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开题报告

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高度异质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恶性克隆细胞能够在骨髓中大量增生,最终引起骨质疏松、骨折等临床症状,是导致骨质疏松和非创伤性骨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尽管已有多种化疗方案和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但该病仍然具有高度致死性和易复发性。

而细胞遗传学变异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和转归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研究目的1.探究多发性骨髓瘤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遗传学变异。

2.研究不同遗传学变异的相关临床表现及转归。

3.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个体化诊疗提供基础数据。

三、研究方法1.纵向病例研究: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选择一定数量的病例进行长期随访,对其骨髓和外周血样本进行多组学分析,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等遗传学变异的检测。

2.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人为合成多发性骨髓瘤模型,模拟不同部位染色体的缺失、重复等遗传学变异,探究其对肿瘤的生长和发展的影响,为多发性骨髓瘤的个体化诊治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基因遗传学分析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预期能够筛选出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和转归的关键基因和转录因子,揭示其在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为该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五、研究意义1.为多发性骨髓瘤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支撑。

2.为该病的病因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3.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

六、研究难点1.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不同病例的情况可能有很大的差异,需要进行充分的样本分层和分组。

2.基因编辑技术的使用需要充分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持,而且该技术仍然存在一定限制和局限性。

3.多发性骨髓瘤的病因学和遗传学机制仍然不明确,需要对该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七、预期进展本研究预期在探究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分析方面获得一系列新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基因治疗、生物标志物诊断和新药研发等方面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重要的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导致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具有独立的预后判断价值。

随着检测方法的更新及技术的进步,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主要包括13号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伴或不伴14q32/IGH的重排等染色体异常。

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可完善MM预后评估体系,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并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预后1染色体数目异常1.1超二倍体MM患者超二倍体主要表现为1、3、7、9、11、13、15、17、18、19、21、22三体型[1];另外,近年来国内也有人发现MM患者8号染色体三体,王晓炜等[2]应用荧光免疫表型和间期细胞遗传学(FICTION)技术对MM骨髓涂片进行8号染色体检测,9例MM患者中,发现8号染色体三体1例,这可能与应用FICTION技术提高了检测效率有一定关系。

1.2亚二倍体MM患者亚二倍体主要表现为6、8、13、14、X、Y单体型为特征;其中13号染色体单体缺失及其部分缺失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染色体异常之一。

2染色体结构异常2.113号染色体异常13 号染色体部分或完全缺失是MM 最早发现的染色体异常,MM 中较常见,而且是MM预后及生存期预测的指标之一。

13号染色体异常,特别是13单体(-13)和13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13q-)与MM预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认为13号染色体上存在MM 抑癌基因,其缺失与疾病危重、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Pérez-Simón等[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析了15 种不同染色体异常在常规剂量化疗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发现13号染色体缺失是最重要的预示生存期短的预后指标,但对治疗反应无影响。

由于13q-的断裂点范围在13q11~13q14,RB1基因正好也于这个区域,因此有人推测13号染色体完全或部分缺失所致MM预后不良可能与RB1基因改变有关。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作者:聂玉刘欣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第07期[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重要的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导致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具有独立的预后判断价值。

随着检测方法的更新及技术的进步,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主要包括13号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伴或不伴14q32/IGH 的重排等染色体异常。

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可完善MM预后评估体系,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并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预后[中图分类号] R7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7-50-04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以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恶性增殖和异常积累为特征的肿瘤。

由于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生并广泛浸润,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大量出现并沉积,正常多克隆浆细胞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引起广泛骨质破坏、反复感染、贫血、高钙血症、高粘滞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其自然病程差异较大,有明显的疾病异质性。

该病至今发病机制不明,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发现几乎所有 MM患者均存在染色体与基因的改变。

而目前对染色体改变与MM发生、发展及预后的作用仍不甚明了,现就目前有关常见的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及意义做一综述。

1 染色体数目异常1.1 超二倍体MM患者超二倍体主要表现为1、3、7、9、11、13、15、17、18、19、21、22三体型[1];另外,近年来国内也有人发现MM患者8号染色体三体,王晓炜等[2]应用荧光免疫表型和间期细胞遗传学(FICTION)技术对MM骨髓涂片进行8号染色体检测,9例MM患者中,发现8号染色体三体1例,这可能与应用FICTION技术提高了检测效率有一定关系。

1.2 亚二倍体MM患者亚二倍体主要表现为6、8、13、14、X、Y单体型为特征;其中13号染色体单体缺失及其部分缺失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染色体异常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

