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二卷)

合集下载

外国文学史 (2)

外国文学史 (2)

于连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是一个“性格分裂”的人物。

既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又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

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但他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最终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一类,他是有理想、有抱负、不满现状、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

他是典型的“世纪儿”,他由于所处社会环境以及被封闭王朝压抑着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正当战绩磊磊之时拿破仑战败王朝实现复辟,一切皆成浮云,由拿破仑的红衣军只能转变为披着黑袍的教士,他不甘心,想通过上流社会以及自己的小聪明实现自己的报复,先是和市长夫人勾搭成奸,遭遇到娶母的问题败露后逃亡有与侯爵女儿有了私情,结果被市长夫人一封信告发,他一怒之下刺杀市长夫人未果,自知这下最终也逃脱不了娶母的结果了最后被判死罪,他心甘情愿以死来慰藉自己以及所有人的灵魂以及道德。

人生充满着无奈,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无法与命运抗争。

非常矛盾的无奈的只能通过一些手段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还是最终走向了失败。

高老头一生为了女儿由一个极富之人沦落到最后连棺材都买不起的人,而最后尽然被女儿遗弃了。

高老头悲惨的遭遇使得拉斯蒂涅意识到依靠自己的才学是根本不可能富有起来的必须通过依靠贵妇人,所以他通过表姐包法利夫人结识了贵妇人。

拉斯蒂涅这个角色是整部小说的一个诠释者,它反映出整部小说想要表达的思想及作用。

通过拉斯蒂涅的转变我们知道了现实世界的黑暗冷漠,是如何使一个人变为“兽性人”的,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这个角色就是这个故事的一个重要的台阶,告诉他上流社会的黑暗,教育他处事不能心软越恨越高升,使得拉斯蒂涅认识到并且进入上流社会,而伏脱冷这个角色就是拉斯蒂涅进军路上非常重要的武器,为他扫平了道路,制造了机会。

包法利夫人爱玛这个女子我站在女性是感性的角度上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他虽然背弃了丈夫私自有了两段感情但是这也是出于丈夫无法满足她,她与包法利先生婚姻的开始就是一个错误,两个不同世界不同价值观的人怎么可能走在一起,由于父母决定把她嫁给包法利先生使得她无法选择的走进了错误的婚姻。

第10章 20世纪文学(二)【00540外国文学史】

第10章 20世纪文学(二)【00540外国文学史】

第十章20世纪文学(二)1、法国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瓦莱里2、西方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是:庞德3、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布勒东的代表作是:《娜佳》4、俄国未来主义代表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是:《穿裤子的云》5、新小说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6、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作家海勒的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条军规》7、“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表达存在主义哲学的名言出自:《禁闭》8、贝克特的著名戏剧是:《等待戈多》9、《驶向拜占庭》的作者是:叶芝10、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11、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沃尔夫12、叶芝的主要作品有:《驶向拜占庭》《塔楼》《茵尼斯弗利岛》13、奥尼尔的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14、意识流的经典作品有:《追忆逝水年华》《喧哗与骚动》《尤利西斯》15、《尤利西斯》中的人物有:雷奥波尔·布鲁姆、莫莉、斯蒂芬·达德路斯16、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有:《秃头歌女》《犀牛》《等待戈多》《椅子》17、新小说的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克洛德·西蒙18、表现主义剧作家有:斯特林堡、奥尼尔19、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鲁尔弗20、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加缪、萨特、波伏娃21、对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詹姆斯(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柏格森(时空观)22、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4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主张“作家退出小说”,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大量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序倒置等手法进行创作。

主要代表有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沃尔夫等人。

23、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奥尼尔、卡夫卡24、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有:象征性、危机意识、荒诞性、意识流25、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内容上的突出价值是: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崩溃26、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是:格里高尔27、《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其体裁是:日记体、自叙体小说28、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有:加缪、萨特、波伏娃、梅勒29、“卡夫卡式”小说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象征、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自传、怪诞30、英国作家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是:《海浪》31、20世纪法国文学中被称为“反小说派”或“拒绝派”的是:新小说派32、法国超现实主义的主将布勒东的代表作是:《娜佳》33、“新小说”《橡皮》的作者罗伯-格里耶是:法国作家34、法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是:普鲁斯特35、乔伊斯以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36、美国诗人庞德是:意象派诗人(著名短诗:《地铁车站》)37、“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是:约瑟夫·海勒(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38、美国意识流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是:《喧哗与骚动》39、《秃头歌女》的作者尤纳斯库是:荒诞派作家40、奥地利后期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著名短诗是:《豹》41、意识流小说:1、20世纪20-4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外国文学史2笔记

