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

合集下载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与讨论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与认同问题研究述评与讨论
发 生 了极 大变 化 。
第一 , 市场 化程 度渐 深 。长期 以来 , 西南 边疆 部 分 区域甚 至 被 冠 之 以 “ 化 外 川 ”、 南蛮子 、 苗 疆 等 称 谓, 标 示其 被边 缘 化 的 同时 也 让 我们 看 到 了这 些 区 域在 一定 程度 上 的 落 后 与 闭塞 。但 辛 亥 革 命 以来 , 特别 是新 中国建 国后 , 地 处 西 南 的少数 民族 地 区也 伴 随着全 国政 治 、 经 济、 文化 的 发 展 而 逐 渐 发
色彩 的民族 文化 , 带 动 了这 些 区域 特别 是 一 些 原本
范围来说 , 上个世纪 中叶以来 , 伴随冷战结束和新的 科技革 命 的发展 , 全球 化 成 为 了当代 世 界 的一 个 重 要特征 , 它对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发生影 响并使之具 有 了新 的时代 特征 , 特别 是 在 政 治 、 经济 、 文 化 全 球


问题 背 景
高。
“ 文化如何大发展大繁荣” 已经成为 当下全社
会 热议 的一 个话 题 , 作 为统 一 的多 民族 国家 , 少 数 民 族 文化 发展 状况 对 中华文 化建 设和 繁荣具 有 重要 意
第二 , 对外 交 流 愈频 繁 。随着 全 球 化 的发 展 进 程 的加剧 、 市场 化 程度 的加 深 , 人与人、 地 区 与地 区
第3 l 卷 第 5期
湖北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NO. 5 Vo 1 . 3 1
( 2 0 1 3年第 5期 )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 引言云南民族文化是云南各民族在云南这一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北纬21°08′-29°15′,东经97°39′-106°12′,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

东邻贵州和广西,北接四川,西北角与西藏毗邻,西面、西南面与缅甸接壤,南面、东南面与老挝和越南交界,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

处在亚洲三个特色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位,东侧连接东亚季风区域半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南面和西面连接着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的亚洲热带季风区域,滇西北则与青藏高原相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实现了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互连接和过渡,同时高山阻隔效应和纵横水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三大文化板块交汇处的特殊区位,造就了云南民族成份复杂、文化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空间分布格局。

26个民族分布在云南各地,构成了众多性质独特、风情各异、和谐统一、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区。

云南不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而且有“民族王国”之称。

占全国半数以上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的同时,在云南这块自然空间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本土文化,并通过不断吸纳众多的外来文化和异域文化,形成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分布相适应的多种文化类型。

因此,从地理学的视角立题研究云南民族文化生成的地理背景及其分布的组合特征,是地理学与民族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尝试,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在文化地理学中,以区域为单位的文化地理研究最能反映区域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气质,而这种特征和气质又置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云南地理空间除了历代沿革史上的政区含义之外,更主要的还是指一个内部相互联系与外部彼此兼容的完整地域,即云南文化区。

在文化区内,自然地理的差异性是其文化多样赖以发生、发展的空间基础。

因此,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觉研究云南民族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

评析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西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

本文将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进行评析,探讨其特点和重要性。

西南地区是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包括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份。

在这个地区,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且文化多元。

这些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信仰、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中国的文化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可以追溯到古代。

例如,西南的藏族、彝族、傣族等,他们的历史文化悠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剧以及传统工艺等都是西南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之一。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

其次,它们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产业,许多西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品、音乐、舞蹈等都成为了吸引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热门产品和表演形式。

同时,这些文化也对于西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维护和传承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扶持,通过推广少数民族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增强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同。

此外,学校教育也应该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必修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为其传承发展提供基础。

同时,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相关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学者应该深入研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加强对文化传承的指导和支持。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文化自信,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结而言,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应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通过教育、研究和推广等手段,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认知,以促进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是指中华民族在统一的整体意识下,具有多种不同的文化、地域、语言和习俗。

这种多元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多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本文试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及其依据。

一、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历史演进1. 古代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和文化传统。

中原地区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西南地区则形成了巴蜀文化和楚文化。

这种分裂局面也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意识形态。

2. 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的统一格局逐渐形成。

秦朝和汉朝统一中央政权的建立,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提供了政治和制度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并没有被完全同化,而是保持了一定的多元性。

