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

太湖水质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007年5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通过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实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从而科学管理水体。

二.太湖流域概况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2338平方公里,太湖流域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人间天堂”。

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

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滆水系等;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主要有以黄浦江为主干的东部黄浦江水系(包括吴淞江)、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

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太湖流域境内全长312km,起着水量调节和承转作用,也是流域的重要航道。

(一)自然概况1.地形地貌和气象太湖湖区面积3192平方公里(包括部分湖滨陆地)。

平原区河网交织,水流流速缓慢。

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四季分明,夏季炎热。

年平均气温14.9~16.2℃,年日照时数1870~2225小时。

多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22毫米。

2.水资源概况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77.4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为398立方米和727立方米。

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9334亿立方米。

其中太湖的湖泊面积为242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338.11平方公里,湖泊长度68.55公里,平均宽度34.11公里,平均水深1.89米,总容蓄水量44.30亿立方米。

出入太湖河流228条,其中主要入湖河流有苕溪、南溪和洮滆等;出湖河流有太浦河、瓜泾港、胥江等;人工调控河道主要有望虞河等。

3.太湖湖体水质整体情况根据江苏省环保部门统计数据,2009年,太湖湖体的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4.2mg/L,达到Ⅲ类;总磷平均浓度为0.083mg/L,属Ⅳ类;总氮平均浓度为2.64mg/L,劣于Ⅴ类。

如何提高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

如何提高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

如何提高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
实践证明,“引江济太”对增加流域水资源供给、加速水体循环、提高流域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先治污,后调水”的原则,适当扩大“引江济太”规模。

适时“引江济太”调水,增加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COD 6.43万吨/年、氨氮
0.79万吨/年。

一、扩大引江济太工程规模
延伸拓浚新孟河,平水年引江入湖25.2亿立方米;拓宽望虞河,干旱年入湖水量达到28亿立方米,抓紧实施望虞河以西地区治污,然后再实施引、排工程。

二、提高出湖过水能力
疏浚太浦河局部河段,加快推进太浦闸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太嘉河工程,提高过水能力,促进太湖水体流动,保证向下游供水的水量、改善水质。

实施平湖塘、长山河、金汇港等工程,增加流域南排杭州湾能力,促进杭嘉湖东部平原等地区的水体流动,改善区域水环境,减轻区域防洪压力。

三、加强“引江济太”调水管理
“引江济太”调水可有效增加流域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但涉及流域防洪安全及太湖周边河网引排水,为妥善处
理上述关系,需要制定科学的运行规程,加强流域机构的协调力度,实现统一管理,适时调水。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二○○八年四月目录第一章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节太湖流域概况 .......................................一、自然概况...........................................二、社会经济概况.......................................第二节水环境状况 .........................................一、污染源现状.........................................二、水质状况...........................................第三节 2007年供水危机概况.................................一、事件发生过程.......................................二、发生供水危机的原因.................................第四节近十年太湖治理的成效与经验教训......................一、治污措施及成效.....................................二、主要经验...........................................三、主要问题和教训.....................................第五节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及紧迫性............................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恢复和维系太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紧迫任务...............................................四、是积极探索新路子,为全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经验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第二节水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第三节总体目标 ...........................................一、水质主要控制指标...................................二、近期目标...........................................三、远期目标........................................... 第三章保障饮用水安全.........................................第一节城乡饮用水安全建设..................................一、水源地建设.........................................二、完善区域供水安全保障体系...........................三、加快自来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四、建设饮用水安全监测系统和预警体系...................第二节供水危机的防范与应急................................一、拉网式排查污染源,采取必要的限排措施...............二、开展蓝藻打捞作业...................................三、适时“引江济太”,扩大水环境容量...................四、完善自来水应急处置和净化措施.......................五、增加水体监测断面和检测频次.........................六、制定周密的水污染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第四章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第一节污染物总量控制 .....................................一、综合治理区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二、综合治理区限制排污总量.............................三、综合治理区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四、建立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制度.........................第二节调整产业结构与优化产业、城乡布局....................一、调整产业结构.......................................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三、优化城乡布局.......................................第三节强化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一、严格控制工业点源...................................二、治理船舶污染,提高事故应急能力..................... 第四节统筹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一、城镇污水处理.......................................二、城乡垃圾处理.......................................三、乡村生活污水处理................................... 第五节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一、绿色农业工程.......................................二、畜禽养殖...........................................三、水产养殖........................................... 第六节加强生态修复及建设..................................一、湿地保护、恢复与重建...............................二、岸线治理...........................................三、生态林建设和水生态修复.............................四、科学清淤........................................... 第七节提高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一、扩大引江济太工程规模...............................二、提高出湖过水能力...................................三、加强“引江济太”调水管理........................... 第八节节水减排建设 .......................................一、倡导农业节水.......................................二、推进工业节水.......................................三、建设节水防污型城镇................................. 第九节制定严格的标准与制度................................一、提高废污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二、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环保准入制度.....................三、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标准........................... 第十节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一、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综合集成...........................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第十一节完善监测和执法体系................................一、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二、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三、湿地监测能力建设...................................四、水环境预警系统建设.................................五、完善执法体系....................................... 第五章重点治理区项目和工程...................................第一节饮用水安全项目 .....................................一、水源地改造和水源地保护项目.........................二、多水源供水和区域应急备用水源建设项目...............三、区域联合供水项目...................................四、自来水深度处理改造项目.............................第二节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项目................................一、整治、淘汰落后企业.................................二、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第三节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项目..........................一、改造现有污水处理项目...............................二、新、扩建污水处理厂.................................三、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四、城镇生活垃圾处置项目...............................五、村庄污水及垃圾处置项目.............................第四节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一、种植业治理项目.....................................二、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三、水产清洁养殖工程...................................四、乡村清洁工程....................................... 第五节提高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引排工程..................一、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和望虞河西岸控制工程.............二、太嘉河(太湖—嘉兴)工程...........................三、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四、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五、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六、望虞河后续工程..................................... 第六节生态修复项目 .......................................一、湿地保护、修复与重建...............................二、生态保护带建设.....................................三、水体生态修复.......................................四、西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五、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 第七节河网综合整治 .......................................一、环太湖河道整治工程.................................二、河网清淤...........................................三、船舶污染控制.......................................第八节节水减排建设项目....................................一、农业节水重点工程...................................二、工业节水示范工程...................................三、城镇生活节水重点工程...............................第九节监管体系建设项目....................................一、国家级站网建设.....................................二、流域水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三、地方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四、省市区站网和能力建设...............................五、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六、湿地监测能力建设...................................第十节科技支撑研究项目.................................... 第六章一般治理区主要项目和工程...............................第一节饮用水安全项目 .....................................第二节点源污染治理项目....................................第三节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项目..........................一、改造现有污水处理厂.................................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三、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四、生活垃圾处理项目...................................第四节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一、种植业治理项目.....................................二、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工程.........................三、水产清洁养殖工程...................................四、乡村清洁工程.......................................第五节提高水环境容量(纳污能力)引排工程..................第六节生态修复项目 .......................................一、湿地保护与修复.....................................二、生态林建设.........................................三、湖泊清淤...........................................第七节河网综合整治项目....................................第八节节水减排建设项目.................................... 第七章投资匡算与工程占地.....................................第一节投资编制依据 .......................................第二节总投资 ............................................一、总投资及构成.......................................二、筹资渠道...........................................第三节重点治理区投资 .....................................第四节一般治理区投资 .....................................第五节治理项目用地 ....................................... 第八章综合治理效益分析.......................................第一节环境效果分析 .......................................一、生态系统功能增强...................................二、污染物量削减.......................................三、污染负荷预测与削减能力综合分析.....................第二节投资效果分析 .......................................一、饮用水安全项目.....................................二、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三、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置项目.........................四、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五、提高水环境容量引排项目.............................六、生态修复项目.......................................七、河网综合整治项目...................................八、节水减污项目.......................................九、监管体系建设项目...................................十、科技支撑研究项目...................................第三节社会效益分析 .......................................一、保障饮用水安全,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稳定.............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节水减污.....................三、完善城镇治污基础设施,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四、加强农村综合治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积累经验,为河湖综合治理起示范作用.................六、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第九章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一、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分工.........................二、严格标准体系,完善相关法规.........................三、提升监管能力,切实强化执法.........................四、利用价格杠杆,完善收费制度.........................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六、引入市场手段,创新运营机制.........................七、加强科技攻关,推广适用技术.........................八、夯实前期工作,强化项目管理.........................九、促进公众参与,开展舆论监督......................... 附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治理项目汇总前言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的太湖治理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太湖治理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我省太湖治理工作,全面实现太湖治理目标,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江苏省太湖流域环境现状(一)流域概况太湖流域地跨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区域,总面积36895平方公里。

