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检验科实验活动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引言实验室中的实验活动,尤其是涉及到生物领域的实验活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生物危害性。
为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进行实验活动前,有必要对实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本报告就实验活动的生物危害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
二、实验背景本次实验活动旨在研究细菌的增殖过程,通过培养细菌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分析细菌的增殖速率以及环境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三、生物危害评估根据实验活动的性质和目的,本次实验涉及到的生物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风险:实验活动中使用的细菌可能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存在感染风险。
误操作、实验器材的不当处理或细菌暴露可能导致感染事件的发生。
2.毒性物质:实验中所使用的细菌培养基、酶切剂等物质可能具有毒性,误接触或吸入可能对实验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
3.遗传物质:实验中使用的细菌包含遗传物质,若遗传物质泄漏或误操作可能对环境和实验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根据以上评估,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安全。
四、防护建议基于生物危害评估结果,下面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1.实验操作人员应经过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熟悉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了解细菌的危害性和应急处理措施。
2.实验操作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以防止细菌直接接触皮肤、吸入或飞溅进入眼睛和口鼻。
3.实验室应配备安全实验台和生物安全柜,确保实验台面的材质易于清洁,防止细菌滋生和繁殖。
4.细菌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细菌外泄和污染环境。
5.严格控制细菌培养基的使用和处理,避免误吞食或皮肤接触。
6.在实验过程中避免纯化细菌时的气溶胶产生,可采用安全离心机或其他无菌操作方式。
7.实验后,将实验器材、废弃物进行正确处理,避免细菌污染的扩散。
五、结论本次实验活动涉及到的生物危害较为明显,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生物危害对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危害。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3、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3.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3.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5.2.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5.2.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3.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3.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3.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3.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该菌表现为阳性。
5.3.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一例肺炎克雷伯氏菌引起山羊死亡诊断报告

疫病 防 治
一 例 肺 炎 克雷 伯 氏菌 引起 山羊死 亡 诊 断报 告
黄 宇 何 宏 勇 李军 ,。段 振 华 甘 一 波 唐 第深 吴翠 兰 , 闭炳 芬 , 潘艳 , (1,广 西玉林 市动 物疫 病预 防控 制 中心 537000;2,广 西兽 医研 究所 530001; 3.广 西兽 医生物技 术重 点 实验 室 530001)
201 7年 7月 ,广西玉林 市某 养殖户送检一份羊病料 。通 过 对该病料进行剖检和实验室诊 断 ,最终确定该病 例是 Fh肺 炎克雷 伯菌引起 的,然后对其 他山羊进行 防治性措 施 ,得 到 较好效 果 ,现将具体 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方法报道 如下 。
1 发 病 情 况 2017年 7月 1 1日,广西 玉林 市某 养殖户 山羊 场发现 1 只羊表现为精神 沉郁 、呼吸急促 、体温正 常 ,然后对其进行 坩 药 治 疗 ,经 过 4h后 , 该羊 死 亡 。 第 3天 又 有 2只 羊 死 亡 。 该 养 殖 户 立 即送 病 死 羊进 行 疫 病 检 测 。 2 病 理 变 化 剖检发现除肺脏有m血外,其他脏器无 明显 的病理变化。 3 材 料 与 方 法 3.1 材 料 3.1.1 主要 仪 器 和试 剂 PCR仪 、凝胶 成像 系统 ,购 自 Bio—rad公 司 ;血 平板 、 胰 蛋n胨大豆 肉汤 、麦康凯琼脂 ,购 白北京路 桥技术有限 责 任 公 司 :细 菌 DNA提 取 试 剂 盒 、2xTaq MasterMix、DNA Markerl00 bp Ladd 快 速 琼 脂 糖 凝 胶 DNA 回收 试 剂 盒 等 , 均购 F{北京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 限公 司;药敏纸片 ,购 自杭 州 滨 和 微 生 物试 剂有 限公 司 。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1000字
克雷伯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寄生。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
染病原体,可以引起各种感染,例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等,并且有一定的耐药性。
因此,针对其生物安全评估非常重要。
首先,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广的耐药性谱,尤其是对多种抗生素的
耐药性。
其主要耐药机制包括菌体外层膜和药物靶点的改变等。
此外,肺炎克雷伯菌还可以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导致细胞损伤
和机体炎症反应等。
因此,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对人体健康具有严
重的危害。
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
其可在医院内通过人际
接触、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同时也可通过宿主(如家畜)在环
境中传播。
因此,在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动物饲养管理等方面,需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其传播。
最后,肺炎克雷伯菌在医学和科研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
如在研究克雷伯菌耐药性机制、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可以利用肺炎
克雷伯菌作为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肺炎克雷伯菌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
