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章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章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背景: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两次世界大战二、文化背景:非理性主义思潮1、叔本华:意志论2、尼采:权力意志论3、柏格森:直觉主义哲学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三、历史分期•萌芽期:19世纪中叶唯美主义、波德莱尔•确立期:19世纪70至90年代前期象征主义•第一次高潮: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由法遍及欧美)、未来主义(以意为中心)、表现主义(以德为中心)、超现实主义(以法为中心)、意识流文学(以英为中心)•第二次高潮:20世纪30年代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四、主要流派1、后期象征主义Ⅰ、含义:亦称“象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一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
Ⅱ、基本特征:•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广泛使用象征、暗示、隐喻等方法;•重视“感应”和“通感”;30年代后向意象派、隐逸派发展。
•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和知性因素。
Ⅲ、主要代表:英国:托·斯·艾略特《荒原》威廉·波特勒·叶芝《重返拜占庭》法国:保尔·瓦莱里《海滨墓园》美国:埃兹拉·庞德《诗章》俄国:勃罗克、巴尔蒙特、勃留索夫艾略特(1888-1965)1948年,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诗歌理论:“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代表作:《普鲁弗洛克》、《空心人》、《荒原》、《四个四重奏》空心人我们是空心人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倚靠在一起脑壳中装满了稻草。
唉!我们干巴的嗓音,当我们在一块儿飒飒低语寂静,又毫无意义好似干草地上的风或我们干燥的地窖中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荒原》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小型史诗。
第10章 20世纪文学(二)【00540外国文学史】

第十章20世纪文学(二)1、法国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瓦莱里2、西方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是:庞德3、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布勒东的代表作是:《娜佳》4、俄国未来主义代表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是:《穿裤子的云》5、新小说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6、美国“黑色幽默”小说作家海勒的代表作是:《第二十二条军规》7、“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表达存在主义哲学的名言出自:《禁闭》8、贝克特的著名戏剧是:《等待戈多》9、《驶向拜占庭》的作者是:叶芝10、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11、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沃尔夫12、叶芝的主要作品有:《驶向拜占庭》《塔楼》《茵尼斯弗利岛》13、奥尼尔的主要作品有:《琼斯皇》《毛猿》《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14、意识流的经典作品有:《追忆逝水年华》《喧哗与骚动》《尤利西斯》15、《尤利西斯》中的人物有:雷奥波尔·布鲁姆、莫莉、斯蒂芬·达德路斯16、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有:《秃头歌女》《犀牛》《等待戈多》《椅子》17、新小说的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克洛德·西蒙18、表现主义剧作家有:斯特林堡、奥尼尔19、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阿斯图里亚斯、卡彭铁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鲁尔弗20、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加缪、萨特、波伏娃21、对意识流小说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是:詹姆斯(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柏格森(时空观)22、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4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主张“作家退出小说”,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大量采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时序倒置等手法进行创作。
主要代表有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沃尔夫等人。
23、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是:尤金·奥尼尔、卡夫卡24、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有:象征性、危机意识、荒诞性、意识流25、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内容上的突出价值是: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崩溃26、卡夫卡《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是:格里高尔27、《恶心》是萨特的成名作,其体裁是:日记体、自叙体小说28、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家有:加缪、萨特、波伏娃、梅勒29、“卡夫卡式”小说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有:象征、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自传、怪诞30、英国作家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是:《海浪》31、20世纪法国文学中被称为“反小说派”或“拒绝派”的是:新小说派32、法国超现实主义的主将布勒东的代表作是:《娜佳》33、“新小说”《橡皮》的作者罗伯-格里耶是:法国作家34、法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作者是:普鲁斯特35、乔伊斯以意识流手法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是:《青年艺术家的肖像》36、美国诗人庞德是:意象派诗人(著名短诗:《地铁车站》)37、“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家是:约瑟夫·海勒(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38、美国意识流小说家福克纳的代表作是:《喧哗与骚动》39、《秃头歌女》的作者尤纳斯库是:荒诞派作家40、奥地利后期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著名短诗是:《豹》41、意识流小说:1、20世纪20-4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20世纪后期文

