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油脂的基础知识

油脂的基础知识
第四篇
油脂基础知识
第一章
油脂综述
第一章
油脂综述
第一节
油脂的分类
油脂的来源十分广泛, 种类繁多。油脂分类的目的, 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利用油 脂。因此在分类方法上, 要反映油脂的来源和甘三酯脂肪酸的组成。目前, 油脂的分 类, 通常按来源、 形态、 脂肪酸组成和干燥性能 (碘值大小) 等进行。
一、 按来源分类
按来源天然油脂可分为五大类: (一) 水产动物油脂 这类油脂来自水产动物, 其中海产动物油及鱼肝油的产量最大, 还有海豚油和抹香 鲸的头油等。 (二) 陆上动物油脂 主要来自陆上动物脂肪。这类脂肪主要是猪脂、 牛脂和羊脂等。 (三) 乳脂 取自于家畜的乳汁中, 最重要的是牛和羊乳脂。 (四) 植物油脂 取自植物的种子、 果肉及一些谷物种子的胚和麸糠中。这类油脂种类最多, 产量最
— #,* —
第一章
油脂综述
酸外, 还含有长链的不饱和脂肪酸, 双键数可多达五、 六个 (例如 !"# 和 $%#) 。属于这 类油脂的有鱼油、 鱼肝油、 海兽油 (鲸鱼) 等。 水中动物油的储藏稳定性差, 它们可食用和药用, 氢化后也可用于制皂、 涂料及配 合饲料。 (十) 羟基酸类 这类油脂主要是蓖麻油。它是唯一含有大量蓖麻酸和少量 &、 ’(—羟基硬脂酸甘 三酯的油脂, 因此许多方面不同于其它油脂: 不可食用, 也不用于制皂; 是优良的润滑油 生产原料; 经催化脱水可转化为共轭酸油脂, 类似于桐油或奥的锡卡油。脱水蓖麻油可 广泛用于防护涂料的生产。
#, ( —十碳二烯酸) 是二共轭脂肪酸, 具毒性, 具有三个双键的共轭酸。梓油中的桕酸 (!
故这种油也不能食用。除桐酸、 桕酸外, 本书所介绍的干性油脂中都不含共轭酸。 干性油的特点是: (或共轭酸) 为主, 油酸及饱和酸含量少。 ! " 这类油脂中所含的脂肪酸以亚麻酸 时在 !"(,!* + !"(,-* 之间, 桐油可高达 !"/#!* 左右。 #" 它们的折光指数最高。$#%& ’ - " 相对密度较大。.#%& (& 时为 % " *- + % " *(。 容易氧化变质, 聚合增稠后呈凝胶状。 ( " 稳定性差,

油脂基础知识课件

油脂基础知识课件
油脂基础知识课件
1
课程目的
1、了解油脂工艺流程 2、初步掌握各种的油脂及作用
2
炼油工艺流程
常压塔
原油
燃油 减压塔
精制塔 除蜡装置 加氢精制塔
最终产品 基础油
油渣 油渣
溶剂
溶剂
氢 传统工艺: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补充精制 现代工艺:加氢补充精制、加氢处理、加氢降凝(裂化、异构化)
• 通常所有的液压油中至少有一种添加剂,有一些油可含多达10~ 12种添加剂。
• 内燃机油(按重量计算)通常含10~20%的添加剂,工业润滑油 中的含量较低, 约为1~4 %。
8
抗泡剂
目的──防止在润滑油中形成泡沫。
使用──机器中易受到搅拌的部位所使用的润滑油中应加入抗泡剂。 这些部位易产生泡沫,特别是当有污染存在时,更易产生泡 沫。如果少量泡沫就会引起机器故障的情况下也应使用抗泡 沫剂。
• 液压油的其他功能
密封 传递控制动力 绝缘
13
液压油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和处理措施
可能存在的问题: 1. 泵磨损/内部油品泄漏/油品耗尽; 2. 冷油器工作不正常;放气孔堵塞; 3. 不正确的油品粘度;油品粘度过高/过低; 4. 过滤装置堵塞;油流不稳定; 5. 油品品质恶化;油品收到磨损碎屑和灰尘污染;油泵吸入端漏气; 解决方法: 1. 检查实际的泵流容量和效率; 2. 纠正系统问题并清洁系统;检查并清洁通气孔和过滤装置; 3. 检查油品质量和环境; 4. 根据需要添加安装新过滤器;检查并调整冷油器.
分散剂 控制油泥及清洁 分散炭粉从而降低
油的稠化
粘度指数改进剂 容易输送 更快供应油到运行的部位 低温抗磨 增加高温粘度
7
粘度指数改进剂 容易输送 更快供应油到运行的部位 低温抗磨 增加高温粘度

