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双重作用

合集下载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一、概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的交互作用。

在脑缺血缺氧后恢复血液供应的过程中,缺血性脑组织不仅未能得到恢复,反而出现加重的损伤甚至坏死,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深入研究,许多新的分子靶点和治疗方法被发现,为临床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自噬等。

当脑组织缺血时,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钙离子堆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和细胞因子,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这些炎症因子会破坏细胞膜和线粒体,导致细胞死亡。

同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还会出现神经细胞凋亡和自噬等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已经涉及到许多方面。

一些药物如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被发现可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等作用发挥保护作用。

细胞治疗也成为研究热点,一些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在体内外实验中表现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减少细胞死亡等。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仍然存在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详细机制,发现更多参与损伤过程的分子靶点,并针对这些靶点进行药物设计和发现。

同时,随着细胞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治疗也将会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合作,包括神经科学、生物学、药理学、医学等,我们有望促进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为临床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1. 简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定义和重要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涉及到缺血期的原发性损伤和再灌注期的继发性损伤。

慢性脑缺血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慢性脑缺血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Efe to f c fChr ni r b a y p r u in n iiis ofLe r ng a d o cCe e r lH pO e f sO o Ab lte a ni n M e o y a d As r c ts i e t CH A N G e — m r n to y e n Ag d Ra s W n guan , g
TENG u — a g. n eDe rme to Ne r lg ,t eC ne opia f Xi x a g ,Xi x a g 4 3 0 J nf n pa t n f u o o y h e trH s t lo n i n n in 5 0 0,H e a n n,Ch n ia Ab ta t Obetv b ev h fe to h o i c rb a y o e f so n a ite flann n mo y a da to ye src : i cie Too sr et eefc fc r nc ee r l p p ru in o bl iso er iga d me r n sr c ts h i
常 文 广 , 军 放 。 滕
[ 要 ] 目的 观察 慢 性 脑 缺 血 对 老 龄 大 鼠学 习记 忆 能力 和 星 形 胶 质 细胞 的 影 响 。方 法 5 摘 O只 W i a 健 康 老 龄 大 鼠 随 机 分 为 s r t 假 手术 组 和 模 型 组 , 用 Mo r 水 迷 宫 检 测 各 组 大 鼠学 习记 忆 能 力 的 变 化 ; 用 免 疫 组 化 法 观 察 胶 质 原 纤 维 酸 性 蛋 白 ( AP 在 采 ri s 采 GF ) 各 组 大 鼠额 叶 皮 质 和 海 马 的表 达 。 结果 与 假 手 术 组 比较 , 型 组 大 鼠 的学 习 记 忆 功 能 明 显 下 降 , F 模 G AP标 记 的 星 形 胶 质 细 胞 大 量 增 生 、 大 。结 论 慢 性 脑 缺 血 的病 理 机 制 中涉 及 星 形 胶质 细 胞 的 增 殖 和形 态 改 变 , 可 能 与 学 习 记 忆 能 力 下 降 有 关 。 肥 且 [ 键 词 ] 脑 缺 血 ; 习 记 忆 ; 质原 纤 维 酸 性 蛋 AP)i h r n a o e a d h p o a u r b e v d i a y a i i r t i GF n t e fo t llb n i p c mp s we eo s r e mmu o it c e ial 。 Re u t mp r d wih t e n h so h m c l y s ls Co a e t h s a g o p,t e s o e fM o rs wa e z e r a e n t e mo e r u h m r u h c r so r i t r ma ed c e s d i h d lg o p,wh l h s r c t s ma k d b AP p o i r t d a d i t e a t o y e r e y GF e r l ea e n f

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机制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机制探讨

·297·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机制探讨郑丽娟 张丹峰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摘 要:缺血性脑卒中后的炎症反应是一个复杂的细胞和分子反应,炎症细胞的活化、炎症介质介导以及炎症信号通路激活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级联反应的基础。

炎症过程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无细胞成分,指的是脑细胞、外周白细胞分泌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化学趋化因子和类花生酸类物质;二是细胞成分,指的是外周炎性细胞浸润至损伤的脑组织内。

