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草原》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主要内容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主题是《草原》。

本课主要描绘了作者第一次进入草原,对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草原的广阔、宁静和生机勃勃。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天空、草地、小丘、羊群等景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

其次,课文重点描述了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作者通过与蒙古族人民的交往,感受到了他们的真诚和友好。

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途中的邂逅,蒙古族人都用热情的招待和深情的歌舞,让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最后,课文通过作者与蒙古族人民的交往,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这种友谊和团结不仅体现在语言交流上,更体现在心灵的交流中。

这种交流让人们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

总之,《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主要描绘了作者进入草原的经历,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导读:《草原》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五下语文第一课讲解
本文旨在为广大五年级学生及语文教师提供第一课的教学讲解,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

一、课文概述
五下语文第一课通常为《草原》。

这篇课文描绘了我国内蒙古大草原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展现了草原人民的勤劳、善良和热情。

全文以生动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二、重点词汇
1.草原:广阔的草原地区,位于我国北部。

2.碧绿:形容草原的颜色,翠绿如玉。

3.一望无际:形容草原辽阔,看不到边际。

4.勤劳:指草原人民辛勤劳动的品质。

5.善良:指草原人民纯朴、善良的性格。

6.热情:指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友好态度。

三、重点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草原天空的美丽和空气的清新。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话描绘了草原辽阔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

四、课文解析
1.第一段:描述了作者对草原的向往和初次见到草原的激动心情。

2.第二段:详细描绘了草原的自然风光,包括天空、大地、草原、牛羊等。

3.第三段:通过描述草原人民的生活,展现了草原民族的风土人情。

4.第四段: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五、课后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草原的美丽景色。

2.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你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吗?试着描述一下。

4.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去草原体验生活吗?为什么?。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要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下册《草原》课文要点

下册《草原》课文要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课文要点1.作者:老舍。

2。

思想内容: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4.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5.词句解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都”的意思。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这是本段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涯,边际。

天涯,天边。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到处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本文是关于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草原》原文: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五年级语文下课文重点段落解析

五年级语文下课文重点段落解析

五年级语文下课文重点段落解析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受到鼓舞,找出努力的方向。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课文重点段落解析,欢迎阅读!《草原》第1段:(同时注意关注第5段)1、含有“绿色”意思的词语:一碧千里、绿的、绿毯、翠色欲流2、“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注意比喻句。

3、动景:羊群; 静景:骏马、大牛、天空、小丘、平地、草地。

4、所表达的感情:作者对于草原的热爱与赞叹。

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第一段的中心句)一:全、都。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碧绿、辽阔的特点。

这句话也是全段中心句。

6、“翠色欲流”指的是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7、“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

无限乐趣”看似写骏马和大牛,实际上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作者被大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白杨》第12、13段1、这是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典型的借物喻人,这段话写出了白杨树三个特点,分别是:高大挺秀;适应力强,具有奉献精神;坚强不动摇。

表现了白杨树两种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3、爸爸为什么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表达自己的心愿,希望孩子们向他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第16段:“高大的白杨树”暗喻老一辈的新疆建设者;“几棵小树”暗喻边疆建设者的后代。

【理解体会: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同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爸爸微笑是因为他感到欣慰,相信儿女们在老一辈的教育下,一定会经受考验,成长为新的边疆建设者。

《童年的发现》1、2段:1、“我在九岁的时候……完全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九岁”、“完全”、“独立”等词,显示出了“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草原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草原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学习:草原知识点《草原》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草原知识点,快来看看吧~**【原文】**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为。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

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

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总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草原》_五年级
语文知识点_
1.作者:老舍。

2。

思想内容: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4.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5.词句解析。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

“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一”是“全、都”的意思。

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

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这是本段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
富有生机。

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

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

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涯,边际。

天涯,天边。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到处诗情画意,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以上就是关于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要点《草原》,谢谢查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