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传统

中国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传统

中国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传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传统。

这些传统音乐舞蹈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也记录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中国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传统,探索其中的特点和魅力。

一、汉族音乐舞蹈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音乐舞蹈传统源远流长。

在古代,汉族音乐舞蹈分为宫廷舞和民间舞两大类。

宫廷舞通常在皇宫中演出,以端庄、庄重的舞姿为主要特点,舞曲多为古典乐器演奏。

民间舞则更加活泼欢快,舞姿动感热情,常伴随民乐演奏。

二、藏族音乐舞蹈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其音乐舞蹈表达了他们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

藏族音乐以独具特色的“多杰”(一种乐器)演奏为主,音乐悠扬高亢,富有宗教意味。

藏族舞蹈则以旋转和跳跃为主要动作形式,整体气氛庄重肃穆,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

三、维吾尔族音乐舞蹈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他们的音乐舞蹈传统被誉为“草原之舞”。

维吾尔族音乐以塔什克尔干琵琶和吉他为主要乐器,音乐节奏独特欢快,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族舞蹈则注重舞姿的柔美和连贯性,舞者以轻盈的步伐和优雅的姿态表达自己对草原生活的喜悦和热爱。

四、朝鲜族音乐舞蹈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其音乐与舞蹈传统深受朝鲜文化的影响。

朝鲜族音乐以清亮的喉音歌唱和锣鼓演奏为主,曲调悠扬动听。

朝鲜族舞蹈则具有独特的舞蹈动作和编排形式,常以齐步或跳跃的方式演绎,展示了朝鲜族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

五、哈萨克族音乐舞蹈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其音乐舞蹈以马头琴和弦乐为主,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音乐以激昂豪放的节奏和独具特色的马头琴演奏为特点,表达了他们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哈萨克族舞蹈则以快速的舞动节奏和柔美的舞姿为特色,充满热情和激情。

六、壮族音乐舞蹈壮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民族之一,其音乐舞蹈传统展示了他们的务实、坚毅和乐观的性格特点。

壮族音乐多采用竹笛、揭谱、木鱼等乐器演奏,曲调欢快明朗。

傣族舞的特征及与朝鲜舞的区别

傣族舞的特征及与朝鲜舞的区别

傣族舞的特征及与朝鲜舞的区别“傣族”又有傣勒、傣那、傣雅等民族自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自治县。

其先民可追溯到远古的百越人,汉晋时期称作滇越、掸、僚或鸠僚的古民族。

唐宋时期,由于他们喜用金、银箔装饰门齿和文身,所以有金齿、银齿、绣脚、绣面等名称。

元朝时,称作金齿、白衣或白夷,清代以来称作摆夷。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但佛教传入前的鬼神崇拜的原始信仰残余至今依然保存。

傣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古越人的遗风——关于古越人的习俗,有关百越民族史的专家们概括为:“蛇、鸟图腾,断发文身、习水使舟、巢居、种植水稻、语言不同、喜食异物、善铸宝剑等。

”这些特征和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实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今日傣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中,依然保存有诸多古越人的遗风。

傣族喜欢水,爱洁净,勤于洗濯,而炎热的天气,辛勤的水田劳作,更加深了人们对水的感情。

傣族有许多与水有关的节日活动,如年节时,人们要赛龙舟、比划船、泼水节等,都是“习水便舟”古风的延续。

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

都源于先民的鸟、蛇图腾的崇拜,和由此发展而来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

孔雀与象的意境——在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中,繁殖着孔雀、犀鸟、野象、犀牛等珍禽异兽,生长着许多名贵树木、珍奇植物,带给傣族人们神奇美妙的意想。

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流传最为广泛,并从中又派生出一些舞蹈形式,这些舞蹈中所展示出来的孔雀与象的意境,远远超出舞蹈本身。

从珍禽异兽到“孔雀舞”“象舞”“象脚鼓舞”的艺术升华,是古越人审美心理的继承与发展,是傣族人民来自劳动生活的艺术创作,其中包含着远古的图腾崇拜、地域的、历史的、乐舞的以及宗教的多种文化因素。

水文化的特征——水的使用和火的使用一样,给人类文明增添了光彩。

人类有了火可以熟食,增强体力,促进成长,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

民族舞分类介绍

民族舞分类介绍

民族舞分类介绍民族舞,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表达形式,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体现。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特色和风格。

在本文中,将介绍几个主要的民族舞分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华北地区的民族舞1. 汉族舞蹈:汉族舞蹈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舞蹈之一。

