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合集下载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0.75~1000μm.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近年来,由于检测设备的完善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及其生物学效应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获得了许多进展.红外线特别是远红外线已被广泛运用在医疗保健产业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红外线产品也大量出现.本文在此主要对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现况进行介绍.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效应.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1]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极作用[2].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主要是引起细胞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1].也有人认为波长8~14微米的远红外线可称为“生命光线”,能够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它作用于人体水分子时可对人体内老化了的大分子团产生共振使之裂化,重新组合成较小的水分子团,在这个过程中,吸附在老化的分子团表面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水的比重上升,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的水分子增加,增强了细胞的活性和表面张力.由于渗透细胞膜的水分子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活性加强,因此增强了人体细胞的正常机能,使杀菌能力、免疫能力等均有所提高.此外,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3].庞小峰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非热生物效应.1~7μm 的红外线波可以透射过皮肤到细胞上,被蛋白质分子吸收.蛋白质分子能够而且也只能吸收或发射出1~3.5μm 和5~7μm 波长的红外线,这一范围波长的红外线吸收后能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的量子振动,从而可使生物能量顺利地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使生命体处于正常状态,保持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及健康.维持生命系统正常运行的生物能量是由ATP 的水解提供的,但是,一旦ATP 分子或ATP 酶(ATP 的水解需要酶的参与) 或水不足,或者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改变或畸变等等原因,便可使提供的生物能量不足以引起酰胺键的正常振动或生物能量不能正常传递. 生物组织在得不到足够能量时,便不能正常生长,会诱发出各种疾病. 在这种情况下,若能用具有上述波长的红外线照射,并能被蛋白质吸收,就可以使蛋白质分子恢复正常和正常传递生物能量,从而可能使生物组织从病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使疾病得到治疗. 在红外线医疗仪的临床试验中也证明,对生物体或人有一定医疗效果的红外线也正好是在此波长范围内, 即0.8~1.6μm 和4.8~7μm[4].红外线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刚起步状态,在各波段的红外线中以中波红外线更易作用于免疫细胞,促进其生物学功能.红外线的作用除与其波长有关外, 还与其发射的光子数目有关, 即与辐射强度和辐射时间有关, 过量的红外线辐射还可能对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详细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曹志然等认为红外线照射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辐射可调节机体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状态, 从而达到调节免疫系统的目的.直接作用是指红外线被机体吸收后能增强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周围的生物场, 使其活性及相互调控作用增强,红外光子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受激点, 这些受激点包括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如T 细胞表面的PHA-R, TCR, L-2R 等) 和一些酶类, 从而激活细胞, 使细胞增殖和分化[5].毛文等推测其作用机理在于红外线可能激活组织深部感受器,其生理生化效应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径,另一方面可能通过目前尚未十分了解的经络传导途径,对生物大分子、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2].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热辐射又称红外辐射,钢铁冶金企业高温作业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强热辐射性高温.特别是在钢铁冶炼、红钢热轧和中型烧结机,是典型的红外热辐射接触作业.波长0.8~1.2μm的短波红外线可透过角膜进入眼球、房水、虹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液吸收一部分红外线而导致白内障,称之为“红外线白内障”,国内外均首先见于玻璃工、钢铁冶炼工人.曹多志等发现铁冶金各炉前作业热辐射危害仍十分严重,随作业工龄增加视力有明显下降趋势,晶体混浊检出率达9.46% ,并发现与热源距离及本岗位工龄有关[6].有研究也指出紫外线(UVR) 和红外线( IFR) 对眼及皮肤的损伤是电焊作业职业损害的一个重要方面,电焊作业时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可引起角膜和晶体损伤[7].太阳光中的红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不同于紫外线.紫外线主要引起光化学反应和光免疫学反应, 而红外线照射所产生的反应是由于分子振动和温度升高所引起的.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的25%~65% 能到达表皮和真皮, 8%~17% 能到达皮下组织.红外线通过其热辐射效应使使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皮肤温度升高, 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直接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 红外线还能够增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作用, 加速皮肤衰老过程.使用同样的防晒产品和同样能量的紫外线强度下, 在户外自然阳光下所测到的SPF 值(防晒系数)明显低于在实验室人工光源下所测得的防晒效能,这是由于在自然阳光下, 皮肤受到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双重作用而引起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加速组织变性中的作用是一样的.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发展[8].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研究红外线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临床上采用局部外用红花油加远红外线照射来治疗褥疮,发现疗效好且见效快[9].利用远红外线对带状疱疹进行治疗,结果止痛、止疱和结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0].有实验表明,生物陶瓷远红外线对烧伤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对损伤疼痛的治疗,以慢性软组织损伤疗效最好[11].