• (七)髓外浸润
• 瘤细胞可以从骨髓迁移至髓外任何部位 生长,累及软组织形成局部肿块称之为 髓外浆细胞瘤;
• 累及外周血造成外周血浆细胞计数> 2.0X109/L时称为浆细胞白血病(plasma cell lrukemia,PCL),为本病终末期表 现,预后极差。
• (八)淀粉样变性 • 系轻链沉积于器官或组织所致;
• CRP测定方便,临床上常常用之替代IL6,作为预后指标之一。
• 7、乳酸脱氢酶(LDH):
• 反应肿瘤负荷,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
• (八)影像学检查
• 80%的患者有骨骼损害,脊柱、肋骨、头颅、 肩胛、骨盆和长骨近端最常被累及;
• X线摄片表现为骨质疏松、溶骨性损害和病理 性骨折;
• 溶骨性损害可呈粟粒状、颗粒状或虫咬状,或 者典型的圆形或卵圆形穿凿样透亮缺损,边缘 清晰,一般不伴新骨形成;
• 5、β2微球蛋白(β2-MG):
• 是细胞膜蛋白成分,当细胞死亡时释放至血液 循环并从肾脏排除。如果肾功能正常,血中浓 度升高常提示瘤细胞增殖快、疾病进展。
• 6、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
• CRP是肝细胞对IL-6反应后产生的急性 相蛋白,与IL-6水平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 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isorders):
• 是一组克隆性浆细胞或浆细胞样淋巴细 胞增生性疾病;
• 血清或(和)尿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 白(monoclonal protein,M蛋白)。
• 本组疾病包括: • 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 • 浆细胞瘤(包括孤立性骨浆细胞瘤和髓外浆细胞瘤); • 免疫球蛋白沉积病(包括原发性淀粉样变性及系统性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要点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要点

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

其特征为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绝大部分病例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的分泌,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害。

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血钙增高和感染等。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加,其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现已达2/10万左右,低于西方国家(约5/10万)。

此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目前仍无法治愈。

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不明。

遗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抗原刺激等可能与骨髓瘤的发病有关。

尽管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对MM分子机制的研究显示MM是一种由复杂的基因组改变和表观遗传学异常所驱动的恶性肿瘤。

遗传学的不稳定性是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明显多变的染色体异常核型,同时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骨髓瘤细胞的增殖和耐药的发生。

临床表现1.骨骼损害骨痛为主要症状,以腰骶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部和下肢。

活动或扭伤后剧痛者有病理性骨折的可能。

MM骨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失衡所致。

2.贫血贫血为本病的另一常见表现。

因贫血发生缓慢,贫血症状多不明显,多为轻、中度贫血。

贫血的发生主要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与骨髓瘤细胞浸润抑制造血、肾功能不全等有关。

3.肾功能损害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和急慢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多因脱水、感染、静脉肾盂造影等引起。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多方面的:①游离轻链(本周蛋白)被近曲小管重吸收后沉积在上皮细胞胞质内,使肾小管细胞变性,功能受损,如蛋白管型阻塞,则导致肾小管扩张;②高钙血症引起肾小管和集合管损害;③尿酸过多,沉积在肾小管,导致尿酸性肾病;④肾脏淀粉样变性,高黏滞综合征和骨髓瘤细胞浸润等。