其特点是多样丰富,形式各异。

有以宫廷舞为代表的皇室舞蹈,以及以拓展舞为代表的民间舞蹈等。

2. 蒙古族舞蹈:蒙古族舞蹈一直以其独特的男子豪放和女子柔美的形式而闻名。

代表性的蒙古族舞蹈有“青海湖”、“草原之舞”等。

二、西南地区的民族舞1. 彝族舞蹈:彝族舞蹈源远流长,形式多样。

其中,以“大查舞”最为有名,它是彝族最重要的舞蹈之一,以其壮观的规模和独特的舞蹈动作而闻名。

2. 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中的代表之一。

每年的泼水节上,傣族舞蹈充满了热情和欢乐,表达了对丰收和幸福的祝福。

三、西北地区的民族舞1. 藏族舞蹈: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独特的舞蹈形式之一,以其雄浑壮观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服饰而著称。

其中,以“骆驼舞”最为经典。

2. 维吾尔族舞蹈: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最大的民族,其舞蹈形式多样。

以其独特的舞步和动作,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四、东南地区的民族舞1. 壮族舞蹈:壮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其舞蹈形式多样。

壮族舞蹈通常以活泼、快捷的动作为主,常常以旋转为特点。

2. 巴哈族舞蹈:巴哈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舞蹈以独特的舞蹈动作和华丽的服饰而闻名。

巴哈族舞蹈常常与歌曲、乐器结合,富有民族特色。

综上所述,民族舞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

通过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舞的特点和魅力,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和关注民族舞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舞蹈新彝族祝酒歌介绍

舞蹈新彝族祝酒歌介绍

舞蹈新彝族祝酒歌介绍新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他们以独特的舞蹈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彝族祝酒歌舞。

新彝族祝酒歌舞是新彝族聚会和庆祝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表演形式。

它通常在婚礼、丰收节和其他重要场合中被演唱和演示。

这种形式的舞蹈可以看作是新彝族人民对幸福、健康和繁荣的美好愿望的表达。

该表演通常由一群舞者组成,他们身穿传统的新彝族服饰,戴着鲜艳的首饰。

他们以优雅而动感的动作,配合节奏明快的音乐,来展示他们的技巧和情感。

舞蹈的动作包括跳跃、旋转、踏步和手势,体现了新彝族人民的热情和奔放的性格。

在舞蹈的同时,舞者们还会演唱祝酒歌。

这些歌曲通常由一位主唱带领,并由其他舞者和观众一起合唱。

歌词表达了对新婚夫妇、丰收、健康和繁荣的祝福。

歌曲的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给人一种欢快、愉悦的感觉。

舞蹈新彝族祝酒歌舞展示了新彝族人民的团结和生活态度。

这种舞蹈形式将舞者和观众融为一体,共同享受音乐和舞蹈的愉悦。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新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舞蹈展示中,观众也经常热情参与。

他们会加入合唱,或者和舞者一起跳舞。

这种互动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并展示了新彝族人民的热情和欢乐。

舞蹈新彝族祝酒歌舞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也承载着新彝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

在这个舞蹈中,人们向神灵祈求幸福和丰收,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感恩和喜悦。

这种表演形式的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新彝族人民的情感和信仰。

总而言之,舞蹈新彝族祝酒歌舞是新彝族人民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

它通过舞蹈和歌唱,向世人展示了新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价值观。

同时,它也是新彝族人民团结、欢乐和祝福的象征。

这一形式的舞蹈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世人展示新彝族人民的美丽和多彩世界。

从舞蹈《天浴》窥藏族文化之美

从舞蹈《天浴》窥藏族文化之美

从舞蹈《天浴》窥藏族文化之美1. 引言1.1 舞蹈《天浴》是窥藏族文化的精髓舞蹈《天浴》是窥藏族文化的精髓。

窥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保留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舞蹈《天浴》则是窥藏族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通过舞蹈展现了窥藏族人民的生活和信仰。

这支舞蹈将窥藏族的丰富民俗风情和传统价值观融入展现了窥藏族文化的精髓之美。

舞蹈《天浴》不仅是窥藏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更是一种对自然、神灵和生命的崇敬和赞美。

通过舞蹈的形式,窥藏族人民传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舞蹈《天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窥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使人们对这一民族的传统和精神产生敬畏和赞美之情。

舞蹈《天浴》的精髓体现了窥藏族文化的独特之处,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个民族的传统和价值。

