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特点
汉族舞蹈风格特点

汉族舞蹈风格特点汉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风格特点。
下面将从舞蹈动作、舞蹈形式和舞蹈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标题中心扩展下描述。
一、舞蹈动作汉族舞蹈的动作优美流畅,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和灵活性。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手势独特:汉族舞蹈中的手势表现丰富多样,包括握拳、张开手掌、扭转手腕等动作,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2. 身体动作:汉族舞蹈注重身体的协调运动,如身体的转动、扭动、弯腰等动作,能够展现出舞者的柔美和力量。
3. 脚步轻盈:汉族舞蹈的脚步动作轻盈灵活,注重脚步的准确度和节奏感,能够展示出舞者的技巧和舞姿的美感。
二、舞蹈形式汉族舞蹈的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可以分为舞剧、舞曲、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
1. 舞剧:汉族舞剧是一种将舞蹈与戏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舞蹈动作和剧情的表演,展现出汉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如《白蛇传》、《红色娘子军》等。
2. 舞曲:汉族舞曲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具有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特点。
常见的舞曲有《秧歌》、《广场舞》等。
3. 舞蹈表演:汉族舞蹈表演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演出形式,可以单人或群体进行表演。
常见的舞蹈表演有《京剧变脸舞》、《龙狮舞》等。
三、舞蹈意义汉族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汉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它具有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1. 传统文化的传承:汉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的形式,能够传承和展示汉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情感表达:汉族舞蹈能够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演情节,表达出舞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舞者的情感。
3. 美的享受:汉族舞蹈以其优美的动作和舞姿,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能够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
4. 健康保健:汉族舞蹈的动作要求舞者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通过舞蹈的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对身体健康有益。
总结起来,汉族舞蹈以其独特的动作、多样的形式以及丰富的意义,展现了汉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体育舞蹈的分类及各类特点

体育舞蹈的分类及各类特点
体育舞蹈的分类及各类特点如下:
1.摩登舞:舞姿优美,舞步流畅,舞蹈技巧精湛,音乐节奏强劲,具
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2.拉丁舞:舞蹈动作幅度大,线条优美,音乐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
热带风情和强烈的节奏感。
3.恰恰舞:舞蹈动作简洁,节奏明快,音乐节奏强劲,具有活泼、热
情的特点。
4.伦巴舞:舞蹈动作柔和,音乐节奏柔美,具有浓郁的拉美风情和浪
漫情怀。
5.牛仔舞:舞蹈动作幅度大,跳跃、旋转等技巧性强,音乐节奏欢
快,具有欢快、喜庆的特点。
6.斗牛舞:舞蹈动作夸张,步伐有力,音乐节奏强烈,具有磅礴、豪
迈的特点。
7.华尔兹舞:舞蹈动作流畅,步伐轻盈,音乐节奏优美,具有高贵、
华丽的特点。
8.维也纳华尔兹舞:舞蹈动作流畅,步伐轻盈,音乐节奏优美,具有
高贵、华丽的特点,同时还有着较强的竞技性。
9.探戈舞:舞蹈动作幅度大,有较大的停顿和步伐变换,音乐节奏鲜
明,具有深沉、豪放的特点。
10.狐步舞:舞蹈动作柔和,步伐轻盈,音乐节奏舒缓,具有优雅、浪
漫的特点。
各类体育舞蹈都有着独特的音乐和舞蹈特点,选择合适的舞蹈形式可以更好地展现个人的舞蹈技艺和魅力。
十种舞的特点

十种舞的特点华尔兹(Waltz)“华尔兹”一词最初来自古德文Walzel。
华尔兹舞也称圆舞,华尔兹舞的风格特点是庄重典雅,华丽多彩,雍容大方;其动作流畅起伏、婉转多变、飘荡旋转、连绵不断、;舞姿飘逸欲仙,文静柔和。
音乐为3/4节拍,节奏中等,每分钟30小节。
其基本步法是一拍跳一步,每小节三拍跳三步,但也有一小节跳两步或四步的特定步法。
探戈(Tango)探戈舞起源于非洲中西部的民间舞蹈探戈诺舞。
探戈舞步独树一帜,斜行横进,步步为营,俗称“蟹行猫步”。
探戈动作刚劲锐利,欲进又退,欲退还前,动静快慢,错落有致,沉稳中见奔放,闪烁中显顿挫。
气氛肃穆,以切分为主。
探戈音乐为2/4拍,每分钟33小节。
基本节奏型为慢慢快快SSQQ),慢快快慢(SQQS),慢是一拍,快是半拍。
狐步舞(Slow Foxtrot)狐步舞起源于美国黑人舞蹈。
狐步舞的舞步轻柔、圆滑、流畅,方位多变且不并步。
在动作衔接中呈现出降中有升,升中有降的线行流动状。
狐步舞音乐4/4拍,每分钟30小结,速度中庸,节奏明快,情绪幽静而文雅,基本节奏型为慢快快(SQQ)。
