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上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交易已经成为跨境生意的主要领域之一。
然而,这种交易也带来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了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生物传感器技术成为了监测食品卫生的一种新手段,其具有高灵敏度、快速反应、高精确度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检测各类食品污染物,保障公众健康。
一、生物传感器概述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一种能够通过生物材料,如细胞、酶、抗体等识别并转化生化信号为电、光、质谱等电子信号的检测系统。
它具有多种优点,如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快速反应、低成本等。
因此,生物传感器可以应用于食品行业,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各种微生物、残留物、污染物等。
二、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应用1、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混入食品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可以导致人体疾病。
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霉菌等。
在微生物感染的早期,其数量往往不多,传统的检测技术需要几个小时或几天才能给出结果,这对食品供应链的运作将带来很大的风险。
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可以在几分钟内给出结果,对于快速识别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非常有效。
2、检测食品中的残留物污染在食品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各种化学物品来保持食品的新鲜度、色泽和口感。
但这些化学物质如果被残留在食品中,就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
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品中的残留物方面也非常有效。
例如,使用基于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水果中的农药残留物。
3、检测食品中的致癌物质食品中存在的各种致癌物质也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大问题。
如:亚硝胺、苯并芘、苯、苯甲酸等。
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这些致癌物质的生物标志物,来达到检测的目的。
三、生物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景目前,生物传感器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例如对食品中的大肠杆菌、三价砷、甲萘咪啉、苯并芘等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加,食品安全检测成为了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耗时、费力且效果有限,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
生物传感器由于其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和便携性等特点,在食品安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二、生物传感器的原理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生物识别要素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检测方法,其工作原理基于生物识别要素与目标分子间的互作用。
通常情况下,生物传感器由生物识别元件、传质层和转换器构成。
1.生物识别要素生物识别要素通常由抗体、酶、核酸等生物分子构成。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常用的生物识别要素包括抗体和DNA探针等。
这些生物识别要素能够与目标分子(如细菌、病毒或化学物质等)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实现目标分子的检测和定量。
2.传质层传质层是将生物识别要素与信号转换器之间的物理屏障,用于分离目标分子和转换器。
传质层可以是生物薄膜、高分子材料等。
传质层的选择应根据目标分子的特性和检测目的来确定。
3.转换器转换器将生物识别要素与目标分子的相互作用转换为可测量的信号。
常用的转换器有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质量传感器和热传感器等。
转换器的选择取决于目标分子的性质以及需要实现的检测目标。
三、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生物传感器应用1.细菌检测食品中的细菌污染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并且常常不能即时反映食品的真实情况。
生物传感器结合了生物识别要素和转换器的优势,能够实现对食品中细菌的快速、准确检测。
例如,利用抗体作为生物识别要素,结合电化学传感器作为转换器,可以实现对食品中致病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高灵敏度检测。
2.农药残留检测农药残留是食品安全的严重问题之一。
传统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并且不能实现即时监测。
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FOOD INDUSTRY ·77 王彬 杭州晶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器中有一种有机相过氧化氢酶传感器该方法可以检测农产品及食品中的氢过氧化枯烯和丁酯过氧化物的含量。
在农产品和食品的加工和运输环境不当,就会使产品的品质劣变,这就会造成指标超过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值,还会使外观有所影响,如果被人食用,会对人体的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生物传感器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它可以快速的测定食品安全指标,对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丙烯酰胺是含淀粉类食品经过油炸、高温培烤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果不进行检测,人经常食用,会让人患病。
