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刘三姐山歌感想与收获

刘三姐山歌感想与收获刘三姐山歌是中国少数民族傣族的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闻名。
这首山歌讲述了一个女子在困境中坚强奋斗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聆听刘三姐山歌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一些重要的思考。
首先,刘三姐山歌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坚持和奋斗。
从刘三姐生活的环境来看,她是生活在贫困的山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非常严峻。
然而,刘三姐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去改变命运。
她积极地学习歌曲和舞蹈,用自己的才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无论生活环境如何,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刘三姐山歌让我思考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刘三姐出身贫寒,但她通过歌唱和舞蹈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机会和荣耀,也为整个傣族民族带来了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让我深思,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关乎自己,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我们应该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相互促进。
再者,刘三姐山歌使我明白了人生的不易和珍贵。
在山歌中,刘三姐用歌声表达了她的真情实感,她对生活、对亲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而我在聆听山歌时也仿佛感受到了那种真挚的情感。
这让我反思人生,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包括亲人、友谊、自然环境等等。
人生虽然充满挫折与困难,但只要我们用全身心的热爱去面对,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与真谛。
最后,刘三姐山歌给我留下的收获是文化的传承和多元的包容。
山歌作为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傣族的历史和文化。
而刘三姐作为一个典型的傣族女子,通过她的表演和创作,将傣族的山歌艺术传承了下来。
这让我领悟到文化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的记录,更是民族特色和个人身份认同的体现。
同时,山歌也通过不同的呈现形式,吸纳了各种文化元素,展现了多元的文化包容性。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与包容,让不同的文化得以共存、互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我国的民歌受着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影响,因而各民族的民歌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我国云南民歌的集散地――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彝族、回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一、弥渡简介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
弥渡县城过去在曾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
而弥渡山歌则是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慢慢养成的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习性。
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
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云南省弥渡县是云南民歌的沃土,这里是《绣荷包》《十大、姐》《小河淌水》等经典民歌的发源地。
、《弥渡山歌》也是一首颇为地道的云南景点民歌。
二、《弥渡山歌》的创作背景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等云南经典民歌。
这首由云南着名民歌演唱家黄虹唱红大江南北的《弥渡山歌》也不列外,更是袁留安先生最喜爱的一首弥渡民歌。
袁留安先生13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的时候就跟云南省文学艺术界到弥渡去参加土改工作。
袁留安先生听说弥渡是个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坚决要求去弥渡。
被分在了一个山区的袁留安先生遇到了一个近70岁的打草鞋的老妈妈。
袁留安先生帮着老妈妈搓绳子,请求老妈妈教他两个民歌,老妈妈看到袁留安脚勤手快,就教了他一个民歌。
这首歌就是《弥渡山歌》的前身、基础,但是一个悲调。
袁留安先生把这首歌的曲调、节奏加快一倍,用这首歌的词填上去,将这首歌录下,得到了着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从此《弥渡山歌》广为流传。
浅谈贵州山歌

浅谈贵州山歌回家,风光无限。
那时的山歌碟风靡得堪比当初的刀郎的网络歌曲,在贵州,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除了文化水平比较高的那部分人中的一部分排斥它以外,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听山歌。
再后来,网络来了。
有孩子的年轻人都在教孩子从小都说普通话,家境更厚实的,开始烧钱送去学外语了。
方言都摈弃了,山歌自然也遭冷落。
不过山歌毕竟是有根有种的,一部分人充耳不闻他也不会消亡。
譬如泉水潺潺流出来,你堵了这条沟,他还会流走那道渠。
只是贵州就算偏远的山区,沥青路也慢慢修到了,大卡车拉来建新房的钢筋水泥,拆掉之前的石板房,木房。
大客车小轿车拉来不少外地游客,当然他们也能看到一些贵州民族歌舞的表演,不过像山歌这样的形式还是没有出现。
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山歌演唱者都用汉语唱,从演唱方式和服饰来说对异地游客毫无吸引力。
因为山歌最精华的地方是山歌的歌词,碍于方言之间的鸿沟,所以游客感受不了。
再说贵州本土百姓对山歌的态度吧,近年来流行乐曲唱片业都在消亡的边缘了,山歌碟的生产不再像山洪泄地一样疯狂。
在农村,以前的人都是相互帮忙,谓之“换气”,每当一家人要插个秧,盖个房,来帮忙的人都是一群一浪的。
人多力气自然大,所以大家干活很轻松,歇的时间多,你一言我一句的男男女女唱着山歌,不亦乐乎。
而现在大家慢慢的有钱了,农业也成了副业或者甚至田土丢荒了,那样波澜壮阔的场景自然见不到了。
不过要是逢着嫁姑娘娶媳妇生孩子,一般人家都会请人来唱山歌,不过听的人也多是带孙子的老头老太。
现在的贵州农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已东去浙江广东打工去了,剩下的空巢老人在很多时候也只能听听山歌来聊以自慰了。
不过逢年过节还会有有村民凑钱请人来唱山歌,老太太们扛着小板凳去广场上听,又是热闹一把。
对于山歌,越来越少的人去唱它了,我也曾感到些许难受。
不过后来想,没有人故意去抹杀它,甚至一度山歌碟片疯卖和现在当有喜有庆,逢年过节都有人连唱不休。
这不是坏事,证明有人为之努力了。
只是无人来和的悲哀和子期已故,伯牙毁琴的痛苦让人觉得痛苦。
细数布依族山歌特色

