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座铸造工艺课程设计3

合集下载

铸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案例

铸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案例
提交格式
成果报告需以PDF格式提交,同时附上所有相关数据和图表。
报告内容
报告需包含设计思路、工艺流程、数据分析及结论等部分,要求 内容详实、逻辑清晰。
成果展示形式和内容安排建议
展示形式
鼓励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如PPT、视频等。
内容安排
建议按照设计背景、设计思路、工艺流程、数据 分析、结论与展望等顺序进行展示。
时间安排
每个小组展示时间不超过20分钟,需提前做好时 间规划。
课程设计评价标准及成绩评定方法
01
评价标准
将从设计创新性、实用性、技术 难度、报告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 评价。
02
成绩评定方法
03
优秀作品选拔
采用百分制评分,其中设计创新 性占30%、实用性占20%、技术 难度占20%、报告质量占30%。
铸造材料选择
根据零件使用要求、生产批量和成本 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铸造合金,如铸 铁、铸钢、铝合金等。
性能要求
铸造合金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收缩 性、偏析倾向小等性能,以保证铸件 质量。同时,合金成分和性能应符合 相关标准或技术条件的规定。
03
案例分析:典型铸件生产工艺设计
铸件结构分析与设计优化建议
根据评分结果,选拔出优秀作品 进行表彰和奖励。
THANKS
感谢观看
推广新技术和新材料
积极推广先进的铸造技术和新材料,如3D打印技术、高性能铸造合 金等,提高铸件的精度和性能。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铸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 平,为铸造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06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标准
课程设计成果提交要求说明
提交时间
所有成果需在课程结束前一周内提交,逾期将不予受理。

座体工艺课程设计铸造专业

座体工艺课程设计铸造专业

铸造工艺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座体铸造工艺设计学院机电学院年级13级专业材料成型及其控制工程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张建宇目录第一章零件的图样结构分析 (4)第一节材料分析 (4)第二节零件结构特点 (5)第三节零件的总体分析说明 (6)第二章铸造方案的确定 (7)第一节分型面的确定 (7)第二节浇注系统的设计 (8)第三章砂芯的设计 (13)第四章.起模斜度和加工余量 (15)结束语 (16)参考文献 (17)附录摘要砂型铸造在机械制造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受质量、尺寸、材料种类及生产批量的限制。

我所设计的零件是座体,该零件是小批量生产,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证零件的质量,同时得保证生产速度,这在成批生产中是非常重要,因此毛坯及其加工余量的选择要合理、适当。

关键词:砂型铸造,座体,毛坯生产第一章零件的图样结构分析第一节材料分析零件材料名称:灰口铸铁牌号:HT200指的是最低抗拉强度为200MPa的灰口铸铁。

由于片状石墨破坏了基体的连续性,并在是默默的尖端处易产生应力集中,故灰口铸铁的抗拉强度、苏醒和韧性都较差。

但石墨对灰口铸铁的抗压强度影响不大,所以灰口铸铁的抗压强度与相同基体的钢差不多。

它的基体为珠光体,获得强度、耐磨性、耐热性均较好,减振性也良好;铸造性能较好。

它是承受中等载荷的重要零件,主要用来铸造汽车发动机汽缸、汽缸套、车床床身、机座等承受压力及振动部件。

它所适用的工作条件在:1.承受较大应力的零件(弯曲应力<29.40MPa)2.摩擦面间的单位面积压力>0.49MPa(大于10t在磨损下工作的大型铸件压力>1.47MPa)3.要求一定的气密性或耐弱腐蚀性介质对机座零件进行人工时效的热处理即可:装炉温度≤200℃,升温速度≤100℃,保温温度:500~550℃,保温时间:4~6小时,冷却速度:30℃,出炉温度:≤200℃。