第10章20世纪后期文学10.1 复习笔记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1.概述总体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已逐渐失去了在苏联文学中的主导地位,文学思潮、文学创作日益趋向多元化与多样化,既有正统的社会主义文学,也有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有形形色色近乎西方现代主义的新潮文学。
到1989年,苏联作家协会公布了新《章程》草案,彻底删除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流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方法。
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文学宣告结束。
2.特瓦尔多夫斯基早期特瓦尔多夫斯基一贯坚持“写真实”“非英雄化”,他的作品大多描写凡人小事,其风格平易近人,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深受群众欢迎。
代表作有长诗《春草国》《华西里·焦尔金》《路旁人家》等。
后来作品风格发生转变,如《山外青山天外天》《焦尔金游地府》等,对斯大林进行反思,长诗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与激烈争论。
3.爱伦堡爱伦堡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老作家,发表过小说、诗歌、通讯、政论等大量作品。
长篇小说《解冻》,大胆冲破禁区,揭露了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僵化,提出应当对个人生存权益给予关怀、重视等尖锐的社会问题,被视为苏联文学“解冻”的先声。
4.西蒙诺夫在卫国战争时期曾发表诗歌《等着我吧》、剧本《俄罗斯人》和小说《日日夜夜》。
后发表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对苏联卫国战争作了史诗式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全景描写,引起争议。
5.索尔仁尼津他是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发表过《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第一圈》《癌病房》《古拉格群岛》等多部小说。
197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索尔仁尼津的作品以劳改营的生活为题材,采用自然主义式的写实手法,揭露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为此1974年被驱逐出境,1994年苏联解体后返回俄罗斯,成为“回归文学”的代表人物。
6.艾特玛托夫其作品有《白轮船》《一日长于百年》《断头台》等,他的小说大都在写实基础上融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虚实相间,并通过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严肃的社会问题,在苏联和欧美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
外国文学史10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PPT文档资料PPT文档共91页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外国文学史10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下)-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PPT文档资料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从历史的眼光看,Modern一词始终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估计到了22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术语会显得不合时宜,因为到那时候,“现代”不成其为“现代”,“反传统”将成为“传统”。
所谓现代主义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称,指的是20世纪蓬蓬勃勃出现的多种反传统流派,包括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派,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Bergson,1859—1941)的“直觉主义”:柏格森创用“生命冲动”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亦即“真正的时间”,是唯一的存在,而物质则是“绵延”停滞或削弱的结果。
叔本华(Schopenhaur,1788—1860)的唯意志论认为自然界只是现象,“意志”才是宇宙的本质。
人的本质就是意志。
人们利已的“生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故人生充满痛苦。
尼采的“超人哲学”宣布“上帝死了”;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
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
艺术家应该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
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认为人具有生和死两种本能,前者是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后者是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
还有萨特(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虚无的,荒谬的;人是孤独的,无望的。
人的生命是由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目前瞬息时刻所组成的时间之流。
他人就是地狱。
――上述这些理论有力地支撑了现代主义文学,甚至可以说,这些哲学观点也就是现代主义文学想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在形形色色的现代派中,象征主义是资历最老的。
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发表了《恶之花》,这是第一部象征主义作品,他也因此成了现代派的先驱。
外国文学通用教程第10章 现代主义文学

第六节 尤奈斯库及其《秃头歌女》
一、生平与创作
