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侨乡文化
江门侨乡文化作文600字

《江门侨乡文化》
江门,那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侨乡文化的地方。
在江门,有很多古老的碉楼。
这些碉楼又高又大,有的像城堡,有的像塔楼。
听爷爷说,这些碉楼是以前的华侨们为了保护家乡建的。
江门还有很多美味的食物。
比如外海面,面条细细的,吃起来爽滑有劲道。
还有古井烧鹅,皮脆肉嫩,香味四溢。
江门的舞龙舞狮也很有名。
每到节日,人们就会舞起龙和狮子,热闹极了。
我爱江门的侨乡文化,它让我的家乡变得独特而美丽。
《江门侨乡文化》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的家乡江门的侨乡文化。
江门有很多古老的街道,街道两旁是一排排的老房子。
这些房子虽然旧了,但是充满了故事。
江门还有很多传统的手艺,像编织竹篮、制作木雕。
那些手艺人可厉害啦,能把普通的材料变成精美的作品。
每年过年的时候,江门会有很多特别的活动。
比如逛花市,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花朵,好看极了。
江门的侨乡文化,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它。
江门侨乡文化总结汇报

江门侨乡文化总结汇报江门是中国闻名的侨乡之一,从明代开始,就有大量的侨民移居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国家。
他们在异国他乡劳动、经商,积攒了财富,同时也带回了各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这些侨乡文化对江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江门侨乡文化进行总结和汇报。
江门侨乡文化以多元性和包容性为特点。
众多侨乡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历史,使江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氛围。
侨乡文化的元素包括语言、饮食、宗教、建筑等方面。
华侨的语言特点和口音都对江门方言产生了影响,使江门方言的发展有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饮食方面,侨乡文化的影响使得江门融合了海外的各种风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门菜。
宗教方面,基督教、佛教等信仰也得以广泛传播,并在江门社会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筑方面,侨乡文化的影响使得江门建筑风格多样,有西式建筑和东南亚风格的建筑。
江门侨乡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侨乡社团的努力。
特别是侨乡社团在传承和发展侨乡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侨乡社团为侨胞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助的平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包括举办文艺演出、舞龙舞狮、庙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江门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江门侨乡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此外,侨乡社团还在慈善救助、教育支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江门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江门侨乡文化的发展还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支持。
江门市政府积极推动侨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政府加大对侨乡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支持侨乡社团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鼓励侨乡文化的创新和研究,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与海外华侨的联系,推动侨乡文化的国际传播。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江门侨乡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江门侨乡文化是江门的重要文化资源。
侨乡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江门注入了活力,丰富了江门的文化氛围。
侨乡社团在传承和发展侨乡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的支持也为侨乡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们相信,在侨乡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创新下,江门侨乡文化将会更加繁荣,为江门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五邑侨乡文化专题(新)精编版

广州的标志-----五羊
广州
广州中山立交桥
广 州 高 楼
广州城市风景
广州的发展现状