细数布依族山歌特色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其蕴含浓厚民族色彩的布依山歌最为出名,布依山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常常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各种悦耳动听的山歌,以表达自己的爱好和情感。
那么,你知道布依山歌有什么样的特色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布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从布依山歌的结构形式、演唱方式和传统习惯来看,布依族山歌主要分为小调和大调两种形式。
小调山歌结构简单、用较低的声调和较快的速度来唱,分独唱、对唱、和唱三种格调,女性多用这种唱法。
大调是用很高的嗓音和较慢的速度表达,使相隔较远的人都能听到,其尾音较多较长,其演唱形式比较复杂,由1人领唱“头歌”和“合唱”两部分组成,曲调变化丰富,旋律奔腾豪放,一般多在比较大和庄重的场合中表现大调唱法。
布依族山歌的小调、大调艺术性很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扬委婉、稳中有变、清新脱俗、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艺术风格,增强了山歌的艺术感染力。
望谟县现有的17个乡镇161个行政村1000余个村民组中,因环境、方言、民俗的不尽相同,人们对山歌的声调表达也不一样。
桑郎镇的山歌声调是八勒调,打易镇长田村一带的声调是“马菠萝”调,地处江边的油迈瑶族乡有“沿江小调”的山歌,坎边乡则是“尤乖”调和“由阿勒”调的发源地,再加上复兴镇“小调1”和“小调2”山歌,使望谟县的布依族山歌音调显得十分丰富。
中央民族歌舞团、贵州省民族歌舞团和音乐学院等专业文艺团体和专家都曾到望谟来采风,对挖掘的山歌资源进行整理归类。
布依山歌的歌词以生产生活知识、历史知识和天文地理知识为内容,优秀的谚语、格言也是布依山歌的表现方式,布依山歌用布依语音唱出,山歌唱词为5字以上,有曲调婉转、旋律活泼自由、比喻十分巧妙、字词押韵和谐的特点,还有热情开朗,结尾使用假声唱法和颤音的方式,可用四弦琴和二胡进行伴奏,还可用木叶吹奏出美妙动听的山歌。
布依山歌在曲调、旋律、发音和唱法上的特点,是布依人思想感情及风格特色的生动体现,反映了布依人对生产生活的热爱。
西南山歌

四川山歌欣赏:
1.太阳出来喜洋洋 2.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产 生于四川康定。“溜溜的”源于四川宣 汉方言。 3.槐花几时开:属于“晨歌”, “晨 歌”又称“神歌”。
二、云南山歌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因此云南山歌中受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另 外,历史上曾有大量江南人迁徙至云南,所以 云南民歌中又有江南风格与西南风格的混合。
欣赏:《小河淌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 州弥渡县山歌) 全《太阳出来照白岩》,贵州沿河土 家族自治县的土家族山歌,反映土家族 青年男女相爱的感情。
四、湖南山歌
湖南山歌可归纳为“高腔”、“平腔”、 “低腔”三种。高腔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 拖腔处常有“阿呜啊呜”等衬字,多为男子在 野外用假声歌唱;平腔山歌悠远绵长,多为男 子在野外用真声歌唱;低腔山歌优美柔和,节 奏性强,音量较小,多为女子在室内歌唱。 欣赏:《洞庭鱼米乡》,判断其为上述哪 类山歌。
洞庭啊湖上哟 好风哟光呃
洞 庭 鱼 米 乡
八月呀风吹哟 稻花哟香呃 千张啊白帆哟 盖湖哟面呃 金丝哟鲤鱼呀 装满哟仓呃 丰收啊谷米哟 运全哟国哎 轮船哟结队呀 下长哟江呃
思考:西南山歌和西北山歌有何区别? 我国西南地区也多山地与高原,因此 与西北山歌一样,有许多音区较高,节奏 自由、音域宽广的高腔山歌,但与西北不 同的是,这里还有许多节奏规整、音域不 太宽的平腔、低腔山歌,因此,西南山歌 既有激昂、奔放的一面,又有平和、柔美 的一面。
马凡陀的山歌名词解释

