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轮回中探寻——《我与地坛》(史铁生)、《妞妞》(周国平)、《此生未完成》(于娟)读后感
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过去语文科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之一,但现在中学生对语文科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教师把充满感性、人文色彩浓厚的语文课讲得过于死板,在课堂上理性十足、有板有眼地咬文嚼字以致学生觉得难以把握且枯燥无味应是主要的原因。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成了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成了语文教师的头等大事。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性的学科,这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较之其它学科更富有感染力。
中学课本中有很多和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优秀作品,在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充满着对人生、对亲朋好友、对人民、对祖国、对大自然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
教师要利用学科的特点,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让课本内外的万紫千红、奇山异水去吸引学生,让学生上语文课时感到是在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参与生活,感受生活,在学习中获取感动,获取美,从而变得愿学、乐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激情,要有对生活的激情和对教学的激情。
这种激情通过老师的行动、语调和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热爱体现出来。
这种激情要贯穿整个授课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你拼搏的精神,感到你全身心都沉浸于课文中,陶醉于教学中,并受你的感染而一同陶醉其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是因为表现出学识而让学生尊敬,更重要的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和充满激情的发挥而感动学生。
因为激情是打动人心的最重要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
”我们说语文科的人文色彩浓厚,这种人文色彩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形成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
文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熏陶的好时机。
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以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和作品产生共鸣,与作者进行对话,与精神进行对话,在对话中品读生命,陶冶格调,吟咏文化。
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11篇)

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11篇)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11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读后感(精选11篇),欢迎大家分享。
史铁生散文集《我与地坛》读后感1在寒假里我读了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讲述了史铁生的童年时光和双腿残废后所面对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写了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描写,真实又深刻的表达了他对于不幸,苦难的理解,并理解了自己母亲母爱的伟大。
21岁的时候,史铁生双腿就瘫痪了,这对一个正处于意气风发,挥洒青春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充满了暴躁和绝望的情绪,所幸的是,家边那片荒芜的园地给了他心灵的栖所,在他消沉的日子里给了作者很多安慰。
史铁生并没有放弃自己,他不断地思考着人生,寻找着希望,最终凭着自己顽强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阴霾。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什么样的遭遇都是最适合自己的。
