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父母要学会利用它

羊奶100网( ) - 1 -父母每天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时刻对孩子产生着影响。
换句话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在无意识地模仿着父母的种种行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在你们生活的每-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
所有这-切,对孩子的早教都有很大的意义。
6岁的林乐乐很顽皮,不爱学习,不爱读书,只喜欢看电视,父母对此很无奈。
有位朋友提醒他们,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很大的,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乐乐的父母想想有道理,为了乐乐的未来着想,他们决定从自己做起,用行动改变孩子的坏习惯。
从此,每天吃晚饭后,父母就都坐在客厅里看书,不再看电视了。
乐乐开始时不理会父母,自己吵着去看电视,父母也不干涉他,就让他自己看。
乐乐-个人看着没意思,就央求爸妈一起看,两人就是不肯去看,乐乐只好自己看。
两三天后,乐乐开始感到无聊了,爸爸妈妈都在看书,也不理他,又过了两天,乐乐就对爸爸妈妈看的书感到好奇了,开始注意爸妈在看什么书,怎么那么好看,连平时最喜欢的节目都不看了。
又过了几天,乐乐看一会儿电视,回头看看父母还在看书,就关掉了电视,也回房拿出他的图画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了。
父母对乐乐的行为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也真正体会到了做模范父母的乐趣。
3~7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喜欢模仿大人行为举止的年龄。
因此,家长想家庭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就既要注意娓娓动听的“言传”更要注意品行端正的“身教”。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先做到;不想要孩子做的,家长也不该去做。
“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孩子和家长的接触是最多的,而孩子日后的学习以及为人处事,也往往都是从模仿家长开始的。
因此,家长平时必须言行一致,以身做则,在潜移默化之中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不要小看孩子的模仿能力

不要小看孩子的模仿能力有一天早上刚到园里时,小怡的妈妈突然打电话对我说:“小怡非要穿马甲,妈妈说要冷的。
可是孩子说我们老师也穿马甲,不冷的,我也要穿。
”小怡妈妈让我劝劝宝贝,因为她只听老师的。
于是抽空来到教师,我来到小怡身边笑着对她说:“小怡,天气冷了哦,要多穿点了哦,老师明天也不穿马甲了。
”通过这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深思:孩子天生就有本能的模仿能力。
整个幼儿时期,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所以到了青少年时期,他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乃至于性格品质,都比较像他最亲近的人。
孩子的模仿是无意识的,却时时刻刻发挥着作用。
穿衣、吃饭、做运动、说话、唱歌、玩游戏等等,样样都是模仿的结果。
父母和教师的穿着、说笑谈吐、脾气爱好等等,可以说都受到了世界上最严格的“监督”,最细微的仿效。
也就是说,孩子正在密切地观察和模仿老师和父母,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为榜样,所以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行为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总是把“谢谢”和“请”挂在嘴边,那么必须自己先这样做,自己经常说这些礼貌用语才行。
孩子的模仿能力存在问题的3个征兆:模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孩子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体现。
毕竟,孩子模仿时需要很多的观察和实践。
1、模仿你的动作,或者模仿你的穿着,言语。
跟随你的眼神和目光,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孩子是否也想看?2、模仿表明了孩子和周围人的一种关联每一个孩子都非常渴望自己能够像他所爱的人,因而在这种渴望的驱动之下,他会喜欢拿着家长的皮包或者戴着大人的运动帽在家里走来走去,无论什么时候他戴着父母的饰物,他都会感觉到与父母之间有种直接的关联。
3、模仿是孩子迈向独立的中间站孩子模仿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好玩,他也会出于自己的愿望而这样或那样去做。
他通过每天看见大人刷牙和穿上外衣而逐渐学习这些技能。
一旦他意识到“我自己能做!让我再试一次!”,那么他就逐渐变得独立起来了。
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幼儿园活动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教师、幼儿之间的模仿行为。
幼儿时期,幼儿的模仿能力最强,而有时候的幼儿模仿则是一种非语言教育,它甚至胜过教师千言万语的叮咛,或是精心设计的活动。
幼儿从早晨入园,到晚上离园,整整一天时间都在幼儿园生活,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幼儿教师一一一线工作者。
常言道:师者,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幼儿喜欢老师,从心理上依赖老师,把教师行为、语言看成是一种至高无上甚至不可更改的真理,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幼儿行为的形成。
初入园的幼儿,特别是没有条件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农村孩子,对于是非、真假、善恶、美丑观念还十分模糊,而这个阶段他们的模仿力又很强,客观上,老师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在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下,对他们初入人生的思想品德乃至一生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有这样一个实例:在幼儿园中,教师有时候会叫一些小朋友学做小老师,管理好其他小朋友,一天,起床后,女小朋友已经排好队准备梳头了,而男小朋友则没事在下面打打闹闹,有个小朋友梳好头后主动跑过来要求说:我来带小朋友拍手吧?老师点头答应了。