临床护理观察发现,在传统的纺织品材料中加入超细陶瓷微粒制成的远红外线护具如护腰、护膝、护肘、护腕、颈围等,在消炎、消肿、活血、止痛、通经活络、改善微循环方面有显著效果.比硫酸镁湿热敷、热水袋热敷及药物封闭等方法效果好,同时可以避免因封闭给病人带来的痛苦[12].新生儿红臀和溃疡以往多采用外用消毒药物洗涤及保持干燥等方法加以防治,疗效差且易复发.采用远红外线辐射加温床对红臀和臀部溃疡患儿进行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平均治愈时间缩短,有效率更高[13].新生儿硬肿症治疗中的复温问题是治疗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过去采用普通暖箱逐渐复温效果较差,现在采用远红外线快速复温后患儿病死率明显下降,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14].皮瓣坏死是整形外科等临床上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主要是因为微循环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办法.姜平等通过活体直接观察大鼠背部随意皮瓣的微循环变化,探讨了2.5~15μm 波段的远红外线对皮瓣成活的影响.发现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提高皮瓣成活率,且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无明显副作用[15].日本有学者报道使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显疗效[16].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痛治疗疗程短、疗效好[17].变形性关节炎采用点式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和传统的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相比较, 虽然近红外线组治疗次数多于传统神经阻滞组, 但治疗范围广,可避免局部神经阻滞治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显效率较高,作用持久不易复发.其机理可能为光照起到光电能的刺激作用,电磁波作用及光化学作用,因而能抑制神经的兴奋、松弛肌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促进淋巴循环,促进活性因子的产生,从而起到治疗作用[18].有人对66例心脑血管病人经低温激发远红外线治疗前后的血液粘度进行观察,发现低温激发远红外线具有以低温热功率效应为主的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减轻胸闷、心悸、头昏、麻木等症状[19].近红外线治疗对CAH 患者免疫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患者SG、IgG、γ-球蛋白下降,ANA、RF转阴, SA、CH50、C3上升, 体液免疫有正常化趋向[20].红外线辐射还能促进Con-A 诱生产生L-2 的作用,显著提高大鼠脾细胞的ADCC 效应,使小鼠对PHA 刺激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 脾指数增大,提高小鼠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的数目和脾内巨噬细胞的数目[5],对机体自由基代谢及N K 细胞活性也有良好影响[2].应用红外线照射膀胱区治疗尿潴留和其它药物疗法相比,产妇无痛苦, 不增加产后出血量, 易被产妇接受.红外线作用于皮肤后, 被吸收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引起皮温升高, 刺激皮肤内热感受器, 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因而对尿潴留治疗效果明显[21].盖启凤等用波长2~25μm的远红外线照射下腹部压痛区(包括气海、关元、带脉等穴位)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62 例,均经妇产科临床检查与B超确诊,均有下腹部疼痛及压痛,妇科检查均触到囊性包块,痊愈显效率88.6 % ,总有效率96.6 %.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以增加局部的微循环功能,增强白细胞的游走和吞噬能力,促进炎症吸收[22].有人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小儿肠痉挛208 例,发现其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且简便易行, 无副作用, 儿童乐于接受[23].红外辐射对糖尿病兔的高血糖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其代谢调节机制为对环核苷酸环化酶(AC) 活性抑制的同时激活磷酸二酯酶(PDE)活性,使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受阻而水解加速,cAMP 水平下降,血糖随之降低[24].有人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远红外线对荷瘤鼠S180大脑内源性鸦片类物质的影响,发现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各组大脑β—内啡肽、亮氨酸脑啡肽含量明显增加.脑啡肽能中间神经元被认为能与痛觉传入轴突形成轴—轴突触,能产生有力的抑痛作用.这为临床上应用中远红外线治疗和减轻肿瘤患者疼痛和缓解带状疱疹、肢体疼痛提供了理论依据[25].在许多疾病状态下,由于活性氧产生过度或抗氧化酶类活性降低,可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细胞膜并进而导致了细胞死亡.有资料表明,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降低,表明天然抗氧化剂的抗氧化酶不足.滕艳杰等通过体内实验,探讨了中远红外线治疗对荷瘤鼠肝脏自由基代谢的变化,发现应用中运红外线治疗,肝脏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MDA是双键脂肪酸过氧化产物,它的含量反应了脂质过氧化物的浓度.中远红外线由于活化细胞而使荷瘤鼠肝脏组织MDA含量明显减少,肝脏SOD和GSH—Px活力明显升高,从而使肿瘤宿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增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26].微量元素在体内生物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作为机体多种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生长发育、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机体衰老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对各种疾病引起的微量元素的过多或减少,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王建杰等研究了全科广谱治疗仪照射对小鼠肝脏微量元素的影响,发现峰值波长7~10μm的中远红外线照射对微量元素的失衡能够进行双向调节,对于正常含量也可促进其吸收,起到很好的防病、治病、保健作用[27].电光性眼炎是由于电焊工防护不当,眼部受紫外线过度照射所引起的角膜和结膜炎症反应.目前在治疗电光性眼炎上,还没有特效的疗法.有人根据红外线可抑制紫外线红斑反应的原理,用远红外线治疗电光性眼炎,收到了较好的疗效.推测其原理:红外线是长波光线,其量子能较少,但其光流较为强大,具有明显的热效应,它对紫外线造成眼部的光电性损害有缓解作用.红外线的热作用还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对肌肉组织有松弛作用.所以对眼部解痒止痛的效果很好[28].Schramm JM等报道联合应用红外线和微波治疗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29].远红外按摩理疗床对急、慢性腰腿痛、颈椎病、落枕及肩周炎有较好的疗效[30].红外线治疗与磁疗适用于多种疾病所致的关节肌肉的损害与功能障碍,综合的应用红外线治疗与磁疗两种理疗方法,与单纯治疗比较,不仅起到相加和协同作用, 同时又可以缩短病程, 提高疗效,达到满意的效果[31].现在已有多款产品在临床上应用,如远红外线磁疗型腰椎牵引器在家庭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疗效与在医院中牵引治疗的疗效相近[32].光磁按摩保健治疗器经多家医院试用验证,具有明显的镇痛、消肿、舒经通络、活血化窃及温中理气等功效,治疗痛经及慢性腹痛及增生等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特别对急性扭挫伤和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病症有显著疗效[33].。

