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

浅析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及剧目赏析舞蹈,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中国,汉唐古典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舞蹈艺术中的瑰宝。

本文将对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一些经典剧目进行赏析,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汉唐古典舞的审美特征(一)形态之美汉唐古典舞在形态上注重线条的流畅与舒展。

舞者的身体线条犹如行云流水,轻盈而灵动。

通过手臂的舒展、腰部的扭转以及腿部的屈伸,展现出一种优美而自然的姿态。

例如,在“长袖舞”中,舞者运用长袖的挥舞和身体的起伏,营造出飘逸如仙的视觉效果,线条的美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韵律之美韵律是舞蹈的灵魂,汉唐古典舞在韵律上有着独特的表现。

其节奏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明快有力,形成了丰富的变化。

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通过呼吸的控制和身体的律动,将韵律融入每一个动作之中。

这种韵律之美不仅让人感受到舞蹈的节奏之美,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起伏。

(三)文化之美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汉唐古典舞承载了这一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舞蹈的动作、服饰到表现的主题,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礼仪制度和审美观念。

例如,一些舞蹈作品展现了宫廷的奢华与庄重,一些则体现了民间的欢乐与质朴,文化之美在舞蹈中得以传承和展现。

(四)意境之美汉唐古典舞注重营造意境,通过舞蹈的表现将观众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舞者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传达出一种情感和氛围,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产生联想和共鸣。

在意境的营造中,常常借助舞台布景、灯光和音乐等元素,共同打造出一个富有诗意和艺术感染力的空间。

二、剧目赏析(一)《踏歌》《踏歌》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汉唐古典舞作品。

舞蹈通过一群少女在春天踏青的欢乐场景,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者们身着翠绿的长裙,手持彩巾,动作轻盈欢快,脚下的舞步错落有致。

在韵律上,节奏明快活泼,体现了少女们的青春活力。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

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汉唐舞蹈是将民间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丰富多彩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下面店铺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点吧!一、汉唐古典舞的历史背景汉唐盛世,百姓富足,政治安定清明,实行修生养息之策,以民为本的思想,使得君臣关系和谐,民族和平稳定。

因此,这么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给予了汉唐舞蹈独特的灵魂。

汉代文化艺术基础相对于以前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当时太乐和乐府两个音乐机构对汉代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现在的舞蹈审美风格和艺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唐古典舞教研室2001 年在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成立。

至今, 汉唐派古典舞体系已走过了十多年风雨。

在孙颖教授二十余年的理论思考、创建筹备和严谨考察中,从文化体系切入进行研究再到实践,以多种学科作为建设基础,发展起极具中国特色的舞蹈汉唐派古典舞。

二、汉唐古典舞的风格特征和审美观任何艺术都是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所折射和反映出来的,通过简单的生活特征, 表现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情感。

舞蹈是艺术种类之一,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人们按照艺术规律、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社会生活进行客观的总结、提炼、升华、想象,体现出一种创造性的反映。

现实生活的各种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大家对于每个舞蹈的审美和评定。

在物质生活丰富、社会安定的汉唐时代,舞蹈呈现并留给大家的印象是轻盈快活、优美俏丽。

舞蹈《踏歌》就通过轻快优美的风格,体现了汉唐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和谐安定的闲适生活,展现出了汉唐乐舞的基本面貌和舞蹈风格。

本文就以《踏歌》为例,说明汉唐乐舞的艺术风格。

(一)袖出轻盈柔美在舞蹈艺术中,袖是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它不同于手绢花、扇子等道具,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形状和类型来使舞蹈更加丰富,使舞台效果更加理想。

《踏歌》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舞袖,其中包含很多舞袖的技巧,例如:搭袖、拂袖、振袖、翘袖、抛袖、打袖等,塑造了舞蹈的基本形态且丰富了舞姿的多变元素。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

“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

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

“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

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

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

浅析汉代舞蹈中“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
“翘袖折腰”是汉代舞蹈中一种经典的舞姿之一,其形态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表现力
和艺术性。

本文将从身体姿态、动作形态、舞蹈意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深入探究该
舞姿的形态特征。

