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2021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分类标准

2021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分类标准2021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分类标准在医学领域,胶质瘤是指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肿瘤。
胶质瘤由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中的支持细胞,起到营养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因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胶质瘤的分类和诊断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2021年版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分类标准被广泛引用。
这一新的分类标准对胶质瘤的分类和诊断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根据2021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分类标准,胶质瘤可分为四个主要类型: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
1.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胶质瘤类型,占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约50%。
它常见于年轻人,特征是细胞形状呈星状。
星形细胞瘤的良性和恶性程度取决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肿瘤与周围组织的侵袭性。
这一类型的胶质瘤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亚型分析和基因突变检测,以更准确地确定其生物学特征。
2. 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胶质瘤类型,常见于年轻人。
与星形细胞瘤相比,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肿瘤细胞形态更为不规则,胞质内含有少量的胶质纤维。
这一类型的胶质瘤在组织学上表现为低度恶性,但在遗传分析中,某些基因突变能够与其预后相关。
3.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胶质瘤类型,通常在成年人中出现。
这种类型的胶质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环境的变异较大,导致预后和治疗反应的不确定性。
病理学家通常需要结合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方法来判断这种类型的胶质瘤的特征。
4. 胶质母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和最恶性的胶质瘤类型。
它通常在儿童和年轻人中出现。
胶质母细胞瘤的特征是快速生长和侵袭性。
这种类型的胶质瘤需要综合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方法来诊断和评估预后。
2021年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分类标准是一个值得广泛应用的分类系统,它为胶质瘤分类和诊断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
3
四、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与脑梗死急性期和脱髓鞘性疾病的急性期难以鉴别,只有加 强随访才能进行区别。急性脑梗死和脱髓鞘疾病分别在5~10天及3~6 周后,头颅CT与MRI上会出现病变的典型变化,而星形细胞瘤短期内在 影像学上将不会发生变化。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检查由于肿 瘤信号均匀,可明显增强,常不易与实质性颅咽管瘤及鞍上生殖细胞瘤 等鉴别。
李建璜[3]等,对1996~ 1999 年94 例脑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探讨影响术后放 疗疗效的预后因素。结果显示:生存率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减低(P <0 .05), 肿 瘤部分切除者生存率明显低于肿瘤全切者(P <0 .05), 照射剂量小于50 Gy 者生 存率明显低于大于50 Gy 者(P <0.01)。
星形胶质细胞瘤
.
1
星形胶质细胞瘤简介
一、定义
星形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胶质瘤,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 瘤的13%~26%,占胶质瘤21.2%~51.6%,男性多于女性。星形细胞肿瘤 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底 节区,儿童多见于幕下。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颞叶,顶叶次之,枕叶最 少。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 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
6
2016-7-12CT:
.
7
2016-8-12MRI:
.
8
Hale Waihona Puke 疑问1、病人剂量的确定是大剂量还是小剂量? 2、是否做同期?
.
9
文献报道
李红波[1]等,对66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术后放疗,常规分割,剂量DT:40-60 Gy/20-30f/4-6w。结果显示:年龄>40 岁、肿瘤不能完全切除、病理分级Ⅲ、 Ⅳ级、术后放疗照射剂量≤50Gy 均为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的预后不良因素。 术后放疗间隔时间,对生存率没影响。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百科名片星形细胞瘤,英文名:astrocytoma ,别名:星细胞瘤;astrocytic glioma;astroma。
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星形细胞瘤相当于Kernohan分级中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外的Ⅰ级与Ⅱ级,在ST Anne-Mayo分级中为1级与2级。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目录简介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后编辑本段简介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
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 占胶质瘤21.2%星形细胞瘤~51.6%,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约占60%,有报道男女之比为2∶1。
星形细胞瘤占脑肿瘤的10%~15% 多见于25~45岁的成人,平均年龄约37.5岁,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主要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多见(46%),其次为颞叶(31%)、顶叶(15%) 位于间脑与枕叶者较少见。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中年,35~60岁多见,以男性稍多见,男女比为1.22∶1。
病灶多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居多占40%,其次为颞叶(35%) 顶叶(17%)。
少数肿瘤可见于间脑、视神经、脑干、小脑及脊髓,位于小脑、间脑及视神经者均少见,发生于小脑者约占小脑星形细胞肿瘤的14.4%,占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的0.7%~1.2%。
星形细胞瘤有哪些症状?