广州和江门都受到岭南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方面都 有相似之处,但是广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而且总体形象比较突出,具 有自己特色城市标志——五羊。
广州的经济发达,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比江门要早。
观看影片
中国最美丽的侨乡-----江门五邑
五邑的历史由来
1、五邑的演变。
五邑----江门、新会、台山、开平、鹤山、恩平。 江门----五邑侨都。
2、“金山阿伯”的由来。
(1)唐代(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农民起义军 自福建、江西挺近广州、新会,当时不少新会人---随阿拉伯商船---前往南洋---苏门答腊—等地避难。
(2)南宋末年—宋元新会崖门大海战,皇帝赵昺 蹈海殉国,南宋灭亡,为逃避元军追杀,大批新会 人---再次流亡海外。
五邑的历史由来
(3)明末清初,新会曾发生多起起义,而每次起 义失败------的余部差不多都随---木帆船----远渡重洋 -----去到南洋群岛谋生。
(4)清康熙年间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之子 郑径,-----清廷曾两次下令“迁界”----五十海里内 的居民必须尽迁内地,-----五邑又有不少人---外出 谋生。
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台山国华台电被评定为全国工农业族
游示范点;新会小鸟天堂、恩平凤凰生态乐园被评定为广东
最美乡村旅游区(点),恩平歇马村歇马举人村、那吉镇石
头村和开平自力村被评定为广东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
范区(点)。新会古井镇等四个村镇被省旅游局授予“广东
省旅游特色县镇村”称号,鹤山双桥村等7个村镇被授予 “广东省旅游特色村”称号。
侨乡文化ppt

冯如 陈白沙 梁启超 陈少白
• 民主革命先驱 • 明代的理学家 • 维新运动先驱 • 中国首位飞行师
冯如 陈白沙 梁启超 陈少白
• 民主革命先驱 • 明代的理学家 • 维新运动先驱 • 中国首位飞行师
SUCCESS
THANK YOU
2020/1/10
梁启超 维新运动先驱
梁启超是新会人,清代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12岁考取秀才, 17岁中举人,有“神童”之称。1895年,跟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维新 变法,遭到清政府压迫,逃到日本。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他晚年弃政 从文,先后在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以其丰富广博的知识,培养和造就 了一批人才。
中国首位飞行师
看见美国科技强盛,出国学习制造飞机,成为中国第 一个飞行家,也是第一个飞机设计师冯如在广州燕塘 表演飞行,失事牺牲
知识竞答
1. 五邑包括哪几个? 2. 江门市成立有多少年历史? 3. 立园和碉楼在江门的哪里,新会吗? 4. 说出一次移民高潮的原因? 5. 说出你印象最深的江门人物?
侨乡文化·知多少
7.28下午
课堂内容简概
1 学习意义 2 历史风景人物 3 随堂检测
01
五邑侨乡简介
ONE
0 2
四次移民高潮
ONE
0新政
开平塘口镇的“立园
SUCCESS
THANK YOU
2020/1/10
陈白沙 明代的理学家 原名叫陈宪章,他曾在江门白沙村居住;、教育学家和诗人
陈少白
陈少白
民主革命先驱
他早年与孙中山一起从事革命工作,并拜盟为兄弟,因此有 “国叔”之称。1895年参与组织兴中会,筹备广州起义, 事败后,他到日本组织成立了兴中会横滨分会。1897年去 台湾设立兴中会分会。1899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 宣传革命。1921年任“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
江门侨乡文化

江门侨乡文化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属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简述】江门五邑与潮汕、闽南地区并称全国三大侨乡。
据不完全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约有386万多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约232万多人;港澳台同胞约155万多人。
全市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
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除港、澳、台地区)。
其中分布亚洲有50多万人,占全市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总数22.98%;美洲有150多万人,占总数68%;欧洲有7.7多万人,占总数3.52%;大洋洲有7.4多万人,占总数3.38%;非洲有1.8多万人,占总数0.9%;其他地区有2.8多万人,占总数1.22%。
全市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组织起来的华侨、港澳台社团共775个。
其中国外647个,香港111个,澳门13个,台湾4个。
这些社团组织分布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委内瑞拉、澳门、新加坡。
【捐资办公益事业】是年全市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2.37亿港元。
