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怀疑精神
科学精神的力量

科学精神的力量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
比较而言,人们更容易看到的是它物质的一面,看到科学所具有的改善人类物质条件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科学通过以它为基础的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科学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物质的力量。
然而,科学在精神方面的力量是更为强大的,它作用于人的心灵。
这种精神的力量能够发掘人类理性的潜质,带来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变革,从而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使科学成其为科学,能够把科学与其它社会活动区别开来的东西;是使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质的东西。
概括而言,它是经过长期科学实践而形成的优良传统,贯穿于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之中。
我们都知道,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之一,它的任务是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描述、解释和预言自然界的现象和过程。
科学探究自然界存在的一切,并不停地发问: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为何存在?由何而来……正是在这种努力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造就了科学的整体形象,塑造了科学精神。
可以说,科学精神就是坚持不懈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崇尚理性、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三个方面。
首先,科学是崇尚理性的。
因为在实际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最先面对的是直观的现象。
这些现象,有些是事情本质的直接反映,苹果总是从树上落下来,水总是往低处流,都是重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却是事情本质的一种折射,太阳东升西落很像是在绕地球运动,而实际上却是地球在绕太阳运动。
因此,从直观的现象中获得的感觉材料是粗糙的、模糊的、混乱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要想从中得到自然界真实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种能力,这就是理性。
理性是科学的灵魂,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它能够在直观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分析,最终形成对自然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也可以说,理性就是人的思想中能够不胡思乱想的部分,或者说是逻辑。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怀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作者:建一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5年第03期去年的诺贝尔科学奖再欢与我国无缘,又引起一阵议论,除了种种客观原因以外,人们头脑中普遍缺乏逆向思维模式而惯于随大流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的含义就是客观地理解事物,自然科学就是客观地理解大自然。
现有的科学知识和理论远不是事实的全部,而我们的许多科学家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总是拘泥于现有的一些学说,只是试图用实验结果来证明这些假说的合理性,而不是设法去否定它。
尤其在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单纯强调国外学说的引进,却忽视国内的新学说,对不具权威的学说更是不屑一顾。
“假说”在没有事实验证韵情况下还不是科学理论。
实际上,许多流行的假说与科学理论内部必须符合客观实际、逻辑严谨、没有矛盾的要求相去甚远。
本来阐述深刻的学术思想完全可以用轻松愉悦的方式,而不应像有些人那样把简洁的科学原理复杂化?为离奇的观点披上兹妙的外衣。
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所具有的推理功能使得它的产生具有预言能力,但物质基本规律的科学理论必须合情合理,如果脱离开现实去探究宇宙奥秘,只能成为一种空洞的概念游戏。
有大众观念的学术不应该是科学家对自己渊博知识的炫耀,而应是引导人们运用理性的思考去冷静地面对事物的真相。
客观世界其实很简单,一切事物确实是“上帝”的精心安排,“上帝”的意志与大自然的规律原本就是一码事。
驱动世界前进的是人类力图与众不同的热情,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推陈出新的过程。
能否发现并阐明自然规律,不是由个人身份决定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慎思明辨的求知方法去探索。
科学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就是合理的怀疑精神,要依据事实思考,勇于怀疑一切现实的权威意见。
许多伟人就是因“怀疑”而创立了新的科学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由怀疑神创论而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源于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科学理论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宗教教条,去伪存真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怀疑一切才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崇拜偶像,蔑视理性是无知的产物。
化学史中科学精神的探析

