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的环保意识
借鉴新加坡经验,谱写生态文明的“园区故事”

lEJUlfSllK借鉴新加坡经验,谱写生态文明的O记者向煜区故事”1994年4月,苏州向新加坡派出了第一批10名学员,学习城市规划管理,时间两个月。
截至2019月3月,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已正式组织194批次、3680人次赴新培训。
培训的内容涉及经济建设、营商环境、城市更新以及精细化管理等几十个专业。
事实上,能够在短短25年间,从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开发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少不了对新加坡经验借鉴学习、再因地制宜创新的功劳。
好风凭借力书写金鸡湖畔的“环保经”曾有人说,因为开发建设之初就下定决心要借鉴学习新加坡经验,所以赴新的培训要求十分严一必须真正弄懂,真正学会,没学会就再去。
对于这一点,六次前往新加坡学习的王学军,应该是深有体会。
王学军,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国土环保局局长,自1995年进入园区后即从事环保工作,是园区生态环保事业一路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5个春去秋来,苏州工业园区最引以为傲的,可不光是曾经“一天创造一个亿的GDP,—天上缴—千多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几百万美元的外资”,更是开发建设25年来仍保持着清新的水、空气和土壤。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开发建设之初我们很多理念、办事流程的确定,都是充分借鉴了新加坡经验”,事实上,1994年无论是园区、苏州还是整个中国,都处于经济发展高速启动阶段,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所以,那时候新加坡关于环境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也让我们开发建设之路可以走得更高效。
”新加坡经验带来的优势,有的一开始就很明显,比如“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100%污王学军先后六次前往新加坡学习,她认为,新加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包括对其理念的学习水截流,45%的绿化率,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吸引力。
而另一些新加坡经验,如超前规划,时间越久越见妙用。
在建设之初,园区就在全国率先将环保要求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这种超前的理念给日后环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经验推广

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经验推广生态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地区和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下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希望这些成功经验能够得到广泛推广,为更多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浙江安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浙江安吉曾是一个以矿业和竹制品加工业为主的山区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然而,安吉痛定思痛,果断关停了污染企业,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工作。
通过实施“山青水净”三年行动计划,安吉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使得县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同时,安吉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
例如,安吉白茶成为了当地的一张金名片,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安吉白茶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外,安吉的乡村旅游也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安吉余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余村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村民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安吉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只要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就能够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塞罕坝:从荒漠到绿洲的奇迹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历史上曾是一处水草丰美、森林茂密的皇家猎苑。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和砍伐,到上世纪中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一片荒漠。
为了改变塞罕坝的生态环境,自 1962 年起,三代塞罕坝人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他们克服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通过科学造林、精心育林,使得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 114%提高到80%,营造出了 112 万亩的人工林海。
新加坡——GreenLabel

新加坡——Green Label一、概况为了推动绿色消费,新加坡环境部(ENV)于1992年5月推出了生态标签项目。
绿色标签是新加坡整个环境管理计划“绿色计划”的一部分。
它是一项自愿性质的标签项目,对国内和国外公司都开放。
据新加坡环境部介绍,绿色标签的目的在于增强消费者乃至全民对环保产品的意识。
另外,绿色标签还用以激励生产商努力解决自身产品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并且设计提供更环保的产品。
新加坡绿色标签项目举出了很多成功推广消费者环境意识的措施。
1994年对1600个家庭的调查显示有50%的人认可绿色标签。
在这些人当中,有78%的人认可绿色标签作为环保产品的标志。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愿意为购买环保产品多增加10%的支出。
30%被调查的人愿意在购物时将环保性能列为考虑范围之内。
在1992年绿色标签刚刚推出时,环保标准只包含了5个产品目录。
到1997年6月,项目已经涵盖了10个产品组的26个产品目录。
到1997年3月为止,702种产品拥有了绿色标签。
这些产品由137家不同的生产商制造生产。
2004年4月,本项目的产品目录已扩充至37个。
二、项目概况绿色标签由新加坡环境部下属的环境卫生部门负责管理。
环境部秘书处负责收集公众和企业提供的产品目录,并且对生产商的申请进行处理,收取费用,反馈公众和申请者的咨询,撰写关于绿色标签项目的新闻,以及为媒体提供关于绿色标签项目的信息。
产品标准草案由一个独立的技术小组负责开发,小组由在产品的生产、分发、使用和废弃方面的专家组成。
一旦标准草案完成,一个由工业、学术、法令组织和环境小组的代表组成的顾问委员会会协助秘书处选出最合适的绿色标签标准。
这些草案标准将向公众和业界公开,并接受建议。
草案将经历为期30天的公众和业界的建议期。
之后,秘书处收集这些建议并传递给顾问委员会接受审查和考虑。
审查之后的标准将递交给审批委员会(由环境部的高级官员组成)接受最后的审批。
审批委员会通过之后就向外界发布标准并印刷成册,生产商就可以申请绿色标签了。
新加坡环境治理与保护