马凡陀的山歌名词解释
马凡陀的山歌是指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民间山歌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形式,以山歌为主要表现方式,通常由当地的土著群众演唱。
马凡陀山歌起源于藏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背景多与饮食、农耕、婚庆等日常生活和民族习俗相关。
它以自由节奏、朗朗上口的歌词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而闻名。
马凡陀山歌文字简单清晰,歌颂了农民的勤劳、团结和生活乐趣。
马凡陀山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传递文化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色彩,不仅传承了古老的音乐艺术,也承载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今天,马凡陀山歌已经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地域和少数民族群体,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成为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音乐宝库中的一朵瑰丽的花朵。
布依山歌_精品文档

布依山歌布依山歌是中国布依族的传统音乐形式,是布依族人民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布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以及邻近地区居住。
他们善于歌唱,以歌颂自然、歌颂生活、歌颂爱情为主题,而这些歌曲被称为布依山歌。
布依山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当时布依族人民居住在贵州省的山区。
由于山区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布依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布依山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和演变的。
布依山歌通常用布依语演唱,而其音乐风格受到布依族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影响。
布依山歌的歌词通常描述了布依族人民的生活、爱情、劳动等方面的情感和经历。
歌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通过歌唱表达出来,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布依山歌的旋律简单而朴素,易于吟唱和传唱,这也是其广为流传和受到喜爱的原因之一。
在布依族的传统社会中,歌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
布依山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布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人民常常在特定的节日、婚礼、葬礼等场合里用布依山歌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表达内心情感等。
布依山歌是布依族人民的精神食粮,是他们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布依山歌还在近年来的现代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音乐人在创作歌曲时融入了布依山歌的元素,使得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
同时,布依山歌也因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歌词表达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喜爱。
在贵州省以及布依族聚居的地方,经常会举办布依山歌比赛和音乐节等活动,以宣扬布依山歌的魅力。
布依山歌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布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通过布依山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布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同时,布依山歌也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多样性的一面,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起来,布依山歌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音乐形式,它以布依族语演唱,歌颂自然、生活和爱情等主题,通过简单而朴素的旋律和充满诗意的歌词表达出布依族人民的情感和思考。
弥勒山歌赏析

