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

1. 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想到什么?

2. 根据这个信息能确定这个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二、互学解疑:

1、创设情境(微课演示)

提问: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

2、阅读与理解。

你了解到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3、独立练习后小组交流并展示。

4、回顾与反思。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如何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练习。

某妇产科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3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51︰50。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三、展示交流:

1、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特点。

2、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四、训练检测:

1、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花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2、练习十二第4题

五、拓展反思:

用120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作业:P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讲义-4.2比的应用题-人教版(含答案)

比的应用题 学生姓名年级学科 授课教师日期时段 核心内容 1.已知两个量的比与和,求这两个量; 2.已知两个量的比与其中一个量,求另一个量; 3.已知两个以上的量的比与和,求各量是多少。 课型一对一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法 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法 难点:熟练掌握不同类型的按比分配应用题的解法 课首沟通 回顾比的相关内容: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比的基本性质 课首小测 1.一批货物按2∶3∶4分配给甲、乙、丙三个队去运,甲队运这批货物的,丙队比乙队多运这批货物的 。 2.一段路,甲走完全程用7小时,乙走完全程用6小时,写出甲、乙的时间比是(),甲与乙的速度比是()。 3.[单选题] 两瓶质量相同的盐水,第一瓶中盐与水质量的比是1:4,第二瓶中盐与水质量的比是2:3,把两瓶盐水混合后盐与水的比是()。 A.1:4 B. 2:3 C. 3:7 D. 1:2 知识梳理 按按比分配应用题解答的几个步骤: (1)找到已知条件中几个数的和或差

(2)找到已知条件中这几个数的比 (3)先求出一份数,再解答(或转化成分数乘法应用题)

导学一:一:按比分配应用题 知识点讲解 1:已知两个量的比与和(或差),求这两个量 例 1. 公园里柳树和杨树的棵数比是5∶3,柳树和杨树共40棵,柳树和杨树各有多少棵? 例 2. 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比是1:2,这个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 例 3. 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配制而成,要配制这种药水505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我爱展示 1.小伟和小英给希望工程捐款的钱数比是7∶8,两人共捐款75元。小伟和小英各捐款多少元? 【学有所获】题目给出的是两个量的和,所以要求出两个量份数之和,先求出一份数,再解答 2.校合唱队有45名队员,男队员与女队员的人数比是4∶5,校合唱队的男、女队员各有多少名? 【学有所获】题目给出的是两个量的和,所以要求出两个量份数之和,先求出一份数,再解答3. 公园里有杨树和柳树棵数的比是2:5,杨树和柳树共有210棵,柳树有多少棵? 4. 把一根长8米的绳子按3∶2截成甲、乙两段,甲、乙两段各长多少米? 知识点讲解 2:已知两个量的比与差,求这两个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景导入 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拉萨路小学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图片) 计算机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作为拉小的一员,你们想不想了解学校的电脑房是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呢? 【评析:从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 身边。】 2.复习铺垫 我们学校1996年只有一个计算机室。 提问:请你们猜猜看当时有多少台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电脑出示:1996年计算机房的条形统计图,48台学生电脑和3台教师电脑。) 提问: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刚学过的知识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比1。48:3=16:1教师电脑和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1比16。3:48=1:16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教师电脑台数的16倍。483=16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学生电脑台数的。348=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48(48+3)=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3(48+3)= 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电脑出示) 学生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教师电脑的台数占总台数的。() 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总台数看作单位1。)小结:学生电脑和教师电脑台数的比是16:1,也就是说在电脑总台数中,学生电脑占16份,教师电脑占1份,一共是17份,学生电脑占总台数的,教师电脑占总台数的。 【评析: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做铺垫。】 二、新授 1.教学例1(改编) 19xx年我们面对四~六年级全体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普及课,这时学校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购进了一批电脑。 (1)出示19xx年的条形统计图。 (电脑出示:学生电脑104台,教师电脑8台。) 提问:一个计算机房能不能放下104台学生电脑?(生:放不下了)对!因此学校又建立了第二机房。 你们说说看,每个机房可能有多少台电脑?你们是怎么分的?我们学校没有平均分,而是根据需要,把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按照6:7来分配。(电脑出示:第一机房和第二机房学生电脑台数的比是6:7)。提问:你们能不能算算两个机房分别有多少台学生电脑?想不想自己先试试? 学生尝试练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