油脂基础知识

油脂基础知识
硬脂酸
图 例
油酸
亚油酸
二、脂肪酸的基本知识
脂肪酸按结构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按结构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按不饱和程度的大小可以分为单 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按空间结构可以 分为顺式和反式

常见的饱和脂肪酸
C6.0 己酸 C8.0辛酸 C8.0辛酸 C10.0癸酸 C10.0癸酸 C12.0月桂酸 C14.0豆蔻酸 C12.0月桂酸 C14.0豆蔻酸
C22.0山嵛酸 C22.0山嵛酸 C24.0木焦油 C24.0木焦油 C16.0棕榈酸 C18.0硬脂酸 C20.0花生酸 C16.0棕榈酸 C18.0硬脂酸 C20.0花生酸

常见的不饱和脂肪酸
C12.1 月桂油酸 C18.2亚油酸 C18.2亚油酸 C14.1豆蔻油酸 C14.1豆蔻油酸 C18.3亚麻酸 C18.3亚麻酸 C16.1棕榈油酸 C16.1棕榈油酸 C22.1芥酸 C22.1芥酸 C18.1油酸 C18.1油酸
三、油脂的基本知识
1.油脂概述 1.油脂概述
A.概述:天然油脂来源于植物或动物(陆地动物或 概述:天然油脂来源于植物或动物( 海产动物) 海产动物),它们的分子结构主要是脂肪酸甘油 酯或称为甘油三酸酯, 酯或称为甘油三酸酯,实际上它们是由一个甘油 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组成。 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组成。 B.特点:不溶于水,但却溶于绝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特点:不溶于水,但却溶于绝大多数的有机溶剂, 并且密度低于水。 并且密度低于水。 C.主要成分:油脂中总重量的95%以上是甘油三酸 主要成分:油脂中总重量的95% 酯,其余由单甘油酯或二甘油酯、磷酯、甾醇、 其余由单甘油酯或二甘油酯、磷酯、甾醇、 脂肪醇等组成。 脂肪醇等组成。

植物油脂理化检验—植物油脂基础知识(粮油食品检验技术课件)

植物油脂理化检验—植物油脂基础知识(粮油食品检验技术课件)

2.等级标准参数指标(大豆油)
2.等级标准参数指标(菜籽油)
3.等级与质量 ➢ 从等级指标参数看等级质量。
本讲主要内容
0.前言 1.甘油酯 2.脂肪酸 3.植物油脂中的其他成分
0.前言 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 从化学成分上来讲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 油脂是烃的衍生物。油脂是一种特殊的酯。 我们生活中的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一分 子甘油与三分子高级脂肪酸脱水形成的酯,称为甘油三酯。 以下介绍日常生活中食用油脂的主要成分
本讲主要内容
1.国家标准等级划分 2.等级标准参数指标 3.等级与质量
1.国家标准等级划分
1.国家标准等级划分
1.国家标准等级划分 ➢ 我国植物油脂是在油脂种类内划分等级的。 ➢ 油脂等级一般分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为高级。 ➢ 同种(如大豆油)油脂按照加工及精炼程度(国家标准相
应指标)确定等级。
2.脂肪酸 (2)游离脂肪酸 游离脂肪酸越少,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 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 游离脂肪酸过高,则可能会导致人体肠胃 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 游离脂肪酸多少用酸价来衡量,酸价是油 脂的质量指标。
3.植物油脂中的其他成分 (1)类脂 类脂,就是“类似脂肪”的意思,曾作 为脂肪以外的溶于脂溶剂的天然化 合物的总称。植物油料中的类脂主 要有磷脂、甾醇、蜡。
3.植物油脂中的其他成分 (2)酚类化合物 (3)粘蛋白 (4)色素 (5)维生素 (6)其他无机成分
1.甘油酯
丁酸 发酵