快步舞(Quick Step)快步舞起源于英国,块步舞的最大特点是轻快活泼,在快速的舞步运行中伴以快速的身体运动,加上富有特色的合并步,表现出热情向上的情绪,舞步洒脱自由,极富动感和表现力。
快步舞音乐4/4拍,每分钟50-52小节,基本节奏型为慢慢快快(SSQQ),慢快快慢(SQQS)。
维也纳华尔兹(Viennese Waltz)维也纳华尔兹,其前身是德国的土风舞,后来流传于奥地利。
维也纳华尔兹音乐3/4拍,每分钟60-62小节,每小节三拍,第一拍为重音,二、三拍为弱音。
基本节奏是一步一拍,其速度是华尔兹舞的两倍。
桑巴(Samba)桑巴舞是从巴西农村的摇摆桑巴舞传入城市演变而来的,嗓巴舞的风格特点是舞风粗犷,起伏强烈,舞步奔放、敏捷,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舞步强调上下的弹动以及腰胯、身体的前后摆动,脚的动作完全用脚掌来做,脚掌平踏地面,脚跟不能着地。
民间舞蹈的有哪些特点

民间舞蹈的有哪些特点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它的特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
以下是对民间舞蹈特点的探讨,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了解和欣赏的乐趣。
1.民间性:民间舞蹈是源于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创造性艺术形式,它和宫廷舞蹈、专业舞蹈相比,更加贴近人民,更符合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
民间舞蹈往往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群众性和可感知性。
2.地域性: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民间舞蹈因地域差异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例如,广东的小桃舞、四川的耍锄舞、山西的二人三面舞等,都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情。
3.历史性:中国的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们往往传承于古代的舞蹈形式,并通过世代口授的方式传承至今。
这些舞蹈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4.协调性:民间舞蹈注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力求肢体动作的流畅和谐。
舞者通常通过舞蹈的动作、节奏和呼吸来表达情感和旋律。
同时,舞蹈的协调性和优美性也使观众能够从舞蹈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6.色彩性:民间舞蹈往往以鲜艳多彩的服饰和道具为特点。
这些服饰和道具不仅能够衬托舞蹈动作,增添美感,还能够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7.宗教性:中国的一些民间舞蹈有着宗教仪式的色彩。
例如,陕北的秧歌舞蹈、云南的泼水节舞蹈等,都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这些舞蹈往往通过宗教仪式来表达祈祷、感恩、祭祀等情感。
8.团体性:民间舞蹈注重群体的协作和合作。
舞蹈中的舞者需要与其他舞者共同演绎,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这种团体性能够增添舞蹈的动感和视觉冲击力,使观众们感受到舞蹈的力量。
总之,中国的民间舞蹈由于其丰富多样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认可。
它们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将民间文化、历史和艺术交融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的艺术体验。
无论是在庆典、节日还是平常生活中,民间舞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舞蹈的风格特点

舞蹈的风格特点舞蹈的风格特点舞蹈分为哪些种类,舞蹈主要风格特点是什么?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起来看看各种舞蹈的风格特点吧!舞蹈的风格特点篇1第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和芭蕾舞。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
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
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惯,以及自然环境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现代舞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舞蹈流派。
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当时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当代舞蹈(新创作舞蹈):即不同于上述三种风格的新风格的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芭蕾舞:是一种经过宫廷的职业舞蹈家提炼加工、高度程式化的剧场舞蹈。
芭蕾这个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其最初的意思只是以腿、脚为运动部位的动作总称。
法国宫廷的舞蹈大师们为了重建古希秸融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戏剧理想,创造出了芭蕾这样一种融舞蹈动作、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服装、音乐伴奏、文学台本、舞台灯光和布景等多种成份于一体的综合性舞剧形式,在西方剧场舞蹈艺术中占统治地位达300余年,至今已历四个多世纪。