通过欣赏和学习舞蹈《天浴》,人们可以感受到窥藏族文化之美,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进而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舞蹈《天浴》无疑是窥藏族文化中的瑰宝,展现了这一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魄力。

2. 正文2.1 舞蹈《天浴》的起源舞蹈《天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窥藏族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

窥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舞蹈《天浴》起源于窥藏族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秘力量的追求,通过舞蹈来表达对自然、神灵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据传统说法,舞蹈《天浴》最早由窥藏族的祭司创作,并在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中演出。

这种舞蹈既是一种宗教仪式,也是一种娱乐形式,它传承了窥藏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以舞蹈的方式传达对神灵和自然之美的追求。

舞蹈《天浴》的起源与窥藏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它既承载了古老的神话传说,也反映了窥藏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这种舞蹈通过舞蹈动作、音乐和道具的运用,向世人展示了窥藏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成为窥藏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南舞蹈的分类

西南舞蹈的分类

西南舞蹈的分类
西南舞蹈是指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舞蹈。

根据舞蹈的风格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民族舞蹈:西南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

比如,彝族舞蹈以翻腕舞、躲羊舞、绣球舞等为代表;藏族舞蹈以雪山祝福舞、千手观音舞、草原恋歌舞等为代表。

2. 酒仙舞蹈:酒仙舞蹈起源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主要表现农民在庆祝丰收和喜庆场合时的欢乐情绪。

舞蹈中表现出醉态和欢愉的情绪。

3. 庆丰舞蹈:庆丰舞蹈源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是一种十分热烈欢快、富有民族风格的舞蹈。

庆丰舞蹈的舞姿大多采用手舞足蹈,表现出豪放自由的气息。

4. 火把舞:火把舞流传于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

舞蹈中演员手持火把,在舞动中将火把向前抛,然后再接住,表现出生命的力量和欢愉的情绪。

5. 僧舞:僧舞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传统舞蹈,由僧人表演。

舞蹈中演员手持七星剑、铃铛等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旋转、跳跃,表现出虔诚和神秘的气息。

以上是西南舞蹈的几种常见分类,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这些舞蹈不仅体现出西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 -。

从伞舞出发谈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从伞舞出发谈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从伞舞出发谈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摘要:傣族是一个有古老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傣族伞舞就是傣族歌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伞作为道具,构建了傣族舞蹈文化艺术的审美。

伞的使用与傣族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宗教都密不可分,在舞蹈中伞能够抒发舞蹈情感,展示舞者的体态、舞姿,增强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烘托舞蹈氛围。

可以说伞作为道具让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更加明显。

因此本文从伞舞出发谈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探析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傣族舞蹈的起源及风格特征。

第二部分,探究“伞舞”在傣族舞蹈中的呈现与运用。

最后通过傣族“伞舞”展望中国民间舞蹈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傣族舞蹈和其中的伞舞,也为我国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伞舞;傣族舞蹈;风格特点伞舞是傣族传统舞蹈之一,每当傣族泼水节、结婚及上新房等喜庆的日子,傣族人都要跳起伞舞,来进行庆祝和祝福。

伞是傣族人民常用的生活用具。

傣族位于云南省,云南地区多雨,潮湿四季气候温暖,到处生长着高大的凤尾竹,因此傣族人民就地取材用竹子制作成伞骨,用自制的绵纸作为伞面制作出精美的手工伞,用来防雨遮阳。

久而久之,提到傣族,大家都会联想到婀娜多姿的傣家少女,撑着纸伞,翩翩起舞的动人场景。

纸伞已经成为傣族文化标志性符号之一。

它既是日常遮风避雨的工具,也是节庆时载歌载舞的道具。

可以说一把傣族油纸伞所撑起的,是傣族的历史记忆。

因此傣族伞舞也呈现出傣族舞蹈独特的风格特点。

一、傣族舞蹈的起源与风格特征(一)傣族舞蹈的起源1.傣族舞蹈的历史背景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

历史上的傣族分布广泛,从印度一直到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等地都有傣族人的身影。

傣族分布于我国的云南省,最为重要的民族节日是泼水节,每当泼水节,人们就会走出家门一边泼水表达祝福,一边载歌载舞进行庆祝活动。

因此傣族传统歌舞在仍然是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

少数民族跳舞的文案

少数民族跳舞的文案

少数民族跳舞的文案跳舞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我们就有幸能欣赏到各个少数民族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魅力。

少数民族跳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本文将以介绍几个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舞蹈为主线,为大家展示他们的舞蹈才艺。