甘油酯是血脂肪的成分之 一,扮演贮存与输送的角 色。甘油酯和胆固醇,都 是造成动脉硬化的危险因 子。
2.脂肪酸 脂肪酸在油脂中的存在 (1)脂肪酸与甘油化合形成甘油酯。

油脂行业基础知识

油脂行业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1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本身的属性,不涉及其分子组成和化学组成的改变。

如状态、颜色、气味、密度、沸点、熔点、冰点、蒸汽压、导电率、导热率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分子化学组成的改变的性质在化学反映中才表现出来。

如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什么是物理转变?什么是化学转变?物理转变是没有新的物质形成的一种转变类型。

在发生物理转变时,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并非改变。

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汽,水变成冰,盐溶介于水,油从原料中压榨、浸掏出来,油溶解在轻汽油中等等。

物质通过物理转变后还可通过物质的方式使其答复到开始的状态。

当冰加热时就又变成水;水蒸汽冷凝又变成水了。

化学转变是有新的物质形成的一种转变类型。

当发生化学转变时,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都改变了,不能以一样的物理方式使其回到开始的状态。

质变成其要紧的特点。

如碳燃烧变成二氧化碳气体同时发出光和热;油脂加碱加热后变成香皂、甘油和水。

因此,化学转变也叫化学反映,化学转变可分为化合、分解、复分解,取代等反映形式。

3简述溶液、溶剂、溶质三者的关系?三者关系可用下式来表示:溶液=溶剂+溶质溶液指液态的混合溶液;溶剂指能溶解某种物质的液态物质;溶质指能溶解于某种液态溶剂中的物质,溶质可为固体(如盐溶解在水中),也可为液体(如油脂溶解在轻汽油中)。

4溶液的浓度有几种表示方式:浓度是指在必然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量的多少。

表示方式有:(1)重量百分浓度。

100克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重量百分浓度。

用数学式表示为:溶质重(克)重量百分浓度= ————————————×100%溶质重+溶剂重(克)浸出工艺中盐水罐内的盐溶液的浓度确实是用重量百分浓度表示。

(2)体积百分浓度。

100毫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或毫升数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体积百分浓度。

用数学式表示:溶质(克或毫升)体积百分浓度=—————————————×100%溶质体积+溶剂体积(毫升)浸出工艺中混合油的浓度确实是用毫升表示的体积百分浓度。

食用油脂基础知识

食用油脂基础知识
因素
引起食用油脂变质的因素:日光的照射、含水过多、 较高的环境温度、空气中的氧、食用油脂中的杂质, 以及包装容器的种类和包装容器是否清洁等。 食用油脂的变质主要是食用油脂的酸败。
食用油脂基础知识
食用油脂的储存保鲜
食用油脂应储存在通风阴凉处,避免高温,避免 日光照射,控制食用油脂中的水分。 注意清洁卫生,以免食用油脂被微生物污染。 避免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尽量使用油脂与空气隔 绝。 避免使用含有铜、铁、锰等元素的容器,以及易 被氧化的塑料用具。
食用油 脂的分 类
植物油脂 这类油脂主要从植物的种子中提取得来,通 常呈液体状态。
动物油脂 这类油脂主要从动物的脂肪组织中提取出 来,一般呈固态或半固态。
再造油脂 这类油脂是根据食品加工的需要,以各种天 然动、植物油脂为原料,经提练、氢化、酸化等方法 加工处理后制成的油脂。
食用油脂基础知识
食用油脂在烹饪中的作用
烹饪原料
传热作用 调色、赋香作用 滋润作用 起酥作用 造型作用 乳化作用 涨发作用
食用油脂基础知识
食用油脂品质鉴别的指标
气味 一是在盛装油脂的容器开口的瞬间用鼻子挨近容器口,闻其气 味;二是取一两滴油样放在手掌或手背上,双手靠拢快速摩擦至发热, 闻其气味;三是用不锈钢勺取油样25克左右,加热到50℃左右,闻其 气味。 滋味 方法是用玻璃棒取少许油样,点涂在已漱过口的舌头上,辨其 滋味。 色泽 正常植物油的色泽,除小磨香油允许微浊外,其他种类的油脂 要求色泽清淡,清亮透明,无沉淀,无悬浮物。国家标准规定色泽越浅, 质量越好。 透明度 一般用插油管将油吸出用肉眼即可判断透明度.分出是否清 晰透明、或微浊、或混浊、或极浊、有无悬浮物、悬浮物有多少等。 5.沉淀物 一般用玻璃管插入底部把油脂吸出,即可看出有无沉淀 物或沉淀物的多少。