只有充分理解脑梗死的炎症反应和炎症因子时空特点,才能有效的确立治疗时间和治疗的方法。

关键词:炎症反应 炎症细胞 炎症因子脑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卒中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了沉重的负担[1]。

脑缺血后脑神经细胞内的各种神经因子发生瀑布式的级联反应,启动了对神经细胞的损害过程。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进程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受到诸多细胞内外理化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自由基的生成增加,钙超载、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等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本文将以炎症细胞与炎症因子为基点分析炎症反应对脑卒中的损害机制。

1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一种复杂的细胞和分子反应,主要由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介导。

炎症细胞浸润,炎症信号通路激活及大量炎症介质产生引发炎症级联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的基础[3]。

脑缺血后的白细胞浸润所致的炎症反应在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被相关的研究所证实。

受损的脑细胞产生大量的白介素-1(IL-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诱导内皮细胞表达细胞粘附因子,这些粘附因子使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中性粒细胞得以穿过血管壁进入脑实质。

5~7天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进入脑组织。

血液中的炎症细胞也会向靶目标移动。

炎症反应所致的缺血性脑损害机制可能与①中性粒细胞浸润所致的微血管堵塞使缺血进一步加深;②激活的炎性细胞和受损的神经元产生大量调节因子加重了损害;③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产生诱导型NOS;④缺血的神经元表达COX2;⑤缺血的神经元产生TNF;⑥小胶质细胞也可以产生神经毒素人NO、活性氧及前列腺素等[4]。

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其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其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研究进展

CH I NESE JOURNAL OF ANATOMY Vol.41 No.42018解剖学杂志2018年第41卷第4期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的交互作用及其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研究进展"韩宏吴春云#袁云(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系,昆明>50500)Progress in the interaction o f astrocytes and m icroglia and its mediated inflam m atory response*Han Hong,W u Chunyun# ,Yuan Yun(Department o f Anatomy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Faculty o 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 ,China)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被激活,共同参与神经炎症反应的调节。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内各种细胞的相互作用对脑的 生理和病理过程非常重要,特别是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交叉对话”在调节脑内炎症中起着核心作用12。

CNS损伤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更为迅速,表现为“分支状”的静息态转变为“阿米巴样”的激活态,从损伤周边区快速向中央区迁移,吞噬细胞碎片 等,而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主要位于损伤的周边区,快速形成机 械及分子屏障,将损伤局限化,积极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

体外研究显t,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的培养液培养星形胶质细胞,结果显示星形胶质细胞 的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ail fibrillary acid ic protein,GFAP)、白介素(interleukin-l&,I L-1&)和肿瘤坏死因子-〇;(tum or necrosis factor-)TNF))表达量显著增加,说明激活的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某些细胞因子促使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并高表达 某些炎性因子5>]。

水通道蛋白4在脑缺血后脑水肿中的作用

水通道蛋白4在脑缺血后脑水肿中的作用

水通道蛋白4在脑缺血后脑水肿中的作用符师宁;胡丹辰;闫军浩【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年(卷),期】2016(047)005【摘要】脑缺血是由于动脉阻塞或灌注不足导致大脑局部血流减少无法满足代谢需求产生的功能障碍。

脑水肿是脑组织间或细胞内液体过度积聚的病理现象,是脑缺血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将会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组织受压而神经功能受损,甚至死亡。

水通道蛋白(aquaporin)是一类分布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家族,目前已发现有13种亚型,主要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且参与细胞迁移和信号传导等多个生理病理过程。

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上,在细胞毒性水肿和血管源性水肿的形成和消除中起双重作用,与脑缺血后脑水肿有密切关系。

机体通过转录过程及翻译后修饰等多个水平调节AQP4的表达协调其功能。

本文回顾了目前AQP4在脑缺血后作用的最新进展,力图为治疗脑卒中后脑水肿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总页数】4页(P361-364)【作者】符师宁;胡丹辰;闫军浩【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北京 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2【相关文献】1.水通道蛋白4在大鼠轻度脑外伤后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 [J], 刘辉;孙善全;杨美;邱国平;余维华;卓飞2.即时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后脑水肿及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J], 陈方圆;于敏;张立新;张志强3.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丹参川芎嗪干预作用的研究[J], 刘凤琴;牛小媛;牛文华4.水通道蛋白 4基因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的影响 [J], 石向群;杨金升;王运良;石莉;包仕尧5.水通道蛋白4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中的变化及意义 [J], 廖建坤;何玉华;陈亚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和病理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和病理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其数量超过神经元数量的五倍以上。

