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洁《方舟》

合集下载

女人,你的名字是“不幸”——析《方舟》中的女性命运

女人,你的名字是“不幸”——析《方舟》中的女性命运

首 先 , 旧的伦 理 观 念对 于 女人 尊 严 的蔑 视 , 于 女人 价 值 的否 陈 对 定 以及 对 于 女人 的发 展 的 限 制 , 成 了 她们 命 运 的 “ 外 的不 幸 ” 造 格 。 恩 格 斯 指 出 :现 代 的性 爱 , “ 同单 纯 的 性欲 , 是根 本 不 同 的” 其 区 , 别在 于 “ 它是 以所 爱 者 的互 爱 为前 提 的 , 这 方面 , 女处 于 同 男子 在 妇 等 的地 位 。 而 在 当 时 , 革 开放 初 期 这 样 的社 会 环 境 中 , 大 多 ” 改 绝 数人 并 没 有 意识 到 “ 妇女 不 是 性而 是 人 ” !白复 山看 着 梁倩 ,上 面 是 “ 麻 秆 一 样 细 的 小腿 , 往 上 是 窄 小 的胯 , 往 上 是干 瘪 的 胸 。再 上 , 再 再 是 暗黄 的 、 没有 一点 光 泽 的脸 。他 在梁 倩 身 上 , 也 找 不 到一 点 可 爱 再 的地 方 了, 在 他 心 里再 也 引 不起 男人 对 女人 的一 丁 点 兴趣 了”“ 她 ;森 林 工人 ” 荆华 大 吼 :为 了养 活你 的家 人 , 做 人流 。我娶 你 这 个老 对 “ 就 婆图的什么 , ?!离婚 !” 啊 柳泉每晚面临着“ 他喷着满嘴 的酒气 , 强 迫她 ‘ 爱’ 还粗暴地扭住她 问: 你是不是我老婆 ?”这些人分明 做 , ‘ ’
张洁是当代文坛 上一位非常引人注 目的女作家, 对女性命运 的 关照是她一贯坚持的立场 , 中篇小说 《 而 方舟》 是她最富于个人特色 的一篇作 品, 她凭借女性所特有的激愤、 敏感和性别意识, 描绘出在 当时社会环境 ( 改革开放初期) 中女性的精神觉醒 , 以及在这 个觉醒 过程 中知 识 女 性 所表 现 出 的痛 苦 、 望 和 抗 争 等 复杂 心 理 。 绝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摘要:张洁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女作家,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者的关注,本文列举并简要分析了研究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经典性论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张洁作品女性意识研究两性声音自1978年凭借《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张洁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仅1978到1987十年间国内对张洁的评论文章就达到了160多篇。

这一时期的批评关注点是其作品风格、主题等方面。

随着9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输入,更多研究者尝试着以这种新的理论来解读女性作家的创作。

此时,作为新时期女作家旗手的张洁再次受到了研究界的关注,她的创作也在更大程度上被纳入到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作品中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成为了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

一、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研究现状评述张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显现程度不尽相同,在《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这类作品中,女性意识呈现隐匿状态,因此女性批评的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选取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相对凸显的作品进行研究。

著名批评家荒林认为张洁前期代表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入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喧寓的,是一个关于理想爱情与理想男性的神话,那么《方舟》则称得上是一篇预示着理想破灭的“愤世之作”。

80年代中期,张洁作品风格转型之巨,不禁让人哗然,此时的张洁以老辣、尖酸的形象极尽讽刺,理想的爱情神话破灭了,理想的男性偶像倒塌了,对此王绯认为,“张洁的审丑意识有着很强烈的性别色彩,在男/女二项对立中,她故意让他们原形毕露,让他们丑态百出。

”度过这段偏激、锋利的创作时期,张洁的以其特有的女性姿态书写了两部现实主义作品《红蘑菇》和《她吸的是薄荷味儿的烟》,这两部作品既不同于早期的纯情之作,又有别于她前一阶段的狂怒与怨愤,蕴涵深刻的女性觉悟。

