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口风量测试调整记录(一)
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

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Ⅰ基本要求和内容(1)通风、空调系统调试记录包括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和系统无生产负荷下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
(2)设备单机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风机、空调机组中的风机以及冷却塔中的风机,叶轮旋转方向正确、运转平稳、无异常振动与声响,电机运行功率符合规定。
连续运转2h后,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最高温度不得超过80℃。
2)水泵叶轮旋转方向正确,无异常振动和声响,壳体密封处不得渗漏,紧固连接部位无松动,电机运行功率符合规定。
连续运转2h 后,滑动轴承外壳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0℃;滚动轴承最高温度不得超过75℃;无特殊要求时,普通填料泄漏量不应大于60mL/h,机械密封的不应大于5mL/h。
3)冷却塔本体应稳固、无异常振动,噪声符合规定。
试运行不少于2h,应无异常情况。
4)风机、空调机组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不应超过产品性能说明书的规定值。
设备单机试运转情况填写在质控(通)表4.5.6-1上。
5)风机盘管、吊顶式空调器安装前应按规定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风机盘管安装前还应进行单机三速试运转。
水压试验结果及试运转情况应符合设备技术文件规定和设计要求,试验结果填写在质控(通)表4.5.6-2上。
6)现场组装的组合式空调机组应作漏风量的检测,其漏风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组合式空调机组》GB/T14294的规定。
检测结果填写在质控(通)表4.5.6-3上。
(3)系统无生产负荷的联合试运转及调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通风与空调系统总风量调试结果与设计风量偏差不应大于10%,各风口或吸风罩的风量与设计风量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15%。
调试结果填写在质控(通)表4.5.6-4上。
2)空调冷(热)水、冷却水总流量测试结果与设计流量偏差不应大于10%,各空调机组的水流量与设计流量的允许偏差不应大于20%,多台冷却塔并联运行时,各塔进、出水量应均匀一致。
通风系统风量平衡调试

通风系统风量平衡调试通风系统的风量平衡调试是指通过调整通风系统的各个风口、风机、风管以及其他元件,使系统达到设计要求的风量平衡。
风量平衡调试是通风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能够确保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并提高通风系统的运行效率。
以下是通风系统风量平衡调试的一般步骤:1.准备工作:在开始风量平衡调试之前,需要了解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参数。
同时,要对整个通风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各个元件的正常运行和无损坏。
2.测量风量:使用风速仪或其他适当的测试工具,对各个风口、风机和风管进行测量,确定它们的实际风量。
将测得的实际风量与设计要求进行比较,找出风量不平衡的位置。
3.调整风阀和风门:对于风量偏大的风口,可以适当调整风阀或风门的开度,降低风量。
对于风量偏小的风口,则需要适当调整风阀或风门的开度,增加风量。
4.调整风机转速:如果经过调整风阀和风门后,风机仍然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风量,可以尝试调整风机的转速。
通过增大或减小风机的转速,可以调整系统的总风量。
5.检查风管连接:风管连接不紧密或存在漏风现象会导致风量变小,需要及时修复。
可以使用密封胶带或其他密封材料对有漏风的连接进行密封。
6.调整风阻和风道布局:在通风系统中,风道的布局和风阻都会影响风量的平衡。
如果一些风道的风阻较大,可以考虑改变风道的布局或增加风道的直径,以降低风阻。
7.重新测量风量:在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后,需要再次测量各个部位的实际风量,以确保风量已经达到设计要求。
如果仍然存在风量不平衡的情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调整。
8.记录和报告:将调试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记录下来,并撰写调试报告。
调试报告应包括系统的实际风量、调整前后的风量变化情况,以及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进行通风系统风量平衡调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用准确的测试工具进行测量,确保风量数据的准确性。
2.调整风阀或风门的开度时,要逐渐进行,避免调整过大导致风量不稳定。
3.风阀或风门的调整应该是有步骤的,从系统的末端开始调整,逐渐向风机处调整。
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记录