化学史中科学精神的探析化学史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化学科学的孕育、产生、发展过程和演变的规律,而且它以不可代替的独特方式积累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分,是科学精神最集中的载体。
学习化学史对高校学生人文道德的提高与智力的发展可以起到同等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科学界逐渐形成的一些传统规矩、指导原则,这就是科学精神,是贯穿于整个科学发展历程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识,是人们在从选题到应用的全部科学活动中的所采取的态度。
科学精神作为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其内涵包括:求真务实的精神、竞争协作的精神、继承创新的精神、敬业献身的精神等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些精神不断丰富、不断拓展、不断向社会渗透、辐射而成为一种时代精神。
本文仅从化学史的角度对这几种精神做如下探析: 1.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是以求真务实为天职和灵魂的,科学的本征也表现在它坚持真理这一品格上。
一代代科学家正是坚守着求真务实的品格,才越来越多地认识了周围的种种真实存在和客观规律。
19世纪30~40年代,格罗夫、焦耳、迈尔、赫姆霍兹等科学家,在不同的国度、不通信息的情况下差不多同时关注能量与质量的相互关系,各自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却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
1828年德国的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尿素,使人们信奉百年之久的“生命力论”受到冲击,当维勒将成果报告给他的老师、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时,却受到了老师的极力反对,但维勒用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道出了他对真理的挚爱和虔诚,他以大量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真理性,并将“生命力论”扫出了历史舞台。
科学研究以客观实践活动为基础,凭科学事实立论,以科学实验为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
1911年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式模型”,而他的学生玻尔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引入了原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玻尔原子模型,并得到了实验的验证,正因为这一点,卢瑟福不但不反对,反而顶住种种压力亲自推荐其论文发表,并勇于修正自己的论点,还鼓励玻尔继续研究,以完善新理论,充分表现出卢瑟福唯事实、唯真理是从的大科学家风范。
研究浅谈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研究浅谈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是人类智慧的重要表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和人类文明的
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问题意识是人类思考、探索和进步的核心精神之一。
所有的科学研究、技术创
新和社会进步都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探究。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万有引力、
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都是问题意识驱动下的科学发现和理论构建。
同时,问题意识也推
动了人们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究,例如调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找出社
会矛盾的根源等等。
然而,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怀疑精神来更加深入地进行思考和探究。
怀
疑精神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满足于当下所能获取的信息和答案,而要持续质疑、思
考和探究。
怀疑精神要求人们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经过反复思考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怀疑一切,只有自己存在是不可怀疑的”这句名言,就表达
了怀疑精神对于人类认识问题的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中,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的不断进步和深化,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
进步,也推动了人类对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认识和探究。
但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也
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信息过载、认知惯性、意识形态上的偏见等等,都会对问题意
识和怀疑精神的发展产生阻碍。
在这里,我们呼吁每个人都应该具有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学会批判性地看待事物、
多层次思考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科学媒体、科普工作者、教师等人群的普及和带动,
建立社会公众的问题意识,增强怀疑精神,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
献。
最新科学精神的内涵

精品文档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
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
出的贡献。
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4.理性精神。
一把利剑。
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
怀疑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真理的意识,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特征。
具体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
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
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表现为求实精神、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
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独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
当然, 1.求实精神。
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科学的批判精神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否定,而是辩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自然过程。
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证的扬弃。
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建设性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与批判性的统一。
”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
人们必须仰7.独立精神。
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
求。
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
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是科学求是精神。
“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1、科学精神是怀疑精神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怀疑,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决不轻易相信。
科学史上传闻,牛顿看见苹果坠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却引起他的疑问:苹果为什么会坠地呢?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所以,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
应该指明,科学的怀疑精神,绝不是否定一切。
怀疑的目的在于:一是要从熟悉的现象进入未知的领域。
这是科学史上常有的事,如苹果坠地,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沸腾的水把壶盖提升,导致蒸汽机的发明。
二是去伪存真,把原来不正确的东西逐步纠正过来。
如原子模型从汤姆孙模型到卢瑟福模型,再到波尔模型,认识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完善到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正是总结了科学认识史,认为科学的怀疑精神,决不可与否定一切的绝对怀疑论等同。
绝对的怀疑论由于否定一切,什么都不相信,从而导致不可知论和诡辩,陷入主观主义;科学的怀疑精神则是辩证的否定,它不是否定一切,而是通过否定得到肯定的东西。
因而科学的怀疑精神虽然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都值得怀疑。
但它不是主观的相对主义,而是客观的相对主义,即:“它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
”(列宁)一部科学史就是科学通过它的怀疑精神,不断前进的历史;如果对什么事情都轻信盲从,如轻信盲从所谓的“世界末日”之类的荒诞不经之说,那就根本谈不上科学精神。
2、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是获得客观的、真实的知识,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追求真理。
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因而,在求真问题上,首先必须承认两个前提:(1)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对自然科学来说,它的认识对象是自然界,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强调指出,自然界是在我们之外的一个巨大的世界,这个世界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
敢于质疑的事例

敢于质疑的事例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往往推动着重大发现的产生。
以下是一些敢于质疑的科学家们的事例:1.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他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被视为第一位真正的现代科学家,因为他具有坚定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拒绝接受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错误理论,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证明了自由落体的正确性。
他还研究了运动定律和惯性原理,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牛顿(Isaac Newton):他是英国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被认为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实验和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牛顿运动定律,这些发现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敢于质疑传统的观点和信仰,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得他成为了现代科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3.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他是德国出生的美国物理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推翻了牛顿力学的观念,提出了相对论和质能方程(E=mc²),这些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
尽管他的理论在当时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但他的坚持和勇气使得他的理论最终得到了广泛接受和应用。
4.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他是波兰的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理论,推翻了传统的地心说观念。
他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批评,但他坚信自己的观点并勇敢地将其发表。
虽然他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的理论最终成为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之一。
5.达尔文(Charles Darwin):他是英国的生物学家,提出了物种演化的理论,推翻了传统的物种不变观念。
他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和批评,但他坚信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观察。
虽然他在生前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但他的理论最终成为了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之一。
这些科学家们的事例表明,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论科学研究中的怀疑主义精神