浅论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婚姻观

浅论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婚姻观

2013.09学教育13浅论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的婚姻观陈海疆(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永安366000)[摘要]张洁作为当代文坛杰出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本文主要选取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七巧板》、《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波西米亚花瓶》等作品,分析论述张洁笔下的知识女性的婚姻观,从而深入细致地发掘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婚姻观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知识女性;婚姻观;进步性;局限性在封建社会里,丈夫是女性的全部。

在封建社会里的婚姻,无爱的很多,因为多数女性没有经济收入,也就失去了婚姻自主的权利,她们或受父母之命,或听媒妁之言,或迫于生存嫁入男性家里,相夫教子,传宗接代,依附于男人生活,成为他们的工具,过着无爱的婚姻生活,正如李有亮先生所言“婚姻,是传统社会指派给女人的命运”。

[1]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和人的意识的不断觉醒,在不断地抗争中妇女逐渐摆脱“家”的牢笼,走入社会,获得了和男人一样的经济权和政治权利,但是仍有很多的妇女在思想上不觉醒,还认为应该“三从四德”,认为“丈夫就是自己的一切”,也正如张洁所言,“虽说人类社会进入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可在这一点上,倒也不妨像几千年来人们所做过的那样,把婚姻当成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一种交换,买卖。

而婚姻和爱情可以分离着的。

”[2]因此,张洁在她的小说中,通过两类知识女性的对比,提出了女性应该持有的婚姻观。

一、独立自强的知识女性独立自强的知识女性,主要以曾令儿、田野、钟雨、叶知秋、梁倩、荆华、柳泉和尹眉等为代表。

首先,这些知识女性是大多外表一般,甚至可以说有些丑。

例如《沉重的翅膀》中的单身女记者叶知秋,“浑身上下看不到一点儿女性的曲线和魅力”,“说不出她脸上的哪个部件有明显的缺陷,可是这些部件凑在一起,毫不夸张地说,几乎使她成了一千个女人里也难以遇到的一个顶丑的女人”。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_中国当代论文导读::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以艺术审美的方式。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借助其强大的思潮推动。

女性作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其作品在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是新时期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也是中国女性写作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有机构成和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对八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思潮进行简要评述。

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张洁发表于1982年第2期《收获》上的《方舟》是有意识探讨女性问题的作品,其目标直指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对待。

女主人公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事业,几乎都是反传统角色的化身。

然而这个方舟也不是真正的避难所,她们躲开了丈夫,却逃避不了整个社会,这就女性作为一个整体的悲哀,正如小说题记中所说的: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1]]张辛欣1983年发表的《在同一地平线上》反应的则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纯粹的性别问题。

它更集中的体现男女两性在需要通过竞争获得自我实现机会之时,实际可能遭遇的两性空间冲突。

认为女人对于天赋平等、竞争机会同样有充分的权力意识中国当代,要求实现自我而不愿意做出牺牲。

二男权文化传统的解构在《玫瑰门》里,铁凝试图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发现女性的悲剧是超政治的性别悲剧:司漪纹年轻时的意外失身使其从此沦入罪恶深渊,接纳了丈夫的一切折磨。

文革时她献出房子和财宝,但无人理睬。

这一切表明,女性在主流社会和文化中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揭示了男权文化中女性生命的无地位无价值。

司绮纹一生都在努力进入传统家族和现代社会秩序,却不断地被排挤拒绝,究其根源是男权社会对底层妇女的压迫。

这预示着女性作家们试图摆脱或改变男性历史对女性存在的漠视,开始用逐渐强大起来的笔,自觉的书写自己的历史论文服务。

新新人类作家卫慧、棉棉则用身体检阅男人,用皮肤思考,以女性私人化的笔法和身体写作的态度,来直露地宣泄女性的欲望,描写女性的性心理和性行为。

方舟正稿

方舟正稿

论《方舟》的女性意识与悲剧色彩[内容摘要]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中篇小说《方舟》是张洁最富个人特色的作品。

