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惠、崇”等4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惠崇春江晚景》这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习古诗的赏析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赏析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惠崇的《春江晚景》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这幅画非常美丽,宋代诗人苏轼看到这幅画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感受画中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感。
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指名读诗,检查朗读情况。
3.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理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含义,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体会“蒌蒿满地”“芦芽短”“河豚欲上”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春天的丰富景象。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4.赏析古诗,体会意境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从景物描写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活力。
体会诗人通过描写春天景色所表达的情感。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虚实结合、富有情趣等。
5.诵读古诗,感悟情感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的韵味。
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6.拓展延伸介绍苏轼的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如《蝶恋花·春景》等,让学生对比赏析。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写春天的景色,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惠崇春江晚景》。
2. 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3.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展现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3. 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增强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内容1.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的朗读与理解。
2. 诗中字词的意思。
3. 诗中展现的景色与作者的情感。
4. 诗歌的意象与审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惠崇春江晚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展现的景色。
3. 学生能够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描述诗中展现的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诗歌解析资料。
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彩笔。
教学过程导入1. 教师播放《惠崇春江晚景》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新课内容1. 学生自读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节奏,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3. 教师讲解诗中意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展现的景色。
4.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练习与展示1. 学生进行绘画活动,将诗中的景色描绘出来,提高审美能力。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简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
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重点: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
教学难点:诗人依据画面产生的想象。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春”,让学生说说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词语,并写在黑板上。
二、读古诗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
3.师范读。
4.生再读古诗。
三、猜诗意品古诗1.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师根据学生汇报画出景物)2.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重点交流:(1)从哪得出早春的信息?(2)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3)诗人的联想。
3.完整说古诗的意思。
四、比一比1.出示白居易的《忆江南》。
2.朗读。
3.交流重点描写的景物。
(山,水)五、写一写1.说一说:春天还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2.课堂小练笔:写一写兰州的春天。
3.交流展示。
六、布置作业:把自己写的优美的语段读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喜爱之情〖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会认“惠、崇”等3个生字,会写“芦、芽”等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春江晚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课件出示1)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课件出示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苏轼设计意图介绍古诗背景及作者,出示,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1篇】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
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小组学习,分析诗中重点句子含义,讨论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并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3、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同时引起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诗中所出现的乐器,例如:琵琶、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情景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巩固知识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古代描写月亮的诗句,并讨论所列举的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导入新课《春江花月夜》。
(二)朗读品味,整体感知1、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对文章进行翻译,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停顿,语气变化,并用斜线标注。
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即月之初上迷离、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缓,思妇对月徘徊低回,游子梦回故乡哀怨,梦醒月残倍孤寂悠长。
3、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同时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并设置问题:该诗都具体描写了什么内容,一共可分为哪几部分?学生得出:全诗可分三层解读,第一层(前8句):月之色,第二层(中8句)月之问,第三层(其余句)月之情。
(三)深入研读,感悟哲理引导学生逐层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赏析,依次一下问题1、让学生诵读第一层(前八句),并设问:作者写了哪些意向?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它们分别都有怎样的特点呢?2、诗人在赏月的过程中,有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与之前所学苏轼,王羲之等人所感慨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诗句,有哪些异同?3、诗中所写的思妇怀人、游子思归,采用的那种抒情方式?并借助了哪些意象来烘托的?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情朗读,并分析该句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点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苏轼和惠崇,了解题画诗。
