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体会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作者以及双龙洞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的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是童话世界中的迷宫……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1.朗读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2.课件出示生字,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读准字音。
生字:浙罗杜鹃窄郁肩臀移额陆乳笋端源3.教师范写生字,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重点讲解难写字;学生自主完成生字描红,教师巡视检查。
4.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5.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四、交流展示。
1.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游览示意图。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示意图说清游览顺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2.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布置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3.能够展示出对金华的地理和人文的基本了解。
4.能够体会自然风光对心灵的陶冶和启发。
二、教学重点1.背诵和理解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2.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能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双龙洞的独特之处。
2.能够展示对金华地域和地貌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准备1.电子板书:相关图片、地图等素材。
2.教学PPT:包含课文内容、互动环节等。
3.教学资料:包括金华地图、双龙洞的图片、全班学生的分组等。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华的美丽风景,在学生的想象中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步:课文学习(15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讲解生词和词组。
第三步:课文分析(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双龙洞的特点和景色。
第四步: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出双龙洞的独特之处,并展示给全班。
第五步:模拟游览(15分钟)•让学生模拟游览双龙洞,用他们的想象写下自己对双龙洞的感受和描述。
第六步:讨论交流(10分钟)•让学生彼此交流对金华风景和双龙洞的看法,展示出他们对自然风光的体会。
六、教学反馈及评价(5分钟)•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小组展示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七、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地方,用类似的方式描述并分享给全班。
八、板书设计•金华的双龙洞•描述双龙洞的特点•我们的感悟以上是本次教案的详细设计,希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让他们对金华的双龙洞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介绍:本课为语文课改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全过程,写出了双龙洞的奇异景色。
本文描写准确形象、语言朴实凝练。
本课是单元第一课,且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游记这种新文体,因此要扎扎实实教会学生学习此类文章的方法。
2、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游踪,了解景物特点。
第二课时学习描写“孔隙”一段的写法仿写一段话并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3、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学会13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景物特点。
(2)通过填表,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3)感受双龙洞的神秘、奇异。
第二课时:(1)学习第5自然段的写法,借助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其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练笔,训练学生有序发言及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之情。
4、重难点:(1)理清游踪,学习抓住特点对景物进行介绍。
(游记的基本特点)(2)借其它事物及人物的心理感受仿写一段话。
(难点,这是一种新的描写方法,学生初次接触)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利用视频朗读,再现情境,加强感知。
2、列表梳理文章内容,指导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
3、小组合作交流,修改练笔。
学法:研读圈点、小组交流教学准备:师:1、全文视频朗读的课件2、《在烈日和暴雨下》节选3、下发本文所写处所、景物及特点的表格。
4、下发练笔提纲。
生:1、填表2、列提纲三、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词3、多音字组词(“系”)4、形近字比较(“栽”、“蜿蜒”)5、易错字(聚、隙)(音→义→形)(二)引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不仅有数不尽的名山大川,也有千姿百态、神秘奇异的溶洞。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双龙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性的语言有一定的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祖国的美好河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课文深入感受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的描绘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有一些生僻的字词,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2.课文的描绘之美:课文的描绘细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描绘之美。
六. 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录音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描绘之美。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生僻的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示了双龙洞的奇特风光。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式,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描绘的景观的理解和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品味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理解。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确保学生正确理解。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进行点评,确保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认知: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
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合适稍微呈现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③杜鹃花映山红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课是一篇游记,在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运用上是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
教学本课时,抓住“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感悟游记的特点,掌握写作的方法。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能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所以,教学时采用“以读促学,读写结合”的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图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
2.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你们瞧!2.课件出示祖国的山川图片。
(例如:西湖、庐山瀑布、黄山、洞庭湖等。
) 3.看图交流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祖国山川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情境导入,质疑激趣1.导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1篇】学科背后的故事——《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案例教材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科背后的故事:教学中,首先出示双龙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缘于地域的特点,学生都没有游览过此地。
所以利用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双龙洞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内心对优美风景的向往。
需要我们了解的是:关于金华双龙洞: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海拔约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内洞比外洞更大,有效使用面积约2000-2200平方米。
关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的三个传说——其一,宋代著名学者方凤在《金华洞天记》中认为“双龙”在内洞:“伛偻踏水入内洞,有形蜿蜒,头角须尾,凡二,屈蟠隐见,爪尖皆白,石如玉,所谓双龙也。
”现代作家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也持此说:“内洞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然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其二,明代嘉靖二十七年任金华知县的郑东白,在其《金华记游》中认为这升降之龙在外洞洞厅:“洞门轩豁如大厦,石盖如砥错,有石乳下垂,如龙升降状。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也持此说:“外洞,轩旷宏爽,如广厦高穹。
而石筋夭矫,石乳下垂,作种种奇形异状,此双龙之名所由起。
”其三,1992年新编的《金华市志》则认为“双龙”在外洞口:“双龙洞:两侧分别悬着钟乳石一青一黄,酷似两龙头,两龙头在外洞,而龙身却藏在内洞,故名“双龙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课是一篇游记,在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运用上是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