外国文学史2笔记

外国文学史2名词解释:1、什么叫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

内容上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

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应,是氏族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

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英雄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

2、什么叫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

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

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

《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补: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

《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

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

奥鹏东师 《外国文学史(二)》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奥鹏东师 《外国文学史(二)》练习题参考答案.doc

《外国文学史(二)》练习题一参考答案练习题第一套答案一、分析论述题1.分析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首先,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紧紧跟随社会历史发展的脚步。

伴随着苏维埃的诞生,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苏联应运而生;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争取世界和平的运动中,表现反战与反压迫的现实主义文学呈现兴盛的势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各国都出现了大批揭露法西斯罪行、歌颂反侵略斗争的作品。

战后,当代西方现实主义博取其他文学艺术流派的养分,表现出作为一个真实地描写生活的历史的开放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其次,20世纪的风云变幻和扑朔迷离的现实,引发了当代作家的怀疑、困顿乃至迷惘的情绪,也使当代读者的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19世纪读者与作品之间的那种和睦信任关系已被打破。

当代读者迫切需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认识和鉴赏当代人无限丰富的生活和无比复杂的处境和命运,因而只有多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文学的多元化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认识需求和审美需求。

20世纪现实主义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丰富和提高,获得新的内涵和意蕴,向着更高的多元化境界发展,表现出广泛兼容并蓄的开放性和不拘成规的艺术活力。

第三,20世纪大部分现实主义作家作品表现出“向内转”的趋势:从外在描写走向内在描写,从描绘形成人物性格、行为的客观世界走向描绘人物“内宇宙”的主观精神世界;思辨倾向越来越加强,见证意识日趋淡薄;世界不再是与“我”无关的独立存在,而是“我”感受到和体验到的东西。

这种“第一人称”的视角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初步运用的基础上,到20世纪得到进一步强化。

除了“向内转”的发展趋势外,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还从《人间喜剧》、《卢贡一马卡尔家族》式的整套小说向《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长河小说发展,从宏观综合性小说向微观分析性小说发展,并呈现出更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多触及劳资矛盾,战争题材作品空前增多,视野扩大,思想深度加深,自传成分增强,象征手法和幽默幻想手法得到综合运用,情节日趋淡化,典型人物的塑造不再是艺术追求的中心等特点。

英国文学通史第2卷

英国文学通史第2卷

英国文学通史第2卷《英国文学通史第2卷》是一部关于英国文学的著作,主要介绍了从古英语时期到20世纪末的英国文学发展历程。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各个时期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以及英国文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主题变迁、风格演变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英国文学学习参考资料。

以下是这本书的各个时期的部分代表作品和作家:1.古英语时期(约450-1100年):- 代表作品:《贝奥武甫》(Beowulf)- 代表作家:无名氏2.诺斯曼时期(1100-1500年):- 代表作品:《尼伯龙根之歌》(The Nibelungenlied)- 代表作家:未知3.文艺复兴时期(1500-1660年):- 代表作品: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约翰·凯奇的《乌托邦》(Utopia)- 代表作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4.17世纪文学(1660-1700年):- 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Pilgrim's Progress)- 代表作家: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约翰·班扬(John Buny an)5.18世纪文学(1700-1800年):- 代表作品: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代表作家: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简·奥斯汀(Jane Aust en)6.19世纪文学(1800-1900年):- 代表作品: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Jane Eyre)- 代表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夏洛蒂·勃朗特(C harlotte Brontë)7.20世纪文学(1900-2000年):- 代表作品:乔治·奥威尔的《1984》、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代表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弗吉尼亚·伍尔夫(V irginia Woolf)。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10章 20世纪文学(二)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10章 20世纪文学(二)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20世纪西方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第一节概述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一)产生背景时间: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条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思想:人的孤独感、幻灭感、荒诞感和悲剧感成为主要内容非理性主义盛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现代社会人的异化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危机感、荒诞感、悲剧感等现代意识为基本主题。

2、在现代主义创作中,人的异化主题主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扭曲、割裂和矛盾对立几个不同方面。

(1)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个人角度全面反抗社会。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一种人们彼此隔膜、倾轧、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

(3)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大自然、人与物质世界、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持以全面否定的态度。