为防止其传
播和感染,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开展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同时,也需要深入研究其耐药性机制、生物学
特性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特征,以促进治疗方法的研发和防控措
施的制定。
肺炎克雷伯菌微生物和评估报告

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
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
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
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
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
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
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
该菌表现为阳性。
7.肠毒素测定对小儿肠炎患者除了要做菌种鉴定外,尚需做肠毒素测定以明确被检菌的致病力。
肺炎克雷伯菌乳房炎的致病机理及其耐药性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乳房炎的致病机理及其耐药性分析李海源莘县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聊城 252400摘 要:肺炎克雷伯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
奶牛场通常用抗生素对其进行治疗。
但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越来越高,给疾病治疗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乳房炎,本文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阐述,特别对生长特性、基因编码和种属等进行了介绍,同时对肺炎克雷伯菌目前的危害情况进行了概要,对其毒力因子中的荚膜多糖、脂多糖、黏附因子、铁载体和外排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概述了肺炎克雷伯菌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性特点。
只有加深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了解,才能够有效降低该病菌引起的乳房炎发病率,促进奶牛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关键词:乳房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毒力因子文章编号:1671-4393(2023)11-0039-06 DOI:10.12377/1671-4393.23.11.080 引言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在养殖过程中乳腺部位受到外部物理、化学或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而导致炎症反应的一种常见疾病。
患病乳房内部会发生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乳汁中体细胞数量增多、pH值大于7.0,NaCl的含量增高,电导率上升,细菌学鉴定为阳性等[1]。
奶牛乳房炎是一种危害牛群范围广的疾病,国外发病率可达25%~60%,国内的平均发病率可达33.4%[2]。
我国每年由于乳房炎而淘汰的奶牛占总淘汰奶牛数的10%,经济损失高达6 亿元人民币[3]。
奶牛乳房炎致病微生物主要分为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和环境型病原微生物,其中环境型病原微生物占主要地位[4],主要包括大肠杆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沙雷氏菌、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垫料等牛舍环境中,感染细菌后,可引起乳房部位发生急性红肿,坚硬且有触痛,乳汁呈絮状或水样,严重者产奶量显著下降[5]。
其中的肺炎克雷伯菌还能进一步感染奶牛尿作者简介:李海源(1973-),男,山东莘县人,本科,高级兽医师,研究方向为畜禽屠宰检疫技术。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临床危险因素分析肺炎克雷伯菌是临床常见致病菌,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由于对三代头孢等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1],常导致严重的医院感染,使抗感染治疗相当困难。
研究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是早期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对一组呼吸系统感染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病例作一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医院感染肺炎由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引起41例作为病例组,非产ESBLs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59例作为对照组。
医院感染肺炎诊断标准按文献相关标准[1,2],主要条件为咳嗽、咳痰,双侧或单侧肺有湿音或叩诊浊音,肺部X线胸片显示新的或进展性渗出病灶,次要条件有发热(体温≥38℃),周围血白细胞(WBC)≥10×109/L,深部痰细菌培养阳性。
1.2 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用统一表格,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侵袭性治疗(气管切开或插管、留置导尿管、引流管、鼻饲管)、抗菌素使用等项目;住院时间为入院至分离鉴定出菌株的时间;抗菌素使用为分离鉴定出肺炎克雷伯菌株时的前15d情况。
(2)标本采集:清晨嗽口后用力咳痰,立即送检,连续2~3d,或经吸痰管或气管插管吸引,或用防污染毛刷刷取痰液。
合格标本为痰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镜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镜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
(3)细菌鉴定、药敏及ESBLs检测: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英国先德荧光快速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系统,鉴定细菌及药敏试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粪肠球菌ATCC33186进行质控;ESBLs菌株的确证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规定,采用抗菌药物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μg/10μg)与头孢噻肟抑菌圈直径差值、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μg)与头孢他啶抑菌圈差值来判断,当二种抗菌素中任何一种加克拉维酸后抑菌圈直径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相比,增大值≥5mm时,判定为ESBLs阳性。
肺炎克雷伯实验报告

肺炎克雷伯实验报告肺炎克雷伯实验报告近期,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全人类的心。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科学家们纷纷投入研究工作。
其中,克雷伯实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肺炎克雷伯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加深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克雷伯实验。
