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阴阳
五行结构论——精选推荐

五⾏结构论第⼀节 太极 阴阳⼀、太极阴阳五⾏学是通过定太极、分阴阳、看五⾏,来发现世界的规律性。
⽆极、太极是古圣先贤创造出的两个名词,并有⽆数的古代圣⼈为此绘制出各种太极图。
太极图,⼜称《先天图》或《天地⾃然之图》,是中国上古⽂化中最神秘的⼀张图,也是最众说纷纭、争论最激烈的⼀张图。
《周易·系辞传》中已明确提出:“易有太极,是⽣两仪。
”但汉代以后传的《周易》,都不曾附有《太极图》,直到宋朝道⼠陈抟创绘出《太极图》,并有“先天”、“后天”之分。
据邵雍说,先天《太极图》为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为周⽂王所作,并指出:“伏羲之易,初⽆⽂字,只有⼀图以寓其象数。
⽽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
”本书讨论的核⼼是阴阳五⾏学说,重点不在太极、⼋卦,故选太极图中的⼀种,即来知德的太极图供读者赏析。
图1 来知德太极图笔者认为:⽆极是⼀种绝对的纯存在,它不需要任何具体的东西来规定,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不包含任何内容,是⼀切的基础和开端。
太极也是⼀种绝对性的存在,但并⾮⼀种抽象的纯存在,是⼀种⾃在。
没有东西与之对⽴,是⾃⼰和⾃⼰的统⼀,也就是在⾃⼰之外再也没有外在于⾃⼰的东西了。
太极⾃⾝包含两个属性:⼀⽅⾯是⾃⼰对⾃⼰的肯定,称之为阳;另⼀⽅⾯就是⾃⼰对⾃⼰的否定,称之为阴。
因为⾃在的东西有着⾃⼰对⾃⼰肯定的同时,并不排斥⾃⼰对⾃⼰的否定。
⼆、阴阳太极的⾃我肯定,动⽽⽣阳;太极的⾃我否定,静⽽⽣阴。
动静之中会有⽣、化、返三种情况。
所谓“⽣”,就是当“⽆有合”时,则⽣“阴阳”;“阴阳合”时,则⽣“天地”;“天地合”时,则⽣“万物”。
所谓“化”,就是“太极”和“物”合时,则化“形”;“太极”和“形”合时,则化“象”。
所谓“返”,就是“太极”和“象”合时,则返“⽆”。
在阴阳五⾏的世界中,太极是⼀,阴阳是⼆。
太极和阴阳的关系是⽣、化、返的关系。
不是⼀分⼆的关系。
《道德经》说:“道⽣⼀,⼀⽣⼆,⼆⽣三;三⽣万物。
太极阴阳与太极图

太极阴阳与太极图太字原为大字。
古人为了表示比大更大的意思,便在大字底下加一点,成为太字。
含义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比如,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极字的原意是房屋中间顶端的顺房之木,在温县叫脊檩,含义是最高、最巅、最上。
这是太极的字面意思。
太极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哲学概念。
要弄清楚太极的涵义,必须知道什么是无极。
因为太极本于无极。
古人认为,未有天地之时,宇宙混沌有鸡蛋。
这就是无极。
无极之境充满真气,是静止不动的。
太极乘气动而生阳,动极便静,静而生阴。
于是,就产生了万象万物。
《易经》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又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是变化,就是说,太极一动,阴阳就产生了,阴阳一合,日月就分出来了,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等自然现象都产生了。
太极的哲学概念就是自然界无所不包的宇宙法则法理。
所以,我认为,阴阳转化就是太极。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
《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皇帝内经》上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万事万物都分阴阳,人有男女,兽有牝牡,鸟有雌雄。
阴阳无处不在,天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都是阴阳之数。
自然界阴阳平衡,则风调雨顺;阴阳失调,便有旱、涝、风、雹灾害。
人也一样,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精神饱满,;阴阳失调,则疾病缠身,萎靡不振。
有病了,经过锻炼,打太极拳,打针吃药,饮食调理等等,阴阳又平衡了,病好了。
一刮东风,天阴下雨,西风一来,又云散日出,天晴了。
这就是阴阳具有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
太极图,古代的道家把太极形象地画为?,意思是太极一气循环,运动开始,即界分阴阳。
问题是一个圆圈的图案,很难将无极与太极区别开来。
更不能表现因太极所动而产生的阴阳变化。
于是,道家们便又制出了阳动阴静图。
左部白色图案为动阳,右部黑色为静阴。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

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道家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变化,阴阳也成了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想要练好太极拳就要明白太极拳的阴阳相济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吧!太极功法的阴阳哲理介绍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练太极拳一定要体会拳论中的阴阳变化,在阴阳变化中找到练拳的意。
拳谱上常见太极十三势之说,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势说解成十三个姿势,这是不正确的。