历来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工农业生产发达、国民经济产值和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流域人口约占全国的3%,GDP占全国的12%,人均GDP为全国的3.5倍。

我省太湖流域包括太湖湖体,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和丹阳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以及句容市、高淳县、溧水县行政区域内对太湖水质有影响的河流湖泊、水库、渠道等水体所在区域。

据2007年统计资料,我省太湖流域人口1664.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2.6%;GDP为12218.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7.5%,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二)环境现状1.污染物排放现状。

我省太湖流域2005年共排放废污水总—1 —量25.55亿立方米。

流域COD排放总量为58.60万吨/年(表1.2-1),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和工业废水,所占比重分别为40.2%和35.1%;氨氮年排放总量为6.42万吨,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均在40%左右;总氮的年排放总量为9.82万吨,农业面源比重接近50%;总磷排放总量0.58万吨/年,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比重达到66%,其次为城镇生活污染源。

2.水环境现状。

(1)太湖湖体水质现状。

2005年太湖水质为劣Ⅴ类。

东部沿岸区水质相对较好,为Ⅴ类水质,其他湖区均为劣Ⅴ类。

太湖湖体水质总氮指标为劣Ⅴ类,其次为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均满足Ⅳ类水质标准。

全湖平均为中富营养化程度,其中仅湖心区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富营养水平。

2007年太湖湖体水质总体劣于Ⅴ类水质标准,总氮仍是污染最严重的指标,但是浓度相对于2005年有所降低,全湖总氮平均由3.6mg/L降低为2.6mg/L。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
第四章 重点项目 ------------------------------------------- 48
一、总体安排 -------------------------------------------------------------------------------------------48 三、工业点源污染治理项目 -------------------------------------------49 四、城乡污水与垃圾处理项目 -----------------------------------------50 五、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51 六、生态修复项目 ---------------------------------------------------52 七、引排工程 -------------------------------------------------------53 八、河道(网)综合整治工程 -----------------------------------------54 九、节水减排项目 ---------------------------------------------------54 十、资源化利用项目 -------------------------------------------------55 十一、监测预警项目 -------------------------------------------------55 十二、科技攻关项目 -------------------------------------------------56
第三章 主要任务 ------------------------------------------- 26