就像史铁生,他虽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
但若不是这样,他或许永远不会有深沉的思考,不会去揣摩母亲那些不曾说出口来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样无私深沉的爱,不会有一个可以寄托感情的地坛,不会去关心到许多生活的细节,更不会因为没有出路而成为一名作家。
在我为挫折失败抱怨的时候,也不应该逃避,而是换个角度想想,这是否给了我什么教训,是不是在提醒我还要更加努力。
在《好运设计》这一章中,史铁生试着为来世设计一场自己满意的人生,却意外地发现,如果少了困难和缺陷,是无法塑造成让人满意的人生的。
这时,他终于明白如何面对自己的瘫痪,并说出了“上帝爱我”这样的话。
一个瘫痪的人不去怨恨命运,而是说出这样的话,多么不容易啊。
文章里,史铁生提到母亲是总有一点懊悔的样子。
在他母亲在世时,作者总是对母亲很不尊重,也不会去体谅母亲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后,史铁生才懂得母亲对自己的操心,无奈却已经失去了机会。
回到存在本身_细读史铁生的_我与地坛_李德南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突然去世,文学界一时哗然。
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不少作家、批评家和读者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对史铁生的追怀。
《我与地坛》影响甚巨,在史铁生去世之后,这部作品不断被提及。
不管是批评家还是普通读者,要理解史铁生或其创作,都很难完全绕开《我与地坛》。
一、《我与地坛》与中国当代散文写作伦理的变迁虽然《我与地坛》具有艺术上的自足性,但是要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还是需要有一个历史的视野。
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把它放置在中国当代散文史的脉络中进行观察才能得到恰切的理解。
散文并无固定格式,书信、日记、读书札记、旅途见闻,甚至墓志铭,都属散文之一种。
散文也有多种功能,可言情,也可载道;可记事,也可状物。
依照不同的功能,散文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态。
遗憾的是,在进入当代以后,散文因被看作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它所蕴含的功能就自然而然地被削减了,散文的写作形态也因此变得异常单一,有真性情、诚实、可信的文字实在是太少太少。
特别是在建国后一直到八十年代,报告文学占据显赫地位,其他形态的散文尽管没有完全消散,却也被格式化了,写什么,怎么写,为谁写,都有一定的规则。
报告文学读多了,人是会厌倦的;过于宏大的叙事与抒情,也很容易让人退避三舍;动辄盲目升华,既不可信,也不可亲,甚至会让人觉得无法接受。
在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革新实验,在1980年代,甚至是在1970年代就已在酝酿;小说写作的革新实验,在1980年代中期也形成浩大声势,硕果累累;散文变革获得较大进展,却要等到1990年代初。
《我与地坛》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它的初稿写于1989年,1990年定稿。
虽说史铁生谈不上是中国当代散文变革的主将,《我与地坛》却堪称是这一变革中的一枚重要果实,是这次革新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
要说《我与地坛》的文学史意义,恐怕就在于它有效地让散文从过分政治化的境地中脱离开来,切实地回到了存在本身。
二、有“我”的写作从中国当代散文史的序列来看,《我与地坛》有一个特点很值得我们注意:它的写作,不再是为工农兵代言,而是回到个人存在的具体性,直接面对史铁回到存在本身———细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李德南青春热评主持人◎刘涛青春热评存在与影响55生自己的存在处境发言。
在痛苦时邂逅自己的心灵家园《赤壁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 最新

作者
苏 轼
朱 自 清 史 铁 生
原因
心情
做法
结果
作者
原因
心情
做法
结果
苏
被贬黄州,
轼
生活穷困
愀然
夜游赤壁 与客对话
朱 局势动荡,产生“不知
自 何处去”的惶然;家庭 颇不宁静 夜走荷塘,
烦忧,嫡父庶母的钱财
清 紧逼,另一方面是妻子
赏荷塘观月色
孩子的抚养需求
史
铁
忽地残废了双腿
苦闷
静坐地坛
生
找不到工作
烦躁
二、细读文章,思考:风光何样,让他们忘记了伤
痛?(分组思考讨论,完成问题,小组代表展示答案)
苏东坡: 赤壁之下悟人生
朱自清: 月下荷塘思江南
史铁生: 躲进地坛问死生
1、月下赤壁有多美?
2、苏子感受如何? 情感有何变化?
1、月下荷塘、塘中月 色、荷塘四周的景物, 各美在何处?有什么特 点? 2、作者心情是怎样的? 他为什么又想到了江南?
有所悟, 与客大醉, 船上大睡。
回想热闹、风 流的江南,寻 得宁静快乐自 由的生活,精 神上得到满足
悟透生死, 坦然面对
2、仔细观察表格,你觉得三人的共性在哪里?
