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期训练计划要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二)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
1.训练任务: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做好准备参加比赛,最 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已有的竞技能力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
应把对竞技能力影响最大、表现最集中的方面置于训练的首位。 训练安排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安排好负荷节奏,使体能变化在比赛时处于超量恢复状态 。 ②控制好技战术练习数量,既要达到高度熟练和自动化,又要 防止中枢神经系统对专项技术动作的超限抑制和重复泛化 。 ③通过适当的热身赛和其它适应性比赛,激发运动员强烈的竞 赛欲望。 ④激励运动员的进取动机。但又不能造成过高的激活状态 。
2.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5个月。
3.训练方法手段:比赛时期发展体能的主要训练方法 是重复法,发展技能主要用完整法,并较多的运用比 赛法。多采用比赛或类似比赛的手段组织训练。注意 组织好赛间训练安排。
4.负荷特点:比赛时期负荷强度大,而负荷量较小。 负荷的变化在不同的项群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三)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一、竞技状态与训练大周期
1.竞技状态
马特维也夫:“在训练大周期中形成的,针对获得最高运动成绩的最 佳准备程度状态”。
训练学词解(张英波):运动员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所处于的适宜的准 备状态。
本教材: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最佳竞技状态表现了运动 员获得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
| 2-4周 | 1周 ▲|
|
6-12周
|
| 4-6周 |
|
8-12周
|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制定大周期训练计划应考虑的因素(见教本338页)
(1)状态诊断:运动员目前状态与上一年度计划完成的情况。 (2)时期和阶段的划分:包括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及各时期的阶
田径训练计划.

高中田径队赛前3个月训练计划田径大周期训练计划分为四个阶段共计12周第一阶段:体能恢复阶段2周第二阶段: 基础训练阶段3周第三阶段: 专项训练阶段5周第四阶段: 恢复调节阶段2周短跨组训练计划一、体能恢复阶段训练计划时间:2周,第1~2周任务:1、提高无氧性训练能力2、恢复体能3、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主要训练内容:以全身训练和力量训练为主,进行有氧耐力训练和柔韧练习以及动作技术的讲解练习。
加速跑、半蹲跳、蛙跳、负重提踵、深蹲、提踵跳、半蹲跳、斜坡跑、俯卧撑、腰腹肌练习。
二、基础训练阶段计划时间:3周,第3~5周任务:提高一般训练水平,改进技术环节,提高个人战术能力。
进一步加强肌肉力量训练以及发展自身速度。
主要训练内容:发展力量和速度,提高技战术水平。
冲跑或弹性跑、间歇跑或不同跑距的组合跑、加速跑、抗阻力练习、腰腹肌练习:悬垂举腿等。
三、专项训练阶段计划时间:5周,第6~10周任务:提高专项技术水平,逐步过渡到完整技术,改进多人或全队技术配合。
发展专项素质,熟练完整技术,提高战术技巧,发展稳定竞技状态,提高成绩。
主要训练内容:以无氧练习为主,进一步加强力量训练,提高速度。
熟练技战术、提高配合战术的运用。
四、恢复调节阶段训练计划时间:2周,第11~12周任务:保持最高竞技状态,巩固自身竞技能力,消除生理和心理疲劳。
主要训练内容:无氧练习为主,减少运动量,保持一定量的力量训练。
高抬腿跑、后蹬跑、小步跑、间歇跑或不同跑距的组合跑、肩带力量、躯干力量、腰腹肌练习。
第1~2周的训练安排训练内容拉长活动、协调练习、跑的专门练习、加速跑2、100米跑:100 米X3 —5(全速)3、放松各种拉长活动、协调练习、跑的专门练习、加速跑2、200 —400米x3(全速)3、蛙跳25米X4 —6、腹背肌练习25次X3 —5 组4、放松拉长活动、协调练习、跑的专门练习、力口速跑2、斜坡跑(下坡3 —4次、上坡3—5次)3、连续快挺30千克,15次X3-54、负重提踵60千克,15 —20 次X3 —55、半蹲跳60-70%3 组X8-10 次6、提踵跳50%3 组X8-10次7、深蹲30-95%5 组X5次8、放松拉长活动、协调练习、跑的专门练习、加速跑2、400 米X3 —4 (全速)3、腹背肌25X3—4组4、跳长城或单脚跳X4 —65、放松性准备活动2、上肢力量:杠铃片摆臂加卧推或抓举或高翻3、下肢力量:全蹲+半蹲各3—5组4、动作力量练习:60米后蹬跑或跨步跳5、放松跑韧练习2、跑的专门练习、加速跑3、跑格(节奏和步幅)60—80米4、俯卧撑、腰腹肌练习(25 次X3 —5)5、放松活动6、200 米X 2 次(90%的速度)7、150 米X 1 次(80%的速度)8、放松(2-3 )组,组间接休息8-10分钟。
篮球大周期训练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篮球大周期训练计划篇一:篮球阶段(周期)训练计划设计篮球阶段(周期)训练计划设计(20XX年7月1日——20XX年8月31日)第一周期训练计划第一周期训练计划第一周期训练计划第二周期训练计划第二周期训练计划第二周期训练计划篇二:篮球训练周计划篮球训练计划,以课程作为主目标,在不影响到学生上正课的前提下进行:一、总任务:树立我队快、灵、准的风格,培养顽强,团结战斗作风。