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采取了包容政策,使得他们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3. 文化大融合:在隋唐时期,中国的统一格局基本确立,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也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

尤其是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最繁盛的时期,各地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

当时的唐诗宋词和文人墨客文化,便是汇聚了各地不同文化精粹的体现。

5. 现代多元文化格局:在近现代,中国的多元文化格局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革命运动,加速了中国的现代文化的多元发展。

二战后,中国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又出现了多元文化与全球文化的融合发展态势。

二、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的依据1. 地理环境: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造就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传统。

北方平原、南方丘陵、西南山地、东北平原等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有了不同的发展特点。

2. 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种文化在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

中国西南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的地区,这里有着众多著名的少数民族,如彝族、纳西族、藏族、壮族等。

然而,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也时常导致民族冲突甚至文化冲突。

这篇文章将探讨西南地区的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并尝试探究其根源和解决之道。

一、民族冲突的历史根源中国西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多个中央王朝的重要部分。

然而,在长时间的统治下,这片地区的各民族文化并未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的渗透也加剧了原住民的文化矛盾。

另外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如资源分配不均和政治经济利益等,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在历史上,西南地区最为严重的民族冲突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中国内战时期。

当时,中国国共两党的较量波及到西南地区,各民族之间也成为了主要的矛盾对手。

大规模的战乱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深重的伤痛,也让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

二、文化冲突的问题在西南地区,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冲突时常发生。

如在旅游业兴起的今天,部分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观念被观光游客所忽视和破坏,这种文化冲突常常令少数民族感到尴尬和不适。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意识也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话题。

然而,西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由于不理解、不接受外来文化而产生文化抵触情绪。

在较严重的情况下,文化抵触甚至升级为对外来文化的反感和仇视,极端的情况下,也使得造成民族冲突。

三、如何解决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解决民族冲突和文化冲突需要多方努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

针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应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鼓励本地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维护。

针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政府也应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

其次,应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这需要各族人民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此外,在教育方面也应加强关于民族文化的教育,提高当地人文素质,促进各族共同进步。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西南边境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南边境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不仅在语言、衣着、风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首先,彝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独特,舞蹈服饰绚丽多彩,以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彝族的传统节日也十分有特色,如火把节、三月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举办时,人们会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进行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非常热闹。

其次,苗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音乐、舞蹈、民间歌谣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苗族的“赛龙舟”文化非常有名,每年端午节举行的“赛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此外,苗族的服饰也十分特别,女子喜欢戴着银饰,男子则喜欢戴着角冠。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芦笙节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壮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跳广场舞,喜欢举办盛大的婚礼和祭祀活动。

壮族人民崇尚自由与浪漫,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

壮族的服饰也十分美丽,壮族的服装以色彩鲜艳、花饰繁复著称。

此外,壮族的传统节日,如歌墟、火把节等也是壮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西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彝族、苗族、壮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习俗等都体现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通过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摘要: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本论文旨在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

首先,文章将介绍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形成和演变过程。

接着,文章将探讨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文章将分析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包括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现状目录一、引言 (1)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 (1)三、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1)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 (2)五、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2)六、结论 (4)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现象,其历史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少数民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贵州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其少数民族主要包括苗族、侗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在贵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形成和演变过程受到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贵州地处边疆,地形复杂多样,山高水深,交通不便,形成了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少数民族在贵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在政治上,贵州地区历史上曾是多个古代国家的边疆,多次更替统治者,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

在经济上,贵州地区地理条件较差,农业生产相对困难,少数民族主要依靠山地农业、林业、矿业等方式谋生,形成了一系列特有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活动。

随着历史的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其他民族进行交流、融合和互动,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战争、迁徙、文化传承等多个阶段,这些历史事件对贵州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

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

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西南地区多少数民族原因关键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形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5个少数民族。

从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且以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典型。

西南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民族种类也多,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集中分布了30多个少数民族。

若从单位面积上分布的少数民族密度来看,西南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仅是在我国是受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西南地区之所以形成如此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其形成原因,首先是气候的影响:西南地区的气候主要分为三类:一、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人口的分布提供了条件。

所以西南地区人口较为集中。

还有许多大城市分布。

二、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们知道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所以这里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坝区适宜发展农业、花卉、烟草等产业。