对丙烯酰胺进行检测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新型的生物传感器,研究人员研发出了新型微生物传感器法测定淀粉中的丙烯酰胺,后来又在生物传感器的基础上,利用血红蛋白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薯片中的丙烯酰胺,这种方法更为简单,结果可以显示出,生物传感器的检测速度快,精确度高,灵敏度高,并且这种法不需要检测前处理,成本还低,不需要昂贵设备,操作简单。
生物传感器对生物毒素的检测。
由于极少的生物毒素就会完成人体中毒,所以对食物中的生物毒素检测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对毒素的传感器研究比较多,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等都可以对食品中的毒素进行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制得的生物传感器对金黄色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有很好的效果。
生物传感器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
目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在我国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要重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伤害。
目前可以利用免疫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但是检测时间长。
酶免疫传感器是快速检测致病微生物的新方法,在我国已经被广泛应用,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高效等特点。
DNA技术用于鉴定微生物种类很有优势,所以研发人员研究出了DNA微型传感器,在检测DNA方面,新传感器可以利用DNA片段探头就可以完成检测,该方法快速,有效的就能确定食品中的菌类。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食品供应链的全球化,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食品中的污染物质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成为重要的关注领域。
近年来,生物传感器技术因其高灵敏度、快速检测和便携性等优势,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概述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将生物元素(如酶、抗体、细胞等)与传感器器件相结合的技术。
传感器通过检测生物元素与目标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对分析物的定量或定性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于酶的生物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和细胞传感器三个方面。
三、基于酶的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1. 果蔬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基于酶的生物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农药残留的酶活性来确定果蔬中的农药残留水平。
传感器利用酶与农药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将酶活性的改变转化为电化学信号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的特点,还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繁琐的前处理步骤。
2. 食品中的抗生素残留检测基于酶的生物传感器也可以用于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
传感器通过酶与抗生素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测量酶活性的变化来确定抗生素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快速检测和样品处理简单等优点,可以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抗生素残留的监测。
四、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1. 食品中的重金属检测免疫传感器利用抗体与免疫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作用来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通过抗体与重金属离子的特异性结合,免疫传感器可以实现对食品中重金属离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2. 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免疫传感器还可以用于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检测。
利用特异性抗体与致病菌的抗原结合,免疫传感器可以实现对食品中致病菌的快速、灵敏的检测。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检测时间,而且对样品的要求较低,有助于及时发现食品中的致病菌污染。
五、细胞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细胞传感器利用细胞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作为感知元件,实现对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随着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食品安全检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需要长时间耗资、复杂操作且易出错,远不能满足迅速准确的检测需求。
然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出现为食品安全检测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生物传感器技术搭载了微生物、细胞、酶等生物识别元件与电子器件相结合,通过对基于活体生物的特异性识别反应,实现了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高灵敏度检测,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以及其在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生物传感器基于生物识别元件的选择以及信号检测的方法可以有所区分,因此产生了各种类型的生物传感器。
例如,酶传感器是利用酶的高度特异性催化反应来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细胞传感器则通过细胞的生物特性,如生长、代谢等变化反映食品中物质的含量或毒性。