灰铸铁有很多优良性能:第一,铸造性能好,灰铸铁熔点低、流动性好。

支座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

支座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

目录摘要第一章:零件简介1.1零件介绍 (2)1.2灰铸铁 (2)第二章: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3)2.1支座的生产条件、结构及技术要求 (3)2.2支座结构的铸造工艺性 (5)2. 3造型,造芯方法的选择 (6)2.4浇注位置的确定 (7)2. 5分型面的确定 (9)第三章:铸造工艺参数及砂芯设计 (10)3. 1 工艺设计参数确定 (10)3.1.1铸件尺寸公差 (11)3.1.2机械加工余量 (11)3.1.3铸造收缩率 (12)3.1.4起模斜度 (12)3.1.5最小铸出孔和槽 (13)3.1.6铸件在砂型内的冷却时间 (14)3.1.7铸件重量公差 (14)3.1.8工艺补正量 (14)3.1.9分型负数 (14)3.1.10反变形量 (14)3.1.11非加工壁厚负余量 (14)3. 2砂芯设计 (15)3.2.1芯头的设计 (16)3.2.2砂芯的定位结构 (16)3.2.3压环、防压环和集砂槽芯头结构 (16)3.2.4芯骨设计 (16)3.2.5砂芯的排气 (16)3.2.6砂芯负数 (16)第四章:浇注系统及冒口、冷铁、出气孔等设计4.1浇注系 (17)4.1.1选择浇注系统类型 (17)4.1.2计算浇注时间并核算金属上升速度 (17)4.1.3计算阻流截面积 (17)4.1.4确定浇口比 (18)4.1.5计算内浇道截面积 (18)4.1.6计算横浇道截面积 (18)4.1.7计算直浇道截面积 (19)4.1.8浇口窝的设计 (20)4.1.9浇口杯的设计 (20)4.2冒口的设计 (20)4.3冷铁的设计.....................................................................................................21.4.4出气孔的设计 (21)第五章砂型铸造设备选用 (21)5.1 造型工部设备选用 (21)5.2 制芯工部设备选用 (21)5.3 清理工部设备选用 (21)设计心得 (22)参考文献 (22)1.1零件介绍支座是指用以支承容器或设备的重量,并使其固定于一定位置的支承部件。

支座铸造工艺设计

支座铸造工艺设计

支座铸造工艺设计1. 引言支座是一种常见的结构零件,广泛应用于桥梁、建筑物和机械设备等领域。

支座的质量和性能对于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支座的制造过程中的铸造工艺设计是确保支座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就支座铸造工艺设计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关键步骤。

2. 材料选型支座通常是由钢铁材料铸造而成。

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支座的性能和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支座材料有碳钢、合金钢和不锈钢等。

在材料选型上,需要考虑支座的使用环境、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等因素。

材料的选用需要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3. 铸造工艺设计铸造工艺设计是支座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支座的质量和性能。

铸造工艺设计包括模具设计、熔炼、浇注、冷却和清理等多个步骤。

3.1 模具设计模具设计是支座铸造工艺设计的第一步。

模具的设计应满足支座形状和尺寸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到铸造过程中的收缩和变形。

模具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易于制造和使用,并能保证支座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常用的模具材料有铁、铝和砂等。

3.2 熔炼熔炼是将所选材料加热至熔点,使其转化为液态的关键过程。

在支座铸造工艺中,通常采用电炉或高频感应炉进行熔炼。

熔炼过程中需要控制炉温、保持合适的熔化时间,并添加合适的熔剂和熔化助剂,以提高铸件的熔化质量和纯度。

3.3 浇注浇注是将熔融金属倒入模具中的步骤。

在支座铸造过程中,浇注需要控制浇注速度和温度,以避免产生气孔和夹渣等缺陷。

浇注过程中需要确保熔融金属能够充分填满模具腔体,并尽量避免产生温度梯度,以减少应力和变形。

3.4 冷却铸造完成后,支座需要进行冷却过程。

冷却速度的控制对于支座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较快的冷却速度可能导致铸件硬化过深,影响其力学性能;而较慢的冷却速度可能会产生过大的晶粒,导致铸件的强度下降。

因此,需要通过合理控制冷却速度来获得理想的支座性能。

3.5 清理清理是支座铸造工艺中的最后一个步骤。

在清理过程中,需要将模具和浇注系统中的残留物清除,以及对铸件的表面进行抛光和清洗。

支座铸造工艺设计

支座铸造工艺设计

热加工工艺课程设计圆形支座铸造工艺设计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班级:材料三班姓名:张文丁学号:1103040306指导老师:廖艳春时间:2014年6月13日摘要热加工技术是机械类个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由于加工过程十分复杂,加工工序繁多,工艺过程不仅有铸造成型,锻压成形,焊接成形,还有非金属的模压成形,挤压成形等。

