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学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力与压强方面的内容。

详细的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互相作用时产生的一种物理量。

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符号为N。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形状和方向。

4. 力的合成:多个力同时作用于物体时,可以使用向量的合成法那么求得合力的大小
和方向。

5.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即为重力,符号为Fg。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可以使用公式Fg = m*g计算,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6.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垂直施加的力与单位面积的比值称为压强,其计算公式为
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垂直施加的力,A表示单位面积。

7. 压强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为帕斯卡(Pa),符号为Pa。

8. 气体压强及应用: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体积、温度和分子速度有关,可以通过改变
这些因素来调节气体压强。

应用方面可利用气体压强原理制作气压计等。

9. 浮力: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上升力称为浮力,浮力的大小与被液体或气体排
挤的体积有关。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第二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精品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精品课件
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 0.5N 。
牛顿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 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 数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和三 大运动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 伟大的一个成就”。
因为牛顿对力学贡献卓越,人们把他 的名字定义为力的单位。
力的作用效果
力改变了橡1(皮.力力泥可可的以以形改状使变物物体体发力的生改形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呢?
大力士可以搬起一般人搬不动的“元宝”,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 大小 有关系。
向右用力推盒子,盒子会向 右 运动;向左用 力推盒子,盒子会向 左运动。说明:力的作 用效果跟力的 方有向关。
将盒子竖放,分别在A、B位置慢慢 推动盒子,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样?
2.力的大小可以通过线段的 长短 表示;箭头的方向用
来指示力的 方向 ;力的作用点可以用线段的 起点 或
终点 来表示。
3.力的示意图就是要把力的 大小 、方向 和作用点 表现 出
画力的示意图
画出人对箱子水平向右、大小为100N的力的示意图。
1.找作用点(在受力物体 F = 100 N 上2.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
ChangL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想想议议
坐在小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能够把 另一只小船推开而自己坐的船不动吗?
跟踪练习
1.游泳时,人用力向 后 (填“前”或“后”)划水
,因为力的作相用互是的
,所以人会受到水对前人向
(填“前”或“后”)的推力,使人前进。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部编版全册】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部编版全册】PPT教学课件

例1. 如图所示.跳水运动 员在向下压跳板的过程中, 压跳板的力的作用效果是 使跳板发生 ___形__变____, 跳板弹起过程中跳板对运动 员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运动员的 _运__动__状__态___ 发生改变。
例2. 如图所示,某人
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于 弹簧,观察比较(a)、(b) 两图,可知力的作用效 果与力的__方__向___有关。
7、如何判断物体一定受力的作用?
物体的形状改变了或者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了,那么,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反之, 则说明物体有可能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3、问答:游泳时,用手和脚向后划水,人 就前进,为什么?
用手和脚向后划水,手和脚对水产生一个向后的
力的作用,同时,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水对手和脚产生一个向前的力的作用,就是这个 力使人向前运动。
5、下列各种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B D ) A、小朋友在荡秋千,越荡越慢 B、雨滴从空中竖直匀速下落 C、关闭发动机后,正在向前滑动的汽车,最后停下来 D 、停靠在路旁的自行车
6、头顶足球时,头对球施加了 力
,同时
头感到 痛 ,说明头也受到了球 对它的力,
这说明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受力物体上)
例:用50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右拉动箱子前进
F=50N
手竖直向上托 一本书F=5N
重物受竖直向 下F=20N的力
与水平方向成300角 斜向上拉木箱F=10N
地面受重物向 下F=20N的压力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刚刚举 的许多力存在的例子中,我们是通过什么说他受到 了力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单元《功和机械能-机械能及其转化》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单元《功和机械能-机械能及其转化》PPT课件
铁球紧缩弹簧过程中,铁球的动能减小,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大,动能 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铁球的动能增大,弹性势能 转化为动能。
合作探究 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合作探究
结论一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合作探究
结论二
合作探究
水力发电站
合作探究
风力发电
课堂练习
1.分析章首图的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解:当过山车在最高处时,重力势能最大,在过山车下滑的过程中重力 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到最低处时,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当过山 车由低处向高处爬升时,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课堂练习
2.怎样向地板抛乒乓球,才能使它弹跳到高于本来拋球的位置?说明 这种抛法的理由。 解:用力向下抛出乒乓球,使球抛出时具有一定的动能,根据机械 能守恒,球弹跳到最高点时的势能等于球抛出时的动能与势能之和, 这样就能使球弹跳到高于本来抛出点的位置。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新知探究 一、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一个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就是物体的总的机械能 2、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3、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
合作探究 学生制作: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 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4.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第五单元
课程结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授课老师: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条件 (1)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变化, 而且一定是此增彼减。 (2)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的增减来判断。 (3)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 (4)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形变大小的变化来判断。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归纳