壮族舞蹈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中广泛传承的一个群体。

壮族舞蹈以其豪放大气、奔放热情的特点而著称。

壮族舞蹈的动作多以韵律感强的手臂舞动为主,配合上身的翻腾和旋转,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壮族舞蹈常常以歌唱和鼓乐伴奏,展示了壮族人民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藏族舞蹈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形式和文化内涵与其他少数民族有着鲜明的差异。

藏族舞蹈以其庄重肃穆、纯朴自然的特点而著称。

藏族舞蹈强调全身的自然舞动,手臂的舞动与上身和腿部的配合紧密有序,展现了藏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生活的艰辛。

藏族舞蹈往往以藏族的唱诵或者器乐伴奏,带有神秘感和仪式感,让人仿佛穿越到了雪山高原。

蒙古族舞蹈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代表了大草原的辽阔和豪放。

蒙古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马步和骑马动作而著称。

蒙古族舞蹈注重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舞者经常模拟骑马和追猎的动作,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蒙古族舞蹈常常伴随着马头琴等传统乐器的演奏,给人以奇特的音乐体验。

朝鲜族舞蹈朝鲜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形式和文化内涵与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所不同。

朝鲜族舞蹈以其独特的柔美和优雅而著称。

朝鲜族舞蹈强调优雅的手臂舞动和腿部的协调,动作流畅而富有柔韧性。

朝鲜族舞蹈往往通过舞蹈的节奏和表情,表达对生活之美的赞颂和思考。

朝鲜族舞蹈常常以传统乐器如箫、琴等的伴奏,赋予舞蹈以更为深远的艺术意义。

总结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风格各具特色,表达了民族的历史、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

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

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

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

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

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

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

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

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

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

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芦笙曲调节奏变换出优美姿势,双手于两侧稍往外自然摇摆,加上头上的锦鸡银饰跃跃欲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超短裙脚边的“羽毛”银浪翻飞,翩翩曼舞中,舞者步履轻盈,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每跳一步,舞者双膝同时自然向前颤动,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双手于两侧自然放开,悠然摇摆。

从上面的“反排木鼓舞”“锦鸡舞”来看,苗族舞蹈在很多形式上都是通过祭祀活动而得以表现,很多舞蹈都与祖先崇拜祭祀有关,像“木鼓舞”“古瓢舞”“芦笙舞”等舞蹈形式虽然现在已向自娱及娱人发展,但其根源都是以祭祀为目的的。

宗教活动的盛行决定了其以祭祀为背景的舞蹈的盛行,舞蹈只是作为一种手段为宗教服务。

但正因为舞蹈在宗教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多仪式舞蹈才能发展至今得以流传。

其次苗族舞蹈主题始终表现为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

普列哈诺夫说过,舞蹈是“人的生产活动在娱乐、在原始艺术中的再现,艺术是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形象”。

无论是原始舞蹈,还是现在的舞台舞蹈艺术,其根本还是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整个舞蹈就如同空中楼阁,只能昙花一现。

苗族现今流传下来的舞蹈,都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有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特点。

无论是表现劳动生产,还是狩猎生活,它都体现了苗族先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意志和乐观精神。

㈡土家族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世居于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族舞蹈有摆手舞、茅古斯、八宝铜铃舞、跳丧舞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其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撤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不仅包含了土家族传统的摆手舞艺术,而且保存了土家族古老的宗教、戏剧、军事、体育等传统文化艺术。

摆手舞已成为土家传统文化的大汇集,透过其内容与形式,可以了解土家族社会、历史、民俗、民族特征以及文化艺术发展历程。

闻一多先生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土家族民族舞蹈不仅是一种精彩的艺术演绎,同时还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㈢彝族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古老民族之一。

彝族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舞蹈语汇和鲜明的风格特点。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

烟盒舞作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个舞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展现了彝族的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内涵表明彝族人民出众的舞蹈创作才能和艺术领悟能力。

烟盒舞的图形变化很有特色。

除一般的圈舞外,有丰富多采的穿花图形变化和组合。

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图形变化配合巧妙和谐。

成为烟盒舞风格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烟盒舞节奏鲜明、灵活多变,在清脆的烟盒声伴奏下,全身富于弹性的起伏,手臂凤凰点头似的舞动,小腿灵活而富有韧性。

烟盒舞通过头、脚、身、手、腰等各个身体部位的巧妙运用,以优美的舞姿形象地表达了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同时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彝族的烟盒舞其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

