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的意思_程门立雪的成语解释

程门立雪
成语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成语出处《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成语繁体程門立雪
成语简拼CMLX
成语注音ㄔㄥˊㄇㄣˊㄌ一ˋㄒㄩㄝˇ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程门立雪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尊师重教
成语例子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他还不惜自费去了趟上海,以‘程门立雪’的虔诚,感动了高龄的俞振飞。
”
英语翻译reverence for a teacher
成语故事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
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
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程门立雪是什么意思

程门立雪是什么意思词语程门立雪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就跟着小编来具体认识一下它的读音,解释,出处,词性,近反义词,英文翻译以及造句吧。
程门立雪是什么意思【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解释】:形容十分虔诚地就学师门。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出自】:宋·程颢、程颐《二程语录》卷十七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
’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语法】: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褒贬】:褒义词【英语】:stand in the snow to wait upon master cheng respectfully; serve and learn from the master with reverence; honour the teacher and respect his teachings程门立雪的近义词尊师重道虚心求教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程门立雪的反义词班门弄斧自命不凡自作聪明程门立雪造句要不是他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这位大师怎肯倾囊相授呢?程门立雪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
年轻人应该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虚心诚恳。
乘人之危是什么意思【拼音】:chéng rén zhī wēi【解释】:乘着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对方。
【出自】:《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示例】: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八章:“你别老对我讲这些啦,你再说,我真怀疑你是~。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同“趁人之危”【褒贬】:贬义词【英语】:take advantage of others' difficultiescapitalize on sb.'s difficulties ;hit sb. when he's down ;乘人之危的近义词雪上加霜趁火打劫浑水摸鱼顺手牵羊落井下石攻其不备趁人之危乘人之危的反义词雪中送炭济困扶危排忧解难除暴安良锦上添花见义勇为乘人之危造句那种乘人之危,大发横财的人,是缺德的人。
程门立雪简短含义

程门立雪简短含义
以下是程门立雪的简短含义:
程门立雪(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意思指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敬师长。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意思是有一天杨时去见他的老师程颐时,见到程颐在闭目瞑坐,怕打扰到老师就站在门外不进去,这个时候外边还下着大雪,结果等到程颐觉察到他们的时候,杨时在程家门外已经站立到大雪下到一尺了。
程门立雪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程门立雪成语故事意思典故出处拼音造句
成语典故程门立雪
成语拼音 chénɡ mén lì xuě
成语解释比喻尊师。
成语故事或出处《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
时与游酢侍立不云。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成语造句
近义词尊师重教、程门度雪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杨时,淡薄名利,放弃做官的
机会,拜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顥与程颐兄弟为师学习理学,学成后回南方讲学。
程顥病故后,杨时去拜访程颐,见程颐正在休息,便恭恭敬敬站在院外的雪地里等恩师的醒来
成语用法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的典故精选阅读(1):,程门立雪的故事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
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一样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齐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
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
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之后,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精选阅读(2):“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
程门立雪的意思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
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1、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程门立雪的意思是什么_程门立雪的解释

程门立雪的意思是什么_程门立雪的解释程门立雪是用来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那么程门立雪的意思你们知道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程门立雪的意思,供大家阅读!程门立雪的意思【解释】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
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性质】褒义词【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
比喻非常尊敬老师。
【近义词】尊师重教、程门度(duó)雪、立雪求道。
程门立雪的故事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
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程门立雪的勘误首先,程门立雪是在屋内而不在屋外,至少在屋檐下而不在冰天雪地之中。
描写这一典故的资料很多,最权威的有两种。
一是《宋史·杨时传》,一是《二程语录》,两处文字都如本文开头所作叙,全无门外立雪表述。
“辞海”描写也是如此。
门外积雪深达一尺,除了文学意境之外,主要是时间概念,类似日上三竿,两柱香功夫,别无它意。
现在人们不是望文生义,认为立雪程门当然站在雪中;要不就是为君者赞,站立雪中好学求教,多有感染力啊,以至于游酢祠堂的壁画,也是这样描绘。
为此当然美丽“冻”人,但却牺牲了真实和游、杨为人的禀性,我想游酢和杨时九泉有知,当不晓得是喜还是愁?其次,立雪程门是双不是单,而且杨时系游酢荐领。
现在不少书籍把道统南归第一人授予杨时。
程门立雪要不根本不提游酢,要不说游酢没有定力,竟想叫醒老师,对先生尊敬远不如杨时。
这是天大的失误!游酢幼年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读书一过目辄成诵”。
程门立雪词语的意思