星形细胞瘤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星形细胞瘤症状,尤其是星形细胞瘤的早期症状,星形细胞瘤有什么表现?得了星形细胞瘤会怎样?以及星形细胞瘤有哪些并发病症,星形细胞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星形细胞瘤常见症状:动眼神经麻痹、意识丧失、视野缺损*一、症状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平均2年,有时可长达10年。
临床症状包括一般症状和局部症状,前者主要取决于颅内压增高,后者则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
1、一般症状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腔内空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内积水和(或)脑水肿,脑脊液的回吸收障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
正常颅腔容积比脑组织约大10%,当脑组织的体积增加8%~10%时尚可能无颅高压症状的出现,而当颅内占位病变占据150ml以上的容积时即可能产生相应的颅高压症状。
大脑半球的星形细胞瘤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数先出现由于肿瘤直接破坏所造成的定位体征和症状,随后又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小脑星形细胞瘤由于较早的影响脑脊液循环通路,多先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脑干的星形细胞瘤进展较快,病程较短,早期出现脑神经损害和锥体束征,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常见于晚期。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主要包括头疼、呕吐、视盘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头颅扩大(儿童期)和生命体征的改变等。
2、不同性质肿瘤的症状(1)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病程常长达数年,平均3.5年,多数患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
癫痫常为首发症状,50%患者以癫痫起病。
75%患者有头痛,50%有精神运动性肌无力,出现呕吐与明显意识障碍分别为33%与20%。
神经系统检查多数患者有视盘水肿与脑神经障碍,均占60%。
近半数患者出现肢体肌无力,而出现言语困难、感觉障碍、视野改变者也分别为20%。
(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病程较星形细胞瘤短,平均6~24个月。
大脑半球病灶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71%)、精神症状(51%)、肢体无力(40%)、呕吐(29%)、言语困难(26%)、视力改变(23%)及嗜睡(22%)。
CD44s和Mib—1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CD44s和Mib—1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作者:金晶马跃辉詹仁雅周永庆俞建波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17期[摘要] 目的探讨CD44s和Mib-1在星形胶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41例不同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标本中CD44s和Mib-1的表达,并与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做相关分析。
结果高级别胶质瘤中CD44s及Mib-1的表达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 = 0.008、0.002)。
CD44s与Mib-1表达呈正相关(P < 0.01,r = 0.6)。
CD44s和Mib-1低表达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显著大于高表达组。
结论 CD44s与Mib-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组织学恶性程度相关,两者对人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瘤;CD44s;Mib-1;免疫组织化学[中图分类号] R7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6(b)-0004-04星形胶质细胞瘤是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
虽然低级别的星形胶质细胞瘤较高级别的生长缓慢,但却能向高级别进展。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星形胶质细胞瘤的分类法在预计临床预后及生存率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缺陷。
从分子水平上诊断、评估预后比从组织病理学上更加精确[1]。
其中细胞表面黏附蛋白CD44s及细胞增殖相关蛋白Mib-1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2-3]。
本研究对星形胶质细胞瘤标本中CD44s和Mib-1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初步探讨其在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1例胶质瘤标本取自1998年1月~2005年12月的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龄6~79岁,平均(39.0±21.4)岁。
术中肿瘤切除后,一部分立即放入液氮保存,余下组织予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做常规HE染色。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方法将所有标本进行分类,其中,星形细胞瘤Ⅰ级11例,星形细胞瘤Ⅱ级9例,星形细胞瘤Ⅲ级11例,胶质母细胞瘤Ⅳ级10例。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1、基本病理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颞叶及其相邻区域多见,也可发生于丘脑、脑干及小脑半球。
星形细胞瘤包括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等亚型肿瘤。
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占神经胶质瘤的78%以上。
肿瘤可达数厘米大小的结节至巨大肿块。
分化较好的肿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易有变性、坏死和出血,加之肿瘤组织的细胞数量更为密集,肉眼观似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但两者之间并无包膜或变性细胞形成的假分隔存在,在分界外的正常组织中仍有瘤细胞侵入。
肿瘤内含有多少不等的胶质纤维,约50%肿瘤的胶质部分形成囊腔。
星形细胞瘤内微囊形成是肿瘤分化良好的重要标志。
囊内多含有清亮液体,蛋白含量较高。
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为一个大囊,囊壁有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只要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型。
肿瘤细胞可分为纤维型胶质细胞、原浆型胶质细胞和肥胖型胶质细胞。
前两者为良性肿瘤,后者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缓慢。
瘤细胞较小,分布均匀,大多数不见胞浆仅见细胞核,极少见核有丝分裂相。
瘤内血管少,偶可见小的钙化和小的囊腔。
瘤周脑水肿轻微,无炎细胞浸润。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主要见于大脑。
瘤体大,无包膜,多有囊性改变。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浸润性生长,肿瘤质软,常可见小的囊性变形成。
如肿瘤细胞出现间变,细胞密度增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则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2、临床主要信息以癫痫发作、颅内高压、运动及智力障碍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常阻塞或压迫第Ⅳ脑室引起颅内高压。
脑干肿瘤主要表现为头晕、复视及颅神经、锥体囊受损症状。