油脂的基础知识

油脂的基础知识

油脂的碘值
总结词
碘值是衡量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指标,通常以每100 克油脂所能吸收碘的克数表示。
详细描述
碘值的大小反映了油脂的不饱和程度。碘值越高,说明油脂 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 价值,对人体健康有益,因此碘值是评价油脂营养价值的重 要指标之一。
油脂的不饱和度
油脂的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无法自行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主要有两种,一 种是ω-3系列的α-亚麻酸,另一种是ω-6系列的亚油酸。
必需脂肪酸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促进细胞生长、发育、调节免疫 等。缺乏必需脂肪酸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皮肤干燥、免疫力低下等。
油脂的维生素E
01
维生素E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具 有抗氧化、保护细胞膜完整性的 作用。油脂是维生素E的重要来源 ,特别是植物油。
02
维生素E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缺 乏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神经 、心血管、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疾 病。
油脂的抗氧化物质
一些油脂中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天然色素、酚类化 合物等。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抵抗自由 基对人体的损害,预防慢性疾病。
胆固醇与健康
胆固醇的作用
摄入量的控制
选择低胆固醇食物
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物质,是构成细 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合成类固醇激 素和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
适量的胆固醇摄入对人体是有益的, 但过量摄入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胆固醇 的摄入量不应超过300毫克。
选择低胆固醇的食物如鱼类、蔬菜、 水果等,以及适量摄入含有不饱和脂 肪酸的食物如坚果、鱼油等,有利于 降低胆固醇水平。
糖果。
油脂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

油脂精炼基础知识资料油脂基础知识一、油品知识1. 油脂基础知识1.1毛油的定义:用压榨、浸出等方法制取得到的,未经过精炼的动植物油脂称为毛油。

其主要成分是各种甘油三酸脂的混合物,俗称中性油。

1.2毛油所含杂质:毛油通过化学、物理精炼后,使其中的杂质降低到一定的标准之下,获得合格的油脂产品。

毛油所含主要杂质如下:①.悬浮杂质:如泥沙、饼渣等固体杂质②.胶溶性杂质:主要为磷脂③.油溶性杂质:主要为游离脂肪酸(FFA)、色素等④.水分1.3毛油进行精炼的原因:①.悬浮杂质、胶溶性杂质和水分的存在,会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使油脂水解酸败。

②.磷脂的存在将使油脂外观混浊、暗淡。

在炒菜时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③.油脂中所含FFA过高,会使油脂异味浓,风味差,有些FFA会在炒菜时发烟。

④.不良色素使油脂颜色加深,甚至发黑。

所以为了得到消费者所接受产品,必须对毛油精炼。

1.4我国植物油的排序和介绍我国目前的植物油按理化指标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四级油、三级油、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一级油(原色拉油),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四级油实际上就是经初加工的毛油。

这种油(甚至包括三级油)由于没有经过深加工,故许多有害的物质未能从油中分离出来,在160℃~170℃就开始冒烟,既污染环境,又有害健康。

二级油(原高级烹调油)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自行制定的一种“过渡性”品种,应当说是中国独有的。