实际上太极十三势是十三种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掤、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
其中前八字是八种手法,后五字是五种步法,即俗称八门五步,或称八卦五行,都是指这十三法。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太极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之道,太极拳具有教育意义。
怀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种手法,而这八种手法又与文王八卦方位图有严格的四正四隅对应关系。
太极拳理属内家拳种。
因此,八卦方位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
这样在太极拳运行中,以意引气,按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太极拳内练要义的根本所在。
实践证明,太极拳久练得道者,不但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极拳的阴阳变化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养肝护肝的作用。
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还能防治骨质疏松,降低摔跌风险。
为了使大家确切了解太极八法所属经络脏腑窍位,与八卦的对应关系,现按八法顺序详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满方位正北,五行中属水,人体对应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
八法中此字主掤劲。
2.捋在八卦中是离,中虚方位正南,五行中属火,人体对应窍位是祖窍穴,此穴属心经。
八法中此字是捋劲。
3.挤在八卦中是震,仰盂方位正东,五行中属木,人体对应窍位是夹脊穴。
此穴属肝经。
八法中此字主挤劲。
4.按在八卦中是兑,上缺方位正西,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
八法中此字主按劲。
5.採在八卦中是乾,三连方位隅西北,五行中属金,人体对应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该穴属大肠经。
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

中医学的精气、阴阳与太极、八卦书》:“人之生死由乎气。
”生死过程归根到底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生命起始于气的聚合,终止于气之离散。
一旦气绝,生机便息。
《类经附翼·医易》:“医而明此,乃知阴阳气血,皆有所钟。
”总之,“太极元气学说”深刻认识了气与形的关系,从而成为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2卦爻与中医理论《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上所述,当外界给予太极以能量,则出现两仪而成天地。
然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天运当以日光明。
”即天体的运动也当有太阳光的照射,即处于两仪状态的物质也还会受到太阳辐射能的影响,致使其运动幅度加大。
故而还可从阳仪、阴仪这两种运动状态中,进一步分辨出其上升或降落的程度上有较强部分与较弱部分的不同,也即在阳仪中有的能上升到极点,有的仅上升到中途;阴仪中下降的情形也如此,有的能下降到最低点,有的仅下降到中途。
于是就出现了四种情形(两仪生四象):只能上升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较少,故名之曰“少阳”;能上升到极点的是因其所获得的外能最多,故名之曰“老阳”;只能下降到中途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较少,故名之曰“少阴”;能下降到最低点的是因其所耗失的能量最多,故名之曰“老阴”。
倘若外界所给予的能量再加大,运动幅度再随之相应加大,同样的道理,少阳可分为“小阳”、“中阳”;老阳可分为“太阳”、“纯阳”;少阴可分为“小阴”、“中阴”;老阴可分为“太阴”、“纯阴”。
这样就出现了不同的八种情况,也即其物质处于八种不同的阶段。
易学将阶段称着“卦”,八个阶段即称“八卦”,即小阳、中阳、太阳、纯阳、小阴、中阴、太阴、纯阴。
(四象生八卦)为了简明扼要、趋于直观地表述其物质在八个阶段中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易学象征性地将其分别命名为:乾、坤、震、艮、坎、离、巽、兑。
同时还采用了“爻”这样一个极为简单的符号,用一长横“-”代表阳,称作“阳爻”或“刚爻”;用两短横“--”代表阴,称作“阴爻”或“柔爻”。
阴阳、太极和太极点

阴阳、太极和太极点阴阳何谓道,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与阳,阴是磁铁的阴极、是负电荷,阳是磁铁的阳极、是正电荷。
同性相排拆、异性相吸引,这是物理学中的自然现象。
有物必有气、有形也必有气,根据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任何物体都有生命和气,因此有物必有气、有形也必有气,形与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对阴阳,形好气吉、形差气凶。
这就是形气法的风水理论之源。
气分阴阳,气分阴气和阳气,阳气主发散、主上升,主攻击、主出击,阴气主吸收、主下降,主包容、主包涵、主奉献,其两者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物质。