均散的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在健全的CNS中发挥许多重要并且复杂的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一个称作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过程对CNS各种形式的损伤做出反应,这也成为CNS结构性病变的一个病理特征。

最近,在确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功能和机制方面以及确定星形胶质细胞在CNS疾病和病症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库已经确定。

转基因小鼠模型用来研究体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具体方面。

星形胶质细胞被确定参与特定临床病例实体。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现象,而是由特定的信号控制的时情况而定的细微的、逐渐的、连续的变化。

这些变化发生在基因表达的可逆性改变和保护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细胞肥大,组织结构重排的持久瘢痕形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在因为缺失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或者拥有不正常的功能引起的CNS疾病中起着主要或者促进作用。

本文概述了(1)在健全CNS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

(3)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导致或者促进特定CNS疾病和损伤的路径。

引言:普遍的观点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那些临床疾病和CNS结构性病变研究中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1)在神经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支持胶质细胞成分(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病变组织可信的和敏感的标志。

星形胶质细胞或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失调可能促成临床信号或者机制的呈现,导致一般考虑不到的CNS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的发生。

然而,这些观点逐渐改变,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的兴趣逐渐增加。

在过去的25年里,星形胶质细胞在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和重要的功能,包括通过神经回路在突触传递和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逐渐被阐明。

星形胶质细胞CX43及其介导的半通道与缝隙连接通讯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CX43及其介导的半通道与缝隙连接通讯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血损伤后对神经元的作用做一综述。
l缝 隙 连 接 蛋 白 的 结构 、表 达 和
功 能
1 . 1缝 隙连接 及 缝 隙连接 蛋 白的结 构
缝隙连接 由相邻细胞细胞膜上半
通 道 组成 , 间距 2 n m。半 通 道 是 由缝 隙连接 蛋  ̄( c o n n e x i n , c x ) 组成 的六 聚
・ 综 述 ・
星形胶质细胞 C X 4 3 及其介导 的半通道与缝 隙
连接通讯在脑缺血损伤 中的作用
陈晓静 , 谢敏 杰
作 者 单 位
【 摘要 】 缺血性脑卒 中是人类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缝隙连接( c J ) 构成相邻细胞 间的通讯 , 其 基本结构是 连接蛋 白( c x ) 。大脑 中数量最多 的星形胶质细胞之 间具有广泛 的缝隙连接 , 星形胶 质细胞之间的 c J 主要 由缝 隙连接蛋 白 4 3 ( C X 4 3 ) 构成 , C X 4 3可 以形成两种通道 : 缝隙连接 通道
外环和 1 个胞 内环 , 氨 基末 端 和羧 基末 端 位 于 细胞 质 内。其 中氨基 末 端 、 4个跨 膜 区和 2个
递, 代谢物质的通讯等 。另外 A s t 缝 隙连接在
质尾 部 。 其 基 因家族 高度保 守 , 不 同连 接 蛋 白具 有 共 同 的结 构 特 征 ,包 括 4
体结构 , 称为连接子( c o n n e x i n ) 。相邻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 0 1 3年 1 月 ・第 8 卷 ・第 1 期
47
个疏水 的跨膜区 , 中间的亲水段 , 形成 2 个胞
通 讯作 者
缝隙连接( g a p j u n c t i o n ) 是 细 胞 间 直 接通讯 的结 构基 础 ,是 细胞 通 讯 的

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线粒体质量控制

缺血性脑损伤中的线粒体质量控制

张巧巧 范荣珍 河北科技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摘要】缺血性脑损伤是世界范围内引起高致死率、I/R)损伤是由于缺血缺氧区域的血流再灌注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

线粒体功能障碍一直被认为是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死亡的标志之一。

脑缺血后线粒体从星形胶质细胞向受损伤的神经元转移会启动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从而为神经元提供能量的支持。