3、影像诊断病理基础星形细胞瘤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内的占位性病变。
胶质母细胞瘤四级原因、表现及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四级原因、表现及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是非常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脑瘤,占所有原发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6%(Thakkar et al.,2014)。
年龄调整后的平均发病率为3.2/10万人(Ostrom et al.,2015;Ostrom,Gittleman等,2014)。
虽然GBM几乎只出现在大脑中,但它们也可以出现在脑干、小脑和脊髓中。
61%的原发性胶质瘤发生在大脑的四个叶:额叶(25%)、颞叶(20%)、顶叶(13%)和枕叶(3%)(美国神经科学护士协会[AANN],2014)。
最初,GBM被认为仅仅来源于胶质细胞;然而,证据表明,它们可能来自具有神经干细胞样特性的多种细胞类型。
这些细胞处于从干细胞到神经元再到胶质细胞的分化的多个阶段,表型变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号通路的分子改变,而不是细胞来源的不同(Phillips et al.,2006)。
GBM平均年龄为64岁(Thakkar et al.,2014),但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包括儿童。
男性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1.6:1),白种人的发病率相对于其他种族(Ellor,Pagano-Young,&Avgeropoulos,2014)。
GBM可以分为初级的或从头开始的,没有已知的前身;或者是继发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低级别肿瘤转变为GBM。
大多数GBM是原发性GBM,这些患者往往年龄较大,与继发性GBM 患者相比预后较差(Wilson,Karajannis,&Harter,2014)。
胶质母细胞瘤四级原因:风险因素在查明这种疾病与环境和职业接触的具体联系方面的努力基本上是不确定的,也力度不足。
电离辐射是少数已知的能明确显示胶质瘤发展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之一(Ellor et al.,2014)。
辐射诱导的GBM通常是在其他肿瘤或疾病的治疗性放疗后数年才出现(Johnson et al.,2015)。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星形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通常病理上表现为恶性。
其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家对组织标本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同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得出准确的诊断。
关于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学形态特征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是病理学家最常用的诊断依据之一。
在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瘤的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胶质细胞核大而异形,胞浆丰富,胶质纤维增生明显。
胶质瘤的增生呈现不规则状,可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或血管模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并且通常具有高度核分裂活性。
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多种抗体染色,可以检测特定的蛋白质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GFA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等。
阳性GFAP染色结果表明肿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Ki-67阳性率高则提示肿瘤增殖活性明显,p53过表达则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表达水平,可以为病理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经典的例子包括IDH(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和MGMT(O6-甲基化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甲基化状态等。
IDH突变通常出现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而MGMT甲基化状态则与对放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方面信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出现,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希望通过科学家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未来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戴慧等.低分级脑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或放化疗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2005,25(1):15-16.
Jacob Y. Shin ,Aidnag Z. Diaz[7]等回顾性研究4807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 的资料,得出结论:接受同步放化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要高于单独放疗、单 独化疗或者不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且同步放化疗患者中,放疗剂量≥59.4 Gy 患者的5年生存率要高于剂量<59.4 Gy的患者,其次剂量≥59.4 Gy时,5年生存率 无差别。
星形胶质细胞瘤
星形胶质细胞瘤简介
一、定义
星形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胶质瘤,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 瘤的13%~26%,占胶质瘤21.2%~51.6%,男性多于女性。星形细胞肿瘤 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底 节区,儿童多见于幕下。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颞叶,顶叶次之,枕叶最 少。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 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5]王磊等.Ⅲ级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联合福莫司汀、长春新碱化疗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 治疗杂志,2010,24(9):870-872.
戴慧[6]等,对50 例低分级脑星形细胞瘤(kernohan 分级法Ⅰ 、Ⅱ 期)术后单纯放 疗或放化疗(化疗药物CCN U ,MeCCNU ,VM26 , 顺氯氨铂等)综合治疗的患者进 行回顾性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单纯放疗组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 75.0 %、53.6%, 放化疗综合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5 %、72.7%、45.5%, 两者无显著差异P >0 .05。所以对低分级脑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后不提倡加用 化疗。
[7]Jacob Y. Shin ,Aidnag Z. Diaz.Anaplastic astrocytoma: prognostic factors and survival in 4807 patients with emphasis on receipt and impact of adjuvant therapy[J].J Neurooncol, 2016 , 11.
