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学习体会

合集下载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西方美术史》是一部关于西方美术发展历程的巨著,作者通过对西方美术史的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展现了西方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西方美术的博大精深,以及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造力的无限可能。

同时,我也对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也更加深入。

在书中,作者对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雕塑和壁画开始,一直到文艺复兴、巴洛克、浪漫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等各个时期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都有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通过对这些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美术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时期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震撼的是西方美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不同时期的艺术家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对人体结构的深刻理解,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艺术作品,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代表人物。

而在印象派时期,莫奈、雷诺阿、德加等艺术家则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独特描绘,创造出了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成为了印象派绘画的代表人物。

这些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展现了西方美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人感受到了艺术的无限魅力和魔力。

另外,通过对西方美术史的阅读,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家们所创作的作品往往都受到当时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主,反映了当时宗教信仰的盛行和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热情追求。

而在印象派时期,艺术家们则更加注重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描绘,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独特表现,展现了一种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西方美术史课程总结(一)

西方美术史课程总结(一)

西方美术史课程总结(一)西方美术史课程总结前言作为一名资深的创作者,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创作西方美术。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西方美术史的重要性。

西方美术史课程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西方艺术的发展轨迹和核心概念。

在这篇总结文稿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对西方美术史课程的见解和体会。

正文西方美术史的价值•提供历史背景:西方美术史课程帮助我们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洞察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社会文化环境对艺术的影响。

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对于创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深刻的思考。

•拓展审美能力:通过学习西方美术史,我们能够接触到不同时期和风格的艺术作品,从而拓展我们的审美能力。

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从而丰富自己的创作技能和风格。

•培养批判思维:西方美术史课程不仅关注艺术作品本身,还提供了艺术解读和批判的方法和理论。

通过分析和讨论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学会分辨和评价艺术质量。

西方美术史的重要时期与代表作品•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的繁荣和辉煌,如帕特农神庙和大卫雕像等,对后世的艺术影响深远。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众多杰出的艺术家和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

这个时期的艺术追求真实主义和人体比例的精确表现。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印象派的艺术家们通过对光线和色彩的感知,创造出了富有生机和光影变幻的作品,如莫奈的《睡莲》;而后印象派则进一步探索了形式和表现的自由度,如梵·高的《星夜》。

西方美术史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西方美术史课程也在不断演变和拓展。

未来,我相信以下几个方面将成为西方美术史课程的重要内容:•当代艺术:随着当代艺术形式的不断涌现,未来的西方美术史课程将更多关注当代艺术家和作品,探讨他们对于艺术界的影响和创新。

•跨文化交流:西方美术史课程将越来越关注世界各地的艺术发展和交流,不再局限于西方的范畴。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

外国美术史读后感作为一位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来说,我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各种艺术形式。

在这样的探索中,我发现了外国美术史这本书,这本书彻底的开启了我的眼界,让我对艺术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下面我将分享一些个人的体验。

对艺术的认识加深通过阅读外国美术史,我对艺术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过去,我的艺术观念只局限于作品的表面,只是看到了画面上的美景。

但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表面的美景,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是他们对于所生活的时代、文化和社会的思考和理解。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时代中反映出这种历史和文化。

因此,只有当我们深入去思考艺术作品的含义和背后的意蕴,才能真正理解艺术的本质。

学习不同风格的艺术外国美术史是一本介绍各种不同流派艺术的书籍。

通过这本书,我学习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如文艺复兴艺术、后印象派、抽象艺术等等。

每一种风格都有着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视觉效果,这些手法和效果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美,更是每一个时代和文化的独特体现。

同时,通过学习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也更好地理解了这些风格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进一步理解了它们在时代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艺术的本质。

增强文化交流的能力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学习艺术,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而且,艺术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语言,艺术品的视觉效果和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语言,也可以通过风格表现和符号来进行表达。

通过学习这些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并增强我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能力。

这对于我未来的人生和工作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外国美术史是一本丰富、深入的艺术历史书籍,通过它的阅读,我对于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学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技巧和风格表现。

《外国美术史》读书心得体会读书的心得体会

《外国美术史》读书心得体会读书的心得体会

《外国美术史》读书心得体会读书的心得体会
阅读《外国美术史》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美术的魅力和艺术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外国
美术史的研读,我了解到了西方艺术从古希腊时期的雕塑到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领
略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首先,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从一个更系统的角度去了解艺术发展的历程。