程门立雪词语的意思
程门立雪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迎接或为了请某人出门,自己在门前站在雪地上等候而不顾受冷受苦。
常常用来形容对人非常敬重、重视以及对友谊或亲情的忠诚和执着。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据传,宋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兄弟苏辙在家中准备举行一场重要的宴会,邀请了许多重要的客人。
苏辙的好友程颢也受邀参加,但当天正值大雪纷飞,程颢便觉得出门太过困难。
然而,程颢是一位非常有礼貌、正直和坚持原则的人,他认为应该遵守承诺,因此他一定要去参加宴会。
于是,程颢决定在苏辙家门前立雪等待,表示他的诚意和对友谊的重视。
他在风雪中站了很久,直到苏辙看到了他的决心,才答应给他开门。
从此,程门立雪成为了一个象征忠诚、坚持和对友情的珍视的成语。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经常用来形容对某人非常尊重和重视,不惜付出自己的努力和牺牲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友情。
除了在友情方面的应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方面的情感和态度。
比如,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学术研究或公益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
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自己的家
庭、父母或伴侣的尊重和关爱。
总而言之,程门立雪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强烈的忠诚、执着和尊重的情感和态度。
它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一个激励人们追求高尚品质和优秀行为的榜样。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程门立雪都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程门立雪的文言文意思