(4)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非理性主义出发,抱以不可知论的态度。

(三)艺术特色:1、重在表现主观自我,挖掘,展示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浓郁的非理性色彩和鲜明的主观性、内向性,表现性特征。

2、善于使用象征、意识流、荒诞等表现手法,以及神话模式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3、大胆采用不合逻辑常规的表现形式,醉心于种种形式技巧的创新和实验。

4、现代主义文学还把“审丑”、“览丑”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二、主要文学思潮(一)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产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外国文学史2第四章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2第四章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三)“长河小说”的出现。 什么是“长河小说”? 一般在100万字到150万字之间 以一个家庭(族)为线索 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 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集中精炼,内涵丰富,小说的容量更大。 代表作: 罗曼· 罗兰《约翰· 克利斯朵夫》、《母与子》 杜· 伽尔《蒂博一家》 高尔斯华绥《福尔赛世家》 莱夫人的情人》
康妮嫁给了贵族地主查泰莱为妻,但不久他便在战争中负 伤,腰部以下终身瘫痪。在老家中,二人的生活虽无忧无 虑,但却死气沉沉。庄园里的猎场守猎人重新燃起康妮的 爱情之火及对生活的渴望,她经常悄悄来到他的小屋幽会 ,尽情享受原始的、充满激情的性生活。康妮怀孕了,为 掩人耳目到威尼斯度假。这时守猎人尚未离婚的妻子突然 回来,暴露了他们之间的私情。巨大的社会差距迫使康妮 为生下孩子先下嫁他人,只能让守猎人默默地等待孩子的 降生。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人性复归的浓墨重彩,正是劳 伦斯对现代工业社会扼杀人性的强有力的抨击。
4.康拉德 以“航海小说”而闻名 《黑暗的心》 “黑暗的心”本身就含有双层寓意:既指地理意 义上的黑色的非洲腹地,也指殖民者黑暗的内心 。 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深 化了小说的主题,使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 不亚于20世纪任何一部现代主义小说。
《黑暗的心》 记录了船长马洛在一艘停靠于伦敦外的海船上所 讲的刚果河的故事。马洛的故事除了涉及马洛自 己年轻时的非洲经历之外 , 主要讲述了他在非洲期 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 —— 一个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 , 后来堕落成贪婪的殖民者的经过。
纪德(1869-1951) 是法国20世纪独具特色的作家。他写有小说、游 记、剧本、回忆录等。他的《窄门》(1909)、 《梵蒂冈的地窖》(1814)、《伪币制造者》( 1925)等小说,受尼采哲学和象征派艺术的影响 ,作品没有开端和结尾,看不到人物来踪去迹, 但他对人物内心细腻的刻画和不失分寸,又令人 想起现实主义的传统和完美、明净的古典美。

外国文学史(下)重点整理

外国文学史(下)重点整理

外国文学史(下)重点整理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一、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1.频频出现“长河小说”。

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深入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这种写法较为集中精练,内涵丰富,容量更大,气势雄浑。

2.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变化。

创作明显表现出内向化、主观化特征,心理描写手法更为丰富,探索人物的潜意识反映人物完整的内心世界,丰富了艺术表现的技巧与形式。

3.淡化情节,淡化塑造典型人物。

注重心理变态的描写,而不是情节的曲折,这是向现代主义学习的结果。

导致有的作家很难界定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

二、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并从写实小说发展到实验小说1.小说: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1906-1921)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自传性作品,“英国的莫泊桑”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政治寓言小说2.60年代实验小说: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女作家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3.80年代少数族裔作家:V.S.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萨尔曼·拉比什《午夜诞生的孩子》4.女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惨案》5.罗琳:《哈利·波特》6.戏剧:萧伯纳《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7.诗歌:“运动派”,菲利普·拉金《受骗较少》《新诗行》《降灵节婚礼》愤怒的青年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文学派别。

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人物类型:他们是出身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是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争奇斗艳、各放异彩的时期,那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20世纪20年代末,则是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成为主潮的时期。

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一般认为波德莱尔1857年发表的《恶之花》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轫之作。

20世纪初,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和俄国等欧洲国家涌现出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他们向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发出了有力挑战。

到了2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轰轰烈烈,蔚为大观,成为一场国际性的文学运动。

从东方到西方,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学都受到这一运动的冲击。

现代主义文学时代的到来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和复杂的文化思想背景。

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战争开始时,许多青年人怀着一腔热血,奔赴战场。

随着战争日益残酷,死伤人数急剧增加,他们美丽的理想开始破灭,逐渐看清了政府宣传的虚伪与欺骗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付出惨重的代价,同时给西方世界带来普遍的精神危机。