它的一些指标比国际上通行的一级油(原色拉油)略低一些,比如颜色略深,烟点略低等。

或者仅在欠发达地区作为一种过渡品种而存在。

无论是颜色、发烟点,还是对人体健康来讲,质量最好的是一级油(原色拉油)。

1.5 油脂的三大反应和精炼植物油的储存方法水解反应:油脂+ 水游离脂肪酸(即FFA)皂化反应:油脂+ 碱皂脚氧化反应:油脂+ 氧过氧化物根据以上三大反应,如果植物油贮藏不当,也可能导致油脂变质,以至影响健康,所以了解一些植物油的贮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总结起来油脂储存有四要点:一密封、二避光、三低温、四忌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中和粗油中绝大部分的游离脂肪酸,生成脂肪酸钠盐(钠皂)在油
中不易溶解,成为絮状凝胶状物而沉降. ②中和生成的钠皂为一表面活性物质,可将相当数量的其他杂质(如 蛋白质,粘液质,色素,磷脂及带有羟基或酚基的物质)也带入沉降 物内,甚至悬浮固体杂质也可被絮状皂团挟带下来. 总之:碱炼本身具有脱酸,脱胶,脱固体杂质和脱色等综合作用.
油脂基础知识
3.2.3碱炼的原理:酸碱中和,即用碱中和油脂中的游 3.2.3碱炼的原理:酸碱中和,即用碱中和油脂中的游
离脂肪酸,生成皂和水. 3.2.4碱炼工艺流程:酸化→中和→离心脱皂→水洗→ 3.2.4碱炼工艺流程:酸化→中和→离心脱皂→水洗→ 干燥→ 干燥→碱炼油 3.2.5碱炼的作用: 3.2.5碱炼的作用:
油脂基础知识
油脂的组成和检化验指标
2.1油脂的组成 2.1油脂的组成 油脂的组成分为两部分:甘油三酸酯和非甘油三
酸酯.非甘油三酸酯主要包括: ①悬浮物质——泥砂,料胚粉末,纤维,草屑及 ①悬浮物质——泥砂,料胚粉末,纤维,草屑及 其它杂质(乙醚或石油醚的不溶物) ②水分 ③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类和粘液质 ③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糖类和粘液质 ④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固醇类,生育酚, ④脂溶性杂质——游离脂肪酸,固醇类,生育酚, 色素,烃类,脂肪醇和蜡,其他杂质(甘一酯, 甘二酯,金属离子,醛,酮等).
油脂基础知识
3.1.3脱胶作用:通过脱胶,油中的水化性磷脂被去除, 3.1.3脱胶作用:通过脱胶,油中的水化性磷脂被去除,
非水化性磷脂仍有部分滞留在油中.由于油料欠熟, 变质,生长土质以及加工等因素的影响,粗油中尚含 有一部分非亲水性磷脂(β 有一部分非亲水性磷脂(β—磷脂,钙,镁复盐式磷 脂),以及蛋白质降解产物的复杂结合物,个别油品 还含有由单糖基和糖酸组成的粘液质. 3.1.4脱胶主要设备:水化罐和离心机. 3.1.4脱胶主要设备:水化罐和离心机.
油脂基础知识
3.2碱炼脱酸 3.2碱炼脱酸
3.2.1脱酸方法:脱酸方法有碱炼法,蒸馏脱酸(物理 3.2.1脱酸方法:脱酸方法有碱炼法,蒸馏脱酸(物理
精炼),溶剂萃取,酯化法等.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两 种:碱炼脱酸和蒸馏脱酸,蒸馏脱酸又称物理精炼. 3.2.2碱炼和物理精炼比较: 3.2.2碱炼和物理精炼比较:
油脂基础知识
3.3.6油脂品质对脱色的影响 3.3.6油脂品质对脱色的影响
油中的天然色素较易脱除,而油料,油脂在加工或储 存过程中的新生色素或因氧化而固定了的色素,一般 较难脱除.待脱色油中残留的胶质,悬浮物,残皂等 杂质占据一定的活性表面,从而降低脱色效率或增加 吸附剂的用量.
3.4 脱臭