新加坡环境治理与保护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特的城市国家,不仅以其高效的治理和先进的经济模式著称,还因其对环境的重视而获得了国际赞誉。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加坡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介绍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新加坡的环境意识在有限的土地和资源条件下,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创建一个清洁、健康、可持续的环境。
从国民教育到政策实施,新加坡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
这种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举止上,更体现在政府的决策和行动中。
新加坡的环境治理实践垃圾处理与回收新加坡的垃圾处理系统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和先进的之一。
通过清洁工人、回收站点和高科技焚烧设施的有机结合,新加坡成功实现了垃圾的最小化处理,大部分垃圾都被有效回收或转化为能源。
城市绿化与空气质量管理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国家,新加坡注重城市绿化和空气质量管理。
公园、绿地和城市绿化带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升了空气质量。
政府通过限制车辆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定期监测空气质量,确保公民的健康与环境的持续改善。
自然保护与生态恢复尽管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新加坡仍然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恢复。
政府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公园,致力于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
生态恢复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以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新加坡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新加坡在环境保护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土地压力、资源稀缺、气候变化等问题仍然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解决。
此外,环境知识普及、环境监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结语新加坡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展现了一种成功的范本,令人钦佩。
其先进的垃圾处理系统、城市绿化措施以及自然保护项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希望新加坡继续在环境领域取得更多进展,为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是关于新加坡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作者:[您的名字]日期:[撰写日期]。
保护环境事例素材

保护环境事例素材
以下是一些保护环境的事例素材:
1. 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国政府自1978 年开始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旨在防止风沙侵袭北方地区。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该工程已种植了超过6000 万公顷的树木,有效地减少了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的发生。
2. 印度的“Chipko 运动”:20 世纪70 年代,印度北部的农民发起了一场名为“Chipko 运动”的环保运动。
他们通过拥抱树木以阻止伐木者砍伐森林,呼吁政府保护森林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3. 新加坡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政策:新加坡政府推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政策,鼓励居民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这一政策有效地减少了垃圾的产生,并提高了资源的回收利用率。
4. 美国的“地球日”活动:美国于1970 年首次举办了“地球日”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识。
这一活动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并促使各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5. 肯尼亚的“绿带运动”:20 世纪70 年代,肯尼亚妇女发起了一场“绿带运动”,她们通过植树造林来防止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该运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这些事例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它们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采取行动,为保护地球做出贡献。
新加坡环境治理与保护

综观新加坡清洁能源发展蓝图计划,覆盖范围广,思路 清晰,涵盖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推进再生能源技术, 到协助企业建立大规模生产设施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要; 从开发研制新的清洁能源产品,到重点培育相关人才。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指出,新加坡开发清洁能源计划从研 发到制造,涉及科技和经济领域,“世界各地有很多资金 投入这个领域,市场机会将会扩大,投资也会越来越 多。”无论最终的发展结果将会怎样,目前可以肯定的是, 在清洁能源领域大力开拓是新加坡向“知识密集型”经济 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5,小型金属类 6,洗衣机、电冰箱、 电视、空调和电脑
四,新加坡的清洁环境还得益于公共卫生教育和严厉 的执法。新加坡每年都开展清洁周和绿化周活动。在新 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往往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 元”的告示。违规者必会收到一张罚单,如果不按时交 付罚款就会受到法院传讯。此外,违规者还会被有关部 门召去充当反面教员,穿上标志垃圾虫的服装当众扫街, 籍以示众。乱扔烟蒂、随地吐痰、攀折花木、破坏草坪、 驾驶冒黑烟车辆等都会受到类似惩罚。 新加坡在工业化过程中丢掉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但 经过不懈努力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生活环境。
2005年1月起,实行的是自愿认证。2007年4月起,所有 新建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进 行强制认证。自2008年起,所有新建建筑,凡建筑面积 在2500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进行强制认证。2010年前, 既有公共建筑,建筑面积在2500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 进行强制认证。 新加坡在绿色建筑建设方面,已经过了 试点与示范阶段。通过两年多来的试点,共有62个建筑 通过绿色建筑标志认证。根据新加坡建屋局的计划,在 未来10~15年内,要达到现有建筑,包括新建建筑和既有 建筑的能耗降低25%的目标。这标志着新加坡的绿色建 筑已全面启动,并逐步进入强制性认证新阶段。 。
新加坡旅游注意事项