她把小铃鼓拿好,拍的节奏完全跟以前老师拍的一样,一边拍一边用她的眼睛看,看见有的小朋友不拍的时候,她会点名说:XX你的小眼睛呢,看好老师。
这说明她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老师角色。
这些并不是一个小朋友能够自己创造出来的,完全是受老师的影响。
身教胜于言教,其实,这就是非语言教育的魅力,有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说话,只要身体力行,就能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模仿是儿童心理的一大特点,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戏中,时时能观察到模仿。
模仿的产生,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行天本能,还有一种认为是后天的。
班杜拉认为,模仿有三种功能:巩固或改变原有行为,使潜伏的行为得到表现,学会新动作。
但我认为,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给我们提供的教育契机也不胜枚举,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充分发挥幼儿模仿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
幼儿为什么喜欢模仿

幼儿为什么喜欢模仿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够观察到他们喜欢进行各种模仿行为。
无论是模仿大人的话语、动作,还是模仿其他幼儿的行为,这种模仿现象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那么,为什么幼儿如此喜欢模仿呢?本文将从认知发展、社会交往和情感需求等方面,解析幼儿喜欢模仿的原因,并探讨家长和教师在引导幼儿模仿行为中的作用。
一、认知发展的需求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模仿行为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通过模仿,幼儿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扩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模仿中,他们通过观察和体验他人的行为和动作,逐渐理解这些行为的目的和意义。
同时,模仿行为也可以促进幼儿的记忆和思维发展,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幼儿出于对认知发展的需求,会自愿地进行模仿行为。
二、社会交往的需求幼儿天性社交,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
通过模仿行为,幼儿可以增进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亲近和社会交往。
他们模仿大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赞许,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同时,通过与其他幼儿进行相互模仿,幼儿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也得到了加强。
通过模仿,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情感需求的表达幼儿的情感世界丰富多样,通过模仿行为,他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当幼儿模仿大人的话语和动作时,他们可能试图表达自己对大人的依赖、喜欢和接纳。
通过模仿其他幼儿的行为时,他们可能想要表达自己对其他孩子的喜爱和友好。
模仿行为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交流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幼儿喜欢模仿的现象给家长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引导机会。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引导幼儿模仿积极向上的行为。
同时,家长和教师还可以创设有意义的模仿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模仿材料和活动,鼓励幼儿进行模仿表达。
在引导幼儿模仿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提供正面榜样: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积极的行为榜样。
模仿能力对孩子的重要性

模仿能力对孩子的重要性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总是偷偷地模仿大人的举动或是言行,有时他们会躲在门后面学着父母的样子说话,有时他们会模仿电影里的动画人物说话表演。
爱模仿的孩子更活泼可爱,更有幽默感,记忆能力也似乎更好,这是什么原因呢?1.不知不觉孩子在学会模仿也许父母平时都没有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有一天即突然发现孩子在模仿自己,看着孩子那可爱的样子,父母忍不住开怀大笑。
其实,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很多东西都是通过模仿父母才学会的,父母平时可以尽可能地给孩子模仿自己的机会,并有意识都会孩子模仿,拿小镜子要孩子对着镜子笑,做鬼脸等。
孩子会玩得不亦乐乎,当看到镜子里的自己,孩子的好奇心也会猛增,他们急于知道为什么有一个一样的自己,自己笑,镜子里的人也笑,自己伸舌头,镜子里的自己也伸舌头。
通过这些模仿动作,可促进孩子的思维开发,提高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大脑智力发育。
2.模仿其实就是学习和适应孩子从来没有用过筷子,但当他们经常看到父母在使用筷子时,他们模仿着像父母一样拿起筷子,然的多次练习孩子也就会了。
很少有家庭要单独教会孩子用筷子的吧!都是孩子看着大人怎么用就学会了。
而外国人就算教他们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也学不会呢!可见模仿是一种多么实用的学习方法。
3.有助于孩子理解他们的情感神经生理学者惊讶地发现,人类模仿他们的表现获得快乐或悲伤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素会变得很活跃,从而出现镜像。
也就是说人们在模仿他人的时候,也能像他人一样感受到快乐或是悲伤。
为什么古人有“感同身受”的形容词呢!这大概就和模仿他人的表情和言语,孩子会变得善解人意的原因。
4.有助于增加孩子的幽默感孩子喜欢模仿,他们模仿搞笑明星的小品、相声、各种搞怪歌声,通过模仿获得快乐,也使得周边的人获得快乐,同时增加了孩子的幽默感。
