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民俗

合集下载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下面店铺推荐彝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彝族的风俗习惯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相亲习俗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大凉山彝族冷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凉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山脉,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延伸,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同时,大凉山也是彝族聚居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

本文旨在介绍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从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彝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在大凉山的地理特点方面,其地形复杂多样。

大凉山地域广阔,包含了多个山脉和高原地带,其中海拔最高的是贡山,达到了6050米。

大凉山的气候多样,由于地形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特征。

这种特点也影响了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方式。

彝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系丰富多样,包括了民间传说、祭祀习俗、舞蹈音乐等元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大凉山彝族的文化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根据地域的差异,采用了不同的农耕和畜牧方式。

他们还以独特的服饰、建筑风格和饮食习惯著称,这些都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大凉山的地理特点和彝族的历史与文化,还能够深入了解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

这些冷知识的揭示将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地区的彝族人民及其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凉山彝族的冷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文章结构: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1.1 概述:在这个部分,我将简要介绍大凉山彝族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对这个主题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这个部分将介绍整个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各个章节的标题和内容概要。

1.3 目的:在这里,我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撰写这篇文章,以及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2. 正文:2.1 大凉山的地理特点:这一部分将详细描述大凉山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点,强调其独特性和对彝族文化的影响。

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

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

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宝藏。

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民俗、习俗等文化特色,对于丰富我们国家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一、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在中国,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壮族、满族、布依族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语言、宗教信仰、服饰等。

二、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

他们是著名的游牧民族,以养马、骑马射箭为生。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中包括大氅、蒙古式袍、拉巴长袍等,这些服饰都显示出他们的民族特色。

此外,蒙古族还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如马头琴、呼麦等。

三、藏族藏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等地。

藏族人民崇尚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

他们的传统服饰以“噶丹”为代表,色彩丰富、线条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此外,藏族人还擅长手工艺品制作,如唐卡、雕塑、雕刻等。

著名的藏族文化节庆有藏历新年、藏戏节、朗曼节等。

四、回族回族是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等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传统服饰以尊重宗教教义为基础,注重保守和尊严。

回族人民善于制作手工艺品,如马镫、马犁、马具等,这些都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回族的音乐、舞蹈也是他们文化特色的体现。

五、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甘肃省、青海省等地。

维吾尔族是一支勇敢、智慧、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

他们以和谐、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而闻名。

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典型的农牧民居、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

与此同时,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继续云南普者黑的彝族民俗文化

继续云南普者黑的彝族民俗文化

继续云南普者黑的彝族民俗文化云南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其中,彝族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保留了许多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普者黑。

普者黑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他们传统的农耕祭祀节日,也是展示彝族文化的重要舞台。

普者黑通常在农历二月或三月举行,落在每年彝历农历正月十五至农历二月十五之间。

这个节日在彝族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全族的人都会齐聚一堂,庆祝这个重大的节日。

普者黑这个节日起源于彝族的农耕文化。

在古代,彝族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他们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农耕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家族的平安。

因此,普者黑这个节日不仅是丰收的象征,更是整个家族团结的象征。

在普者黑这个节日里,彝族人有许多特定的仪式和活动。

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普者”。

在彝族语中,“普者”意为祭奠和祝福,是这个节日的核心活动。

当天,全族的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饰,集体前往家祖坟、祖堂或村庙,献上精心准备的贡品,祭拜祖先和神灵。

他们会唱歌、跳舞,表演传统的彝族乐器,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除了“普者”之外,普者黑还有许多其他的活动。

其中之一是彝族传统的“搬足步”。

搬足步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彝族人民会挑选最优秀的舞蹈演员,展示独特的舞蹈技巧和精湛的舞蹈才华。

这个舞蹈形式非常具有观赏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

此外,普者黑还有许多与彝族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彝族的服饰展示、工艺品展示等。

彝族人民非常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会以各种方式展示彝族的服饰和工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彝族文化的魅力。

普者黑这样一场盛大的彝族节日,不仅仅是一场庆典,更是彝族人民传承文化的平台。

通过举办普者黑,彝族人民能够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彝族的习俗和风情。

同时,普者黑也是一个增进家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机会,彝族人民通过这个节日能够加深彼此的联系和感情,增进彝族社会的凝聚力。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共同期盼和庆祝的节日。

由于中国广阔的地理和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各地区在春节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上也存在着独特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1. 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在北方地区,农耕文化的影响下,春节庆祝活动通常与农事活动息息相关。