新加坡旅游注意事项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那里接到干净整洁,空气也非常清新,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去度假旅游。
但是去新加坡旅游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一不小心就可能遭遇罚款,众信旅游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说说去新加坡旅游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当地法规1、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清洁的城市之一。
游客必须随时注意保护环境卫生,随便吐痰、弃物要罚款1000新元。
2、新加坡主张禁烟。
公共汽车、剧场、影院、餐馆和装有空调的商店、政府机关办公室都属禁烟区,违禁要罚款500新元。
3、行人须走人行横道。
翻越栏杆罚款50新元,如果50米内无人行横道,要从交通指示灯下过马路。
4、口香糖是不被进口、携带、食用,违者罚款。
风俗禁忌1、衣着:在参观庙宇和回教堂时,衣着必须端正,手脚都得有衣物遮盖。
2、脱鞋:到访印度寺庙和回教堂,都得在进门之前脱鞋,到本地人家里作客也是如此。
3、进餐:在吃印度餐或马来餐时,请用右手。
货币新加坡使用的货币为新加坡元(货币符号S$)。
你可以在新加坡樟宜(Changi)机场兑换货币,同时还能在新加坡绝大多数的购物中心和酒店使用这一服务。
新加坡到处(甚至在最偏僻地区)都设置有的自动取款机(ATM),该设备可接受包括维萨卡、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等绝大多数主流信用卡。
新加坡使用新加坡元(S$),兑币请到有官方兑换标记的地方,大约1.50元新元=1元美金。
硬币的面值分为:1分、5分、10分、20分、50分和100分。
纸币的面值分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和10000元。
文莱钱在新加坡十分普遍并可以自由兑换。
防晒新加坡是一个赤道国家,当地的紫外线指数很高,所以出门时要注意做好防晒准备,涂一些防晒霜,及时地补充水份也是十分必要的。
而在雨季时,则要每天带好雨伞。
严禁抽烟除了在购物中心、餐馆、娱乐场所和影院等安装有空调系统的场所不允许吸烟外,SMRT (新加坡地铁)、公共巴士、出租车及电梯中也不得吸烟。
浅析新加坡人的三种意识的养成