阴阳平衡。
中国传统风水,研究的就是阴和阳的关系。
风水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砂和水,其实这也是阴和阳的问题,因为砂是阳、水是阴,但从动静来看砂又为阴、水又为阳。
人与居住周边砂水的和谐,就是风水的和谐,也是阴阳的平衡。
阴阳划分。
一般是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前为阴、后为阳,高为阳、低为阴,矛为阳、盾为阴,刚为阳、柔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实为阳、虚为阴,满为阳、空为阴......。
因此,中国传统风水的研究,是起始于阴阳。
阴阳平衡、正负相吸,藏风聚气,就是风水格局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知,学习风水必须先过形峦关,只有掌握了形峦,才能学习理气,才能学好风水,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高级的风水师!北京中轴线图易经理论中的太极点指什么,就是天地交接点,这就是太极的作用点,阴阳的作用点,天与地的交化点、交泰点,中国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实质上是指天地交化,不指社会人文。
天地无时不交,无处不交,其作用无善无恶。
而对于人,对于物,对于特定接收者,却具有生杀功用。
能够认出这层太极点,能够分辨这些点,用其善,恶其恶,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得道。
太极点和老子讲的“道生一”有关,这个“一”在阴阳方面表现为2,在八卦方面表现为8,在重卦方面表现为64,在天干方面表现为10,在地支方面表现为12,在干支方面表现为60等。
“一”为体,其用无穷。
以现代数学可以表述为(A+B)的N次方,A+B=1。
太极与阴阳

“五行”说在武术中最集中地表现在形意拳的五行拳中。五行拳是形意拳的五个基本拳法,为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形意拳的拳论说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进而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说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而劈克崩,崩克横,横克钻,钻克炮,炮克劈。并用“五行”说论及形意拳有踩、扑、裹、束、决五劲。应该说从武术技击方法的攻防来看,不同方法之间确实存在相互攻防、相互变化和相互化解的关系。以“五行”说来解释各种方法之间的这种关系有其合理的因素,也便于习者记忆。但若说五行拳各取形于五种事物,故而分属五性,并因此而合于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似亦有失牵强。
《易经》并未提及阴阳而只谈刚柔,到《易传》中才由刚柔而及阴阳,阴阳和刚柔本是同一个概念,而阴阳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就武术而言,刚柔是武术力法中一个极重要的内容,可以说任何一个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明代俞大猷在《剑经》中说“刚在他人前,柔在他人后。”刚力属阳,主攻,须发力在前;柔力属阴,主防,须随对方的力而用。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清代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这些拳理都反映了《易传》中“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分阴分阳,选用刚柔”的思想。刚柔相摩相易,才有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是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在练任何拳种时都要知刚知柔,用刚用柔,不能死守刚或死守柔。因法而用,才能算是知法而懂劲。
其它诸如攻守、进退、动静、快慢、起伏、奇正的变化和运用等也都反映了阴阳变化的思想。这种变化的思想构成了武术技法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在论及武术时常提到一个“神”字。如吴殳著《手臂录》道:“两腕封闭,阴阳互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测,为枪之元神也”;“神化,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曰:“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窥者谓之神”;“变化莫测,神化无穷”。此处的“神”字表现的是事理的玄妙、神奇,它是对阴阳变化的表述。《易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习武者想要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而克敌制胜,就必须深切地了解在双方对抗时的阴阳变化之理,习演精熟,因敌之势随机而用,以求达到“神”的境界。
太极阴阳法的论命步骤!(重点)

太极阴阳法的论命步骤!(重点)一、认识体用太极法的论命步骤是立体,找用,看平衡,知吉凶。
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体用是什么?太极由阴阳两仪组成,阴阳是万事万物的一体两面,是万事万物的两大组成部分。
体用是用来区分阴阳的主次、动静、君臣关系的,体用是阴阳与太极的桥梁。
体是本体、中心、目标、方向、起点、参照物。