修建学校67间(次),医院14间(次),敬老院4间(次),托儿所1间,修建影剧院、图书馆12间(次),修建大、小桥梁34座,道路55.5公里。
【投资办实业】全市通过侨务部门参与招商引资达9798万美元、人民币2.76亿元。
招商引进项目共74个。
其中蓬江区引进项目58个,投资总额达9798万美元;新会区引进项目16个,投资总额人民币2.76亿元。
【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市各级侨务部门加强与侨资企业联系与沟通,了解侨资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侨资企业的情况,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
为侨商在江门投资进行跟踪服务,协助处理市活斯环保纸袋有限公司的内部纠纷、喜运来酒店温泉水资源纠纷、潮连钻石花园土地问题,切实维护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来源:江门年鉴2009/doc/057035730.html,/books/dtree/s howbook.jsp?stype=v&paths=4636&siteid=jms&sitename=江门市地情网)江门侨乡文化的转型与发展近年来,江门市以多种形式开发侨乡文化资源,研究、弘扬侨乡文化和精神,让侨乡文化代代相传,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使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同时促进了侨乡的经济建设及和谐侨乡的构建。
江门五邑侨乡文化作文

江门五邑侨乡文化作文
阳光照耀着我的脸,暖呼呼的,看上去像外婆煮的红豆汤。
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江门五邑侨乡博物馆。
博物馆很大,墙壁上都挂着照片,照片上的人穿着各种各样的衣服,有的头上戴着帽子,很多穿着旗袍,也有穿着西装。
他们看起来很得意,脸上带着笑容。
“这些也是以前从江门出去的人,他们去了很多地方,赚了很多钱,然后把钱捐出来,帮助家乡建设,”爸爸说。
我不解地问:“爸爸,他们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因为家乡以前很穷,他们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爸爸说。
博物馆里有很多老物件,有历史久远的家具,有精美的瓷器,还有用竹子编成的篮子。
我捏了捏这些老物件,仿佛看见了当年那些四处奔波讨生活的人们,他们带着希望和梦想,踏上了漫漫旅途。
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关于海外华人的故事,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异国他乡努力打拼奋斗,为家乡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突然想起,外婆也经常会跟我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她也是从江门出去的,她在香港工作了很多年,后来我们才返回到家乡。
外婆说,她年轻时候不容易,但她从没有放弃,她只想为家乡做一点贡献。
走出博物馆,我看见许多高楼大厦,街道上摩肩擦踵,家乡的变化很大,变得更加繁荣。
我很清楚,这些变化离不开那些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努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我突然间感到很自豪,我的家乡拥有浓重的侨乡文化,它让我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团结的力量,一种希望的力量。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邑民俗故事

五邑民俗故事?答:五邑地区(包括江门、新会、台山、开平、恩平和鹤山)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部的一个著名侨乡,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几个五邑地区的民俗故事:1.新会葵艺传说新会葵艺是五邑地区独有的传统工艺,以葵叶为原料制作各种实用工艺品和装饰品。
传说中,葵艺的起源与一位名叫黄婆的妇女有关。
黄婆生活在贫穷之中,但她心灵手巧,善于利用自然资源。
有一天,她发现葵叶可以编织成各种实用的器具,于是她开始教授乡亲们这门技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会葵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2.台山飘色巡游台山飘色巡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色彩艳丽、造型奇特而闻名。
每年农历正月,台山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飘色巡游活动。
传说中,飘色的起源与一位名叫陈福的艺人有关。
陈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用木棍和彩绸可以将小孩固定在半空中进行表演的方法,于是他开始研究并改进这种技艺。
最终,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台山飘色表演形式。
3.开平碉楼故事开平碉楼是五邑地区独有的建筑景观,以坚固耐用、防御性强而著称。
每座碉楼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例如,有一座名叫“立园”的碉楼,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历时十载兴建的私家园林。