一、身体姿态
“翘袖折腰”舞姿的身体姿态主要表现为身体前倾,臀部后缩,手臂抬高,手腕弯曲,手指微张,肩膀放松,脚尖微抬。

此外,面部表情也是该舞姿特征之一,通常表现为微笑
或者娇羞之态,以展示舞者的柔美和娇媚。

二、动作形态
“翘袖折腰”舞姿的动作形态主要包括上臂的旋转和下臂的扭转。

在动作过程中,舞
蹈者会将双臂向外展开,然后慢慢地将手臂向前旋转,在手肘弯曲的同时将小臂向内挤压,使手腕向内折叠。

在手臂旋转至一定角度后,舞者会将手臂自然地下落并向内挤压,手腕
半弯,此时可以看到袖子被翘起的姿态。

同时,在手臂移动的过程中,舞者还需要将身体
前倾,弯腰抬臀,视线跟随着手臂的移动轨迹摆动,使舞姿更富有韵味。

三、舞蹈意境
“翘袖折腰”舞姿展示出的舞蹈意境,主要表达了汉代女性的柔美和娇媚。

作为汉代
女性舞蹈中的常见姿态,其优美的曲线和娇艳的表情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汉代女性的身
体和心灵之美。

此外,“翘袖折腰”舞姿也体现了汉代文化中“儒雅淑仪,文人雅士”的
价值观念,以及“以礼仪来治天下”的治世理念。

总之,“翘袖折腰”舞姿的形态特征既有明显体态表现,又包含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汉代舞蹈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姿,其艺术价值在当今艺术领域仍受到广泛关注和推
崇。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

‚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

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

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

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

‚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

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

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

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是回顾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划分段落,它为后来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中建构了一个重要的基础,也在形成新的元素,使晋、唐等朝代中发展起来的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在当今社会中依然遗留着影响。

汉代舞蹈的表演文化深受当时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舞蹈戏剧中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便是“千载佳歌”,多以宫廷歌舞和民间舞蹈的结合形式出现。

宫廷的舞蹈形式与唐代“罗腰舞”相比,在技巧上更加精致,更加具有节奏感,声音也更加严谨,而民间的舞蹈虽然技巧较低,但比较风趣,容易引起观众的欢笑,相比较而言,民间舞者的感染力更大。

汉代舞蹈技法和曲调都是异彩纷呈,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舞蹈动作从半伏、变位、走位、跃位到宝殿天下、绣花挂钟等各种动作,功法繁杂。

汉朝舞调主要有“五奏”、“八奏”和“十奏”三种,其中“十奏”舞调有三种六法:中原法、赵宋法、楚京法,每种类型又分六节曲:禁节曲、凤歌舞曲、余歌舞曲、春色曲、蝶恋花曲、翩翩仙子曲。

这些构成了汉代民间舞蹈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朝舞蹈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尤其是舞台上对舞姿神态、肢体表情等这些要素的极高要求,精确定位,强调精致和持久的表现,在当时太盛行了。

此外,汉朝舞蹈的表现的表现语言特征也是弥足珍贵的,特别是其丰富的表现形式,随着舞蹈曲调的变化,总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赢得他们的肯定与赞叹。

总而言之,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上三个方面:一是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而具有代表性;二是舞蹈动作繁多,技法各异;三是歌舞调式多样,表现形式极具特色。

此外,汉朝舞蹈表演中有一种排排站时,它们把一个独特的舞台美学带入到表演之中,使观众在感受到一种时代的复杂艺术情感的同时,也把他们带入一种浓浓的古典气氛之中,这才是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也是它一直承袭脉络的重要因素。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影响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影响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影响作者:徐文静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3期汉代在古代社会中是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舞蹈艺术层出不穷的阶段,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精美的舞蹈作品。