试运 系统管路中各风阀开至最大~经实测各风口风量值基本相同~相对偏差不超过5%~符合设
行与 计要求和《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之规定。 调试
结论
监理(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意见: 符合要求 意见: 项目专业工长(施工员): 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联 在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和调试过程中~对测试楼层及其上下两层的防排烟系统中的排烟风动 口、正压送风系统中的送风口进行联动调试~并对各风口的风速、风量进行测量调整~对正压送
试 风机口的风压进行测量调整。
验
内 容
余
测 楼层 防烟楼梯间(Pa) 前室(合用前室)(Pa) 试
压
1 44 47
2 44 47
试运行及调试日系统名称及编号 PY-2F-1、PY-2F-2、BF-2F-1、BF-2F-2 2011年8月9日 期
联
动 在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和调试过程中~对测试楼层及其上下两层的防排烟系统中的排烟风试 口、正压送风系统中的送风口进行联动调试~并对各风口的风速、风量进行测量调整~对正压送验 风机口的风压进行测量调整。
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记录
GB50243-2002 技08-37-1
中原区小岗刘村城中村改造项目B地块4#楼 4#楼防排烟系统 工程名称 子分部工程名称
试运行及调试人湖北晨发消防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施工单位 田大军 员
试运行及调试日系统名称及编号 PY-1F-1、PY-1F-2、BF-1F-1、BF-1F-2 年 月 日 期
年 月 日 (公章) 年 月 日 (公章)
郑州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监制
防排烟系统联合试运行与调试记录
防烟加压送风系统送风量测试记录

防烟加压送风系统送风量测试记录
送风量测试记录: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地点:xxxx建筑物xxx层xx区xx房间
测试人员:xxx
1.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1)对送风风机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
(2)清理送风风机的进风口,确保畅通;
(3)检查送风管道的连接是否紧密;
(4)准备好测量仪器,包括风速计、温湿度计等。
2.测试过程:
(1)设置测试点:根据建筑物平面图,在需要测试的房间内选择一个
位置作为测试点;
(2)测量环境条件:在测试点处使用温湿度计测量室内温度和湿度,
并记录下来;
(3)测量风速:将风速计放置在测试点处,接通送风系统,记录下来
风速计的读数;
(4)重复测试:在不同时间段重复上述测量步骤,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测试结果:
测试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时间,室内温度(℃),室内湿度(%),风速(m/s
-----------,--------------,-------------,-----------
9:00,25,40,2.
9:30,26,42,2.
10:00,26,41,2.
...,...,...,..
4.结果分析:
基于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系统的平均送风量为2.5m/s,并在测试过程中稳定维持在该数值范围内。
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送风量没有明显影响。
5.结论:
经过测试,防烟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在测试过程中稳定可靠。
此次测试结果将作为防烟加压送风系统的性能评估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供建筑物防火安全的保障。
通风系统风量平衡调试方法

通风系统风量平衡的测定及调整彭廷林1.调试目的及依据确保各类设备、各个系统正常运行, 达到设计要求及标准, 以保证地铁车站的空调效果和综合功能。
1)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一期工程JD安装3标设备采购与安装招标文件。
2)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一期工程JD安装3标机电安装与装修工程施工图纸。
3)国家、建设部、成都市现行有关规范、标准、定额及施工管理办法、规定文件。
4)工地现场施工资料。
2.前置条件1)系统安装完毕, 施工单位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全面检查, 全部符合设计, 施工及验收规范和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要求;2)相关专业, 如供电、消防、建筑和装饰等施工完成, 自流坪施工完毕, 调试场地清理完毕, 空调系统内卫生已彻底清洁处理。
3)核对各种设备的型号、规格应与设计相符, 检查紧固部位是否牢固, 减振底座应调平, 皮带轮或联轴器应调正。
轴承处的润滑油应足够;电气部位应有防护、保护安全措施。
调试现场安全设施已准备就绪, 其中防火用品如防烟口罩、应急灯等按要求配备齐全。
4)空调机组、风机、风阀单机单系统调试合格。
5)系统设备的外观和构造没有缺陷。
6)通风管道及设备检查合格。
4.测试人员5、系统风量的测试与平衡调试顺序按区域按系统按房间开始, 逐个调试做好记录。
①按工程实际情况绘制系统单线透视图, 并标明风管尺寸、测点位置以及截面积大小、送(回)风口位置, 同时标明设计风口、风量等参数, 对测点进行编号。
②开启风机进行风量测定与调整, 先测总风量是否满足设计风量要求。
系统总风量以风机的出风量或总风管的风量为准。
③系统风量的测试可用风速仪测量。
用叶轮风速仪测量送回、风口或新风进风风量。
④风口的风量测定。
A 贴近风口格栅, 采用定点测量法, 分取5个测点用叶轮风速仪测出风口处的风速, 计算出其平均值, 再乘以风口净面积即得到风口风量值;也可将风速仪在风口处匀速移动3次以上, 测出各次风速, 取其平均值即为该风口的平均风速, 再乘以风口净面积即得到风口风量值。
风口风量测试调整记录

