喻手法精熟。 南北审美风味的组合。
(4)谴责男 子的负心、背 约:
《子夜歌》:
侬作北辰星, 千年无转移。
欢》
渊冰厚三尺, 素雪履千里。
我新如松柏, 君情复何似?
8、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 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余的四言及杂言体诗,篇 幅也很短小。
短小的篇幅对形成明快的诗风,具有关键的意 义。
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所剩余60余首,保存在《乐府诗 集-梁鼓角横吹曲》中,其它在《杂曲歌辞》 和《杂曲谣辞》中,数量没有南朝乐府民歌多。
婢乃歌曰:‘歌繁霜,繁霜侵晓幕。伺意空相 守,坐待繁霜落。留连宴寝,将旦别去,以金 簪遗文韶。文韶亦赠以银碗及琉璃匕。明日, 於青溪庙中得之,乃知得所见青溪神女也。” 按干宝《搜神记》曰:“广陵蒋子文,尝为秣 陵尉,因击贼,伤而死。吴孙权时封中都侯, 立庙钟山。”《异苑》曰:“青溪小姑,蒋侯 第三妹也。”
艺术特色
1、语言质朴无华; 2、风格豪迈刚健; 3、表现感情爽直、坦率; 4、体裁多样。除五言四句外,还有七言四句、
荆州、扬州(武汉、南京)城市最繁荣。
宋书: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
城市盛行歌谣、舞蹈。
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 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
南北朝民歌选

北朝民歌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 勒歌》 •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 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 剧于十五女。(《琅琊王》)
•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狄谷中, 自骨无人收。(《企喻歌》) •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 愁人思故乡。 •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地驱乐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 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 柳枝歌》)
吴歌
•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 何悟不成匹。 •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 年都一晓。 • 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谁知相思苦, 玄鬓白发生。 • 我与欢相怜,约誓底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 君情复何似?
西曲
•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 江水断不流。(《莫愁乐》) • 青蒲衔紫茸,长叶复从风。与君同舟去, 拔蒲五湖中。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与君同拔蒲, 竟日不成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山畿
华山畿,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 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 棺木为侬开。
那呵滩
其一(女歌·闻欢下扬州)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弯。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听说情郎要远去扬州,我一直相送到江津弯头。但愿情郎的篙橹折 断,好和我一起重回故乡 。 其二(男歌·篙折当更觅)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篙折了可以再换,橹断了可以再安。既然各自受官府差遣,我哪里 能够中途回还?
• • • • •
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商人、市民、歌 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 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 情歌。 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 ①对爱情的渴望 ②表现爱情的欢乐 如 《子夜歌》 ③表现相思之苦 ④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情,如《华山畿》
南北朝民歌
——唐恺悦&邝乐瑶
简介
北
• 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 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 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 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 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 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 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 彩和情调。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 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 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子夜歌
• 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 宿昔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 •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 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 • 见娘喜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 •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 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 •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木兰诗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 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 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 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 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 十年归。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 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 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 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 是女郎。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北朝民歌
•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 三、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
•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 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 和《杂歌谣辞》也有一小部分。今存70首左右。大 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多是少数民族 的创作,传入南朝,被南朝保存了下来。
南
南朝民歌
•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地域 •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 • 三、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和产生的时代、地域
•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清商曲辞》中,主要 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 1.吴歌,也称吴声歌曲,今存320余首,多产生于晋宋时期,以 建业(南京)为中心。 • 2.西曲,今存140余首,多产生于宋、齐、梁、陈时期,以湖北 江陵、襄樊直至河南邓州一带。还有神弦曲,今存18首,是民间 祭神的乐歌,产生于建业附近。此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 保存有少量的南朝民歌。
二、北朝民歌的内容:
•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 • 1.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 《敕勒歌》等。 • 2.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 辞》(健儿须快马)、《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等。 • 3.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陇上歌》 (陇上壮士有陈安)、《企喻歌辞》(男儿可怜虫)、《幽州马 客吟歌辞》(快马常苦瘦)等。 • 4.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 《捉搦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等。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二)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三) 放马两泉泽,忘不著连羁。担鞍逐马走,何见得马骑。 (四)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五)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谢谢
• 西曲歌也是以情歌为主,但由于地域的差别反映爱情生活的角 其突出特点是: 把爱情和劳动结合起来,如《那呵滩》等。
度稍有不同,
• 1.南朝民歌风格委婉缠绵、清新自然。郭茂倩《乐府诗集》说:“艳曲兴 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 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 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 • 2.南朝民歌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 • ①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 药名的“散”双关聚散的“散”,以黄连的“苦”双关相思的“苦”。双关 隐语的运用既体现了作者的丰富联想,也使感情的传达显得含蓄委婉。 • ②南朝民歌也善于利用景物传达出深婉的情思,如“秋风入窗里,罗帐 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秋风、罗帐创造了凄清的环境气氛, 然后借明月的千里清辉传达出自己深婉的情思,。 • 3.南朝民歌大多体制小巧,多五言四句。个别也有较长的如《西洲曲》, 但也是四句一解
• 1.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北朝民歌多收入《鼓角横吹曲》中,《乐 府诗集》说横吹“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这种“军中之乐” 从音乐上就有别于南朝民歌。北朝民歌多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大漠、草原上的游牧、 征战生活。这种生活造就了民族的粗豪性格,情感体验没有南朝民歌的细腻深婉, 而是率直裸露,反映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就形成了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的特征。 • 2.北朝民歌的艺术虽然没有南朝民歌细腻委婉、优美精致的特点,但是在粗疏质 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 • 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跋黄尘下, 然后别雌雄”语言虽然粗疏,但是很有气势,也揭示了马背民族强悍尚武的精神气 质。 • 语言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只是随口唱来, 短短几语,那苍茫的景象和雄浑的境界便应声而出,成就了千古绝唱。另外,朴素 的语言却也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如“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短短的十六字既描写了景物,又把老女的形象表现得鲜明而生动。简单疏朗、质朴 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 • 3.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 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