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总体设计

第33卷㊀第11期2020年11月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Vol.33ꎬNo.11Nov.ꎬ2020收稿日期:2020 ̄06 ̄26㊀㊀㊀修订日期:2020 ̄09 ̄21作者简介:徐斌(1988 ̄)ꎬ男ꎬ江苏南京人ꎬ助理研究员ꎬ博士ꎬ主要从事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㊁环境信息化技术研究ꎬxubinnies@163.com.∗责任作者ꎬ李维新(1966 ̄)ꎬ男ꎬ江苏徐州人ꎬ研究员ꎬ博士ꎬ主要从事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ꎬlwx@nies.org基金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No.2017ZX07301006)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BK20170111)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808251)SupportedbyNationalMajor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amforWaterPollutionControlandTreatmentꎬChina(No.2017ZX07301006)ꎻ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JiangsuProvinceofChina(No.BK20170111)ꎻ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51808251)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总体设计徐㊀斌ꎬ庄㊀巍ꎬ晁建颖ꎬ何㊀斐ꎬ刘㊀庄ꎬ解宇峰ꎬ李㊀建ꎬ杜涵蓓ꎬ李维新∗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ꎬ江苏南京㊀210042摘要:为强化长江经济带资源整合与共享ꎬ集成统一规范的大数据平台ꎬ基于 十一五 十二五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数据和模型库资源ꎬ以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和模块化设计为支撑ꎬ遵循 五横两纵四统一 的平台架构设计思路ꎬ应用大数据挖掘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ꎬ构建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平台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ꎬ兼顾不同类别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协调性㊁衔接性和适应性ꎬ对水质目标管理相关信息进行跟踪㊁模拟㊁分析和三维可视化表达ꎬ在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㊁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㊁容量总量管理㊁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实现业务化运行ꎬ实现全景式水质达标形势研判㊁一体化风险联防联控.平台已在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业务化运行ꎬ将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ꎬ同时可为其他重要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提供信息化工作参考.关键词:长江经济带ꎻ水质目标管理ꎻ容量总量ꎻ风险预警中图分类号:X52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 ̄6929(2020)11 ̄2581 ̄07文献标志码:ADOI:10 13198∕j issn 1001 ̄6929 2020 10 07OverallDesignofWaterQualityTargetManagementPlatformof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XUBinꎬZHUANGWeiꎬCHAOJianyingꎬHEFeiꎬLIUZhuangꎬXIEYufengꎬLIJianꎬDUHanbeiꎬLIWeixin∗NanjingInstituteofEnvironmentalScienceꎬMinistryofEcologyandEnvironmentalꎬNanjing210042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improvetheintegrationandsharingofresourcesꎬaunifiedandstandardizedbigdataplatformꎬmoderninformativetechnologiesꎬsuchasbigdataminingandcloudcomputingꎬwereappliedtobuildawaterqualitytargetmanagementplatformfor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DatafromtheMajorScienceandTechnologyProgramforWaterPollutionControlandTreatmentduringthe11thand12thFiveYearPlanperiodswerealsousedtoprovideresourcesforthiswaterqualitytargetmanagementplatform.Inadditionꎬservice ̄orientedarchitecture(SOA)andmodulardesignwereemployedinthisplatform.Theideaof fivehorizontalꎬtwoverticalandfourunified wasalsoappliedinthisplatformarchitecturedesign.Consideringthecoordinationꎬcohesionandadaptabilityofdifferenttypesofwaterqualitytargetmanagementtechnologiesꎬthefunctionalzoningstrategyofwaterecologicalenvironmentwasadopted.Thiswaterqualitymanagementplatformcantrackꎬsimulateꎬanalyzeꎬandthree ̄dimensionalvisualizethewaterqualitytargetmanagementinformationof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Thisplatformwasimplementedoperationallyintheareasofmanagementoffunctionalzoningofwaterecologicalenvironmentꎬdatacollectionandsharingꎬtotalcapacitymanagementꎬriskassessmentandearlywarning.Thepanoramicwaterqualitystandardsituationstudyandjudgmentꎬintegratedriskpreventionandcontrolwerealsoachievedꎬwhichcaneffectivelyimprovethecomprehensivemanagementcapacityofwaterenvironment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TheplatformoperatedintheYangtzeRiverCenterandprovidedareferenceforotherimportantwatersheds.Keywords:YangtzeRiverEconomicBeltꎻwaterqualitytargetmanagementꎻtotalcapacityꎻriskearlywarning㊀㊀随着全球范围内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ꎬ水资源稀缺进一步加剧ꎬ水污染控制受到高度重视[1 ̄2]ꎻ水质监管技术得到了创新和突破ꎬ取得了一定效果.