(完整版)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张)

一、判断。 1.某班男生有8人,女生有10人,男生与女生人数之比是0.8。() 2.甲、乙二人同时走同一条路,甲走完需20分钟,乙走完需30分钟, 甲和乙的速度比是2∶3。() 3.在比例尺是8∶1的图纸上,2厘米的线段表示零件的实际长16厘米。() 4.两个圆的周长比是2∶3,面积之比是4∶9。() 二、应用题。 1、在一幅地图上,5厘米的长度表示地面上150千米的距离,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25厘米,求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若一架飞机以每小时750千米的速度从北京飞往南京,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3、混凝土的配料是水泥∶黄沙∶石子=1∶2∶3。现在要浇制混凝土楼板40块,每块重0.3吨,需要水泥、黄沙、石子各多少吨做原料?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航行2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目的地.从乙港反回甲港,每小时航行2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5、某工人要做504个零件,他5天做了120个,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还要做多少天? 6、一间大厅,用边长6分米的方砖铺地,需用324块;若改铺边长4分米的方砖,需要多用几块? 7、一根皮带带动两个轮子,大轮直径30厘米,小轮直径10厘米;小轮每分钟转300转,大轮每分钟转几转? 小学数学比和比例应用题典型题库班级姓名

8、一件工程,如果34人工作需20天完成,若要提前3天完工,现在需要增加几名工人? 9、一本文艺书,每天读6页,20天可以读完,要提前8天看完,每天要比原来多看几页? 10、羊毛衫厂共有工人538人,分三个车间,第一车间比第三车间少12人,已知第二车间与第三车间的人数比是3∶4。三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11、学校把购进的图书的60%按2∶3∶4分配给四、五、六三个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6本,学校共购进图书多少本? 12、小明居住的院内有4家,上月付水费39.2元,其中张叔叔家有2人,王奶奶家有4人,李阿姨家有3人,小明家有5人,若按人口计算,他们四家各应付水费多少元?三、判断下列各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所以···) 1、买相同电脑,购买电脑的台数与总价。 2、每捆练习本的本数相同,练习本的本数与捆数。 3、总路程一定,已行路程与未行路程。 4、分数值一定,分数的分子与分母。 5、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的面积与宽。 6、长方形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7、书的总页数一定,看的天数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 8、圆的周长与直径。 9、订阅廊坊日报,订的份数与总价。 10、图上距离一定,实际距离与比例尺。 11、小麦的出粉率一定,小麦的质量与面粉的质量。 12、六(1)班同学做操,每排站的人数与排数。 13、汽车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与时间。 14、3A=4B 15、房间的面积一定,正方形地砖的边长与块数。 16、工程总量一定,已完成的部分和未完成的部分。

小学六年级(下册)拓展题_稍复杂的按比分配的应用题

稍复杂的按比分配的应用题 1、用黄铜和黄金制成一种合金。现有黄金40克,黄铜125克,要使制成的合金中黄金和黄铜的比是2∶5,还应加入多少克的黄金?(用两种方法解,其中一种要用比例解) 2、某工程修一条公路,第一天完成的千米数与总长度的比是1︰3,如果再修15千米就可完成这条公路的一半。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3、一条公路全长60 千米,分成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的长度之比是1 :2 :3 ,张叔叔骑车经过各段路所用时间之比是3 :4 :5 。已知他在平路上骑车速度是每小时25 千米。他行完全程用了多长时间? 4、甲乙两仓库的货物重量比是7:8,如果从乙仓库运出6 吨到甲仓库,那么两仓库的货物就相等了,求:甲乙两仓库原有货物各有多少吨?

