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文学1

合集下载

现代主义文学(一)后期象征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一)后期象征主义文学
艾略特提出寻找主观感情的“客观对应 物”,把各种情景、事件、典故等搭配成 一幅幅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引起共鸣。
《荒原》——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1922年,德国现代哲 学家斯宾格勒发表了 《西方的没落》第二 卷,同年10月,艾略 特的《荒原》在《标 准》杂志创刊号上亮 相。
斯宾格勒:西方文学 必将走向精神的荒原。
2、采用了荒诞梦幻的反理性反逻辑的结构形 式。
夸张变形(哈哈镜)
梦魇中的故事
3、在表现手法上,采用表现法来代替再现法。
艺术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是表现和 创造。
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跳跃性的自由 联想。
第二节 后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 影响最大的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有:
法国瓦雷里的《海滨墓园》;奥地利里尔 克《杜伊诺哀歌》、《给奥尔夫斯的十四 行诗》,爱尔兰诗人叶芝诗集《塔楼》、 诗集《驶向拜占庭》;英国诗人艾略特, 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青鸟》。

第二章《对弈》——性堕落
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 犹如开窗所见的田野景物, 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 遭到了野蛮国王的强暴: 夜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歌声顿时充塞了 整个沙漠,她还在啼叫, 世界如今还在追逐着, ‘唧唧’唱给肮脏的耳朵听。
“请快些,时间到了,明儿见毕尔。……明天见, 可爱的太太们,明天见,明天见。”
卡夫卡对异化了的人“不可名状的焦虑”。
3、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意识, 即认为世界与人生都是荒诞的。
荒诞即意义丧失,人拼命寻找幸福的 生活,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毁灭幸福,永 远在劫难逃。
四、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强调表现内心真 实。
法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寻找失 去的时间,时间虽不可逆转,但可以被追 回。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1. 引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文学运动,它们在20世纪的文学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2.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重构。

以下是一些现代主义特征:•实验性语言:现代主义作家经常采用非线性、流畅和多样化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模式。

•内心意识流:作家使用内心意识流技巧来展示角色内心世界,并呈现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反叛传统:现代主义作家试图打破传统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艺术约束,追求个性与自由。

3.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是在20世纪中期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兴艺术潮流。

以下是一些后现代主义特征:•排斥中心:后现代主义作家对大故事、大理论和中心化权力持怀疑态度,强调个人和多元性。

•碎片化结构:后现代主义文学常常使用碎片化的叙事结构,通过片段、断裂和交错的故事线来展示现实的复杂性。

•反叙述:后现代主义作家会打破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并以非传统方式讲述故事,挑战读者的预期。

4. 并列与区分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虽然共享某些相似特征,但也有明显的区别:•时间背景差异: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后现代主义文学则是20世纪中期及以后的产物。

•艺术观念不同:现代主义追求个性、自由和审美创新,而后现代主义则关注权力结构、多元性和反正统思维。

•故事表达方式:现代主义运用内心意识流等手法强调角色的内心世界,而后现代主义更注重碎片化结构和反叙述。

5. 结论在总体上看,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具有对传统的挑战和突破,反映了时代背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同时,它们也在艺术手法、叙事结构以及艺术观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深入理解这两种文学运动对于我们把握20世纪文学变革的演变过程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 Abrams, M. (1953). 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 - Hutcheon, L. (1988). A Poetics ofPostmodernism: History, Theory, Fiction. - Lodge, D. (1990). After Bakhtin: Essays on Fiction and Criticism.。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组成现代主义文学主要由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流派组成。

掌握现代主义文学,可以从对其主要流派的具体分析人手。

(一)未来主义未来主义是20世纪最早出现的一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反传统文学流派。

它以全新的发达的未来为号召,肯定机器文明,讴歌力量、运动和速度,在无序联想和自由不羁的文字中追求刺激性和冲击力,大力扫荡传统文化,表现出狂热的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反叛激情。

为了打碎传统,开创未来,未来主义仇视过去,为此不惜鼓吹暴力、恐怖和战争。

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1876—1944)。

他1909年在巴黎《费加罗报》用法文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告了这一运动诞生。

其后,未来主义“诗歌宣言”、“戏剧宣言”、“电影宣言”、“音乐宣言”、“舞蹈宣言”、“雕塑宣言”、“建筑宣言”纷至沓来,前后十年间,掀起了一股颇有气势的热潮。

到法西斯主义崛起,未来主义分化,20年代初趋于沉寂。

未来主义热衷于把握“现代的感觉”,讴歌机器化大生产这一新时代的标志,并由此形成以强烈动感为中心,以力量美和速度美为追求的美学原则。

他们提出,“时间和空间已于昨天死亡”,竞争成为时代的主题。

文学必须依赖直觉想象,挣脱语言规范,捕捉奔突狂放的意象,造成视觉和听觉的刺激。

于是,在瞬息万变的运动中,行走的人闪现出十二条腿,奔跑的马翻飞着二十只蹄,港口怀抱着千百艘汽轮,飞机的螺旋桨像一面旗帜呼啦啦迎风呼啸……新世界呈现出一派光怪陆离的色彩、震撼人心的声部和复杂多样的形态,成为速度的展示与力量的集合,制造出动感强烈的奇特效果。