那些经历了这场噩梦的年轻人对国家、社会、个人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因战败而彻底瓦解;英、法虽然得胜,但元气大伤;日本扩张了自己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登上争夺世界霸权的政治舞台。

1919年的巴黎和会,以及1921年至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定了战胜国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战败国、瓜分殖民地的新秩序。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美国20年代经济空前繁荣,尤其是在柯立芝执政期间,由于工业管理改进和技术革命,经济增长迅速。

到1928年,美国工业生产总量超过了全欧洲,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居世界最高。

英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工业产量直到1929年才勉强恢复到战前水平。

法国1926年进行财政改革,经济开始繁荣。

战败国德国在经历了20年代初期的经济危机之后,发展很快,到1929年,工业生产再次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一度制造出繁荣昌盛的和平景象,追求消费和享受成为20年代的一个特点,许多年轻人在寻欢作乐中消磨时光。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劳资矛盾激化,工人运动高涨,罢工此起彼伏。

敏感的知识分子对现状感到不满,但又找不到出路。

20年代也被称为“迷惘的年代”。

20世纪初期形形色色的西方哲学思潮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勃兴起了催化作用。

德国哲学家尼采于1900年去世,但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影响深远,“上帝死了”的口号振聋发聩,在一部分对传统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的现代主义作家中引起共鸣。

弗洛伊德论证了无意识的存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弗洛伊德本人在20年代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他的学说同时得到翻译和介绍,在欧美知识界流传开来。

柏格森192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声誉大增。

他的直觉主义反对理性和分析,认为凭借直觉可以本能地、直接地、整个地把握宇宙的精神实质,并进入意识的深处。

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学说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中反对理性压制、重视直觉和潜意识活动的倾向。

另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科学主义开始流行,成为未来主义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思想基础。

现代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受到现代主义艺术特别是立体派绘画的影响。

立体派在创作中主张打破传统的造型观念,把一切物体形象加以破坏和肢解。

画家将物体分解成若干几何切面,经过整理、综合、拼贴,构成抽象的立体主义画面。

为突出立体感,物体背向观赏者的一面也往往翻转过来,展现在同一平面上。

立体派放弃传统焦点透视,采用抽象的几何切面组合来替代具体的物体三维形象。

现代主义作家把立体派绘画“支离破碎”的技法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来,对小说和诗歌形式进行实验,表现一种新颖的时空意识。

确切地说,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总称,不同的流派集聚在这面大旗之下。

现代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种,形成了以巴黎、伦敦、纽约、苏黎世、柏林、布拉格、米兰、莫斯科等大都市为依托的中心。

在法语文学方面,19世纪象征主义运动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

象征主义在20年代左右又出现第二次高潮。

瓦雷里1917年发表他的第一首重要的诗作《年轻的命运女神》,标志着后期象征主义的兴起。

查拉与一些青年诗人1916年在苏黎世组成的“达达”文艺团体是最激进的流派。

达达主义高呼打倒一切的口号,反对传统和常规,反映了一种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起来的否定和破坏一切的精神状态。

达达主义来势凶猛,但衰亡也迅速,它的许多成员后来变成了超现实主义者。

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现实”。

布勒东进行自动写作法的探索,表达清醒意识与朦胧的欲念或梦幻交织的状态。

在英语文学方面,早在1912年,哈丽特·门罗在芝加哥创办《诗刊》,发表使人耳目一新的诗作。

1913年3月号的《诗刊》刊登了弗林特的文章《意象派》和庞德的文章《几条戒律》,为意象派诗歌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1914年至1917年,意象派诗人出版了他们的诗集,亮出了他们的宣言。

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斯泰因对语言深入研究,大胆实验;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人的作品集中反映出战后一代美国青年迷惘、悲观和彷徨的情绪。

在大西洋彼岸,艾略特1922年发表著名的《荒原》,描绘战后西方精神世界的荒芜,使他一跃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乔伊斯和吴尔夫创作了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劳伦斯将性心理探索与社会批评结合起来,对工业文明进行猛烈抨击。