1、都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有满心的伤痛或烦恼。 2、都是就近原则,苏轼夜游黄州赤壁,朱自清踱近清华荷塘,史铁生躲进 家门口的地坛。
3、他们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大自然风景作为共鸣的基点,纾解内心的郁闷 伤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完成了矛盾自我的和解统一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黄州:走向成熟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黄州被贬的 生活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 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 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 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 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 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聆听思考的灵魂——《我与地坛》(纪念版)读后感

聆听思考的灵魂——《我与地坛(纪念版)》读后感最近借到一堆书,《我与地坛(纪念版)》这本在其中来说书名没什么吸引力,作者“史铁生”的名字却似曾相识,想着随便翻翻。
头天翻,发现是一本散文集,不大有兴趣,可翻了两天发现越翻越放不下了,每天控制不住地想翻,一个不留神,翻完了。
从《我与地坛》开始,这本集子收录了《我二十一岁那年》、《合欢树》、《秋天的怀念》、《墙下短记》、《黄土地情歌》、《我的梦想》、《好运设计》、《记忆与印象1、2》、《想念地坛》、《扶轮问路(代跋)》等作者的经典散文代表作。
作者的文笔象汪曾祺,舒缓而流畅,从容细腻。
作品里,作者毫不掩饰地述说自己的残疾一生和家庭历史遭遇的坎坷,述说自己曾经的或现在的恐惧、迷茫、乐观与怀念。
展示自己,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深刻与荒诞相结合的时代。
真的是散文集么?我读着怎么有小说的味道呢?有些我想是能写成小说的——最起码小小说,比如《我与地坛》中“长跑家”的故事,《我二十一岁那年》“我”的病的诊治,《记忆与印象2》里“我”和八子的故事,珊珊的故事,小恒的故事,孙姨和梅娘的故事等等;还有很多的人物栩栩如生,比如“2床”、“庄子”和“鲶鱼”……。
通篇读下来,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作者的思考。
想想作者二十出头的年纪就下身瘫痪了,真的是除了发呆、读书、思考没什么别的好干的。
二十出头的年纪……感慨呀!记不得哪本书上看到的,最惨的盲人不是生下来就盲的那种,而是看到过,后来又看不到的那种。
他们是见过美的!命运又剥夺了——这才最惨。
二十出头残废了也是相类的吧。
但相反记不得哪本书上也说过类似下面这句:上帝剥夺了你的什么,就会同时给你另一个什么。
作者青年残障经历了恨不能与世离别的思想波动,蜕变成为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恰恰引爆了自身的潜能,取得成功。
不能不说是天意二字。
世间因此而少了个爱好体育的毛头小伙,多了个文学骄子,是我们的幸福。
读完全部,我百度了一下作者,发现他居然已经过世了。
残缺中的完美——《我与地坛》赏析

规定: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条例》不仅明确了公文格式一般应具备哪些要素,而且对每一要素的写作也提出了有关要求。
如:公文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公文的紧急程度分为“特急”、“加急”,发文机关标志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加“文件”二字组成,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公文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等等。
2.公文主体层次分明。
内容较多的公文为方便读者阅读,便于准确理解内容,一般采用条款式介绍,不用过长的自然段,而且自然段中多有主题句,层次一般不超过3个级别。
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文17000余字,分为“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九、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共九个大的层次,基中三至九层次,用了二级层次(一)、(二)、(三)等。
3.公文行文语言得体。
列宁指出:“文体应与内容相呼应,文章的语气和口气应适合文章的论旨。
”(克鲁普斯卡娅《向列定学习工作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诏策》中作过这样的论述:“治戎燮伐,则声有荐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
史铁生《我与地坛》作品鉴赏

史铁⽣《我与地坛》作品鉴赏史铁⽣,中国当代⽂学史上极有影响⼒的⼀位作家,以其特殊的⼈⽣经历⽽备受⼴⼤读者敬佩。