简要回答中国舞蹈表演的规律和特点

简要回答中国舞蹈表演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舞蹈表演的规律和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 舞蹈形式丰富多样:中国舞蹈表演包括了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特点。
2. 丰富的动作语言:中国舞蹈注重动作的美感和表达力,强调以身体语言来传递情感和意境。
舞蹈动作包括了丰富的手势、身体姿势和步法,表达力极强。
3. 强调身体协调和平衡:中国舞蹈注重舞者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舞者的身体动作需要保持流畅和谐,并能充分展示舞者的技艺和灵气。
4. 重视象征意义:中国舞蹈在动作和舞台布景等方面注重象征意义的运用,通过一些具象的动作和舞蹈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意义。
5. 精致的服装及化妆:中国舞蹈的表演常常借助华丽的舞蹈服装和精细的化妆来展现角色和情感,使表演更加生动和饱满。
总的来说,中国舞蹈表演的规律和特点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风格,注重人物形象、情节表达和表演技巧的完美结合,以表现舞者的艺术修养和舞蹈技艺。
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介绍

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介绍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汉族人民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
本文将介绍汉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点,深入探讨其多样性、原生态和传承性。
一、多样性汉族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表现在舞蹈形式、舞蹈主题和舞蹈风格上。
在舞蹈形式方面,汉族民间舞蹈包括舞蹈对唱、舞蹈对齐、舞蹈独奏、舞蹈独舞等多种形式。
舞蹈主题涵盖了汉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劳动习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广泛内容。
舞蹈风格多样,既有婉转优美的曲艺舞蹈,也有热情奔放的跳舞。
二、原生态汉族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特点,它源于大自然和生活体验,融入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梅花三弄》是一支表现冰雪中梅花的舞蹈,舞者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旋律等手法,将梅花的傲雪寒香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源于生活的原生态舞蹈,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传递出浓厚的生命力和情感。
三、传承性汉族民间舞蹈具有传承性的特点,它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舞蹈技巧、舞蹈知识和舞蹈精神传递给后人。
在各个地域、民族、家庭中,都有舞蹈传承的现象。
例如,在一些山区的村庄里,老一辈人将他们的舞蹈技能传给年轻一代,使得汉族民间舞蹈得以延续和发展。
这种传承性不仅体现在技巧上,更体现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统的弘扬上。
综上所述,汉族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原生态和传承性的文化特点。
它是一种通过舞蹈表达和传递文化的形式,不仅展示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丰富了中国汉族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当珍视和保护汉族民间舞蹈,同时通过传承和创新,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民间舞蹈的有哪些特点

民间舞蹈的有哪些特点民间舞蹈的特点:民间舞蹈是一种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形式,它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
它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肢体动作、情感表达和音乐结合,传递着民族和地域的独特特点。
民间舞蹈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1. 多样的舞蹈形式和风格民间舞蹈根植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因此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和风格。
有些舞蹈强调动作的轻快和欢乐,如广场舞、杂技舞等;而有些舞蹈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如古老的故事舞蹈、祭祀舞等。
不同的舞蹈形式和风格展示了各个地域和民族的独特风采。
2. 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通过民间舞蹈,人们可以看到每个地方独特的姿态、舞步和动作,领略到神秘而又美丽的风情。
比如西南地区的茶山舞、西北地区的陕北大秧歌等,都代表了地域文化的独特特点。
3. 自由而富有创意的舞蹈动作民间舞蹈不受严格的舞蹈规则和限制,更注重人们的自由发挥和创造。
舞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通过肢体动作和身体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
