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五邑侨乡文化心得体会1500

五邑侨乡文化心得体会1500

五邑侨乡文化心得体会1500广东潭江流域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5县市,史称五邑,以华侨众多、人文昌盛,享有“中国第一一侨乡”盛誉。

五邑华侨虽身居异地,心却在家乡。

他们通过很多途径,保持与本乡联系,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华侨将西方文化的精华保留学习下来,再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两种文化特质的侨乡文化。

我很欣赏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华侨文化,尤其是华侨建筑文化与建筑风格,我觉得侨乡文化是中西文化的激烈、广泛的碰撞交融,这与华侨自身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它实际上就是封建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在华侨身上碰撞的体现。

这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作用。

我们都知道,华侨独具一一格的建筑文化,不仅具有文化内涵,历史内涵,也富有技术内涵。

它在建筑方面不仅考虑到我们现在人们在建造建筑物时有时也会忽略的地理位置,周围构造等,而且还会在建筑上体现一定的地方特色。

我觉得我们应该传承下来,作为一一种借鉴和参考,并不断发扬出去。

五邑侨乡位处珠江三角洲西南方,此地虽莅临山地丘陵,但潭江流量大,水网稠密,常有水患,淹没田园庐舍,居民不得不上高地躲避。

宋代以后,大量岭外人口迁来,并采取聚族而居方式。

1885年到1867年间粤西含五邑地区持续10多年土客械斗,大量人口外逃,导致百业凋零,盗匪乘机而起,弄得五邑地区鸡犬不宁。

各村自保联防,成为预防匪患一种有效手段,碉楼也由此应运而生。

民初,继广州之后,五邑地区拆除城垣,开辟马路,兴起城市建设高潮。

在这种背景下,华侨首先将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和建筑形式引入城市建设中,从而揭开中西规划和建筑文化在五邑侨乡融合的历史篇章。

海外移民与家乡有浓厚乡。

侨乡海外移民的动机最初都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回来改变家乡的环境,改变亲人的生活境遇;挣钱以后回乡娶媳妇、建房、买地,是所有海外乡亲的共同心愿。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叶归根”意识,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观念和行为。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研究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研究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数字化传承研究一、五邑侨乡传统图案的价值五邑侨乡传统图案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些图案既反映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又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五邑侨乡的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会在屋顶和门楼上绘制精美的彩绘图案,这些图案常常以花鸟鱼虫为题材,寓意着团圆、幸福和祥和,体现了五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五邑侨乡的传统手工艺品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传统图案,比如刺绣、剪纸、织锦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是传承和弘扬五邑文化的载体。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是当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邑侨乡传统图案在形式和意义上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在形式方面,五邑侨乡传统图案以简洁、明快、富有鲜明对比的线条和色彩为特点,其造型大多取材于自然界中的鱼、鸟、虫、花等元素,并经过简化和提炼,呈现出抽象、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在意义方面,五邑侨乡传统图案寓意丰富多样,反映了五邑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鸟儿代表着自由和幸福,鱼象征着富贵和吉祥,花儿寓意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

无论是在建筑物上还是在手工艺品上,五邑侨乡的传统图案都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感染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五邑侨乡的传统图案,有必要将这些图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具体来说,数字化传承五邑侨乡传统图案需要遵循以下策略:1. 采用高分辨率图像采集技术,将五邑侨乡的传统图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通过采用高分辨率的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等设备,可以将这些图案进行逐一拍摄或扫描,并保存为高质量的数字图像文件。

2. 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图案库,对五邑侨乡传统图案进行分类、整理和管理。

通过建立数字化图案库,可以将五邑侨乡的传统图案进行分类存储,并根据其特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整理和管理,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利用和传播。

3. 推广应用数字化传承技术,将五邑侨乡传统图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五邑地区发展史

五邑地区发展史

五邑地区发展史五邑地区是我国的重点侨乡,人们喜欢把它同粤东的潮州、汕头、梅州地区以及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

“邑”者,县也。

现在,五邑各都已先后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市(县级)了。

历史上,在今五邑地区,曾有过“四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县)、“五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五县)和“六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鹤山、赤溪六县)的称谓。