以技、战术训练为重点,从技术入手狠抓五个环节(即体力素质,投篮命中率,篮板球,积极防守,传接球)。
坚持身体训练,坚持大运动量训练,争取获得好的成绩。
二、训练原则:1、训练工作中突出练思想,练作风。
并强调篮球基本功练习。
2、战术训练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特别强调整体配合。
3、战术训练过程中,“练”“战”结合,每周训练,以教学比赛主,找弱点。
要进一步组织阵容,配合全队力量,要十二个队员都能上场打球,充分发挥全队的特长,克服弱点,全队战术逐渐形成完整的战术体系。
4、每天的自练时间为20分钟投篮练习。
5、“练”,“战”结合,每周训练四天,以练为主(练防守),打教学比赛两次。
6、全队战术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人战术训练,要区别对待,做到扬长避短。
三、内容:1、身体训练:(1)力量:四肢力量与腰部力量为主。
(2)速度耐力:专项素质结合快速传接球,球场各种跑与防守训练。
2、投篮:(1)5--6米间的中远投。
(2)前锋,后卫个别队员要掌握6米以外远投。
(3)中锋要掌握转身投篮和勾手投篮。
(4)个别队员要有单挑的能力。
达到一定命中率后,增加投篮强度与对抗性投篮训练。
3、篮板球:(1)强化篮板球意识,增加抢篮板球的人数。
(2)提高弹跳力,学会卡位提高抢篮板球的成功率。
(3)鼓励有弹跳力的队员冲抢前场蓝板球。
(4)注意拿稳球后快速传出第一传。
4、积极防守:(1)提高个人防守能力,不断提高抢、断、封、补等攻击性的防守技术。
竞走运动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竞走运动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作者:陆艳梅来源:《体育时空》2013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12-000-01摘要训练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
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目标控制思想的“倒数时”充填方法,以主要比赛日期为标定点,向回程方向依次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和比赛时期,训练大周期。
关键词重大比赛比赛日期确定周期一、训练大周期的时间确定(一)确定主要比赛日期这是由竞赛日程予以确定的,重大国内、国际比赛常常在比赛前一年就确定了竞赛日程,以便于运动员有计划地组织训练过程。
(二)确定主要比赛阶段围绕着主要比赛日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在常规大周期中,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在主要比赛日后约一周结束。
将主要比赛日安排在主要比赛阶段的结尾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训练控制稍有不慎,极易出现参加主要比赛时,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已然过去的现象。
(三)确定比赛时期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历时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两个阶段结合起来就组成了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周,其间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热身赛。
(四)确定整个训练大周期在比赛时期前面加上6—12周的准备时期,后面加上2—4周的恢复时期,就构成了一个总时间为14—32周、3.5—7.5个月的训练大周期。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尽管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不同训练阶段的年度训练计划有着鲜明的个体特点,但从训练计划的总体上看,又都具有许多共同的基本特征。
这里我们以双周期训练安排中的一个半年训练大周期为例,概括地归纳一个完整大周期中的时期和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比赛及负荷的总体规划、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恢复及检查评定的药店等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半年训练大周期准备时期特征1.准备阶段:分为一般准备和专门准备。
2.时间:三个月:一般准备(1.5-2个月),专门准备(1-1.5个月)。
3.任务:增进健康,发展素质,学习或改进基本技术,学习掌握新技术,增强意志品质。
大周期训练计划要

2020/5/24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心率指标 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 每次心率 供能形式
2020/5/24
强化性间歇训练 高强度性间歇训练
A型 B型
发展性间歇训练
2020/5/24
重复法
概念:是指多次重复同一联系,重复练习 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
应用时机:掌握和巩固技术或战术时;发 展和提高身体素质时;提高心理品质时。
2020/5/24
重复训练法的类型和特点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 供能形式 负荷性质
2020/5/24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科学考证
