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

小学数学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

小学数学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小学数学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在教育界一直备受关注。

一方面,有些学生对数学非常感兴趣,学习成绩优秀;也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成绩较差。

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学习成绩上,还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小学数学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一、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某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会给孩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

而在另一些家庭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较为宽松,甚至放任孩子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2. 学校教学质量学校教学质量也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教学设施完善,教学内容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在一些贫困地区或者资源匮乏的学校中,教学条件较差,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

3. 学生学习态度和自觉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和自觉性,喜欢逃避数学学习,这也是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习态度和自觉性是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的态度,不够主动地投入学习,自然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4. 社会环境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上存在着攀比心理、消极教育风气等现象,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存在。

二、对策建议1. 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家庭教育是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关键。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各种学习资源,鼓励孩子多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指导孩子在家中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兴趣。

关于小学生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关于小学生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关于小学生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即一部分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并且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另一部分学生则存在数学学习困难,常常感到困惑和无助。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异,还可能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深入研究小学生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1.教学方法不当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刀切”教学方法可能是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顾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忽略了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需求,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了困难,无法跟上教学进度。

2.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一些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导致在学习较难的数学知识时缺乏支撑,难以理解和应用,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两极分化”。

3.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抱有消极的态度,这种心理状态势必影响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投入,导致学习成绩的起伏。

1.探索差异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所了解,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安排。

可以采取小组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学习的帮助,从而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2.加强课前诊断在进行数学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测试、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起点和学习需求,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

3.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设置特殊的教学环节和学习支持计划,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

4.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5.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

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

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

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近年来,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突出,而另一些学生则在数学学习上表现较差。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更引发了教育界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一、现象的成因在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成因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学生自身的因素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没有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强,进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数学的坚定信念,导致学习态度消极,缺乏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影响了学习效果。

家庭环境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生的家庭环境对学习数学的支持力度不够,不重视培养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意识,导致孩子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情绪,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环境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一些学校的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环境、条件受到限制,影响了学习效果。

社会环境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一些社会因素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如社会竞争压力、社会价值观念等,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应对对策针对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现象,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学校和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庭和社会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成长。

学校和教育部门还应提高教学资源的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

社会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减轻学生的社会压力,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校正措施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校正措施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校正措施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了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趋势。

有些学生对数学一窍不通,成绩糟糕,有些学生则在数学上表现得十分出色。

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加以校正呢?一、成因分析1、教育体制不尽完善。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教育体制不尽完善,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其次是教材内容不够严谨,难度系数不够均匀,某些知识点讲得不够清晰,让学生难以理解。

这都导致了爱好数学的学生成绩水平提升得更快,而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因为没理解透彻,容易在学习中遇到瓶颈,久而久之就跟不上同学的步伐了。

2、学生学习态度。

另外,学生学习态度的差异也会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有些学生根本就不对数学感兴趣,学习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造成学习效率低下,而另一些学生则对数学很感兴趣,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动力,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3、课外因素。

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学习也有影响。

一些家庭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甚至鼓励孩子放松,不考虑学习成绩,这样不仅浪费了孩子的天赋,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二、应对措施1、改进教育体制。

教育部门要关注小学数学教育,从完善教师培训和学生评估制度等多方面入手,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质量。

同时,定期审查并更新教材,确保其严谨性和均衡性。

2、引导正确学习态度。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

家长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教育,给与他们鼓励和支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营造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的习惯和品质,引导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育体制不够完善、学生学习态度和课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如改进教育体制、引导正确学习态度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等,为小学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

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

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明显的分化,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有的学生则学习困难,数学成绩不理想。

这种现象的成因可以从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这些成因,可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一、教师方面的成因:1.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资源不足: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有限,教材内容过于简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和教学辅助。

3.教师培训不足:一些教师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了解不足,只重视传授知识,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策: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水平,减少“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1.改善教学方法:应采用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2.积极获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了解最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强化教师培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会,使教师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

二、学生方面的成因:1.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抱有消极的态度,觉得学习数学无趣、无用,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充分的重视和投入。

2.学习方法不正确:有的学生学习数学时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只重视刷题,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习环境不利于学习:有的学生来自于贫困家庭,学习环境较差,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充分的学习支持。

对策:学校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和家长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课堂上往往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呢?在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采取对策呢?就以上两个问题本人通过在教学中观察进而深入思考后得出如下分析:一、两极分化的原因:1.学习数学的天赋各不相同。

有些学生数理逻辑能力很强,这样的学生容易较快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反之,数理逻辑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数学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就较欠缺,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学习的效果。

2.学生的兴趣差异。

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往往热情很高,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因而能学得较为扎实;相反本身对数学兴趣不大、甚至讨厌的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学习,数学成绩肯定是不理想的。