但使用得最多、最响亮的名字还是“四邑”,尤其是在美洲、澳洲和欧洲的华人社区中。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四个县地理接壤,语言相通(四邑话),生活、信仰及婚娶等习俗均大同小异,有着深厚而特殊的“乡里”感情,同具鲜明的侨乡特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四个县的乡民出洋最早、人数最多。

人多势众,他们在居住地的华人社区中,常起着支配的作用,特别是台山人,影响力更大。

早年,台山话在华人社区里通行无阻,被称为“小世界语”。

由于这个历史原因,在很多史书及资料中,在讲述五邑时,更多使用的是“四邑”的称谓。

这样叙说并不是要把鹤山排除于外,虽然鹤山在语言及民俗方面更接近于客家文化,但它同四邑的历史渊源同样很密切。

鹤山历史文化名人宋森就说过:“本邑系由新会、开平两县改隶,是以一切文化、语言、风俗、社会观念及制度等均与四邑相同,历来在外洋与四邑人士联络与密切关系,而对冈州会馆之关系比肇庆会馆尤为深切。

”改革开放后,由于广东省行政体制的变化,从1983年起,鹤山作为五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四邑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现在,“五邑”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而且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区的概念。

[1]五邑各县撒县设市的时间为:台山,1992年4月;新会,1992年10月;开平,1993年1月;鹤山,1993年11月;恩平,1994年2月。

至于“六邑”中的赤溪,自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起即属新宁县(1914年改称台山县)。

清朝同治六年(1867),因发生土著人与客籍人械斗事件,后将客籍人聚居地潮居都大部分与矬峒都小部分从新宁县划出,成立“赤溪厅”,直属广东布政司。

2 、五邑侨乡文化专题(新)

2 、五邑侨乡文化专题(新)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四:区域合作扩展旅游市场 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分别与香港、澳门签订了 旅游合作协议,与珠海、中山、深圳、东莞、佛山、 惠州、肇庆等城市签订旅游紧密合作协议,组织开 展区域万人有等活动,带动了全线短线有、自驾游。 在省外,与十几个省市建立了旅游业紧密合作关系, 并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同时在2009年,还在全国 重点城市、地区设立了20个江门旅游联络处,以点 带面拓展旅游大市场。如今,江门市的客源结构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外省及外国游客纷至沓来。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一:旅游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十一五”期间,江门市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过夜游客人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2%,旅游总 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2%。今年1--9月,我 市接待过夜游客789.52万人次,全省排名第 五。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亮点 亮点二:一批品牌旅游区相继建成 在“十一五”期间,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平碉楼与 村落申遗成功,使我市拥有了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另外,古 兜温泉、锦江温泉、台山川岛、富都温泉荣获国家4A级旅游 区称号;台山北峰山被评定为国家森林公园;鹤山大雁山被 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台山国华台电被评定为全国工农业族 游示范点;新会小鸟天堂、恩平凤凰生态乐园被评定为广东 最美乡村旅游区(点),恩平歇马村歇马举人村、那吉镇石 头村和开平自力村被评定为广东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 范区(点)。新会古井镇等四个村镇被省旅游局授予“广东 省旅游特色县镇村”称号,鹤山双桥村等7个村镇被授予 “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称号。
江门战略---回眸十一五

五邑历史文化

五邑历史文化

五邑历史文化(1732言“四邑”,也是包括赤溪的。

反而是现在的江门地区人,四邑话流行的区域,因此定名为“四邑话”。

有的特色,将是江门市的一大损失。

语言、文化,再者说,既然“四邑”之广义,也能包含鹤山邑,又何苦“推陈出新”,鹤山邑既也是从四邑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

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现已达376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州107个国家和地区。

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占20%,美洲占70%。

近年来,江门市大手描绘蓝图,不断加大城建资金投入,陆续完成一批重大城建项目,包括有:东湖公园、东湖广场、五邑华侨广场、院士路、长堤风貌街、釜山公园、玉湖公园、体育公园、名人广场、冈州广场等,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