可知道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一个有幽默感的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之中都有助于他们与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孩子一生都有帮助。
充分发挥幼儿模仿的天性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充分发挥幼儿模仿的天性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平时的勤劳、肯干、讲卫生给孩子做出榜样。
让孩子在模仿中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比如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先示范讲解如何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幼儿听清楚了,看明白了,然后练习,慢慢地掌握。
利用游戏和手工活动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好习惯,是一种有效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送玩具回家》这个游戏,老师以《玩具哭了》来换取孩子的同情心,孩子听后,真的把玩具当成了好朋友,收拾整理,排放整齐。
老师抓住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鼓励,并教给他们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这样坚持做,幼儿逐渐学会了各种玩具的取、玩、收、放。
在手工活动中,利用折纸、撕纸、剪纸、粘贴等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从培养幼儿的兴趣出发,力争使幼儿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到活动过程中,认真倾听、接纳每一个幼儿,才能鼓励幼儿积极大胆、自由自主的表达自己。
为了提高活动的质量,教师应积极关注每一个幼儿,根据他们各自性格的不同指导他们是和的角色。
榜样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树立榜样,以点及面对孩子的发展总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习惯好,有些孩子习惯就不那么尽如人意。
但是,孩子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影响和相互同化的,所以,教师就尽量在孩子中间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样,让孩子之间相互促进,养成好的习惯。
挂历纸的妙用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丰富幼儿游戏、区域活动材料,开阔幼儿视野,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农村幼儿教师经常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尤其幼儿园环境所特有的随季节、主题及时更新创设的动态化,需要大量的装饰材料(如彩纸、卡纸、橡皮纸等),另外活动室内自由墙上的背景纸每年也多次更新,还有幼儿在剪纸、绘画、折纸、编制玩具、制作图形卡片等活动中,也让一片片的白纸、彩纸变成了一次性消费,这些都不利于幼儿节能意识的培养。
宝宝的三大天性解析

宝宝的三大天性解析孩子的三个天性:1。
模仿性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生,从呱呱坠地到嘤嘤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自立成人,学习皆从模仿而起。
作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实际上是相伴孩子一生的非常重要的“老师”。
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在模仿中学习。
言传身教,潜移默化间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以哪怕我们不喜欢或不擅长,但为了孩子我们有些时候必须学会当一名好的演员。
幼儿早期教育2。
叛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会发现他们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叛逆,这时我们都会很头疼,很恼火。
实际上这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他们要学会自己思考,学会一天天的独立,所以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叛逆性,并加以准确的疏导和指引。
郑渊洁以前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要想孩子从小就喜欢学习并珍惜学习的机会,我们从他生下来那一刻就应该给他灌输:我们家很穷,供不起你读书,你要想读书是非常困难的!3。
好奇心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使得他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看到什么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问一问。
对此,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不要小看他们,更不应该扼杀他们的积极性。
日常生活中,我们家长为了保护孩子,防止孩子犯错,经常会对孩子强加很多约束,不许动这,不许碰那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探究。
同时,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应该耐心回答,千万不可采取冷漠、讽刺的态度,粗鲁的对待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否则无形中会扼杀孩子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品格的萌芽。
【儿童潜能开发】模仿式教育的魅力

【儿童潜能开发】模仿式教育的魅力模仿是宝宝的天性。
父母有什么样的语言与行为,宝宝就会像照镜子一样将父母身上好的、坏的、善的、恶的一切真实地在他身上折射出来。
模仿是婴儿健康成长的基石大多数父母可能都会认为只要为宝宝提供温馨的生活空间、丰富的营养和适当的教育就可以使宝宝健康成长,而忽略了自身的言行也会对宝宝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美国教育学Janey女士指出:“当婴儿出生时,它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
世界的认知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
婴儿最初处于一种惊讶和陌生的状态。