《方舟》中张洁从理想走向现实,探寻知识女性现实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追求上的痛苦、绝望与奋争。

《方舟》的三个主要人物都是知识女性,她们曾是中学同学,带着不同的人生理想与追求,走进不同的大学,从事不同的职业。

曹荆华研究马列主义哲学,柳泉在一家进出口公司做翻译,梁倩则是一位导演,她们都有过婚姻,经过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之后,都是人到中年时告别了婚姻。

她们的命运都是不幸的,正如作品的“题记”所说:“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关键词]方舟;女性意识;觉醒;悲剧色彩张洁,当代女作家。

原籍辽宁,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

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翌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

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

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

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

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一、女性意识觉醒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

殊途同归——论张洁小说《方舟》中的女性命运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观念中,婚姻,似乎是所有女性生命中唯一并且是一生的事业,所有的女人都必须寻找到一个男人安身立命,然后操持家务、繁育后代,这样的评价准则在经历了五四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等之后,依然留有残余。

《方舟》讲的就是三个对待婚姻离经叛道的女人——荆华、柳泉、梁倩,她们所想要的只是离婚后的平静生活,可迎来的却是一场身败名裂、死去活来、身心俱疲的搏斗!小说中充满了一股火药味,因为作者几乎是用一种偏激的愤怒的笔调来对这个男权社会进行了强而有力的批判,并且一句“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让所有读者(不管是男性读者还是女性读者)都为之心悸,这句话道出了张洁作为一名女作家,对女性命运体验的深刻感悟。

荆华,一个理论工作者;柳泉,一个翻译;梁倩,一个女导演,她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却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失败的婚姻境地,她们也各自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性格特征:荆华的莽撞、冲动和坚忍;柳泉的柔弱、悲凄;梁倩的坚持与愤怒,却都陷入了离婚的沮丧、愤慨中不能自拔。

三个完全不同的女人,相似的命运,这似乎验证了一种宿命理论,殊途同归。

当这样三个女人相逢时,她们希望有一个避难所,能够容纳她们这三个可怜的人,于是一个小小的单元楼成了她们的“方舟”,成了她们的“寡妇俱乐部”,然而就连这样一片小小的地方都不被人所接受,不断地承受着周遭无尽的烦扰,居委会主任贾老太婆借发情的母猫来羞辱她们,市侩的白复山可以肆无忌惮地嘲笑和利用她们。

她们所住的单元楼,完全不像是三个女人住的,脏碗脏盘成堆,无人去洗,杂乱无章的生活使她们显得萎靡不振,流言蜚语渐渐地吸干了她们的激情与活力,使得她们“一个个像风干牛肉,包括梁倩在内,除非有人闲得实在难受,想找点什么东西磨牙”(引自小说《方舟》),这中挖苦自嘲式的比喻,无不渗透着她们心中的悲凉和愤怒。

小说中的三位女性,应该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完全依仗婚姻和男性才能生活的女性,如果她们像《伤逝》中的子君那样,那么她们所遭受到的就也许情有可原,但是她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以及事业,她们明白只有自信和奋斗才能实现她们自身的真正价值,从而改变她们的命运,因为这样的思想,她们才会在各自的事业中含辛茹苦地拼搏。

张洁作品研究综述

张洁作品研究综述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张洁作品研究综述杨骥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刘瑜 四川外国语大学摘 要: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两次夺得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女士”,也作为我国首位囊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对张洁文学作品的研究历来是我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拟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张洁文学作品研究现状及缺失。