此外,免疫传感器和核酸传感器也是常见的生物传感器类型。
这些传感器的构建需要考虑到生物元件的选择、接口材料的制备以及信号转换和放大等技术细节的优化。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食品中毒素的检测、农药残留的监测、食品中病原菌的鉴定等。
近年来,食品中的毒素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毒素的存在可能导致食品中毒事件,给人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酶传感器是检测食品中毒素的常用传感器之一。
以阿魏酸分解酶为例,通过这种传感器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阿魏酸含量,从而判断食品中的毒素水平是否超标。
此外,生物传感器还可以应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传统的农药检测方法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以及高昂的成本,而生物传感器则能够更快速、更有效地检测出食品中农药的残留量。
通过细胞传感器的应用,可以监测并鉴定食品中存在的病原菌。
细胞传感器可以利用病原菌对特定物质的特异性反应,通过测量细胞的生长、代谢等指标来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病原菌感染。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食品行业的迅猛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科学家们不断研发新的技术工具来进行食品安全检测。
其中,生物传感器技术成为了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热门话题。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活性材料(如酵素、抗体等)与物理和化学信号(例如光学、电化学和热学信号)进行作用来检测目标分子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最大优点是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实时检测等特点,使得生物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1.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主要应用于食品中的农药、兽药、毒素、菌落等的检测。
以杀菌剂检测为例,研究人员将相关的抗体或酶附着在传感器的表面,当食品样品中含有目标物质时,与抗体或酶结合产生了信号变化,通过检测传感器上的信号变化便能够准确检测出某些物质的存在。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灵敏性,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微量杀菌剂的快速检测。
另外,生物传感器还可以应用于肉类和蔬菜的成分检测。
以乳制品中的脂肪检测为例,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该系统可以通过微量样品,自动从脂肪中分离出脂蛋白,进而快速检测出脂肪的含量。
此外,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中常常用于检测不良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针对某些菌的检测,研究人员会采用基于DNA或RNA的荧光探针来进行检测,在短时间内能够高效的鉴定出某些致病菌。
2. 生物传感器技术的优缺点尽管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该技术仍存在一定的优缺点。
其中,其最主要的优点包括高灵敏度、高效、对菌落活性无影响等;而其缺点主要在于其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易失效以及维护难度高等。
因此,在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需要合理权衡其优缺点。
3. 生物传感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该技术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第一章: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食品安全检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生物传感器技术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能够高效、精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第二章:生物传感器技术概述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生物体、生物物质或其模拟物构成的主体与传感元件相结合,通过特定的信号转换手段将生物识别过程转化为可测量的信号输出的装置。
传感器的核心是识别物质和信号转换。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在传感器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反应快等特点。
它广泛应用于医药、环境、农业等领域,对食品安全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中的应用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和保质过程中添加到食品中的各种物质,旨在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和质地等特性,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然而,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帮助监管部门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第四章:生物传感器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它的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种类和含量,提供快速、准确的结果,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第五章:生物传感器技术在食品中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是引起食物中毒和食物中毒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需要较长时间,而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快速、灵敏的优势,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有助于做出及时的食品处理和追溯。