(名师选题)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如图所示,勤劳的工人借用滑轮匀速提升重物,这样做()A.省力,同时可以省功B.省力,但降低了做功效率C.既省力,也改变施力的方向D.既不省力,也不改变施力的方向答案:B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杠杆,使用动滑轮时能省力,但不能改变施力的方向,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在提升重物时还要提升动滑轮,做一部分额外功,所以省了力但降低了做功效率,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如图所示,钓鱼时,钓鱼竿可看成是一个杠杆。

能正确表示其支点O、动力F1和阻力F2的是()A.B.C.D.答案:BA.杠杆平衡问题中所研究的动力和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是杠杆受到的拉力而不是鱼的重力,故A 错误;B.后手作为支点,动力F1作用在前手位置,阻力F2作用在杆上,故B正确;CD.钓鱼时,前手悬空,很难作为支点保持不动,故支点在后手,故CD错误;故选D。

3、如图所示,是我国古代《墨经》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标”“本”表示力,“权”“重”表示力臂B.图中的B点为杠杆的支点C.“权”小于“重”时,A端一定上扬D.增大“重”时,应把“权”向A端移答案:DA.“标”“本”表示力臂,“权”“重”表示力,故A错误;B.杠杆绕着O转动,故O为支点,故B错误;C.“权”小于“重”时,A端可能上扬,因为杠杆平衡原理可知,平衡不仅与力有关还与力臂有关,故C错误;D.增大“重”时,重与OB的乘积变大,在权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大标,故应把“权”向A端移,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图中的工具在使用时能起到“省距离”作用的是()A.镊子B.老虎钳C.起瓶器D.铁丝剪答案:AA.镊子在使用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能起到“省距离”作用,故A符合题意;B.老虎钳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不能起到“省距离”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C.起瓶器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不能起到“省距离”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D.铁丝剪在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不能起到“省距离”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教案(2023新版教材)第一单元:光的传播与光的特性教学目标-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掌握光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能够应用光的传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光的传播方式和特性的理解-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例分析和应用-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方式- 直线传播- 弯曲传播- 理解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的综合结果2. 光的特性- 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光的弯曲传播特性3.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规律- 光的反射实例分析- 光的反射应用4.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规律- 光的折射实例分析- 光的折射应用教学活动1. 实验:用直线光线照射物体,观察光的传播方式2. 实验:使用反射板和直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3. 实验:使用水杯和铅笔,观察光的折射现象4. 讨论:实际生活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应用案例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2. 课堂讨论参与度3. 反射和折射问题的解答能力第二单元:声的传播与声的特性教学目标- 了解声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掌握声音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能够应用声的传播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声的传播方式和特性的理解- 声的反射和吸收的实例分析和应用- 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学内容1. 声的传播方式- 理解声的传播是以波动方式进行的- 声波的传递和传播2. 声的特性- 声的传播速度和路径- 声的反射规律和实例分析- 声的吸收和隔声3. 声的应用- 声音的传播和放大- 声音的记录和重现教学活动1. 实验:使用弦线和共鸣管研究声音的传播2. 实验:使用声音发生器和反射板,研究声音的反射规律3. 实验:使用不同材料,观察声音的吸收特性4. 讨论:实际生活中的声音传播和应用案例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2. 课堂讨论参与度3. 声音反射和吸收问题的解答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带答案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带答案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

(名师选题)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带答案知识点归纳超级精简版单选题1、如图甲所示,完全相同的木块A和B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在10N水平拉力F1的作用下,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乙所示,将A、B紧靠着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2推A使它们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种情况中,B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是()A.10N、10NB.10N、5NC.0N、5ND.0N、10N2、大型运输机投掷救灾物资时,必须在A.在目标的正上方投掷B.在目标处正前方时投掷C.按原来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D.做减速运动3、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不断地提升、扩展的,古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直到16世纪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才推翻了这一观点。

这个天文学家是()A.牛顿B.爱迪生C.哥白尼D.爱因斯坦4、公交车上安装有拉环,避免乘客由于车突然启动或刹车摔倒。

如图所示是公交车运动状态突然改变时,一名乘客没有抓住拉环的示意图。

则关于公交车此时的运动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公交车一定是向西加速运动B.公交车可能是向东加速运动C.公交车一定是向西减速运动D.公交车可能是向东减速运动5、媛媛用水平向右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推力F的大小以及桌子的运动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则()A.在0~6s内,推力小于摩擦力B.在第7s时,桌子处于平衡状态C.在6~8s时,桌子受到的摩擦力为12ND.当桌子受到摩擦力为10N的时候,桌子不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6、小东和妈妈周末乘车到郊外去游玩,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东和妈妈都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B.汽车紧急刹车时,小东向前倾,是由于受到惯性力的作用C.驾驶员松开油门后,汽车仍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D.高速公路严禁超速,是因为汽车速度越大,惯性越大7、如图所示,跳远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要先助跑,再起跳至最高点,最终落地。