欧仁·尤奈斯库(1912—1994)是法 国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他的创作对20世 纪法国乃至于整个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二、《秃头歌女》
《秃头歌女》是尤奈斯库创作于1950 年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该剧作既无情节内 容,亦无人物性格的塑造,对话和行动也 都荒诞不经。
(三)“黑色幽默”文学
“黑色幽默”(Black Humour)文学 是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重要的 文学流派。最早提出“黑色幽默”这一名 称的是法国作家布勒东,他在20世纪20年 代曾经选编过一部名为《黑色幽默》的文 集。
(四)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sm)文学 是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在拉丁美洲的后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不仅在拉丁美洲文 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产生了全 球性的影响。
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 1924)是表现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许多流派 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二、《城堡》
长篇小说《城堡》在卡夫卡的作品中 篇幅容量最大,是一部能够全面体现“卡 夫卡式”文学特征的表现主义小说。
第三节 艾略特及其《荒原》
一、生平与创作
托马斯·艾略特(1888—1965)是后 期象征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也是英国 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1948年,他因 诗歌《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 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出现在美 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该流派产生于20 世纪50年代初期,是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与 美国社会实践两相结合的文学产物,集中 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青年一代美国人的 精神危机。
!第十章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概述一、现代主义解说现代主义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来在欧美出现的各种文学艺术思潮流派的总称。
它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与人的精神迷惘、困惑。
在思想内容、审美追求与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反传统的倾向。
具有标新立异、大胆实验、追求奇异的风格特点。
故称为先锋派、实验派。
重要流派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等。
就其本质而言,现代主义文学是反危机、反异化的文学,体现了现代人的危机和忧患意识。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1、工业文明、科技文明、技术理性导致人的异化和失落。
人沦为机器的奴隶、商品的奴隶。
高科技带来福利、进步的同时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高度组织化、一体化的社会生活使人丧失了主体自由、灵性。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理想价值的冲突,理性失衡,基督道德解体,寻找家园感与归属感,从历史乐观主义走向历史悲观主义。
2、非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影响。
生命哲学强调生命意志的非理性,精神分析学说的潜意识人格结构理论,存在主义哲学对生存状况与境遇的关注,自由与虚无观念。
3、文学艺术的叛逆。
十九世纪后期象征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的影响。
先锋派艺术扭曲、怪诞、冲突的审美追求。
抽象派、象征派绘画,行为艺术。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艺术特点1、思想特点:(1)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
重估一切价值,站在生命本体论的价值上,反思人类前途、个体境遇命运,反对既有的文化传统和组织化、一体化的社会生活。
对理性传统、文明进步采取怀疑否定的态度。
被称为否定的艺术。
(2)全面揭露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危机,孤独、苦闷、焦虑的情绪。
表现四种基本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扭曲异化。
社会力量对个体力量的漠视扭曲,站在个人角度反抗所有形式的社会压抑;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敌意,无法沟通的现实;表现物质世界对人的统治,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以及自我的分裂迷失。
外国文学史,讲义第10章 20世纪文学(二)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20世纪西方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第一节概述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一)产生背景时间: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条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思想:人的孤独感、幻灭感、荒诞感和悲剧感成为主要内容非理性主义盛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现代社会人的异化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危机感、荒诞感、悲剧感等现代意识为基本主题。
2、在现代主义创作中,人的异化主题主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扭曲、割裂和矛盾对立几个不同方面。
(1)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个人角度全面反抗社会。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一种人们彼此隔膜、倾轧、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
(3)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大自然、人与物质世界、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持以全面否定的态度。
(4)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非理性主义出发,抱以不可知论的态度。