关键词:张洁;文学研究;女性文学;综述作者简介:杨骥(1990-),男,四川都江堰人,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与性别研究;刘瑜(1969-),女,重庆人,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女性作家作品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28-02作为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两次夺得茅盾文学奖的“文学女士”,也作为我国首位囊括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大奖的作家,从1978年开始创作到现在,张洁凭借自己创作的独特性、多变性、完整性以及对文学性的严谨追求赢得了学术界的多方关注。

而基于历时性上的观照,学术界关于张洁的研究也围绕其创作历程大致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热闹喧嚣、90年代的逐渐深入以及21世纪的多元考量三个阶段。

毫无疑问,70年代末与整个80年代,是张洁创作的“井喷期”。

1986年前,张洁先后创作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沉重的翅膀》等一系列的社会剖析小说,以及《爱,是不能忘记的》《七巧板》《方舟》《祖母绿》等女性小说。

而此后,在1986-1989年期间,张洁转型之后,仍有《他有什么病》《只有一个太阳》《日子》《上火》《红蘑菇》等作品的问世。

在这一阶段,张洁作品的高产以及作品中强烈的主体姿态、社会参与意识引发文坛瞩目,从而掀起了一场关于张洁创作探讨与研究的热潮。

第一个对张洁创作表示肯定的当属谢冕。

难以跨越的地平线——论《方舟》与《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女性书写

难以跨越的地平线——论《方舟》与《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女性书写
关键 词 :张 洁 ;张 辛欣 ;女性 书 写 ;主体 姿 态 ;冲 出藩 篱 ;悲剧 结局 中图分 类号 :I247.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671m 1440(2013)02一 o037—07
从五四时期开始 ,中国文坛上已逐渐显露 出女作 家的身影 ,她们为女性 的解放 事业 摇旗呐喊 、奔走呼 号。直到今 天 ,这一伟大 的事业仍 未完全 探寻出取得 胜利 的切实方法 ,但却有更多的女性作家接过 了前人 的旗帜 ,继续 奔走在探索 的道路上 。这其 中就包括了 张洁与张辛欣 。
“我”在婚否这栏“划了一道斜线”,似乎也暗示 了“我” 的同时 ,张洁对那些 年轻有姿色 、依附于男性 和婚 姻的
一 栏怎么填 时.无意中看到一个女孩儿的学历一栏填 偶尔出现的正面形象 ,也是软弱 、受欺压 ,经常被白复山
着 “高 中毕业 ”,另一个人的表演实践一栏竟填着“8 式 的人物踩在脚下 ,像朱祥祯 、安泰等人 ,荆华更是 直接
次”,这些 内容无形 中增加 了“我”的压 力 .最终促 使 评价安泰是不像个老干部 的人。在对男性进行苛刻批判
1980年代初期 ,在经历 了十年动乱之后 。中国的 社会秩序开始恢复正常 ,文坛也逐步复苏 。就在大家 忙于抚慰伤 口、反思教训 、规划未来的时候 ,张洁与张 辛欣 以独特 的女性姿态 出现在文坛 .开始 了为女性 呐 喊 的新征程 。她们试 图以 自己的方式表达新一代妇女 的觉醒与反抗 ,表现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和生存空间的 强烈愿望 。张洁的《方舟》和张辛欣 的《在 同一地平线 上》均是发表于1980年代初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两篇关 于女性 的小说。两位作者分别对当下女性 的处境进行 了深刻的分析与思考 ,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出路 。 虽然 两人的努力最终未获得成功 。但她们 勇开先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浅谈张洁《方舟》《方舟》是张洁最富个人特色的作品,小说描写三个中学时代的同窗好友,经过漫长坎坷的人生道路之后,为了摆脱现实的痛苦,又各自离开丈夫相聚在一个住宅的单元里,以求得暂时的庇护。

她们如同乘住在一叶“方舟”上,经受着生活海洋里风浪的打击和颠簸,同时通过现实主义表现了现代知识女性人生道路和精神追求上的焦灼、孤独和悲凉。

小说塑造了荆华、梁倩、柳泉三个个性刚硬、独立自强的知识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同时三个独身女人在事业和个人生活上都非常不幸。

