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6科学的怀疑精神(1-106)

合集下载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作者:建一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年第03期去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再欢与我国无缘,又引起一阵议论,除了种种客观原因以外,人们头脑中普遍缺乏逆向思维模式而惯于随大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的含义就是客观地理解事物,自然科学就是客观地理解大自然。

现有的科学知识和理论远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我们的许多科学家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总是拘泥于现有的一些学说,只是试图用实验结果来证明这些假说的合理性,而不是设法去否定它。

尤其在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单纯强调国外学说的引进,却忽视国内的新学说,对不具权威的学说更是不屑一顾。

“假说”在没有事实验证韵情况下还不是科学理论。

实际上,许多流行的假说与科学理论内部必须符合客观实际、逻辑严谨、没有矛盾的要求相去甚远。

本来阐述深刻的学术思想完全可以用轻松愉悦的方式,而不应像有些人那样把简洁的科学原理复杂化?为离奇的观点披上兹妙的外衣。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所具有的推理功能使得它的产生具有预言能力,但物质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必须合情合理,如果脱离开现实去探究宇宙奥秘,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概念游戏。

有大众观念的学术不应该是科学家对自己渊博知识的炫耀,而应是引导人们运用理性的思考去冷静地面对事物的真相。

客观世界其实很简单,一切事物确实是“上帝”的精心安排,“上帝”的意志与大自然的规律原本就是一码事。

驱动世界前进的是人类力图与众不同的热情,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过程。

能否发现并阐明自然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科学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就是合理的怀疑精神,要依据事实思考,勇于怀疑一切现实的权威意见。

许多伟人就是因“怀疑”而创立了新的科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怀疑神创论而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源于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科学理论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宗教教条,去伪存真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怀疑一切才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崇拜偶像,蔑视理性是无知的产物。

研究浅谈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研究浅谈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研究浅谈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作者:王青楠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8期摘要:在当今时代下,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二者密不可分,对社会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活的灵魂”,批判性、革命性是它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发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

”问题意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在社会科学中做学问,要培养两种能力:提问的能力和怀疑的能力,也就是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

问题意识决定的是想要研究的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怀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怀疑精神,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

一、问题意识是开拓新知的契机大家都知道牛顿的万有引力的故事,当苹果砸到了他,他的内心就发起了疑问,为什么苹果是往下落而不是落到别的方向去,从而有了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石,如果没有牛顿的疑问精神,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可见培养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科学、理性的怀疑精神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要素,有怀疑才会有问题,有怀疑才会有研究探索的内在驱动。

当年马克思正是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座右铭,才会引发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思考,最终创建具有科学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

但怀疑精神是一种理性思考,“怀疑一切”绝非简单地“否定一切”。

正确的怀疑是建立在理性逻辑的基础之上,是在对研究对象周密深刻思考之后提出问题的过程,它强调不要被杂乱的、表面的现象遮蔽,不要习惯于“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

其次,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上发现问题。

与生动的实践相比,理论往往是灰色的,必须追踪不断变化的实践过程,因此往往也是相对滞后的。

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所产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经做过的研究,因为研究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有的理论不能作出有效的解释,从而产生了问题;二是原来的研究本身就未能全面客观地把握研究对象,理论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故而问题就会在新的实践中呈现出来。

怀疑科学

怀疑科学

怀疑“科学”前几天在商业街的一个橱窗上看到一句话“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现在的一切只是一场梦,一觉醒来,你发现自己只是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睡着了”。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过,我自己在小的时候曾经常常这样想,现在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只是自己在曾经的某一天某一个时间点上所做的一个梦,醒来之后,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

当然小的时候不可能如此深奥,现在回想,确实确确实实有过类似感觉,不面对橱窗上的那句话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笛卡尔有一句话“你如何能确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呢?”如何能确定?我不知道,现代的科学似乎无法证明,没有一个确切的完美的实验可以明确的分离梦境与现实,就像我们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0.9克早已不是灵魂的重量,只是一个美丽的想像而已。