(三)艺术特色:1、重在表现主观自我,挖掘,展示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浓郁的非理性色彩和鲜明的主观性、内向性,表现性特征。
2、善于使用象征、意识流、荒诞等表现手法,以及神话模式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3、大胆采用不合逻辑常规的表现形式,醉心于种种形式技巧的创新和实验。
4、现代主义文学还把“审丑”、“览丑”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二、主要文学思潮(一)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产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第十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从历史的眼光看,Modern一词始终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估计到了22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术语会显得不合时宜,因为到那时候,“现代”不成其为“现代”,“反传统”将成为“传统”。
所谓现代主义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称,指的是20世纪蓬蓬勃勃出现的多种反传统流派,包括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派,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Bergson,1859—1941)的“直觉主义”:柏格森创用“生命冲动”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亦即“真正的时间”,是唯一的存在,而物质则是“绵延”停滞或削弱的结果。
叔本华(Schopenhaur,1788—1860)的唯意志论认为自然界只是现象,“意志”才是宇宙的本质。
人的本质就是意志。
人们利已的“生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故人生充满痛苦。
尼采的“超人哲学”宣布“上帝死了”;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
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
艺术家应该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
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
认为人具有生和死两种本能,前者是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后者是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
还有萨特(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虚无的,荒谬的;人是孤独的,无望的。
人的生命是由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目前瞬息时刻所组成的时间之流。
他人就是地狱。
――上述这些理论有力地支撑了现代主义文学,甚至可以说,这些哲学观点也就是现代主义文学想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在形形色色的现代派中,象征主义是资历最老的。
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发表了《恶之花》,这是第一部象征主义作品,他也因此成了现代派的先驱。
波德莱尔受过爱伦·坡的影响,爱伦·坡关于纯艺术的主张是讲究唯美的,因此,19世纪出现的唯美主义已为传统文学与反传统文学搭起一座桥梁。
现代派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从波德莱尔到19世纪下半叶从事象征主义诗歌写作的魏尔伦、兰波、玛拉美,这是现代派文学的第一浪潮。
文学史家习惯将这一时期称为前期象征主义。
上述三位象征主义诗人都没有活到二十世纪,他们去世以后十多年间,现代派文学除了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梅特林克的《青鸟》,也没有大的动作。
但到了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后,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现代派,如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表象派等,都相继登上文坛,形成了现代派文学空前的繁荣。
这是第二浪潮。
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许多知识分子受到鼓舞,文学上便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红色的30年代”。
在这股“向左转”的浪潮的冲击下,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便进入低潮。
但这“红色的30年代”没有持续多久。
30年代后期,由于苏联清党扩大化,致使许多投身革命的作家相继脱党,返回原来的立场。
这时,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才宣告了现代派的复兴。
二战以后的60、70年代,便是现代派的第三浪潮。
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荒延派、黑色幽默、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纷纷粉墨登场。
在拉丁美洲,还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
这第三浪潮的文学也可以叫做“后现代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象征(Symbol),也即符号,凡能表达某种观念或事物的标识物或符号都叫象征。
简言之,象征就是以具体有形表现或代表抽象无形的方法。
文学上的象征主义的实践者主要是诗人,而不是小说家,因为这种隐喻式的手法最适宜诗的表达。
象征主义的祖师爷是波德莱尔,代表作是《恶之花》。
前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是魏尔伦、兰波和玛拉美。
后期代表作家是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比利时的梅特林克。
前期象征主义主要表现个人的忧郁苦闷,表现个性象征与情感象征;后期主要表现社会的精神危机,表现普遍象征和抽象意义和思辩性的象征。
波德莱尔(1821—1867)波德莱尔生于一个受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的美术教师家中,6岁丧父,母亲改嫁,从此他陷于孤独,成了一个忧郁的哈姆雷特。
继父想叫他进入官场,他却专与文人名士结交,一度沉迷于放荡生活;后来,家庭实行了经济管制,波德莱尔只能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
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但发表的不多。
1848年革命中参加过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路易·波拿巴称帝,使他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破灭。
此时他受美国诗人坡的启发,写出《恶之花》。
此书一出,舆论大哗,波德莱尔也一举成名,但他因《恶之花》成就的是“恶之名”,波德莱尔成了“恶魔诗人”。
法兰西帝国法庭曾以“有伤风化”和“亵渎宗教”罪起诉,查禁《恶之花》并对波德莱尔判处罚款。
