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内上髁骨折的并发症

合集下载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中医学肱骨髁上骨折
• (一)无移位骨折: –屈肘90°,超肘关节小夹板固定2~3周。 图(9)
• (二)有移位骨折: –1、手法整复: –(1)先在牵引下纠正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
16
–(2)伸直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屈 曲,术者用手法推远端向前,拉近端向后,使 其复位。
–(3)屈曲型:助手牵引前臂逐渐将肘关节伸 直,术者用手法推近端向前,拉远端向后,使 其复位。
4
二、病因病机xxxx
• 1、伸直型:
–(1)跌倒时肘关节伸直、手掌撑地所致。 –(2)骨折近端向前方、远端向后方移位。 –(3)容易损伤肱动脉和正中神经。
5
• 2、屈曲型:
–(1)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部着地所致。 –(2)骨折远端向前上
方移位。 –(3)血管、神经损伤
机会较少。
6
• 3、粉碎型
• 3、桡神经损伤。
13
–4、肘内翻畸形。 图(8)
• 年令越小发生率越高,原因尚未完全清楚,通常认 为:
• (1)远端尺偏移位未纠正。 • (2)骨折远端内旋移位。 • (3)内侧皮质塌陷,失去支撑,愈合过程中自动
尺偏。
14
–5、肘外翻畸形。(少见) –6、迟发性尺神经炎。(少见)
15
五、治疗 xx xx
9
• 4、肱骨髁上压痛,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 5、X片显示骨折。图(6)
xx xx
10
四、并发症
• 1、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 又称Volkmann氏肌挛缩。原因:骨折块 和血肿的胀力挤压肱动脉及其分支,使血管受 压、痉挛,导致前臂屈肌缺血、水肿,神经麻 痹(肌肉缺血2~4小时可发生功能障碍, 8~12小时即不可逆坏死。神经缺血30分钟即 感觉异常,12~24小时造成不可逆损害)最后 肌肉坏死,疤痕挛缩,发生畸形。

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中的应用【摘要】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容易引发并发症。

本文探讨了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中的应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总结,发现护理干预在预防并发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文章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具体操作步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探讨了护理干预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影响。

结论部分指出护理干预是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的有效手段,并阐述了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和未来研究方向。

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预防、护理干预、并发症、效果、操作步骤、影响、临床实践、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儿童骨折类型之一,多发生在5-10岁的儿童中。

这种骨折会导致肘部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并发症如神经损伤和血管损伤。

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中的应用尚存在一定程度的研究空白,相关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中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2.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并发症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措施。

3.评估护理干预在预防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为改善患儿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4.总结护理干预的具体操作步骤,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实用指导。

5.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影响,为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明确阐述,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本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后续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奠定基础。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选择临床分析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选择临床分析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与治疗选择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并对不同分型给予不同的治疗选择,观察其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54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根据骨折时间分为新鲜骨折49例,陈旧性骨折5例。

根据骨折情况分为闭合性骨折50例,开放性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中无移位性骨折23例,移位性骨折27例,移位性骨折中屈曲型7例,伸直型6例,伸直尺偏型5例,伸直桡偏9例。

对无移位者给予石膏固定,移位性骨折11例采取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其余16例(包括5例陈旧性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对开放性骨折者行清创术并手术复位,观察其手术效果。

结果 9例新鲜骨折优良率为81.63%,5例陈旧性骨折优良率为66.67%。

无移位者均愈合,移位性骨折闭合复位者均愈合,出现2例肘关节屈伸受限。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3例肘关节屈伸受限,1例出现肘内翻,其余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结论通过对肱骨髁上骨折不同分型特点的观察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有较满意效果。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分型;临床分析肱骨髁上骨折,指的是肱骨髁上2-3cm处的骨折,占肘部骨折的60%-70%,以小儿骨折多见,且骨折类型多样化复杂化,并且复位与复位后维持都比较困难,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或volkman缺血性肌肉挛缩,故临床治疗有一定的难度。

现笔者根据肱骨髁上骨折的不同类型给予不同的临床治疗,做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各种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由3岁至15岁,平均年龄(6.34±1.23)岁,左侧23例,右侧31例。

病程由1h至3.5个月,其中新鲜骨折49例,陈旧性骨折5例。

闭合性骨折50例,其中无移位性骨折23例,移位性骨折27例,移位性骨折中屈曲型7例,伸直型6例,伸直尺偏型5例,伸直桡偏9例,合并神经损伤4例;开放性骨折4例,为伸直型骨折,其中2例合并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分型Gartland 分型是评估和指导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分型系统,可靠性好。