程门立雪的文言文意思
程门立雪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门立雪文言文翻译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程门立雪的道理
1、求学一定要学会坚持,千万不可以半途而废
2、为人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让别人尊重自己并且重视自己
3、遇到困难要知难而上,信念必须坚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程门立雪上海七宝明强小学纪凌教学目标:1、在课文语境中识记8个生字,随文理解“尽快”、“心疼”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3、边读边想,理解成语“程门立雪”的意思。
4、懂得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尊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过程:(两分钟准备:交流成语)一、揭示课题,引入故事。
1、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成语。
每个成语简洁而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中国人对成语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无论是吟诗作对还是朋友之间的闲谈,都会说上那么几句成语,今天学习的故事就和一个成语有关。
板书:程门立雪指名读。
2、“程门立雪”是成语,也是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思考:“程门立雪”的意思,用一句话简单说说。
2、学生交流,师板书:杨时和同学站在程老师家门口的雪地里。
3、学习生字“杨”,介绍程老师。
(程颐老师,他是我国宋朝时期的大学问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师:读文章、写文章,题目很重要,这篇课题告诉我们文章的大致内容。
4、再看这句话,你觉得这句话中还有些什么内容没说清楚?少了什么?(为什么去?为什么站在雪地里?在雪地里干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了解的内容。
三、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2小节1、指名读第2节,思考,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2、指名交流问题,随机理解词语“尽快”(板书:尽快弄清问题)3、(出示句子: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
)师引读句子:为了尽快弄清问题,杨时和同学——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就是为了——(板书:冒雪请教)4、你觉得他们怎样?(板书:爱学习)5、齐读第2节。
(二)学习第3小节1、引读第3节,师生合作读。
走到程老师家门口,杨时刚想——,忽然听见——,就悄悄地对同学说——2、看老师圈一个词。
(老师圈划“悄悄”)为什么要圈这个词呢?请你读读杨时的话想一想。
生交流。
(师:等一会儿的意思是——等到老师醒来)指导读杨时的话。
做上动作悄悄地对你的同学说。
3、为了不打扰老师才这么悄悄说的呀。
自己读下一句话,看看还有哪些词也要圈出来。
默默——不出声,在心里背静静——耐心、真心板书:等待(待的部首是双人旁。
)好好读读这句话,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
自读,指名读。
4、深入思考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是为了要弄清问题才来的吗?怎么不进去呀?老师在睡觉,那就走吧,改天再来呀?师:弄清学习上的问题很重要,不能回去,但是现在不打扰老师午睡,尊敬老师比弄清问题更重要。
5、根据板书,现在你能说说他们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等老师醒来,向他请教问题。
)(三)学习第四、五、六节1、故事的结果怎样呢?指名读第四、五、六节。
2、理解关键句。
(出示句子: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
)为什么“久久没有说话”?是不是没有话说了呢?(指导学生做上质疑的标记)(1)先来看看,程老师望着窗外看到了什么?(媒体演示:鹅毛大雪的情景)想象说话:屋外(),杨时和同学()。
(2)看到这情景,老师心里舍不得啊!第4节中哪里看出老师舍不得了,你觉得圈哪些词?读读圈圈指导读句: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你们为什么不进屋呢?”老师做这些动作,说这句话都是因为心疼学生。
齐读第四节。
(3)老师看到门口的景象心疼学生,这时程老师又听到了什么?(出示第5节)指名读杨时的话。
理解杨时这句话的含义。
(板书:不能惊动老师,)(表示尊敬称呼的您,就是老师)指导朗读杨时的话。
杨时不光这么说,还这样做了,这就是——(板书:尊敬老师)学习生词:尊敬(这个词很重要啊,睁大眼睛看老师写一遍,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关注字形,再跟老师一块儿写写。
)(4)为什么“久久没有说话”?学生交流四、总结课文,复习词语。
1、老师被感动了,尽心尽力地教他们。
后人这样评价杨时——(出示第1节)齐读第1节2、总结:我国古代有一本书〈宋史杨时传〉,这本书中有篇小文章,只有短短27个字,写的就是这件事,后人把这件事概括成了一个成语——(程门立雪),大家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杨时一样爱学习、尊敬老师的行为。
同学们长大了,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里记录的——(齐读“程门立雪”)板书:36 程门立雪杨时和同学站在程老师家门口的雪地里……尽快弄清问题请教(爱学习)冒雪不惊动老师午睡等待(尊敬老师)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成语典故、中国历史故事,这些课文分别贯穿于各年段的课本中,它们是中华历史、文学长河中的经典,故事中蕴涵的丰富人文情感、价值取向和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对新世纪的青少年仍有启迪。
在全面推行两纲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就要重视这些文本资源,因为它们是语文教学活动中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遵循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来盘活教学资源,有效发挥学科和教材的特点,把好语文课堂这块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那么,如何在这类讲读课文中,既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又将民族精神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呢?我在执教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的《程门立雪》这课时,作了积极的思考与实践。
一、潜心读文,挖掘资源。
《程门立雪》的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课文讲述了宋朝著名学者杨时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午睡,宁愿在风雪中等待这一事件,故事中杨时和同学求学心切、尊敬老师的举动令人感动,是历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
古代尊师的事例很多,“程门立雪”是经典之一,因而人们把故事概括成成语“程门立雪”,用来形容尊敬老师的行为。
从学习语言的角度来说,学习这类课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故事内容,更要了解成语的内涵。
有人说社会发展了,当今和古代没有可比性,这样的一个几百年前的故事,对于现今的孩子又有怎样的教育意义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教育意义:从故事本身来说,程门立雪的故事是尊师的典范,它反映的是几千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的尊师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人求学特别看重师承关系,尊师是古人求学的前提,这从文中“默默地背书”、“静静地等待”和杨时所说的“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这些词句中都能感受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现今的师生关系又有了新的涵义,新的发展,但是这种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是不容否定的。
其次,课文中杨时为了弄清问题,冒着鹅毛大雪前往老师家中的行为也能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因而故事还折射出一种对尊师的超越,这就是是更深层次上的古人对知识或学问本身的渴慕与追求,这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课文再现了古人“尊师”、“勤学”的生活态度,读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这种优秀传统,还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对比自己的言行,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懂得珍惜与感恩,也知道作为一个学生要有尊敬师长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好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古为今用,仍有教育价值所在。
二、精心设计,有效渗透。
上述这些蕴涵在课文中的教育因素丰富而又有深刻的含义,而要把语文教学的特点与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如果一味地简单处理,可能还会呈现出“假、大、空”,纯粹喊喊口号的局面。
因而老师还是要根据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贴切、自然、合理地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内容进行渗透。
可以说,“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与弘扬应当渗透、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1、创设情景,增强感染。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中,两处运用大雪漫天飞舞的媒体画面,把学生带入故事所描绘的情境中去。
第一次让学生在看画面,听老师的讲述中了解杨时和同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程老师家求教,感受到杨时求学的心切。
第二次是让学生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说说杨时和同学是怎样站在雪地里静静等候老师醒来。
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讲、耳听的过程中,逐渐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对杨时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自然渗透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媒体,渲染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而且还能加强教育的渗透性,增强感染力。
2、以读促悟,体会情感。
联系语文学习知识,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是“读课文,边读边想”。
本课为单元的第二课,单元目标的落实重在培养学生不断思考,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在初读课文时就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质疑,特别是对“立”的举动加以深入研读,适时引发学生追问“为什么杨时在得知老师午睡后还不回去?”思考才会有问题,有问题才能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进一步引向深处,事实上,对于古人这些言行的理解与认同也正是学习本文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学生带着问题联系上下文再读文章,找出关键词句,抓住人物的言行反复读,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人物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继而对成语的内涵就会有新发现,新认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3、整合训练,文道统一。
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语言训练,对学生参透文本的“道”也有帮助。
教学中,我预设了多个语言训练点,为学生理解、感悟文本铺路。
如指导学生通过抓“想、听、说”三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第三节的句子脉络,背诵课文,积累课文语言的同时渗透有条理、有逻辑的规范表达。
又如,展开想象,说说程老师所看到窗外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更在表达的过程中,体会杨时爱学习、尊敬老师的品质。
最后,选用词语,根据板书,尝试讲述故事,在这其中既起到初步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的作用,也收到总结学习过程,牢记故事,深化情感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这类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的课文教学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一定要依据教材特点,挖掘与学生思想实际、时代发展紧密合拍的教育因素,紧扣语言文字开展学习活动,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上下功夫,使民族精神如春风化雨滋润小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