226论科学研究中的怀疑主义精神杨修志南京林业大学社会理论研究所摘要: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怀疑的精神,而这种怀疑集中体现于哲学上所提到的怀疑主义。
在科学研究中,一方面,怀疑主义会威胁到科学知识所强调的确证基础,认为对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经验观察永远不能够被当做是可靠的指南;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怀疑主义所倡导的普遍的怀疑,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科学研究的广泛且深入的发展。
科学研究离不开怀疑主义精神,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有助于科研人员和学生避免约定俗成所带来的墨守成规,从而更好地践行批判性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知识;怀疑主义一、科学、知识与怀疑科学,即分科而学。
我们通常将之理解为把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
单就学科说,科学就可以被划分成很多的学科,而且这些学科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出分支学科甚至是分支的分支。
也有一种理解认为,“科学和科学知识作为工程和技术企业的附属品,是走向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现代世界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1]这一说法将科学和知识两个概念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用法。
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研究的好的结果通常会产生知识,而这种结果也是科学的价值的一种彰显。
也因此,知识的概念在这里至关重要。
在知识论领域,知识概念有着经典的解释,即:知识是确证的真信念。
将这一说法应用于科学知识来进行分析,那么,许多科学知识通常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命题形式的信念。
首先,这种信念必须是真实的;其次,人们必须是相信它为真;第三,还需要有充分正当的理由来支持这一信念,或者说这一信念必须是得以确证的。
由于科学知识较之日常知识来说自有其独特性,因而,科学知识通常会认为审慎的实验观察乃是确证任何被宣称为科学的知识的核心。
对于知识及科学知识来说,它们都会面临一个很大的麻烦,那就是来自怀疑主义的诘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索的起点
济南大学物理科学学院 李淑娟 ss_lisj@
怀疑产生问题,问题激励创新。 科学怀疑是创新和成果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梁昌洪
鲁迅先生对中国几千
年的封建社会,打响了 “怀疑”的第一枪。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
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攸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弹日?乌焉解羽?
郭沫若先生在剧本《屈原》中用“风雷电颂”激情称颂 这位爱国诗人: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 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 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 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 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砂石, 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 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 呵!
闻一多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au”不是我 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 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 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 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 “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 日),汉族,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 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 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 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 集》中。
科学的怀疑精神是 中国的优秀传统。古代 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是其 中突出的一位。他的名 作《天问》第一次公开 向上天提出一系列尖锐 的问题,而且这是在屈 原流放,很不得志的环 境下,在神庙墙上写下 的。
黄永玉作品《天问篇》
轶事: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和郭沫若先生一样极为重视 屈原的学问和人格。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南联大,出 现了轰动全校的学术新闻。罗庸先生和闻一多先生要 在同一学期开同一门屈原的《楚辞》课程。罗庸先生 着重讲《楚辞》和汉魏五言、七言诗中间所架设的一 座桥梁。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
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
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是
!”
——《狂人日记》
这反映了胡适 对于“怀疑”的态 度,同时也深刻揭 示了学者和管理者 思维之不同。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 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 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 数学上或实际上的技能而 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 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 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 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 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A.Einstein(1879-1955)
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以“天高可问”为题将其翻译如下: 这浩茫的宇宙有没有一个开头? 那时浑浑沌沌,天地未分,可凭什么来研究? 穹窿的天盖高达九层,多么雄伟壮丽? 太阳和月亮高悬不坠,何以能照耀千秋? 大地为什么倾陷东南?共工为什么怒触不周? 江河滚滚东去,大海却老喝不够? 哪里能冬暖夏凉?何处有灵芝长寿? 是非颠倒,龙蛇混杂,谁主张君权神授? 呵!我日夜追求真理的阳光,渔夫却笑我何不随波逐流!
你,你这宇宙中最伟大者呀!火,你在天边,你在 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 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的燃烧着的生命, 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 了吗?炸裂呀,我的身体,炸裂呀,宇宙!让那赤条条 的火神动起来,向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 这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淫秽,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 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而闻一多先生大胆舍弃《离骚》不讲。整整一学 期40多节大课(相当于我们的90学时)只讲屈原的一 首《天问》。全篇904个字,平均每学时10个字。
附:《天问》原文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原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特别出名的一场辩论是《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儵(倏的繁体,音shu)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 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 知道鱼的快乐,也完全可以肯定的。”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这一切沉睡 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庄子梦蝶
庄子,河南人(当年宋国),曾经在漆
树园林里做管理员,是当时的“在野派”。 但
是,历史记载告诉我们,庄子组织了多次 “大
学生辩论会”和另一队惠施作了六次辩论, 正
是在这一系列的辩论中,庄子对哲学认识论
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和发挥自己的独立见解,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 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 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 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 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 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 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堕,其衍 几何?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 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