美国华盛顿大学Alton 教授在近期CLIN ORTHOP RELAT R 杂志上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现整理如下。

历史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

由于肱骨髁上骨折常常会出现骨骼畸形和Volkmann 挛缩,因此在19 世纪50 年代称为「被错误理解的骨折」。

1959 年,Gartland 提出了针对肱骨髁上骨折的简单分型方案,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讨论。

图1. Dr. John J. Gartland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于肱骨远端关节面的近端,骨折线可以是横行、斜行或者粉碎。

Gartlnd 描述了骨折的旋转和横向畸形,骨折远端常常向后移位(伸直型)。

根据骨折移位程度,他将伸直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分为 3 型,I 型:无移位;II 型:轻度移位;III 型:严重移位。

而屈曲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则应使用另外的分型。

图2.Gartlnd 分型X 线摄片无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可以使用石膏固定,无需手法复位,将肘关节屈曲75° -80°前臂旋转中立位进行固定。

强调重视神经、血管系统的检查,反对石膏包扎过紧以及肘关节固定角度屈曲超过80°。

对于轻度移位的骨折,首选全麻下进行闭合手法复位石膏固定。

如果初次复位手术24 小时后的X 线片显示骨折仍有移位或者继发移位,则认为骨折是不稳定的,需要进行尺骨基底部的过顶骨牵引。

对于严重移位的髁上骨折,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但该型骨折的不稳定情况和神经血管损伤比例会增加,可以使用切开复位不锈钢克氏针固定。

目前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建议仍是基于改良的Gartland 分型。

I 型骨折使用石膏固定制动3 周- 4 周,每周复查X 线了解骨折对位对线情况。

IIA 型骨折使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固定,而IIB 型骨折则需要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以避免出现冠状面或其他角度的旋转畸形。

肱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肱骨骨折病人的护理

---------------------------------------------------------------最新资料推荐------------------------------------------------------肱骨骨折病人的护理肱骨骨折病人的护理查房一概述肱骨骨折常发生于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髁上、肱骨髁间、肱骨外髁,肱骨内上髁。

其中,尤以前三者为多,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引起,如重物撞、挤压、打击及扑倒时,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前臂或肘部传至各部位。

X 线检查可明确诊断,并提示骨折的类型。

二、分类 1、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方 2~3cm,是肱骨头松质骨和肱骨干皮质骨交界的部位,很易发生骨折。

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老年人较多。

2 、肱骨干骨折:肱骨外科颈远端 1cm 以下至肱骨髁部上方 2cm 以上为肱骨干。

肱骨干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中部,其次为下部,上部最少。

中下 1/3 骨折易合并桡神经损伤,下 1/3 骨折易发生骨不连。

3、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小儿最多见,占小儿四肢骨折的 3%~7%,肘部骨折的 30%~40%。

其中伸直型占 90%左右,多发年龄为 5~12 岁。

4、肱骨髁间骨折:导致肱骨髁间骨折的外力是相当复杂的,故骨折的类型也是多种1/ 22多样的。

既往曾将骨折分为屈曲型及伸展型,但这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并无明显的关系。

根据骨折的移位情况而将其分为四型:Ⅰ型骨折无分离及错位。

Ⅱ型骨折有骨折块的轻度分离。

Ⅲ型骨折时,内及外髁均有旋转移位。

Ⅳ型骨折时关节面有严重破坏。

这种分类法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但其对错位型骨折的描述并不十分详尽。

从现有的临床资料观察,虽然骨折的形状很复杂,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外力的作用方向及骨折的移位情况及形状,可将错位型肱骨髁问骨骨折分为伸直内翻型及屈曲内翻型两大类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诊疗方案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一诊断(中西医诊断相同)(一)诊断标准: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肱骨髁上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见于跌倒,肘关节在半伸位,或伸直位,手掌先触地,或者肘关节屈曲,后部着地,致伤2症状和体征:肘部肿胀疼痛,甚至出现张力性水泡,局部压痛甚剧,肘关节功能丧失,肱骨髁上部位有异常活动和骨擦音,伸直型骨折肘部呈半屈曲伸位,移位明显时呈“靴状”畸形肘后三角正常3辅助检查:肘关节的X线正侧位片可做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中医分型〗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跌倒时肘关节在半屈曲或伸直位,手心触地,暴力经前臂传达至肱骨下端,将肱骨髁推向后方。