教学本课时,抓住“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感悟游记的特点,掌握写作的方法。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能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所以,教学时采用“以读促学,读写结合”的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图片,金华双龙洞的图片。
2.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你们瞧!2.课件出示祖国的山川图片。
(例如:西湖、庐山瀑布、黄山、洞庭湖等。
) 3.看图交流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祖国山川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情境导入,质疑激趣1.导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
课件出示溶洞景观的图片,相机介绍关于溶洞、石钟乳、石笋等知识。
今天,让我们随同叶圣陶爷爷去欣赏那让人叹为观止的迷人世界吧。
齐读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读题质疑。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是游记。
游记就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
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双龙洞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去的?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双龙洞都有哪些景观?有什么特点?关于双龙洞有哪些美丽的传说?)3.教师归纳问题,同时板书:游览的顺序、景观特点。
就让我们快速跟随叶老的文字一起去游览一番。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创设语言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深入学文奠定基础。
每个人都是在问题的驱使下学习的,让学生读题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归纳出典型问题就会理清学习的重点,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过渡: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认真读文。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号。
(2)读准字音,圈画生字,遇到不懂的词语,小组合作解决,或者做上标记。
(3)读通句子,尤其是带生字的长句子,要求多读几遍。
(4)在朗读之后,分组学习,重点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完成课后练习。
同时课件出示课后习题: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出洞2.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小组合作,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完成填空。
3.检查初读预习及学习情况。
师生交流。
(1)认读字词,指导书写。
①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交流生字的识字方法。
引导学生采用“加一加”“字族识字”等方法快速识记生字。
②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交流。
油桐、映山红与杜鹃、石钟乳与石笋等。
③指导难字的书写。
导思: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哪一笔需要特别注意?指导“鹃”“臀”“笋”“乳”的写法。
“笋”是上下结构,下部最后一笔是竖撇。
“鹃”是左右结构,左下“月”中的竖撇要写成竖,同样,“臀”字中的“月”也有这样的变化。
“乳”的“子”第三笔横变提。
(2)汇报读文,理清顺序。
①学生汇报读文,引导学生对读文情况进行评价。
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完成作者的游览顺序。
②学生汇报游览示意图,明确作者游览的顺序。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结合课后习题一,板书游览示意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③小结:同学们,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的。
作者先交代了游览的目的地——金华的双龙洞,然后写沿途看到的景色,接着写外洞的景观,孔隙的特点,内洞的情景,最后出洞。
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应该做到正确、流利。
因此,安排学生自由读和汇报读的环节,目的是指导学生读通课文,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明确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本文的重点,因此,除了安排读之外,给学生很多时间去思考游览的顺序,并通过画示意图这种直观的方式明确顺序。
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再读课文,熟悉内容1.过渡:词语学会了,游览顺序清楚了,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观赏双龙洞的美景吧。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段落,大致交流了解课文中的景物特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作者描写的景物的大致特点即可。
洞口:很宽外洞:很大孔隙:窄小内洞:一团漆黑,有石钟乳和石笋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熟悉课文内容,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为积累语言做准备。
这一遍的读也是提高认知的读,是一遍更深入的读。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明确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一步熟悉了课文。
那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双龙洞的奇观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2)再读两遍课文。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及时复习才能掌握刚刚学过的知识,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生词,指名朗读、全班齐读。
2.复习: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
回忆一下,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什么?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特点?3.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入,直入学习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沿途赏景,愉悦心情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过渡:作者游览双龙洞正是春暖花开之际,一切都让人欢欣愉悦。
他一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呢?自由读第2、3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句,并和同桌谈谈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文,抓关键词句,感受美景。
3.师生交流。
理解感受,品味朗读。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映山红在大自然的滋润下,呈现出生命特有的活力,比盆栽的杜鹃有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①想象美景。
各种颜色的花,在各种绿色及粉红色的山的衬托下,生机勃勃,令人赏心悦目。
可谓:万紫千红总是春。
引导学生抓住表示颜色的词,反复诵读,想象作者笔下描绘的美景,感受祖国的秀丽河山和大自然的神奇。
②出示映山红及春天的山景的图片,感受景色的美丽。
③有感情朗读,读出大自然的这份生机勃勃。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呢?①理解:写出了溪流的形态和声音。
形态宽窄变换,声音缓急有致,仿佛一首大自然的音乐,节奏鲜明,悦耳动听。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溪流的节奏美。
③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或景物,用“时而……时而……”说话。
4.小结:作者把一路的见闻写得这样有声有色,使我们也仿佛目睹了那沿途迷人的风光。
齐读第2、3自然段,让我们一起进入那美好的意境。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读文思考,说出自己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依据文字合理想象,有感情朗读,欣赏美景,既能感悟到沿途的美景,又能感受到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三、看自然奇观,悟自然神奇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感受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1.默读第4~7自然段,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语句。
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师生交流。
3.交流外洞特点:重点理解词语“突兀森郁”。
出示语句: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外洞很宽敞。
同时,用具体数字“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形容外洞很大。
)4.交流孔隙的特点:想要进入内洞,最有趣的还是进洞的方式。
默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去感受这份神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二,重点体会孔隙的窄小。
出示语句:(1)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说明小船的小。
)(2)船两头都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行船方式,和课文中的行船方式做对比,来体会孔隙的窄小。
)(3)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就慢慢移动。
(紧扣“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体会乘船方式的特殊性,凸显孔隙的特点。
)(4)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挤压”说明“我”距离周围的山石特别近,有被压迫的感觉。
“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说明移动的幅度很小,可见孔隙的窄小。
这里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朗读这两句话时,抓住“挤压”“稍微”“一点儿”等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觉。
小结:同学们,作者叶圣陶老先生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孔隙的窄小,而是通过我们最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时的亲身感受,把孔隙的特点写得具体形象。
这样的写作方法,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5.交流内洞的特点。
出示语句:(1)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告诉我们双龙洞名字的来历,点题。
)(2)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①理解: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各种各样。
②想象一下具体有哪些形状。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