因此选着合适的工艺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

本次课程设计,将进行铸造工艺的总结和学习。

铸造主要是将液态金属或合金浇注到与零件尺寸、形状相适应的铸型型腔里,待其冷却凝固后获得毛坯或零件的方法,是机械类零件和毛坯成型的主要工艺方法,尤其适合于制造内腔和外形复杂的毛坯或零件。

本文主要分析了支座的结构并根据其结构特点确定了它的铸造工艺,支座是支撑零部件的载体其主要承受了轴向的压缩作用的机械零件。

在日常生产中对支座的选用异常广泛,因为它具有经济型良好、结构稳定性好、结构简单美观实用等特点,所以在机器零件的设计,加工过程中支座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确定支座的铸造工艺过程主要包括:1)铸型及方法选择、2)分型面选择、3)浇注位置的确定、4)工艺参数的确定、5)浇注系统的设计、7)绘制铸造工艺图、8)绘制铸件图型面,型芯的数量、形状、尺寸及固定方法,加工余量,收缩率,浇注系统,起模斜度,冒口和冷铁的尺寸和位置等。

目录绪论 (1)一、零件的简介 (2)1.1 零件的介绍 (2)1.2确定零件的材料及牌号 (2)二、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3)2.1铸件的结构特点 (3)2.2铸件的工艺分析 (4)2.3分型面选择 (4)2.4 确定出最佳浇注位置 (6)三、工艺参数确定 (8)3.1工艺参数的确定 (8)3.1.1铸件尺寸公差 (9)3.1.2 机械加工余量 (9)3.1.3铸造收缩率 (9)3.1.4起模斜度 (10)3.1.5铸造圆角 (10)3.1.6反变形量 (10)3.2 砂芯设计 (10)3.2.1 芯头的设计 (10)3.2.2 砂头的定位结构 (11)3.2.3 芯座 (11)四、浇注系统及冒口、冷铁、出气孔等设计 (11)4.1 浇注系统的设计 (11)4.1.1选择浇注系统类型 (12)4.1.2横浇道及内浇道 (12)4.2 冒口的设计 (12)4.3 冷铁的设计 (13)4.4 出气孔的设计 (13)五、铸造工艺图绘制 (14)六、铸件图的绘制 (15)七、支座铸造工艺卡 (16)总结 (17)致谢 (18)参考文献: (19)绪论热加工成型技术也叫材料成型技术,是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

铸造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

锻造工艺课程设计说明书目录1序言3本设计的意义3本设计的目的3本设计的意义3本设计的技术要求 4本课题的发显现状 4本事域存在的问题 4本设计的指导思想 5本设计拟解决的重点问题52设计方案5部件的材质剖析6支座工艺设计的内容和要求7造型造芯方法的选择9浇注地点的选择与分型面的选择9浇注地点的选择9分型面确实定11砂箱中铸件数量确实定133设计说明14工艺设计参数确立14最小铸出的孔和槽14铸件的尺寸公差15机械加工余量16锻造缩短率16起模斜度17浇注温度和冷却时间18砂芯设计18芯头的设计19砂芯的定位构造19芯骨设计20砂芯的排气20浇注系统及冒口,冷铁,出气孔的设计20 浇注系统的种类和应用范围20确立内浇道在铸件上的地点、数量、金属引入方向20决定直浇道的地点和高度 21计算内浇道截面积21计算横浇道截面积22计算直浇道截面积23冒口的设计234锻造工艺装备设计24模样的设计24模样资料的采纳24金属模样尺寸确实定25壁厚与增强筋的设计25金属模样的技术要求25金属模样的生产方法25模板的设计25模底板资料的采纳26模底板尺寸确立26模底板与砂箱的定位26芯盒的设计26芯盒的种类和材质26芯盒的构造设计26砂箱的设计26砂箱的材质及尺寸265结论错误!不决义书签。

道谢错误!不决义书签。

参照文件281前言本设计的意义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所有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课以后进行的.这是我们在进行毕业设计以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总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质的训练,所以,它在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据有重要的地位。

本设计的目的锻造工艺课程设计是学完了锻造工艺基础课程后,对锻造工艺过程进一步认识的练习惯的教课环节,是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的能力培育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达成一项给定的设计任务,编写切合要求的设计说明书,并正确绘制相关图表。