简述红外线的治疗作用_概述说明

简述红外线的治疗作用_概述说明

简述红外线的治疗作用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红外线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医疗领域的电磁辐射波段,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潜在的治疗作用。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红外线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及相关注意事项。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 引言: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引言和概述。

- 红外线的治疗作用:介绍红外线的定义、特点及其对生物体产生影响的机理。

- 红外线治疗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以神经系统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和皮肤问题为例,分析红外线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 使用红外线进行治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与注意事项:就使用红外线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的安全性要求、治疗方案设计和操作规范,以及忌食和对辐射敏感人群特别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说明。

- 结论:总结红外线治疗的潜在优势和临床前景,同时也考虑到其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简要介绍红外线的治疗作用,并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分析,探讨其在医学领域中的潜力与限制。

通过了解红外线的特点和相关注意事项,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红外线治疗,并对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评估和决策。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推动红外线治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2. 红外线的治疗作用2.1 红外线的定义和特点红外线是指位于可见光谱下方的电磁辐射波段,具有较长的波长。

红外线的特点主要包括无色、无味、不可见,并能够穿透大气层等。

根据红外线的波长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远红外线(波长超过5微米)和近红外线(波长介于0.76-5微米)两类。

2.2 红外线对生物体的影响机理红外线在人体内部作用时通过渗透力强、能量传递高效等特点发挥其治疗作用。

当红外线进入人体时,会被组织吸收产生热量,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细胞活性和代谢速度,并刺激神经系统活动。

此外,红外线还能够减轻肌肉疼痛、舒缓身体紧张以及增强免疫能力。

2.3 红外线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与效果在医学领域中,红外线广泛应用于物理治疗和康复领域。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在所有太阳光中,他最能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远红外线还是一种电磁波,能迅速的被人体吸收,渗入人体的远红外线便会引起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再透过共鸣吸收,形成热反映,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微细血管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将淤血等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全部清除干净,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长。