园内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既有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元素。
这座碉楼见证了谢维立先生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4.恩平灯笼技艺恩平灯笼是五邑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以制作精美、寓意吉祥而深受喜爱。
每年农历新年期间,恩平的大街小巷都会挂满各式各样的灯笼。
传说中,灯笼的起源与一位名叫张公的巧匠有关。
张公心灵手巧,善于制作各种灯笼。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他制作了一批新颖别致的灯笼赠送给乡亲们。
这些灯笼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寓意吉祥。
从此以后,恩平灯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
5.鹤山舞狮表演鹤山舞狮是五邑地区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之一,以狮子形象生动、动作矫健而闻名。
每年春节期间,鹤山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舞狮表演活动。
2 、五邑侨乡文化专题(新)

五邑的历史由来
(6)近代,鸦片战争失败后,----又引起五 邑大规模的移民潮,目的地从南洋变成远赴---美洲大陆和澳洲了。邑人或被“卖猪仔”或 为淘金梦,纷纷离乡别井,漂洋过海到国外 谋生,他们在海外流血流汗,省吃俭用,汇 款回家养活亲人,有的客死他乡,有的则赚 了钱后回来购田置业,被称为“金山阿伯”。
东 湖 广 场
位于市区中心港口路,是一个欧陆风格的大型城市广场,总面积 约4万平方米,层阶式结构,边缘雄伟的罗马式单柱廊使广场与东湖 公园相连,配有大型音乐喷泉,晚上有激光表演及水幕电影上映。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是江门人的骄傲
五邑华侨广场:
坐落于江门市区北新区,为江门市地标性建筑物之一,总占地 面积8176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172平方米,分会议中心、展览 中心和六座会馆。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分踞广场中轴线两侧;六座 会馆三座一组分列呈半环绕状,已辟作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和 江门美术馆。工程总投资1.2亿元,其中侨胞慷慨捐资2600万元。
江门市交通发达,枢纽地位突出,是广东省三大陆运口 岸之一。境内有佛开、新台、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 江鹤高速公路等9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 330公里, 居广东省地级市之冠,全国地级市之二。从江门至广州 或澳门1个多小时,至香港仅需2个小时,拥有国家一类 口岸新会港和台山广海港,每天有20多个客运航班往来 于江门五邑和港澳之间。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广珠铁路、 粤港澳跨海大桥的建成将进一步拉近江门与珠三角、港 澳地区的距离,纳入其一小时生活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其眷属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简述】江门五邑与潮汕、闽南地区并称全国三大侨乡。
据不完全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约有386万多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约232万多人;港澳台同胞约155万多人。
全市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家属200多万人。
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除港、澳、台地区)。
其中分布亚洲有50多万人,占全市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总数22.98%;美洲有150多万人,占总数68%;欧洲有7.7多万人,占总数3.52%;大洋洲有7.4多万人,占总数3.38%;非洲有1.8多万人,占总数0.9%;其他地区有2.8多万人,占总数1.22%。
全市旅外乡亲在世界各地组织起来的华侨、港澳台社团共775个。
其中国外647个,香港111个,澳门13个,台湾4个。
这些社团组织分布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委内瑞拉、澳门、新加坡。
【捐资办公益事业】是年全市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2.37亿港元。
修建学校67间(次),医院14间(次),敬老院4间(次),托儿所1间,修建影剧院、图书馆12间(次),修建大、小桥梁34座,道路55.5公里。
【投资办实业】全市通过侨务部门参与招商引资达9798万美元、人民币2.76亿元。
招商引进项目共74个。
其中蓬江区引进项目58个,投资总额达9798万美元;新会区引进项目16个,投资总额人民币2.76亿元。
【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市各级侨务部门加强与侨资企业联系与沟通,了解侨资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反映侨资企业的情况,为侨资企业排忧解难。