这些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交易导致人口的集中分布。

三、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

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场之一。

此外,西南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

橡胶,热带水果的产量也颇为可观。

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所以吸引了许多的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是民族聚居的前提。

其次是地形:西南地区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民族种类,与西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包括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非常大,使得西南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崎岖。

其中:第一,民族共同地域的形成。

崎岖险峻的地形不利于交通的发展,同时阻挡了外部民族和西南地区名族的兼并与融合,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显著,因而地表极为崎岖破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地区多少数民族原因
关键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5个少数民族。

从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且以西南
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典型。

西南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
民族种类也多,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集中分布了30多个少数民族。

若从单位面积上分布的少数民族密度来看,西南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
仅是在我国是受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西南地区之所以形成如此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其形成原因,首先是气候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气候主要分为三类:
一、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人口的分布提供了条件。

所以西南地区人口较为集中。

还有许多大城市分布。

二、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们知道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所以这里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坝区适宜发展农业、花卉、烟草等产业。

这些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交易导致人口的集中分布。

三、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

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场之一。

此外,西南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

橡胶,热带水果的产量也颇为可观。

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所以吸引了许多的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是民族聚居的前提。

其次是地形:西南地区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民族种类,与西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包括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非常大,使得西南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崎岖。

其中:第一,民族共同地域的形成。

崎岖险峻的地形不利于交通的发展,同时阻挡了外部民族和西南地区名族的兼并与融合,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显著,因而地表极为崎岖破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

这里高山环峙,地势高差悬殊,峡谷深切曲折,河水湍急。

自古以来四川就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著称,而云贵高原上更有“地无三里平”之说。

如此险要复杂的地形,对西南地区及当地居民来说,犹如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既隔绝了该地区内的人们与外界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它也有力地阻挡了一切外部民族对该地区的兼并与对区内民族的同化与融合。

为该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发展,并形成各具特征的众多兄弟民族提供了一个免受外界干扰的外部环境条件。

第二,共同语言的形成。

崎岖复杂的地形把西南地区分隔成了众多相互隔绝、互不连通、封闭性极强的地域单元,导致区内民族分化易、融合同化难,使得各个民族举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

第三,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当地人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域单元内,很少同外界有经济往来,大部分是本民族内部的交流,就逐渐有了共同的经济生活。

而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促进了不同地域单元内的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不同的经济活动、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差异。

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民族。

第四,共同的心理素质。

在被地形分成的许多个单元地域内,当地的人们相互交往、通婚、融合。

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期融合中就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

第五,因为崎岖的山地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延缓了该地区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与同化的进程,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制约了本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导致西南地区众多民族因而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相对落后的境地。

所以也导致了这里众多民族也无法去克服自然的障碍,走出家园去发展地域单元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等。

这也是该地区众多民族一直长期共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因为该地域单元的周边地区多崎岖的山地、幽深的峡谷、茫茫原始密林、浩瀚的海洋等形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加上在以前那种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就阻碍乐该地域单元内的人们与外部进
行大量的经济、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和同化,为地域内的人们形成与外界在语言、经济活动、文化与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可能。

又西南地区被崎岖复杂的地形所分隔成的地域单元,其空间尺度是狭小的,数量却是众多的。

在如此众多的地域单元内,或许因为该地区本来就居住着分属于不同民族的部落,或需时因为这样的地形条件造成了地域间互不连通、相互间无法正常的交流,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民族分化。

所以,在历史的进程中该地区就形成乐具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众多民族种类。

再次,河流湖泊的影响。

本地区多大江大河,且湖泊也光为分布,虽然说,河流湖泊不一定会造成地域之间的隔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区域人们的交流和相处,且该地区的河流多水流湍急,不利于航运,自然也就阻碍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除了气候、地形、河流这几个主要的形成因素外,造成西南地区分布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也有以下因素的影响。

西南地区也因纬度,特别是海拔高低的差异悬殊,其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不同等,导致区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降水、气温、土壤、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差异明显而多变。

既有终年高温多雨的宜种植水稻、热带经济作物的水果区;也有四季如春、降水适中、利于种植温带作物的耕作区;还有高山草甸适于发展畜牧业的牧区……。

所以,在气候、地形、河流湖泊的隔绝影响,和纬度、海拔、降水、气温、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下,西南地区形成了多少数民族分布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