3.4.1脱臭原因:油脂中还有一些臭味物质,这些臭味 3.4.1脱臭原因:油脂中还有一些臭味物质,这些臭味
油脂基础知识
油脂的储藏对油脂品质的影响
6.1油脂品质劣变反应机理 6.1油脂品质劣变反应机理
能使油脂品质劣变或丧失的反应,基本上有两种: 一种是油脂与水的反应,另一种是油脂与氧的反应, 或者油脂与水和氧的同时反应.
①油脂和水的反应 甘油三酸酯+ 甘油三酸酯+水→甘油二酸酯+脂肪酸 甘油二酸酯+ ②油脂和氧的反应 油脂氧化反应可表示如下: 不饱和脂肪酸+ 热,金属,O 油脂氢过氧化物+ 不饱和脂肪酸+ 热,金属,O 2 油脂氢过氧化物+聚合物 光
3.2.6碱炼主要设备:酸反应罐,碱反应罐,酸/碱混 3.2.6碱炼主要设备:酸反应罐,碱反应罐,酸/
合器,离心机,皂脚罐以及干燥器等.
油脂基础知识
3.3脱色 3.3脱色 3.3.1脱色原因:油脂中的色泽的存在影响油品外观, 3.3.1脱色原因:油脂中的色泽的存在影响油品外观,
有碍于油品的深度加工,并影响油品的稳定性.为了 保证油品质量,满足不同用途的色泽要求,有必要对 粗油进行脱色处理. 3.3.2油脂中的色素组成:油脂中色素有两大类:一类 3.3.2油脂中的色素组成:油脂中色素有两大类:一类 是天然色素— 是天然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另一类是油脂在 加工或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非天然色素— 加工或储存过程中产生的非天然色素—蛋白质,碳水 化合物,胶质,磷脂等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和类脂物 的氧化产物,比如在蒸馏过程中磷脂氧化和部分分解 变黑;还原糖与磷脂生成类黑素化合物;着色物质被 破坏等.
油脂基础知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油脂分提工艺和设备
5.1分提原理:天然油脂是多种甘油三酸酯是混合 5.1分提原理:天然油脂是多种甘油三酸酯是混合
物,由于组成甘油三酸酯的脂肪酸种类不同,以 及在分子中脂肪酸分布的不同,导致甘油三酸酯 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将这些性质不同的甘油三酸 酯分级的过程成为油脂分提. 5.2分提方法:分提工艺按其冷却结晶和分离过程 5.2分提方法:分提工艺按其冷却结晶和分离过程 的特点,分为常规法,表面活性剂法,溶剂法以 及液液萃取法等等.应用比较广泛的工艺是常规 法,又称干式分提.
油脂基础知识
油脂的制取的工艺流程
1.1大豆毛油 1.1大豆毛油 大豆→预处理(筛选→比重去石→破碎→软化→ 大豆→预处理(筛选→比重去石→破碎→软化→
轧胚→蒸炒)→浸出(蒸馏→汽提→干燥)→ 轧胚→蒸炒)→浸出(蒸馏→汽提→干燥)→未 脱胶毛油 1.2精炼棕榈油 1.2精炼棕榈油 棕果串→消毒处理→分离(棕果)→蒸煮→ 棕果串→消毒处理→分离(棕果)→蒸煮→压缩 →筛选→沉淀池→渣油→离心机→干燥真空机→ 筛选→沉淀池→渣油→离心机→干燥真空机→ 毛棕榈油→化学精炼或物理精炼→ 毛棕榈油→化学精炼或物理精炼→精炼棕榈油
油脂基础知识
5.5分提软脂得率的计算 5.5分提软脂得率的计算
举例:分提33℃棕榈油,IV51.5,分提产品 举例:分提33℃棕榈油,IV51.5,分提产品 24℃,IV56.5,硬脂精熔点53℃,IV34,则软脂 24℃ IV56.5,硬脂精熔点53℃ IV34,则软脂 得率为:(51.5-34) 得率为:(51.5-34)÷(56.5-34) 56.5-34) ×100%=77%