这种自由的舞蹈表达形式,使得民间舞蹈更加丰富多变,充满个人特色。
4. 强调集体合作和社交互动民间舞蹈往往是一种集体性的表演形式,它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合作。
在传统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人们常常以舞蹈形式表达对丰收、喜庆和祝福的祝福。
这种集体性的表演形式,不仅增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5. 融合音乐和戏剧元素民间舞蹈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表演,还与音乐和戏剧紧密结合。
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不仅起到节奏感的作用,还能够加强舞蹈情感的表达。
而戏剧元素则通过舞台布景、服装和动作编排等方式,为舞蹈增添故事性和戏剧性。
结语:民间舞蹈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特点。
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舞蹈表演,更是人们对生活、文化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多样的舞蹈形式和风格、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自由而富有创意的舞蹈动作、集体合作和社交互动、以及融合音乐和戏剧元素,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成为了文化交流和艺术传承的重要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特点舞蹈艺术是人体的动态性艺术,它含有体态和运动线两大方面。
对其审美特征的认识,既要有宏观把握,又要有动作规律的微观认识。
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外,还须具备正确的审美观。
有关唐舞的审美特征,应概括为如下三点:审美系统具有开放性众所周知,唐代乐舞是中国乐舞发展的顶峰。
唐代政治、经济的全面开放带来了文化的全面开放和繁荣。
其中受惠最大的莫过于音乐舞蹈了。
唐代舞蹈是一个多元性的民族舞蹈,是大融合后的成果,除了大量吸收并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汉民族中原乐舞的优秀传统外,它还一手伸向民间,一手伸向国外和西域各地传统的少数民族乐舞。
国力强大,政治稳定,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根基的巩固,精神支柱的安稳,促成唐代人的文化心态是从容大度、胸怀宽广的,艺术鉴赏的水平也是很高的。
1300年前,中国已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文明大国的形象,它吸收了许多国家的学者进入长安,学礼献乐,进行文化交流,不少皇帝更是喜歌爱舞、知音律,更加促进了宫廷乐舞的繁荣。
唐代承接了隋代孤《七部乐》、《九部乐》,经过改造和创新后,于贞观年间形成了《十部乐》。
《十部乐》中,只有《燕乐》与《清商》两部是汉族传统乐舞,其余八部都是兄弟民族及外国乐舞。
并且都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
当时这些乐舞还相当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处在将兄弟民族及国外乐舞原样搬进来的阶段,且大都来自西域。
这些纳入宫廷的乐舞,每部中又都包含许多舞蹈和乐曲,其中许多是著名的舞蹈,如《破阵乐》、《庆善乐》、《公莫舞》、《马渝舞》、《铎舞》、《鞭舞》、《巾舞》、《前溪舞》等。
唐代时边塞的少数民族及其他小国,经常向唐朝廷晋献舞乐,为唐代文化生活增添了奇光异彩。
诗人胡直匀在看完《骠国乐》后有诗道:“异国来骠国,初被奉常人。
才可宫商辩,殊惊拍节新。
转观回绣面,曲折动文身。
舒散随鸾吹,喧呼杂鸟春。
”这类观赏乐舞的诗,唐代留下了许多。
从中不仅看到当时人们对异国乐舞的好感,还有对民间舞蹈的热情。
《踏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娱性民间舞(早在汉代已有记载),它不单是某一个舞蹈的名称,也是古人对以脚踏地为节拍载歌载舞的群舞的通称。
《踏歌》这种歌舞形式传到宫廷后很快便在宫中流传,成为王公大臣、贵妇宫女十分喜爱的歌舞形式。
唐先天二年元宵节,朝廷曾组织几千人参加的《踏歌》活动。
当夜在安福门外,上千名宫女,穿着罗绮锦绣做成的衣服,载着闪亮耀眼的珠饰,一个花冠,一个巾帔,就价值万钱,装束一名伎女就需要三百贯。
从长安、万年两地选出的多名青年妇女,也穿戴华丽,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夜,可谓盛况空前。
李白《赠汪伦》描写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顾况的“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储光羲的“连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所逐人归”等形象描绘踏歌的诗句,也都成了人们世代传颂的千古佳句。
审美属性具有独立性人类舞蹈艺术的发展史,大都经历了从综合到独立,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
在混沌的状态中,综合是一种原始的综合。
舞蹈艺术大都与歌、舞混杂在一起,统称为乐。
当它们逐渐分离,各自成为不同的艺术品类的时候,说明人类的思维已大大向前跨越了。
它的实现,证明人类的艺术迈进了一个近于科学的新时期。
翻开欧洲的舞蹈史,看到芭蕾脱离于诗、乐、歌逐渐独立是16世纪,而我国早在周代就已出现了明确的舞的概念,唐代乐舞虽然从大的方面和管理上仍习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但舞蹈已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艺术品类。
这与欧洲相比,约早800-1000年。
在大量的唐代舞蹈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表现某种风格和比较单一的情绪的舞蹈。