这些超越我们认识范围的事情总是有些共同之处,让我们无法认识到,却又不能不为他们的美所迷惑,执着的去追求他们,比如伟大的牛顿,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着上帝,证明着上帝。

把深沉的宗教感情与现代科学的沉思结合起来,不要说他傻,这真是一件让人着迷的追寻。

不过,即使现代科学不能证明,我也不愿相信我们只是活在一个冷冰冰的只是由现代科学论证之后才得以见到的世界里。

那样的话太僵硬了。

科学永远是滞后的,只是在有了现象之后才能去进行实验研究,而研究出来的,永远是曾经有过并且正在发生着的事情。

我想套用美国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一段话,他曾获得过医学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深入研究过自然科学,我想他的话该有发言权:“可悲的是“现实”的意义仍然是依赖经验的科学现象。

也就意味着只有人类感官或因此延伸出来的工具,如显微镜、望远镜、照相底片等能接受的现象。

在这个狭隘的世界之外的任何东西——任何与人类灵魂、神、上帝或永恒有关的东西——都被视为不科学,也就是不真实的。

如果我终其一生都研究科学,最后我可能只得到一个可悲的领悟,那就是科学并没有错,但它却是残忍地有限与狭隘。

如果人类是由物质、身、心、魂与灵性所组成,那么科学在处理物质与身体是是非常漂亮的,处理心智时显得有点拙劣,处理灵魂或灵性则完全无能为力。

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陈先达《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5日 11 版)做学问要培养两种能力:提问的能力和怀疑的能力,我将之称为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

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怀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怀疑精神,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

做学问,首先需要研究问题。

严格说来,每篇有点意思的论文,都应该或者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回答一个问题。

提不出问题,空空如也的文章,很难说是论文。

根据我多年的学术研究经验,要提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加以分析和做出回答,太难了。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功底的真正考验。

为什么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越写越往西靠、往古靠呢?就是没有问题!找个人物,叙其生平,介绍其某本著作,归纳出几点思想,最多加点无关痛痒的评说,完事。

严格地说,这不算论文,只算作者生平介绍。

就算往西靠、往古靠,也要把人物的思想贡献和价值真正放在人类思想史过程中,真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考其得失,评其高下,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未言。

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只能是白开水一杯。

做学问,其次需要提倡怀疑精神。

我们反对怀疑论,但不能反对怀疑精神。

怀疑论与不可知论相伴随,而怀疑则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

可以说,怀疑论没有句号,永远是问号;而怀疑精神伴随着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是在寻找句号,而且相信会有句号。

尽管它可能不是最后的句号,但随着具体问题的解决,对某个问题而言,可以画个句号。

而新的疑问,又促使研究者迈开新的研究历程。

这就是研究的深入。

没有疑问,永远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提出问题。

创造性思维就是具有怀疑精神的思维,它打破传统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最保守的思维是习惯性思维,轻车熟路,率由旧章。

古人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是有道理的。

读书如此,写论文如此,著书也是如此。

怀疑精神与问题意识是不可分的。

不能离开问题意识单独提倡怀疑精神,同样也不能离开怀疑精神,把问题意识片面化。

牛爽科学精神的内涵1

牛爽科学精神的内涵1

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

科学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大的重视。

人们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物质成就及其社会功能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

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这就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导人们探索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动力。

一、怀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和批判。

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的天性,怀疑是一切科学思维的起点。

人们通过怀疑发现新问题,然后才会为解决问题而对事物进行探索,才会作出种种猜测和假说,然后经过检验进而发展到科学理论。

这里的怀疑,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怀疑,而是对掩盖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怀疑,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怀疑,是依据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认识,对传统学说、理论、观念的琢磨、推敲、核对、检验;是否定旧学说,建立新学说的开端;是认识过程中达到主、客观相一致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怀疑使一切经得起检验的学说、理论、观念变得更加充实、坚固;使经不起检验的学说、理论让位于新学说、新理论、新观念。

如果缺乏怀疑精神,只会使科学处于僵化的状态,不能向前发展,并且容易导致盲目轻信。

怀疑的目的是为了求真,它的涵义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没有怀疑,就不再追求真实了。