据专家研究,竞技状态呈周期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可以人为地进
行调节。每一次竞技状态从获得到保持再到消退这一过程都是循环往复的。
在运动训练中,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员,其竞技状态动态变化的表现各
不相同。如有的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高峰全年只出现一次,而有的运动员则会
出现两次或者3次,因此,人们为了使运动员能在重大比赛期间处于竞技巅峰
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卓资县体育学校 李茂胜
2020/5/24
(一)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 1、训练任务和时间 任务:与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相
对应,准备时期的训练任务就是提高运动员得竞 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时间:一般不少于1.5-2个月。全年单周期的准备 可长达5-6个月。双周期中,冬春大周期较长,可 达4-5个月,夏秋大周期的准备期只有1.5个月
大周期训练计划要

重复法
概念:是指多次重复同一联系,重复练习 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
应用时机:掌握和巩固技术或战术时;发 展和提高身体素质时;提高心理品质时。
2020/3/2
重复训练法的类型和特点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 供能形式 负荷性质
2020/3/2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大于40秒
40—90秒 90— 180秒
大于5分钟
大
大
较大
中
190次
180次 170次
160次
很不充分
不充分
不充分
走、慢跑
走、慢跑
走、慢跑
120—140次
120—140次
120次
糖酵解为主的混合 糖酵解为主的混合 有氧为主的混合供
大于30秒 最大
相对充分
30秒——2分钟 次大
相对充分
2——5分钟 较大
相对充分
走步、按摩
走、坐、按摩 走、坐、卧、按摩
磷酸盐代谢供能为 主
糖酵解为主混合供 能
有氧无氧混合供能
速度素质、爆发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 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 力
间歇训练法
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 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制约要素: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 重复的次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 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间歇式的休息方式。
2020/3/2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心率指标 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 每次心率 供能形式
2020/3/2
强化性间歇训练 高强度性间歇训练
运动训练学 简答题

简答题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目的及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答: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主要任务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共性规律②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发展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去。
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2、简述运动员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答:运动员的起始状态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对起始状态的诊断在运动训练中起重要作用。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即实践额检查评定③实践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3、在训练中如何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答: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松成②渐进式增加负荷量度③科学地探求负荷的临界值④建立科学的诊断体系⑤处理正确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简述运动员体能及体能训练基本要求?答: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重要构成因素。
要求:①合理的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②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训练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似③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⑤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手能又比较单调枯躁。