4.高钙血症食欲缺乏、呕吐、乏力、意识模糊、多尿和便秘等,主要由广泛溶骨性改变和肾功能不全所致。

5.感染正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
前者不表达CD56且有许多可表达单克隆表面免疫球蛋白、CD19及CD20的小淋巴细 胞
部分t(11;14)易位的MM患者可能存在淋巴浆细胞性或小而成熟的浆细胞形态, 并有与WM类似的CD20表达,然而,WM中不存在t(11;14)易位
+孤立性浆细胞瘤
浆细胞瘤是由不同成熟阶段浆细胞构成的肿瘤,组织学上与MM表现相同 如果浆细胞瘤单独发生在骨骼,则称为孤立性骨浆细胞瘤,如果发生在骨骼以
+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2.血钙、血磷 骨质破坏,出现高钙血症,血磷正常。不伴成骨过程,血清碱性磷酸酶
正常 3.血清β2 微球蛋白和血清白蛋白
β2 微球蛋白由浆细胞分泌,与全身骨髓瘤细胞总数有显著相关性。血 清白蛋白量与骨髓瘤生长因子IL-6的活性呈负相关
均可用于评估肿瘤负荷及预后 4.CRP和LDH
+MGUS——意义未明的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
血清M蛋白<3g/dl 克隆性骨髓浆细胞<10% 没有可归因于浆细胞增殖性疾病的溶骨性病变、贫血、高钙血症和
肾功能损伤(终末期器官损伤) MGUS进展为MM的风险为每年1%
+ SMM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
M蛋白≥3g/dl和/或骨髓浆细胞占10%-60% 无终末器官损害或其他骨髓瘤定义事件,并且没有淀粉样变性
+ (二)骨髓瘤细胞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M蛋白)引起的全身紊乱
1.感染 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正常多株免疫球蛋白产生受抑 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力底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性肺炎 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2.高黏滞综合症 血清中M蛋白增多,尤以IgA易聚合成多聚体,可 使血液黏滞性过高,引起血流缓慢、组织淤血和缺氧。在视网膜、中 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尤为显著。症状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手 指麻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慢性心力衰竭等患者可发生意识障碍

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开题报告

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开题报告

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开题报告一、任务背景和研究意义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是一种由骨髓浆细胞(Plasma Cell)增生、浸润和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在国内外普遍发生率逐年上升。

MM患者常常伴随有多种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如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易位和拷贝数改变等,这些异常对MM的诊断、预后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是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快速方便等特点。

FISH通过荧光标记的探针与待测细胞中的特定区域进行杂交,从而检测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易位等遗传学异常。

目前,FISH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预后和治疗。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应用FISH技术检测MM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并分析其与MM的发生、预后和治疗的关系。

2. 研究方法(1)患者样本选取:收集60例MM患者的骨髓样本。

(2)FISH实验:采用商业化探针进行FISH实验,检测MM患者的染色体畸变、易位和拷贝数改变等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

(3)结果分析:统计FISH结果,与MM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三、主要研究成果(1)完成60例MM患者的FISH检测,并鉴定出其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2)分析MM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的相关性;(3)探讨FISH技术在MM的分子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四、研究展望本研究将进一步深入探究MM患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其与MM的发生、预后和治疗的关系,为MM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将探讨FISH技术在M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努力改善MM患者的临床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循环miRNAs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多发性骨髓瘤循环miRNAs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WEI Xiaojing,QIU lugui,HAO Mu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Blood Diseases,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Tianjin 30000,China)
2 循环 miRNA 在 MM 诊断中的应用 2.1 MM 患者血清游离 miRNAs 基于外周血清、血 浆检测具有创伤小、稳定性好、可短期反复多次检 测等优点,外周血循环 miRNA 成为理想的肿瘤标 志物。目前公认的用于液体活检的小分子为循环 肿瘤 DNA、miRNAs、外泌体、循环游离 DNA 等。越 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循环 miRNAs 表达异常可作为 MM 的 诊 断 标 志 物 。 Jones 等[8] 对 MGUS 患 者(n = 15)、初 诊 MM 患 者(NDMM,n =24)以 及 健 康 人 (Healthy Donor,HD n =13)和非 MM 患者(n =20)的 血清 RNA 进行 small RNA 测序,筛选到三个与 MM 发生密切相关的 miRNAs 分子:miR-720、miR-1308 和 miR-1246。研究显示高表达的 miR-720 和低表 达的 miR-1308 可作为 MM 和 MGUS 的诊断标志物
1.1 miRNA 定义及功能 MiRNAs 是一类 18-24 个 的 低 表 达 可 以 辅 助 鉴 别 MGUS 与 MM(AU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重要的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导致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具有独立的预后判断价值。

随着检测方法的更新及技术的进步,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主要包括13号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伴或不伴14q32/IGH的重排等染色体异常。

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可完善MM预后评估体系,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并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预后1染色体数目异常1.1超二倍体MM患者超二倍体主要表现为1、3、7、9、11、13、15、17、18、19、21、22三体型[1];另外,近年来国内也有人发现MM患者8号染色体三体,王晓炜等[2]应用荧光免疫表型和间期细胞遗传学(FICTION)技术对MM骨髓涂片进行8号染色体检测,9例MM患者中,发现8号染色体三体1例,这可能与应用FICTION技术提高了检测效率有一定关系。

1.2亚二倍体MM患者亚二倍体主要表现为6、8、13、14、X、Y单体型为特征;其中13号染色体单体缺失及其部分缺失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染色体异常之一。

