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从霍布斯到卢梭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思想析理

从霍布斯到卢梭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思想析理一、本文概述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霍布斯,这位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以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秩序起源的独到见解,奠定了他在社会契约论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私自利的,充满了竞争和冲突。
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导致社会陷入无序和混乱。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霍布斯提出了著名的“利维坦”国家概念。
他认为,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需要通过社会契约让渡部分权利给一个绝对的主权者,即“利维坦”国家。
这个主权者拥有绝对的权力,负责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在霍布斯看来,这种契约是必要且合理的,因为它能够使人们摆脱自然状态下的无序和混乱,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虽然强调了主权者的绝对权力,但他也意识到这种权力可能带来的暴政和压迫。
因此,他提出了一些限制主权者权力的原则,如法律的平等性和公正性。
这些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防止了主权者滥用权力。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为理解社会秩序的起源和维持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理论框架。
他强调了社会契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意识到了主权者权力可能带来的问题。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在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不仅是对霍布斯和洛克理论的批判与继承,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类自然状态的深刻反思。
卢梭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们是自由、平等且善良的。
然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失去了这种自然状态,社会变得不平等,人们失去了自由。
为了恢复人类的自由和平等,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卢梭的社会契约不同于霍布斯和洛克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并非为了摆脱自然状态的种种不便而订立契约,而是由于私有制的出现,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而订立契约。
对霍布斯洛克关于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的粗浅比较

对霍布斯,洛克关于社会契约理论的观点的粗浅比较摘要:霍布斯、洛克、卢梭是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社会契约论以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为主要关注内容,都从理论上论述了资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都认为国家是人民订立契约的产物,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以对抗封建王权的“君权神授”论。
但对国家的论述中,对自然状态描述,国家起因和本质,人民让出的权力以及人民反抗意识等方面不同,虽然他们的社会契约论有很多不同点,但其理论实质是相通的。
关键词:近代西方社会契约论;霍布斯;洛克发端于古希腊、罗马的观念经过两千年的变迁,终于发展成为近代的“社会契约”理论体系,它不仅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极大地影响和鼓舞了人民推翻封建制度的斗争。
近代社会契约学说得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政治理论家的普遍赞同和认可,其中霍布斯与洛克无疑是杰出的代表,他们的理论虽然都以社会契约为框架,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理论中又有着见解不一甚至相互矛盾的地方。
以下对这两位思想家对社会契约理论的观点做一点粗浅的比较和分析。
(一)论人类的自然状态社会契约论是为国家的产生及继续存在提供理论依据的,由此对人类前国家状态的描述就成了霍布斯与洛克的共同起点。
两位思想家都力图把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使自己的理论根植于历史之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虽然出发点和目的一致,二人却描绘了两幅迥异的图景。
霍布斯的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从这个立场出发,他论述人的心理活动,解释人的情感、欲望和理性。
他指出,人和自然界的事物一样,其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和无休止的追求个人利益。
一句话:人性本恶。
但假如人们之间等级森严,即使“人性本恶”也不会导致这种无序残忍的状态,霍布斯又指出,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们追求的目标也应当一致,当人人逐之而无法共享的时候,冲突是无可避免的了。
霍氏的自然状态预设了两个前提:人性本恶与人人平等。
与霍布斯一样,洛克也把他考察的基点放在了人类原先所生存的自然状态。
读书心得——浅谈《社会契约论》

读书心得——浅谈《社会契约论》卢梭(1712-1778年)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1762年他创作的《社会契约论》发表,反对封建统治,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这些思想主张为近代的民主思潮和民主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社会契约论的发展演变社会契约思想,并不是卢梭首创,在西方近代出现了许多社会契约思想的代表人物,如霍布斯、洛克以及卢梭。
他们的思想观点都不尽相同,这里简单的对他们三人的观点进行阐述。
(一)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霍布斯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
他认为,在订立契约时,人们自己的生命权不能放弃、不可转让,其他一切权利皆可放弃或者转让。
他把契约看作是“权利的相互转让”,认为人们交出自己的权利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这也是人们订立契约的目的和宗旨所在。
