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

合集下载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了解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抑郁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1. 遗传因素抑郁症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倾向,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传导相关,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或变异时,可能导致脑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2. 脑化学物质的异常抑郁症患者的脑内神经递质水平通常出现异常。

例如,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而抗抑郁药物常通过增加血清素的浓度来缓解症状。

3. 神经回路的改变抑郁症会导致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发生改变,特别是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回路。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扣带回路和前额叶皮层等区域功能活动减退,而边缘系统和杏仁核等区域的功能活动增加,这可能导致情绪的负向调节和情绪记忆的扩大。

二、心理学因素的影响1. 儿童期的心理创伤儿童时期经历的心理创伤,如家庭暴力、虐待等,容易使儿童产生负性的认知和情绪体验,进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儿童期的心理创伤可能改变个体大脑结构与功能,对情绪调节和应对能力造成损害。

2. 应激事件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失业、离婚、亲友离世等,都可能触发抑郁症的发病。

应激事件会引起患者情绪的剧烈波动,使其对环境产生消极的认知和情感,加重抑郁症状。

3. 自我认知与社会支持个体的自我认知方式和社会支持状况对抑郁症的发展和转归有重要影响。

抑郁症患者常出现自我否定、自责、无助等消极的认知方式,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社会支持能够缓解抑郁症症状,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脑化学物质异常和神经回路的改变;而心理学因素则包括儿童期心理创伤、应激事件以及自我认知与社会支持。

抑郁症的心理成因与心理机制

抑郁症的心理成因与心理机制

抑郁症的心理成因与心理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病程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心理成因和心理机制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心理成因和心理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抑郁症的本质和原因。

一、心理成因1.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和压力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心理成因之一。

例如,失业、离婚、丧亲等重大生活事件,会对个体产生重大的打击和冲击,造成自尊心受损、自我价值感下降等负面心理反应,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 负性思维方式个体的负性思维方式也是抑郁症的心理成因之一。

抑郁症患者往往会用消极、悲观、自责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容易将一些中性或正面的事件加以负面解读,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和心理压力,进而加重抑郁症状。

3.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抑郁症的心理成因之一。

患者常常感到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完美,缺乏自信和自尊,对自身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进而陷入自责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中,加重抑郁症状的发生和进展。

二、心理机制1. 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机制方面,心理防御机制在抑郁症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患者往往倾向于使用否认、压抑、回避等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内心的痛苦和困扰。

这种机制虽然一度能够缓解压力和痛苦,但未能解决问题本身,反而使患者更加绝望和消沉,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

2. 负性认知偏差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偏差,即在信息的处理和解释过程中,倾向于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忽视或低估正面信息。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患者对自身和外界的认知失衡,更加倾向于消极思维和负面情绪,进而加重了抑郁症的症状和程度。

3. 神经生物学因素抑郁症的心理机制也与神经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脑部结构和功能改变,尤其是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纤维回路不稳定。

这种神经生物学的改变导致了患者情绪和心理过程的异常,从而加重了抑郁症的症状和发展。

总结:抑郁症的心理成因和心理机制是复杂的,涉及生活事件、负性思维方式、自卑心理等心理成因,以及心理防御机制、负性认知偏差、神经生物学因素等心理机制。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解析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解析

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解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以期加深对其理解,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基因遗传因素抑郁症在家族中有明显的聚集性,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亲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高。

基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家认为,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转运,从而改变情绪的调节。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1. 脑化学物质失调:神经递质是一种神经传递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多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这可能导致情绪的紊乱。

同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异常水平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2. 脑区功能异常:脑影像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的功能异常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

这些脑区负责情绪调节和情感加工,其异常活动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与持续。

三、心理社会因素1.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一些应激性事件,如亲人丧失、离婚、失业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这些事件可以引发情绪的剧烈波动,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2. 思维方式:抑郁症患者常常存在消极的思维方式,他们倾向于过度解读和放大负面事件,而将积极的事件忽略或贬值。

这种消极思维模式有可能导致情绪的进一步恶化。

3.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缺乏社会支持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与此相反,获得积极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抑郁症的症状,并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四、其他因素1. 水平器官的异常: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内分泌异常可能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2. 免疫系统异常:炎症反应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身体慢性炎症的存在可以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