原本滞留在体内的老旧废物和有害物质,会随着新陈代谢由汗腺排出体外,而存在于毛孔中的化妆品残余物,就能够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体外,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这些好处都可以从温度约 40 度左右的低温远红外线的研究结果上得到印证。

一、何为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一种具有强烈作用的反射线特征:1.肉眼不可见,波长为 5.6~1000 微米2.具有直射、曲折、反射等光学性质3.任何物质吸收都会引起热反应4.具深透力应用:其中在 8~14 微米波长的远红外线与人体放射的波段相同,根据无数国际权威研究机构临床报告,相同波长的远红外线对人体具有良好的理疗效果。

所以把控制在该波段的远红外线发热体产生的射线称为理学疗法之光,简称“ 生命之光” 。

二、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在所有太阳光中,他最能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远红外线还是一种电磁波,能迅速的被人体吸收,渗入人体的远红外线便会引起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再透过共鸣吸收,形成热反映,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微细血管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将淤血等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全部清除干净,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长。

原本滞留在体内的老旧废物和有害物质,会随着新陈代谢由汗腺排出体外,而存在于毛孔中的化妆品残余物,就能够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体外,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这些好处都可以从温度约 40 度左右的低温远红外线的研究结果上得到印证。

三、远红外线对人体的作用———预防保健理疗促进血液循环:利用远红外线反应,使皮下深层皮肤温度上升,扩张微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复活酵素,强化血液及细胞组织代谢,对细胞恢复年轻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改善贫血。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简介红外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具有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特点。

虽然人眼无法直接感知红外线,但红外线在生物体中却产生了多种生物学效应,并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和工程领域。

本文将介绍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红外线的作用机制红外线能够通过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与分子和原子之间的振动和转动等产生相互作用。

红外线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温度增加作用:红外线的能量可以使生物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热效应可以通过吸收红外线的组织中的水分子、蛋白质和脂类等产生。

•光谱吸收作用:红外线的不同波长会被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吸收,产生电子、振动和转动的激发和共振现象。

•改变细胞代谢:红外线对生物体的细胞代谢有一定的影响,可以改变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和酶活性等过程。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1.促进血液循环:红外线能够加速血液流动,增加血管舒张,改善血液供应,有助于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

2.缓解疼痛:红外线可以激活生物体内的内啡肽系统,释放内啡肽和内源性阿片肽,从而缓解疼痛感。

3.加速伤口愈合:红外线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修复,加速伤口的愈合过程。

4.抗炎作用:红外线可以调节细胞的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

5.提高免疫力:红外线可以增加细胞分裂活动,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化,提高免疫力。

6.改善皮肤状态:红外线能够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改善皮肤弹性,减少皱纹和色斑。

红外线的应用医学应用由于红外线具有上述多种生物学效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下面是红外线在医学中的主要应用:1.红外线热疗:通过使用红外线灯、激光或红外线传感器等设备,将红外线直接照射在患处,以提高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促进伤口愈合。

2.红外线成像:红外线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红外线的吸收情况,获得生物体内部组织的温度和代谢状态,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

3.红外线光谱诊断:红外线光谱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红外线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对生物体内部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进行分析,用于病理学研究和药物开发。

红外线的原理和作用

红外线的原理和作用

红外线对眼的作用
由于眼球含有较多的液体,对红外线吸收较强,因而一定强度的红外线直接照射眼睛时可引起白内障。白内障的产生与短波红外线的作用有关;波长大于1.5微米的红外线不引起白内障。
光浴对机体的作用
光浴的作用因素是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热空气。光浴时,可使较大面积,甚至全身出汗,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并可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光浴作用可使血红蛋白、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增加,轻度核左移;加强免疫力。局部浴可改善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和营养,因而可促进其功能恢复正常。全身光浴可明显地影响体内的代谢过程,增加全身热调节的负担;对植物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有一定影响。
(二)禁忌证
有出血倾向,高热,活动性肺结核,重度动脉硬化,闭塞性脉管炎等。
[附]处方举例
(1)红外线照射双膝关节:灯距40cm,30分钟,每日一次,7次。适应症: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2)红外线照射右侧胸廓(下半部)灯距50cm,20分钟,每日一次,8次。适应症:右侧干性胸膜炎
红外线可以人为制造,自然界中也广泛存在,一般的生物都会辐射出红外线,体现出来的宏观效应就是热度。
我们知道,热产生的原因,是组成物质的粒子做不规则运动.这个运动同时也辐射出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大部分都是红外线。
1.太阳光到了晚上的确是几乎没有了,但是地球上的物质都会辐射红外线,有的强烈有的平静.红外线照相是通过接收各种物质发出的红外线,再把他们展现出来,但是其本身不是通过发出红外线来照相的。
2. 白炽灯
在医疗中广泛应用各种不同功率的白炽灯泡做为红外线光源。灯泡内的钨丝通电后温度可达2000~2500℃。
白炽灯用于光疗时有以下几种形式:
立地式白炽灯:用功率为250~1000W的白炽灯泡,在反射罩间装一金属网,以为防护。立地式白炽灯,通常称为太阳灯。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