1951年,史铁⽣于北京出⽣。
1967年从清华附中初中毕业,两年后,响应国家号召,在延安地区的清平湾下乡插队务农。
然⽽,不幸的是,在1972年,史铁⽣因为⼀场⼤病导致双腿瘫痪,不得已回到北京治病。
在21岁⽣⽇的第⼆天,史铁⽣住进了北京友谊医院,因为当时有限的医学技术条件,史铁⽣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
双腿残废的严酷打击,没有⼯作、没有去路的⽣活,让年轻的史铁⽣⼀下⼦就失去了⼈⽣的⽅向。
在这样的茫然之中,史铁⽣⽆意间在⼀个下午摇着轮椅来到了地坛。
从此⼗五年⾥,⽆论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天⽓,史铁⽣⼏乎都在地坛待着,有时候是⼀天到晚,有时候是⼀⼩会⼉。
就是在这样的寂静与孤独中,史铁⽣思考着⽣与死,思考着⼈⽣以及命运,不断地和⾃⼰的残疾做着⽃争,最终看开⼀切,并创作出《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实际上是⼀篇散⽂,记录着⼗五年⾥,史铁⽣在地坛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变迁,以及他对⼈⽣的思考与反省。
⽂章虽然不长,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却处处充满哲理,给⼈以启迪,并激励着着⼈们对⽣活的希望。
第⼀、《我与地坛》可以说是史铁⽣遭遇突变、战胜苦难、收获成功、淡然处世的记录史。
⼗五年在地坛对⼈⽣进⾏思考与反省后,史铁⽣以⼀种近乎禅意和佛学的思想,阐述了⾃⼰的⼈⽣观和世界观。
1、运⽤顺从命运⾃然发展的观点,总结出对于⽣与死的思考:初进地坛,史铁⽣是⽆意识的。
地坛那时还是⼀座废弃的古园,没有被开发,⼈迹罕⾄,荒凉破败,情形和史铁⽣当时的⼼情很符合。
因⽽史铁⽣这样形容⼆者的关系:“它为⼀个失魂落魄的⼈把⼀切都准备好了。
”在最初⼏年,史铁⽣⾮常迷茫绝望,常常⼀个⼈摇着轮椅来地坛,和别⼈上下班⼀样,或是静坐着发呆、看书,或是躺着看着⾝边的事物。
那时史铁⽣的⼼绪是很失落的,他常常⼀连⼏⼩时专⼼致志的想着关于死亡的事情,想着⾃⼰为什么要出⽣。
《我与地坛》读后感:透过死亡看生命

《我与地坛》读后感:透过死亡看生命张美威《我与地坛》讲述的是史铁生在失去双腿后摇着轮椅在地坛中不断思考的结晶。
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人从缚蛹到成蝶的过程,是一个人从死走向生的过程。
那么,史铁生的生与死是如何的呢?又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样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我与地坛》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史铁生的死与史铁生的生。
所讲的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史铁生经历过死一般的痛苦,和在寻死的漩涡不断挣扎的过程。
在因病行走艰难而即将进入北京友谊医院时,史铁生曾在医院门前有着这样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要再这样走出来。
”只言片语,却可以窥见史铁生在清楚自己可能面对无法预料的疾病前,宁可直接赴死,不愿活着残缺。
基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史铁生此时对于未知的孰好孰坏的未来抱有怎样的悲观态度,以及正经受着悲观给自己所带来的折磨与煎熬。
很不幸,上天似乎要给史铁生持续的苦痛。
在风华正茂的二十一岁,史铁生失去了双腿,因此陷入了夜的黑暗。
而后,史铁生沉浸在自己的悲痛中。
在这段时间,史铁生几乎每天都要去离家不远的地坛,在那儿,史铁生咒怨这世事的不公,生起无数次的赴死的念头。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甚至于说出“我一连几小时想着关于死的事。
”而这足见,史铁生寻死的念头已经成熟,或许在某一瞬间,他已经有详细的死亡计划。
史铁生似乎真的要诀别这个世上了。
可史铁生并不愿意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选择在思考死的问题后,思索起生的意义。
“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一刻,史铁生参透了死生的哲学,他不再紧紧抓住死的问题不放,而是释怀。
他已经明白,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纠结于此是耗费功夫。
于是,史铁生决定“活着试试看”,因此在经历了众多苦难后,史铁生开始寻找生的意义。
而写作,便是他从一而终喜爱的事情,“写作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写作。
”史铁生将他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写了出来,也是将过去与现在的自己写了出来。
经过炼狱般的思考终于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轮回中探寻
——关于生命与死亡的读书札记
死亡,亦是花朵,不过是墨色渲染了孤寂,注定不属于此凡间罢了。
生命之花,在寒风呼啸中依旧绽放得绚烂夺目。
忽然就注意到死亡——这个似乎不属于我们的词语。
这并不是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表征,而恰恰是对生命的一种理性的思考与追问:生与死,究竟何在?