一、汉代舞蹈艺术的特征1.技艺交融,舞为根本古语说“乐以舞为重”,发展到汉代最为突出,融合了特殊的技艺进入舞艺之中,重视舞蹈的姿态、舞者的容貌、舞曲的风韵。

特别是将杂技中的一些技巧灵活地应用丁-汉代舞蹈的编排、创造之中,使得舞蹈本身的美感更加凸显,而且还略带一些惊险的动作,多了一种力度美。

汉代舞蹈以舞腰、舞足、舞袖来展现律动和节奏感的变化,其中以袖起舞成为了汉代舞蹈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让汉代的舞蹈更多了一份柔美和鲜活的生命力。

2.刚柔并济,美丑相兼美与丑是对立的,但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元素,汉代人很敏锐、智慧地发现了这一点,然后在舞蹈里大胆加入了丑的元素,借助丑来突显美,让人觉得眼前一亮。

无论是舞者的动作还是妆容,有丑有美之分,鲜明的对照使得优雅、柔美的形象更光鲜亮丽,滑稽、丑陋的形象更增添趣味性和喜感。

汉代舞蹈既有刚劲雄厚的风格,展现矫健、豪放的舞姿;又有婀娜、纤柔的特征,显现出清灵、飘逸的跃动之美。

3.悲情主调,神秘奇异在汉代神秘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美感,汉人将阴阳五行变化的观念及其祥瑞的征兆等思想融入舞蹈的元素中,使汉代舞蹈产生出一种高深莫测、令人神往的魔力。

同时,汉代的乐舞以悲伤的情感为主调,其中达到很高境界的是绝命舞,推崇以悲为美。

崇尚悲伤的艺术美,让汉代的舞蹈给人一种别样的心理体验,发展至东汉时期竟然有些病态的趋势。

二、汉代舞蹈艺术的传承影响1.汉代舞蹈对现今汉唐古典舞的影响汉代成为舞蹈史上俗乐舞发展的高峰期,同时也为后世的舞蹈艺术发展而奠基。

研究我国汉代的画像石砖上的雕刻的形象,能够分析得出其中所演绎的舞姿和舞风,具有磅礴、雄壮的气势。

汉代舞蹈种类多样、风格迥异,既有南方人妖娆、柔美、潇洒的性格特征,又有北方人忠厚、殷实、平淡的心境,融合了黄老之术、儒教文化等,增添了舞蹈的神秘感。

汉代舞蹈的特点

汉代舞蹈的特点

汉代舞蹈的特点
汉代舞蹈的特点:
1、艺技相融
在汉代,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记等场景中出现,这也导致了当时舞蹈和杂技相结合,在跳舞的时候会通过长袖的舞动表现情感,并加入了在盘和鼓上踏蹈腾跳等杂技动作,让舞蹈更具表演性,将舞蹈的柔韧之美和杂技的力量融为一体。

2、刚柔并济
汉代舞蹈的表现形式多以“刚”为表现风格,十分热烈奔放,这一点在“绣舞”上就有体现,这类舞蹈舞衣较短,袖子尺度也比较短,在表演的时候更注意身姿和腰部动作,舞姿更加豪迈。

3、以悲为美
从汉代辞赋的描写来看看,当时所崇尚的艺术风格是以悲为美,表演歌舞大多十分悲怆,多用来表达一些极为哀伤的感情,例如《西京杂记》中记载:“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

”说的就是歌舞带来的一种悲伤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艺、技相融,以舞为重我国古代的“乐”是由诗、歌、曲、舞组成,那么究竟以何为骨干?我国古代的舞论强调没有舞就没有整个乐,真正的乐是以舞的存在而完成的。

“乐以舞为主”的观点,深刻积淀着音乐舞蹈起源发展的古老历史。

以舞为重是指“舞艺”的分量之“重”,技巧含量之“重”。

汉代的舞蹈将舞蹈的舞艺和杂技的技巧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舞”更复杂、更惊险、更高难,强化了舞蹈本体的审美特性,这是中国舞蹈的一个“质”的飞跃。

汉代的舞蹈多在音乐、歌舞、杂技、角抵幻术等百戏中演出,艺、技相融,以舞为重的特征也正来源于此。

代表的作品为《盘鼓舞》,《盘鼓舞》的主要特征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舞蹈的特征是通过长袖的舞动,舞姿的“进退曲伸”得以体现;杂技的特点是通过在盘和鼓上的踏蹈腾跳得以表现。