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㈣布依族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布依族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布依族的民间舞蹈元素都来自生活,主要以生产劳动和民族习俗为题材。

反映生产劳动的有织布舞、舂碓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习俗的有花包舞、铜鼓刷把舞、伴嫁舞、玩山舞、花棍舞、龙舞、狮子舞、板凳舞、傩舞等。

布依族的织布舞就是在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把织布这种技艺发展为织布舞蹈,其舞蹈是以轻快灵巧而活泼的舞姿体态展现布依族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真切地描绘了布依姑娘们从自己开荒、播种、收棉、采制、纺线、整理等,直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过程。

二、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每一种舞蹈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传衍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动作体系的不断反复。

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也不例外,凭借共有的艺术特征体系,达到它的表意抒情目的,并实现其审美价值。

从以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属性里我们来归纳其共有的舞蹈艺术特征。

㈠腿部的“曲膝颤膝”腿部的“曲膝颤膝”在西南各民族民间舞蹈中几乎都有体现,是舞蹈中最为突出而又典型的动态特征。

“曲颤膝”包括双腿原地颤动、大二位蹲步的基础上双腿左右移重心的曲颤动、重拍向下的顿挫感的曲膝,跳跃步伐的颤动等特征,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都有共存。

这是因为“曲膝颤动”这一典型的动态特征是与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关系的。

西南地区地势主要是山坡田坎,人们每日的生活都离不开爬坡、下坎。

上坡的时候腿部要用力蹬地,膝盖就会产生顿挫感的颤动,而下坡时由于惯性膝盖需要放松并呈现出连绵不断的颤动,长期的爬坡、下坡,形成了肌肉记忆,并且反映在舞蹈当中。

㈡身体的“顺摆”“顺摆”指的是右脚向右方位迈步或跳步时,上体摆向右方位,左脚向左方位迈步或跳步时,上体摆向左方位,身体与脚尖方向保持一致。

这种动作的规律,使身体呈现出以同侧的脚和肩膀为轴心90度的运动轨迹,同时脚的运动形成90度角的弧线轨迹。

形成这样的动态舞蹈特征,是与西南地区人民长期行走在山间小路的生活习惯有关,特别是在行走中很多时候还会肩挑重担,顺摆的生产劳动动作习惯使其产生了顺摆的这一舞蹈特征。

㈢动作方位的对称动作方位的对称主要体现在左右对称,身体完成朝左方向的动作,接下来就一定是朝右方向的动作,在苗族“锦鸡舞”“ 反排木鼓舞”、土家族“摆手舞”等的舞蹈中,动作都会对称,这一特点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都有所体现。

㈣圈舞的空间特征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女子群舞中最多的运动路线就是围圈而舞,而且是以逆时针方向舞蹈居多。

围圈而舞是古今世界舞蹈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舞蹈形式,很多古文献都有相关的记载。

西南地区舞稻中的圈舞与它表演的场所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因为舞蹈的空间不大,开阔的表演场地没有,因而不能允许太复杂的队形,围圈而舞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使舞蹈无限循环的进行。

为了便于集体的向心性团聚;为了在狭小的空间里寻求周流不息的运动;为了创造一种流畅的审美风格,人们往往喜欢围圈而舞。

对于圈舞,苏珊•朗格曾说道:“那种环舞或圈舞作为舞蹈形式与自发的跳跃无关,它履行一种神圣的职能,也许是舞蹈最神圣的职能将神圣的‘王国’与世俗存在区别开来。

”这一论点为西南地区民族民间舞蹈中多以围圈而舞给予了充分的证明。

㈤道具的表现特征在西南地区各民族舞蹈中表演者以执道具而舞的表现常见,这些道具有的是穿戴在身上的配饰,有的是拿在手上的道具。

执生活之物而舞是表现对现世抱有的无限希冀。

舞蹈中所用的道具,一方面使舞蹈的用意借助道具一同实现,为舞蹈渲染了气氛。

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舞蹈时上体的运动,使上体的运动变化较少,动作单一。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族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民族舞蹈的道具。

如采茶舞蹈源于茶农的劳动和生活,所表现的也是茶农、茶姑的采茶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产生的爱情。

漫山的云雾,漫山的茶,姑娘们手提“茶篮灯”,口唱《十二月采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蹈。

《木排舞》《禾杠舞》《锄山鼓》等舞蹈无一不属于这一类执道具而舞的舞蹈。

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民俗内涵西南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族习俗内涵,人们有时候也把民间舞蹈称作民俗舞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