重视水质监管ꎬ尤其是加强重点区域的水质监管ꎬ对于改善我国水环境质量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将产生深远影响[3 ̄4].基于污染源与水环境质量间的响应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3卷关系ꎬ将容量总量控制和水污染控制管理目标与水质目标联系起来ꎬ是目前较为科学合理的水质目标管理技术[5 ̄6].近年来ꎬ我国在太湖和辽河流域等重点流域开展了针对水质目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ꎬ初步实现了水环境监测标准㊁排污许可管理㊁污染源监控及风险评估预警等关键技术的突破[7 ̄9].然而ꎬ在大区域范围内ꎬ水环境数据尚未得到系统集成[10]ꎬ各类水环境管理手段(如流域核查㊁总量核查等)缺乏现代化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支撑[11]ꎬ流域管理模型及参数的规范化㊁本地化不够ꎬ层级数据有待进一步共享和印证ꎬ与整体业务化运行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十三五 以来ꎬ中共中央㊁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ꎬ多次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指示ꎬ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ꎬ理念要先进ꎬ坚持生态优先㊁绿色发展ꎬ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ꎬ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ꎬ共抓大保护ꎬ不搞大开发.生态环境部也指出ꎬ要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ꎬ制定统一的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ꎬ集成规范统一的 大数据 ꎬ形成 大平台 大共享 大协作 ꎬ构建支撑长江 共抓大保护 的科技格局.针对上述问题及现实需求ꎬ该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ꎬ充分利用 十一五 十二五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数据资源ꎬ结合国内外成熟先进的大型面向互联网服务云平台的先进经验ꎬ提出 五横两纵四统一 的平台架构理念ꎬ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SOA)构建水质目标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对既有管理技术成果进行规范化㊁标准化㊁集成化ꎬ建立不同任务单元的数据交换㊁共享与信息化机制ꎬ从而全面促进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的衔接与融合ꎬ以期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1㊀需求分析和平台总体构架1 1㊀需求分析长江经济带覆盖9省2直辖市ꎬ面积约205ˑ104km2ꎬ横跨我国东㊁中㊁西三大区域ꎬ依托长三角城市群㊁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ꎬ人口和生产总值占比超过全国的40%ꎬ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所在ꎬ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基地.当前长江经济带局部重点区域面临着水资源量短缺㊁饮用水水源风险㊁湖泊富营养化等方面的压力[12 ̄15]ꎬ水质目标管理是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ꎬ同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了加强跨部门㊁跨区域㊁跨流域监管与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ꎬ建立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与应急平台ꎻ针对沿江取水的城市开展水源水质生物毒性监控预警建设ꎻ建立省际间统一的危险品运输信息系统ꎻ建设长江经济带环境风险与应急大数据综合应用与工作平台等任务.提高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水平ꎬ需要进一步提升水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技术手段ꎻ推进向 以流域为管理单元 的管理方式转变ꎬ需要提高区域∕流域水环境风险联防联控.因此ꎬ该研究将科研与地方业务需求相结合ꎬ构建业务化运行的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1 2㊀平台构建目标应用大数据挖掘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ꎬ构建对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相关信息进行跟踪㊁模拟㊁结果分析和三维可视化处理的水质目标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ꎬ以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管理的数据流为中心ꎬ通过统一开放式接口的方式ꎬ实现水质目标管理数据共享 一张图 ꎬ在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㊁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㊁容量总量控制管理㊁风险评估与预警等方面实现业务化运行ꎬ能够有效规范整合平台与各子系统成果ꎬ实现全景式水质达标形势研判㊁一体化风险联防联控ꎬ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1 3㊀平台总体架构该平台以面向服务架构(SOA)和模块化设计为支撑ꎬ遵循 五横两纵四统一 的设计思路ꎬ 五横 自底向上依次为基础设施层㊁云数据中心层㊁服务层㊁应用层和表现层ꎬ各层均通过统一的服务接口为上一层提供服务ꎻ 两纵 分别为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ꎬ主要面向 五横 提供数据标准和安全保障ꎻ 四统一 即从设施㊁数据㊁服务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控㊁平台的统一搭建到门户网站的统一身份管理ꎬ最后依托统一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 一站式 服务.该平台架构(见图1)可有效提高设施资源㊁数据资源㊁平台资源的共享㊁重用㊁集成和扩展性.基础设施层采用云计算服务器ꎬ通过Spark实现分布式并行计算ꎬ并通过YARN进行集群统一的资源管理㊁调度与分配ꎬ提供海量大数据的存储与大规模运算ꎬ支撑水质目标管理平台的软硬件运行.云数据中心层搭建大数据管理平台ꎬ主要实现数据传输交换㊁管理监控㊁共享开放㊁分析挖掘等基本功能ꎬ支撑分布式计算㊁流式数据处理㊁大数据关联分析㊁趋势分析㊁空间分析等.服务层以服务的形式为水质目标管理业务化应用的开发提供支持ꎬ包括一系列服务组件的模块化集成调用.应用层由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系统㊁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系统㊁容量总量控制2852第11期徐㊀斌等: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总体设计㊀㊀㊀图1㊀平台总体架构Fig.1Theoveralldesignoftheplatform管理系统㊁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四大系统组成ꎬ各系统独立设计ꎬ可供用户独立使用ꎬ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自主订阅.表现层即系统的展示形式ꎬ该系统设计为B∕S结构ꎬ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内网㊁外网访问门户ꎬ给予不同的用户权限.平台通过统一调度㊁统一搭建㊁统一管控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ꎬ从平台的基础搭建到整体资源的使用与分配情况的监控与调度㊁性能监管㊁安全监管方面全面保证系统的通用性㊁高弹性㊁扩展性㊁安全性等.