5、简述比赛类型及其主要任务答:①竞技性比赛任务:创造理想的训练成绩,实现训练目标②训练性比赛。
任务: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
③检查性比赛: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专项素质发展情况,阵容安排的适宜度,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
④适宜性任务:提高运动员对重要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
运动训练学十、十一、十二章

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考虑不同项群训练的特点, 划分如下表:
2021/6/16
运动训练学
7
全程性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表
阶段
主要任 务
年限
发展一
基础训练
般 运动能
3-5
力
提高专
专项训练
项 竞技能
4-6
力
创造优
最佳竞技
异成 4-8
绩
努力保
竞技保持
持竞 技水
2-5
平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
(三)确定比赛时期
在主要比赛阶段前面加上一个历时4-6周的热身比赛阶段,两个阶段合起来就组成了 比赛时期,总时间为8~12周,其间要注意安排必要的热身赛。
(四)确定整个训练大时期
在比赛时期前面加上6-12周的准备时期,后面2-4周的恢复时期,即构成了一个总 时间为14-32周、3.5-7.5个月的训练大周期。
大周期是以成功地参加1-2次重大比赛为目标而设计的。其时间的确定通常采用体现 目标控制思想的“倒数时”充填式方法。14-32周 为例(大比赛)
(一)确定主要比赛日期:由竞赛日程决定
(二)确定主要比赛阶段
在常规大周期中,主要比赛阶段持续4-6周,在主要比赛日后约一周结束。防止比 赛一完,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消失。
最佳竞技阶段:集中进行训练、积极参加各种比赛, 在适宜的条件下创造运动成绩。一般持续4—8或更长。多 参加国外比赛。
2021/6/16
运动训练学
12
(二)两阶段负荷安排的不同特点
专项提高阶段:较大的负荷。可以是增长式发 展,也可以波浪式发展,有明显的节奏
最佳竞技阶段:逐步达到最大负荷。有明显节 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
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 方法:比赛时期训练,发展体能主要用重复法,发展技能 主要用完整法,多运比赛法,适合运用间歇法和分解法。 手段:运用多种手段,改善技战术细节。 负荷特点:强度大,量小。其变化表现为: (1)对于可客观测量的体能主导类项群,负荷量明显减 少 (2)将多种座座组成规定套路去参加比赛,并力求获得 高分的技能主导类项,增加成套动作练习,减少单个动作 练习。 (3)格斗性项目实现比例增加 (4)集体性项目,重点队员之间全队之间和实战训练的 比重增加个人技术减少 (5)表现难美项群,实战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增加。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间歇时间
大于30秒 最大 相对充分
间歇方式
走步、按摩 磷酸盐代谢供能为 主 速度素质、爆发力
走、坐、按摩 糖酵解为主混合供 能 速度耐力、力量耐 力
走、坐、卧、按摩
供能形式
有氧无氧混合供能 速度耐力、力量耐 力
负荷性质
2012-4-11
间歇训练法
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 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012-4-11
重复法
概念:是指多次重复同一联系,重复练习 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时间的训练方法。
应用时机:掌握和巩固技术或战术时;发 展和提高身体素质时;提高心理品质时。
2012-4-11
重复训练法的类型和特点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30秒——2分钟 次大 相对充分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2——5分钟 较大 相对充分
2012-4-11
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 训练方法、
发展素质不同方法的基本负荷特征表
方法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 供能形式 短时间重复训练法 大于30秒 最大 相对充分 走步、按摩 磷酸盐代谢供能为 主 速度素质、爆发力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30秒——2分钟 次大 相对充分 走、坐、按摩 糖酵解为主混合供 能 速度耐力、力量耐 力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2——5分钟 较大 相对充分 走、坐、卧、按摩 有氧无氧混合供能 速度耐力、力量耐 力
2012-4-11
统计
有人对奥运会和各大洲田径、游泳比赛的一些冠 军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只有15%-20%的运动 军进行了统计,发现其中只有15%-20%的运动 员在比赛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最高成绩,而80%- 员在比赛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最高成绩,而80%- 85%的人都低于自己平时的最高水平。显然,成 85%的人都低于自己平时的最高水平。显然,成 功地调节和保持运动员的 最佳竞技状态,已成为一 个普遍的和需要解决的问 题。比赛时期的训练计划