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在所有太阳光中,他最能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远红外线还是一种电磁波,能迅速的被人体吸收,渗入人体的远红外线便会引起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再透过共鸣吸收,形成热反映,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微细血管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将淤血等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全部清除干净,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长。

原本滞留在体内的老旧废物和有害物质,会随着新陈代谢由汗腺排出体外,而存在于毛孔中的化妆品残余物,就能够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体外,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这些好处都可以从温度约40度左右的低温远红外线的研究结果上得到印证。

一、何为红外线?是太阳光线中一种具有强烈作用的反射线特征:1.肉眼不可见,波长为5.6〜1000微米2.具有直射、曲折、反射等光学性质3.任何物质吸收都会引起热反应4.具深透力应用:其中在8~14微米波长的远红外线与人体放射的波段相同,根据无数国际权威研究机构临床报告,相同波长的远红外线对人体具有良好的理疗效果。

所以把控制在该波段的远红外线发热体产生的射线称为理学疗法之光,简称“生命之光”。

二、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的作用原理远红外线在所有太阳光中,他最能深入皮肤和皮下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保持一定的温度,远红外线还是一种电磁波,能迅速的被人体吸收,渗入人体的远红外线便会引起原子和分子的振动,再透过共鸣吸收,形成热反映,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微细血管扩张促使血液循环,将淤血等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全部清除干净,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长。

原本滞留在体内的老旧废物和有害物质,会随着新陈代谢由汗腺排出体外,而存在于毛孔中的化妆品残余物,就能够不必透过肾脏,直接从皮肤和汗水一起排出体外,可避免增加肾脏的负担。

这些好处都可以从温度约40度左右的低温远红外线的研究结果上得到印证。

三、远红外线对人体的作用------- 预防保健理疗促进血液循环:利用远红外线反应,使皮下深层皮肤温度上升,扩张微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复活酵素,强化血液及细胞组织代谢,对细胞恢复年轻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改善贫血。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
❖ 3、日本有学者报道使 ❖ 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 ❖ 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 ❖ 显疗效。
2021/9/10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 4、抗风湿作用。
2021/9/10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5、降低心脑血管
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 防止血栓形成,改善 微循环,减轻胸闷、 心悸、头昏、麻木等 症状。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 ❖ 烈的穿透力。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 ❖ 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 ❖ 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
2021/9/10

9、我们的市场行为主要的导向因素,第一个是市场需求的导向,第二个是技术进步的导向,第三大导向是竞争对手的行为导向。21.9.1021.9.10Friday, September 10, 2021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 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 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 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 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 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 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 极作用 .
2021/9/10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其生理生化效应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 径 、经络传导途径,对生物大分子、 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
2021/9/10
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 1、“红外线白内障” 。
❖ 2、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
❖ 3、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 ❖ 发展。
2021/9/10
四、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6、其他功能:

光线疗法治病原理是什么?红外线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哪? ...

光线疗法治病原理是什么?红外线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哪? ...

