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4)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5)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6)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09北京卷) 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院内 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 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发展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 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它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两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元朝进一 步发展,明清时则空前强化,达到了顶点。 制度内部存在的两个矛盾: 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长城一带
陇西
东海
南海
秦都咸阳宫殿用砖
秦调兵虎符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五代十国 分裂局面 的形成
(907—960)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5.废行省,设“三司”
秦汉:郡、县两级制 东汉:州、郡、县 唐: 道、府(州)、县制 宋朝:路、府(州)、县 元朝:省—路—府州—县
(2007上海历史)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
三、选官用官制度
朝代 汉代
魏晋南北 朝 隋唐宋—
制度 察举制
方法 推荐征召
依据 孝悌 廉正
门第
九品中正制 选拔推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才学 知识
作用: ①选官任命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 ②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庶族平民 得以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③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文化教 育的发展 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局限性:考试单一Βιβλιοθήκη 忽视了其他能力皇帝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密 侍 殿 侍 院 卫 前 卫
马 军 司 司 步 军 司
财政
三司使
高考历史线索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特征

1.知识线索
三、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 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 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 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 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 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 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 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水平的提高。
3.典型例题 二、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及趋势 【典题2】 (2013· 重庆文综· 5)《明史 》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 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 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 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 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 此表明,明朝内阁 题干佐证选项信息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3.典型例题
一、揭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内涵
【典题1】 (2012· 高考新课标全国 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 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 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 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 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 出当时( 理解关键信息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 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 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解析审题 角度释解 对点突破
突破 1、(2013· 广东潮州二 高考命题常会设置迷惑项 【解析】材料本身没有反 模)有学者指出:“古来 来考查中央集权与君主专 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 映内阁职权的变化及内阁 制的概念内涵。复习备考 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 官员事务是否繁忙 ,故排 时,抓住“演变”,归纳 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 除 A、C两项;D项不准确, 区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强 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 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服从皇 化皇权措施与加强对地方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 帝命令的信息;“惟揣摹 管辖的中央集权措施;从 祖、清圣祖(康熙)四人 此样本为急”体现了在清 演变分析其趋势,透过趋 而已。”这里的“国家政 代僵化的政治体制下 ,官 势揭示演变的本质,从皇 体”指( ) 员拘泥规制的情形 ,故选B 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性、 A .王位世袭制 项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等认识 B .宗法分封制 C .中央集权制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 D .郡县制▼ 权制度的内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一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与选官制度。
西汉的刺史(专管)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取的重要教训是
但是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
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 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 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包括皇帝制、 九卿制等,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 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 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西汉巩固 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颁布了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
“举秀才,不识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元代的御史台 ①②③
D.
戊戌变法时,建议废除八股取士;
CB D B
明朝的厂卫制度 有利于出身不高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D.
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②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商鞅变法。
科举制的发展
隋文帝创立,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北宋时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 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变法中废除明经诸科,设明法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 务策; 明朝科举 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的文体一定要八股 文,从此八股取士成为明清两代的选官方式。 戊戌变法时,建议废除八股取士; 1905年,清末新政中正式废除了科举制。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高中历史知识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从秦到清)

分封制和郡县制异同
分封制
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 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 是按地域划分的
异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 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 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 力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 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 禄没有封地
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宗 法 制 毁 坏
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 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 责他不懂礼(《论语· 八佾篇》)。卿大 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 力的一种表现。
争 霸 开 始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 缪公、楚庄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 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燕、秦、楚、齐( 田齐)、韩、赵、魏
(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中央制度的变化)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2.唐末至五代的割据战乱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汉 武 帝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 出现王国问题;汉景帝平定七 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 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 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 了中央集权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秦汉:郡、县两级制 东汉:州、郡、县 隋唐:州、县两级制 宋朝:路、州、县
元朝:省—路—府—州—县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作用