2染色体结构异常2.113号染色体异常13 号染色体部分或完全缺失是MM 最早发现的染色体异常,MM 中较常见,而且是MM预后及生存期预测的指标之一。

13号染色体异常,特别是13单体(-13)和13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13q-)与MM预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认为13号染色体上存在MM 抑癌基因,其缺失与疾病危重、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Pérez-Simón等[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析了15 种不同染色体异常在常规剂量化疗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发现13号染色体缺失是最重要的预示生存期短的预后指标,但对治疗反应无影响。

由于13q-的断裂点范围在13q11~13q14,RB1基因正好也于这个区域,因此有人推测13号染色体完全或部分缺失所致MM预后不良可能与RB1基因改变有关。

Chiecchio等[4]通过FISH技术对400例新发MM患者染色体检测发现,至少有一种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者达99%,其中13号染色体缺失:单体缺失及部分缺失约占47%。

Fonseca等[5]采用cig-FISH 技术在54%的MM患者中检测到del(13q14),所使用的探针为RB1和D13S319。

Shaughnessy等[6]采用11种探针涵盖13号染色体长臂以研究13号染色体缺失,发现86%的MM患者存在13号染色体缺失,最多的丢失位点是D13S272 (13q14.1,占76 %)和D13S31(13q14q21,占68%)两个13q14处不相连的片段。

而常见位点RB1和D13S319 的缺失频率分别是52%和70%。

目前认为丢失13号染色体整个长臂或13号染色体完全缺失最常见。

2.214号染色体异常14号染色体异常是MM最常见的结构异常,绝大多数是由于伙伴染色體与14号染色体交互易位造成;从而形成MM特殊的标记染色体14q+和14号染色体缺失即del(14)。

在MM中,应用FISH技术检测14号染色体易位,可发现约20%~60%浆细胞伴有14号染色体易位;其中,t(11;14)(q13;q32)是最常见的改变[7],占14号染色体易位的30%,其肿瘤细胞形态多为小裂浆细胞。

其他还有t(8;14)(q24;q31),t(14;18)(q32;q21),t(4;14)(p16;q32),(q21;q32)等,染色体断裂点几乎都发生在14q32.3。

Madoka Takimoto[8]及t(6;14)等应用FISH技术检测23例MM患者,发现10例伴有14号染色体易位,约占43.5%,其中11q13/CCND1占5例、16q23/MAF4例、4p16/FGFR3仅1例。

2.2.1t(11;14)(q13;q32)Takimoto等[8]应用FISH技术检测23例MM 患者,发现5例11q13/CCND1易位,约占21.7%。

t(11;14)易位造成了cyclinD1的过度表达,断裂点位于11号着丝粒端距cyclinD1基因330kb处,无主要易位集簇区(MTC),其断裂点覆盖了整个cyclinD1基因。

cyclinD1蛋白与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4和CDK6联合作用可以使Rb磷酸化而使细胞由G1期进入到S 期,是B细胞增殖的重要因子,与MM 发生关系密切。

t(11;14)导致cyclin D1基因高度表达,则可能使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出现异常。

由于人类骨髓瘤细胞系(HMCL)t(11;14)(q13;q32)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此易位可能造成MM 克隆增殖,从而使得疾病进展恶化。

临床发现有t(11;14)的MM细胞出现淋巴细胞样浆细胞的表型,且常规治疗效果较差。

研究发现有此易位的MM患者经大剂量化疗和干细胞支持后预后较好[9-11]。

2.2.2t(4;14)(p16.3;q32.3)这种染色体易位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C)方法无法发现,然而用间期FISH技术可以在15%~20% MM患者中检出,目前尚未在其它B细胞肿瘤及其它非血液系肿瘤中发现t(4;14)异常,因此t(4;14)可能是MM特有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4p16.3的断裂点位于染色体着丝粒端,距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FGFR3)基因50~100kb 处,易位到IgH 的调节元件区如转录增强子和位点控制区(LCR),引起FGFR3表达失控;同时该易位可引起4号染色体MM SET(multiple myeloma SET domain)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

由此可见,t(4;14)可同时影响FGFR3和MM SET两个基因的表达,易位形成IgH-MMSET融合基因。

FGFR3的高表达引起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受抑,而在正常浆细胞未能检出FGFR3表达。