光线疗法治病原理是什么?红外线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哪? ...光线疗法定义是什么?光线疗法治病原理是什么?红外线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哪?接下来,就带你了解一下吧!光疗法是利用日光或人工光线(红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线、激光)防治疾病和促进机体康复的方法。

日光疗法已划入疗养学范畴,理疗学中的光疗法是利用人工光辐射能防治疾病的方法。

光疗法从所用的光线波长的不同分为红外线疗法﹑可见光疗法和紫外线疗法。

从光的相干性又可分为非相干光和相干光(激光)疗法﹐从所用光线来源可分自然光和人造光疗法。

1970年代以来出现了光化学疗法﹑光敏诊治癌症的方法和用蓝紫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新方法。

还有人用紫外线进行穴位照射治疗。

因此光疗法对防治疾病和预防保健都有其重要的医疗价值。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日光中主要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三种光线。

其中: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最大,这种光线尽管肉眼不能看到,却能让皮肤健康,并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改善体内糖代谢,促进钙、磷代谢和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有效地预防软骨病或佝偻病,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增强体质。

红外线也是一种不可见光线,它占日光的60%~70%,可透过皮肤到皮下组织,对人体起热刺激作用,从而使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流通,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并可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可见光则是内眼可以看到的太阳光,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能调节人的情绪、振奋精神,提高人的生活乐趣和工作效率,并改善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

阳光的种种健康益处大都要和它能提升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有关,维生素D操控着人体内的细胞再生。

那么,这几种光又是怎样被谁发现的?牛顿发现了可见光光谱。

格里马尔迪和笛卡尔注意到从白色光(可见光线)可以产生各种色彩的光线。

但1666年因发现万有引力而闻名遐迩的牛顿把穿过小孔进入黑暗房间的白色光用三菱镜折射,发现可以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

提议把各条色带称作光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专家研究了由ATP 分子水解释放的 生物能量传递的机制和特点,认为 红外线对生物(包括人)所具有的生物 效应和医学功能主要来自红外线的 非热生物效应。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调节免疫系统 : 红外线可能激活组织深部感受器,
2019年12月1日
五、注意事项
1、注意单次治疗时间:15-20分钟。 2、请匆直接照射眼晴。
2019年12月1日
2019年12月1日

的失衡能够进行双向调节。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12、远红外线治疗电光性眼炎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13、联合应用红外线和微波治疗可以

