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的情感学说
斯宾诺莎一元论与当代身心问题

摘要:笛卡尔晚期思想曾涉及灵魂与身体统一的问题,该思路与通常认为的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大异其趣,据此对笛卡尔的身心观和笛卡尔式的身心观做出区分,指出斯宾诺莎在某种意义上发展了笛卡尔有关身心统一的思想,并将斯宾诺莎心物平行论的意义区分为三个维度:属性之间平行、观念与事物平行、身体与心灵平行,这种“平行”实际上应解读为“同一”。
随着一元论、泛心论在当代的复兴,斯宾诺莎的身心观再次引起当代学者的高度关注。
一方面,从心灵哲学角度分析斯宾诺莎身心思想与戴维森异常一元论的类同之处;另一方面,从神经科学角度分析达马西奥的神经生物学理论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传统身心观融合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斯宾诺莎;笛卡尔;达马西奥;平行论;二元论;神经生物学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21)04-0010-11DOI :10.19946/j.issn.1006-2815.2021.04.002收稿日期:2021-11-16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斯宾诺莎的认识论研究:与笛卡尔认识论的关系和其系统困难”(18ZXC014)作者简介:李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研究。
E-mail:斯宾诺莎一元论与当代身心问题李明SCIENCE ·ECONOMY ·SOCIETY 第39卷总第165期2021年第4期随着传统身心观与当代心灵哲学、认知科学的融合与发展,身心二元框架在当代学界依旧是个难题,如心理因果、感受质、规范性等非物理现象仍难于被解释。
本文回溯笛卡尔晚期有关灵魂和身体的论述,对笛卡尔的身心观与笛卡尔式的身心观做出区分,进而指出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平行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笛卡尔身心统一论的继承和发展。
当今,斯宾诺莎的身心观已为不同学科领域所关注。
在形而上学领域,乔纳森·谢弗(Jonathan Schaffer )提倡一元论,主张整体必优先于其组成部分,试图用量子理论来捍卫一元论的形而上学地位[1]31-76。
斯宾诺莎结构

斯宾诺莎结构引言一、伦理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人应该通过理性来认识和掌握自己的欲望,并以此为基础来追求真正的自由。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主张人应该通过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和遵循来实现自我解放,而不是受制于外界的束缚。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只有通过理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二、形而上学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涉及到对上帝、自然和人的本质的思考。
他认为上帝和自然是一体的,上帝即是自然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由上帝的属性和本质组成的。
斯宾诺莎否认了传统的上帝观念,他认为上帝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而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他主张人应该通过对自然的认知来认识上帝,从而实现与上帝的合一。
三、心理学斯宾诺莎的心理学主要探讨了人的欲望和情感的本质。
他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而情感则是欲望的表现形式。
斯宾诺莎将情感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他认为积极的情感可以帮助人实现自我解放和幸福,而消极的情感则会束缚人的自由。
他主张人应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控制来化解消极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四、政治学斯宾诺莎的政治学主张人民应该通过合理的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他认为政府的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目标是维护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斯宾诺莎反对专制主义和权力集中,主张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制约和限制,以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益。
结论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思辨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和政治学思想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自我控制,人们可以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斯宾诺莎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追求幸福和公正具有启发作用。
斯宾诺莎幸福观简论

斯宾诺莎幸福观简论
斯宾诺莎的幸福观的影响深远。
他的著作《春天》、《冬日》、《白日梦》和《自由主义》都提出了他的崇高的理想,影响了后代的思想和行为。
斯宾诺莎认为,幸福不仅仅是获得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把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
斯宾诺莎认为,追求幸福应该从行为出发,要像一位善良的公民般对待自己的同胞,要关心他们的福祉,为他们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认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人们不应该吝啬自己的精力和智慧,要勇敢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断探索未知的可能性。
斯宾诺莎认为,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要坚持自己的尊严,谦逊诚实,要尊重那些痛苦的家庭和困境中的人,不受现实环境的左右。
他认为,人们要有一个自由的心灵,不受任何束缚,面对挫折,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在乎贫富,只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就能获得幸福。
斯宾诺莎还提出了“个性的自由”的理论。
他认为,每个人应该有自由的精神,不受任何外在的束缚,要勇敢地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而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局限在一种特定的传统模式中。
斯宾诺莎的理论不仅仅强调要追求幸福,而且他还鼓励人们要坚持正义,保护他人的正当权利,保护弱势群体,维护正义和公平,为世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
总之,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思想,它鼓励人们以心存善良,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时以正义之心去改变和拯救这个
世界。
斯宾诺莎自由学说的三重维度及其理论影响