她们都真诚地爱过,但最后无一不感到彻底的幻灭。

她们不能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于是同丈夫分居或离婚,这种举动使她们受尽了世人的嘲弄、冷眼和侮辱。

这三个人各有特点,但却殊途同归。

荆华是一位思想与学识都很突出的理论工作者,让很多男子汉也佩服的女性,能够写出真正揭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论文,却被“凡是派”视为异端,最后还是过着清贫而孤独的生活;梁倩是电影学院的高材生,是极有抱负的才华出众的导演,吃苦耐劳,为了导演一部片子,四处奔波,但仍免不了周围人们的讥讽、嘲弄,最后还是被审查部门枪毙了;柳泉是大学英语系的优等生,是一位热爱工作、精明能干的翻译,为找一份工作,历尽劫难,在男女纠葛中伤痕累累。

正如文章题记所写:“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张洁在《方舟》中所极力展示的是这三位知识女性在人生道路的追求上无助悲凉的困境。

小说的三位主人公曹荆华、柳泉、梁倩分别是三位不同背景的知识女性。

荆华与柳泉曾先后离开,荆华是不愿成为生孩子的机器,而柳泉则是不愿成为别人的工具,于是两人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成了独身女人。

经过一段严峻的生活磨难后,终于靠当年同宿舍住过的老同学梁倩的帮忙,两人搞到了一套房子。

然而一个坎子还没有过完,另一个坎子已经等在那里。

离异的女子要无端地受到多少“文雅的侵略者”的来犯,白复山的纠缠,居委会贾主任的“关怀”,魏经理的无耻,以及形形色色陌生的,却又自以为有权干预你的种种一一关于婚姻,关于爱情、工作的设想,生活方式甚至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表情以及许许多多不值一提的个人私事。

所谓“寡妇门前是非多”,在一般人的眼里,离过婚的女人,都是些不正经的女人。

“谁丢了什么东西,谁倒了什么霉,谁心理不痛快,谁想满足一下自己高人一等的欲望,全可以发泄到她们头上来”。

从来没有人怜悯她们,有的只是恶意的猜忌。

女主人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充满不幸与不公,《方舟》自始自终笼罩着一种悲剧气氛。

她们会抽烟,在烟雾迷蒙中发泄情绪。

她们对往昔快乐同窗生活的回忆更衬托出她们今日的不幸。

就连她们的阳台也与重不同——花木全部枯死。

《方舟》中的母猫仿佛也担当了女主人们的不幸,它孤独,甚至一样遭到非议:“你们家的母猫,招得咱们院里大大小小六号公猫都不得安生呢。

”这看似荒诞的对白背后却是一股悲凉。

即便如此,“方舟”并没有停止破浪,女主人公在困境中一直不断抗争。

《方舟》中妇女的不幸,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精神与物质间巨大落差的悲剧。

老实说,在我们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妇女无力承担太多的人生角色,无力一个人应付繁重复杂的生活压力,传统习俗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使当代中国妇女难以享受西方独身主义者的精神和自由。

对于挣扎于“方舟”的中国妇女来说,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几乎是一种奢侈。

作品以“方舟”命名,表现了现代知识女性人生道路和精神追求上的焦灼、孤独和悲凉,同时也是一种象征,寓意着过去人生苦难的暂时逃避和精神与灵魂上的救赎,又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新的漂泊。

因此张洁发出感叹:“做一个女人,真难!”自从出现了女性,人类就有了永远不竭的爱情。

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总是和一个女人相连的永恒主题。

女性文学始终吟唱着爱情的欢歌和悲歌。

新时期女性文学最为突出的主题同样是爱情,在不同作者笔下,爱情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柳泉留学英国的父亲,一夜之间成了“里通外国”的“间谍分子”。