加速伤口的愈合。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14、治疗外阴白色病变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 烈的穿透力。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 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促进血 液的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人的健康。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 作用、消炎作用及促进再生作用 已为临床所肯定,通常治疗均采 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波长8-14微米的远 红外线可称为“生
命 光线”,能够显著
改 善人体微循环。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生命光线还可以使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二 重键或三重键被切断,饱和脂肪酸不容易再 被氧化成血脂――过氧化脂质,减少了血管 内脂质的沉积,使血管壁光滑,从而减少动 脉硬化、白内障等心血管疾病或眼科疾病的 发生,对人体健康起着良好的促进功效。
2019年12月1日
四、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5、消炎、镇痛作用
2019年12月1日
5、消炎、镇痛作用
A、) 远红外的热作用通过神经体液的回 答反应,消除了炎症的病理过程,使原来 遭到破坏的生理平衡状态加速恢复正常, 提高了局部和全身的抗病能力,同时能激 活了免疫细胞功能,加强了白细胞和网状 皮细胞的吞噬功能,达到消炎抑菌的目的。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主要原理:“生命光线”学说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远红外线可对细胞产生共振作用 ――“共振效应”,主要是引起细胞 内外水分子的振动,使细胞活化, 发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 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
2019年12月1日
2019年12月1日
5、消炎、镇痛作用
B、) 红外的热效应使皮肤温度增加,交 感神经感受能力减低,舒血管活性物质释 放,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循环改善, 增强了组织营养,活跃了组织代谢,提高 了细胞供氧量,改善了病灶区的供血供氧 状态,加强了细胞的再生能力,控制了炎 症的发展并使其局部化,加速了病灶的修 复。
2019年12月1日
五、适应范围
3、慢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 喘、胸膜炎、慢性胃炎、胃痉挛、 慢性肠炎。
能够透过组织深部,改善病变部位粘膜的血 液供应,提高粘膜再生能力,加快病变部位 的修复,从根本上对疾病起到治疗作用。
2019年12月1日
五、适应范围
4、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附件 炎、产后护理、泌尿系感染。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1、红外线可被体表浅表组织吸收, 有 显著干燥脱水作用, 使局部组织血液循 环加快, 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2、远红外线局部辐射具有类似于 血管扩张剂的生物学作用 。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红外线的生物学 效应及其应用
2019年12月1日
什么是红外线?
红外线(Infrared rays)是太阳光线中 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由德国科学 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 辐射(Infrared radiation)。太阳光谱 上红外线的波长大于可见光线,波长为 0.75-1000μm。
A、神经—体液反射 B、由于热作用
2019年12月1日
四、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3、增强新陈代谢。
远红外的热效应,可以增加细胞的活力,调 节神经体液机制,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 物质交换处于平稳状态。
2019年12月1日
四、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4、提高免疫功能。
远红外确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节 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利于人体 的健康。
3、日本有学者报道使 用直线偏振光红外线治 疗多种类型的斑秃有明 显疗效。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4、抗风湿作用。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5、降低心脑血管
疾病患者的血液粘度、 防止血栓形成,改善 微循环,减轻胸闷、 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9、红外辐射对糖尿病人的高血糖 症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10、激活了 生物大分子的活 性、具有抗肿瘤 作用。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11、中远红外线照射对微量元素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一次效应: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通过放射方式辐 射到物体时,被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传递给物 体内的原子、分子等粒子,使这些粒子发生 不规则运动,引起物体的升温作用,称为远 红外线的一次效应,也称为增温效应。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二次效应:
产生一次效应的同时,物体也随之发生其他 的化学、物理等改变,这称之为物体吸收远 红外线辐射后产生的二次效应,也称为继发 效应。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红外线对人体产生二次效应的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美国太空总署(NASA)等机构研究表明: 远红外线中4—16微米波长带的频率与 生物细胞中水分子律动频率相同,极易 被人体吸收,从而由内向外辐射热能活 化组织细胞。
2019年12月1日
5、消炎、镇痛作用
C、) 远红外的热效应,改善了微循环, 建立了侧支循环,增强了细胞膜的稳定性, 调节了离子的浓度,改善了渗透压,加快 了有毒物质的代谢产物的排出,加速了渗 出物的吸收,导致炎症水肿的消退。
2019年12月1日
5、消炎、镇痛作用
D、) 镇痛作用。红外的热效应,降低了 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血液循环的改善,水 肿的消退,减轻了神经末梢的化学和机械 刺激;远红外的热作用,提高了痛阈,以 上种种,均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其生理生化效应通过神经—体液反射途 径 、经络传导途径,对生物大分子、 细胞及脏器的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而有整体良性效应。
2019年12月1日
二、红外线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1、“红外线白内障” 。
2、红色丘疹、皮肤过早衰老和色素紊乱。
3、红外线也能促进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癌的 发展。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6、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血管扩张, 血 循环加强, 促使渗出液吸收, 利于炎肿 消退, 减轻肌肉的紧张和痉挛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7、妇科炎症:
2019年12月1日
三、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临床应用
8、治疗小儿肠痉挛
2019年12月1日
什么是红外线?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 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 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 波长为6.0-l000μm 之间。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一次效应 (增温效应 )
二次效应 (继发效应 )
2019年12月1日
能显著减轻局部组织的红肿,缓解疼 痛、瘙痒等症状,明显缩短病程。
2019年12月1日
五、适应范围
2、创伤修复:手术伤口修复、烧伤创 面修复、外伤修复、软组织损伤、周围 神经损伤、腰肌劳损。
能够保持创面干燥,减少炎性分泌,显著改善创伤 局部微循环,有效预防伤口感染,减少疤痕的形成, 加快手术后的康复速度、减少疲劳及倦怠等等。
能够透过组织深部,减轻组织炎性水肿,改善病 变部位血液供应,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2019年12月1日
五、适应范围
5、外科疾病:神经性皮炎、皮肤 溃疡、瘙痒症等。
能够减轻组织炎性渗出及红肿,缓解瘙痒, 提高组织再生能力,促进皮损的愈合,大大 缩短治疗周期,减轻病人痛苦。
2019年12月1日
2019年12月1日
四、红外线的治疗作用
6、其他功能:
远红外的生物效应,除上述的热效应之外, 还有许多其他的重要的生物效应,如远红外 线与生命的关系,红外线改善微循环,活化 水分子、具活化组织细胞等重要功能。
2019年12月1日
五、适应范围
1、软组织炎:慢性的神经炎、肌炎、 纤维组织炎及关节炎、末梢神经炎、 腱鞘炎。
2019年12月1日
一、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的机理
近红外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 果显著,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表 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红细 胞聚集现象减少,乳头下静脉丛淤血现 象减轻或消失,从而对改善机体组织、重 要脏器的营养、代谢、修复及功能有积 极作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