风口风量测试调整记录一、前言风口风量是指风口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空气体积,通常以立方米/小时(m³/h)表示。
风口风量的准确测量对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和舒适度至关重要。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风口进行风量测试和调整,以确保风口风量符合设计要求。
本文将介绍一次风口风量测试和调整的详细记录,以便记录风口风量调整的过程和结果。
二、测试仪器及装置1.风量测试仪器:使用面积流量罩配合数字风量计进行测试。
面积流量罩是一种具有已知面积的罩体,可以放置在风口上方进行风量测试。
2.测试装置:在风口上方安装面积流量罩,并连接数字风量计。
同时,需要设置合适的风速仪和差压仪。
三、测试及调整步骤1.准备工作(1)检查面积流量罩和数字风量计是否正常工作。
(2)将面积流量罩安装在待测风口上方,并确保罩体与风口密封良好,以避免空气泄漏。
(3)将数字风量计与面积流量罩相连,确保连接稳固。
2.测量风口风量(1)开启风口送风,使空气流过面积流量罩。
(2)通过数字风量计测量风口的风速和差压。
(3)根据风速、差压和面积流量罩的面积,计算出风口的风量。
3.风量调整(1)根据测试结果,比较实际测得的风量与设计要求的风量。
(2)如果实际风量超出设计要求,应调整风量调节阀或风机转速,逐步减小风量,直到达到要求的风量。
(3)如果实际风量低于设计要求,应调整风量调节阀或风机转速,逐步增大风量,直到达到要求的风量。
四、测试结果记录根据以上的测试和调整步骤,得到测试结果如下:1.风口名称:XXX风口设计风量:XXXm³/h测量风速:XXXm/s差压:XXXPa测量风量:XXXm³/h2.风口名称:XXX风口设计风量:XXXm³/h测量风速:XXXm/s差压:XXXPa测量风量:XXXm³/h3....五、调整结果记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调整后的风量记录如下:1.风口名称:XXX风口设计风量:XXXm³/h调整后风速:XXXm/s调整后差压:XXXPa调整后风量:XXXm³/h2.风口名称:XXX风口设计风量:XXXm³/h调整后风速:XXXm/s调整后差压:XXXPa调整后风量:XXXm³/h3....六、结论根据以上的测试和调整过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部分风口的实际风量符合设计要求,无需调整。
各房间室内风量测量记录

各房间室内风量测量记录室内风量测量是评估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
在进行各房间室内风量测量记录时,我们需要考虑房间的大小、通风设施的情况以及人员活动等因素。
下面是我为各房间室内风量测量记录的一个例子。
房间名称:客厅房间面积:30平方米测量日期:2024年10月1日测量时间段:上午10点至12点测量方法:使用风速仪进行测量,每隔15分钟记录一次测量结果测量记录:-上午10点:风速1.5米/秒-上午10点15分:风速1.6米/秒-上午10点30分:风速1.4米/秒-上午10点45分:风速1.7米/秒-上午11点:风速1.8米/秒-上午11点15分:风速1.9米/秒-上午11点30分:风速1.7米/秒-上午11点45分:风速1.6米/秒-中午12点:风速1.4米/秒房间名称:卧室房间面积:20平方米测量日期:2024年10月1日测量时间段:下午3点至5点测量方法:使用风速仪进行测量,每隔30分钟记录一次测量结果测量记录:-下午3点:风速1.0米/秒-下午3点30分:风速0.9米/秒-下午4点:风速1.1米/秒-下午4点30分:风速1.2米/秒-下午5点:风速1.0米/秒房间名称:厨房房间面积:15平方米测量日期:2024年10月2日测量时间段:下午6点至8点测量方法:使用风速仪进行测量,每隔20分钟记录一次测量结果测量记录:-下午6点:风速0.8米/秒-下午6点20分:风速0.9米/秒-下午6点40分:风速1.0米/秒-下午7点:风速1.2米/秒-下午7点20分:风速0.8米/秒-下午7点40分:风速1.1米/秒-下午8点:风速0.9米/秒根据以上测量记录,可以看出不同房间的室内风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客厅的室内风速相对较高,说明客厅通风较好;卧室的室内风速相对较低,可能需要增加通风设施;厨房的室内风速波动较大,需要进一步探究原因。
通过分析室内风量测量记录,可以调整房间的通风设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
加压送风系统风速及余压调试记录

