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核对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腕带管理制度一、目的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病人身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二、术语患者标识腕带:是系在患者手腕上,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身份标识带,能够有效保证医务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识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
三、正文(一)适用范围1、需佩戴腕带的部门:住院部。
2、需佩戴腕带的患者:意识不清患者;急诊抢救;住院患者;无自主能力患者;语言交流障碍患者等。
(二)使用注意事项1、不能随意调换或拆除。
2、腕带的材质良好,不会引起患者皮肤过敏。
3、腕带上的字迹不能被洗掉或被擦掉。
4、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腕带。
(三)腕带佩戴要求1、腕带一般应由二位护士核对后佩戴在病人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则佩戴在脚踝上。
优先顺序:右手腕、左手腕、右脚踝、左脚踝。
2、佩戴腕带前,应仔细核对病人病历。
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病历号、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和过敏史,如在住院过程中药物皮试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6、患者出院、转院时由护士拆除腕带。
(四)佩戴腕带操作程序1、护士按《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准确确认患者身份;2、直接将患者资料用不褪色笔写在识别腕带上;3、请患者或家属核对无误;4、将腕带环绕于患者手腕或脚踝部,松紧及位置适宜。
5、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6、患者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将腕带剪断取下。
患者身份识别管理制度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避免因身份识别差错而发生各类医疗不良事件、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特制定本制度:一、为保证医疗安全,来院就诊的每位病人应当如实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流程1、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实施检查、治疗、护理之前,必须认真核对和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床号、住院号等两项核对患者的身份(禁止仅用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2、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实施前应请患者自己说出自己的姓名,不得直接称呼患者姓名而获得患者的应答;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3、在ICU、CCU、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产房等重点科室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4、对急诊抢救室和留观的患者、住院、有创诊疗、输液以及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推广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5、对病房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转科、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障碍、镇静期间患者使用“腕带”识别患者身份。
6、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论的急诊无名患者,使用“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性别、急诊时间、诊断,如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
7、关键流程识别(1)急诊科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为病人佩戴腕带,准确填写病人的相关信息;在转科登记簿上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班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急诊科护士电话通知病房,并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③转入科室护士安置好病人后,与转出科护士同时进行核对,确论无误后,由转入科室护士在登记簿上签名,完成识别交接程序。
(2)病房与病房、ICU之间识别程序①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工作:在转科登记簿上,准确填写病人的个人信息、相关交接内容,并与病历进行核对,确保相关信息准确无误。
②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转科登记簿,陪同病人一同前往转往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当面交接。
3.1.3.1重点部门、关键流程、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

重点部门、关键流程、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医院制定本制度。
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三、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四、我院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不可以问病人‘你是XXX 吗?”,而是要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六、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七、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九、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十、“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十一、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精品】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
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
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
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7.患者转科交接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做好转科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包括(干细胞采髓术、深静脉置管术、细胞成分分流术等)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阳性或发生过敏反应,也应随时记录在身份腕带上。
3、佩戴腕带的患者,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实施任何检查、操作或转运患者前应核对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4、患者腕带佩戴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5、患者转科或腕带遗失、损坏,必须立即佩戴新腕带。
(1)核对患者病历。
(2)要求患者口头证实自己的身份。
(3)对无法沟通的患者,应请在场的家属证实患者的身份。
重点科室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核对流程

重点科室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核对流程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
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麻醉医生查对。
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确认。
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
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
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