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是保障整个系统建设实施成功的软性因素ꎬ包括技术㊁管理等各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国际㊁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规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涉及系统各个层面的安全技术和措施ꎬ为整个系统提供鉴别㊁访问控制㊁抗抵赖和数据的机密性㊁完整性㊁可用性㊁可控性等安全服务ꎬ形成集防护㊁检测㊁响应㊁恢复于一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平台网络包括外网与内网ꎬ考虑到数据安全性ꎬ内网设计为涉密网络ꎻ外网服务器通过防火墙连接互联网ꎬ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爬取过滤后ꎬ通过单向网闸单向传输到涉密网络中.涉密网络服务器包括Web服务器㊁数据库服务器㊁文件服务器等ꎬ各个主机通过内网连接至内网服务器.2㊀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总体设计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ꎬ兼顾不同类别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协调性㊁衔接性和适应性ꎬ应用大数据挖掘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ꎬ将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模块化及数字化ꎬ建立不同类别的数据库㊁模型库和知识库ꎬ构建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系统㊁容量总量控制管理系统㊁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㊁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系统ꎬ形成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2 1㊀数据资源体系2 1 1㊀数据库资源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通过HDFS+Hbase实现数据的分布式数据管理ꎬ通过Spark实现分布式并行计算ꎬ通过YARN进行集群统一的资源管理㊁调度与分配ꎬ整体上实现数据存储节点与计算节点的动态添加ꎬ同时保证计算效率与数据安全.平台通过整合多来源数据信息ꎬ依据标准化规范对数据进行汇集㊁整合㊁处理ꎬ建立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模式ꎬ对各类基础地理数据㊁业务数据㊁模型数据㊁系统配置文件等进行统一㊁规范化的管理.平台集成的主要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库㊁水环境数据库㊁知识库㊁元数据库㊁系统管理数据库等ꎬ囊括长江经济带58个驻点城市593个控制单元㊁长江干流㊁3852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3卷105条一级支流和重点湖库㊁284个国控断面.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精度为2m的高清遥感影像㊁空间分辨率为30m的高精度DEM㊁行政区划㊁道路㊁地名㊁长江干流㊁一级支流㊁重点湖库等地理信息数据ꎬ以及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发展规划㊁土地利用㊁土壤构成分布㊁人口㊁经济及产业结构㊁工业总产值等社会经济资料ꎻ水环境数据库包括水环境质量数据㊁污染源数据㊁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数据㊁水文气象数据等ꎻ知识库包括专利㊁标准㊁政策法规㊁文献资源㊁科技成果㊁专家库等ꎻ元数据库描述基础地理数据㊁水环境数据㊁外部数据等的属性ꎻ系统管理数据库用于存储系统用户㊁权限㊁身份认证㊁日志等和系统运行维护有关的信息.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数据库资源实现了跨系统㊁跨数据库㊁跨业务的数据汇集及交换共享ꎬ解决了长江经济带海量㊁异构的大数据存储与管理.通过对多源采集手段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ꎬ以及有效性㊁完整性㊁一致性等方面的数据审核ꎬ保障数据符合统一标准ꎬ可被业务系统应用.经数据分析㊁处理㊁再加工后形成核心业务专题数据ꎬ然后发布到平台ꎬ最终提供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应用.2 1 2㊀模型库资源模型库是将众多模型按一定的结构形式组织起来ꎬ通过模型库管理系统对各个模型进行有效地管理和使用[16].在 十一五 十二五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已有模型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ꎬ根据上㊁中㊁下游不同的区域特征及水质目标管理需求ꎬ筛选适用于长江经济带复杂水系特征的水环境数学模型库[17]ꎬ包括流域面源污染模型㊁河流水质模型㊁湖库水质模型㊁流域生态流量模型等ꎬ通过建立统一的模型库实现适用于长江经济带计算方案和计算模型的统一管理.模型库以长江流域干流和一级支流为主ꎬ对不同尺度模型进行嵌套ꎬ对污染源㊁模型边界条件进行更新ꎬ优化模型参数.2 2㊀模块化的系统功能集成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是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ꎬ强调以 分区㊁分级㊁分类㊁分期 理念为指导ꎬ是以流域水生态功能保护为核心㊁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㊁以容量总量控制为主线的管理技术体系[16].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系统围绕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㊁容量总量控制管理㊁风险评估与预警和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集成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18 ̄21]ꎬ通过对各管理技术的分析ꎬ以排污许可证管理为主要目标实现各技术间的有机衔接ꎬ以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技术为基础ꎬ通过容量总量控制技术确定长江流域各地区指标ꎬ以此作为排污许可证的发放标准ꎬ在排污许可证发放过程中以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作为监督ꎬ同时与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相互支撑(见图2).图2㊀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技术衔接关系Fig.2Theconnectionofwaterqualitytargetmanagementtechnologiesof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2 2 1㊀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系统长江流域范围辽阔ꎬ地形地貌气候复杂多变ꎬ从西往东跨越我国大陆地势三级阶地和4个气候带ꎬ流域内具有高原㊁山地㊁丘陵㊁盆地㊁河谷㊁平原等各种地貌ꎻ长江上㊁中㊁下游不同的区域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区域发展和生态问题.为全面反映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形成机制ꎬ从陆域驱动要素和水域结构功能两个方面开展分区ꎬ其中陆域驱动要素是水域生态功能的形成基础ꎬ根据陆域对水生态功能的驱动机制划分一级区和二级区ꎬ根据水域内的生态功能特征划分三级区.为更好地评估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水质的达标情况ꎬ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系统选取长江干流及一级支流的国控监测点位ꎬ包括国控水质断面(284个)㊁跨省界水质监控断面㊁重点饮用水源地取水口断面ꎬ完成了面向长江经济带593个控制单元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水质达标的评估工作ꎬ并基于GIS平台实现了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的管理和查询[22 ̄23]ꎬ包括分区管理㊁分区统计㊁空间关联分析㊁水质目标管理业务流程分析等模块.2 2 2㊀容量总量控制管理系统容量总量控制管理是以达到控制单元的水质标准为目标ꎬ以水环境问题诊断㊁污染源评价㊁水质目标确定㊁污染源 ̄水质响应关系分析㊁容量总量分配㊁排污许可管理㊁治理绩效评估为核心的全过程管理.