在过年前后的时间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拜活动,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一项独特的习俗是贴春联和门神。

春联是写有吉祥寓意的对联,人们将其贴在门上或家中墙壁上,以祈求福运到来。

门神则是贴在门口,据信可以辟邪避凶。

此外,北方地区还有燃放鞭炮、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活动,使得春节更加热闹喜庆。

2. 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北方地区不同,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祖先崇拜。

除了贴春联和门神外,南方地区还有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家人会聚在一起,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感恩和敬意。

在祭祖之后,家人们会一同享用丰盛的年夜饭,品尝地方特色菜肴,如南方的粽子、鱼汤等。

此外,南方地区还有拜年、放花灯、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

3. 西南地区的春节习俗西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云南、贵州等地,传统的泼水节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庆祝活动之一。

人们会用清水或彩色水向他人身上泼洒,象征着祛除不吉利和带来好运。

此外,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傣族等,还有丰富多彩的舞蹈表演、民俗游戏等庆祝方式,各具特色。

4. 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作为中国的寒冷地区,东北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北方地区有着相似之处。

人们会在年夜饭上品尝大鱼大肉,享受丰盛的美食。

除此之外,东北地区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习俗。

比如,过年前民间会举办猜灯谜的活动,灯谜会贴在门上或挂在房间里,供家人和邻居们一起猜谜解题,增加节日的乐趣。

此外,东北地区还有滑雪、冰灯展等冰雪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5. 港澳台地区的春节习俗在港澳台地区,春节习俗受到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西南边境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南边境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不仅在语言、衣着、风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首先,彝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独特,舞蹈服饰绚丽多彩,以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彝族的传统节日也十分有特色,如火把节、三月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举办时,人们会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进行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非常热闹。

其次,苗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音乐、舞蹈、民间歌谣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苗族的“赛龙舟”文化非常有名,每年端午节举行的“赛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此外,苗族的服饰也十分特别,女子喜欢戴着银饰,男子则喜欢戴着角冠。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芦笙节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壮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跳广场舞,喜欢举办盛大的婚礼和祭祀活动。

壮族人民崇尚自由与浪漫,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

壮族的服饰也十分美丽,壮族的服装以色彩鲜艳、花饰繁复著称。

此外,壮族的传统节日,如歌墟、火把节等也是壮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西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彝族、苗族、壮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习俗等都体现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通过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我很高兴能为您写一篇有关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的文章。

以下是关于这一主题的3000字文章:少数民族民俗传统节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代表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传统节日,带您领略这个国家多元文化的魅力。

1. 彝族 - 火把节彝族是中国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和四川省的山区。

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火把节的庆祝活动非常热闹,人们会点燃火把,手舞足蹈地绕着村子的圈圈跳舞。

他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饰,奏响传统的乐器,并在村子里搭建竹楼,进行各种民俗表演。

整个村庄都被灯火辉煌和欢声笑语所包围,给人一种非常欢快和祥和的感觉。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庆祝丰收和繁荣的象征,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傣族 - 泼水节傣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泼水节是傣族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四月举行,也是庆祝新年和祈福的日子。

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穿上华丽的传统服装,手持盆子或水壶,互相泼水。

这个活动象征着洗净身心,带走厄运,迎来幸福和好运。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舞狮、舞龙等各种民俗表演,场面异常热闹。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热闹庆祝的节日,也是展示他们欢乐和友好精神的时刻。

3. 藏族 - 卡尔巴节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卡尔巴节是他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或六月初举行。

卡尔巴节主要是展示藏式摔跤和马术表演的盛会,人们会穿上传统的藏族服装参加比赛。

这些传统运动不仅体现了藏族人民的勇敢和坚韧精神,也是他们之间交流和联谊的重要方式。

在卡尔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露天市集,展示和销售各种藏传佛教的经文、画作和传统手工艺品。

卡尔巴节是藏族人民弘扬传统文化并庆祝丰收的重要节日。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简介