重点患者身份识别及交接制度1、对重点患者,如产妇、新生儿、手术、ICU、急诊、无名、儿童、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的患者,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和交接流程,并有相应交接记录。
2、医务人员为重点患者执行诊疗操作前应认真核对床位卡和腕带,用至少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对无法向医护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可让患者家属陈述患者的姓名。
3、重点患者交接由接收患者和转送患者的医务人员完成,交接双方应严格按照相应交接流程进行交接,交接过程发现问题应立即查问,交接无误后签字确认。
交接时发现问题由转送科室负责,交接后发现问题由接收科室负责。
4、对急诊收治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采用“W+急诊病历号+性别,例如:W-44663-女”识别患者身份。
在患者急诊病历、腕带上使用同一编号代替患者姓名作为患者的基本识别信息。
在执行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编号及性别,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可执行。
5、对病房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护士应使用“W+床号+住院号+性别,例如:W15-621352-女”作为患者的基本识别信息,须认真填写床位卡及腕带信息,确保信息无误。
在执行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床位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无误后方可执行。
6、在进行无名患者的交接时,交接双方应严格按照相应交接流程进行交接,接收科室护士与护送患者人员对患者基本识别信息进行核对,交接无误后双方签字确认。
附:急诊科与病房患者交接流程1、急诊科护士填写《急诊入院患者交接记录单》,携带患者急诊病历,护送患者至病房,危重患者根据病情需要由急诊科医生陪同。
2、病房护士、急诊科护士按照《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患者或家属共同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3、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意识、生命体征、输液、治疗、置管情况、皮肤情况及其他特殊情况等,交接无误后,双方签字确认。
手术患者交接流程1、术前:(1)病房(急诊)护士评估手术患者一般情况,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患者身份辨认轨制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为了确保医疗安然,同时使住院患者权益及性命安然得到最大限度的包管,病院制订本轨制.一.患者身份辨认轨制由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结合制订.二.医务人员在给病人用药.应用血液和血液成品.收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病人供给其他的诊疗操纵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辨认,精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运动.三.至少同时应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此外办法.四.我院患者身份辨认采取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眷及陪护亲朋辨认,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此外根据.特殊留意在应用患者姓名进行辨认时,不成以问病人‘你是XXX吗?”,而是要讯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答复,然后将病人的答复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查对.五.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辨认,相干工作人员有义务根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用证件,在各类医疗文书.收款根据上精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纪等.六.无有用证件证实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请求患者本身亲自填写姓名.年纪等;对临时无法辨认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白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七.严厉履行查对轨制,精确辨认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运动中,至少同时应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办法确认患者身份.八.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临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简要记录在病历上.九.病院请求各科对无法有用沟通(如晕厥.神志不清.无自立才能.新生儿等患者)及须要手术治疗的患者,树立应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辨认轨制,在进行各项诊疗操纵前要卖力查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精确确认患者的身份.十.“腕带”牌记录患者信息包含:科别.床号.住院号 .姓名.性别.年纪.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十一.请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挽救室.临蓐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晕厥状况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查对辨认.十二.“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查对后方可应用,若破坏需更新时同样须要经两人查对.佩带“腕带”标识应精确无误,留意不雅察佩带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优越.十三.完美并落实护理各症结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辨认措施.交代程序与记录.十四.存眷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辨认,细化辨认流程.(一)手术患者辨认:采取“腕带”.“患者家眷及陪护亲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辨认.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大夫进行手术部位标识表记标帜.手术患者查对:根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纪.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苏醒的患者攀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纪.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进入手术间之后:麻醉大夫查对.麻醉之前:手术大夫.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配合与苏醒的患者攀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纪.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的确认.晕厥及神志不清患者:应经由过程“腕带”及与陪同亲属进行查对.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施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介入手术的其他/她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纪.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查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医务科设计手术安然查对表,按请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管.(二)输血患者身份辨认:采取“患者家眷及陪护亲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辨认.根据医嘱,输血及血液成品的申请单,病房护士需经二人查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输血科须经二人查对输血申请单和配血血样,同时检讨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并查血袋有无决裂落后行交叉配血.病房护士检讨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 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陈述有无凝聚.输血前需两人查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无误后方可输入.(三)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辨认:对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疗前必须进行身份辨认,精确无误后方可进行治疗.1.长期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证实复印件,采纳三种办法辨认:(1)患者姓名.性别.年纪;(2)查对患者身份证实;(3)患者家眷确认.2.临时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纳两种办法辨认:(1)患者姓名.性别.年纪;(2)患者家眷确认.3.透析室医务人员双人查对并签字.(四)ICU患者身份辨认:采取“腕带”.“身份证”.“患者家眷及陪护亲朋”三种办法中两种办法辨认.(五)急诊科.病房.ICU.产房之间的患者身份辨认1.患者出急诊科进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接诊室值班人员.病房值班护士配合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科室间患者身份确认表”中.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间,由病房护士和ICU护士配合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科室间患者身份确认表”中.3.患者出产房进入病房,由妇产科双人配合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护理记录中.4.医务科设计“科室间患者身份确认表”,按请求规范填写,入病案保管.(六)晕厥.神志不清.无自立才能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运动中应用“腕带”和“患者家眷及陪护亲朋”作为各项诊疗操纵前辨识患者的手腕,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请求做好登记记录.护士在给患者应用“腕带”标识时,实施双人查对并签名.(七)门诊病人应用患者姓名辨认,患者出诞辰期.住址.德律风号码作为患者识此外填补信息,当应用辨认码有艰苦时可选择这些填补信息来确认病人.病院治理实施信息化后,应用患者姓名和就诊卡辨认.。
诊疗活动时患者身份确认的制度、方法和核对程序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或者输血及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 2 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
2.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既除核对床头卡、腕识带以外还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新生儿及不同语种或者语言交流障碍、无名、儿童、镇静期间的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的身份。
4.在实施任何介入或者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者家属) 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沟通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6. 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科使用腕识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
7.填入腕识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8.腕识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9."腕识带"原则上佩带在病人"左手".患者识别制度,患者使用腕识带松紧适度,皮肤完整无破损10、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登记制度。
11并有记录。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必须把安全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为搞好我镇学校的安全工作,作到点点有人管,事事有人抓,责任明确,目标落实,特制定学校安全工作组织保障制度。
1.学校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业务副校长负责本部门安全工作的组织、检查、落实情况,各中层领导负责本口对应业务、功能室等一系列安全事项,村小负责人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当周值班领导负责统筹安排、管理当周校园安全工作,当周值周教师、安全巡查人员为本周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教师是该班学生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科任教师为本堂课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患者的身份标识方法及核对流程
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主班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
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进入手术间之后:麻醉医生查对。
麻醉之前:手术医生、麻醉师与手术室巡回护士还必须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再次确认。
昏迷及神志不清患者:应通过“腕带”及与陪伴亲属进行查对。
手术者切皮前:由手术室巡回护士,提请手术者实行手术“暂停”程序,经由手术者与参与手术的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最后的核对确认之后,方可切皮手术。
ICU患者身份识别:采用“腕带”“身份证”“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三种方法中两种方法识别。
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CCU、急诊室实施,并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