5、一批零件分给甲、乙、丙三人完成,甲完成了总任务的30%,其余的由乙、丙按3∶4 来做,丙共做了200 个,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6、体育场买来 16 个篮球和12 个足球,共付出760 元。已知篮球和足球的单价比是5:6,体育场购买的篮球、足球各付出多少元? 7、甲乙两仓库的货物重量比是7:8,如果从乙仓库运出10吨,从甲仓库运进6 吨,那么甲仓库比乙仓库多14 吨,求:甲乙两仓库原有货物各有多少? 8、筑路队计划5 天修完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程的22%,第二天修了全程的23%,最后三天修的路程之比是4:4:3,最后一天修27 米,则这条公路多长?

9、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的中点向相反方向行驶,4 小时后客车达甲地,货车离乙地还有50 千米,已知货车速度与客车的比为3 :4,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生产一批零件,甲每小时可做18 个,乙单独做要12 小时完成。现在由甲乙二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乙生产零件的数量之比是3:5,甲一共生产零件多少个? 11、某工程队修一段路,第一天修完全程的3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60 米,这时已修的路程与剩下的路程的比是7:3,这段路共多少米? 12、袋里有若干个球,其中红球占 5/12,后来又往袋里放6个红球,这时红球占总数的1/2,原来袋里有多少个球?