基因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

针对这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抑郁症,并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影响患者的情绪、思维和行为。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调、心理社会因素、脑区功能异常、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神经可塑性和再生以及神经免疫和感染等。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家族中患病率较高,提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相关,如SLC6A4、BDNF、DRD2等。

此外,染色体异常也可能导致抑郁症发病风险增加,如脆性X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征等。

2. 神经递质失调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抑郁症患者体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调。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功能的异常。

5-HT功能降低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抗抑郁药物通过提高5-HT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

NE和DA系统异常也被认为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3.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慢性应激、家庭暴力、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导致抑郁症发病风险增加。

心理社会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生理反应、社会适应和行为模式等,参与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4. 脑区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存在多个脑区功能的异常。

研究发现,前额叶、边缘系统和岛叶等脑区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前额叶与认知功能有关,抑郁症患者存在前额叶神经元活性的降低,导致认知功能受损。

边缘系统与情感调节有关,抑郁症患者存在边缘系统神经元活性的改变,导致情感调节障碍。

岛叶与感觉和情感有关,抑郁症患者存在岛叶功能异常,导致感觉和情感异常。

5. 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体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如IL-1β、IL-6和TNF-α等。

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表现与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表现与社会工作介入

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表现与社会工作介入【摘要】青少年抑郁症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表现以及社会工作在其治疗中的作用。

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压力、家庭问题等,表现则包括情绪低落、社交障碍等症状。

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抑郁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心理辅导、社会支持等方式进行介入,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加强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抑郁症中的角色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的有效性和最佳实践。

挑战在于如何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提升抑郁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症、社会工作、原因、表现、介入、重要性、挑战、角色、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青少年抑郁症的现状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被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在成人期间会经历至少一次抑郁症的发作。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迁,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除了遗传因素外,青少年在面临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社交问题等多种压力的情况下,也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的症状。

青少年抑郁症不仅会对患者本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还可能导致行为问题、自杀等不良后果。

及早发现和干预青少年抑郁症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表现以及社会工作在抑郁症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青少年抑郁症的常见原因和典型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心理健康问题的本质,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探讨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抑郁症中的作用和介入方式,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的力量,帮助青少年有效应对抑郁症,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旨在强调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抑郁症中的重要性,并探讨未来应该加强社会工作在青少年抑郁症中的作用,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15岁孩子忧郁症的表现怎么办啊

15岁孩子忧郁症的表现怎么办啊

15岁孩子忧郁症的表现怎么办啊
忧郁症,又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思维和身体健康。

年轻人在青春期往往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如果孩子表现出忧郁症的迹象,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时关注并给予支持。

本文将探讨15岁孩子忧郁症
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忧郁症的表现
一些15岁的孩子可能表现出以下忧郁症状: - 情绪低落,常常感到悲伤、无
助 - 失去兴趣和乐趣,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 睡眠障碍,夜晚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
较差 - 食欲变化,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 -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 -
社交退缩,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 - 思维加速或迟缓,对未来感到悲观- 生理症状,如头痛、腹痛、胃痛等
应对方法
1.倾听与支持: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情绪,
并给予理解和支持。

2.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
眠和规律的饮食。

3.鼓励参与活动:鼓励孩子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促进社交交往并增强
自信心。

4.寻求专业帮助:如孩子症状较严重或持续,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
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5.家庭支持:家长要支持孩子,理解他们的困难和压力,共同制定解
决问题的方案。

结语
15岁孩子忧郁症的出现可能给家庭和学校带来困扰,但及时干预和支持可以
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关注孩子的情感健康,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支持网络,是预防和对抗忧郁症的重要举措。

以上是针对15岁孩子忧郁症表现及处理方法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家长和教
育者有所启发。

愿每位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抑郁症的神经回路原因与发病机制分析

抑郁症的神经回路原因与发病机制分析

抑郁症的神经回路原因与发病机制分析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神经回路的紊乱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神经回路的角度,分析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和机制。

一、抑郁症的定义和症状抑郁症是一种情绪紊乱的疾病,患者常常感到沮丧、失去兴趣和欢乐感。

他们可能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自卑感以及自杀或自伤的念头。

抑郁症的症状可以轻微到严重,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自杀。

二、神经回路与抑郁症神经回路是指脑内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连接和通信的路径。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通常与神经回路的功能紊乱有关。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抑郁症密切相关的神经回路。