本文分析讨论了线粒体在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状态下的研究进展,损伤对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的作用以及线粒体在细胞间转移途径和机制,【关键词】缺血性脑损伤;【中图分类号】缺血性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内科系统疾病,在我国致死率是第二位的,致残率是第一位的[1]。

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血管堵塞会引起细胞或者分子的损伤并伴随大量兴奋性谷氨酸的释放、钙离子的超载,造成神经炎症、神经再生和血管的重构。

美国FDA批准的药物溶栓剂阿替普酶溶栓治疗使大脑恢复血供或再灌注是治疗脑缺血最有效的方法,虽然恢复血流(再灌注)对于挽救缺血组织至关重要,但会加剧缺血区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2]。

其它针对不同靶点的神经保护剂在临床试验阶段的失败也归因于缺血性脑损伤疾病机制的复杂和矛盾性,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仍然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3]。

线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参与能量代谢[4]。

因此,线粒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对于细胞的兴奋和存活至关重要。

脑缺血会引起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线粒体肿胀、膜电位下降、能量合成障碍以及线粒体凋亡途径激活等,最终对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并导致神经细胞死亡[5]。

除了基本的能量供应,线粒体还在动力学和线粒体自噬等质量控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神经元死亡的标志之一。

近年来,不同细胞类型间的细胞间线粒体转移已被广泛研究,并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6]。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讨论目前关于线粒体在脑缺血中治疗的进展,强调关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关键内容以及最近关于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线粒体转移的途径和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双重作用
2013-03-29 18:09 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作者:吴政政等
脑缺血可诱发从细胞能量耗竭到细胞死亡的一系列级联事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过度释放、自由基形成、炎症反应等。

以往研究多局限于脑缺血对神经元的损伤,但由于人大脑中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是神经元的数倍,因此,在脑缺血后保护与维持星形胶质细胞功能同样重要。

目前,由神经元、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unit,NVU)日益得到认可和关注,其在包括缺血性卒中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应致力于挽救整个NVU的功能,而星形胶质细胞正是NVU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证据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具有多方面的复杂作用,一方面可促进神经元存活,另一方面也可加重缺血性损伤。

现对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保护与损害作用做一综述,探讨其调控机制,旨在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星形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的一类,其数量为神经元的5倍,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CNS的生理和病理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终足同时包绕着血管壁和神经突触,参与调控细胞代谢、血流、离子平衡、神经递质水平、神经传输和突触可塑性以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通过缝隙连接相互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至关重要。

神经元、胶质细胞和毛细血管构成的NVU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星形胶质细胞作为NVU 的重要成分,一方面伸出大量终足参与BBB,另一方面参与形成神经元突触,被看作是继突触前和突触后成分之后的突触第三成分。

脑缺血时,由于缺血核心区葡萄糖和氧供应完全终止,致使包括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内的所有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但是,缺血半暗带内的葡萄糖和氧供应尚部分维持,使星形胶质细胞可存活较长时间。

利用氧一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进行的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对OGD 的耐受性好于神经元;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OGD时能利用糖酵解产生ATP
供能,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然而,缺血性卒中时由于持续和严重的缺氧缺糖,星形胶质细胞的调控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着脑组织功能,如谷氨酸动态平衡、水平衡、BBB稳定、脑血流量调节、细胞外离子平衡、神经保护因子分泌等。

2 脑缺血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CNS发生的多种病理学变化,如卒中、外伤、肿瘤、变性性疾病等,均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活化。

这种活化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然而具体过程尚不清楚。

星形胶质细胞是CN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脑缺血时,缺血程度、血脑屏障破坏、炎症反应、代谢失衡、细胞兴奋毒性以及氧化应激均会影响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程度。

虽然普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是CNS疾病的病理学标志,但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定义却并未能达成共识。

目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包括4个特征:(1)由任何形式及程度的CNS损伤和病变引起的一系列分子、细胞和功能水平的变化;(2)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其分子表达进行性变化,细胞进行性肥大,严重时发生细胞增生和癍痕形成;(3)其变化
是特定情况下受细胞内外信号通路共同调控的结果;(4)在此过程中可能获得或失去部分功能,会对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产生有利或有害影响。