最新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例分配应用 题 1、甲、乙两人每天共做56个机器零件,如果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3:5,甲、乙两人每天各做多少个零件? 2、石灰水是用石灰和水按1:100配成的,要配制4545千克的石灰水,需石灰多少千克? 3、体育室有60根跳绳,按人数分配给甲乙两班,甲班有42人,乙班有48人,两个班各分得跳绳多少根? 4、一个分数,它的分子和分母的和是80,分子和分母的比是3:7,求这个分数? 5、一块长方形地,周长400米,长和宽的比是3:2,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甲、乙两个车间的平均人数是36人,如果两个车间人数的比是5:7,这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7、建筑工人用水泥、沙子、石子按2:3:5配制成96吨的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8、一种药水是用药物和水按3:400配制成的. (1)要配制这种药水1612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2)用水6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3)用48千克药粉,可配制成多少千克的药水? 9、某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3,已知女生有2 4人,这个班级有学生多少人? 10、商店运来一批电冰箱,卖了18台,卖出的台数与剩下的台数比是3:2,求运来电冰箱多少台? 11、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比是2:3:4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各是多少度? 12、六(1)班原有学生52人,后来又调进女生4人,这时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六(1)班原来有女生多少人?13、一块长方形试验田的周长是120米,已知长与宽的比是2:1,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4、用一根60厘米长的铁丝围一个长方形,已知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5、纸箱里有红绿黄三色球,红色球的个数是绿色球的4 3 ,绿色球的个数与黄色球个数的比是4:5,已知绿色球与黄色球共81个,问三色球各有多少个? 16、甲箱有桔子100个,乙箱有桔子80个,从甲箱取出多少个桔子放到乙箱后,甲、乙两箱桔子的比是7:11? 17、客货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的行程与货车行程的比是5:3,已知客车比货车多行了122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8、客货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在离中点12千米处相遇,已知此时客车的行程与货车行程的比是3:2,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6)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0 的地图上,量得东、西两村的距离是12.3厘米,东、西两村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 (7)在比例尺是15000000 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6厘米.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8)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少厘米? (9)一幅地图,图上的4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10)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0 的平面图上,量得一块三角形的菜地的底是12厘米,高是8厘米,这块菜地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公顷? (11)在比例尺是1∶3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2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如果改用1∶500000的比例尺,甲、乙两地的距离应画多少厘米? (1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3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用比例解) (1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4千米,5小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1. 同学们,要把100个苹果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每个班50个苹果,也就是两个班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称为平均分配。(板书:平均分)平均分配,体现了分得公平和公正。 那如果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你认为这样平均分配还公平吗?(不公平)为什么?因为人数不一样多,有道理,在这里,平均分配反而显得不公平,那你们觉得怎样分配才比较合理呢?同桌赶快商量商量。(按人数分) 大家的观点都表明了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按人数的多少来分配苹果,是吗?这里面就牵涉到了一种新的分配方法,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当平均分配不合理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分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按比分配(板书) 2、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比,如果已知: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3︰2。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想到什么呢? 你们能快速地把比转化为份数,比还和什么数有关系?谁能把它转化为分数,来表示这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比转化成份数和分率,进一步确定分数、份数、比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联系,并且它们还可以相互转化。 3. 这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是几份?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根据这个信息你能确定这个兴趣小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数学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很好,这里是把总人数平均分成5份,总人数不同得出的男女生的人数会不一样,总人数越大每一份就会越大。 二、新授 其实,按比分配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配试剂、调果汁、做蛋糕等都需要按比分配的方法。 1、大家知道,我们家里面厨房中的油烟机上的油污用清水是不是很难清洗,那怎么办呢?对,清洗这种很重的油污要用清洁剂,通常我们都要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洁剂的浓缩液来稀释一下使用。瞧,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用它呢,可以稀释清洁剂的浓缩液。仔细观察,在这个稀释瓶上你发现了什么?看到这几个比,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用来清洗不同的东西。谁来说说看,怎样利用这个稀释瓶来配置1:3的稀释液呢(先倒入一份浓缩液,再倒入3份的水就配制出几份的稀释液。) 2. 李阿姨正在配置稀释液,我们快去看看。课件出示例2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1)阅读和理解: 500ml是什么? 1:4表示谁与谁的比?要求的是什么? 哪个组先来展示交流? 500ml是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想到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根据信息画画图,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2.然后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谁愿意来黑板上板演,方法一: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解决按比分配应用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平均分问题入手,然后导入到按比例分配。这样导入,既体现了按比分配的根源,课堂内容还由简到难,过渡比较自然,学生容易接受。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本课内容由于是解决问题,难免有些枯燥。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课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归一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整数乘除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把“按比分配”的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渗透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乘法解答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渗透方程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做铺垫;引导学生学会完整的检验方法,并养成及时检验的好习惯。 三、巧设习题,让学生“走进”生活 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连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1.还存在老师讲得稍显多了,学生说得少。学生都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步一步的学习,没给学生自己提问的时间和学生自己回答同伴的问题的时间。 2.课堂的节奏把握得不是太好。比如引入时应该要快,新授时稍微要慢一些,但新授内容一定要在20分钟内完成。练习要前慢后快。我上完例2时已超过20分钟。这样一来就挤占了练习的时间,稍显仓促,学生所学的知识没能得到更好的巩固。 3.学生的发言面还不是太广。课上没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需要帮助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遗憾”。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在总结中完善。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分数应用题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它把比与分数结合到一块,一般要求学生能通过数量的比找出数量间的分数关系,再按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包含了比与分数两个知识点。 一、分析条件,抓住特点 条件是应用题的最基本的因素。分析条件是解答应用题的根本途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都很简单,在这类应用题的条件中都会告诉学生分配的是什么,要按照什么来分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我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类型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已知几个部分的和与几个部分之间的比,求各个部分是多少;二是已知几个部分之间的比和其中一个部分是多少,求另外的部分是多少;三是已知几个部分之间的比和部分之间的的差,求各个部分是多少。例如: (1)、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棵数比为5:3,已知梨树和桃树共80棵,梨树与桃树各有多少棵? (2)、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棵数比为5:3,已知梨树棵树是80棵,桃树有多少棵?(3)、果园里梨树与桃树的棵数比为5:3,已知桃树比梨树少80棵,梨树与桃树各有多少棵? 这类应用题先明确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但是有些题目在告诉我们按照什么来分配时,并不以比的形式出现在条件里。如例3:东岗小学把524本图书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2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4人。三个班各应分得图书多少本?这道题告诉我们东岗小学要把524本图书分给六年级三个班,但按照什么来分配是此题的关键,因为此题并没有出现几个数的比。所以,在分析条件时应着重使学生明确这道题是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的。因此,这道题也是符合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二、明确解法,概括步骤 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法有三种:一是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用整数、小数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来解答;三是用比例知识来解答。 第二种解题方法一般是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几个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这几个数。 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种类型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可以总结为(1)求平均分得的总份数;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按比分配解决问题》优秀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龙口市东江街道东江小学 王亚萍 ·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按比例分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德育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应用性,让学生用严谨的思维和理性的精神体验数学之美。 三.【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包括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按比例分配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知识对学生今后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比的问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难点: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准备】课件、纸条、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认真听,认真看引入课题:上节课学习了比的知识,有什么 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按比例分配。 课件出示情境图:“认真听,认真看” 边放放背景音乐《柯南的主题曲》边板书课 题: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 谈话:同学们,这音乐声是不是很熟悉,今 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猜猜他是 谁?谁能介绍一下他?看来同学们对他很了 解,有一次,在案发现场,摄像头出了故障, 只拍到了罪犯的下半身,但是柯南却推算出 了罪犯的身高。想不想知道体重的奥秘?那 么这节课你只要做到认真听,认真看,认真 想,认真练,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认真想”吧! 学生认真听 听背景音乐。 学生认真倾 听案件情境。 以学生熟悉的 柯南的一个案 件为话题引入, 深深吸引了学 生的注意力,学 生产生了迫切 想知道答案的 需求,教师顺势 提出本节课的 要求:认真听, 认真看,认真 想,认真练,学 生产生了强烈 的“我要学”的 欲望。