支架铸造课程设计说明书

支架铸造课程设计说明书

南昌航空大学铸造工艺专业课程设计题目:支架铸造工艺设计院系:航空制造工程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号: 09033104姓名:石婷指导老师:戴斌煜日期: 2012年11月30日目录1设计任务的分析 (1)铸件的结构特点 (1)铸件的材料及性能 (1)2铸造工艺方案的确定 (1)铸件在金属型中的位置 (1)铸件的凝固顺序 (2)浇注位置与分型面的选择 (2)2.3.1浇注位置的选择 (2)2.3.2分型面的选择 (2)铸造工艺参数的确定 (3)浇注系统类型的形式 (3)熔化与浇注 (5)3浇注系统的计算 (6)浇注时间的确定 (6)浇注系统截面积计算 (6)冒口设计计算 (7)4金属型的设计 (7)金属型设计 (7)4.1.1 金属型类型 (7)4.1.2主要结构形式 (7)4.1.3金属型壁厚 (7)4.1.4型腔尺寸计算 (8)4.1.5刚度强度 (8)4.1.6耐用性 (8)4.1.7 标准 (9)4.1.8其他尺寸要求 (9)4.1.10型腔的排气 (9)锁紧机构 (9)金属模材质选择 (9)5.铸造工艺 (10)金属型的准备 (10)5.1.1金属型的清理 (10)5.1.2金属型的涂料 (10)5.1.3金属型的预热 (10)浇注温度和速度 (10)参考文献 (11)设计总结 (13)1设计任务的分析铸件的结构特点铸件为支架,最大尺寸280mm,属小型铸件,支架基本壁厚为5mm,最大壁厚为18mm,有三个直径为11mm的孔,可采用机加工方法得到,不铸出。

有四个内凹空腔。

铸件的材料及性能材料为ZL201-T4,铸造铝铜合金,属Al-Mn-Cu-Ti合金,抗拉强度295MPa,硬度HB70,密度2.78g/cm³,熔化温度548-650℃。

(GB/T1173-1995)铸件的技术要求机加工余量:铸件最大尺寸为280mm,所以铸件机加工等级为D-F,D-1.3mm,E-1.4mm (GB/T 6414-1999)工艺余量:铸件支架壁厚5mm,设置冒口及高于铸件的浇口,作为充填铸型所必需的重力和补缩之用,作为工艺余量。

圆形支座铸造工艺设计

圆形支座铸造工艺设计

圆形支座铸造工艺设计(总2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湖南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名称:圆形支座铸造工艺设计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及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铸造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一、任务与要求1.完成产品零件图、铸件铸造工艺图各一张,铸造工艺图需要三维建模(完成3D图)。

2.完成芯盒装配图一张。

3.完成铸型装配图一张。

4. 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15~20页),并将任务书及任务图放置首页。

二、设计内容为2周1. 绘制产品零件图、铸造工艺图及工艺图的3D图(2天)。

2. 铸造工艺方案设计:确定浇注位置及分型面,确定加工余量、起模斜度、铸造圆角、收缩率,确定型芯、芯头间隙尺寸。

(1天)。

3. 绘制芯盒装配图(1天)。

4. 绘制铸型装配图、即合箱图(包括流道计算共2天)。

5. 编制设计说明书(4天)。

三、主要参考资料1. 张亮峰,材料成形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 丁根宝,铸造工艺学上册 [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3. 铸造手册编委会,铸造手册:第五卷[M]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4. 沈其文,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第三版)[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摘要支座是支撑零部件的载体其主要承受了轴向的压缩作用的机械零件。