未来主义以摧枯拉朽之势为现代主义扫清了障碍,及时地提出了文学艺术应当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变革这一历史要求,并以新奇的构思启发了创新思路,对现代主义文学有开拓意义。

然而,把革新与传统绝对对立起来,视传统为敝屣,一切唯新是举,则混淆了艺术标准,使现代艺术走向喧嚣狂躁。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涌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思想和艺术运动,影响了各个领域,包括文学。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审美观点变得非常重要,体现了独特而前卫的创作风格。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元素1.断裂性与碎片化: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非线性叙事和碎片化结构为特征。

作者通过打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顺序,以及故事情节的分散呈现,展示出多样性和多重视角。

2.混合元素: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将不同的元素进行混合,例如在小说中穿插着诗歌、戏剧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字。

这种混合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变异性与独创性。

3.语言游戏:后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挑战传统规则,并吸引读者参与其中。

创作者使用讽刺、幽默、悬念等手法,玩弄语言,创造出独特的、具有极高诗意的句子和段落。

4.自我反思: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对自身进行反思和批判。

作家会描绘出写作过程中的困惑、焦虑和挣扎,使得作品更贴近现实世界,并赋予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5.拒绝权威: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传统的权威和规范持怀疑态度,拒绝为读者带来明确而确定性的信息。

作者试图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向读者展示不同于正统文学形式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1.思想启迪: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挑战传统观念,激发人们思考问题并质疑世界的真相。

它们引导我们去寻找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解世界的角度。

2.审美体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以其独特风格和形式给读者带来非凡而个人化的阅读体验。

其碎片化结构、语言游戏和混合元素使得作品欣赏起来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

3.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文学倡导接纳不同文化、意见和观点。

通过探索多重视角,后现代主义作品展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促进了跨界交流与理解。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在突破传统的创作约束、呈现多样性并引发思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拒绝权威、玩弄语言游戏以及自我反思等手法,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并深入探讨人类存在和社会问题。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规范和结构进行颠覆和重构,强调个体感知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主张紧扣现实、反映不确定性和混乱的文学形式。

它对传统文学规范进行挑战,拒绝线性故事叙述,而是采用碎片化、拼贴化的手法,破坏了时间、空间和人物关系的连续性。

二、主要特征1. 语言实验:后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传统语言的约束,采用流畅的句子、独特的修辞手法和创新的语言形式,旨在通过语言呈现复杂的现代社会和人类经验。

2. 反叙事性: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线性故事叙述,倾向于以非线性、循环、多线索的方式组织故事,使读者对时间、空间和情节的认知产生迷惑和混乱。

3. 混沌和矛盾:后现代主义文学展现了现代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它以多元的视角和观点揭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探讨现代性与传统、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

4. 元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将幻觉、梦境和现实融为一体,使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模糊性和无常性,进而质问现实和真实的界限。

5. 反正统:后现代主义文学以一种反叛的姿态,对权威和传统进行关切和反思,重新建构文学的制度与规范。

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使作家们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学也让读者对文学的理解和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和结构复杂性,读者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解码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

此外,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也催生了一批批具有创造力和独特性的作家。

他们通过自己的文字突破传统文学的边界,为文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总结: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语言实验、反叙事性、混沌和矛盾、元现实主义以及对正统的反叛,成为20世纪后半叶以来文学领域的重要流派。

它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10-1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0-1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十章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一)第十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发展过程和基本特点这一章论述除前苏联文学以外的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形成有史以来最壮阔的文学潮流,它的影响极为深远。

这一成功的创作经验必然为许多作家所接受。

他们当中有不少是跨世纪作家,深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启发和影响。

20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接受了前辈们的批判精神、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塑造典型人物等最基本的创作方法。

同时他们并不固步自封,也接受新时期涌现的文学流派的新手法,以丰富传统的现实主义。

他们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坛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趋势。