六年级按比例分配应用题.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六年级《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一、教材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十一册第 61 页例2的内容。按比例分配是比的概念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 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教材是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里先把比转化成份数,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也能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整合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复习旧知,注重铺垫,激发兴趣,出示有关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既而学习例题,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利用质疑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点。最后拓展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课堂,参与式学习。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熟练地解答有关题目。 3.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确立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掌握解题方法,熟练解答有关题目。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教学关键: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知,注重铺垫应用—— 多媒体应用与分析资料展示:

1、列式解答 : A、银燕电器厂有职工270 名,男工 人数占总人数的,男工有多1、复习题。 少人?2、分析及总结。 B、把 216 棵树苗分给四、五、六年素材来源: 级种植,其中四年级占总棵数的,自制 四年级种了多少棵? 2、口答:一个农场计划在100 公顷 的地里播种 60 公顷大豆和 40 公顷 玉米。 a、大豆和玉米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分析——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直观几?地以幻灯片方式展示练习题,将学生引入学 b、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比是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 )(板书:比) 3、口答:大豆和玉米播种公顷数的 比是 3:2 a、大豆的公顷数占()份 玉米的公顷数占()份 这块地一共()份(板书: 份数) b、大豆占这块地的() 玉米占这块地的()(板书: 分数) 4、口述算式: a、农业专业组把一块100 公顷的 地平均分成 5 份,其中 3 份种大豆, 2份种玉米,玉米和大豆各种多少公 顷? 回答后提问,是求什么?是什么类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参考答案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参考答案 典题探究 一.基本知识点: 二.解题方法: 例1.六年级(2)班有学生48人,男生与总人数的比是5:8,则女生有()人.A.30 B.18 C.25 考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专题:比和比例应用题. 分析:“男生与总人数的比是5:8”,则女生占了总人数的,总人数已知是48人,就是求48的是多少.据此解答. 解答:解:48×=18(人) 答:女生有18人. 故选:B. 点评:本题的重点是求出女生人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例2.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48,乙数是()A.48 B.36 C.12 D.60 考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专题:比和比例应用题. 分析:“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4:5”,则乙数占了三个数总和的,这三个数的和是48×3=144.据此解答. 解答:解:48×3=144 144×=48 答:乙数是48. 故选:A.