二、组织分型
1、星形细胞瘤(低度恶性);2、间变性星形细胞瘤;3、胶质母细 胞瘤
二、临床表现
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腔内空间,肿瘤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 和(或)脑水肿,脑脊液的回吸收障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如头痛、 呕吐等。
三、检查
CT和MRI 为检查星形细胞瘤的主要方法。 CT多呈低密度,较均匀一致,占位效应不明显,瘤内无出血灶或坏死灶, 瘤周无明显水肿影。 星形细胞瘤在MRI上T1W呈低信号T2W呈高信号。MRI可清楚显示肿瘤浸润 脑组织的程度。
五、治疗
星形细胞瘤目前多主张:尽量争取手术,术后酌情辅助放疗和/或化疗; 不能手术的可采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或化疗。
六、预后
星形细胞瘤经手术和(或)放疗后,预后尚佳,一般认为肿 瘤的病理类型、手术切除程度、发病年龄、病程、临床表现 均可决定患者的预后。肿瘤全切者5年生存率可达80%,而部 分切除肿瘤或行肿瘤活检者5年生存率仅为45%~50%。对40 岁以上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放疗可获得满意效果。肿瘤复 发预后不佳,约半数肿瘤复发后恶变,近1/3肿瘤复发后演 变为胶母细胞瘤。
[1]李红波等,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的疗效分析[J].肿瘤学杂志,2005,11(6):438-440.
邱芳梅[2]等,对82倒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示:年龄≤40岁,低 分级星形细胞瘤,手术全切,术后放疗间隔时间≤1个月,靶区剂量>50 Gy者预 后较好。
[2]邱芳梅等.星形细胞瘤82例术后放疗疗效及预后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0):1642-43.
[3]李建璜等.脑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4):131-132.
甘浪舸[4]等,本文回顾1991年1月至1992年10月收治75例大脑 半球星形细胞瘤术后病例,用60 Co 或6MVX线照射,中线剂量DT 40~ 60GY /4~ 6周,对Ⅲ 、Ⅳ 级星形细胞瘤先行全脑照射后缩 野追加剂量。结果显示:肿瘤全切、病理分化高、剂量> 50 GY的预后好。结果表明术后放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疗剂 量在50~ 60GY为宜。适当增加局部剂量可提高疗效。
Manmeet S. Ahluwalia,Susan M. Chang[8]等,总结他人研究成果在其文章中指出: 在WHO分级为II-IV的星形胶质细胞瘤的治疗中,术后同期放化疗的无进展生存 期、中位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要高于单纯放疗。
[8]Manmeet S. Ahluwalia,Susan M. Chang.Medical therapy of gliomas[J].J Neurooncol,2014,119 (3): 503–512.
2016-7-12CT:
2016-8-12MRI:
疑问
1、病人剂量的确定是大剂量还是小剂量?
2、是否做同期?
文献报道
李红波[1]等,对66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术后放疗,常规分割,剂量DT:40-60 Gy/20-30f/4-6w。结果显示:年龄>40 岁、肿瘤不能完全切除、病理分级Ⅲ、 Ⅳ级、术后放疗照射剂量≤50Gy 均为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的预后不良因素。 术后放疗间隔时间,对生存率没影响。
李建璜[3]等,对1996~ 1999 年94 例脑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探讨影响术后放 疗疗效的预后因素。结果显示:生存率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减低(P <0 .05), 肿 瘤部分切除者生存率明显低于肿瘤全切者(P <0 .05), 照射剂量小于50 Gy 者生 存率明显低于大于50 Gy 者(P <0.01)。
病例分析
患者,吕某,女,61岁,因“右侧额叶胶质瘤术后1月”入院。 2012年确诊胃弥漫大B淋巴瘤,行EPOCH方案化疗8周期。
2016-7-12头颅CT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结合临床,考虑为转移瘤。
2016-7-13行全麻下开颅肿瘤切除术+硬脑膜修补术+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病理 示:星形细胞瘤III-IV。为新发肿瘤。 2016-8-12头颅MRI示:符合右侧额叶占位术后改变,右侧额叶止血较前减少, 周围水肿较前缩小
[4]甘浪舸等.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75例术后放疗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1998,20(5):785-786.
王磊[5]等,将70 例Ⅲ 级星形细胞瘤部分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 组。A 组36 例, 术后行立体定向适行放疗2 ~ 3 Gy/ 次, 1次/ d, DT 量60~ 70 Gy 。B 组34 例, 放 疗方法同A 组, 并在DT 24 Gy 后行同步福莫司汀联合长春新碱化疗, 于化疗开 始后4 ~ 6 个月内完成4~ 6 个周期化疗。结果发现:Ⅲ 级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联 合福莫司汀、长春新碱化疗可提高患者近期有效率和生存率, 患者耐受良好。
四、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与脑梗死急性期和脱髓鞘性疾病的急性期难以鉴别,只有加 强随访才能进行区别。急性脑梗死和脱髓鞘疾病分别在5~10天及3~6 周后,头颅CT与MRI上会出现病变的典型变化,而星形细胞瘤短期内在 影像学上将不会发生变化。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检查由于肿 瘤信号均匀,可明显增强,常不易与实质性颅咽管瘤及鞍上生殖细胞瘤 等鉴别。
NCCN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