“振朱屣于盘樽,奋长袖之飒纚”,“揄皓袖以振策,竦并足而轩跱”,柔和、飘逸、高雅的舞蹈姿态与矫捷、迅猛、惊险的杂技腾跳相结合,舞蹈的柔韧美与杂技的力度感融为一体,技中有艺,艺中有技,刚柔相济,美感丰富,构成了中原汉代舞蹈艺术的一种重要特征。

在艺、技交融的基础上,汉代舞蹈“舞”的语汇和动律也得以丰富和强化,突出地表现在“舞袖”、“舞腰”、“舞足”三个方面。

以袖作舞是汉代舞蹈中常见的舞态,以飞扬的长袖作为舞动的主要手段,为汉代舞增添了蓬勃的生命力。

长袖是舞者手臂的延长,舞者运用手臂的暗力将长袖横向甩过头部,在头顶划成一道弧形,另一臂反方向将长袖从体前甩过髀间,这两袖形成一个弧度很大的“S”形;身体的曲线随舞袖而动,同时形成一个弧度较小的“S”形;两个“S”型套在一起,形成一幅极其优美的造型,这一造型每每出现在中原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如郑州新通桥出土的汉画像砖中的长袖舞即典型再现了这一动作造型特征。

代表作为《长袖舞》。

“舞腰”在汉代舞蹈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腰是身躯的中心枢纽,灵活曲折的转动,既牵动上身,又牵动下肢。

中原汉画像中的女乐舞伎均是腰肢纤巧,其舞腰的技巧更是袅娜多姿。

有前俯后仰,有左折右倾,有扭腰出胯,有斜冲斜出……丰富多彩的舞腰大大增强了汉代舞蹈的曲线之美。

张衡在《舞赋》中写道:“搦纤腰而互折,环倾倚兮低昂。

”舞足的特点主要显示在汉代《盘鼓舞》的表演中。

汉代《盘鼓舞》的主要特点是踏盘踏鼓而舞,所以对于足的舞动特别强调。

舞者从此鼓盘向彼鼓盘“浮腾”、“纵蹑”,不能有丝毫误差,蹈鼓时需目光集中,灵活敏锐,足足准确,足足响亮。

尚且,不仅足的动作要漂亮,足的装饰也特别讲究,穿的“屣”(舞鞋),颜色是鲜艳醒目的朱红或彩色修饰。

汉代记述舞蹈的文字中,对舞足的描述多能见到。

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注:参见[汉]张衡《西京赋》,引自《全后汉文》卷五十一,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64页。

],卞兰《许昌宫赋》中有“振华足以却蹈”[注:参见[汉]卞兰《许昌宫赋》,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23页。

],王粲《七释》中有“安翘足以徐击”[注:参见[汉]王粲《七释》,引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63页。

]。

二、美丑相兼,刚柔相济中原汉代舞蹈深邃的历史渊源和兼收并蓄、广纳博采的开放精神,不仅使得它的舞艺大进,同时舞蹈自身呈现出的美感也是多重的,亦美亦丑,亦刚亦柔,色彩丰富,风格多元,使舞蹈之美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层面。

中原出土的汉画像中,有大量美丑兼溶的舞蹈画面,其表演的内容大都是《盘鼓舞》或《长袖舞》,或杂糅百戏技艺。

以女伎为主舞,冠饰华艳,细腰如柳。

丑角为伴舞,多袒胸露臂,戴面具。

如南阳市七一乡沙岗店出土的画像石,女伎舞双袖踏盘向左作回望状;丑角弓步扬臂,憨态可掬,向右作回应态。

南阳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女伎纤腰侧拧,长袖曳地;丑角左手摇鼗鼓,右臂上耍一壶,动作俏皮。

郑州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画像镜,女伎扬臂双绕袖踏鼓作舞;丑角张臂挺肚,举足踏鼓作舞。