陕 西学 前师 范学 院学报
S h a a n x i Xu e q i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J o u r n a l
A pr , 201 5
第3 1 卷第 2 期
Vo l I 3 l No . 2
近代 以来 , 自由始终是众多思想家矢志不渝探寻 和追 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在 自身内并通过 自身而被认识 的东西 。换言之 , 形成 实体
的一个重要哲 学命 题 。“ 自由什么 , 人 能否 获得 自由 以及如
何 实现 自由? ” 为此 , 斯宾诺莎作 出了不懈 的努力与 尝试 。在
的概念 , 可以无须借 助于他 物的概念 。 ” [ 1 ] 这 就表 明 : 实 体是
o n t h e s u b s e q u e n t f r e e t h i n k e r s a n d p h i l o s o p h y .
Ke y w o r d s : S p i n o z a ;f r e e d o m ;i n e v i t a b l e ;h a p p i n e s s
CH E N Li
(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P C Wu h u Mu n i c i p a 1 Co mm i t t e e ,W u h u 2 4 1 0 0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S p i n o z a a l wa y s p a i d a t t e n t i o n t o p e r s o n ' s l i f e ,t r y i n g t o f i n d a p a t h t o t h e f r e e d o m t r a i l .He
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1632—77)是所有伟大哲学家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
他认为神即自然,他的哲学思想是从宇宙的终极善性中出发。
他认为,宇宙整体是一个单一实体,它的任何部分按逻辑讲都不能独立存在,一切事物都受着一种绝对的逻辑必然性支配。
在精神领域既没有所谓的自由意志,在物质界也没有什么偶然。
所以,希望和恐惧都应遭谴责。
逻辑必然性,万物组成一个整体,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都是按着神的意志,所以一切行为都是善的。
譬如灾难,“如果把你的灾难照它的实质来看,作为那上起自时间的开端、下止于时间尽头的因缘环链一部分来看,就知道这灾难不过是对你的灾难,并非对宇宙的灾难,对宇宙讲,仅仅是加强最后和声的暂时不谐音而已,不因为纳入整体而变得不同,各个残酷行为永久是宇宙的一部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作为一个个体,有限,作为宇宙整体,无限,以有限度无限,即是恶。
斯宾诺莎认为的贤达者,其灵魂绝少扰动,他却按照某种永恒的的必然性知身、知神、知物,绝不停止存在,而永远保持灵魂的恬然自足。
“人只要不由本愿地是大整体的一部分,就受着奴役;但是只要人借理解力把握了整体的唯一是在,人即自由”。
可是,那只是自然的法则,人的法则不同于自然法则。
自然的根本是“物质”,是“整体”,是“规律”,是“势”,外在的依附植根于此,却不能改变整体,所以只能适应,适应着生存,自存者即善;人类社会的根本是“能动”、“思维”、“个体”,人类社会的“整体”、“势”是各个个体的汇总,是近似于无限的有限集合。
前者是总分式,有了宇宙,才有太阳,才有地球,才有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物种;后者是分总式,有了作为个体的人,每个个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依存,才有了社会。
按照自然法则,遵循即是善,必须适应,从整体中得到自由,但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势”却是后天形成的,个体的汇总,那么是否该遵从?遵从,那么社会规律是否是先验合法的?不遵从,又该如何?。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斯宾诺莎: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思庐哲学 2019-10-02 19:52:41斯宾诺莎(1632年-1677年)本为犹太人,24岁时被犹太教会以其背叛教义驱逐出境,从西班牙逃往荷兰后卜居于海牙,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
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不承认神是自然的创造主,认为自然本身就是神化身。
他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被称为是近代西方哲学公认的三大理性主义者。
◆幸福并不是美德带来的报酬,而是美德本身。
◆心灵只能为伟大的灵魂所征服,而绝不会向武力低头。
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1677年2月21日,是个礼拜日。
在荷兰海牙城一间普通民宅中,长期被肺病折磨且又在狭小空间和灰尘弥漫的工作环境中生存的斯宾诺莎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当好心的房东做完礼拜急匆匆回到家时,发现他已经躺在医生的怀里离开了人世。
那一天,离他四十五岁的生日还差九个月零三天。
正如他生前所说的那样:“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躯体的死亡而沉寂,反而在他死后的几个世纪里翻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伴随它的是质疑、辱骂、批判、肯定、崇拜,直至最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他是近代犹太民族“最伟大的哲学家”,海牙人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他最后居住的街道,荷兰政府则把他的肖像印在了1000元面值的荷兰盾上。
与死后的盛名相比,人们似乎忘记了斯宾诺莎短暂的生命中一直都是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
1632年11月24日,斯宾诺莎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父亲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一个成功的商人。
可斯宾诺莎并不喜欢这种营生,他宁愿在犹太教堂内用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度过时光。
六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再也享受不到母爱的温暖和安全;八岁时,教堂的长老们都认定了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并被他视作为团体和信仰的希望。
可随着后来读的书越多,思考也越来越多,他单纯的信仰也变成了日益增长的怀疑和迷惘。
《旧约》中的那些矛盾和疑问在他的头脑中挥之不去,对于一种信仰来说,一个最聪明的虔诚者也许就是最大的敌人,后来的事实佐证了这一推论。
斯宾诺莎幸福观的现代阐释