在日常生产中对支座的选用异常广泛,因为它具有经济型良好、结构稳定性好、结构简单美观实用等特点。

本文主要分析了支座的结构,并根据其结构特点确定了铸造工艺,确定了支座的铸造工艺过程,绘制了芯盒装配图,铸造装配图等。

关键词:圆形支座;砂型铸造;铸造工艺设计;装配图目录一、造型材料选择1. 铸造合金的选用 (1)2. 造型和造芯材料 (1)二、浇注位置及分型面的确定 (2)三、铸造工艺参数设计1.加工余量的选择 (5)2.铸件孔是否铸出的确定 (5)3.起模斜度的确定 (5)4.铸造圆角的确定 (6)5. 铸造收缩率的确定 (7)6.反变形量 (8)四、造型方法的设计 (8)五、木模的设计 (10)六、浇注系统的设计1.浇口杯 (12)2.浇注系统的尺寸 (12)七、冒口的设计 (14)八、铸型装配图设计 (15)心得体会 (17)参考文献 (18)一、造型材料选择1. 铸造合金的选用灰铸铁的力学性能与基体的组织和石墨的形态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确定零件材料及牌号
零件的支座的零件图如图所示,其轮廓尺寸为Φ80×200×110,平均壁厚30,支座底部需螺栓固定,留有2个螺栓孔,尺寸Φ15,可在铸件完成后切削加工,且有一定的表面精度要求。

支架在铸造过程中,应该选用灰铸铁作为材料。

灰铸铁流动性好,易浇注,且收缩率最小,并且随着含碳量的增加而减少,使铸件易于切削加工。

采用砂型铸造,简单而且工艺性好。

此铸铁为200×110mm的灰铸铁件,其型号应为HT150。

2.2 铸造方案的拟定
2.2.1 铸型种类的选择
支座零件具有内腔,小孔,圆角,凸台以及锥角,形状较为复杂,表面质量无特殊要求,最大轮廓尺寸为200mm,应选用砂型铸造成形。

又采用小批量生产,所以铸件类型应使用湿砂型铸造。

这样灵活性大,生产率高,生产周期短,便于组织流水生产,易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材料成本低,节省烘干设备、燃料、电力等。

模样采用金属模是合理的。

2.2.2 画出零件图
图2 零件图
2.3 分型面的确定
2.3.1分型选择原则
分型面是指两半铸型相互接触的表面。

分型面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铸件的尺寸精度、成本和生产率。

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使铸件全部或大部分置于同一半型内
2.应尽量减少分型面的数目
3.分型面应尽量选用平面
4.便于下芯、合箱和检测
5.不使砂箱过高
6.受力件的分型面的选择不应削弱铸件结构强度
7.注意减轻铸件清理和机械加工量
2.3.2 几种分型方案
初步对支座进行分析,有以下四种方案Ⅰ,Ⅱ,Ⅲ,Ⅳ,如图3所示
图3 分型方案图
2.3.3 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
Ⅰ方案以支架的底面为分型面在分型面少而平的原则中,其分型面数量不仅少而且还平直,铸件全部放在下型,既便于型芯安放和检查,又可以使上型高度减低而便于合箱和检验壁厚,还有利于起摸及翻箱操作。

Ⅱ方案铸件没有能尽可能的位于同一半型内,这样会因为合箱对准误差使铸件产生偏错。

也有可能因为合箱不严在垂直面上增加铸件尺寸。

Ⅲ方案分摸两箱造型易产生错箱,从而影响铸件精度。

Ⅳ方案采用以φ50孔的轴线为分型面,则易产生错箱,从而影响铸件精度,顶面侧放可以保证其粗糙度的要求,选凸台时用活快才便于起模,薄壁处易出现浇注不足,冷隔等缺陷且不利于补缩。

综上所述,选择第一种方案
2.4浇注位置的确定
铸件的浇注位置是指浇注时铸件在型内所处的状态和位置。

确定浇注位置是铸造工艺设计中重要的环节,关系到铸件的内在质量,铸件的尺寸精度及造型工艺过程的难易程度。

2.4.1 初步对支座对浇注位置的确定
有Ⅰ,Ⅱ两种方案,如图所示
方案Ⅰ
方案Ⅱ
2.4.2 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
确定浇注位置应注意以下原则:
1.铸件的重要部分应尽量置于下部
2.重要加工面应朝下或直立状态
3.使铸件的答平面朝下,避免夹砂结疤内缺陷
4.应保证铸件能充满
5.应有利于铸件的补缩
6.避免用吊砂,吊芯或悬臂式砂芯,便于下芯,合箱及检验
对于方案Ⅰ如图进行综合分析如下:
1.铸件的A面(如图所示)为重要加工面,朝上放置容易产生气孔、非金属夹杂物等缺陷。

