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2、倒装句式:(1)宾语前置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word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特殊句式

WOED格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特别句式整理
(一)、状语后置
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先人因此重实行于医生者
而文采不表于后
藏之于名山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去以六月息者也
其欣于所遇
悟言一室以内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雅
不可以喻之于怀
(二)、被动句
屈原既放
欲苟顺私交,则告诉不准
慈父见背
而刘夙婴疾病,
屈原放逐
假令伏法受诛
幽于圜墙之中
拘于羑里
为倜傥特别之人称焉
韩非囚秦
不韦迁蜀
重为乡党所笑
囚于请室至激于义理者而否则
于俗不信
得不焚
贤人不呆滞于物,
(三)、定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奚
安能以身之察察
安能以浩浩之白
自令放为
(四)、宾语前置
专业资料整理
WOED格式
何在其不辱也
彼且恶乎待哉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是以见放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知其然也
彼且奚适也
之二虫又何知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省略句
不复与言
余自束发念书轩中
专业资料整理。
必修五文言文语法总结

“伸”
二、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例:江、河、中国、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中国、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词义缩小 丈夫、 例:丈夫、子、臭 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词义转移 例:涕、走、去、假、牺牲 蒋氏汪然出涕 鼻涕) 蒋氏汪然出涕曰(古:眼泪 今:鼻涕) 则久已病 疾病) 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 今:疾病) 4、感情色彩的变化 爪牙、明哲保身; 锻炼; 例:爪牙、明哲保身;乖,锻炼;谤,祥;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恶劣,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身分低微 今:恶劣,不道德)
一、通假字
概念: 概念:通:通用,假:假借。 通用, 假借。 古汉语中,两个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通用, 古汉语中,两个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相互通用, 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字形相近而通假者亦有, 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字形相近而通假者亦有, 但为数极少。 但为数极少。 乃瞻衡宇 “横” 乃瞻衡 云销雨霁 “消” 臣以险衅,夙遭闵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悯” 孤不度德量力,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3,主语后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 主语后不用“ 表示停顿, 表示判断, 用“也”表示判断,即:“……,……也” , 也 式。 夫战, 夫战,勇气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4,“者”,“也”都不用。两个名词性的短 都不用。 语连接。译的时候,主谓之间须加“ 语连接。译的时候,主谓之间须加“是”。 刘备天下枭雄 此人力士
找出以下的古今异义词: 找出以下的古今异义词:
僮仆欢迎 僮仆欢迎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之情话 悦亲戚之情话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以寻壑 既窈窕以寻壑 千里逢迎 千里逢迎 君子见机 君子见机 阮籍猖狂 阮籍猖狂
三、词类活用
1、词性转换 (n→v v→n adj→n adj→v) 2、名词作状语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去推断其活用类型) (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去推断其活用类型)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主谓倒装
四、倒装句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
定语后置
五、固定句式
一、判断句:以名词作谓语
对应现代汉语:(名/代)……(不)是……(名/代)①……(名/代),……(名/代)也:夫战,勇气也/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
②……(名/代)者,……(名/代)也/(……者也):廉
颇者,赵之良将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④……(名/代),……(名/代):刘备,天下枭雄
⑤……(名/代)者,……(名/代):当立者,公子扶苏
⑥此乃、乃、即、此亦、是亦、必、成、皆、则、此则、
此+名(代)+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此天子气也
、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亚父者,范增也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此亡秦之续耳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7、今臣亡国贱俘
8、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9、段公,仁信大人也
二、被动句
谓语动作由宾语发出,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
】
①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的句意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为+(名/代)+动词:吾属今为之虏矣!
父母宗族皆为(之)戮没
③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若属皆且为所虏/为仲卿母所遣
·
④见+动词(“见”一定是紧靠动词,“见”和动词之间没有其他词语):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渐见愁煎迫⑤见+动词(谓语)+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字用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的时候(类似宾语前置),译为“我”或“自己”,不表示被动)
⑥被+谓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今日被驱遣
⑦语义被动(主语是处于受动地位时,句子是被动句):帝感其诚
%
1、珍宝尽有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吾属今为之虏矣
4、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三、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
(4)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
③省略宾语:“可烧而走(之)也。
④省略介词宾语(为、以、与+动词/形容词,省略宾语“之”):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⑤省略介词“于”(动词+表地点的名词/代词,省略借此“于):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四、状语(介词结构)后置句
-
一般形式:动词+介词(于、乎、以)+名词(代词)注:当此句式中的“于”理解为引出目的地“到”或无义时,不属于状语后置句
(一)《鸿门宴》
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具告以事
)
3、良曰:“长于臣
4、得复见将军于此
5、因击沛公于坐
(二)《陈情表》
1、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三)《段太尉逸事状》
1、日群行丐取于市
2、请辞于军
3、公幸教晞以道
五、宾语前置句
/
正常语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本应在谓语后面的宾语放在了谓语之前,翻译时把前置宾语还原到谓语之后。
1、籍何以至此
2、何辞为
3、客何为者
,
4、沛公安在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欲谁归罪
7、汝将何以视天地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动词(形容词)
!
疑问代词:安何奚孰(谁)恶乎焉胡合曷之二虫又何知
彼且奚适
彼且恶乎待哉
而又何羡乎
《
2、疑问句:疑问代词+介词(以、为、在、与、于、乎)
而今安在哉
何为其然也
奚以知其然也
微斯人,吾谁与归
·
乃入见。
问:“何以战”
3、否定词+代词+动词
否定词:不未弗无毋莫非
人称代词:我吾余予自朕卬其女(汝)尔若乃子而彼厥
指示代词:此之是斯兹然夫焉诸或他
…
秦人不暇自哀
令人长号不自禁
而莫之夭阏者
忌不自信
时不我待
'
4、唯(惟)+名+是(之)+动
惟命是听
唯命是从
唯利是图
唯余马首是瞻
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5、名+之(是)+动词(形)
(与取独结构相似,但前面名词不能作主语,而是宾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姜氏何厌之有
无乃尔是过与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注:“何……之有”,为固定的宾语前置结构,翻译为“有什么……的”
五、定语后置句
邠人偷嗜暴恶者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六、固定句式
1、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2、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3、奈何欲以乱败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