以前,我对西方美术只有零散的片段认知,但通过读书我了解到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以及
艺术家们的创作思想,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印象主义运动
对表现形式的革新等。

这样的了解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的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相互交融而发展的。

其次,通过学习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我也更加明白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不同时期、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如古希腊的经典主义、文
艺复兴时期的写实主义、印象主义的点彩技法等。

这些不同的艺术风格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并启发我在自己的创作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最后,读书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欣赏。

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艺术,我对艺
术的审美标准和创作理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增加了对艺术品鉴赏的能力。

每一幅作品都代表着艺术家的个人风格和创作意图,只有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才能
真正领略到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通过阅读《外国美术史》,我不仅增加了对西方美术的了解,还在审美、创作和鉴赏
方面受益匪浅。

这本书开启了我对美术的新视野,希望以后能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美
术的奥秘。

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6篇)

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6篇)

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6篇)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什么是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6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美学史阅读心得体会1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问题,虽然并非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但它却直接涉及到怎样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来研究美学史这样重大的课题。

朱先生说他要求把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加以区别的这个想法,倒不是他第一个提出来的。

在他之前,在五十年代初有的苏联学者就已经作过尝试,但却挨了粗暴的批评棍子。

不同的意见被压下去了,但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在我国学术界,在近三十年里,把上层建筑混同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当盛行的论点。

把二者不加区别地混为一谈的看法,事实上已经在某些问题上造成了理论上的混乱。

举一个例子来说,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只能在彻底变革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才能建立起来。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相应地也只能在产生了它的`经济基础之后才会耸立起来。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abc。

但是,我们知道用来指导推翻资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理却是在资本主义时代诞生的。

把上层建筑混同意识形态,或者在它们之间划上等号,结果就会得出非常荒谬的结论:1、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的产生先于它的经济基础,2、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可以不依赖它的经济基础,3、上层建筑可以离开或者不要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

可见,朱先生提出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确是有的放矢。

其积极意义在于它将引起学术界的进一步深思。

对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全面的研究,不光对美学史,而且对于整个文化思想史的编写工作都是有益的。

这就是《西方美学史》的第三个特色。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在读完西方美术史这本书之后,我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艺术的意义和影响有了新的认识。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西方艺术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以及艺术家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作品的特点,让我对西方艺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书中,我了解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是以神话和历史为题材,追求完美和理性的表现,而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中心,强调信仰和虔诚。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人文主义和个性化的表现,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作品,为后来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强调动感和情感的表现,18世纪的古典主义则追求理性和秩序,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则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表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则挑战传统,追求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人类思想和精神的历史。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理性追求到现代的多元表现,西方艺术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对生活的理解,也反映了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和发展。

除了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外,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也对艺术的意义和影响有了新的认识。

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也通过作品传递了情感和思想。

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交流。

艺术家们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后人的创作灵感,也影响了后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通过阅读西方美术史这本书,我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对艺术的意义和影响有了新的认识。

西方艺术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人类思想和精神的历史。

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交流。

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 (2)

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 (2)

学习西方美术史有感
学习西方美术史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旅程。

通过学习西方美术史,我深入了解了西方艺术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从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古典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艺术再到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和风格,每个阶段都有令人震撼的作品和创作理念。

学习西方美术史让我对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学会了审美的视角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欣赏和分析各种艺术作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我也从中学会了欣赏不同风格和时期的艺术作品,从古典到现代,从写实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

学习西方美术史还让我对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我能够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艺术作品往往是时代氛围和思潮的反映。

我也发现艺术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力,艺术作品可以引起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变。

最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美术史激发了我的艺术创作灵感。

通过学习西方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我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学习西方美术史也让我对艺术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艺术不仅可以为人们带来审美享受,还可以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学习西方美术史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它拓宽了我的美术视野,培养了我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同时也激发了我的艺术创作灵感。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了解艺术史,我能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成长和进步。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

西方美术史读后感第1篇:西方美术史读后感《西方美术史》有感这本书西方艺术的形式与特征等的发展史,其中心问题是美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另外,西方美学与西方的哲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对美学,哲学是关于一切美学问题的最基础的思考,具有元美学的性质。

对美学问题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和丰富对西方哲学的理解。

西方历史上的文学艺术作品是许多美学思想的源泉。

说起西方美术,我好像走进到了另一个新天地,与中国美术形式意境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