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反映客观事实、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科学,就是表达了一种怀疑精神。

怀疑是科学的第一精神。

科学不怕怀疑,科学欢迎怀疑,科学提倡怀疑。

如果说怀疑是科学精神的出发点,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那么批判精神就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批判就是科学精神的鲜明体现。

科学如果从怀疑出发而没有批判,那就没有收获,或者成为认同权威的理论侏儒。

科学精神中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反思和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也不是彻底否定。

科学探索的疆域总是无边无际的,因而科学的前进总要求超越现有的理论,而批判正是科学发展的灵魂。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1、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怀疑,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决不轻易相信。

科学史上传闻,牛顿看见苹果坠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却引起他的疑问:苹果为什么会坠地呢?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所以,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

应该指明,科学的怀疑精神,绝不是否定一切。

怀疑的目的在于:一是要从熟悉的现象进入未知的领域。

这是科学史上常有的事,如苹果坠地,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沸腾的水把壶盖提升,导致蒸汽机的发明。

二是去伪存真,把原来不正确的东西逐步纠正过来。

如原子模型从汤姆孙模型到卢瑟福模型,再到波尔模型,认识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完善到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正是总结了科学认识史,认为科学的怀疑精神,决不可与否定一切的绝对怀疑论等同。

绝对的怀疑论由于否定一切,什么都不相信,从而导致不可知论和诡辩,陷入主观主义;科学的怀疑精神则是辩证的否定,它不是否定一切,而是通过否定得到肯定的东西。

因而科学的怀疑精神虽然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都值得怀疑。

但它不是主观的相对主义,而是客观的相对主义,即:“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列宁)一部科学史就是科学通过它的怀疑精神,不断前进的历史;如果对什么事情都轻信盲从,如轻信盲从所谓的“世界末日”之类的荒诞不经之说,那就根本谈不上科学精神。

2、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是获得客观的、真实的知识,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追求真理。

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因而,在求真问题上,首先必须承认两个前提:(1)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对自然科学来说,它的认识对象是自然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指出,自然界是在我们之外的一个巨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

Ch7科学的怀疑精神(2)

Ch7科学的怀疑精神(2)
为Royal McBee计算机的低效,计算往往要持 续一整天,甚至更长;而又由于Royal McBee 计算机老出故障,所以细心的洛仑兹往往要 计算两遍以上,这一天Lorentz正好在计算第 二遍,中午有事。他为了方便把中间结果输 出(在computer存储中,当时保持6位十进位 数字,例如0.506127。);下午继续干,为了 节省空间他只输入了前三位。即0.506。但是 最后计算一整天的结果与第一遍面目全非。
为了研究这一组方程,洛仑兹采用麻省 理工学院“皇家马克比”(Royal McBee)计算 机——启动后发出刺耳的尖叫声,每周都要 出一次故障的机器。洛仑兹就是用这种当时 比较先进的东西模拟天气,似乎没有人真正 相信这东西演示的结果,所以大家戏称它处 理的气象是“玩具气象”。可是,正是从这种 计算中,洛仑兹做出了重大怀疑:长期天气 预报不可能!
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是鲁迅 的二弟。北平沦陷后,出任伪职,而为后人所 不齿。
周作人
5. 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逝世 (1981年) 杜聿明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他是黄埔军校
第一期毕业生,曾参加过长城抗战、淞沪抗 战,指挥收复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还曾率中 国远征军入缅,配合英缅军作战,均取得了胜 利。解放战争淮海战役后被解放军俘虏。
E.N.洛仑兹
洛仑兹因为是学数学的,所以喜欢提出 数学模型,他不在乎简化,事实上没有简化 就没有科学。他从热对流问题的偏微分方程 入手,得到12个常微分方程,再做简化,最 后得到3个一阶微分方程,它们构成一个系统
——三阶微分方程组,后来名扬四海,大家 称之为洛仑兹方程。
这种方程从数学上看并不令人吃惊,因 为人们好像很熟悉,一点也不复杂,其样子 是:
不加解释的话,上面的断言可能遭到各种 攻击。