弥勒山歌赏析弥勒山歌是中国云南省弥勒县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源自于当地的民间生活和文化,是弥勒县地区的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弥勒山歌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朴实的情感表达而闻名,被誉为云南民歌的“明珠”。
弥勒山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在当地的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弥勒山歌的歌词多以当地的生活、劳动、爱情、家庭等为题材,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唱腔上,弥勒山歌的旋律简单朴实,节奏明快,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人不禁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朴实的民间文化。
弥勒山歌的演唱形式多样,可以是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其中以对唱形式最为常见。
在对唱中,男女两人轮唱,男声低沉浑厚,女声婉转动人,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动人心弦的音乐氛围。
在演唱时,歌手们往往会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弥勒山歌的音乐伴奏多样,可以是简单的打击乐器,如锣鼓、铃鼓等,也可以是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笛子等。
这些乐器的运用丰富了弥勒山歌的音乐表现力,使其更加富有层次感和韵味。
弥勒山歌的歌词多以当地的方言演唱,这使得弥勒山歌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人民生活。
歌词中的内容多是真实的生活写照,表达了农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弥勒山歌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之一。
弥勒山歌不仅在当地受到欢迎,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它曾多次在全国性的音乐比赛中获得奖项,成为了云南省的文化名片之一。
同时,弥勒山歌也曾多次参加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国际友人的赞赏和喜爱。
弥勒山歌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当地政府和文化机构关注的重点。
他们通过举办弥勒山歌比赛、音乐会、文化节等活动,积极推动弥勒山歌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加大了对弥勒山歌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使得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到弥勒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弥勒山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当地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他们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劳动,将弥勒山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使得弥勒山歌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社会学院103班李荣强(哈尼族)58号
一、关于山歌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
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
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
其中最有代表山歌对唱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占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少数民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广两的各少数民族山歌等。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
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云贵高原与西藏高原是中国山歌的一大宝库,如四川南部的神歌、贵州山歌、云南风庆调子、弥渡山歌、藏族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
音乐特性一方面保存自由、舒展的山野气息,又蕴藏清纯、明亮之风,更有“多声部民歌”的特色。
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
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
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
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
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
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二、关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老、佤、傈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
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
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
苗族的“赛咳”,土家族的“哭嫁歌”,瑶族的“蝴蝶歌”“勒勒嘿”,壮、毛南族的“欢”“比”,佤族的“玩调”,畲族的“双音”,高山族的“酒歌”“丧葬歌”“祭祀歌”,傈僳族的“木刮基”“优叶”“摆时”,彝族的“丫腔”,纳西族的“窝热热”,蒙古族的“潮尔”等。
另一部分多声部民歌则主要是在生产劳动中传唱的号子,如东北的“林区号子”,四川的“川江船夫号子”,台湾高山族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的“舂米歌”等。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织体结构即声部的结合方式有多种样态,归纳起来,共有以下五种:
1、轮唱织体,即高、低声部依次先后进入,构成纵向迭置关系。
上述佤族的“玩调”、景颇族的“舂米歌”属此类。
2、模仿织体,即低声部以自由模仿上声部的旋律而构成双声的迭置。
如壮族的“呵呃”“啦了啦”,侗族的“嘎哨”“喉路”。
3、持续或固定低音织体,低声部采用陪衬性持续长音、节奏型持续音或固定旋律音型与上声部相并置对比,两声部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如侗族的“叙事”大歌和“声音”大歌,纳西族的“窝热热”等。
4、支声性织体,一种旋律声部与在它的基础上作装饰性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声部相互结合所构成的织体。
它的主要特征是主调鲜明突出,支声仅起陪衬作用。
如壮族的“上甲山歌”“南北路山歌”,瑶族的“蝴蝶歌”等。
5、和声或对位织体,高低两声部各有自己的旋律进行状态,因此两声部处于同样的地位,但有时同步有时又交错进行,体现出很浓厚的和声性色彩。
如傈僳族的“木刮基”“摆时”,高山族的“丰收祭祀歌”等。
上述各织体的声部结合,大多采用密集的同度、大二度、大小三度、四度、五度等音程。
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大二度音程的广泛运用。
它频频出现于许多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经过长期歌唱实践的自觉选择。
它所独具的色彩,已成为中国多声部民歌的最鲜明的特征。
三、以下就以云南山歌为例来了解下山歌
对于云南山歌,目前学界尚没有这个方面的论述,本文中作为研究对象的云南山歌,就是指以云贵川方言为基准的、以说唱为主的山歌情景剧,内容大多涉及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等方面,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说唱为主,剧情简单
云南山歌剧通常用说唱的方式去演绎一些较简单的故事。
《花心婆娘爱帅哥》就是一个典型,该剧就用说唱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所谓的帅哥花心抛弃妻子,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
(二)贴近生活,有教育性
云南山歌的大部分故事都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包括上述的家庭生活以及邻里关系等方面。
而且大多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正如《花心婆娘爱帅哥》就是讲述应该怎样好好处理家庭关系这样一个话题。
而剧中场景基本都在农家里,而且还有一起干弄活的场面,这又与农民的生活场景息息相关。
(三)演员特殊,易于接受
云南山歌剧中的演员并不是在流行音乐界电视剧界或电影界很有名气的大腕,恰好相反,正是这样,反而更贴近生活更易于接受,对于大众来说,那些演员就好像他们自己,正在演绎自己的故事一样亲切。
(四)语言通俗,富于押韵
语言通俗易懂是于云南山歌剧的一大特色,表现为俗语谚语的大量运用,如
“马比骡子—驮不成”,“自家羞死自家人”。
或许是因为云南山歌剧需要说唱的方式进行演绎,所以就必须有音乐所需要的音韵美,故而押韵。
如《花心婆娘爱帅哥》中的“我与小妹相遇在山头,小妹陪哥满山游”。
有学者认为,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了“孤独的大众”这一社会现象,“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从彼此之间密切联系的社会转向了彼此之间相互疏远的社会,或者说,从一个‘天涯若比邻’的社会转向了一个‘比邻若天涯’的社会”。
由此可见,当大多数人追求文化享受的高层次性的同时,由于古蔺农民大众自身存在的种种现实原因而不能赶上这种潮流,故而停留在这种看似低级的文化需求上。
对于农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1、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决定了需求的低层次性
由于改革开放才三十年的时间,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中国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对于这样一个现实,古蔺农民大众也不例外,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对待文化的态度就是很消极的,所以对于流行文化中的周杰伦是谁,很少有人知道,或者对刘德华也是一无所知,茶余饭后,对于这些人来讲说说电影谈谈文学基本不可能,好一点的拉拉家常谈谈心,不好一点的说说东家长西家短。
2、工作内容的单一和工作以后的疲惫状态决定其需求的娱乐性
对于整天忙碌在田间地头农民朋友来说,能在中午休息时间看看自己想看的节目,有一种简单易懂的娱乐方式来消遣消遣,以此来消除一天的疲劳,那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因为电视节目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农民大众来说不很适合,所以云南山歌剧就随而成为了首选。
3、收入水平决不高的现实定了对云南山歌剧情有独钟
基于大部分农民朋友收入水平不高这样一个现实,那么肯定就决定他们不可能像上酒吧去ktv那样花太多的钱,所以,看云南山歌剧这种风气便悄然而生,加之云南山歌剧碟片也就一两元钱一张,而且可以重复很多次,想看的时候就拿出来再看看,所以一时间为古蔺农民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