另一部分是歌、舞、戏三者结合,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的歌舞戏。
《踏谣娘》、《钵头》、《大面》(即《代面》)等就是唐代著名的歌舞戏。
唐代的歌舞戏,虽然有些还不十分成熟,但这些具有情节的歌舞,已具备了戏曲艺术的雏形,是戏曲的萌芽。
此外,还有许多民间歌舞戏,由于没有在上层社会表演,或是没有广泛流行,因而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我们深信,唐代民间歌舞戏,远比我们所知道的丰富得多。
乐舞大曲是唐代一种规模较大的乐舞形式,它的结构形式既是乐舞的结合,又把音乐与舞蹈分得很清楚。
这种形式很像今天的歌舞晚会和音乐舞蹈晚会的结构。
大曲中间有一部分叫“法曲”,与大曲结构一样,其主要特点是曲调更为幽雅。
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就是大曲中的法曲。
《霓裳羽衣》乐曲是部分地吸收了《婆罗门曲》而创制的。
舞蹈是根据乐曲编排的。
常在宫廷和贵族士大夫的宴会中表演。
它既有独舞也有群舞,特别以杨贵妃表演的独舞最为著名,而群舞时人数多达300人。
《霓裳羽衣》舞者服饰华贵,下身穿着如虹霓一样淡彩色的裙子,上身披着霞帔,头上戴着步摇冠,周身佩带了许多珠翠,把舞者扮成一群凡俗的仙女式人物。
由于唐舞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它的类别分得也很清楚。
那时习惯把广为流传的小型表演性舞蹈按风格特点分为“健舞”与“软舞”两大类。
前者动作矫健,节奏明快,后者动作柔婉,节奏舒缓,富有抒情性。
著名的舞蹈《胡旋》、《胡腾》、《剑器》属“健舞”类;《绿腰》、《春莺转》、《回波曲》就属“软舞”类。
这些小型舞蹈由于规模不大,多为独舞或对舞,由于技术水平和个人表现都是很高的,因而从表达形式上属“坐部使”,坐部使中也有许多技艺精湛水平很高的舞蹈家,其种最著名的舞蹈家有公孙大娘、那胡等。
也有能歌能舞的艺人,如教坊艺人颜大娘。
此外,宫廷中还设置了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艺人,专门负责训练、培养人才并创作及表演音乐舞蹈和百戏等。
舞蹈、音乐、诗歌的分立,独立的舞蹈家、音乐家、诗人的出现,标志着审美意识的进步和审美意识的成熟。
体态审美具有圆曲性唐人人体美的观念,一反汉代赵飞燕式的“清瘦之美”,而崇尚杨贵妃式的“以肥为美”。
这是我国古代审美观的一次重大变革。
在物质并不丰富的汉代,人们把赵飞燕式身材瘦弱、能做“掌上舞”的人,看作是最美的。
但是在物质相当丰富,社会非常安定的唐代,妇女瘦弱的形象可能成为疾病、贫穷的标志,而杨贵妃式的丰满圆润便被当作美丽的象征。
这一审美观的变化,对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陕西各地唐代古墓中出土的壁画上的妇女造型和敦煌壁画上的那些伎乐舞人的形体,无一不丰满。
这一特点,影响和造就了我国唐代以后的艺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审美特点——圆曲性。
以圆曲为美的审美特征不仅反映在绘画上、建筑上、戏曲上、书法上,也反映在中国的舞蹈上。
凡是一切涉及到线条运动变化的艺术美,无一不是以曲线美加以反映的。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只有婀娜才能多姿,只有多姿才是美好的。
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凡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绘画、雕塑中的唐舞形象,特别是舞女的形象,没有一个是直立的,凡乎全部是弯曲的造型,甚至有不少呈现出“三道弯”的体态。
从中便可体现出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
拿唐舞的基本体态与西方芭蕾舞的基本体态相互对照比较时,就不难发现我们与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别是如此鲜明。
如果我们做出相反的艺术处理,让本应直立的芭蕾体态去弯曲,再让本应是弯曲的中国唐舞向上直立时,给人的视觉一定是别扭的。
在唐舞中出现的脚的内合动作,是非常含蓄和美妙的。
如果让芭蕾公主也去做脚的内合动作时,肯定是病态的。
这就是不同的审美观所产生的不同的体态美,人们在欣赏不同的艺术时所使用的不同的审美标准,就来源于这种不同的审美观。
唐舞是一种贴近自然的舞蹈,它的华贵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因此,对唐舞审美特征的研究,也是我们深入研究、探讨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情趣诸方面不可缺少的材料。
服饰的特点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
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
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
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和唐朝ZF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
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
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
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
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
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编辑本段]唐代服饰的图案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
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
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
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