荥阳河王村出土的汉乐舞彩绘陶楼壁画中,女伎黑衣、朱唇、细腰、红裳,以纵跳式踏盘,长袖飘扬;丑角赤上身,着红色短裤,在背后正伸出右臂撩逗主舞者。

一幅幅美丑相兼的画面,从形象到动作色调,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主舞者美的形象与动作使人感觉优雅、端庄,伴舞者丑的形象与动作使人感觉滑稽、风趣。

汉代舞蹈“刚”的风格表现为刚健浑厚、热烈奔放。

首先,汉代的袖舞有这种风格。

此类袖舞舞衣较短,一般长稍过膝,袖子的尺度也较短,表演时注重身姿的奔放和腰部的跨越腾跳,舞姿矫健而豪爽。

另一种是对舞,如现藏于禹州市文化馆的汉代乐舞百戏画像镜上即有一组矫健活泼的男女对舞,男子宽衣大袖,女子紧衣窄袖,一前一后,追逐雀跃,欢快之情,溢于画外。

代表作品有《建鼓舞》,《干戚舞》、《剑舞》、《鞞舞》。

《建鼓舞》是以形体硕大的建鼓作为舞器表演的双人舞蹈,其舞姿“刚”的特点表现得尤为充分。

郑州二里岗出土的汉代空心砖《建鼓舞》图,二舞者是大跨步张臂舞袖,举桴击鼓,气势威武;郑州新通桥出土的西汉空心砖《建鼓舞》图,二舞者双飞叉起跳,跃身擂鼓,气氛热烈;南阳新店出土的鼓舞吹箫画像石,二舞者奔跑式飞身腾跃,双手举桴击鼓,舞姿奔放;郑州肥料社出土的西汉《建鼓舞》画像砖,二舞者弓箭步大探身举臂跃足,且鼓且舞,舞态洒脱。

一幅幅气势飞动的画面,矫健奋发、气势昂扬,再现了《建鼓舞》雄浑的节奏感和力量的壮美。

汉代舞蹈“柔”的风格表现为轻柔飘逸,纤巧婀娜。

《长袖舞》、《盘鼓舞》、《巾舞》中舞袖、舞巾的飞扬飘洒,细腰、裙裾舞动中的婉转灵动,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

在中原汉代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砖中,舞者挥动长袖、长巾腾跃翻转的舞态十分丰富,一道道飞动的线条抛向空际,如轻云出岫,如瀑布飞溅,如烟波飘渺,如飞虹悬天,妙不可言。

长袖、长巾的扬举,裙裾、裙带的飘曳,配合肢体的折曲,充分体现了“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的意境。

三、神秘奇谲,以悲为美从中原汉代舞蹈所呈现出的艺术色彩、气度风范来看,还具有神秘奇谲,以悲为美的特点。

观看汉画像石砖中的汉代舞蹈,往往给人一种独特的神秘感。

舞台的环境背景,常绘有云气、苍龙、瑞木、怪兽等。

《总会仙倡》一类的节目,戏豹舞罴,苍龙白虎奏乐,仙人女娥?洪崖的表演动作,《鱼龙曼延》的神奇变化,《东海黄公》对白虎施行的厌胜术等都带有诡秘之气。

从道具、舞器看,盘鼓舞的盘和鼓所象征的日月星辰的太空世界,《建鼓舞》由怪兽座承负,上面所装饰的流苏、羽葆、鹭鸟等,都富有神秘的含义。

中原汉代舞蹈这种神秘奇谲的色彩与汉代人带有神秘色彩的意识有关。

在汉代,神秘奇谲、色彩浓郁、极具神仙思想、阴阳五行变化思想的流行舞蹈是《盘鼓舞》。

盘鼓舞中积淀着复杂的古代宗教意识。

汉代人的神仙思想,宿命意识不仅形成了汉代舞蹈浓郁的神秘色彩,也形成了汉代舞蹈以悲为美的审美习尚。

汉代辞赋中所描写的乐舞,都是以悲为美,推崇的是尚悲的乐舞风,“其歌舞欣赏风尚是以悲怆为高”尚悲的乐舞风气使得秦汉时代的表现哀伤感情的舞蹈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汉武帝子燕王刘旦,企图夺帝位失败,临难前,在宴会上悲伤歌唱,其妻华容夫人随之扬袂起舞,撕裂人心的歌舞使在座之人无不泪下。