点评:本题的重点是求出乙占了三个数和的几分之几,再求出三个数的和是多少,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例3.欢欢看一本80页的书,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比是7:5,欢欢大约看了()页. A.7B.47 C.56 考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比的应用. 专题:比和比例应用题. 分析:由“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比是7:5”,可求出已看的页数占总页数的,然后根据总页数,解决问题. 解答:解:7+5=12, 80× =80× ≈47(页). 答:欢欢大约看了47页. 故选:B 点评:本题关健是先通过“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比“求出已看的页数占总页数的几分之几,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4.一批货物按2:3:5分配给甲、乙、丙三个商店.丙商店分得这批货物的,乙商店分得这批货物的30%. 考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分析:把这批货物的总重量看做单位“1”,也就是要分配的总量,是按照甲、乙、丙三个商店的质量比为2:3:5进行分配的,先求出三个商店分得的总份数,进一步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求出三家商店各分得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进而确定哪家商店分得这批货物的,进一步把乙商店分得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改写成百分数即可. 解答:解:三个商店分得的总份数:2+3+5=10(份), 甲商店分得:1×=, 乙商店分得:1×==0.3=30%, 丙商店分得,1×==; 答:丙商店分得这批货物的,乙商店分得这批货物的30%. 故答案为:丙,30. 点评:此题属于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关键是先弄清要分配的总量是多少,没有具体的数量,就看作单位“1”. 演练方阵 A档(巩固专练) 1.在50千克盐水中,盐和水的比是1:9,盐是()千克. A.1:10 B.1:9 C.5D.5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自学自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探索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这类问题的特点。 3.学生在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爸爸和明明的对话。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人体的身高,学习了 有关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看看人的体重中奥秘吧。请看屏幕,这是爸爸 和明明的对话。如果把明明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1∶1。但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右侧的旁白。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4条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提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 (1)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2)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分步呈现爸爸和明明的体重的情境,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专项训练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专项训练 (一) 1、电视机厂男职工与女职工人数比是5:4,已知该厂共有职工198人,这个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是21:78。990立方米的空气中有氧气和氮气各多少立方米? 3、甲、乙两数的和是50,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是()。 4、一本书有240页,小明已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已看多少页? 5、甲、乙两数的和是1.5,甲、乙两数的比是2:1,甲数是(),乙数是(),甲、乙两数的差是()。 6、甲、乙两数的和是75,甲乙两数的比是3:2,甲数比乙数多()。 7、甲、乙两数的比是3:4,它们的差是210,甲数是(),乙数是()。 3千克,小强喝了一些后,喝了的和剩下的比是3:5,剩下多8、一瓶矿泉水有 5 少千克? 9、甲数是45,与乙数的比是5:6,乙数是多少? 10一种药水是用药液和水按1:100配成的,现在要配制5050千克药水,需要药液和水各多少千克? 11、某校为残疾儿童捐款2400元,教师与学生捐款数之比为5:7。教师和学生各捐款多少元? 12、鸡比鸭多10只,鸡和鸭的只数比是5:4,鸡有()只,鸭有()只。 13、甲、乙两数的比是5:6,甲比乙少10,甲是(),乙是()。 14、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5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1:2:3,丙数是多少? 15、一个养鱼厂,计划购买一些鱼苗,若按7:4的比例来放养鲤鱼和鲫鱼,鲤鱼苗比鲫鱼苗多1200尾,应购买多少尾两种鱼苗? 16、某工厂男工与全厂职工总数的比是4:5。已知全厂职工有540人,这个工厂有男职工多少人? 17、某工地上黄沙与水泥的比是5:3,黄沙60吨,黄沙比水泥多多少吨?