在兴趣盎然中,乔托的觉醒,波提切利的韵昧,达芬奇的智慧,米开朗基罗的激愤,拉斐尔的优雅,乔尔乔内的建树,提香的追求和丁托列托的视角,感受布勒格尔的气质,丢勒的才情,普桑的力度,华托的情调,大卫的理想,安格尔的柔美,德拉克罗瓦的激情和莫奈的光影,深深吸引着我。

另外,西方艺术流派及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华丽激情的巴洛克艺术;古典优雅的学院派;充满生活情趣阳光的荷兰小画派;夸张扭曲的折衷主义;真实和谐的写实主义;抽象豪放的野兽派;具有戏谑和象征意义的超现实主义……书的第一部分讲的是古埃及希腊罗马美学。

提起埃及,人们首先想起的是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卓越的建筑艺术,它是法老王们的陵墓。

对于金子塔的美丽和雄伟我不多说,在课上学到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

从那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埃及人的灿烂文化以及他们对“秩序”的狂热追求,绘画的比例,外形都奇异的保持一致,宏伟的雕像现在虽然有好多残缺,但仍能感受到那埃及的辉煌文明!古希腊的美学思想是在其哲学,艺术,宗教,文化的土壤中产生的。

超凡入圣的艺术,古希腊与古罗马。

罗马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直接根据面具制作肖像雕塑。

后来古罗马肖像雕塑的美学追求在于求真美,这同古希腊的宁静、理想化的完美迥然不同,这种特征趋向于个人意志的创造,表现出敢于参与世事争胜的气概。

它是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伟大的罗马,璀璨的希腊!充满神话的希腊,雅典卫城,巴特农神庙,这些美丽的地方都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觉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不久去看了中国百年油画展,对中国油画有了一个panorama式的了解,从世纪初留法画家的风景小品到《开国大典》再到《父亲》。

油画在中国毕竟只有百年历史,佳作名画家都还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之中,不至于太埋没了某一颗“珍珠”。

但是在西方世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名家便如南天群星,但是其中真正始终璀璨耀眼的,数来数去,竟然没有多少位,更多的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口味的变迁而明明暗暗。

1841年,当时法国最走红的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受巴黎美术学校之请创作壁画《半圆室》,为13世纪到17世纪的名画家“树碑立传”。

在这幅壁画中,他以安格尔的画风,既写实又寓意,描绘了胜利女神跪倒在三位在神话中分别象征建筑、雕刻和绘画的天神的脚旁,而40位历代艺术家则围绕在他们身边,其中有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提香,普桑,洛林,韦罗内塞,凡艾克,乔托,丢勒,霍尔拜因,鲁本斯,伦勃朗,穆里洛和委拉斯开兹。

从上述列举中可以看出,在德拉罗什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人眼中,最优秀的作品和画家集中在文艺复兴时期。

安杰里科的大名则似乎到了最后时刻才被添加到这个名单中。

如果说今天我们已经几乎淡忘了埃德林克,波特和雷蒙迪这些昔日或许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么我们在这40位艺术巨匠中却怎么也找不到波提切利,格雷科,博施,布吕格尔,格鲁内瓦尔德,皮耶罗·德拉弗朗塞丝卡或者弗美尔的面孔。

假如让每个时代都做一个类似的实验,毫无疑问,我们将对所谓的“艺术巨匠”的名单产生极大的分歧。

因为,除去屈指可数的几位在生前就已经享有巨大声名并且死后仍然“香火旺盛”的艺术家,比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鲁本斯,伦勃朗,也许还可以算上毕加索,几乎所有我们今天认为是天才而不朽的画家,都是在死后若干年后才重新为人们所赏识的。

譬如在19世纪以前,基多·雷尼的名头要比今天被认为是“现代绘画的奠基者”的乔托响亮。

但是今天我们全面对比这两位画家的作品,可以比较公平地作出评价,虽然雷尼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相当活跃,但是乔托在绘画史上的重要程度却无疑要高过他。

虽然就透视法则的应用来看,乔托的技法仍显粗糙。

今天我们把他归入大师之列,不是因为他画的多好,而是因为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画法,为后世开启了另一扇看世界的“窗口”。

类似的情况还有安杰里科修士,如今大家普遍认同,正是他们为16世纪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对于画家的评价从来都在变动,西方的美术欣赏口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比如经济,美学,道德甚至政治方面的因素都起着很大的影响。