1. 杏仁核-前额叶回路杏仁核是大脑中情绪调控的重要结构,主要参与情绪的形成和调节。

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功能异常,常常导致情绪的负向加工、注意偏向和认知扭曲,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

2. 海马体-杏仁核回路海马体和杏仁核之间的神经回路参与了记忆和情绪的调节。

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杏仁核回路发生异常,可能导致记忆扭曲、情绪波动以及对负面刺激的过度敏感。

3. 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杏仁核回路前额叶皮层与杏仁核之间的神经回路在情绪调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杏仁核-杏仁核回路紊乱会导致情绪的负向加工、决策困难等症状。

4.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体内应激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

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性增高,导致应激激素水平异常升高,进而影响心理和情绪的调节。

三、抑郁症的神经回路紊乱原因抑郁症的神经回路紊乱原因多种多样,涉及遗传因素、早期经历和环境因素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率在家族中存在聚集现象,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

一些基因可能与神经回路的正常功能有关,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导致神经回路的紊乱,从而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2. 早期经历早期经历对神经回路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及其病理机制

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及其病理机制

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及其病理机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虽然抑郁症的具体原因和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临床和科学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遗传、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发生的可能原因,以及与其相关的病理机制。

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家族史是患抑郁症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患有抑郁症的家庭成员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更高。

基因研究发现,一些基因与抑郁症的易感性有关,如5-HTTLPR基因和COMT基因等。

这些基因的变异会导致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二、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水平常常异常,尤其是血清素水平降低。

这可能是病理机制的一部分,因为血清素参与调节情绪、睡眠和食欲等方面的功能。

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患有心理创伤的人群更容易患抑郁症。

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家庭矛盾、亲友丧失、生活压力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发生因素。

此外,个人的性格特点也与抑郁症有关,如消极、内向和自责等特点更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抑郁症的触发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活中的压力和刺激可以导致情绪低落,进而引发抑郁症。

例如,工作压力、学业负担、经济困难和社交隔离等都可能使人易受抑郁症困扰。

此外,季节性情感障碍也与环境因素有关。

在冬季缺乏阳光照射的地区,人们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因素使人对抑郁症更易感;生理方面的神经递质异常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心理因素包括童年时期的创伤和个人性格等;环境因素中的压力和刺激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帮助理解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摘要青少年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心理病症,多是由个人性格因素及较重的学业压力引起的。

青少年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问题,是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若青少年抑郁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正确认识青少年抑郁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机制,本文主要对青少年抑郁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发生机制进行系统地概述,有助于对青少年群体的抑郁做全面的了解,并对未来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表现影响因素发生机制1. 青少年抑郁的概述抑郁是一组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为主的症状。

青少年抑郁的临床和诊断特点与成人抑郁相似,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对儿童和青少年抑郁有一个例外,主要是烦躁而不是情绪低落为最核心症状。

由于青少年烦躁、情绪反应和波动性症状突出常容易漏诊,也可能表现躯体症状、饮食失调、焦虑、逃学、不做作业或行为问题而忽略抑郁的存在。

青少年抑郁的某些方面也可以看作成年抑郁早期发作的从属形式,与后期生活中的复发息息相关。

不同点在于青少年抑郁常有家族史,治疗反应和预后特点与成人相比存在差异。

2. 青少年抑郁症的表现抑郁症的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是指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

抑郁症的表现主要可以从生理和心理表现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2.1 生理表现患者经常感到疲倦;疑病,总感觉生理不适,头部、背部和胃部疼痛;心脏憋闷或出现皮疹(非肌体原因);失眠、多梦、食欲下降。

2.2 心理表现有诱因或无诱因出现情绪低沉,郁郁寡欢,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和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不济,注意力难于集中,记忆力衰退;思维迟滞,行动迟缓,言语减少;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过低,产生内疚感,常陷于自责之中;易怒,焦虑、恐惧、坐立不安;悲观、失望;严重患者同时还可伴有妄想、幻觉,整日呆坐不动,对生活感到绝望。

3. 影响青少年抑郁的相关因素由于临床和发病原因不同,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还缺乏真正了解。