欧美现实主义作家感到的困惑是:欧美资本主义社会从这时起再一次获得了经济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福利的提高得到了相应的改善,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条件,这种局面已迥然不同于19世纪的社会状况,他们对一片升平景象感到茫然和惶惑,认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意识已经过时。

揭露性和批判性的消退,造成了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暂时衰落。

大约从70年代开始,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又出现复兴的端倪,即所谓回归现象。

及至80年代,有的现代派作家甚至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来写作。

这种现象对现实主义本身无疑是一种激励。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20世纪上半期的拉美,现实主义文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注意本地区的自然特色和文化传统,总体上可分为革命文学、大地小说和印第安小说。

它们为下半叶的“文学爆炸”奠定了基础。

综观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人们发现,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力是强大的。

可是,如果抛弃了它的优良传统,即批判性、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和广阔性、塑造典型人物的艺术手法等等,而过多地吸取现代主义的艺术方法,那就会造成自身的衰微,乃至不成其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概述

[文学]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概述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艾略特 卡夫卡 乔伊斯 萨特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概论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主要思潮之一,也是 对受这一思潮影响的文学流派的统称。 作为文学思潮,它以反传统为标榜,以内在论为依据, 从个体心灵出发,侧重开掘非理性因素,对文学的观念与 方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多样化实验,造成了广泛而深远 的影响。 作为文学流派,现代主义包括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小说等文学现象,可以 概括地称之为现代主义文学。它们大都反对传统文化以整 体压制个人、以物质压制心灵、以理性压制感性的弊端, 在艺术上突出孤独个人非理性心理的地位,把文学看作人 的语言化生存,并据以探索文学描写的新对象新方法,在 与传统文学的差异中发展和壮大自己,为西方文学打开了 新的局面。
菲立浦· 托马索· 马里内 蒂
意大利文艺理论家、 小说家、诗人、戏剧家、 未来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和 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整 套反传统理论。他的剧本 《他们来了》实践了自己 的理论主张。《他们来了》 全剧无情节、无人物、无 高潮,总共才几百个字, 三四句台词。该剧对后来 的荒诞派戏剧有较深的影 响。
菲立浦· 托马索· 马里内蒂
意识流小说是1915至 1940年间流行于欧美, 后来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广 泛影响的一个现代主义文 学流派。它突破了现实主 义小说高度关注外部环境 和人物情节的传统模式, 主张直接摹写个人内心的 意识流动,成为一种“或 许是最纯粹的自我表现形 式”。
意识流概念的提出
“意识流”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 提出。他把人的意识描述为一条无法切断的河流,即 “主观生活之流”。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肯定,“真实”只存在于“意 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 弗洛伊德提出只有“潜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现 实”,其本性是反对束缚,不合逻辑,同意识、前意 识混杂在一起,时时处处以意想不到的形式要求突破 压抑,实现补偿性满足。艺术是白日梦,一场潜意识 借助象征机制挣脱压抑、获得补偿性满足的白日梦。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与风格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与风格一、引言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挑战与颠覆,呈现出独特的特点与风格。

本文将探讨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核心特点以及其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风格。

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而闻名。

相较于传统线性故事情节,现代主义作家运用非线性、多重时间线和断裂的叙述方式来构建他们的作品。

这种碎片化结构反映了现实世界日益复杂和混乱的状态,并捕捉到人类生活中断裂感和缺失感。

三、意识流与内心独白意识流是现代主义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技巧。

通过描述角色内心深处思绪流动和情感变化,作者能够更真实地表达人物内心世界。

这种技巧使读者能够深入感知角色情感与思想,同时也为作品增添了复杂性和迷离感。

四、超验主义与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文学常常运用超验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来描绘非凡的景物和情感体验。

通过富有意象的语言和隐喻,作者能够传达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感受。

这种象征性的文字处理加深了作品的内涵,并帮助读者从多个层面解析作品含义。

五、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现代主义作家在语言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实验,打破了传统文学规范。

他们使用非传统的词汇、造新词、变换语法结构等方式,旨在反映现实世界中各种复杂问题。

同时,他们还尝试创造新颖独特的写作形式,如拆字诗、断章取意等,以挑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传统理解。

六、后现代主义倾向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中后期逐渐演化为后现代主义,其特点是更强调叙述多元性、叙事相对性以及拒绝直接表达真实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进一步扩展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自由度,并强调个人经验、相对主义和反传统思维。

结论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特点与风格,为20世纪文学带来了革新和变革。

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意识流与内心独白、超验主义与象征主义,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都是现代主义文学中重要的元素。