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是有绝对权利的“利维坦”,即专制国家,这样就产生了至高无上的主权者,主权者拥有主权,其他一切人都是主权者的臣民。
(二)洛克的社会契约论。
在订立契约时,人们除了要保全自己的生命权之外,自由和财产权利也不能放弃、不可转让。
他认为人们交出权利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不是任意伤害他人的权利。
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是有限权力的政府,国家即政府的性质“不是、并且也不可能是绝对地专断的”,而是保护人民的。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在订立契约时,主张“一切人把一切权利转让给一切人”,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每一个人的自由权。
社会契约所产生的结果是集强制的权利与自由的权利于一身的“公意”,他说:“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
”认为统治者要在公意的指导下行事,因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最民主的一种。
二、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思想(一)人民主权论卢梭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人民主权学说,他坚持人民是主权者,法律和政府服从于人民。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浅析
霍布斯(Thomas Hobbes),英国大哲学家,也是政治家
和历史学家。
他在17世纪完成了自己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利维坦》。
这部著作受到了许多政治哲学者的赞誉,其中包括他对社会契约论的思考。
霍布斯社会契约论认为,人类生来无法相互信任,人性本恶。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通过暴力,争斗和战争来追求自己的利益。
按照霍布斯的观点,人们应该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但是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利维坦》中,霍布斯提出了他的社会契约论:人们愿意放弃部分自由,给国王权力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和平。
在霍布斯的理论中,国王拥有绝对权力,人民没有拒绝或者反抗的权利。
这种权力是为了保持权力和秩序的和平和稳定。
此外,霍布斯认为社会契约是一种无形的合约,没有必要通过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来表达,因为它是在人们的心中成立的。
人们必须同意这个契约,以保持他们的生存必需品,如食品和住房,以及他们的财产和生命。
这个社会契约是霍布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它解决了人类无法相互信任的问题,并确保了社会秩序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还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使得国王接管了社会控制权。
这实际上反映出了霍布斯对于自由和权力的矛盾性思考。
总的来说,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确实是一种启发性的思考,并且对于政治哲学学者们思考社会秩序和政府权力有着深刻的启迪。
然而,霍布斯社会契约论所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比如他关于人性本恶的观点是否正确,以及国王是否真的拥有无限制的权力等等。
这些问题为社会契约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霍布斯与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分析

霍布斯与洛克的社会契约论之比较分析【摘要】霍布斯与洛克是社会契约论的两位重要代表。
本文通过对两位哲学家的社会契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他们在权利观点、国家观点和个人自由观点上的异同。
霍布斯认为社会契约的目的是确保社会秩序和稳定,主张绝对统治权力;而洛克则强调人民享有天赋权利,并主张建立民主国家。
在权利观点上,霍布斯偏向于集权主义,而洛克则更注重个人权利保障。
在国家观点上,霍布斯倡导绝对主权国家,而洛克则主张限制政府权力。
在个人自由观点上,霍布斯认为个人应该服从统治权威,而洛克则主张个人拥有自由意志和自主权。
通过对比分析可发现,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社会政治思考路径。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要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关键词】霍布斯、洛克、社会契约论、权利、国家、个人自由、对比分析、启示、展望、研究局限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社会契约论是政治哲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人们为了确保社会秩序和权利保障而自愿达成的一种协议。
霍布斯和洛克是社会契约论的两位重要代表性思想家,他们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社会契约理念,对于人类政治制度的形成和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17世纪,欧洲社会正经历着混乱和动荡,人们开始对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产生怀疑。
在这个背景下,霍布斯提出了他的社会契约理论。
他认为人性自私且战争,需要一个绝对的君主来保障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安全。
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强调了权力的集中和绝对统治的必要性。
而洛克在霍布斯之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社会契约理论。
洛克认为人们天生享有自然权利,政府的存在应该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而设立的。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私有财产的重要性,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确保人民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比较霍布斯和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思想家对于政治权力、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的看法,也可以为当代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狌霍布斯和洛克都是西方哲学史上著名的社会契约论者,他们的理论在政治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2017年整理】浅谈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浅谈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摘要】:从古希腊起,社会契约论就诞生了,在伊壁鸠鲁和斯多葛派的守护下,社会契约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石,虽然后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掩盖了它的光辉,但是文艺复兴撕开了神学的黑幕,社会契约论在霍布斯等人的努力下,重新焕发夺人的光彩。