与多数常见疾病一样,某些相互作用的危险因素以概率的方式增加抑郁的风险。

单个危险因素的评估证实青少年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当困难,许多发病个体与家庭、社会危险因素及后来的不幸事件明显相关。

3.1 生物遗传研究表明父母的抑郁与孩子的抑郁具有显著相关,因此生物遗传是抑郁的一个影响因素。

在双生子研究中发现,除了轻度抑郁之外,都具有中度抑郁的遗传,Mirowsky的研究发现,父母的生育年龄会影响青少年的抑郁,出生时间过早会导致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的转变产生消极影响。

3.2 依恋关系婴儿在出生之后对于抚育者产生情感依赖,婴儿由于抚养者的互动产生自我与客体的区分,这就是依恋关系。

抚养者提供环境的安全性会影响依恋关系,重大生活事件会致使依恋关系受到严重损害,这就可能直接导致抑郁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不安全型依恋会导致个体回避问题、不善沟通、自卑,其表现形式多是愤怒和行为失控,甚至导致自杀行为。

3.3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发育过程中最早、也是最长接触的环境,因此各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及行为习惯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因素与抑郁症发生存在相关性,家庭成员间缺少沟通和情感交流或者矛盾冲突激烈都会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率。

此外,父母患有抑郁症或者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往往更易发生抑郁症,这可能与其缺少独立性、适应能力差有关,同时过度的心理负担也对抑郁症的发生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4 应对方式应对方式是指面临压力和挫折时,患者为自我调节而采取的认知行为方式。

对于学龄期的青少年而言,学习负担是主要的压力来源。

青少年缺乏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对待所存在的问题往往采用消极方式应对。

Hans Steiner的研究结果表明,逃避型的应对方式会引起更加危险的行为发生,若青少年遇到可以自我控制和估计的问题努力试图解决,其应对方式会更加有效,个体在遇到问题时,采用积极的解决方式会在应激事件发生后的时期表现的焦虑和抑郁更少。

因此,消极的应对方式也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3.5 人格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发育的“黄金阶段”,人格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生与高精神质、神经质呈现正相关;有研究发现,抑郁严重程度越高,神经质评分越高,表明神经质、精神质、内向性也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3.6 防御方式防御机制,即患者在成长中逐渐形成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徐殉等研究结果显示,防御方式与应激事件、神经质人格的出现呈正相关,而抑郁患者在面临不良生活事件时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在对高中生这一群体调查发现青少年多采用“中间型、成熟型”防御方式,当遭遇挫折和压力时常采用“压抑、期望、解除”等防御方式去处理问题。

3.7 社会支持国外研究通过对7757名青少年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的差异与个体抑郁的发生率相关,社会支持差的青少年抑郁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要高出3倍。

许多研究表明,在震后灾区的人群易发生抑郁,但良好的社会支持会减少抑郁的发生。

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而且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4. 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机制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由于其身心正处于发育过程,心理素质较差,抑郁症的预后往往较差。

截止目前,医学界仍未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作出明确阐述,现大多学者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患者成长的家庭环境、性格特征、健康状况等对于抑郁症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远端风险如遗传因素和早期不幸的生活事件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促发抑郁,这些风险通过气质和性格属性如负性情绪、注意力下降、性格抑制和神经质发生作用,但对性格属性是属于危险因素,还是属于抑郁媒介或抑郁的结果还没有定论。

远端因素与体内激素、个体发育的变化也能改变对应激的敏感性,这些危险因素反过来影响近端生物学的危险机制,如改变神经内分泌、大脑结构和功能等。

虽然还没有证实何种通路为致病原因,但针对早期和晚期不幸事件的干预和治疗,改变思维方式以及通过药物改变生物学通路可减少抑郁的核心症状。

4.1 家族和遗传风险抑郁病人的后代较健康人群后患代抑郁的风险增加3~5倍,可能受基因和非遗传因素的影响。

虽然母体在围生期抑郁相当重要,但纵向研究发现,儿童抑郁与处于这一关键时期的母体无明显关系,临床研究提示母体抑郁对后代的影响是通过晚期暴露、持续的母体症状或相关不幸的社会生活事件引起,但对青少年抑郁的长期影响还不清楚。

双胞胎研究证实抑郁受部分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遗传倾向具有不同的方式和时间,家族和双胞胎研究提示焦虑和抑郁具有共同的遗传倾向,儿童焦虑较青少年抑郁发生早。