柳泉为洗清父亲的不白之冤,徒劳奔波一天后,很想靠着丈夫宽阔的胸脯诉说冷漠和羞辱,然而,丈夫却喷着满嘴的酒气,不管柳泉的情绪,不关心柳泉的感情。

最后,柳泉想离婚,但这离婚案拖了五年之久,丈夫的要挟是要孩子就别想离婚,要离婚就别想要孩子。

柳泉最初也为离婚后失去孩子而犹豫,在荆华的开导下,最终还是舍弃孩子离异了。

权衡之中还是不愿自己在变质的爱情中腐烂。

这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这是做一个独立的精神实体、个体生命的需要。

梁倩虽有一个当高官的父亲,她却从不寻求庇护,全凭自己能力去闯。

就是白复山常利用她父亲的关系办事,气得梁倩恨不得贴一张海报声明她就是她,白复山就是白复山,各人自己负责。

白复山曾经这样问梁倩:“你会在男人怀里撒娇吗?” “你知道什么是男人的虚荣吗?”他不希望这个电影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去“拼死拼活”拍片,她可以安心在家里当个太太,养得再胖一点。

梁倩提出离婚。

“离婚?何必呢?咱不兴离婚这一套,不如来个君子协定,各行其是,互不干涉。

……对外还维护你我的面子,岂不实惠?”白复山说这些话的时候没有激动,与自由市场的小商小贩讨价还价一般,不禁令人想起了安娜的丈夫,虚伪的卡列宁。

荆华的婚姻生活同样是不幸的。

她为了养活被打成反动权威的父亲和因此失去生活保障的妹妹,嫁给了一个森林工人,在那动荡的岁月,她因为不敢再送一个生命来到人世,而做了人流,丈夫知道后,粗暴地责骂道:“为养活你家里的人,就做了人流,我娶你这个老婆图什么,啊!离婚!”可见,荆华也生活在一个无爱的婚姻围城里,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与关爱,有的只是冷漠与服从。

三个女性的爱情婚姻都充满了不幸。

这种不幸主要来自于她们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境遇的矛盾冲突。

“现实要求她们做一位安于现状的妻子、母亲和满足于成功的文化人。

但是,她们那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却要不断地超越现实,实现新的自我价值,为此,她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牺牲了爱情、婚姻,失去了平静的生活,包括性欲望在内的自我天性也受到了压抑。

”虽然她们付出了这么沉重的代价,但还是得不到真正自由。

因为当她们挣脱了没有幸福可言的家庭束缚时,坠入的却是一张试图将她们吞没的世俗与偏见的罗网,而这张网更结实,更阔大,她们已无路可逃。

《方舟》里三个独立的女性同住于一室,两个已离婚,一个婚姻也名存实亡。

“在现实世界里,她们受到种种侮辱和欺负,或者受到男性上司的骚扰,或者受到丈夫的“无耻” 敲诈,生活中没有爱、没有温情,只有退回到三人的私密空间,在大骂男人、抽烟、喝酒中才能聊以自慰。

作品中呈现了女人的种种矛盾和尴尬:丧失自我可能拥有男人,获取自身的独立会失掉男人。

”在传统道德观念的挤压下,在男性的觊觎和骚扰的现实环境中,她们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歇斯底里,甚至出现了雄性化的心理特征。

《方舟》对“男女平等”神话的冲击力是很大的。

先说说小说中三位女性的情况:荆华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梁倩是电影导演,柳泉精通外语,是一家外贸公司的翻译。

她们有体面的职业,有固定的收入,经济上不依附他人,她们受过高等教育,事业有成,知情明理,具有自尊自爱的意识和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

然而她们却陷入焦头烂额的泥泞中,难以自拔。

其实,所有的麻烦都因为她们是女人。

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女性付出的代价和承受的压力是巨大的。

因此,女人就得像男人一样生存,就得雄性化。

这种雄性化的演变过程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为了日益加剧的生存竞争,女人不得不变得精明强悍,具有攻击性。