汉高祖好楚声,《西京杂记》说:“(高)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

”四、形神兼备,意境深邃从中原汉画像石砖上展现出来的舞蹈形态神貌和文人乐舞赋中所阐述的舞蹈审美倾向,明确地显现出中原汉代舞蹈已实现了由强烈的教化品格向鲜明的艺术品格的历史嬗变。

其舞蹈的艺术之美较重要的体现在形神兼备、意境深邃的特点之中。

宋代袁文《瓮牖闲评》说:“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

” [注:参见袁文《瓮牖闲评》,引自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在艺术创造中,形与神应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形离不开神,神也离不开形。

形若离开了神,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神若没有了形象,就失去了物质的依托。

所以,“形神兼备”是艺术创造中的高境界。

汉代的宫廷女乐舞蹈即达到了这种境界。

1.形与神的和谐展现出了精妙的舞容舞韵。

音乐、舞蹈是心灵的律动,抒情是古典舞的主要内容。

舞蹈动作在时间过度上的或快或慢,或接或续,或起或落,在空间形象上的或大或小,或曲或伸,或长或短,都应与舞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谐一致。

有了动态性形象与情感表现的和谐一致,就可以舞出饱满的神采,舞出精妙的舞容舞韵。

傅毅在《舞赋》中描写《盘鼓舞》有几句传神的句子:“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

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

”2.形与神的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有无相生”、“阴阳调和”的思想。

汉代文人的观舞赋给了我们以启示,凡舞蹈必须“千变万化,不可胜知”汉代舞蹈的欲进先退、欲伸先屈、或迟或速、乍止乍旋、千变万化、不可胜知的动态特征,即充分挥洒了“万变”与“一宗”;汉代舞蹈的柔中有刚、刚极生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律规则,即充分发挥了“阴阳调和”。

3.形与神的和谐表现出深邃广阔的意境。

意境说在传统美学中具有独特价值。

“意境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是意与境的契合。

美学上的‘境’,是指突破了有形的象而产生的无限的象,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虚实结合的象。

”傅毅在《舞赋》中提出的“与志迁化”、“明诗表指”,是汉代舞蹈的另一美学成就。

这里的“诗”和“志”可以归到“精神”的范畴,“舞”和“容”属于“象”的范畴,以有限的舞容表现无限的诗意,从而获得一种“象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旨”,这是对舞蹈艺术意境美的一个新的拓展。

中原汉代舞蹈所显现出来的情操和艺术品味已达到气若浮云、志若秋霜、令观者叹为观止的境界。

其形神兼备、容以表志、舞以明诗的特征,较完美地实现了舞蹈艺术娱乐与教化的双重功能,对中国传统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1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空前统一的时期,是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大创造的时期,也是舞蹈艺术重大发展的时期。

其时,中国与西方交通道路已开,南亚及中东文化亦渐流入中国。

在新的时代精神激荡下,汉代的乐舞冲出了古乐舞的羁绊,民间舞蹈畅通地走进宫廷,百戏技艺空前兴盛,北方乐舞与南方乐舞亲密交融,汉族乐舞与外夷乐舞相互综合,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峰时期。

2 在汉代社会文化发展中,中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始终处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文化积淀丰厚,经济富庶繁华,文人名流荟萃,社会娱乐活动风行,乐舞活动十分兴盛。

中原汉代乐舞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中原汉代文人张衡、傅毅、卞兰等所著的乐舞大赋,到定格在中原汉画像石砖、壁画中千姿百态的乐舞形象,作为“泱泱汉风”的标志,中原汉代舞蹈的舞容舞韵,不仅生动展现了汉代乐舞文化的灿烂繁盛,更显示出了独具一格、气度非凡的神采与风范。

汉代舞蹈对我国后代舞蹈的发展影响深远汉代舞蹈作为我国舞蹈艺术的第二个集大成时代,“百戏”是当时最盛行的表演艺术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