在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弯曲的小河缓缓流过,密实挺拔的竹林中坐落着风格各异的碉楼,每一座碉楼的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寻迹碉楼,就像打开一幅幅侨乡画卷,走进一幕幕历史往事。

除了碉楼以外,江门山水园林比比皆是。

最新评出的江门侨乡八景是:江门东湖公园的“东湖倩影”、新会天马村的“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风景区的“圭峰叠翠”、台山上下川岛海滨旅游区的“川岛风情”、开平塘口镇的“立园春晓”、开平的“碉楼奇观”、恩平的“温泉仙境”、鹤山大雁山风景区的“雁影波光”等。

到了江门,最不可不看的就是遍布在乡间、竹林间的碉楼。

在成片开阔的绿色稻田里,弯曲的小河缓缓流过,密实挺拔的竹林中坐落着风格各异的碉楼,每一座碉楼的都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寻迹碉楼,就像打开一幅幅侨乡画卷,走进一幕幕历史往事。

除了碉楼以外,江门山水园林比比皆是。

最新评出的江门侨乡八景是:江门东湖公园的“东湖倩影”、新会天马村的“小鸟天堂”、新会圭峰山风景区的“圭峰叠翠”、台山上下川岛海滨旅游区的“川岛风情”、开平塘口镇的“立园春晓”、开平的“碉楼奇观”、恩平的“温泉仙境”、鹤山大雁山风景区的“雁影波光”等。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五邑侨乡文化之风土人情【摘要】:五邑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称。

作为著名的侨乡,五邑地区也有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社会各界名人、各种习俗和美食等。

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进一步理解五邑侨乡。

【关键词】:侨乡五邑方言节日风俗【引言】:五邑作为著名的侨乡,有着很多具有侨乡特色的风俗。

而作为一名五邑人,我有必要去了解我们家乡的风俗,同时让身在我们侨乡的外地学子对我们的风俗与方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我开始了我的侨乡风俗与方言的研究之旅。

【正文】五邑方言与五邑节日风俗江门五邑地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著名的侨乡,肯定有很多它的特别之处,如特有的地区方言、节日风俗等,现在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它吧!五邑方言即华语粤方言四邑片。

传统上以新会话为代表;近代以来由于新宁话(即台山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新宁话逐渐成为五邑话的代表。

五邑话通行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中山市古镇镇、珠海市斗门区等地。

可分为新会话、新宁话、开平话和恩平话。

【1】对于五邑话的独特性,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声调以8个为多(恩平话只有7个),但有丰富的形态,五邑话变调(如名词往往变为低调或升调);二是台山、开平方言有边擦音;三是有介音i、u;四是基本没有长短元音的音位对立;【2】五是有不少与广府片方言相异的词语,如“臀”(屁股)、”阿人”(嬷嬷)、“做下”(恩平话指“全部”)等;六是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与广州话也不同;七是完成体标记用“阿”或“都”,而不用“左”;八是形容词普遍有ABAB式重叠,如开平话的“饱头饱头”(有点饱)、恩平话的“憨似憨似”(傻傻的)【3】。

当然,五邑话的精彩之处还不止这些,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挖掘。

五邑话是粤语各种方言中相当具有特色的一种,与广州话差异明显。

差异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词汇上。

五邑话语音和标准粤语一样,五邑话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语音特点。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解说词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解说词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观众,欢迎来到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在这里,我们将带您一起探寻五邑地区华侨华人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部分:华侨华人的历史
华侨华人,是指那些离开祖国,在他乡谋生、努力奋斗的华人。

五邑地区的华侨华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他们追寻梦想,开拓创新,为家乡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部分:展馆亮点
1. 展馆概况: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展馆内部分为多个展厅,通过丰富的展品和展览内容,向观众展示五邑地区华侨华人的故事。

2. 历史长廊:这里展示了五邑地区华侨华人的移民历程和发展史,通过文物、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让观众了解他们的辛酸与奋斗。