霍布斯从人性论出发,以一个虚构的自然状态为起点,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的基本原则,进而通过社会契约论,建立了他的国家学说。
新的时代拉开了大幕!【关键字】:社会契约论、伊壁鸠鲁、斯多葛派、霍布斯、自然法、君主制【正文】:一、社会契约论的起源社会契约源自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又称社会契约论。
它通过把社会和国家看作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等问题。
一般认为,契约分两种:社会据以成立的契约称为社会契约,政治机构或政治权威据以确立的契约称为政府契约。
【1】“社会契约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德谟克里特的原子唯物论。
他把原子当作世界的始基,引申到社会,人成了社会的原子。
但是把这一思想推广并直观化为“社会契约”的人则是伊壁鸠鲁,伊壁鸠鲁借用“原子”理论的张力,以形而上的方法宣布了人的自由的本质、国家起源的契约性质。
他认为:第一,自由、平等、人格尊严是人的本质属性,原子间不存在此主彼从的隶属关系,每一个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是自由自在的,所以,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中也是平等的、自由的、自在的;第二,个人权利先于国家权力,个人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正当来源,个人权利的有效维护是国家权力行使正当性的唯一依凭;第三,突出人本位的个人主义思想。
原子是自由的,个体的,还是坚实独立和不可分割的,所以,作为社会的人,活着有原子构成,死亡是原子消散。
人的本性是独立的、自由的,“社会契约”的存在本质是自由的人的“碰撞”与“排斥”,目的在于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的个体获得新生。
从自然法的普遍理性出发,斯多葛学派将自然法视为世界主义思想的根据。
浅析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浅析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作者:鲍晓聪范永磊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2期【摘要】霍布斯是17世纪英国当之无愧的政治哲学家。
在著作《利维坦》一书中,霍布斯以一种社会契约论的方式来为政治权威进行辩护。
他从人性论出发,通过对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的论述,系统阐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进而建构了他的国家生成理论。
虽然他的国家学说的结论是君主专制主义,是极其保守的,但我们还要认识其理论中的进步因素,对其社会契约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霍布斯;人性论;自然状态;社会契约霍布斯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说,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遵守“自然法”而订立契约所形成的,是一部人造的机器人,当君主履行该契约所约定的保证人民安全的职责时,人民应该对君主完全忠诚。
霍布斯的思想对其后的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有深刻影响。
但同时,他的社会契约论与绝对君主制又有其独特性,在研究中必须坚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从而促进社会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一、社会契约论思想渊源16世纪下半叶开始,世俗与教会权力争夺带来的烽火硝烟、杀戮动荡、民不聊生使神经智慧、敏感的霍布斯更加恐惧;农奴制的解体,封建旧贵族的衰败,城市的出现,商人阶层的兴起,圈地运动的腥风血雨预示着欧洲社会正踏步走向资本主义;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气息迅速弥漫、扩散,深入人心;科技革命在天文学、物理学、几何学等方面的发展、创新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让人看到希望;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阿尔色修斯的双重契约理论,格劳秀斯的自然法,以及马基雅维利的“性恶论”等等,都对霍布斯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英国上层阶级丰富多彩的生活,欧洲社会动荡多变的政治格局,蠢蠢欲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上科技的巨大革新,以及先辈们有关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都让这位浪漫的悲情主义者在恐惧战乱,力求安全的同时更加坚定对君主制度的信任与青睐。
二、社会契约论思想内涵自然状态为前提。
社会契约论

...谢谢聆听
THANK YOU
可以说契约与伦理有着天生的一种联系,契约具有调节、规范秩序的 某种功能,而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和目的所在,反过来,契约本身的功 能实现又要求伦理的支持,这又是伦理的效果所在。所以,契约实现 了伦理的可能性和延续性,而伦理则维护了一定时期内契约关系的稳 定性。
04 与社会责任的关联性分析
依据契约理论,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契约联合体”,企业社会责任的 本质则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组复杂契约,既包括显性契约 也包括隐性契约。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的不同特征可以从理论上解释 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衡问题,契约的自我履行机制、第三方强制履行机 制和第三方私人履行机制则对解决当前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构建 “企业自律、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企业社会责任实现路径提供了 思路。
社会契约论
LOGO
添加您的艺术公司名称
1 伦理代表人物 主要内容 2
3 优缺点评价 与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的关联性分析 4
CONTENTS
目 录
伦理代表 人物
01 伦理代表人物 霍布斯 孟德斯鸠
主要内容
02 主要内容
社会契约论的基本内容是,人在历史上,或至少是 在理论上是独立且自由的存在,进而由彼此自由的 人因为各种原因组成了社会和政府。社会契约论的 几个重要概念有:自然状态,即社会建立前的原始 状态。立约,即人们互相订立契约,彼此交出一部 分或全部权利以组成政府。