克雷伯实验是以德国医生克雷伯(August von Wasserburg)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9世纪末的一项实验中,通过注射肺炎球菌病原体,成功诱发了肺炎病症。
这一实验为后来的肺炎研究奠定了基础。
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
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则是近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炎。
科学家们通过克雷伯实验,试图模拟和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这一疾病。
在克雷伯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从患者身上提取到新型冠状病毒样本,然后通过繁殖和培养,获得足够数量的病毒。
接下来,他们将病毒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是否能够引发肺炎症状。
通过这一实验,科学家们可以了解病毒的致病能力、传播途径以及对不同动物的影响。
克雷伯实验的结果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实验可以确定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具有人际传播的能力。
如果实验动物感染了病毒,并出现肺炎症状,那么就可以推断人类之间的传播也是可能的。
其次,实验还可以评估病毒对不同动物的感染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如果实验结果显示病毒对某种动物高度致病,那么就需要加强对该动物的防控措施,以避免病毒在动物群体中传播。
然而,克雷伯实验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实验动物和人类的生理结构和免疫系统存在差异,因此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人类实际情况有所偏差。
其次,为了进行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实验动物,这引发了动物保护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科学家应该在尽量减少动物使用的前提下,寻找其他更合适的替代方法。
尽管克雷伯实验存在一些争议,但它仍然是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克雷伯菌
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的胃肠道内,是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细菌,可引起典型的原发性肺炎,该菌在正常人鼻咽部的带菌率1%~6%,但在住院病人中可高达20%。
该菌是酒精中毒者、糖尿病人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肺炎克雷伯菌也能引起各种肺外感染,包括肠炎和脑膜炎(婴儿)、泌尿道感染(儿童和成人)及败血症。
近十几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感染和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社区感染和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肺炎克雷伯菌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无芽胞,但有明显的荚膜。
兼性厌氧,对营养的要求不高。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主要是痰标本。
2.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和或MAC选择性培养基,于37℃孵育过夜。
可分别形成较大的、凸起、灰白色粘液型的菌落以及MAC上红色(易扩散至周围的培养基中)、大而厚实、粘液型光亮的菌落。
这些相邻的菌落容易发生融合,用接种针沾取时常可挑出长丝状的细丝。
3.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但在菌体外有明显的荚膜。
4.生化鉴定该菌氧化酶阴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动力阴性、吲哚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VP试验阳性、脲酶阳性。
5.生长试验该菌不能在5℃和10℃生长,但能41℃生长。
6.荚膜肿胀试验可利用特异性的抗血清进行荚膜肿胀试验以鉴别本菌属及类似菌属。
将待测菌接种于华-弗(Worfel-Ferguson)培养基上(有利于荚膜的产生),经35℃、18~24h培养后,取一滴培养物加于载玻片上,加墨汁一滴或美蓝液一滴,再加入抗血清1接种环,混合后加盖玻片,置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在菌体周围出现较大的空白圈者为阳性。
该菌表现为阳性。
7.肠毒素测定对小儿肠炎患者除了要做菌种鉴定外,尚需做肠毒素测定以明确被检菌的致病力。
可用兔肠接扎试验、细胞形态变化等方法测定。
四、细菌的防治
目前几乎所有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都携带有耐氨卞青霉素和羧卞青霉素的R质粒,由于该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一直不断增强,所以临床一定要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用药。
该菌为条件致病菌,易感人群主要是免疫功能较低下者。
因此应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并作好家庭、社区和医院的消毒。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肺炎克雷伯菌属于三类,BSL-2。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
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
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
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
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
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
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
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
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
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
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
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
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
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
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我院检验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要求建设和装备。
本次评估是从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因子的特性开始,对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对所能产生的风险制订了相应的消除、降低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并对所涉及的设施、设备、人员进行了评估,制订了一系列相应文件,已经将已知和未知的风险降到了可接受程度,实验室具备开展肺炎克雷伯菌检测的条件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