第六章: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禽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禽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一直备受关注。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张红梅;高雪;刘璐;贾穆;励建荣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年(卷),期】2024(45)3
【摘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传统检测方法操作繁琐且不能实时检测,因此,构建一种灵敏、安全、简便且消耗少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很有探索意义。
与传统方法相比,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具有特异灵敏、简易快速、检测实时、材料消耗少和检测限低等优势,本文主要阐述了基于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方法,并展开讨论了其中单模式、双模式及多模式检测的原理及应用优势,同时对纳米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以期为优化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总页数】10页(P348-357)
【作者】张红梅;高雪;刘璐;贾穆;励建荣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07.4
【相关文献】
1.基于纳米材料的可视化比色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应用生物传感器检测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3.DNA酶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
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4.基于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5.荧光纳米材料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传感器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上的应用 王剑平1*,李杜娟1 (1.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杭州 310029) 摘要:最主要的几种食源性致病菌像大肠埃希氏菌、李斯特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不仅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
生物传感器是一门由生物、化学、物理、医学、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互相渗透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的特点。
根据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转化器可分为光学式、电化学式、压电式生物传感器等;在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方面生物传感器表现出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发展潜力,但是生物传感器目前仍面临并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实际检测应用中对生物传感器的要求。
关键词:致病菌,生物传感器,光学,电化学,压电中图分类号:TS207.30 引 言 近年来,食源性致病菌引发的流行性疾病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大肠杆菌Ol57:H7(E.coli Ol57:H7)、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等被认为是几种最厉害的食源性致病菌,它们引起的疾病,严重时都可导致死亡。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估计,美国每年由食源性致病菌造成大约7,600万例疾病,32.5万例住院治疗,5200例死亡[1]。
其中由已知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大约1,400万例,6万例住院治疗和1800例死亡。
这表明致病菌是传染疾病的一种根源。
美国农业部(USDA)估计,由食品致病菌造成的医疗花费和生产力损失,每年将会达到29-67亿美元[2]。
致病菌入侵到美国的牲畜、家禽和农作物,不仅使食品的价格上升,还降低了食品出口量,这将使国家损失数十亿美元的税收[3]。
在我国,1986年在江苏徐州市首次发现了E.coli Ol57:H7的感染病人[4],后来又在山东省发现了 E.coli Ol57:H7,1999至2000年,在中国东部部分地区发生了较大规模的E.coli Ol57:H7爆发,可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流行规模最大的一次,对我国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因此,建立一种快速、方便、可靠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以防止传染疾病和经济损失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 几种快速检测技术已经用于检测致病菌,包括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5,6,7,8,9],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收稿日期:修订日期:项目基金:美国农业部国际合作项目(USDA/FAS/ICD/RSED/SCRP)作者简介:王剑平(1960-),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产品无损检测和生物传感器。
通讯地址,浙江大学生工食品学院杭州市凯旋路268号,310029。
Email: jpwang@ Asay ,ELISA)[10,11]。
因为PCR和ELISA需要通过富集、分离、形态学检测、生物化学和血清学测试来鉴别食品致病菌,所以这些方法虽然比传统方法需要的检测时间缩短了不少,但还是达不到实际中的要求。
实践中需要更快、更灵敏、更可靠的检测技术,生物传感器就是一种有望达到这种要求的技术。
1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生物传感器是将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元件紧密结合,从而检测目标化合物的分析装置。
生物传感器的结构一般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其一是生物分子识别元件(感受器),是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切片、细胞、细胞器、细胞膜、酶、抗体、核酸、有机物分子等);其二是信号转换器(换能器),主要有电化学电极(如电位、电流的测量)、光学检测元件、热敏电阻、场效应晶体管、压电石英晶体及表面等离子共振器件等。