首先观察周围人的行为,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
由于婴儿没有分析事物的能力,因此nts应注意自己在宝宝面前的言行,为宝宝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
"美国启蒙教育家的观点认为,模仿式教育会对宝宝的智力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影响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宝宝的思维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等许多方面。
虽然宝宝可以通过遗传获得许多先天的禀赋和特征,但是后天对宝宝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意义更为重大。
模仿是婴儿感知世界的第一步。
从某种意义上说,婴儿就像一团高弹性的泥,而父母就是塑造这团泥的艺术家。
他们用语言和动作的雕刻刀,在不知不觉中为婴儿雕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征。
事实上,婴儿的许多东西都是通过模仿父母和周围人的言行而潜意识获得的。
第一步是了解模仿教育对婴儿世界的影响,因为模仿教育的第一步是了解婴儿的基本世界。
在研究人类获得新事物的能力后,育儿专家得出结论,0-3岁是婴儿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模仿教育是这一阶段对婴儿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
模仿,开发宝宝智商、情商的钥匙模仿教育可分为动作模仿(肢体语言模仿)和声音模仿。
在一项对780名家长的调查中,美国启蒙教育组织的成员发现,如果家长使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与宝宝交流,将更好地促进宝宝语言功能的发展,让宝宝更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例如,当宝宝说“妈妈”时,它可能包含三种含义,即宝宝可能会叫妈妈,宝宝可能想喝牛奶,或者宝宝可能想要更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
仿写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
仿写,仍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之法。
“勤读多写,注重积累”是基础;“一课一练,持之以恒”是关键。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写作。
一、片段仿写优美的片段,有特色的片段,都是我们模仿的对象。
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里面描写漓江静、清、绿的句子非常优美,在带领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过后,我问大家,你能模仿她的样子写一段话吗?同学们露出为难的神情。
我说,老师已经写了一段话,大家来听一下。
听我这样一说,大家来精神了,都伸长了脖子。
我说:“春天来了,百花盛开,我走进公园,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
公园里的花真多啊,一眼望去,满园姹紫嫣红,犹如花的海洋;公园里的花真美啊,红的像霞,白的似雪,黄的如金;公园里的花真香啊,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和蝴蝶,它们在花丛间翩翩起舞,不忍离去。
”刚读完,有几个同学就笑起来了,我问:“笑什么?”他们就说:“老师是照样子的。
照得还真像。
”我说,模仿也是一种写作方法啊,你也可以模仿我的样子写啊。
这样一来呢,同学们兴奋十足,跃跃欲试,结果,有的同学写了妈妈做的菜真不错,从色香味三方面;有的写天气真冷啊,从路边的小树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颤抖、街上的行人缩着脖子、连人们呼出的气都成了白色的了这三方面写。
二、结构仿写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原因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包括怎样开头和结尾;此时,如果给她一把拐杖扶持一下,他就会顺利渡过难关。
范文就是帮助学生学写作
文的拐杖。
比如《白鹅》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的顺序写的,条理很清晰,是学生仿写的典范。
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结构续写,描写自己熟悉喜欢的动物。
了解了总分这种写作方法之后,继续扩展练写其它文章,写人、写景和状物的文章,学生有法可依,写起来就容易多了。
三、语言仿写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干巴,缺乏文采,是语文学习不能学以致用的原因。
小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有很多,组词、造句、读书或背诵……都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语言熏陶,而仿写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其语言亲切自然,朴实无华;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的白鹅,俨然是一位架子气十足的大将军;俄国的《白公鹅》,那幽默、调侃的语言令人久久难忘。
四篇文章各具特色,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典范之作。
为此,学过课文之后,我们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习作:《我喜欢的小动物》;《我熟悉的人》。
学生成功的仿写了《小鸽子》、《小狗》等文章。
四、从仿写到创造作文就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只不过是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
因此作文的最终目的还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生活,因为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可是在作文时,大脑却一片空白,无从说起,可见是在选材方面遇到了难题。
此时,老师的指导作用很重要,以范文为例子,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引向生活寻找自己的影子。
它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学会选材,从而有效地完成了作文的从仿写到创造。
总之,仿写是学生写作的起始,是写作兴趣培养的基石,就如同书法中的临摹。
只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