由于重力将肱骨干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由前下斜向后上方。

骨折近段常刺破肱前肌损伤正中神经和肱动脉。

骨折时,肱骨下端除接受前后暴力外,还可伴有侧方暴力。

2屈曲型:较少见。

肘关节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后下方向前上方撞击尺骨鹰嘴,髁上骨折后远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常为后下斜向前上方,与伸直型相反。

很少发生血管、神经损伤。

〖中医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晚期1早期:伤后1—2周内,可以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2中期:伤后3—4周左右,此时如需要复位,应该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并发症
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
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而严重的合并 症,早期:症状为剧烈疼痛,部位在前 臂掌侧进行性灼痛,桡动脉搏动消失或 减弱,感觉麻木或消退,末梢循环不良, 肢端肿胀、苍白、发凉发绀,被动伸直 屈曲手指时引起疼痛加剧,手指呈半屈 曲状态,屈指无力;受累前臂掌侧皮肤 红肿,张力大且有严重压痛;全身可有 体温升高,脉快。晚期:肢体出现典型 的福尔克曼缺血性挛缩畸形,呈爪形手, 即前臂肌肉萎缩、旋前、腕及手指屈曲、 拇内收、掌指关节过伸。这种畸形被动 活动不能纠正,桡动脉搏动消失。
并发症
神经损伤
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神经损伤比较多见,发 生率为5%~19%。大多数损伤胃神经传导功能 障碍或轴索中断,数日或数月内可自然恢复, 神经断裂很少见,偶发生于桡神经。正中神 经损伤引起运动障碍常局限于掌侧骨间神经 支配的肌肉,主要表现为拇指与示指末节屈 曲无力,其他分支支配肌肉不受影响。
•处理方法:神经损伤的早期处理主要为支持疗法,被动活动
判断骨折断端旋转方向(侧位)
1、 肱骨下端旋转时,骨干宽度仍有变化,如骨折上下两断 端宽度不等亦说明有旋转移位。 • 2、近折端可根据肱骨两髁后侧皮质的不同厚度和不同轮 廓判断其旋转。正常肱骨的内 髁后侧皮质厚,侧位走行 较直。外髁后侧皮质薄,走行向后突隆呈弓形。肱骨侧 位两髁皮质是重叠的,近折端旋转时,那髁皮质在后即 向哪一侧旋转。如外髁皮质在后即外旋,内髁皮质在后 即内旋。 • 3、远折端可根据肱骨小头骨骺位置判断其旋转方向,外 髁骨骺在后方为外旋,在前方为内旋。
病因
运动伤 生活伤
交通事故
肱骨髁上骨折
间接暴力
骨折分型
通常将骨折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
1.伸直型:最多见,占90%以上。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
Brauer CA,Lee BM,Bae DS,et a1.A systematic review of medial and lateral entry pinning versus lateral entry pinning for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J].J Pediatr Orthop,2007,27(2):181—186.DOI:10.1097/bpo.0b013e3180316cf1.
上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 Swenson等1948年首次使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交叉克氏
针固定技术以来,因该方法创伤小、复位效果好、固定时 问短等优点得到了广泛推广
Swenson AL.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by Kirschner-wire transfix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48,30A(4):993—997.
Gartland分类
• II型 骨折移位,前方骨皮质断
裂,后方骨皮质保持接触 • IIa单纯远折端后倾,后侧
皮质完整 • IIb骨折有横向移位或兼有
远折端倾斜
Gartland分类
• III型 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皮质无接触
针对不同分型,文献提示治疗方案: Ⅰ型,原位曲肘前臂旋前90°固定,4~6周左右拆除 ⅡA、B型,手法整复后固定方法同前 Ⅲ型,若手法复位失败,(无论是否伴随神经血管症状)应积 极尽早手术治疗
• 肢痛难忍(Pain) • 桡动脉搏动消失(Pulselessness) • 皮肤苍白(Pallow) •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 肌肉无力或瘫痪(Paralysis) • 被动牵拉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肱骨内上髁骨折的并发症
*导读: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容易合并其它损伤,包括桡骨头、颈、尺骨鹰嘴骨折等,而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肘内翻……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容易合并其它损伤,包括桡骨头、颈、尺骨鹰嘴骨折等,而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肘内翻,有时伴有肘关节脱位,注意尺神经有无损伤。

关于肘内翻发生的机制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看法,一般的看法是:肘内翻是远折端内侧骨皮质压缩塌陷,复位或维持复位不佳和重力性内侧移位尺倾所致,与骨骺生长速度无关,远折端旋转移位导致肘内翻,是由于旋转支点多在较宽厚的外侧髁,内侧髁失去支撑,再加上肢体的重力及肌肉牵拉的力量造成内侧倾斜之故。

第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