部编物理八年级下册初中力学较难选择题(含答案详解)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下册初中力学较难选择题(含答案详解)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考试题型专题复习初中力学较难选择题(含答案详解)1.如图所示,滑轮组悬挂在水平支架上,物体B在匀速下降时,通过滑轮组拉着物体A使其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A受到绳子水平向左的拉力为100N。

当用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拉动物体A时,物体A恰能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已知每个滑轮重均为20N,不计滑轮组的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A所受滑动摩擦力为300N B.物体B所受重力为300NC.支架受到滑轮组的拉力为220N D.物体A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为100N2.如图,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A、B用不可伸长细线系住,放入水中后,A刚好完全浸没入水中,细线被拉直。

已知A重6N,B受到的浮力为8N,A、B密度之比为3∶5。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B受到的重力为3.6N B.细线对A的拉力为1NC.A的密度为0.75×103kg/m3D.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2N3.挂在树上的苹果,静止时受到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是( )A.苹果受到的重力和苹果对树的拉力B.苹果受到的重力和树受到的重力C.苹果对树的拉力和树对苹果的拉力D.苹果受到的重力和树对苹果的拉力4.一只气球只受到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力,且它们是一对平衡力,则气球( )A.一定静止B.一定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或静止C.可能加速向下运动D.可能匀速向右运动5.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v=0.8m/s的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将行李箱轻轻的放在传动器的左端。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忽略空气阻力,传送带足够长)( )A.行李箱在传送过程中动能越来越大B.行李箱受到的摩擦力是阻力C.行李箱刚放上传送带时受到向左的静摩擦力D.若传送带突然停止运动,行李箱由于惯性将向右运动或倾倒6.如图,一只钢球从圆槽的顶端滑下,若滑到最低点(O点)时,钢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钢球的运动路线是( )A.1B.2C.3D.47.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两个水平拉力而保持静止,F1=5N,F2=3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学知识点归纳
1.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
物体,其中被研究的对象都是受力物体。

2. 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 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
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不能说改变形变或物体形
变发生改变)
4.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它们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 力(F):国际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2 个鸡蛋在手上对手的力大约是1N。

6. 力的表示法有 2 种: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用一个带有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
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同光线一样,这个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7. 口诀为:一定点二画线、三定比例四截线、五在末端
标尖尖、六是力的大小写尖边。

注:①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少了画标度的过程。

可以
这样记:示意图就是意思意思,只是表示出大致的意思就可
以了,没有图示详细;
②在同一个图中,如果有几个力的话要公用一个标度和
力的作用点。

(作用点一定在受力物体上,而且一般取中心。


③线段长度没有半格的,也没有一个格的,也就是说最
少 2 个格,且是格的整数倍。

8. 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叫弹性形变。

产生条件或依据:①物体间是否直接;
②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和拉伸。

9. 弹力的大小:F=k x 其中F:弹力;k:劲度系数,和物体本身有关;x:形变量,即形变后的长度也原长的差。

即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额弹性强弱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

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

10. 弹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常见的弹
力有压力、拉力和支持力。

11. 弹簧测力计又叫弹簧秤,可测重力和拉力。

其使用方法为: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
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
⑥记(+单位)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注: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否则会
损坏测力计。

12. 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地球附近的
任何物体都具有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大小G=m 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垂直于水平面),[ 而非垂直向下(垂直于受力面)]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
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

方形薄木板的重
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13.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
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4. 摩擦力(f) :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
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
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摩擦力分为静摩擦与动摩擦,其中动摩擦
又分为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

(3)f 滑= μN。

其中f滑:滑动摩擦力;μ:摩擦系数,与物体本身的粗糙程度有关;N:压力(固体在水平面上,压力=重力)(4)滚动摩擦力的大小也与物体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压
力的大小有关;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同一直线上的外力的大
小。

注:摩擦力方向的判定:⑴确定研究物体⑵找参照物(施力物体)⑶假设 f 不存在,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⑷
f 与假定的运动情况相反。

15. 摩擦力的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
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
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
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16.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
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或者说,如果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
以用一个力来代替,那么,能够代替那两个力作用效果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