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3、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难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难点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中自然生成的问题,感受春天的美好。
学法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过程设计意图一、猜谜激趣导入:三四月的春光,无限美好。
杨柳依依,桃花朵朵,微风习习,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们猜一个谜语来开启我们今天的课程。
(出示大屏幕)猜猜他是谁?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创豪放派的风格,他的诗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他的散文气势恢宏,变化自如,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绘画,无一不达到文学和艺术的巅峰。
不仅如此,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
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
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他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他是谁?(教师介绍苏轼文学常识,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二、你言我语说诗题大屏幕展示诗的题目《惠崇春江晚景》,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1、惠崇是谁?2、惠崇和苏轼是什么关系?三、合作探究,研读全诗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2、你能在这些景物前面加上漂亮的修饰词吗?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预设问题:蒌蒿和芦芽是什么?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4、教师提问:诗中出现的景物惠崇的画中都有吗?(引出难点:惠崇的画中到底有没有画河豚?)5、根据所加的修饰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四、主题探究,总结升华这首诗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描写早春的春江美景,表达苏轼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晚景》,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感悟,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描绘春江晚景的七言绝句。
2. 诗歌结构: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通过对春江晚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诗歌意境:通过对江水、沙洲、鸭、蒌蒿、芦芽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春江晚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古诗学习资料、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江晚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意,把握诗歌的意境。
4. 品味诗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
5. 感悟诗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鉴赏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惠崇春江晚景》2. 诗歌内容: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 诗歌意境:宁静、优美4.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提高古诗鉴赏能力5.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惠崇春江晚景》。
2. 结合诗意,描绘一幅春江晚景的图画。
3. 搜集其他描绘春天景色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带着情感欣赏诗歌,有情地朗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培养学生结合诗歌意境,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的情感,进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1)制作课件,多媒体的使用。
(2)以第一人称改写思妇怀远的片段“白云一片去悠悠……鱼龙潜跃水成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首诗,它是一曲思乡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有这样一首诗,它是那壶醉人的酒,浸湿了多少断肠人的眼;有这样一首诗,穿越创世清光寥远的长河,流淌在行客孤的心田。
《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倾听来自初唐的这曲千古绝唱。
二、赏析全诗:(一)、整体感受: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朗诵,以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听读:请大家聆听此诗的朗诵,聆听时注意他朗诵的语速的缓慢急促、语调的激越平缓低沉、停顿与重音。
自读: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希望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齐读:朗读时请注意声音的缓急轻重,诗人抒发了一股怎样的情思?明确:乡愁朗读点评(略)整体概说:《春江花月夜》从春天、长江、花林、明月、夜晚五方面切入,其中以“明月”为诗情的纽带,由此引出种种意象,互相穿织在一起,吟咏诗人拂拭不去的乡愁。
(二)、分片段欣赏:A、景致:全诗融情、景、理于一体,下面请大家找出描绘月景的诗句。
明确:前八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读:(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八句诗,尽量读出诗句的意境来。
注意语速快慢、语调的轻重。
简评(略)描述: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这八句诗用自己优美的语句描绘下来。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致?展示:师生皆可。
如:烟波浩淼的江面上潮水奔腾,仿佛与大海连成了一体,雄伟壮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宋朝苏轼1085年于汴京所做的一首题画诗。
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的“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根据画意所做。
诗中描绘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全诗语意浅近,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
学情分析: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读,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生字词:蒌蒿、芦芽、河豚、暖、短、欲。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欲”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本诗。
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4、通过诵读,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乐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2、简介惠崇。
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古诗。
2、听语音范读。
3、指生读。
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
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古诗并画出停顿)
4、指出古诗中易读错的字:蒌蒿、芦芽、河豚
5、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6、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含义,教师予以补充。
7、学生齐读诗歌。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出示春江晚景图,让学生找出图诗对应的地方(竹外桃花三两枝、鸭子、蒌蒿满地芦芽短)
2、找生指出古诗中诗人想象的地方(正是河豚欲上时)
3、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作者的写实与想象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1)学生互议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汇报,读出所体会的思想感情(赞美、喜悦、热爱)
(3)学生反复练读。
四、熟读成诵,感悟意境。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古诗
2、全班通过手势舞加深记忆,背诵古诗,学生能自然感悟诗歌意境。
五、作业
课外诵读一篇写春的古诗。
积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桃花
江水
鸭
图中
喜爱春天
赞美
蒌蒿
芦芽
河豚
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