优缺点 评价
03 优点评价 理论上是能够自圆其 说,能够在直观上说 服他人。
契约论在实践上有很 强的操作性。
优
点
契约论激发了一种全新 的看待社会和政治的视 角,而且至今还保留了 生命力。
03 缺点评价
契约论是以个人主义为前 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11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学术沙龙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周建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摘要:霍布斯是着名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家.他从人性论出发,以一个虚构的自然状态为起点,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的基本原则,进而通过社会契约论,建立了他的国家学说.虽然,他的国家学说的结论是君主专制主义的是极其保守的,但我们还要认识其理论中的进步因素,对其社会契约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关键词: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论中图分类号:D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73—02社会契约论在l618世纪是主导西方世界的基本政治价值观.托马斯?霍布斯,是十七世纪英国着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被西方学术界称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霍布斯是在近代第一个全面阐述社会契约论的人.他"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研究他的政治学说,对于深入理解西欧近代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对于正确评价他的思想都是大有裨益的.一,霍布斯社会契约论订立的原因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体系从人性的原则出发研究国家的起源,通过逻辑推论探求国家的本质,进而推演出主权,主权者和人民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霍布斯认为社会契约订立的原因是他的"永久战争"状态.人们为何要缔结社会契约,建立国家,进入一种文明的政治社会?在霍布斯看来,这源于人们对"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的恐惧.那么自然状态为何会沦为人人为战的战争状态?这又是基于霍布斯对人类本性的假设,即利己主义的人性论而得出的推论.霍布斯认为,人的好恶都是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保存为转移的,这是人的活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利的或者说是自私的.他说,人类做出一切活动皆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两种最为基本的激情:欲望和嫌恶.霍布斯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基于这种人生幸福的观念,霍布斯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因此,我首先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提出来的便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并不永远是人们得陇望蜀,希望获得比现已取得的快乐还要更大的快乐,也不是他不满足于一般的权势,而是因为他不事多求就会连现在的权势以及取得美好生活的手段都保不住."这样,"永无休止的权势欲"就成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本性.根据霍布斯的描述,在国家成立之前的自然状态下,没有法律,没有权威,每个人都独立的生活,并且人人都是平等的.但由于自然状态下物质产品的相对匮乏和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不足,使得每个人在自由地追逐其欲求时必然与他人的欲求发生矛盾,当人们欲求同一事物而又无法充分分享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竞争.如何走出这种人人自危的无政府状态?霍布斯诉诸于人类本性中的激情和理性.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使人萌发倾向于和平的激情,而理性则提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即自然法.在霍布斯看来,基于自然法,自然理性的约束是孱弱无力的,趋利避害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经常违背这些没有强制约束力的自然法.既然自然法不能充分保障契约的履行,不能够充分保障秩序的稳定,而想要形成这种共同权力,必须有某种权威是人们遵从,才能使人们的安全得到保障.权威的产生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订立契约达成的.为了寻求和平和安全,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根据协定自愿放弃自己的一切权利,把它交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议会,这个被授权的个人或议会就作为社会的最高权威,由他保障人们的和平和安全.国家就是这样产生的,是通过契约产生的.在契约中人们根据协议自愿放弃自己的一切权利而把它转让给一个最高权威(主权者).二,霍布斯社会契约论订立结果如果说社会契约论在逻辑上必然得出集权的结论,那么通过社会契约所产生的这一绝对的,最高的主权究竟由谁来掌握,谁是权力的主体呢?主权学说是霍布斯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对主权学说的阐述中,霍布斯提出了他的专制主张.论证专制主义的统治,是他全部政治学说的核心.霍布斯将主权看作国家的灵魂.主权包括各个方面,凡与公共的和平,安全有关的一切事务尽在其中.霍布斯认为,国家的主权应交给君主.主权的性质包括:第一,霍布斯把主权看作是国家的本质,并认为主权者是全体人民的人格,这表明他把国家的本质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意志.第二,主权者的权利来自人民的契约.第三,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决断的权力.第四,主权者的权力产生于人民的同意,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谨慎选择的结果.第五,主权是不可转让和不可分割的权利.霍布斯反对分权主张.霍布斯认为统治者的权力一经建立就不可转让,即使是人民也没有权利收回.霍布斯推崇绝对君主,民众不可反抗.在民主制,贵族制与君主制三种政体中,他主张君主制.为了证明君主政体的优273学术沙龙文艺生活LITERA TURELIFE2011—11越性,霍布斯对上述的三种政体作了以下比较:第一,在君主制下,君主的私利与人民的公利是统一的,这样,君主在追求私利时,同时并没有损害公利,而是也在追求公利.第二,君主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向任何人征求意见,而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只能是参加会议的人发表意见.