污4852第11期徐㊀斌等: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总体设计㊀㊀㊀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是长江水环境污染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24 ̄25].容量总量控制管理系统功能包括水环境数学模型构建㊁水环境数据交换㊁水环境总量核算及排污许可管理㊁系统配置管理等.在水环境数学模型构建方面ꎬ系统以氨氮㊁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为主要计算指标ꎬ并综合考虑湖泊型㊁山区水库型㊁平原河网型㊁感潮河段型等控制单元水环境特征ꎬ围绕数学模型管理㊁模型输入输出设置㊁水动力水质水生态耦合模型运行㊁模型结果后处理㊁水环境容量结果查询展示等方面开展工作ꎻ在水环境数据交换方面ꎬ系统主要集成区域环境自动在线监测数据和污染源普查数据ꎻ在水环境总量核算及排污许可管理方面ꎬ系统集成通量测算及监控体系ꎬ集成基于容量总量核算的排污许可ꎬ实现流域重点控制断面污染物通量尤其是入长江污染物通量和断面通量地准确核算ꎻ在系统配置管理方面ꎬ系统配备数据更新编辑维护工具㊁系统发布管理工具等.2 2 3㊀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风险预测预警技术是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场时空特征ꎬ集成可反映风险事件对长江经济带水质㊁水源地㊁敏感水生生物影响的水环境风险预警模型ꎬ实现水环境风险等级评价并直观展示区域风险分布.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可为水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直接信息ꎬ从而为水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26 ̄29].该系统包括水环境风险评估㊁突发风险预测预警㊁累积风险态势分析㊁风险应对方案选择等ꎬ其计算核心涉及一系列水环境模型ꎬ包括累积性日常水质模型㊁突发事故应急模型㊁溢油模型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等.系统整合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决策功能ꎬ能够在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快速预报风险事故影响范围㊁程度及发展趋势ꎬ针对风险事故的不同风险等级判别结果ꎬ响应相应的应急预案对策ꎬ生成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案ꎬ并于计算机网络发布相关信息.根据建立的相关应急预案知识库ꎬ结合专家咨询意见ꎬ为突发环境事件提供指导流程和辅助决策支持方案ꎬ并根据风险事故的发展态势和应急处置效果做出及时反馈ꎬ对辅助决策方案进行相关调整和优化.2 2 4㊀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系统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是指汇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㊁水文㊁气象等各部门单位和驻点城市相关成果ꎬ以及流域水文㊁水质㊁生态㊁管理㊁统计等多源数据和环境模型ꎬ建立共享数据集ꎬ构建数据资源目录ꎬ建立数据交互共享机制ꎬ确定数据共享的权限划分与业务化运行规则ꎬ同时制定相关保密制度ꎬ确保数据安全.最终ꎬ以此建设数据汇交与共享系统ꎬ实现数据的分级分层共享ꎬ促进各部门信息交流共享.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系统功能包括支撑平台三维展示㊁水质目标管理数据汇交㊁水质目标管理数据挖掘㊁水质目标管理数据共享等.在支撑平台三维展示方面ꎬ系统采用EV ̄Globe5 0作为三维展示平台ꎬ支持基础地理数据㊁通用GIS数据㊁常见模型数据的加载㊁展示与显隐控制ꎬ通过对多源数据进行信息融合与集成ꎬ用三维场景真实再现长江经济带区域地理环境ꎻ在水质目标管理数据汇交方面ꎬ系统在统一集成标准和规范下ꎬ基于基础地理数据ꎬ叠加水功能分区㊁水源地分布㊁水质监控点㊁水质断面㊁监控断面㊁污染源㊁水文气象站等专题数据ꎬ从流域㊁控制单元等多视角实现区域内水质目标 一张图 展现[30]ꎻ在水质目标管理数据挖掘方面ꎬ系统针对国家及地方管理部门对水环境风险数据的深度应用与信息共享需求ꎬ运用关联分析㊁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ꎬ完成水环境风险数据挖掘与分析ꎬ通过数据挖掘模块ꎬ可以进行地区植被变化信息㊁土地利用变化信息㊁水质变化信息地挖掘ꎻ在水质目标管理数据共享方面ꎬ系统通过对大数据库基础地理㊁水质监控等信息的抽取㊁共享㊁发布ꎬ为长江经济带驻点城市提供上下游一体的水质达标形势研判㊁风险联防联控数据支持服务.2 3㊀讨论目前关于水质目标管理平台的研究侧重于实际突发风险的控制㊁管理与应用ꎬ鲜见针对特定流域级的业务化水质目标管理平台.笔者开展的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构建的研究ꎬ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ꎬ在水质目标管理信息化工作上进行了探索和应用.在 流域 ̄区域 ̄控制单元 ̄污染源 水环境管理层次体系下ꎬ以流域总量控制为基础ꎬ立足于控制单元ꎬ面向污染源ꎬ兼顾了行政区划和流域特点ꎬ克服了单一区域水质目标管理的局限性ꎬ为其他重要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提供了信息化工作参考ꎬ可将平台框架㊁数据㊁功能等多个层面进行推广应用.平台已在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业务化运行ꎬ将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围绕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㊁容量总量控制管理㊁风险评估与预警和数据汇交与信息共享集成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ꎬ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㊁水文㊁气象等各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的尝试ꎬ旨在打破数据壁垒ꎬ实现资源共5852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3卷享.但由于各部门数据存在标准不统一㊁数据结构不一致㊁部门利益冲突等问题ꎬ平台接入的外部数据仍不够全面ꎬ对实际的业务化运行产生了一定影响ꎬ今后应继续健全数据标准体系ꎬ兼容并接入更多部门数据ꎬ使水质目标管理平台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长江经济带水环境保护工作.3㊀结论a)基于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ꎬ兼顾不同类别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协调性㊁衔接性和适应性ꎬ应用大数据挖掘㊁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ꎬ对水质目标管理相关信息进行跟踪㊁模拟㊁分析和三维可视化表达ꎬ构建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b)平台构建遵循 五横两纵四统一 的设计思路ꎬ实现了设施㊁数据㊁服务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控㊁平台的统一搭建㊁门户网站的统一身份管理ꎬ最后依托统一门户网站为用户提供 一站式 服务.c)长江经济带水质目标管理平台构建的研究可为其他重要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提供信息化工作参考ꎬ将有效提升长江经济带水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程鹏ꎬ李叙勇ꎬ苏静君.