某些研究者提示青少年抑郁与其他疾病的早期发作形式一样,代表一种明显的遗传属性,但缺乏相关证据。

也有研究致力于发现单相抑郁敏感性增加的特殊基因,但迄今没有成功,可能由于单项抑郁的隐性表现与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不同,其发病机制较我们了解的基因调控方式更加复杂,或者没有应用最佳的遗传研究方法。

4.2 精神社会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致力于抑郁与环境因素,如暴露于急性应激事件—人身伤害,丧亲之痛和慢性不幸事件—虐待、家庭不和谐、同行欺凌、贫困、躯体疾病等之间的关系,但这种暴露并非总是导致青少年发生抑郁,虽然这些较高的遗传风险似乎对应激物质有特殊易感性,但应激性生活事件与第1次发作抑郁有更强的相关性而不是抑郁的复发。

认为女性受这些风险的影响更大,长期的严重应激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更重要。

某些创伤性生活事件如战争、迁徙、孤儿或HIV感染可能与精神疾病相关,尤其是伴有家族史或暴露于多重创伤者。

虽然认为社会心理应激与抑郁的关系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但研究认为上述风险与抑郁的发生具有因果作用。

4.3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遗传因素不直接引起青少年发生抑郁,而是间接通过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增加对不幸事件的敏感性——基因—环境相互作用和增加暴露危险环境的可能性——基因—环境相关性导致抑郁。

对双胞胎和家族史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尤其女性,抑郁有较高的遗传和家族风险,提示精神社会危险因素的敏感性增加,增强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

基因变异可影响大脑功能,研究报道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5—HTTLPR)变异可增加抑郁的风险,但这种影响仅在青少年受不良事件刺激时出现,表现女性多于男性。

对这种基因变异影响恐惧或危险也有相关报道,尤其健康个体看到恐惧面容时杏仁核活性增加,但这种与抑郁和抑郁相关的脑机制变化不仅依赖于表型,且与年龄、性别、症状严重性有关。

4.4 脑与神经内分泌机制生物学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患者体内的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失调有关。

当人体受到某些刺激时,5-HT的代谢会发生变化,而5-HT与人的情绪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5-HT的下降程度与抑郁程度呈正比,同时与人的一系列行为如攻击性行为、自杀、物质滥用、酒精依赖等相关。

此外,去甲肾上腺素(NA)的水平降低也可能是引发抑郁症的一种因素。

遗传因素与精神应激为远端危险因素,通过改变近端的生物学机制来确定抑郁的风险,如激活潜在的神经回路和内分泌系统,发现成人和青少年抑郁有相似生物学特征。

动物研究证实,幼鼠较成年大鼠脑组织更易受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影响,而且也发现脑回路改变。

人类影像学研究也发现类似特点,神经回路和相关调节系统与成人和青少年抑郁有密切联系,在处于危险和奖励反应时激活这些回路,一是杏仁核与海马及前额叶皮层(PFC)腹侧面构成回路,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活性发生联系,抑郁病人该回路活性增加。

另一回路是纹状体和PFC以及腹侧多巴胺系统的联系,严重抑郁或父母有抑郁的病人纹状体和PFC活性降低。

5. 青少年抑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5.1 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研究方法方面,有关青少年的抑郁研究提出的问题较多、较全面,但是研究方法单一,大多数仍然采用量表和自我陈述的方法,但是很少使用实验法、个案法等。

在统计上大多数都是相关和回归的方法,没有新的尝试。

其次是系统研究建立较少,目前的研究基本是将应对方式、人格、应激等因素探讨他们单独与抑郁的零散关系,但是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对于其内部关系的解释没有过多的探讨。

最后是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多个研究者研究同一问题时,有些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有些研究虽然结论一致,但是随着年代的增加并没有得到验证。

5.2 研究展望随着人们对于抑郁的关注的增多和抑郁知识的多方面获得,在建立抑郁的理论时将多种因素整合到一个模型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具体而言,要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运用具体的实证研究建立适合我国青少年的抑郁测量工具;全面观察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产生的初始阶段,建立与抑郁素质的变量关系;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抑郁的性别差异研究,并且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开展教育;加强抑郁的研究意义,将理论研究更加充分地使用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