2.铸件的重要部分也没能全部置于下部。

对于方案Ⅱ如图进行综合分析如下:
1.铸件的重要部分全部置于下部,这样置于下部的重要部分可以得到上部金属的静压力作用下凝固并得到补缩,组织致密。

2.铸件的重要加工面A面、B面(如图所示)位于侧立面,比较光洁,产生气孔、非金属夹杂物等缺陷的可能性小。

综合比较,方案Ⅱ更加科学可行。

2.5工艺参数的确定
铸造工艺设计参数通常是指铸型工艺设计时需要确定的某些数据,这些工艺数据一般都与模样及芯盒尺寸有关,及与铸件的精度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造型、制芯、下芯及合箱的工艺过程有关。

这些工艺数据主要是指加工余量、起模斜度、铸造收缩率、最小铸出孔、型芯头尺寸、铸造圆角等。

工艺参数选取的准确、合适,才能保证铸件尺寸精确,使造型、制芯、下芯及合箱方便,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2.5.1 铸造收缩率
铸造收缩是指金属液浇注到铸型后,随着温度降低将发生凝固而引起的尺寸缩减,这种缩减的百分率为该金属的铸造收缩率,也是冷却后铸件各个方向上比型腔尺寸的缩小率,亦称为线收缩率ε。

ε=[(L1-L2)/L1]*100%
ε—铸造收缩率
L1—模样长度 L2—铸件长度
本次设计的支座材料为灰铸铁,是属于中小型的铸件,依照《金属成形工艺设计》一书中表2-13,所以使用的收缩率为1.0%。

2.5.2 切削加工余量
加工余量是指铸件为切削而加大的尺寸量,加工余量等级用代号MA表示,由精到细分为A、B、C、D、E、F、G、H、J共九个等级,通常需将加工余量等级与铸件尺寸公差等级配套使用。

依照《金属成形工艺设计》一书中表2-14中,可知大批量砂型手工造型灰铸件的尺寸公差等级为CT13~CT11,并与MA的配套关系式(CT13~CT11)/H。

可选取CT12/H。

加工余量数值大小取决于铸件合金种类、铸造方法、尺寸大小、生产批量及加工面要求和浇注位置等。

加工余量过大会浪费材料并增加工时,而加工余量过小则不易保证加工面质量要求。

依照《金属成形工艺设计》一书中表2-15中,可知选用的单侧加工时的加工余量值为8mm,双侧加工时每侧的加工余量值为6mm。

2.5.3 起模斜度及圆角
起模斜度是指为了使摸样容易从铸型中取出或型芯自芯盒中脱出,在摸样或芯盒出模方向的摸样或芯盒壁上所增加的一定斜度。

依照《金属成形工艺设计》一书中表2-18中,可知起模斜度应为1º。

铸件内圆角的大小应与其壁厚相适应,过大仍会造成金属局部积聚,而增加形成缩孔的倾向。

一般圆角处内接圆直径不超过相邻壁厚的1.5倍,且中小型铸件的内圆角半径一般为3-5mm。

此处选择r=4mm。

2.5.4 型芯及型芯头
铸件上的孔腔需要型芯铸出,型芯又需要芯头支撑、定位、排气和落砂,芯头是型芯的外伸部分,不形成铸件轮廓而只落入芯座起辅助作用。

因此型芯头的形状尺寸对于型芯在铸造装配中的工艺性与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砂芯高度取100mm,砂芯直径取80mm。

依照《金属成形工艺设计》一书中表2-21中,可知下芯头直径可取25-30mm,这里取30mm。

对照取上芯头的直径为20mm。

简化后的支座铸造工艺卡
结论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学到了很多,将课本上学到的很多的理论知识,都转移到了实践中,使自己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更上一层楼。

而且在这次的课程设计里,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我的知识欠缺面,刚好利用此次的设计弥补了知识上的漏洞,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设计过程中,有独立自己完成的,有和同学讨论出来的,不但增加了同学间的情谊,更加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很到的提升。

其次,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对支座的了解再次加深了一步,不但培养了我的学习兴趣,更让我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致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可能会有不足和不当之处,请大家谅解,希望大家提出改进意见。

另外,感谢刘万福老师一年以来的辛勤教导,使我可以按时完成课程设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认真,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我的助力!为学校,为国家做出属于我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爱珍.热加工工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2】王爱珍.金属成形工艺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3】王爱珍.机械工程材料[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宏英.赵成志.铸造工艺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王文清.李魁盛.铸造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6】陈琦.铸造合金配料速查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