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是指他对幸福的理解和看法。
他认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是人类最高的目标。
斯宾诺莎在《自由意志论》中提出,人类的幸福在于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及和谐地生活在社会中。
在现代社会,斯宾诺莎的幸福观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人类依然应当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应该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和谐相处。
但是,现代社会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使得人类幸福的追求变得更加复杂。
例如,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压力,这可能会对人们的幸福产生影响。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应当追求自己的幸福,还应当注重健康、心理平衡和身心健康。
浅析斯宾诺莎的幸福观

浅析斯宾诺莎的幸福观斯宾诺莎是17 世纪荷兰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研究哲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引人们追求幸福,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并把理性主义贯穿于他的幸福观中,力求达到对自然永恒的必然性的认识,以求得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幸福。
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他主张正当、合理地追求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并视之为自我保存的基本手段。
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理性追寻永恒的必然性,使心灵与自然融合一致,以求对必然性的认知,达到圆满的人生境界,即是幸福。
一、幸福是心灵与自然融合的一种精神状态纵观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人们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很多人认为幸福是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的获得。
而斯宾诺莎认为这三种东西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快乐,却不能带来永恒的快乐。
人们常常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与他人产生纠纷,所以财富、荣誉和感官快乐扰乱了人们的心灵,它们不能使人获得长久的快乐和幸福。
当然,斯宾诺莎也不是禁欲主义者。
他所讲的幸福是追求永恒不变的东西,是一经发现和获得就可以永远享受的快乐,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相互融合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
谈到幸福,必然离不开幸福的主体——人。
在斯宾诺莎看来,人以实体为根源,受到实体规律的制约。
他在《伦理学》第一部分《论神》中给“实体”做出了规定,“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必不需要借助于他物的概念。
”按照斯宾诺莎的这个观点,宇宙内只有一个实体,即“神”或“自然”,它们都是万物的本质,也是万物存在的唯一根源。
实体是自己说明自己,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实体是独立存在的。
与“实体”相对立的概念就是“样式”,样式是存在于他物,并通过他物而被认知的东西,在宇宙中表现为各种具体的事物。
人就是自然的样式之一,具有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它们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虽然人有着保存自己的自然要求,但是来自于心灵的理性能够控制人的感情,把对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会使欲望无限地膨胀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宾诺莎的情感学说
在斯宾诺莎看来,情感,是人生活的主要内容。
斯宾诺莎所研究的情感,更像心理学,而以命题的形式研究情感,也体现出斯宾诺莎用几何学的形式来规范心理学的内容。
他的命题里,不乏精准的洞察与犀利的揭示。
斯宾诺莎认为,自卑和骄傲,最为接近,自卑的人是从别人的能力判断自己软弱无力,与别人比较的时候越发觉得不如人,从而产生痛苦,而骄傲的人则是抓住别人的短处,来显示自己的优越。
很多时候生活里人们的关心,往往起源于好奇,特别是工作中,同事的痛苦、失败,会减少自己的痛苦,甚至产生快乐。
很多老年人聊孩子聊孙子,目的也不在于聊天本身,而是攀比,通过攀比来满足自己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