专制 主 中 央 集杈 制 零 … 的 形成 、 发展及作
舞
j
:
口 雷慧清
专 制 主义 中央集权 制度 是高 考关注 的一 起 君主集权 的政治 体制 , 尤其是地方 县制 的确 个重点 部分 。在命 题方 式上 主要 以选择 题 为 定 , 强 化 了 国君 在政 治 上对 国家 统 一 控 制 的 主, 尤 其是新 材料 、 新 隋景方 面 的命 题 。这一 权 力 。这为 秦建立 专制 主义 中央集 权制 度提 制度 的基本 特点 是地方 和个 人完 全服从 于 皇 供 了成 功 的经验 。 帝, 皇帝拥有超越= F 任何束缚 的绝对权力。 本 5 .地理 原 因: 由于 中国属 于大 河 文 明 , 土地 束缚 了过 多 的劳 动力 , 文 主要 谈谈 专 制 主义 中央集 权 制 度 的形 成 、 以农业 生产 为 主 , 无 法更 多 的发展 商业 与手工 业 。而且领 土 面 发展 以及对 中国社会产 生 的作用 。
2 . 建 立( 秦朝)
1 .经 济上 :维 护封 建经 济 基础 的需 要 。
主阶级 也需要 一个 强有 力 的中央政 权来保 护 秦统一后 , 为适应统一国家管理的需要 , 土地所 有制 , 镇 压农 民的反抗 。 这种 封建 的生 在继 承商鞅变法设立 县制的成果 、 实践 韩非子 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 , 秦始皇确立 了皇帝制 度 , 产 方式 决定 了 中央集权 制 的建 立 。
一
。 _
0 ,
曩
历史 ・ 考 点连祝
中央集权 政治 制所 需要 的理 论基础 。 从此 , 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 ,专制主义中 央 集权 的制度 得 以巩 固 。 4 .完善 ( 隋唐 ) 隋唐时期 , 统治者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 开 创 了三 省六 部制 、 科 举制 。 三 省六 部制使 得封 建 官僚 机构形 成完 整严 密 的体 系 ,将相 权一 分 为三 而且 互相牵 制 和监督 ,从 而削弱 了相 权, 保证 了皇权 的独尊 ; 科举制 的创 立 和完善 扩大了官吏来源 ,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 把 读书、 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 是封建选官 制 度 的一大 进步 。 中央把选拔 人 才和任 命官 吏的权 力 , 从 世 家大族 手 中集 中到 中央政府 , 加强 了 中央集权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三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 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 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意颁,行职范。拟权围 出具统体领办中央法机,构待皇不帝能批统准率后六方部可
对影皇响─权─陈茂制约同皇《权中国历不代能选制官约制皇度权》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朝代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
秦朝(确立): 汉朝
隋唐 北宋
元
明清(顶峰)
(前221-前207年) 前202-220年) (581—907) (960—1127 (1271—1368
汉代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九卿
执行机构
.
唐代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诏令) (负责执行) (封驳审议)
吏 户礼 兵 刑工 部 部部 部 部部
特点:①相权一分为三,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 于加强皇权;②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 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
权力 来源
职责
职权 范围
对皇权 影响
宰相
.
内阁官员
权力 来源
职责
职权 范围
对皇权 影响
宰相 宰相制度
.
内阁官员 皇帝信任
权力 来源
职责
职权 范围 对皇权 影响
宰相 宰相制度 参与决策
.
内阁官员
皇帝信任 侍从咨询 (无决策权)
权力 来源
宰相 宰相制度
职责 参与决策
职权 范围
对皇权 影响
统领中央机构
.
内阁官员 皇帝信任 侍从咨询 (无决策权) 不能统率六部
宰相
内阁官员
发的奏常布而不有权来职命 同 行 的(力源责 …令 之事阁…而 ,;臣宰已 甚而)宰参相…其至阁相与制决具…职事臣度策有宰务毕则相执也之只与行只后有(阁权是方遵皇 侍无臣,承上 从帝从决还遇上奏 皇信咨策有事启帝明任询权很都下的也)可大,旨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
君、相
中央集权
↘
中央、地方
如果你是君主你会从哪些方面加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皇帝有哪些苦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 是削弱相权,加强君主对中央权力 的控制; 二、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 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 管辖; 三、对国人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中书省
行省制 度
宣政院 (藏)
明:废丞相, 设内阁 清:军机处(雍
正)
改土归流(西 南) 理藩院(蒙、 新、西)
监察体制
思想控制
(文化专制)
.
.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 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 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
宋代
皇帝
三司(财政)
分割宰相 财权
行政 枢密院(军事)
宰
分割宰相 军权
相
分割宰相
.
行政权
明代
皇帝 吏 户礼 兵 刑工 部 部部 部 部部
.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 相!”
——《神宗实录》卷 请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 设的宰相吗?
内阁首辅==宰相
——《汉书·公孙贺传》 汉武帝任命公孙贺为丞相。他以首叩地,痛哭流涕 地恳求汉武帝说:“臣生长在边远的地方,出身低微, 又因长期在军队中任职,才能低下,实在不敢当丞相这 个职务。”汉武帝虽然被他的忠诚感动得流泪,但未接 受他的请求,命令手下人“扶起丞相”。公孙贺再三推 辞,长跪不起。汉武帝无奈起身拂袖而去,公孙贺迫不 得已,只得接受相印。出宫后,他对随行的幕僚说: “武帝太贤明了,我任丞相一定会有不称职之处,一旦 出现纰漏,必遭横祸。”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朝代
中央官制 地方行政
秦朝(确立): 汉朝
隋唐 北宋
元
明清(顶峰)
(前221-前207年) 前202-220年) (581—907) (960—1127 (1271—1368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武帝: 三省六 频换丞相 部制 中外朝制 政事堂
汉初: 郡、国二制 并行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汉武帝: 三省六 频换丞相 部制
中外朝制 政事堂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中书省
明:废丞相, 设内阁
清:军机处(雍
正)
监察体制
思想控制
(文化专制)
.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 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 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 座位。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答: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 断强化。
.
古代中国领土辽阔、 人口众多,中央如何有 效的对地方进行管辖?
.
行省就是郡县的发展。行省的 全称叫“行中书省”,意为代行中 书省权利统治地方。元统一后在中 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其班底仿中书 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
唐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中最大的一处皇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其父李渊营建的
B 消暑“夏宫”.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
汉武帝时代丞相的任职离职情形表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髦 田千秋
离任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去世 下狱死 下狱腰斩 昭帝时. 死
任职时间 1年2月 3年8月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3年 2年10月 2年7月 8年3月 12年2月 1年2月 2年(武帝时)
.
秦朝中央官制示意图
三公
九卿
.
秦桧 南宋高宗时
任宰相
诸葛亮 蜀汉丞相
曹操 东汉末代皇帝汉献 帝(刘协.)的丞相
初,贺引拜为丞相,不受印绶,顿首涕泣,曰: “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材诚不任宰相。”上与 左右见贺悲哀感动下泣,曰:“扶起丞相!”贺不肯起; 上乃起去,贺不得拜。出,左右问其故,贺曰:“主上 贤明,臣不足以称,恐负重责,从是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