我国河流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的关键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ꎬ2016ꎬ39(6):195 ̄205.CHENGPengꎬLIXuyongꎬSUJingjun.StudyonthekeyissuesofriverwaterqualitytargetmanagementtechniqueinChina[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China)ꎬ2016ꎬ39(6):195 ̄205.[2]㊀BEHMELSꎬDAMOURMꎬLUDWIGRꎬetal.Waterqualitymonitoringstrategies:areviewandfutureperspectives[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16ꎬ571:1312 ̄1329.[3]㊀WANGYingꎬHEALYTꎬCHENWenruiꎬetal.WaterresourcecapacityꎬregulationꎬandsustainableutilizationoftheChangjiangRiverDelta[J].JournalofCoastalResearchꎬ2004ꎬ20:75 ̄88. [4]㊀WANGQingꎬYANGZhiming.IndustrialwaterpollutionꎬwaterenvironmenttreatmentꎬandhealthrisksinChina[J].EnvironmentalPollutionꎬ2016ꎬ218:358 ̄365.[5]㊀刘天石ꎬ董欣ꎬ刘雅玲ꎬ等.基于水质目标的流域排放管控模式与案例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ꎬ2019ꎬ11(5):82 ̄87.LIUTianshiꎬDONGXinꎬLIUYalingꎬetal.EffectsofeconomicpolicycouplingonwaterresourcemanagementinChinabasedonthesimulationtechnology[J].Chinese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ꎬ2019ꎬ11(5):82 ̄87.[6]㊀王彩艳ꎬ彭虹ꎬ张万顺ꎬ等.TMDL技术在东湖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ꎬ2009ꎬ42(5):665 ̄668.WANGCaiyanꎬPENGHongꎬZHANGWanshunꎬetal.Applicationoftotalmaximumdailyload(TMDL)technologytowaterpollutioncontrolforEastLake[J].EngineeringJournalofWuhanUniversityꎬ2009ꎬ42(5):665 ̄668.[7]㊀李贵宝ꎬ周怀东ꎬ郭翔云ꎬ等.我国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技术监督ꎬ2005(3):57 ̄60.[8]㊀张海军.水资源保护监测存在问题及建设初探[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ꎬ2016(3):40 ̄43.[9]㊀牛志春ꎬ蔡琨ꎬ张宏ꎬ等.太湖流域水生态监控系统平台构建研究[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ꎬ2018ꎬ30(1):1 ̄3.NIUZhichunꎬCAIKunꎬZHANGHongꎬetal.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waterecologicalmonitoringsystemplatforminTaihuBasin[J].TheAdministrationandTechnique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ꎬ2018ꎬ30(1):1 ̄3.[10]㊀刘柏音ꎬ刘孝富ꎬ王维.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智慧决策平台构建与初步设计[J].环境科学研究ꎬ2020ꎬ33(5):1276 ̄1283.LIUBaiyinꎬLIUXiaofuꎬWANGWei.Constructionanddesignofintelligentdecision ̄makingplatformforenvironmentalprotectionoftheYangtzeRiver[J].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ꎬ2020ꎬ33(5):1276 ̄1283.[11]㊀韦大明ꎬ孙运海ꎬ陈岩ꎬ等.我国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设计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ꎬ2018(12):54 ̄56.WEIDamingꎬSUNYunhaiꎬCHENYanꎬetal.StudyoncomprehensivemanagementplatformconstructionofwaterenvironmentinChina[J].China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dustryꎬ2018(12):54 ̄56.[12]㊀XUXibaoꎬYANGGuishanꎬTANYan.IdentifyingecologicalredlinesinChinaᶄsYangtzeRiverEconomicBelt:aregionalapproach[J].EcologicalIndictorsꎬ2019ꎬ96(1):635 ̄646.[13]㊀LUOQiaolingꎬLUOYanlongꎬZHOUQingfengꎬetal.DoesChinaᶄsYangtzeRiverEconomicBeltpolicyimpactonlocalecosystemservices[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19ꎬ676:231 ̄241. [14]㊀HANHanꎬLIHuiminꎬZHANGKaize.Spatial ̄temporalcouplinganalysisofthecoordinationbetweenurbanizationandwaterecosystemintheYangtzeRiverEconomicBelt[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ꎬ2019ꎬ16(19):1 ̄18.[15]㊀GRIFFITHSJAꎬCHANFKSꎬZHUFangfangꎬetal.Reach ̄scalevariationsurfacewaterqualityinareticularcanalsysteminthelowerYangtzeRiverDeltaRegionꎬChina[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ꎬ2017ꎬ196:80 ̄90.[16]㊀李艳ꎬ胡成ꎬ李法云ꎬ等.清河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应用示范[J].环境监控与预警ꎬ2013ꎬ5(1):1 ̄6.LIYanꎬHUChengꎬLIFayunꎬetal.TheapplicationdemonstrationoftechnologysystemsforQinheWatershedwaterqualitytargetmanagement[J].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Forewarmingꎬ2013ꎬ5(1):1 ̄6.[17]㊀陈善荣ꎬ何立环ꎬ林兰钰ꎬ等.近40年来长江干流水质变化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ꎬ2020ꎬ33(5):1119 ̄1128.CHENShanrongꎬHELihuanꎬLINLanyuꎬetal.ChangetrendsofsurfacewaterqualityinthemainstreamoftheYangtzeRiverduringthepastfourdecades[J].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ꎬ2020ꎬ33(5):1119 ̄1128.[18]㊀LIYingxiaꎬQIURuzhiꎬYANGZhifengꎬetal.ParameterdeterminationtocalculatewaterenvironmentalcapacityinZhangweinanCanalsub ̄basininChina[J].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ꎬ2010ꎬ22(6):904 ̄907.6852。