在德语文学方面,表现主义经历了它的繁荣时期。

表现主义通过将现实形象变形或扭曲的方法,传达作品人物或作者的心境和印象。

德国剧作家凯泽是表现主义戏剧最重要的代表,他在戏剧创作中致力于“新人”的塑造,让人物的行动来表达思想,传达对社会的批判。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创作的《变形记》,表现现代人的异化状态,是表现主义在小说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在俄语文学方面,现代主义文学涌现出象征派的勃洛克、未来派的马雅可夫斯基、意象派的叶赛宁等诗坛巨星。

俄国未来派的出现受到意大利未来主义的积极影响。

十月革命后,大多数未来主义者接受了革命,参加到苏维埃政权初创时政治宣传鼓动工作中去,成为革命诗人。

意象派作为对未来派的反拨应运而生,致力于视觉意象表现力的提高。

不同流派的演变和交替成为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起始时间不同,发展不一致,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就思想倾向而言,现代主义文学存在左、中、右之分,既有激进的作品,也有保守的作品。

但是,现代主义文学不同流派也具有一些共性。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对启蒙运动进行过批判,现代主义运动在此基础上,向资产阶级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观念提出质疑。

作为对现实主义创作和现实主义美学进行反拨的现代主义文学,体现出一种反传统精神:固有的文学规律、表现方法、价值观念都受到现代主义作家的冲击和挑战。

与反传统相辅相成的是创新实验。

现代主义文学以反传统开道,走上一条不平坦的求新之路。

标新立异,不断试验新的手法、风格和技巧,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特点。

形式的标新立异不单单是手法的革新,也表明认识论发生了变化。

许多现代主义作品表现出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

受直觉主义、精神分析理论等思潮的影响,现代主义作家不满足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描写,要求摆脱理性的束缚,潜入人物内心深处,探索意识和精神的奥秘,以表现“绝对真实”。

非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文学观念、审美判断力以及创作方法,超现实主义的自动写作法、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现代主义诗学中的支离破碎法或拼贴法的审美原则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这一时期除了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之外,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是世界文坛上的新现象。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翻开了人类历史新的一页,使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成为影响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俄国无产阶级文学在这一阶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文坛的主流。

别德内依和“共青团诗人”以饱满的革命热情进行诗歌创作,他们的作品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革拉特科夫的《水泥》、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经典作品。

由于马列主义的传播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无产阶级文学在苏联以外的国家也得到发展。

德国无产阶级文学在魏玛共和国中后期形成了新高潮。

在许多中欧、东欧国家,无产阶级诗人、作家在作品中传播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歌颂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丹麦的尼克索被列宁誉为北欧的高尔基,挪威也出现了一批工人作家和反映工人生活和斗争的作品。

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经历多次分裂与重建,不断成熟壮大。

小林多喜二、中野重治等人的创作推动了革命文学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文学发展不平衡,处于不同的阶段。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年代末,俄苏文坛流行的是现代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同路人”文学对早期苏联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20年代美国现代主义小说、诗歌、戏剧都相当繁荣,美国文学成为真正具有自己特色、成熟的民族文学,并且开始对世界文坛产生影响。

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和诗歌取得突出成就,掀开20世纪英国文学史最辉煌的一页。

超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后期象征主义的兴起、以反对战争题材为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繁荣把法国文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德国和奥地利社会历史的独特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德语文学,这一时期表现主义的诗歌和戏剧,新实际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小说,都取得骄人成绩,涌现出凯泽、卡夫卡、雷马克、黑塞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意大利由于战争和法西斯专制统治,文学发展遭受严重挫折,只有先锋派作家斯维沃和皮兰德娄力挽狂澜。

斯维沃以其《芝诺的意识》确立了他的意大利现代小说的先驱者地位,皮兰德娄富有独创性的戏剧使他于193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欧、东南欧国家的文学在朝现代化目标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欧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和俄苏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统一、新生,各国形成了以首都为中心的文化基地,各种文学社团、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民族文学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产生了一批优秀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如波兰的伊瓦什凯维奇、雅显斯基,捷克的哈谢克、恰佩克,匈牙利的奥第、莫里兹,罗马尼亚的萨多维亚努,塞尔维亚的努希奇,克罗地亚的纳佐尔,斯洛文尼亚的茹潘契奇等。

在北欧国家,无产阶级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也成为主要流派。

丹麦小说家延森的历史小说,瑞典作家拉格克维斯特的诗歌创作,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对中世纪北欧人民生活的生动描写,芬兰小说家西伦佩对农民生活的出色刻画,提升了北欧国家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他们后来均获诺贝尔文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