体决定方向,不变的死规定。
用是为成就体而服务的,决定了体的价值发挥,决定了太极的成败。
天命通过太极来体现,太极由阴阳两部分组成,太极状态决定富贵贫贱、寿夭吉凶。
天道独自不能形成富贵贫贱、寿夭吉凶,一定要到地道落实,以天道为主,地道配合,以天道为体,地道为用。
天为月令,要知道月令先天阴阳气,地用五行代表,五行生克以来出来自由意志的地气,地气和天气感应,天地交融,阴阳平衡,富贵有成。
阳月,地气出阴气,阴月,地气出阳气阴阳平衡,成太极。
五行生克决定太极的成败。
二、认识月令展开剩余85%太极法讲天地的阴阳之气,要知道气的来源,就是月令。
月令代表春夏秋冬四象之气,是天通过四季布气于地球,因此月令代表天命,代表天意。
一定要对月令有透彻的认识,要知道每个月阴阳气的特点和喜忌,每个月用什么地支代表,每个地支代表什么五行,五行的旺相休囚死决定了生克能力,五行生克出的气决定了最后的阴阳平衡。
(一)月令含义月令为提纲,为万物之源,集天地人为一体,月令主要有五层含义:第一层:定位天道的阴阳气,即划分阴阳月。
第二层:定位司令真神。
第三层:以月令季节本气为旺衰的来源,旺相休囚死决定五行生克的力量。
第四层:通过月令的地支藏干的作用,判断后天旺衰的起点。
第五层:普通的地支。
(二)定位社会分工和起点太极法的体是月令的阴阳之气,月令是天命,老天规定你是干什么的,怎样的生存状态,到社会上是干什么性质的工作。
是有福气,还是要吃苦,看月令一个字,基本就能定了。
但是不能直接断富贵贫贱,先天还要后天落实,才能断人生的层次,富贵贫贱寿夭吉凶。
阴旺和阳旺的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阴旺有阳来打造、阳旺有阴来平衡是什么样的人?没有平衡是什么样的人?不仅是富贵贫贱寿夭吉凶,生活象也出来了。
太极拳调和阴阳延年寿

重心
要松肩
肩松 脚上 胺 灵 活 反 应
.
脚板 踩 平
.
.
五 指 抓地 f 有 拇 意 )
快 环
.
而 且 气 血 易 迭 指尖
从 而 改 瞢徽循
而 后 膝 盖 往 前摧
由虚睫 变实艟
实腱
.
达 到健 身 之 目 的
3
.
。
麓
虚腿 撑
。
动 静结 台
.
内 外 兼修 的 太 极 拳 强
。
调 自然 法地
.
注重 养气
用
.
促进 阻 塞 的或狭 小 的 动脉 两 侧 的小 血
.
管 分 支得 以扩 张
肉的 放 松
.
保 持气血 畅 活
。
全 身肌
.
又 反 射 性地 引起 血 管 舒 张
.
从
经
而 减 轻 心 脏 负担
使 高血 压 得 以下 降
。
康
.
长寿
。
祛病
。
.
益智
.
开 发人 体潜能 带来
常 练 习 太 极 拳 可 以 明 显 改善 心 脏 的 泵 血 功
每 日 进 行 适 当 的运 动 是 养 生 的 简易 良方
,
发源 于 中国 的太 极拳
,
如今 已 经 在世 界 范 围 内流 传 了
得到 了广大 体育爱好 者 的青睐 到 功 效有 关
,
也跟 太 极拳 在 养 生保 健 方 面 的独
。
年寿
太极拳是
一
种 螺旋 式 的 弧 形 运 动
对
血 管 与 淋 巴 系 统 能 起 到 良好 的 机 械 按 雎 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与阴阳
太极与阴阳的观念是中华传统哲学的核心,对中华文化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太极与阴阳的观念均来自最古老的哲学著作《易经》。
太极一词的含义为最初的本始,一切事物的本源。
《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哲学发展至宋明趋于成熟,对中华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观念亦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均为对立而统一的阴阳相互作用的显现。
阴阳变化的观点对武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太极”和有关太极的思想对武术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太极拳上。
清代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其思想直接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至于以太极作为拳种的名称,则遵从古人所主张的“取象与天”的思想。
太极本指原始的浑沌之气,它无形无嗅,但有动静。
因为太极是无形之体,不能作由此至彼的移动,所以这种无形体的太极之动不是人们平常所说的物体位移,而是一种内在的动。
这种内动便分出阳,动极而静便又分出阴。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太极之动的存在,有一种神秘色彩而发人思索。
也正因如此,前人在论述武术的拳理时并未很明
确地对武术中太极义蕴做出解释。
清代杨氏传抄太极拳谱中说“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
”这些解释总是给人以一种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感觉。
但这种太极的内动在有关的拳谱中,特别是太极拳理论中仍有论述。
如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说“转变虚实须留意,气遍全身不稍滞。
”“腹内松静气腾然。
”以后武禹襄解释敷、盖、对、吞四字秘诀时说:“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
是以言气,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李亦说:“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
”杨氏传抄太极拳谱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