3.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

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数学会学得比较满意,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大部分是学得比较糟糕的。

因此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4.教师的教学行为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职业道德、个人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能接受老师的教育,学习上就会非常努力,反之,学生就不会好好学习。

二、针对以上造成两级分化的原因,采取以下对策必将会取得良好收效:1.及时帮助,以防为主。

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学有所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心,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

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2.讲究教法,因材施教。

数学学科有着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数学基础很重要。

学生在四年级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否在五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教“实”、教“活”。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的表现出明显的双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成绩优异,而另一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却很差。

一、成因:
1、教学方法不当。

由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使得部分学生得不到充分的认知,导致数学成绩欠佳。

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不能坚持学习,也就无法提高数学成绩。

3、家庭环境影响。

有些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缺乏家长的督促,学生也就无法坚持学习,也就无法提高数学成绩。

二、解决策略:
1、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2、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坚持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3、加强家庭环境教育。

学校应该加强家长的教育,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予孩子适当的督促和鼓励,使孩子能够坚持学习,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

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

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成因与对策近年来,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即一方面有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优秀、能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则有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欠佳,存在数学基础薄弱的情况。

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界和家长的关注,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成因分析1. 教学方法不合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导,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

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和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2. 家庭教育影响一些家庭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并不重视,甚至存在着数学恐惧症。

这种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绩。

3. 学习态度和方法不正确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着浮躁的心态,只注重题目的数量和速度,而忽略了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深度理解。

一些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正确,缺乏系统性和方法性,导致了数学学习的效果不佳。

4. 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不高,学校社会环境也比较差,缺少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和关心。

一些社会价值观念也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如功利化的教育观念、急功近利的学习心态等。

二、对策建议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启发教学、体验教学和情境教学等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2. 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关心孩子的数学学习,主动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和乐趣。

学校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信心,注重过程的学习和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系统性和方法性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学校应该加强对数学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保障,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和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中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临沧市小学数学二班学员:李世静今年,我跟着我的学生们升到了三年级,半学期下来,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比二年级时严重多了。

一些学生在能力上显得特别优秀,但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显得非常困难。

课堂上往往出现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呢?在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采取对策呢?就以上两个问题本人
通过在教学中观察进而深入思考后得出如下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数学的天赋各不相同。

有些学生数理逻辑能力很强,这样的学生容易较快速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反之,数理逻辑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数学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就较欠缺,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学习的效果。

②学生的兴趣差异。

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往往热情很高,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因而能学得较为扎实;相反本身对数学兴趣不大、甚至讨厌的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学习,数学成绩肯定是不理想的。

③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异。

一般来说,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数学会学得比较满意,而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大部分是学得比较糟糕的。

因此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④教师的教学行为造成学生学习的差异。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职业道德、个人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能接受老师的教育,学习上就会非常努力,反之,学生就不会好好学习。

针对以上造成两级分化的原因,采取以下对策必将会取得良好收效:①及时帮助,以防为主。

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学有所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

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生谈心,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

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

②讲究教法,因材施教。

数学学科有着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数学基础很重要。

学生在四年级阶段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能否在五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教“实”、教“活”。

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教学大纲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落实。

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查、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及时补遗,帮助学生过关。

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成绩或有进步的,一定在班上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及时订正。

所谓“活”就是侧重学生训练,把数学课由“讲解课”变成“自主、合作、探究课”,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个环境中,在既紧张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③激发动机,诱发兴趣。

我们都知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是防止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年
级学生要是在课堂上能听懂老师说的教学内容,他们就会感到有收获,兴趣就会产生,所以每堂课都要循序渐进,关注差异,注意让学生有练习的内容,有练习的时间。

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

④和谐关系,师生融洽。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大有帮助。

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关心学生,尤其差生,同他们交朋友,不要歧视他们,不要动辄训斥他们,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对差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可以在课后个别纠错,千万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经常用“心”去关注这些学生,给他们以自信,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帮助他们证明自己,建立自信。

教师要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成功的体验积累多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能树立起来。

⑤互帮互助,团结协作。

教师应大力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课堂上,平时固定的学生座位可以有所调整。

根据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应将好、差学生进行合理地科学地搭配。

这有助于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师要教育数学程度好的同学,不要歧视学困生,而要尊重、理解他们,鼓励、帮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在结对子活动中,程度好的学生在提供帮助学困生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学困生在帮助之下也减轻了焦虑感并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让学生在团结协作中学会关心他人,树立集体感和责任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育。

防止和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还有大量辛苦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需要我们奉献一颗爱心。

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在防止和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上多费点心思,运用我们的真情和智慧去顾及到全班的每一位学生,就一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