如Fig1所示,其基本原理为:当待测物与分子识别元件特异性结合后,所产生的复合物(或光、热等)通过信号转换器转变为可以输出的电信号、光信号等,从而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
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取决于它的生物敏感元件,而生物传感器的其他性图1 生物传感器原理图 Fig 1. Principle of operation for a biosensor生物传感器与其他化学、物理传感器的关键不同之处在于其识别元件在性质上是生物质。
生物传感器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小、分析速度快、专一性强、成本低、能在复杂的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的特点;生物传感器的高度自动化、微型化与集成化,减少了对使用者环境和技术的要求,适合野外现场分析的需求,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医药及军事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生物传感器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转换器可分为电化学式生物传感器、光学式生物传感器、压电式生物传感器等。
2 光学式生物传感器当换能器使用光敏元件,根据光学原理工作时,就构成了光学式生物传感器。
2001年,Koubova V等人[12]实现了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器实时检测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该传感器的检测限是106 cells/mL,灵敏性和标准ELISA相当。
Leonard P等人[13]在2004年采用BIAcore3000生物传感器来检测Listeria monocytogenes。
BIAcore3000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的商业生物传感器。
他们首先将Listeria monocytogenes细胞和抗体孵育一小段时间,接着用逐步离心法来分离未被绑定的抗体。
自由抗体流过经修饰的传感芯片表面,由此产生的响应信号与抑制细胞的浓度成反比。
三十分钟内,检测限可达到1×105 cell/mL。
研究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并且只需少量的样品准备。
这种检测方法能够在样品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快速、灵敏的致病菌检测。
Zourob M等人[14]用金属包层的漏波导传感器装置(LWD)来检测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检测限为104 孢子/mL。
今年,Subramanian A等人[15]研究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免疫传感器检测E. coli O157:H7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他们采用自组装膜法固定抗体,把纯单克隆或者多克隆抗E. coli O157:H7抗体固定到传感器芯片表面,并对E. coli O157:H7进行直接检测和抗体夹心检测。
他们研究了蛋白G检测的效果和不同浓度的一抗、二抗下“三明治”检测的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三明治”检测方法中,该传感器的检测限可达到103 cfu/mL,且对肠炎沙门氏菌有很高的特异性。
直接检测和蛋白G检测的检测限分别是106 cfu/mL和104 cfu/mL。
因此,他们得出结论:基于烷烃硫醇自组装膜的SPR生物传感器采用“三明治”方法,能够快速、特定的检测E. coli O157:H7。
Liu Y等[16]用免疫磁分离技术和吸光率的测量实现了Escherichia coli O157:H7的快速检测,总检测时间不超过2小时。
Su X等[17]研究了一个灵敏的、特定的、快速检测E. coli O157:H7的方法,该方法同时采用量子点(QDs)作为荧光标记和免疫磁性分离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在103-107 cfu/mL范围内,荧光发射强度的峰值和E. coli O157:H7 的初始细胞浓度成比例,检测限比FITC方法至少要低100倍。
总检测时间少于2个小时。
3 电化学式生物传感器 电化学式生物传感器是指由生物材料作为敏感元件,电极(固体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气敏电极等)作为转换元件,以电势、电流或阻抗等为特征检测信号的传感器。
3.1电极阵列2004年, Yang L等人[18]将抗体固定到铟锡氧化物交叉阵列(IDA)微电极上,建立了一个快速检测Escherichia coli O157:H7的无标记电化学阻抗免疫传感器。
研究结果显示抗体的固定和E. coli细胞绑定到IDA 微电极表面上,都会使电子传递阻抗增加。
在[Fe(CN)6]3-/4- 作为氧化还原对存在的情况下,用电化学阻抗谱直接测量电子传递阻抗。
在4.36×105-4.36×108 cfu/mL范围内,电子传递阻抗和E. coli细胞浓度有关,该传感器的检测限为106cfu/mL。
同年,他们又实现了根据细菌生长过程中阻抗的变化,用交叉微电极(IMEs)来检测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19]。
在S. typhimurium 生长的过程中,他们记录了四个频率(10Hz、100Hz、1kHz、10kHz)下的阻抗生长曲线,即对照细菌生长时间的阻抗。
他们发现,细胞浓度达到105-106cfu/mL时阻抗才会发生变化,10Hz时阻抗发生最大的变化。
细菌生长过程中阻抗的变化可以用一个等效电路(包括双层电容、一个绝缘电容、一个介质阻抗)解释。
研究发现t D(检测时间,频率开始变化的时间,从10Hz时的阻抗生长曲线上获得)和介质与牛奶里S. typhimurium细胞初始值的对数成线性关系。
并得出研究结论:纯介质和牛奶样品里的细胞数量在4.8×105-5.4×105 cfu/mL之间时,它们的回归方程分别是:t D=-1.38 log N+ 10.18 ,R2= 0.99 ,和t D=-1.54 log N+ 11.33 ,R2= 0.98 ;细胞初始数量是4.8和5.4×105cfu/mL时,检测时间分别是9.3小时和2.2小时;可检测只含1个细胞的样品。
次年,Radke S等人[20]建立了一个检测 E. coli O157:H7的高密度微电极阵列生物传感器。
该生物传感器由100个硅片制作而成,每两个硅片之间用2um厚的热氧化物作为绝缘层,每个硅片的活性面积为9.6 mm2,由此组成了一个相互交叉的金电极阵列。
传感器表面用双功能键使其功能化,以绑定多克隆抗体,形成生物传感表面。
该生物传感器在样品里测试时,悬浮在其中的细菌结合到固定的抗体上。
在100Hz-10MHz范围内,测量细菌引起的阻抗变化。
该传感器的检测范围为104-107 cfu/mL,并具备在食品样品中检测细菌的能力。
3.2单电极Ruan C等[21]建立了一个在线检测介质中Salmonella typhimurium 的新方法,即在细菌繁殖过程中,用电化学伏安分析仪测量循环伏安中阴极氧的峰值电流。
细菌生长过程中某一刻的快速耗氧,导致曲线上的急速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