浅析新加坡人的三种意识的养成摘要:新加坡不仅经济发达,而且社会文明、和谐,是当今世界上最幸福地区之一。
学习与借鉴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养成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去年8月,我到新加坡学习与考察了十天,深深感受到新加坡人具有的强烈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新加坡的这三种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新加坡政府和全体国民的共同努力下养成的。
一、国家意识的养成在新加坡学习的这十多天,通过耳濡目染,深刻体会到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非常强烈。
比如,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及课后的交流中,多次提及“我们新加坡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我们与你们不一样”,他们的危机感十分强烈;我们的导游、老师甚至学院的领导在和我们交流的过程中不时地鼓励我们去购物,为新加坡作贡献。
一个人只有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才会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事务,自觉担负起国家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多元化移民社会,严重缺乏国家意义上的传统文化,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薄弱。
新加坡政府和领导人非常重视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
从1988年开始,新加坡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活动,以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
1990年,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并于1991年1月得到新加坡国会批准。
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历时半年推出国家意识教育计划,计划分成三个主要部分:一是《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教育电视节目。
目的是灌输给学生社区精神、效忠与归属感、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能力、法律与秩序、权力与责任等核心观念,小一到中四的学生都要观看这套电视节目;二是学校带中小学生去探访国家古迹和区域游学计划,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以及新加坡的局限,从而使学生珍惜取得的成就;三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国家知识资料配套,使中小学生进一步了解新加坡的局限及所需的求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人的环保意识
2013-05-30 00:58:47
一走出樟宜机场,我便被这个国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是个风光秀丽的花园之岛,享有“花园城市”的美誉。
抬头仰望,天空是那样湛蓝,飘浮着朵朵白云;环顾左右,街道两旁花团锦簇,绿草如茵;举目远眺,到处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真可谓“城在林中,林在城中”。
在新加坡,政府明文规定,建造新房时,建筑面积只能占计划用地面积的35%,其余都用来绿化。
马路和建筑物间留下15米宽的用地,种植花木,装扮城市。
政府每年都要拨出大量资金,用于环境保护。
新加坡的新生水厂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直以来,新加坡的水供应严重依赖马来西亚。
为此,新政府花巨资修建了新生水厂,用于
回收生活用水,经过高科技处理成为再用水。
走进新生水厂,就像走进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蝶影纷飞,鱼水荡漾。
在这里,千家万户流出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再次达到饮用水标准。
工作人员还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瓶新生水,让大家饮用。
我拿在手上,心里有种怪怪的感觉,不敢喝。
工作人员说,他们平时饮用的都是新生水,不用担心。
我这才放心大胆地把水喝了,觉得在口感上和其他饮用水没什么区别。
新加坡只有夏季,平均温度在28摄氏度左右。
我们乘坐的旅游车都是密封的,车厢里犹如一只大蒸笼。
但司机绝对遵守“车未开动,不开引擎”的规定,平时遇上红灯或是短暂的堵车,司机一般也会熄火,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在新加坡的酒店,也处处可见节能措施。
洗手间所用的手纸都是有色的再生纸,有点粗糙,但投入马桶可分解掉;酒店的电梯很小,只有一个平方米左右,赶时间和腿脚方便的人大多会走楼梯;标准间只有一盏床头灯,放在两张床之间,供两人使用;卫生间没有免费的“五小件”,只有一小块肥皂;马桶水箱开关有大小两种水量选择,洗手池水龙头的水压不大,以减
少水流。
新加坡环境优美,一方面取决于市民自觉行为,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法制约束。
在新加坡,你到处可见“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乱扔烟头、随地吐痰、攀折花木、破坏草坪、驾驶冒黑烟车辆等行为都会收到罚单,如果不按时缴纳罚款就会受到传讯。
由于处罚不存在轻重之分,官员违反规定也一视同仁,所以久而久之,大家都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人民网天津视窗(黄建如)
新加坡是一个小岛国,但垃圾增长却呈爆炸性增长,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迈向零点废物埋置、迈向零点废物”的垃圾处理政策。
为减少废物排放,新加坡采取三管齐下的策略,即焚化垃圾、再循环普通垃圾和再循环无法焚化的垃圾。
总体垃圾再循环率已从2000年的40%增加到2004年的48%,2012年将达到60%。
而针对,令全球各国普遍感到头痛的废水、废气问题,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专职部门,帮助厂家和居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
政府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已在七分之一的居民中实施,垃圾收集人员定期发给居民专用塑料袋,定期回收纸张、旧衣服、电器元件等可再生垃圾。
新加坡工业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
后再排放,经净化的再生水重新用作工业用水。
新加坡在主要马路上设立了汽车尾气监测体系,不符合“欧洲2号”废气标准的车辆已被禁行。
另外,新加坡政府目前正在与私人企业界携手合作,鼓励他们减少使用包装物质或改用再循环包装物质,以期最终最终达到“零废物”,但仍任重道远。
全民环境教育及民间团体的参与
新加坡政府意识到不能单靠执法来应对日益严重的随意抛弃垃圾问题。
如果公众能养成正确抛弃垃圾的习惯,效果将会更好。
因此,进行群众教育,向群众灌输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就成为新加坡长期解决问题的关键。
环境教育成为学校课程,鼓励每所学校至少成立一个环保俱乐部,并设法在大专学府培养环保大使。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又先后出台了新加坡2012年绿色计划、国家再循环计划、无垃圾行动等政策。
绿色计划的目标是政府、公私机构及民众三方合作,订立保持健康生活环境的十年规划。
来自上述三个社会领域的115名成员成立了新加坡绿色计划协调委员会和6个行动计划委员会,提出了废物处理、清洁空气、自然保护等24个项目的155个行动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评估、监督及落实。
再循环计划提出3“R”(Reduce-减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方针,旨在号召居民减少垃圾产生,注意废物的循环和再利用。
无垃圾行动则由政府环境局推出无垃圾标志,告诫公民有责任保持环境清洁,培养大家的环保意识。
为宣传环保理念,增加节能意识,新加坡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都想尽办法积极宣传。
近期,新加坡主流华文媒体《联合早报》每逢星期一和星期四登载《绿色行动》专栏,定期提供环保信息和小“贴士”(“窍门”),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浪费,把环保意识落实为行动,养成日常生活中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并提出“点一盏节能灯,为环保尽一份力”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