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
天王星 当作恒星… . .
与之相反, 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怀疑神创论而开始, 爱因斯
坦创立相对论源于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哈维创立的血液
循环演说源于对宗教邪说 的怀疑 , 哥白尼 的 “ 日心说” 源于对
宗教 的 “ 地心说”的怀 疑…. .
理的谬误所愚弄 , 他不盲从 、 不轻信 、 自我矮化 , 不 他永远是

科学精神之借鉴
怀疑精神之于新 闻记者是如此 之重要 , 是我们 遗憾 地 但
发现 , 不管是 翻阅新 闻论著 , 还是在 网上查 寻新 闻记者的 “ 怀 疑精神”, 几乎是找不到有关论述 的。 在新闻记者职业精神 的
阐述 中, 我们 可以发现关 于时代斗士精神 、 追求 真理 精神 、 独 立 自由精神 、 勇担责任精神等等 , 却难寻对怀疑精神 的探求 。 在诸如新 闻传媒 之类的社会科学 范畴里 , 我们难 寻 l l 疑l 神j 精l
胡 成( 楚天都市报 武汉 4 07 ) 307
内容提要: 舆论的本质是通过传播形成的再现社会集合意识的具有权威性或有影响力的公众议 论和意见, 我们谈新闻记者的怀疑, 并不是记者本人的猜疑, 而是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 主要是 自 下
事情都注重理I分析,并且促使我避开任何形式的绝对僵死 生
教条的观念 。” 斯诺也是有 先入为主的 , 他最初 的认识是 , 国民党是一 面 革 命的旗帜 , 蒋介石政府是 中国人 民走 向民主统一 的象征 , 他
信 , 旧传统观 念束缚 的一把 利剑 。怀疑 精神是批判 精神 冲破
的前 导 , 批判精神是怀 疑精 神的延伸 。没有合理 的怀疑 , 就没 有科学 的批判 ; 没有科 学的批判 , 就没有科学 的建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1
17
屈 原的 《天 问》 据考 证写 于他 被放 逐之后,写 出来 的时间比《离骚》更晚,全 篇以一个哲人对 天 发 问 的 形 式 , 提 出 了 170 多 个 有 关 于 天 地 宇宙 的问 题, 他的思维方式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 二和 超 前的,人们通过这首诗所看到的,不再是 《离 骚》中贵族政治家屈原,而是一个当时在全 世 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哲学家屈原。然而,由于屈原 对天尊的大胆质疑近乎反叛,在中国文学史和哲 学史上,很少被提及,被传统的封建文化所 淹没,而闻一多先生正是以其对楚辞的深入研究, 选择了以《天问》作为整个楚辞文化研究的 思想突破口。
2020/6/1
14
后 代 王 逸 在 《 天 问 ·序 》 中 说 出 了 《 天问》的原委。 “《天问》者, 屈原之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也。” 可见,在当时的年代里,要向天地君王提出 异议,需要多么大的科学勇气,屈原用实践 证实了他自己的座右铭:
——路漫漫兮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0/6/1
2020/6/1
11
2020/6/1
屈原
12
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以 “天高可问 ”为
题将其翻译如下:
这浩茫的宇宙来研究?
穹窿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
太阳和月亮高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
共工为什么怒触不周?
江河滚滚东去,大海却老喝不够?
——《狂人日记》
2020/6/1
3
鲁迅像
2020/6/1
4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胡适
2020/6/1
这反映了胡适对于 “怀疑 ”的态度,同时 也深刻揭示了学者和管理者思维之不同。
5
2020/6/1
胡适像
6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 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 实际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 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 进步。 ”
哪里能冬暖夏凉?
何处有灵芝长寿?