云南少数民族节日简介

傣族 傣族泼水节 阳历四月中旬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赛龙舟、泼水、歌舞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 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 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 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 等。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彝族 火把节 六月二十四日 楚雄、昆明、弥勒、石林、大理、丽江等地 斗牛、赛马、摔跤、耍火把、歌舞表演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 “东方的狂欢节”。不同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 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 过大年。主要活动有斗羊、斗鸡、斗牛、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白族 白族本主会 各村寨不同 大理地区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本主节是大理白族的一个宗教节日。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 或几个村的保护神。大理白族信奉的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的神,也有历代的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的自然 神等。不管男女老少都 要去拜神灵,希望可以保佑他们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 每个村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大理白族本主庙内供奉着木雕或泥塑的本主像,每逢大理本主的诞辰,为祭祀大理白 族本主的盛大节日。本主节有一套基本固定的程序、即请神,迎神、祭神、娱神,本主回归本主庙。平时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 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这样伴之悦耳动听的洞经音乐和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便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的本主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
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的一些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图标讲解各环节的涉及知识;对较为陌生的知识,从理论知识的讲解入手,使学生有较为初步的理解,再联系案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一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教学难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授课方法:讲授法。

通过形象的图标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较难的问题形象化理解。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本、多媒体、练习册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见到这张图片吗?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呀他们是哪个少
数民族?
新课讲授
一、苗族的概述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贵州)、湘
(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
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
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
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
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
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
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

苗族“好五
色衣裳”。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
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

衣裙或长可抵足,
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

便装时
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
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
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
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
(二)苗族饮食习俗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

苗族喜饮酒。

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饮和敬酒时,还有唱酒歌的习俗。

湘、桂、黔交界地区的苗族还流行喝油茶,它不仅是苗家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而且还是平时饭前饭后的一种特制饮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当中饭吃。

湘西、黔东北和重庆南部则将炒米茶作为过年节时饮用和招待亲友贵宾的高档饮料。

酸汤鱼绵菜粑
糯米饭
(三)苗族的节日
(四)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要活动的节日。

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

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于庆丰
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变化多端,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三、藏族概述
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

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一)藏族服饰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藏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是长袖、宽腰、长裙、长靴。

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作棉被抵御风寒;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

所以,脱掉一只袖子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

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
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
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
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
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
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

有金花帽、
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
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

(二)藏族戏剧:
西藏藏戏(阿吉拉姆)、安多藏戏(南木特)、德格藏戏、昌都藏戏等4个剧种,各剧种的唱腔、音乐、表演、服饰等具有不同特色。

西藏藏戏及安多藏戏流传较广,影响较大。

西藏藏戏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到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在桑寺落成典礼上,艺人们将藏族民间舞与佛经故事结合成为一种哑剧式的跳神仪式。

过去藏戏在广场演出,伴奏只用鼓与镲,以人声为演员帮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藏戏被搬上舞台,并对唱腔、乐队等进行了改革,丰富了藏戏音乐的表现力。

(三)藏族节日
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

雪顿是藏语译者,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的节日。

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

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
2、祈祷节是藏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既是大型宗教活动,也是民间性的节日活动,每年举行两次,一次是在农历六月十五,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

正月的祈祷节比夏季的祈祷节要隆重。

前来参加盛会的人们,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要去转一圈尕(gǎ)米寺后的圣山--小西天。

正月十五一早,寺里僧侣喇嘛,披上新袈裟,由寺内乐队吹响的大、小铜号,随后全寺和尚齐聚经堂诵经,并由活佛安排这一天各人的责任。

近12时,和尚们向前来朝觐的各地香客和观众,表演“跳神”节目(也称访仙舞),跳神的内容既有歌颂历史上藏汉团结的故事,也有根据本波教经典故事而编跳的舞等。

三、彝族概述:
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6种方言,其中包括5个次方言,25个土语。

彝族的来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北来说、南来说、东来说和云南土著说等,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北来说。

据汉文和彝文历史资料记载,彝族先民与分布于西部的古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一)服饰文化
服饰,彝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
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
衡,其服饰在质地、款式、纹式等
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

大体
可根据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
南、滇西、楚雄六个彝族聚居区分
为六大类型。

(二)彝族的主食为土豆、玉米、荞麦、大米等。

副食型食物有肉食类、豆类、蔬菜类、调料类、饮料类。

肉食类以牛、羊、猪、鸡为主,待客需杀牲,以杀牛为贵,羊、猪次之。

豆类多为黄豆、胡豆、碗豆等,黄豆的一种食法彝族称为“都拉巴”,即将黄豆磨成浆,连糟加酸菜煮吃。

彝族谚语说“汉人贵在茶,彝人贵在酒”、“有酒便是宴,无酒杀猪宰羊不成席”,
(三)彝族的节日
1、彝族年:彝族年是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

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

2、火把节
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

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苗族、藏族、彝族主要的民俗风情
课后作业
1、简述苗族、藏族、彝族主要的民俗风情
2、预习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