总是有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却无法被遗忘。
记得刚刚读完《妞妞》的那个晚上,我找不到心灵的方向,一不小心就很轻易地迷失在了这个太过深奥的哲学问题中。
《妞妞》展现出的是一位斗士般的父亲,毫不掩盖地与死神正面交锋,意图挽救自己罹患绝症的小小女儿。
悲剧的结局却成了人生中最惨烈、也是最痛苦的无奈,就像书里周国平与死神的那场在精神世界中尸横遍野的斗争一般。
当黑夜降临,那像是梦魇般的文字仍会在我脑海中浮现。
这并非噩梦,它只是安静地来,又安静地去,只留下一个背影让我沉思。
我想问,在这世上,有多少热爱生命、渴望生命的人只能无奈地离去,而又有多少人选择放弃生命,提前结束一生?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才能促成如此的结局?
我们要热爱生命,并且热爱生活的本质。
自杀,是一个多么懦弱而可悲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不珍视他的生命、正视他的生活,他就对不起那些身患重疾躺在床上挣扎着、渴望多活哪怕一天的重症患者;他对不起那些拥有强烈生存欲望的亡灵;他更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他们历尽苦辛将他带到这个世上,而他却在一切远远未结束之时选择弃权。
如果明天就是下一生,你将如何度过今天?我们唯有用温暖守护生命,用觉照守护健康,让生命的光彩在时间之巅完美演绎!
我又问,人生的意义是在自己眼中还是在别人眼中?人生的意义究竟要怎样去评判,庸庸碌碌的一生与默默付出的一生,又该怎样去理解?
《妞妞》中周国平曾发出这样一段疑问:“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夭折了,他究竟一无所失,还是失去了他应该享有的漫长的一生?一个老人寿终正寝了,他究竟失去了他曾经享有的漫长的一生,还是一无所失?生命的得失究竟应怎样衡量,怎样去计算?”这件事本身就是无法言明的,因为它取决于个人的人生态度。
重要的是你,也仅仅是你,愿意如何为生命绽放光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过好一生。
人生中也不曾区分主配角,因为一个真正的演员,即使是配角,他也会将这个人物演得淋漓尽致,不为别人的赞誉,只是为艺术本身乃至生活的一再追求,无论怎样的角色,都对演出的价值做出了重要的展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人生的意义不光在于过好自己的生活,也在于帮助他人,并为自己带来欢乐、被感激的成就感以及成就自我的无限感动。
我紧追不舍:若真如此,既然我生前所得到的一切荣耀、财富与权力,在我死后对我来说毫无意义,这样的人生重点又在何处?
有的人选择沉默着腐烂,有的人选择愤世嫉俗发牢骚,有的人真正怀着良知与责任去实践。
于娟曾质问道:“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我们生而为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我们被馈赠、被关爱,但是我们也有义务将关爱传递。
要知道,尘埃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我们留下的,可以是小到对他人的一点帮助,也可以是大到对国家发展乃至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点微薄之力。
正如《此生未完成》的作者于娟,那在病痛中仍挣扎着写的日记,只为了留下一点人生
体会,留下一点劝告与建议,为了我们不要等到死之将至时才遗憾自己把精力放在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上,这就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为他人传递爱意与善意,而终有一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你以及你帮助过的人都会离开这人间,而这传递关爱的精神却永久流传,那些被别人帮助又去帮助别人的人将永远行走在我们的世界上。
花叶摇摆,当给别人送一片绿;花朵盛开,当给别人捧一阵香。
当你把生命放进了别人心里,关怀他人,帮助别人,生命之花便会常开不败,溢满心香。
面对着这一个个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铿锵有力的回答,我噤了声。
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不再踟蹰于难捱的苦难,也不再自得于虚无的荣耀。
死亡,不再是终点,每一次死亡都是生命的礼赞,是生命的另一个出发点。
让我们攒聚起点滴善意,舒展心灵,让生命之花自由绽放!
高二年四班林杰睿
指导老师:蒋翠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