如梁倩,横眉竖目,敢于和任何一个男人吵架,而且“越吵越来精神”。

二是为了保证事业的成功,女人必须全力以赴,集中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得不放弃女人的欲望和女人的生活。

柳泉“多么愿意做一个女人,做一个被人疼爱,也疼爱别人的女人”,但她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去弥补情感上缺憾。

梁倩既没时间照顾儿子澄澄,也没心思修饰与保养自己的容颜:她苍白、干瘪、披头散发,裤套上还有个破洞,才40岁,看上去就像个老太婆。

至于曹荆华就连生孩子、睡觉、居家过日子都不在行。

而她们聚在一起,抽烟、喝酒、骂人,似乎比男人更像男人。

在《方舟》中,三位女性表现出对现实深深的不满和强烈的控诉,逃离无爱家庭组成了“寡妇俱乐部”,为争得自身的存在价值而苦苦奋斗。

她们追求人的独立,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希望成为一个人完善的人,她们有着崇高的理想,这也是她们人生价值的取向。

张洁在《方舟》中塑造了三个可爱又可敬的女性,生活压迫她们,都不能让她们屈服。

在作者笔下,她们的言行举止,相貌内心无不神情毕肖。

作者对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仅成功地表现了作品主题,对我们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陈腐意识及行为也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批判。

在《方舟》中,有关离婚的“打闹”,理论界的反复,不耻之风、走后门、电影的审查、“出去狂”、……作家那支犀利的笔,像一把刚正不阿的铁扫帚,向一切阻碍四化建设的人、事扫去。

对人物形态、心态的精确把握,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揭示,再加上充满生命力的口语,这一切使文字活了起来——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就生活在其中。

这也是张洁《方舟》的现实主义的成功之处。

“一个离了婚的女人,不属于自己的丈夫,那就属于所有的男人。

”张洁用她犀利的笔将罩在男人身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虚伪的面纱揭去了,使我们可以对白复山们的肮脏灵魂一览无余。

我们看到离婚女人所处的尴尬境地,因为她们所受的侮辱谩骂是无形的,这个男人的良心已经死去。

男权社会,男人可以以侵略者和野兽的身份出现,并以凌辱弱女子为快。

那么,人的良心呢?于是,作者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究竟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作者说:“我们认真地分析过,对比过,一致认为还是好人比坏人多。

可是生活为什么仍然显得那么艰难?这是因为坏人虽少,可是他们的能力很大,而且他们常常是进攻型、侵略型的,而好人总处在防御地位。

所以坏人总是显得很多。

”作者笔下的好人的确是处在防御地位。

“老董科长是忠厚的人,忠厚的人差不多都是弱者,缺乏进攻和防御的能力。

这样的人,年纪再大也如儿童。

”党支部书记安泰则是一个像佛一样平和、善良的人,在荆华眼里“老安不像个党支部书记,不像!就连他的名字,也透着一种平和、没棱没角、与世无争的劲头一一安泰!”作者写出了三位女性的生活和事业的矛盾,?表现了现实对女人的严酷和冷峻。

她们的经历,反映出了事业型女性在不良男人的占有和庸俗女人的忌妒的夹缝中,奋斗是多么艰难。

事业与生活的矛盾,女性较男性更显尖锐,女性若要挣脱这现实的束缚,必得付出沉重甚至惨痛的代价。

小说的深刻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写了一群与男性世界对抗的女性,还深入细致地刻画了中国新文学史上尚未出现过的知识女性群体形象。

它更卓然的意义在于,它对女性独立的社会人格的前所未有的发现。

“妇女要争得真正的解放决不仅仅止于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解放,还需要从充分的自信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她自有治疗悲哀的法儿,那就是对自己存在的价值的认识 ---- 对人类、对社会、对朋友,你是有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