因此,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非一个“全或无”的过程,而是在基因表达和细胞水平上发生连续性变化的过程。

3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中的利与弊
CNS损伤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所形成的瘢痕可抑制神经元发生并影响神经功能恢复,这种观念已持续了100多年。

因此,以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完全是一种负面因素,可能导致神经毒性、炎症反应和慢性疼痛等。

然而,随着对星形胶质细胞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脑实质和相应的支持血管不应再被视为各自独立的部分,而是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共同组成的功能和形态相互影响的NVU。

在脑梗死后功能恢复中,NVU的整体概念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NVU的重要组成部分,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脑缺血进展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但研究表明,短暂性脑缺血时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为神经元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代谢支持,而星形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导致神经元变性。

一些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对CNS的恢复和预后有益。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波形蛋白缺失小鼠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功能受损,脑缺血后,其谷氨酸摄取能力受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下调,梗死体积较野生型小鼠显著增大;相反,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能显著缩小短暂性脑缺血时的梗死体积,同时促进血脑屏障功能的恢复,提示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的因子在脑缺血后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研究显示,一般能缩小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和改善预后的治疗通常伴有明显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后,通过静脉给予骨髓基质干细胞能促进胶质细胞增生并缩小梗死体积。

此外,MCAO后给予转化生长因子-α能有效缩小梗死体积和改善神经功能;而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缺血预处理可延长星形胶质细胞热休克蛋白27的表达时间。

实验研究表明,在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对神经递质和钾具有调控作用的连接蛋白43的缺乏会使MCAO后梗死体积增大。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后也有不利的一面。

作为胶质瘢痕的组成部分,星形胶质细胞肥大交错的突起会形成物理障碍,同时分泌抑制性分子(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产生化学抑制作用。

脑缺血急性期,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可能仍然持续开放,允许促凋亡和促炎因子等在细胞之间的扩散,因此会使梗死体积进一步扩大。

同时,星形胶质细胞本身能产生一些具有细胞毒性的分子,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自由基和其他活性氧。

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产生的NO能诱发炎症反应,对神经元产生严重的继发性损伤。

许多研究表明,梗死体积通常与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相关。

应用细胞周期蛋白抑制剂非特异性抑制细胞增殖可减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有利于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

脑缺血后给予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半胱氨酸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可缩小梗死体积,并伴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减弱。

研究表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除能防止病原体侵入外,还具有清除坏死组织、结构重塑、血管发生、神经元再生等神经保护作用。

此外,某些特定的炎性因子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如急性脑缺血时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具有保护作用。

但是,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也会产生大量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IL-1α、IL-1β、干扰素-γ等,直接诱导神经元死亡、增加氧自由基和抑制神经发生,从而加重缺血性损伤。

4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中的保护和损伤机制
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大量体内和体外模型研究表明,在脑缺血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1)摄取具有潜在兴奋毒性的谷氨酸;(2)释放谷氨酰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23];(3)释放腺苷发挥神经保护作用;(4)减轻NH4+毒性;(5)促进β-淀粉样蛋白降解;(6)促进血脑屏障修复;(7)减轻损伤后血管源性水肿;(8)稳定细胞外液体和离子的平衡;(9)限制梗死区炎症向缺血半暗带扩散。

如同炎症反应一样,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也有不利的一面。

很早以前就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瘢痕形成会抑制神经突触再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又为之提供了大量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证据。

目前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发挥有害效应:(1)释放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2)产生具有神经毒性的活性氧;(3)释放兴奋性谷氨酸;(4)诱发痫性发作;(5)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血脑屏障损伤;(6)通过过度激活水通道蛋白4导致细胞毒性水肿;(7)产生慢性疼痛等。

5 结语
卒中的治疗研究通常着重于改善神经元功能,而忽略了各种胶质细胞的损伤作用。

脑缺血的治疗策略应考虑星形胶质细胞在其中的损伤和保护作用。

目前,针对脑缺血后减少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具有神经毒性的S-100β的研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因此,深入阐明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及其神经保护与损伤的相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有望为脑缺血后挽救整个NVU功能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