并且不能保密,又会煽动群众情绪.第三,君主个人的判断,除了本人天性的弱点外,不会有任何矛盾之处,而在一个议会中,除了议会成员天性弱点产生的矛盾外,还有因人数而产生的矛盾.第四,君主决不会因利害关系和嫉妒而反对他自己.可是一会议却可能出现内部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现象,并且可能发展到内战的程度.第五,君主制虽然往往把王位传给一个无知,不能明辨利害的孩子身上,但是有政府要胜于无政府.议会制往往会在处理重大紧急事件时产生独裁者.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霍布斯所拥护和推崇的,是集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于一身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不仅反对资产阶级提出的关于法制和分权的一切要求,而且还剥夺了人民的任何政治权利,以至言论和信仰自由,要人民听任主权者的任意宰割,不能有任何反抗的表示.由此可见,霍布斯的主张是一种极端的专制主义.三,对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评价从结论来看,霍布斯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格格不人的.他仅从原子式的个人出发而全盘否定人的社会性,如此,君主专制政体便顺理成章地被他推崇为最好的政体.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他的结论.因为,如果考察他由此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则,我们就会发现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中包含的近代因素是主要的.第一,在"人性论"上,他第一次从经验理性的视角考究了人性,认为每个人的天性是自由与平等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神学的血统论与等级论.第二,他第一次从"权利"的意义上提出了"个人"的概念:国家源出于个人"自我保存"的现实需要.因此,国家的最终依据在于每一个签订社会契约的个人,国家的权力不是"君权神授"而是"君权人授".第三,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渗透着一种代表现代进步精神的个人主义倾向.正是由于霍布斯的个人主义的立场,使得霍布斯尽管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也被尊为近代自由主义的先声.参考文献:[1lI英]霍布斯0维坦[M]一E京:商务印书馆,1996.[2】[英】霍布斯.论公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3]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J{美]萨拜因.刘山等译.政治学说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一+??-一"—.-"+"+"+"+"+n+??+"+一+一十w+-+-+一+一+一+"+-+"+-+(上接第272页)90年代以来,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北约出兵科索沃,再到美国在反恐旗帜下发动阿富汗战争,都表明国际干预在加强.这种干预的频频发生,严重冲击了国家主权的绝对性."最后,全球化时代又被称为信息化时代,国家行使主权的能力受到互联网发展的限制,国家再也不能够以绝对的权威去进行信息传播的控制,国际交流的干预.因此,因特网的出现使国家主权的范畴扩大了,国家的安全利益也相应扩大并受到新的威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因特网的信息传输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限制和国界壁垒.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安全对国家的安全利益越来越重要.如果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更容易受到来自因特网的攻击,那么,第三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利益则更容易受到来自网上的威胁.全球化本质上是经济的全球化,但发达国家的政客们和资产阶级学者们更喜欢鼓吹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的全球化.他们一方面鼓吹西方国内的多元化,同时却企图消灭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化,恨不得全世界都采用它们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实现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信息在因特网上的无孑L不入使第三世界国家防不胜防,因特网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浸透的新工具."274-4-四,结语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出现削弱或者共享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人类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正常问题,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目前而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将会继续加深国家主权的让渡与转移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将无所作为."各民族国家在保持自己的主权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参加国际一体化并从中受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面对主权的日渐衰微,恐慌和抵制是不应有的态度,民族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时代赋予主权的新型内涵,正确而有效地行使国家主权,这其中的关键是建立既适合全球化规律,又有利于各国独立自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主权观."参考文献:[1】杨泽伟.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互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2]刘子靖.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理论导刊,2003.[3胁健.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J1_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3).【4】戴轶.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矛盾析论【J]_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农华西.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lJ1.学术论坛,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