3. 名人堂:展馆内设置了一个名人堂,展示了五邑地区华侨华人中的杰出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成为了华侨华人的骄傲。

第三部分:文化传承
1. 文化展示:展馆内还设有文化展示区,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展
示,让观众了解五邑地区的传统文化,如戏曲、民俗、艺术等,使华侨华人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

2. 互动体验:在展馆中,观众可以参与各种互动体验活动,例如学习五邑方言、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让观众亲身感受五邑文化的魅力。

第四部分:华侨华人的精神
五邑地区的华侨华人始终秉持着勤劳、坚韧、团结的精神,在外国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他们不仅是五邑地区的骄傲,也是整个华人社群的楷模。

尊敬的观众朋友,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五邑地区的华侨华人,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段宝贵的历史,传承这份华人的骄傲!谢谢大家!。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

江门五邑历史的渊源阅读提示: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经济发达。

海外的五邑人对家乡怀有深厚的宗亲之情,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江门五邑现有人口约410万,而侨居海外、港澳的五邑籍人士也有370万。

繁衍出这近800万子子孙孙的五邑人的祖先是谁?.五邑的先民五邑考古发现土著居民:远在新石器时代,五邑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从新会会城城郊的罗山咀贝丘遗址,台山广海、赤溪、深井等地的沙丘遗址、山岗遗址,以及开平苍城、赤水,鹤山陈山、罗沙岭,恩平那吉、洪窖、大田等地发现的数十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中,考古人员挖掘到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锤、石凿、石网坠等石器工具,印有粗纹的陶罐、陶碗、陶纺锤,以及用鱼骨、兽骨制成的骨针、骨饰物等,这说明在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狩措、捕捞和采集,并学会了制陶和纺织。

他们与当时分布在广东其他地区的先民在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上具有同样的特征,同属广东的土著民族——越族,是夏商周上古时期南万百越族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岭南的控制,多次将中原士卒、民众迁往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处”,这当中有婚姻移民,也有被流放的强制性移民;岭南开始由一个越人聚居区慢慢演变为一个以越族为主的越汉民族杂居区,中原南迁的汉民族主要居住在新设置的郡县,并由点向面逐渐扩散。

但在东汉末年以前,五邑地区还是一个人口稀少,并以土著越人为主的地方。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古越人的后裔大部分后来被早期抵达这里的汉族人同化,小部分慢慢演变成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其称谓也几经变化,南北朝时期叫“乌浒”,或者称为“俚人”,唐宋时期的壮族就是这些土著后裔的延续。

中原人南迁五邑珠巩移民:中原人大批南徙五邑,主要是在宋代。

宋朝时期,中原地区不断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战争一直没有停息过;在北宋真宗年间,还先后发生过河北、淮南大蝗灾、黄河决口等特大自然灾害。

在天灾人祸下度日的中原人,都渴望到一块安定的土地上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研究
——五邑华侨移民和发展史以及爱乡情怀
摘要:五邑地区移民的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五邑地区又经历了几次移民高潮,数量非常庞大,因此有海外国内两个“江门”之说,五邑地区是当之无愧的著名侨乡。

关键词:移民,海外发展史,爱乡情怀
近代初期的中国,积弱贫困,政治腐败,外敌入侵,民不聊生,为了寻找出路,五邑地区很多人选择了下南洋或者到旧金山淘金等。

为了更深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参观江门华人华侨博物馆,重走了一次“移民路”。

刚走进博物馆,呈现在眼前的是“根在五邑”这四个金色大字,给人一种暖暖的乡情以及认同感和归属感。

博物馆一楼有一艘模仿正在海上航行的运送华工的木船。

走进里面,暗暗的,给人一种恐惧感,而当时华工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被运往未知的远方的。

在船的角落里坐着几个蜡像做的华工,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当时的状况,我从他们的神情里看不到丝毫的兴奋和向往,而是充满无奈,因为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人,只身到一个除了知道名字以外什么都不知道的地方,和家人相见无期,还有最糟糕就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安全到达那个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对未知的远方充满向往呢。