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将臭味物质去除.脱臭温度一般在 245~270℃,真空度1 3mmHg. 245~270℃,真空度1~3mmHg. 3.4.3脱臭主要设备:脱臭塔,辅助设备(析气器,脂 3.4.3脱臭主要设备:脱臭塔,辅助设备(析气器,脂 肪酸捕集器)高压蒸汽炉,高温油泵以及真空系统. 3.4.4脱臭的作用 3.4.4脱臭的作用 去除油脂中的臭味物质和热脱色(β 胡萝卜素和α 去除油脂中的臭味物质和热脱色(β—胡萝卜素和α— 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是黄色的主要来源,在高温条 件下氧化退色).
油脂基础知识
5.3分提工艺流程:棕榈油加热至70℃→冷却结晶 5.3分提工艺流程:棕榈油加热至70℃→冷却结晶
约6~22小时→过滤机过滤进行固液分离→液体油 22小时→过滤机过滤进行固液分离→ 和固体脂. 5.4不同熔点棕榈油的分提 5.4不同熔点棕榈油的分提
44℃→硬脂(15%)+33℃(85%) 44℃→硬脂(15%)+33℃ 85%) 33℃→硬脂精(30~35%)+24℃ (65~70%) 33℃→硬脂精(30~35%)+24℃ 65~70%) 24℃→PMF(50%)+13~18℃棕榈油(50%) 24℃→PMF(50%)+13~18℃棕榈油(50%)
油脂基础知识
精炼炼耗的计算: 精炼炼耗的计算:
碱炼炼耗:0.2+1.25×TL(if TL≤3)或 碱炼炼耗:0.2+1.25×TL( TL≤3)或
1.35×TL( TL> 1.35×TL(if TL>3) TL=FFA+磷脂+水杂+0.3 TL=FFA+磷脂+水杂+0.3 脱色炼耗:白土添加量×废白土干基含油÷ 脱色炼耗:白土添加量×废白土干基含油÷(1 -干基含油)× -干基含油)×0.92 脱臭炼耗:0.2+1.1×(脱臭工序FFA变化量 脱臭炼耗:0.2+1.1×(脱臭工序FFA变化量 +POV/80) +POV/80) 举例:
油脂基础知识
2.2油脂的检化验 2.2油脂的检化验
油脂常规化验指标包括色泽,酸价,过氧化价, 含磷量,水分,杂质,碘价,熔点等,非常规指 标包括不皂化物,叶绿素含量,反式酸含量,非 水化磷脂含量,金属离子含量,脂肪酸组分等指 标.DOBI值作为一个质量参数评价棕榈毛油精炼 标.DOBI值作为一个质量参数评价棕榈毛油精炼 能力的好坏,DOBI> ,精炼能力好;DOBI 能力的好坏,DOBI>3,精炼能力好;DOBI 2.4~2.9,精炼能力中等;DOBI<2.3,精炼能力 2.4~2.9,精炼能力中等;DOBI<2.3,精炼能力 差.DOBI值是指446nm对269nm吸收峰比率. 差.DOBI值是指446nm对269nm吸收峰比率.
3.2.2.1碱炼和物理精炼的定义: 3.2.2.1碱炼和物理精炼的定义: 物理精炼:利用油脂和游离脂肪酸挥发度的不同,在高温,高真空籍 助水蒸汽蒸馏脱酸. 碱炼:碱炼法是用碱中和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生成的 皂吸附部分 其它杂质,而从油中沉降分离的精炼方法.
油脂基础知识
3.2.2.2物理精炼的优缺点: 3.2.2.2物理精炼的优缺点: 优点:工艺流程比较简单;原辅材料省,产量高,经济效果好;没有
物质包括低分子的醛,酮以及油脂在制取加工过程中 产生的工艺异味(焦灼味,溶剂味,漂土腥味和氢化 异味等).由于臭味物质的存在影响油脂的烹调和工 业使用价值,必须经过精炼将臭味物质去除.
油脂基础知识
3.4.2脱臭原理:脱臭的原理同蒸馏脱酸机理类似,即 3.4.2脱臭原理:脱臭的原理同蒸馏脱酸机理类似,即
油脂基础知识
油脂精炼工艺和设备(以豆油为例) 油脂精炼一般包括脱酸,脱色,脱臭,脱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