加压送风系统风速及余压调试记录一、引言加压送风系统在建筑物火灾自动防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运行,对风速及余压进行调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加压送风系统风速及余压调试的过程、结果及注意事项。
二、加压送风系统概述1.系统原理加压送风系统通过风机将新鲜空气送入建筑物内,使火灾发生时烟雾及时排出,为人员疏散创造有利条件。
系统主要由风机、风道、送风口、排烟口等组成。
2.系统组成(1)风机:为系统提供动力,驱动空气流动。
(2)风道:连接风机和送风口,输送空气。
(3)送风口:将风送入建筑物内。
(4)排烟口:在火灾时排出烟雾。
三、风速及余压调试目的1.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性通过调试,确保风机在各种工况下稳定运行,为系统提供持续、稳定的风量。
2.提高系统效率优化风速及余压参数,提高系统排烟效果,缩短疏散时间。
3.确保安全性防止火灾时烟雾侵入疏散通道,保障人员生命安全。
四、调试过程及方法1.风速调试(1)调整风量:根据建筑物特性,合理设定风机的风量。
(2)检测风速:通过风速仪测量送风口的风速,确保符合规范要求。
(3)调整风机转速:根据实测风速,调整风机转速,使风速达标。
2.余压调试(1)测量系统压力:通过压力表测量系统各部位的压力。
(2)调整阀门开度:根据系统压力分布,合理调整阀门开度,平衡压力。
(3)平衡系统压力:通过调整阀门,使系统压力达到设计要求。
五、调试结果及分析1.风速达标分析:根据实测数据,分析风速达标的原因,如风机选型、送风口布置等。
2.余压达标分析:分析系统压力平衡的原因,如阀门调整、管道设计等。
3.系统运行稳定性分析:评估系统在火灾发生时的运行稳定性,提出优化建议。
六、注意事项1.安全操作:在调试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人员安全。
2.定期维护:定期对系统进行检查、维修,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3.监测系统运行参数:实时监测系统运行参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七、结论通过对加压送风系统风速及余压的调试,保证了系统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有效运行,为人员疏散提供安全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口名称(送/排/ 风口有 回风等风口)/编号 效面积 /位置(编号、位置 风口形式及 (即测 可按设计图或自命 规格尺寸(mm 试净截 ×mm) 名;位置可用坐标 面 表达,与设计图或 积)(㎡) 测试附图相对应) 排风口 300*250 0.7
设计 值
设计 实测 (或 计算 规范) 值 允许值 (+或-) 5
风口风量测试调整记录(一)
GD3010269-1 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 凯蓝滨江华府人防地下室防护防化设备安装工程
所属子分部(系统)工程名称/ 防排烟系统 分项(子系统)工程名称 相关的施工部位 (层、区、段、房、室) 总承包施工单位 专业承包安装单位 人防地下室地下二层 海南伟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州科安人防工程设备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 姚进吉 项目负责人 赖宇平
5
-3.12
排风口
300*250
0.7
15.1 14.3 15.6 14.2 15.3 15.1 14.2 15.2 14.2 14.2 14.2 15.5 15 15.6 14.6 14.9 15.1 300*250
0.7
14.6 14.3 15.2 14.3 15.6 14.2 14.9 14.3 15.2 14.3 14.8 14.7 14.7 14.6 15.7 14.6 14.2 14.2
施工执行的技术标准(含企 业的工艺规程、工法等)名 以《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产品质量检验与施工验收标准》 编号RFJ01-2002; 称及编号 与检测(调试)、验收相关 的设计文件(图) /产品技 地下二层人防战时通风平面图 人防风施-04 术文件(图)的名称及编号 测试起止时间: 测试环境: 晴 阴 年 雨 月 温 度: 日 至 ℃ /相对湿度: 风口风速(m/s) 测点代号及其实测值 ① ⑦ ② ⑧ ③ ⑨ ④ ⑩ ⑤ ⑾ ⑥ ⑿ 各测 点的 算术 平均 值 年 月 日 % /其他: 风量(/h) 风量偏差(%) 实测 计算 值(+ 或-) -4.38
5
-4.24
排风口
300*250
0.7
5
-4.24
测试调整方法(含测试仪器的名称、型号规格、精度,测点位置及其代号,调整部位及方法等),程序,过程状 态参数(读数),统计计算的公式、数值及结果等的测试调整说明(示图、照片)和备注(可附页)
专业工长(施工员)(签名) 专业承包安装单 位 检查评定结果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签名):
14.1 14.5 14.6 15.2 14.5 15.6 15 14.6 14.2 14.2 14.1 14.2
14.57 1755 1851 14.83 1773 1851 14.76 1774 1851 14.89 1785 1851 14.68 1772 1851
排风口
300*250
0.7
14.8 15.8 15.3 14.3 14.3 14.6 14.9 15 15.2 15.1 14.3 14.3
检查测试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监理(建设)单位 验收结论 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名): (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签名): 注:本《记录(一)、(二)》配套使用,《记录(二)》为《记录(一)》的附表。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