这些特点共同塑造了现代主义作品的独特魅力,并推动了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篇小说《局外人》以简炼得近乎枯涩的笔 调,冷静得近乎淡漠的口吻叙述了船运公司 职员莫尔索的一生。 “莫尔索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们孤 独、痛苦、冷漠,但又不甘于被现实的世界 如此凌迫,于是他们变成了世界的局外人, 自我成了自我的陌生人。他们以冷漠来反抗 生活,却最终未能逃脱在命运面前的惨败, 悲剧是注定的,但蔑视悲剧的态度却让他成 了一名挑战荒缪的英雄。” “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于两者的 共存。”
《西绪福斯神话》展示的是意识到荒诞到反抗荒 诞的完整的哲学过程: 西绪福斯的苦役象征着人类的命运,但是,西 绪福斯下山时的精神状态是积极的,他朝着不 知道尽头的痛苦走去,脚步沉重而均匀,体现 出正视荒诞、战胜荒诞的精神。
“我对人从不悲观,我悲观的是他的命运。” “荒诞不在人,也不在世界,而在两者的共
存在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艺
思潮流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 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
存在主义产生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
的开端。现代时期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 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 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 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 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 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 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 己异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 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长篇小说《恶心》 是萨特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一篇第一 人称的非情节性的“哲学日记”。 贯穿作品始终的线索是:青年史学家洛根丁 要写一部关于18世纪法国冒险家德· 洛勒旁侯 爵的历史,来到小城收集资料,小说就由他 在贝维尔市约一个月的经历构成。 洛根丁渐渐忘了他的过去,陷入一种古怪的、 难以言说的现实之中,生活丧失了意义:墙 壁、花园、咖啡馆都沉浸在一种恶心感之中。
中篇小说《恶心》主题 对现在社会秩序提出疑问; 生活是无意义的,因而存在显现出荒诞;
人们生活在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上,只要默守
这种陈规,就感到自己的生存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人却在道德习俗中失去了尊严。 萨特热衷于破坏人们虚假的安全感,唤醒蔑 视习俗的个人,单枪匹马地面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人应该在写作中获得解放”。
在《第二性——女人》中,她提出了现代社