《恶之花》《恶之花》原文是《Les Fleurs du mal》,其中mal一词除了“恶”之外,也有“病”,“痛苦”等意。
这部诗之所以能成为诗歌史上的转折点,主要因为波德莱尔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人性的恶。
若要从《恶之花》中选一首“恶”名昭著且最富象征性的诗,那么很可能就会选中《兽尸》。
波德莱尔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一头溃烂生蛆、恶臭熏人的死牲口。
这种东西按艺术的常规是不能入诗入画的,但波德莱尔却违反传统的价值观念,宣称在上天眼中,这尸体与怒放的鲜花一样美,本质上可比自己的“爱人”!爱人啊,你也将像此污物一样,就像这具可怕的兽尸,我眼中的星星,我心中的太阳,你,我的情爱,我的天使!自古以来,把情人比作鲜花者有之,比作仙女者有之,但把情人比作兽尸的,波德莱尔却是第一位。
波德莱尔因此得了“尸体诗人”,“蛆虫诗人”的恶名。
但是大雕塑家罗丹在为自己的雕塑辩护时,就援引波德莱尔的《兽尸》说:“当波德莱尔描写一具又脏又臭,到处都是蛆,已经溃烂的兽尸时,竟对着这可怕的形象,设想这就是他拜倒的情人,这种骇人的对照构成了绝妙的诗篇。
”波德莱尔自己说过:“18世纪流行的是虚伪的道德观,由此产生的‘美’也是虚伪的”;“大名鼎鼎的诗人们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
因此我要做些别的事”;“什么叫做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
”艾略特(1888-1965)T.S.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母亲是个喜欢写诗、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女子。
1906年,艾略特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希腊哲学的研究。
1915年,放弃哲学研究,转向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
1927年入英国国籍。
做过银行职员,杂志编辑。
自称是“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王派,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
”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诗歌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小老头》、《荒原》、《空心人》、《四个四重奏》等。
文学评论有《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
《荒原》全诗共五章:第一章《死者葬礼》,描述象征整个欧洲的那片土地的荒芜,那里充斥着庸俗低下的欲念和行尸走肉;第二章《对弈》,描写奢华的上流社会中的无聊和空虚;第三章《火诫》,描写现代人的醉生梦死和纵欲猥亵;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昭告死亡的不可避免和皈依上帝的必要性;第五章《雷霆的话》,在隆隆的雷声中宣示上帝的告诫:要给予,要怜悯,要接受主的权威。
这是一首晦涩难懂的诗,通篇充满暗示、寓意和典故。
涉及的语言就有六种,被引用的前人著作多达56种。
全诗一唱三叹,反复强调荒原上的枯焦、败落和死亡的征象。
诗人借此提示的是现代文明的颓败和人类生存状态的窘迫。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死亡的地上滋生出丁香花,混杂着记忆与欲望,春雨骚扰迟钝的树根。
冬天使我们温暖,健忘的雪覆盖大地,干枯的根茎喂养弱小的生命。
这几句是全诗的开头,也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四月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诗人偏说它是“最残忍的”;冬天冰天雪地,万木萧疏,诗人偏说“给我们温暖”。
诗人的意思是说:现代文明的世界是一个异化的世界,连自然法则也颠倒了。
意象派(Imagism)意象派是一个诗歌流派,出现在1909-1917年间。
归入这一流派的诗人们提倡用日常口语写诗;要求诗歌表现新的节奏,新的情感;他们允许题材的绝对自由,努力用诗表现坚实、清晰的意象;他们有一个口号,叫做:“凝聚是诗的本质”。
意象派的作诗法受美国女诗人爱米丽·狄金森的启发而形成,尽管狄金森本人并不是自觉的意象派诗人。
文学史家因此将狄金森叫做“意象派的保姆。
”据意象派的领袖人物庞德说,中国的古典诗歌,也曾影响过意象派的艺术主张。
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之于诗歌,就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眼睛。
但眼睛不能代替血肉构成的本体。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味追求意象的诗歌是没有前途的。
庞德自己觉悟到这一点,从1914年起,他便不再提倡意象派运动。
他退出以后,这场诗歌运动便由艾米·罗韦尔主持,但也只延续到1917年,再以后就偃旗息鼓了。
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66)狄金森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个很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祖父是个颇有名气的学者,父亲是个律师。
狄金森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只在家乡一所女子学校读过一年书。
她一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家中偶而来访的几个朋友和墙上开着的几扇窗子是她联系社会的唯一渠道。
狄金森认为,人生如此喧闹不安,与人交际来往是多余的,社会的存在对她来说是没有必要的。
她要远远离开它,退避到用自己的灵魂筑造起来的天地里,做一个孤独者。
写诗对她来说只是为了表述某种情感或情绪,不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做诗人,而是给自己看。
她认为,“发表等于拍卖灵魂。
”她去世后,亲友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才发现她一生共写了1800多首短诗。
这些诗最大的特点是意象清新,大量使用奇妙的暗喻。
正是这一点启发了后来的诗人,使她获得“意象派的保姆”的称号。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死亡》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死亡――他却好心地停下来等我――马车只载着我们两人――和那永恒。
这首诗共六小节,这里引的是第一节。
跟她的其他诗篇一样,原诗没有标题,诗歌的编纂者通常都将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标题。
死亡,或者说死神,是令人恐惧的,狄金森却将死亡描写得那么亲切,那么具象化,就像一个慈祥的马车夫,就十分的新颖别致了。
庞德(1885-1972)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出生于爱达荷州,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曾短期任教于沃巴什学院,不久被校方解雇。
1908年侨居伦敦,后侨居巴黎,1925年起侨居意大利,直至二战结束。
历任《诗刊》《小评论》等刊物的编辑。
曾提携过许多青年作家,其中包括后来非常出名的T.S.艾略特、詹姆斯·乔伊斯、泰戈尔、劳伦斯、弗罗斯特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