”“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
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到。
”可见这种不是位移的内动,主要体现为心、意、气的活动。
《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的《无极歌》、《太极歌》也都是用这种太极内动来阐释太极拳理。
这种内动推而至外,从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中也可体现出太极浑沌之气的内动特征。
如武禹襄所说的“视动犹静,视静犹动”,“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气宜鼓荡,神宜内敛”,都体现了一种对不见于形的内动的理解和追求。
在《易传》中关于太极的论述并不多,主要论述的是阴阳变化的思想。
如提出“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刚
柔相推而生变化”等许多哲学命题。
在武术的理论和技术中常用这种阴阳变化之理作为演练和技击的基本思想。
明代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说:“枪法亦不过二手持以阴阳,一仰一覆运用而已。
”清代吴殳的《手臂录》中说:“练封闭时,两手阴阳互转,则机活而法圆。
”这种以阴阳变化来描述武术动作的例子在古籍中很多,这是将阴阳变化的理论运用于武术的最简单的例子。
《易经》并未提及阴阳而只谈刚柔,到《易传》中才由刚柔而及阴阳,阴阳和刚柔本是同一个概念,而阴阳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抽象性。
就武术而言,刚柔是武术力法中一个极重要的内容,可以说任何一个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
明代俞大猷在《剑经》中说“刚在他人前,柔在他人后。
”刚力属阳,主攻,须发力在前;柔力属阴,主防,须随对方的力而用。
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清代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这些拳理都反映了《易传》中“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分阴分阳,选用刚柔”的思想。
刚柔相摩相易,才有事物的发展变化,这是事物的一般规律。
所以在练任何拳种时都要知刚知柔,用刚用柔,不能死守刚或死守柔。
因法而用,才能算是知法而懂劲。
其它诸如攻守、进退、动静、快慢、起伏、奇正的变化和运用等也都反映了阴阳变化的思想。
这种变化的思想构成了武术技法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在论及武术时常提到一个“神”字。
如吴殳著《手臂录》道:“两腕封闭,阴阳互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测,为枪之元神也”;“神化,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戚继光著《纪效新书》曰:“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窥者谓之神”;“变化莫测,神化无穷”。
此处的“神”字表现的是事理的玄妙、神奇,它是对阴阳变化的表述。
《易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习武者想要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而克敌制胜,就必须深切地了解在双方对抗时的阴阳变化之理,习演精熟,因敌之势随机而用,以求达到“神”的境界。
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
“五行”之说首见于《尚书·洪范》。
中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五行相生相克则意味着事物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排斥,这些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的因素。
“五行”说在许多武术拳种的理论中都有所涉及。
如清代杨氏传抄太
极拳谱,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较为详细地论及五脏、五官和七情六欲的关系,并说“明斯理,则可与言修身之道矣。
”在《苌氏武技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并由此而论及练功的方法。
“五行”说在武术中最集中地表现在形意拳的五行拳中。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五个基本拳法,为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
形意拳的拳论说劈拳之形似斧,性属金;钻拳之形似电,性属水;崩拳之形似箭,性属木;炮拳之形似炮,性属火;横拳之形似弹,性属土。
进而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说劈生钻,钻生崩,崩生炮,炮生横,横生劈;而劈克崩,崩克横,横克钻,钻克炮,炮克劈。
并用“五行”说论及形意拳有踩、扑、裹、束、决五劲。
应该说从武术技击方法的攻防来看,不同方法之间确实存在相互攻防、相互变化和相互化解的关系。
以“五行”说来解释各种方法之间的这种关系有其合理的因素,也便于习者记忆。
但若说五行拳各取形于五种事物,故而分属五性,并因此而合于五行相生相克之说,似亦有失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