会中一个尖锐的问题:什么是女性作为与男 性并存的“自然人”的地位? 她认为,女性与男性的差别,都是荒诞的成 见,是有史以来对女性加以奴役的结果。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 不如说是‘形成’的。” 现代女性的出路是完全的独立,争取与男性 一致的权利,打破一切社会成见、习俗观念 以及自身的心理偏见。 “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在叹息她不会 飞翔。让未来向她开放吧,那样她将不会再 被迫徘徊于现在。”
《女宾》被认为是与《恶心》齐名的存在主
义小说,是她与萨特尝试组建“三人家庭” 的经历的结晶,刻划了一类新出现的时代人 物,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危机;
《他人的血》描写抵抗运动时期一个地下活
动组织者“让”的精神悲剧:他发觉凡是自 己想做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其他人用鲜血完 成的。小说强调自我的选择,强调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主张干预生活的积极态度。
存。”
“问题在于如何走出去。……看到生命的荒诞
不能成为目的,而仅仅是个起点。”
2、西蒙娜· 波伏瓦(1908—1986) 德· 生于巴黎一个保守的家庭,自幼受到传统文 化的熏陶; 在大学结识了萨特,成为好友; 1929年,他们同时获得哲学教师的资格,从 此成为他的终生伴侣; 1943年,第一部小说《女宾》问世,使她一 举成名,从此成为职业作家; 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他人的血》; 1949年,发表论著《第二性——女人》,奠 定了她在法国思想界的地位。
哲学著作主要有:《存在与虚无》(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论文1945)、 《辩证理论批判》(1960)等。 文学著作主要有:中篇小说《恶心》(1938)、 《一个工厂主的早年生活》(1939)、短篇小 说《墙》(1939)、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等; 戏剧作品主要有《苍蝇》(1943)、《禁闭》 (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7)、《恭 顺的妓女》(1947)等; 文学理论代表作有:《什么是文学》。
20世纪后期现代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文学
一、概 述
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文学是对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阐释 波兰—克尔凯郭尔 德国—创始人海德格尔 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a.“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则是由自我 意识支配下的行动来决定、证明的; b.“人生是自由的”:人在自我选择中不断创造 自我,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c.“世界是荒诞的”:荒诞感来源于客观世界无 规律可循、世界难以理解而人类偏要去努力把 握的矛盾。
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有直接关系的人之间存在
矛盾和冲突,即使毫无关系的人,只要在这个 世界上共存就有互相排斥的一面。波伏瓦没有 把这种对立孤立起来,而是从更高的角度把这 种对立统一了起来,为了民族利益,为了赶走 法西斯,用他人的血来换取祖国的解放是必要 的。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另一个辩证的观点:即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对立的一面,还有团结 一致,为更高的奋斗目标服务的一面。
“要不是她来到这儿,这里的尘埃气味,半明
半暗的光线,透着忧伤的寂静这一切对任何人 都不存在,全然不存在,而现在,她来到这里, 地毯的红光如同一盏羞怯的长明灯穿透黑暗。 她拥有这种权力:她的存在能使事物摆脱无意 识状态,她赋予它们色彩和气味……刚才他们 还什么都不等待。此刻,她出现后,她们都伸 出了胳膊……唯有她使这些无人问津的场所, 束之高阁的物件散发出气息,她到这里来,这 些东西属于她。”
“情境剧”(或名“境遇剧”、 “处境剧”):
人只有在一种特定的处境中,才能显示
他对自身选择的自由。
我们却是活人。已死的加尔散不能采取行动, 我们却能。“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 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如果我 们放弃了自我选择,过于依赖别人的眼光,把 它作为评判、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 就会陷入剧中人的困境,成为一个活死人。因 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也为我们指出了自由 之路,那就是人的自我选择。这是本剧的意义 所在。
主题:与他人的关系、禁锢和自由,通
向彼岸的自由。如果一个人处理不好与 自己的关系,自己就是自己的地狱;如 果处理不好与他人的关系,他人就是自 己的地狱? “目光”,是全剧的“诗眼”:正是由 于他人目光的恐惧感,构成了他人与自 我的“地狱”般的关系。他人的目光是 真正的刑具和刽子手。
萨特曾强调,《禁闭》中的人物都是死人,而
戏剧《苍蝇》(1943) 采用了希腊神话中阿伽门农的儿子俄瑞斯忒 斯弑君杀母、为父报仇的故事。 俄瑞斯忒斯在剧中不再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而是为祖国解放,不惜自我牺牲的战士的形 象。 俄瑞斯忒斯作为存在主义的英雄,毫无保留 地承担了弑君杀母行动的责任和后果。 “对于一个有意志力的人,任何命运都不能 强加于他。一个人只有自己承认软弱才是软 弱的。” 苍蝇是邪恶的象征,是罪恶、残暴的德国法 西斯和卖国者的代表。
《间隔》/《禁闭》/《密室》 (1944) 场景被规定为地狱之中“一间第二帝国时期 的客厅” 剧中人是三个死后相聚在一起的鬼魂:逃兵 加尔森;色情狂艾斯黛尔;同性恋者伊内丝。 他们都竭力隐瞒自己的罪行,但又想刺探别 人的隐私; 三人构成了一种无法分离、又无法相爱、也 无法解脱的死结关系; “原来这就是地狱,……用不着硫磺,用不 着熊熊的火堆,用不着烙人的铁条,地狱, 就是他人。”

短篇小说《墙》 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写三个反法西斯 的共和党人被捕后,因拒绝招供游击队长格 里的藏身处而被判处死刑。 小说揭示了“荒诞”的主题。生与死只有一 “墙”之隔,但却是意义和虚无的界限。要 超越这堵墙,既是困难的,又是容易的,全 凭荒诞的“偶然”。 巴勃洛的自由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偶然”之 上的。 巴勃洛最后的狂笑声,是对世界的荒诞和人 生的无奈发出的笑声,具有直刺人心的力量。
存在主义代表作家: 1、阿尔贝· 加缪(1913—1960) 就读于阿尔及尔大学,主修哲学,深受哲学 老师格勒尼埃的怀疑论(skepticism)影响; 1942年,发表中篇小说《局外人》,使他一 举成名; 同年发表哲学著作《西绪福斯神话》,提出 “荒谬哲学”的观点; 1947年,发表长篇小说《鼠疫》; 1957年,“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地认真 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而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正当盛年的加缪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第二节 让· · 保尔 萨特
存在主义文学和哲学的代表人物。 1905年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24年, 他进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1929年,他荣获中学哲学教师学衔考试第一 名(波伏瓦获第二名),此后他们成为白头 偕老的终身伴侣; 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研究海德格 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 形成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1964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领 奖。 1980年,病逝于巴黎。
思想渊源
索伦· 克尔凯戈尔的神秘主义 尼采的唯意志主义 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类别:
有神论的存在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神论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法国存在主义类别:
基督教存在主义(西蒙娜· 魏尔、加布里埃尔· 马
赛尔) 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让· 保罗· 萨特、阿尔培· 加缪、 德· 博瓦尔 )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体裁上:以小说和戏剧为主; 内容上:表现资本主义世界的荒诞性和人的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