1、训练任务和时间 训练任务:发展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使运动员在比赛 中充分表现自己具有竞技能力。 时间:1.5个月以上 时间:1.5个月以上 安排重大比赛计划的要求: (1)安排好比赛节奏,使运动员在在比赛体能变化处于 超量恢复 (2)技战术的掌握达到高度熟悉和自动化 (3)适合热身赛激发运动员竞争欲望 (4)采取各种措施激励运动员进取动机 (5)保持运动员心理的适宜松弛度
2012-4-11
(三)恢复时期的训练计划
1、训练任务和时间 任务:修正和调节比赛后运动员心理和生理的高 度紧张状况,尽快恢复;总结全年训练的经验, 教训。制定下一轮训练计划。 恢复时间:单周期应持续1 1.5个月,双周期中每 恢复时间:单周期应持续1-1.5个月,双周期中每 一周期都应安排恢复训练,持续2 一周期都应安排恢复训练,持续2-3周。 2、训练方法、手段和负荷特点 方法、手段:以游戏手法、变换法为主,运用多 种手段进行恢复 负荷特点:降低练习强度,保持一定的量
40—90秒 90— 180秒
发展性间歇训练
大 180次
较大 170次
不充分 走、慢跑 120—140次
糖酵解为主的混合 糖酵解为主的混合 有氧为主的混合供 供能 供能 能
2012-4-11
循环训练法
概念: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 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 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 训练方法。
2012-4-11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循环重复训练法 循环间歇训练法 循环持续训练法
循环过程
间歇且充分
间歇不充分
基本无间歇
负荷强度
最大
次大
较小
负荷性质
速度、爆发力
速度耐力
耐力
供能形式
以磷酸原代谢为 主
以糖酵解代谢为 主
有氧代谢功能为 主
2012-4-11
再见
2012-4-11
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
卓资县体育学校 李茂胜
2012-4-11
(一)准备时期的训练计划 1、训练任务和时间 任务:与运动员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相 对应,准备时期的训练任务就是提高运动员得竞 技能力,并培养和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 时间:一般不少于1.5时间:一般不少于1.5-2个月。全年单周期的准备 可长达5 可长达5-6个月。双周期中,冬春大周期较长,可 达4-5个月,夏秋大周期的准备期只有1.5个月 个月,夏秋大周期的准备期只有1.5个月
2012-4-11
竞技状态
简介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获取本人最佳成 绩的最适宜状态,它主要取决于运动员通 过训练后机体内部各系统功能的和谐积聚, 即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 平已形成一种较高级的平衡,神经系统调 节能力达到顶点。所以,表现竞技状态最 重要的特征就是运动成绩。
2012-4-11
科学考证
据专家研究,竞技状态呈周期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可以人为地进 行调节。每一次竞技状态从获得到保持再到消退这一过程都是循环往复的。 在运动训练中,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员,其竞技状态动态变化的表现各 不相同。如有的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高峰全年只出现一次,而有的运动员则会 出现两次或者3 出现两次或者3次,因此,人们为了使运动员能在重大比赛期间处于竞技巅峰 状态,有意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控制和调节。 一般来说,每一次竞技状态在保持了一定的时间后,都会消退,消退原 因是构成竞技状态诸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丧失,表现为专项训练水平衰 退,运动成绩下降。 不过、在竞技状态消退这一阶段内并不意味着构成竞技状态的一切因素都停 滞不前,事实上在这个时期,运动成绩赖以提高的诸因素仍在局部地或重点 地获得发展,只是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不平衡和不和谐。竞技状态的消 退具有暂时性,因为,由于运动员工作潜力消耗和机体疲劳,以致难以把已 形成的最佳状态维持下去。同时,为了向更高水平发展,运动员必须要打破 已经形成的体内平衡,由于旧状态被打破,新的状态不可能一下子完善和巩 固,这样竞技状态就难以达到最佳点。
制约要素: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 重复的次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 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间歇式的休息方式。
2012-4-11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强化性间歇训练 高强度性间歇训练 A型 负荷时间 负荷强度 心率指标 间歇时间 间歇方式 每次心率 供能形式 大于40秒 大 190次 很不充分 走、慢跑 120—140次 B型 大于5分钟 中 160次 不充分 走、慢跑 1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