为侨商在江门投资进行跟踪服务,协助处理市活斯环保纸袋有限公司的内部纠纷、喜运来酒店温泉水资源纠纷、潮连钻石花园土地问题,切实维护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来源:江门年鉴2009/books/dtree/showbook.jsp?stype=v&paths=4636&siteid=jms&sitename=江门市地情网)江门侨乡文化的转型与发展近年来,江门市以多种形式开发侨乡文化资源,研究、弘扬侨乡文化和精神,让侨乡文化代代相传,并转化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力量,使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始终关注并积极参与家乡的建设,同时促进了侨乡的经济建设及和谐侨乡的构建。
(一)侨乡文化建设转化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侨乡文化建设得到了江门侨乡民众的支持,也得到了江门五邑300多万海外侨胞的认同。
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时,有些侨胞数十年没有回国,但在开展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中,互相加强了联系沟通。
侨胞们回乡“寻根”及办理碉楼托管手续,亲眼目睹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更加激发了其爱国爱乡的热情。
(二)侨乡文化建设加快了江门经济的发展。
侨乡文化建设如中国(江门)侨乡旅游节、侨乡华人嘉年华及对侨乡文化的宣传推广等活动,提高了侨乡的知名度,扩大了侨乡的影响力,彰显了侨乡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提升了侨乡的形象,在取得可观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加快了江门经济的发展。
江门现有侨资企业3000多家,投资总额109.5亿美元。
侨资企业占全市总税收约1/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约1/3,占全市出口贸易总额约2/3,安排就业人员30多万人。
可以说,五邑华侨华人是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也为侨乡经济建设注入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内涵。
(三)侨乡文化建设,延续了侨乡文脉,传承了侨乡文明,为构建和谐侨乡,实现侨乡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多年来,江门五邑华侨华人为侨乡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沟通了中西文化交融的渠道,给侨乡带来先进的理念、丰富的信息、广泛的关系,有力促进了侨乡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和交流合作,推动了侨乡与世界的接轨融合,促进了侨乡的对外开放。
江门侨乡也以开放的胸襟迎接、吸纳新的文化要素,形成了侨乡文化汇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特征。
侨乡文化体现出来的兼收并蓄精神、包容品格和开放意识,使侨乡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好地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充分学习与借鉴一切有利于构建和谐侨乡的有益经验,吸收一切有利于侨乡科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接纳四面八方有利于侨乡建设的人才,形成开放、和谐的社会基础。
启示(一)江门侨乡文化必须吸收、发扬华侨文化中的优秀养分。
江门侨乡文化建设要加强侨乡文化人文素质的提高。
在老一辈的华侨身上,最能感动人也最有特色的精神特质就是创业精神,在异国他乡、一穷二白的状态下,艰苦奋斗,发奋创业。
我们要让这种华侨精神中最闪亮的东西引领我们的侨乡文化,点燃侨乡人民创业的激情。
另一方面,要加大侨乡文化的乡土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辈都认识、认同侨乡文化,让侨乡文化成为他们思想的基石和引以为傲的特质。
(二)实施“留根”工程,增强华侨华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华侨华人新生代、新华侨华人和社团新力量是今后对外侨务工作的重点。
用侨乡文化作为纽带,积极实施“留根”工程,做好第三代、第四代华侨的工作,开展各种寻根活动和联谊活动,促进他们来江门观光考察,开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可依托五邑大学,向全国侨联申办“对外华语教学点”,邀请华裔子弟回来学习祖国文化。
积极做好以侨引智工作,可考虑成立留学回国人员管理机构或在海外设立引进海外人才联络处,并建立新华侨华人“海外人才资料库”和“投资项目库”。
文化是维系故土与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
应借鉴潮汕和泉州两地做法,依托江门市政协、江门市文化局、五邑大学等机构,成立政府或民间的五邑华侨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挖掘整理侨乡丰富的历史文化,加快华侨博物馆的建设,把五邑华侨的家族史、外迁史、发展史等串成链,展示给海内外江门人,以文化的认同增强华侨华人的归属感。