六年级按比分配应用题

六年级按比分配应用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14586325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按比分配应用题 1、六年级有120人,五年级与六年级的人数比是3:4,五年级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为2:3:4,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多少它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是2: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米? 4、同学们分3组采集树种。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采集的树种的 质量比是5:3:4,一组采集15千克,二组、三组各采集多少千克?

5、六年级有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3,男生比女生多10人,六年级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8厘米,它的长宽高的比是3:4: 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7、 比例解决问题 1、电视机厂要生产一批电视机,头30天生产180台,照这样计 算,要生产1320台,需要多少天?

2、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 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3、一堆煤用载重4吨的汽车运需20辆才能一次运完,如果改用载 重5吨的汽车运,需要几辆才能运完 4、运来一批纸装订成练习本,每本36页,可订40本,若每本30页,可订多少本 5、某工程队修一条路,12天共修780米,还剩下325米没有修。 照这样速度,修完这条公路,共需要多少天?

6、食堂有一批煤,计划每天烧105千克可以烧30天。改进烧煤技 术后,每天烧煤90千克,这批煤可以多烧多少天 8、一间教室,用面积是0.16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275块, 如果用面积是0.25平方米的方砖铺地,需要方砖多少块 9、 10、 8、小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8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几天可以读完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及解题思路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及解题思路 一、基本题。 已知几个分量的和,与几个分量间的比,求各分量。 方法一:(1)求总份数(比的前后项的和); (2)求一份量(总量(几个数的和)÷总份数); (3)求出各分量(一份量×份数) 方法二:(1)求总份数(比的前后项的和); (2)求出各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3)求出各分量(总量×几分之几) 例1、六(1)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这个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二、变式题 1、只知道几个分量间的比,求各分量。 (1)隐含总量。 方法:根据题的特点找出隐含的总量,再按基本题的方法解答。例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2:1,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各是多少? (2)隐含分量所占的份数。 方法: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点找出隐含的分量所占的份数,再按基本题的方法解答。 例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28厘米,腰与底的比是3:1,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各是多少? 2、已知两个分量的差,与几个分量间的比,求各分量(或总量)。 方法:两个分量的差÷两个分量所占份数的差=1份数,再求各分量(或总量) 例4、饲养场鸡的只数比鸭少1200只,鸡与鸭只数的比是3:5,鸭有多少只? 3、已知几个分量的比,求各分量 (1)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长、宽的比,求长方形的面积方法:先用周长÷2求出长与宽的和(即总量),再按基本题的方法求出长和宽,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例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9.长方形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已知长方体的棱长总和和长、宽、高的比,求长方体的体积

方法:先用棱长总和÷4求出长、宽、高的和(即总量),再按基本题的方法求出长、宽、高,再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 例6、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已知几个分量的平均数和几个分量的比,求各分量 方法:根据平均数×份数=总数,计算出总量,再按基本题的方法解答。 例7、甲、乙两个车间的平均人数是36人,如果两个车间人数的比是5:7,这两个车间各有多少人? 5、已知一个分量和几个分量的比,求其他分量(或总量) 方法:已知分量÷它所占的份数,计算出1份数,再求出其他分量(或总量)。 例8、第二小学有140个男生,男生与女生的比7:8,第二小学有女生多少人? 6、重新分配问题。 方法:(1)把原来分配的结果加起来,算出总量,再按重新分配的比例,算出重新分配的结果。(2)一个人(或物)两次分配的差就是得到(或给出)的数。 例9、甲仓库存粮50吨,乙仓库存粮70吨,从甲仓库运给乙仓库多少吨粮食,才能使甲、乙两仓库的存粮比是1:2?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例2》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例2》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互动学习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吴秀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十一册,P75;例5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含两个例题,安排3课时进行教学,例5的教学是其中的第1课时。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比的一种应用,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它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的辨正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按比例分配问题大致有三种解法,教材是采用先把比转化成份数,再转化成分数,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里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后,也可以把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所以,教学中可以补充归一解答,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中体会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使学生感知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确立转化的思想。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设计思路】: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