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张君权神授?
呵!我日夜追求真理的阳光,渔夫却笑我何
不随波逐流!
2020/6/1
13
如果我们去除共工和不周的神话成 分,以当时的科学水平,完全可以看出屈 原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而且确实是一位 深刻的思想家,他已经考虑宇宙的起源, 太阳系的寿命,海陆水系的循环,四季的 变迁,甚至对于至高无上的君权也提出了 严肃的怀疑,就在《天问》这名篇中他提 出了172个问题。
第6 讲
科学的怀疑精神 (1)
2020/6/1
1
怀疑产生问题,问题激励创新。 科学怀疑是创新和成果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题记》
2020/6/1
2
鲁迅先生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打 响了 “怀疑 ”的第一枪。
“我 翻 开 历 史 一 查 , 这 历 史 没 有 年 代 , 歪歪 斜 斜 的 每 页 上 都 写 着 ‘仁 义 道 德 ’几 个 字 。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 出 字 来 , 满 本 都 写 着 两 个 字 是 ‘吃 人 ’! ”
2020/6/1
16
而闻一多先生大胆舍弃《离骚》不讲。 整 整 一 学 期40 多 节 大 课 ( 相 当 于 我 们 的90 学时 ) 只 讲 屈 原 的 一 首 《 天 问 》 。 全 篇904 个字, 平均每学时10个字。
然而,这并不是说闻一多先生故弄玄虚 ,或者钻牛角尖,恰恰相反,闻一多先生通 过他多年来对《楚辞》的研究,已经形成了 十分独到的学术见解。他弃《离骚》而选择 《天问》,在一般常人看来难以理解,但事 实上屈原的《天问》从哲学上讲,其思想内 涵丰富的多,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属罕见之作 。
聂绀弩,出生于1903年,新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20世纪最大的自由主义者”(周恩来戏语), 湖北京山人。曾用笔名耳耶、二鸦、箫今度等。 聂绀弩的诗作新奇而不失韵味、幽默而满含辛
酸,被称作“独具一格的散宜生体”。文革前夕,聂绀弩遭“文坛犹大”黄苗子陷害,其后因诗获罪,
入狱达九年多,1976年重获自由,1986年于北京病逝。
2020/6/1
9
2020/6/1
黄永玉作品 《天问篇 》
10
诗人聂绀(gan )弩节吊屈原《天问篇》诗句
屈原清醒敢问天, 千百年来一人焉. 风雨雷霆都不怕, 自称臣是水中仙. 我曾梦非天所宠, 夜深不敢仰天眠. 前怕狼,后怕虎, 怕灶无烟锅无煮. 怕无首领入先茔, 怕累一妻和两女. 自笑梦胆空如鼠, 醒逢天晴好端午. 诗人济济献诗黍, 我亦随之倾肺腑. 灵均灵均君何许?
15
对于屈原的《天问》,有一件轶 事 不 能不说。就 是 著 名 学 者 闻 一 多 先 生 和 郭 沫 若 先 生一样极为重视屈原的学问和 人格。在 20世纪 40年代的西南联 大 , 出 现 了 轰 动 全 校 的 学 术 新 闻 。 罗庸先生和闻 一 多先生要在同一学期开同一门屈原的 《楚辞》课 程 。 罗 庸 先 生 着 重 讲 《 楚 辞 》 和 汉 魏五言、七言诗中间所架设的一座桥梁。
——A.Einstein(1879-1955)
2020/6/1
7
2020/6/1
爱因斯坦
8
一、 伟大的《天问》
科学的怀疑精神是中国的优秀传统。古 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 的名作《天问》第一次公开向上天提出一系 列尖锐的问题,而且这是在屈原流放,很不 得志的环境下,在神庙墙上写下的。
2020/6/1
18
两千多年以前的屈原,以长诗的形式,对 人类开天辟地的起源传说,提出了一个又一个 大胆而又富于哲理的疑问。它既是对中国上古 时期传统文化的一种怀疑和反叛,又在诗中大 量记录了上古时期中国人有关天,地,人,神 的观念和传说,既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哲学思 索,又有丰富的历史认识价值。
闻一多先生,正是以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 知识,独到的见解,旁征博引,对屈原这首有 关天,地,人,神的宏大诗篇,进行一次新的 诠释。
2020/6/1
19
而这诠释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让中文系 的学生们读懂一首古诗,而是让学生们读懂 一个辉煌的时代。屈原的诗行和思路,成了 闻一多先生让他的学生们了解中国,了解自 已民族本源的一个框架,一本大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