注重挖掘、保护和开发建设梁启超故居、立园、陈少白故居、碉楼等具有历史意义或象征意义的文物景点和重点侨房、宗祠等,利用侨乡人文优势,包装好旅游寻根线路,大力发展旅游业,挖掘、开发好江门五邑的传统民间文艺,通过海外社团到海外演出,以文化的交流,带动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
(三)江门侨乡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依靠文化品牌作支撑。
侨乡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实施品牌战略,以突出“侨味”,体现侨乡特色为突破口,打造“侨味”文化品牌,形成侨乡文化建设亮点,推动侨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这无疑是非常正确也是必须坚持的一个方针。
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也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侨乡文化是源,是根,是本,其他的都是流,是枝,是末,没有侨乡文化就没有侨乡的其他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相关新闻报道中,应全面理解侨乡文化,准确把握侨乡文化,这样,我们才会打造出真正的“侨味”文化品牌。
(来源:/zgqj/qxcz/200811/17/138072.shtml)“中国第一侨乡”江门五邑是全国著名侨乡,侨乡文化独具魅力,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美誉。
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人,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
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中,分布在亚洲地区的约占20%,美洲地区的约占70%。
华侨爱国爱乡,到目前为止,为家乡捐资捐物达60亿港币,回乡投资达100亿美元。
独特的华侨历史,形成了绚丽的侨乡文化。
从建筑、饮食、服饰、风俗习惯,随处可见中西交融的痕迹。
委内瑞拉华侨有八成根在恩平旅居委内瑞拉的20万华侨中,有八成在恩平。
首位旅委的恩平人祖籍沙湖松巷村。
清末,由于清政府无能,民不聊生,一位来自沙湖松巷村的人听说委内瑞拉的生存条件好,于是,千里迢迢到委国谋生。
此后,恩平人便一批又一批地通过香港、关岛、擅香山等地取道到委国,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
这些恩平人虽然生活在委国,但依然乡音不改,孩子出生后,老一辈教给他们的第一种言语总是地地道道的“恩平话”。
生活在异国他乡,对来自祖国和家乡的信息都十分渴望。
然而,由于委国长期没有华文报纸,旅委华侨获得来自祖国和家乡的信息渠道不是很多。
1998年,原恩平人大副主任吴景退休后移民委国,同旅委陈咏隆、方有彬、甄景柱、余贤毅等商量,办一份华文报纸,他亲自出任社长,2001年名为《委华报》的华文报纸在委国发行。
在委国,与《委华报》竟相绽放的《委国侨报》也是恩平籍华侨郑洪山等主办。
两份华报的创办,弘扬了中华文化,解决了十几万华侨的“精神饥渴”,而且也成为联络情谊、沟通乡情的扭带。
160多年来,在委内瑞拉这个南美小国,恩平人凭着一份勤劳,从种地,洗衣等苦差事做起,逐步涉足餐馆、杂货店、进口贸易以至厂矿企业等领域,成了当地经济发展一支生力军。
在这群恩平人中,有一位被华侨尊称为“茂叔”的工商巨子。
“茂叔”名叫冯雪茂,祖籍恩平牛江镇,1946年申请移民到委国。
初到委国时,茂叔从打工干起,由于他工作勤奋,老板对他比较赏识。
1952年,有了一定积蓄的他投资在加拉架斯开办了一间小餐馆。
到1956年,茂叔由经营餐馆转向经营杂货,并开始进军房地产,兴办工厂等。
现在茂叔的生意除了商业、工业外还涉足房地产、银行、报纸、电视台等创业,仅豪华超市、百货店就达10多家。
由于他在当地的突出贡献,从1977年至1995年,他先后获委国总统颁发的三级“弗朗西斯·德朱芝达”勋章、二级“弗朗西斯·德朱芝达”勋章、“阿拉氏曼萨樱花”勋章、二级“劳动功勋”奖章,是旅委华侨的骄傲。
还有一位华侨叫做岑鹏,人们称他“鹏叔”。
鹏叔出生于江洲太平里村,上世纪50年代从内地到香港,从香港只身到委国加拉架斯谋生。
起初打工,后来做杂货生意,从零售到批发,生意越做越红火,加拉架斯的许多侨商和一些零售商都是他的档口进货的。
他有一套经营贸易生意经验,而且为人厚道,乐于助人,受到委国华侨的称赞。
岑鹏已故,其子岑文锐继承父业,继续拓展他的贸易王国。
(来源:江洲侨刊)/zjjm/ftrq/200708/t20070814_72258.html华侨之乡来源:/shtml/jms/lanmu03/2009/12/23/16737.shtml江门地处西江下游和五邑侨乡的要冲,邻近港澳,水路交通十分畅达。
早在清咸丰年间(十九世纪中叶)就有江门人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
光绪十八年(1892年),又有人由水路经香港、日本远赴美国三藩市从业,通过十数年乃至数十载的艰苦创业,不断携亲带友出洋拓展,成为五邑海外乡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不少五邑海外乡亲纷纷回乡建家兴业,将国外资金、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等引进江门;至民国25年(1936年),五邑华侨、归侨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江门投入毫银200多万元、银元100多万元和港币60多万元,兴办4家大中型工业企业、6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服务企业、5家共拥有75辆汽车的行车公司,开辟3条总长34公里的公路,并投入巨资置地兴建归侨、侨眷及侨属聚居点13处,推动了江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