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建设方案(20201220122246)

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建设方案(20201220122246)

水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决策平台建设方案目录第1 章概述 ............................................................... 1...1.1. 建设背景.......................................................... 1...1.2. 指导思想.......................................................... 2...1.3. 建设目标..........................................................2...1.4. 建设依据.......................................................... 3...第2 章总体设计 ........................................................... 6...2.1. 水环境监测预警管理平台总体框架.................................... 6.2.2. 水质自动站组成.................................................... 6..2.3. 安全体系.......................................................... 8...2.4. 运维体系.......................................................... 9...第3 章监测能力建设 ..................................................... 1..0.3.1. 地表水常规自动站................................................ 1..03.1.1. 分参数预处理................................................ 1..03.1.2. 模块化设计.................................................. 1..13.1.3. 自动质控 .................................................... 1..2.3.1.4. 多模式采样.................................................. 1..23.1.5. 水质留样 .................................................... 1..2.3.1.6. 门禁系统 .................................................... 1..3.3.1.7. 视频监控 .................................................... 1..3.3.1.8. 分析仪工况检测.............................................. 1..33.1.9. 数据交互 .................................................... 1..3.3.2. 小型箱柜式水质在线监测站......................................... 1..33.2.2. 技术优势 .................................................. 1..4.3.2.3. 整体机柜结构组成........................................... 1..43.2.4. 检测模块技术特点........................................... 1..53.2.5. 智能控制 .................................................. 1..5.3.3. 微型水质在线监测站............................................... 1..63.3.1. 技术参数 .................................................. 1..8.3.3.2. 产品特点 .................................................. 1..8.3.4. 水环境移动监测站................................................. 1..93.4.1. 移动监测车................................................. 1..93.4.2. 船载/浮标站 ............................................... 2..1 第4 章应用层建设 ........................................................ 3..0.4.1. 水环境监管统一门户............................................... 3..04.2. 水环境智能监控................................................... 3..04.2.1. 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系统..................................... 3..04.2.2. 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 3..24.3. 水环境智预警 ..................................................... 3..2.4.4. 水环境应急信息管理子系统......................................... 3..24.5. 信息发布管理子系统............................................... 3..3 第5 章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3..45.1. 项目管理体系..................................................... 3..4.5.2. 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措施........................................... 3..55.3. 项目培训 ......................................................... 3..6.5.3.1. 培训目标................................................... 3..6.5.3.3. 培训方式................................................... 3..7.5.3.4. 培训的主要内容............................................. 3..8 5.4. 运维保障 ......................................................... 3..8.5.4.1. 运维管理的主要工作.......................................... 3..85.4.2. 运行管理流程............................................... 3..95.4.3. 运维服务内容............................................... 3..95.4.4. 运维服务与管理的系统支持................................... 3.9第1章概述1.1. 建设背景水是生命之源,是战略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每一个人性命攸关。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12.26•【字号】浙政办发[2008]93号•【施行日期】2008.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办发[2008]93号)杭州、湖州、嘉兴市及所辖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省发改委编制的《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八年十月)前言2008年4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

吕祖善省长指出:浙江省将根据国务院对太湖治理的统一要求,重点组织实施“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即苕溪清水入湖工程、太湖环流太嘉河(引太入河)工程、京杭运河(杭州段)及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力争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流域水污染,改善水环境。

为进一步明确“三大清水环境工程”的目标任务,制定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和工作责任,指导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工程组织实施,特制定《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实施原则“三大清水环境工程”着力于提高太湖上游入湖水质,改善南太湖及浙北地区环流系统,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太湖,促进太湖流域生态修复。

因此,组织实施“三大清水环境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家《总体方案》、推进我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着力点、突破点和关键点,也是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更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推进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综合管
理平台中的应用
李慎华;叶新辉;陈文;赵宏
【期刊名称】《资源节约与环保》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是基于DHI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进行的二次开发,主要实现了突发污染物事故管理和水质日常管理2个模型。

该模型基于C/S客户端和B/S 浏览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发。

用户可以在C/S客户端设置模型的相关数据、对应模型参数等,通过B/S浏览器对事件进行预测与发布展示,为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和防控措施提供决策支持信息。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李慎华;叶新辉;陈文;赵宏
【作者单位】浙江省环境信息中心浙江杭州 310012;浙江省环境信息中心浙江杭州 310012;丹华水利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235;浙江省环境信息中心浙江杭州 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思路 [J], 叶新辉;张磊;方莹萍;李慎华;黄健;刘莹冰
2.太湖流域(浙江片区)水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探讨 [J], 张磊;方莹萍;叶新辉;李
慎华;黄健;刘莹冰;赵宏
3.Agent技术在水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 [J], 全力娜;樊立萍
4.河网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在引江济太中的应用 [J], 翟淑华
5.太湖流域浙江片区出入境水量、水质及污染物通量 [J], 朱昕阳; 蒋彩萍; 马晓雁; 周柯锦; 贾佳; 全炳迁; 江蓝; 许娟娟; 王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