MM SET基因可编码具有32羟基232甲基戊二酸(32-hydroxy 232-methylglutariacid,HMG)功能域的核蛋白,该蛋白具有4个PHD-锌指和1个SET功能域;这几个功能域均编码与染色质重构有关的核蛋白,与细胞生长、分化的信号调控有关。

且经过对MM SET基因的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发现MM SET基因和HRX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由此可以推测:t(4;14)(p16.3;q32.3)易位一方面引发FGFR3的高表达,使肿瘤细胞高速增殖,促进了肿瘤的进展;另一方面,MM SET基因的表达,影响着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在肿瘤的转化及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2]。

2.31号染色体异常2.3.11p-多数女性患者从冒烟型骨髓瘤发展为MM大约需4.5年时间。

在这个进程中,1p-及MYC基因重排在临床诊断MM一年前,通常只是很少部分患者浆细胞可检出;而在临床表现为MM的患者中,它们可以很快在大部分患者中检出,提示其可能直接参与疾病的进展。

Chiecchio等[13]针对1号染色体中1q21.1至1q31.3片段,予以PDZK1、CKS1B及ASPM基因监测,分别于2001年9月、2003年6月、2004年6月、2005年5月、2006年3月共取5份样本。

1p32.3-于前三份样本为阴性,而后两份分别为42%、82%;其中缺失主要在CDKN2C基因座周围。

该基因的缺失在MM患者中可检出15%,在MGUS/SMM 患者中则罕见,且伴随改基因缺失的MM患者预后较差。

这些都提示该基因缺失与MGUS/SMM向MM进展机制有很大关联。

2.3.21p31-32缺失WJ.Chng等[14]通过双中心131名MM患者进行检测染色体组的“得失”(gains and losses),发现1p31-32可能包括三个与预后相关的不连续的区域;而20p12.3-12.1可能包含两个。

经FISH检测分析,1p31-32缺失与患者生存期缩短具有相关性(24.5月比40月,p=0.01);而20p12区缺失则患者亦有生存期缩短趋向(26.3月比40月,p=0.06)。

进一步的分析指出,1p31-32对生存期的影响主要是缩短复发后存活时间,而对完全缓解期及平台期(无进展期)患者没有影响。

2.49p21异常目前认为,9p21异常影响MM预后的主要因素为位于其上的p16基因,该基因有3个外显子,编码的蛋白质长15.8 kb,含156个氨基酸。

P16具有抑制CDK4、CDK6的活性,防止CDKs与CyclinD结合的功能,进而阻止Rb基因磷酸化及抑制转录因子E2F的解离,达到调控细胞增殖的目的。

p16失活的主要方式是5’CPG甲基化,约占40%~70%。

在MM S期中p16甲基化浆细胞(PC)计数常为无甲基化者的2倍;且p16甲基化水平通常与血浆β2-MG、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15]。

2.517p13-异常抑癌基因p53可调控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凋亡与分化,而17p13的缺失导致P53基因的缺如,是浆细胞疾病进展的继发性改变。

该异常与侵袭性病程和短的生存期相关,其检出率各家报道不一。

Chang等[16]采用cig-FISH技术在20%的MM患者中检测到P53基因缺失,且在9例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MM患者中检测到8例有p53基因的缺失。

Schop等[17]采用FISH技术在15%的MM患者中检测到了p53基因的缺失。

3复合染色体异常MM患者通常会出现多种染色体异常合并存在的情况,而并非仅单个染色体的缺失或易位。

常见的复合染色体异常主要有14q32/IGH基因重排伴13染色体的全部或部分缺失。

Madoka等[8]通过对23例患者FISH检测发现:14q23基因重排有10例(43.5%),其中11q13/CCND1 占5例、16q23/MAF 4例、4p16/FGFR3 仅1例;该10例中有9例伴随13-/13q-。

13号染色体异常包括-13 7例(70%)、13q14- 2例(20%)。

他们认为MM患者中14q32基因重排与13号染色体异常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Laura Chiecchio等[4]通过FISH技术对400例新发MM患者染色体检测发现,至少有一种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者达99%;其中13-占47%,IgH基因重排占46%,16q23-占21%,t(11;14)易位占14%,t(4;14)易位占13%,超二倍体为57%。

t(4;14)易位患者中约40%合并13-。

國内也有类似的报道,如王迪等[18]对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滴片进行FICTION检测,结果20例患者检出t(4;14)4例,t(11;14)6例,t(14;16)1例,p53缺失3例,13q缺失8例;其中具有一种以上染色体异常占80%(仅4例未检测出上述5种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改变的占6例(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