由于中国的积弱贫穷,五邑华工在国外的地位极低,处处受到排挤,像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排华法案。

有些地方甚至写着“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语,华人在异国他乡被安排做一些最重、最危险的活儿,如修铁路、开垦荒地,挖矿等,有许多人都死在了这些工作上,或者落下了终生残疾,却人没有可怜他们。

面对着外国的排华法案和种种非人的待遇,五邑华工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忍受着,斗争着。

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努力,终能闯出一片天地。

五邑华工是坚韧的,智慧的。

总能在逆境中找到生存之道,这是我在参观博物馆唐人街时的感受,五邑华工们依靠自己的手艺在异乡开始自己创业,如开理发店,开药店,开酒家等。

甚至不少知识分子经营报社,为身在他乡的同胞服务,后来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从博物馆展示的资料上看,我觉得五邑地区的华工们是一群很不幸的人,被“卖猪仔”到海外,经历着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同时又是一群很伟大的人。

很多国家都应该感谢他们,他们的努力推动了所在国的发展,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下南洋”吧,这里所说的南洋指的是东南亚,五邑华工到达东南亚后主要从事开采矿山、种植庄园、修筑公共设施等繁重而艰苦的工作,为东南亚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南亚多地都留下了他们的印记,很多地方都建立华人博物馆和华人纪念碑以感谢他们的付出。

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太平洋战争,那有没有听过太平洋铁路呢?这条铁路被誉为世界铁路史上的一大奇迹,是第三次移民潮中五邑人和其他中国华工修建的,这些事迹记录在了美国内华达州的永久性华人纪功碑上,美国学者劳埃德曾经说过:“若没有中国人的帮助,我国的工业不可能那么早就奠定了基础。


五邑华工到海外谋生,普遍都希望有一天能赚到钱,然后衣锦还乡,从此叶落归根,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使他们最后定居了海外,落地生根了。

虽然五邑华工们身在海外,成了华人,却依然心系家乡,成为一股强大的爱国力量。

华人们深知国家的独立和强盛是海外华人生存和发展的坚强后盾,因此五邑华人至始至终关心祖国家乡的发展。

在华人华侨博物馆的碧血丹心馆里,我看到了许多五邑华人爱国的记忆。

里面存放着许多五邑华侨认购的抗战债券、汇款清单等。

辛亥革命时期,海外华人们热烈响应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推翻腐败清政府,建立民国的革命号召,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华人,有毁家纾难的富商李纪堂,香港爱国富商李煜堂等。

抗日战争时期,五邑华侨虽然生活在海外,可能没有战争,但热爱家乡的五邑人却闻到了家乡的硝烟味,感受到了祖国亲人正在战火中煎熬。

五邑华人义无反顾回国,与祖国同胞一起共赴国难,海外五邑华人纷纷成立抗日救亡组织,积极筹款,甚至回国抗战,不怕牺牲,台山华人黄毓荃就是为人们熟悉的中国空军牺牲第一人,把自己的身躯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蓝天。

新中国成立后,五邑华侨积极推动祖国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很多华人华侨回国参加建设工作和投资。

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经验带回中国。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华侨们大力支持,不单单自己回国投资,还引荐许多有实力的外国人来中国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公民的素质直接反映该国的综合国力,而要提高素质就要靠教育,五邑华侨一直关心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掀起了一股捐资办学的热浪。

资料显示从1979至1998年,五邑港澳同胞和华侨共兴建学校2117间,其中接受捐资最多的是五邑大学。

身为邑大学子的我们,行走在绿荫校道时不难发现我们学校的建筑几乎每一幢都是用人名来命名的。

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他们,但我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是众多热爱关心家乡的五邑人中的一员。

五邑华侨的移民史是一段无奈的血泪史,五邑华侨的海外发展史更是一部动人的艰苦奋斗史,而五邑华侨对家乡建设的无私贡献则是一股浓浓的乡情,包含他们对五邑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他们对五邑家乡的爱形成了今天的五邑侨乡。

参考文献:
《五邑侨乡历史文化概要》
《五邑华侨历史概况》
《江门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