正如我们今天重新评定周作人一样,任何一本法国文化史,现在都少不了华托的篇幅。

这位在其有生之年就已经被大众所喜爱的画家,一直到了19世纪才被认为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著名画家。

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100年中,他的画作同弗拉戈纳的一起,被当作旧政权的垃圾而打入冷宫。

有意思的是,某一时代对于当时的画法画风的接受程度也重新改变了对前人的评价。

比如在1950年间,凡高受到时人的重视,间接着也让格雷科这位西班牙画家焕发新生。

同样,1960年超现实主义成为时尚,才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博施和格鲁内瓦尔德。

此外,占统计地位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流派也影响了时人的欣赏习惯。

浪漫主义的兴起,使得意大利和弗莱芒的“原始画派”画家们在19世纪初期重新得到赏识。

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者们推崇简洁的线条,认为技法优先于材料。

1830年以后则相反:人们重新发现了色彩的重要性,喜欢模糊和神秘,正象拉斐尔以前的画家所初步尝试的那些方式。

在重新解读甚至是重新“塑造”的过程中,美术评论家和作家起了相当的作用。

18世纪末期,人们只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作品。

这个“们”,其实也就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

而瓦萨利对于14到16世纪时期的意大利画坛的评价,则让人们不能忽视如奇马布埃,乔托和安杰里科等人。

虽然人们仍然不能认同他们的风格,认为不自然。

1820年左右,第一批发现“原始画派”的美术批评家欣赏他们“神秘”的风格。

而到了19世纪末,则是他们的“简洁”和他们的“纯粹”,或者说是他们的“前现代性”,吸引了批评家鲁斯金,而他又通过这些前拉斐尔画派的人物以及他的法文翻译普鲁斯特而影响那个时代的美术和文学。

西班牙绘画直到19世纪初
一直藉藉无名,直到拿破仑运动之后才开始被时人所认知。

事实上,从苏尔瓦朗到戈雅和格雷科,西班牙在绘画方面的创造和贡献不下于比利牛斯山那边的法国。

格雷科画作所展现的强烈的失真,无视透视原则,尖酸刻薄的风格以及精神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而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人们认为他怪诞的风格是因为他的疯狂,甚至是因为视觉错乱。

直到19世纪的后半期,通过德拉克洛瓦,戈提耶和波德莱尔的大力推荐,人们才认同了他的想象力,将其列为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1842年,法国左派活动家和美术批评家泰奥菲勒·拖雷在荷兰皇家美术馆发现了弗美尔,但是他找遍有关艺术的书籍,除了法国画家勒布朗在18世纪末期发表的几句赞美之辞外,再也找不着关于这位画家的只言片语。

正因为拖雷在其1866年发表的著作中,将其塑造成为代表“人类命运的画家”,这位画家才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又过了半个多世纪,1921年,通过普鲁斯特的《女囚》,人们才认为他是一位艺术巨匠。

20世纪的人们崇尚“现代派”,用所谓的“发展”或者说“进步”的观点来解读艺术。

所以,18世纪末的新古典主义和19世纪的历史画在这个时代里默默无闻。

同样的,因为这一观点,德兰,弗拉曼克和基里科这些当年脱离现代主义阵营的画家则遭人唾弃,甚至屡屡因为同纳粹有往来而被人指着脊梁骨骂。

相反,以往的一些边缘画家,如巴尔丢斯,吕西安·弗罗因德等人,曾经被人指责为过于“学院派”,如今被被人奉为正统。

简单的说来,这一切之所以会这样,似乎全是因为每个时代通过抬高过去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时候甚至到了臆造历史的地步。

更有意思的是,评价一位画家的优点往往也因为时代的需要而加以强调。

比如弗美尔最初因为他作品中表现的人性,以后因为印象主义的盛起,评论家们又鼓吹他对光线的良好控制能力。

华托死后百年重新获得青睐,一开始是因为王朝复辟人们的怀旧情绪,以后被人看重的是他作为一名出色的色彩画家的名声,以及他看待世界所采用的“忧伤”的视角。

这些发现的过程不但自圆其说,而且往往循环往复,因为某些被重新发现的画家也有可能,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或者是某个时代的审美情趣的变化,重新又回到他们早应该习惯的默默无闻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