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拔高练习
浙教版科学八上1.5 物质的溶解(一)物质的溶解性 练习题(含答案)

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性1.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实验的分析和讨论,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温度下,搅拌可增强物质的溶解性B.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C.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D.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2.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有多种。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上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B.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剂的性质有关C.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温度有关D.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质量有关3.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溶质质量④溶剂质量⑤溶剂种类A.①②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⑤4.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而且透明,许多溶液虽然透明却是有颜色的。
无水硫酸铜是一种色粉末状固体,而硫酸铜晶体和硫酸铜溶液则显色。
硫酸亚铁溶液是色的,而氯化铁溶液则显色。
5.请针对下列物质溶解性的结论,各举出一个合适的例子。
(1)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例子:。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例子:。
(3)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例子:。
6.为了探究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是有限的,小明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
下列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第7题)7.如图所示,当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瓶中后,右侧玻璃管中的红色液体发生了明显的移动。
若使红色液体右移,则瓶中所装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B.蔗糖C.硝酸铵D.氯化钠8.在三只烧杯中盛有等量的水,然后依次加入30g、40g、50g蔗糖,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溶解,最后的情况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第8题)(1)三只烧杯中,一定不再溶解蔗糖的是烧杯。
(2)三只烧杯中,一定可以再溶解蔗糖的是烧杯。
物质的溶解性练习题

物质的溶解性练习题1.已知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求2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氯化钠质量。
选项A,36g正确。
2.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升高温度。
选项D正确。
3.图K13-1中的操作正确的是:先将粗盐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后用纯净水洗涤。
选项B正确。
4.答案为A。
过滤时用到的仪器为: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是错误的。
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钾。
5.选项B错误,应为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9.其他选项正确。
6.选项B不正确,应为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溶液不再饱和。
7.(1) t1℃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钠。
(2) t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 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结晶分离。
8.氯化钠在35.7℃时的溶解度为13.3g,硝酸钾在13.3℃时的溶解度为35.7g。
4.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可以提取出多种物质,如氯化钠和镁。
图K13-5展示了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的过程。
在图中,①代表蒸发池。
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饱和溶液。
实验室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步骤是:溶解、过滤和蒸发。
在这三个步骤中,使用的同一种玻璃仪器是漏斗,其作用是过滤固体杂质。
提取粗盐后的母液中含有较多氯化镁,从母液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大致如下:氢氧化钙加入试剂X,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镁,然后进行一系列反应最终得到金属镁。
反应Ⅰ属于酸碱反应,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MgCl2 → Mg(OH)2 + CaCl2.5.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连云港的海水资源也非常丰富。
晾晒海水可以得到粗盐,但其中含有多种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实验室中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和计算产率等。
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漏斗边缘,蒸发时为防止液滴飞溅,可以采取用玻璃棒搅拌或盖上玻璃板等操作。
最新精选鲁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3物质的溶解性拔高训练八十三

最新精选鲁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3物质的溶解性拔高训练八十三第1题【单选题】甲、乙(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B、t1℃乙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无晶体)升温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t2℃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t2℃将由50g甲配制成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能得到130g甲的饱和溶液【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如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Cl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B、t1℃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0%C、在温度高于t2℃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t2℃时的NaCl溶液与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判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当甲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C、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D、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用氯化钠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针对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②④①③B、直接在量筒中溶解配制溶液可减小误差C、配制时用量筒量取80毫升蒸馏水D、该实验室温,氯化钠溶解度等于25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B、2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C、2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某同学根据下图所示溶解度曲线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3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C、1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D、NaCl的溶解度与KNO3的溶解度不可能相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甲、乙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2、3课时)(分层练习)(解析版)九年级化学 下册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3课时)(分层练习)知识清单:1.固体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g。
(3)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
a.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NaCl;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溶解度/g<0.010.01~11~10>10一般称为难溶微溶可溶易溶2.气体溶解度(1)定义:通常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内因:气体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3.固体溶解度曲线(1)意义图1图2内容意义曲线(如图1曲线甲)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曲线上方的点(如图1点C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解的固体曲线下方的点(如图1点A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点(如图1点B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交点(如图2点d )表示几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2)应用①判断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⑤判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⑥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4.结晶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1)对于所有固体溶质的溶液,都可用“蒸发溶剂法”;(2)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还可用“降温结晶法”;(3)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一般只采用“蒸发溶剂法”;(4)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还可用“升温结晶法”。
【鲁教版】2020-2021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专题1 物质的溶解性夯实基础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A.36 g B.3.6 g C.7.2 g D.10 g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图K13-14.【龙东】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6.图K13-2【北京】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B.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溶液仍饱和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图K13-3(1)t1℃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物质的溶解性(练习)第一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不易加快冰糖溶解的方法是()A.加水B.加热C.搅拌D.把冰糖粉碎2.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水,将气球中的某种固体小心的倒入试管中,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
则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B.蔗糖C.氯化钠D.氢氧化钠3.下列各组物质能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是水,把水滴入瓶中,U 型管中的液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若 a 处液面上升,则符合此现象的物质的是()A.氢氧化钠B.蔗糖C.硝酸铵D.食盐4.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
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甲、乙、丙5.将ag食盐投入到bg水中,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A.等于(a+b)g B.小于(a+b)gC.小于或等于(a+b)g D.大于或等于(a+b)g6.t℃时,分别采取下列措施,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足量溶质⑤恒温蒸发水.A.①有B.只有④⑤C.有②和④D.有①和③7.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8.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氢氧化钙④增加氧化钙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⑥9.小华在复习阶段整理了以下概念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A.B.C.D.10.20℃时,100g 水中不断加入 NaCl 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表所示,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选项①②③④加入 NaCl 质量(g) 5 15 36 40所得溶液质量(g)105 115 136 136 A.①②B.②③C.③④D.都是二.填空题11.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等质量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你回答下列问题: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的溶解能力与、、三个因素有关.12.如图,向烧杯中加入试剂 A,发现烧杯中水温明显升高。
3.2.1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练习)

3.2.1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雪碧汽水
B、医用盐水
C、葡萄糖水
D、碧纯蒸馏水
2、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形成溶液的是()
A、硝酸钾和水
B、洗洁精和水
C、牛奶和水
D、水泥和水
3、一杯糖水中,各部分的性质是()
A、上面甜度小,下面甜度大
B、完全相同
C、上面甜度大,下面甜度小
D、略有不同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水才可以作溶剂
B、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5、将少量的氧化钙放入水中形成溶液,其中的溶质是()
A、CaO
B、Ca(OH)2
C、H2CO3
D、H2O
6、在如图三个烧杯中,各倒入100毫升蒸馏水,然后依次加入硝酸钾固体,并充分搅拌。
已知加入的固体质量从①至③依次增加,那么从图中可以判断烧杯中的溶液肯定是不饱和溶
液的是()
A、①
B、①和②
C、②
D、②和③
二、填空题
1、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3节 物质的溶解性 培优练习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操作是A.加热B.振荡C.搅拌D.加压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B.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D.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3.降低温度使氯化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A.溶解度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质质量4.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22g/100g 水B.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C.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零D.溶解度可以定量的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5.下图为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说法正确的是A.T1℃时,KNO3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T3℃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30 克C.T2℃时,KNO3 和NaCl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可能相等D.T1℃时,20 克KNO3和20 克NaCl 的混合物放入100g 水中,恒温蒸发至析出晶体,晶体中一定有NaCl,可能有KNO36.某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酸和水等多种物质,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法正确的是A.白砂糖的溶解度减小B.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C.气泡逸出后的溶液为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D.汽水溶液质量不变7.一定温度下,在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继续投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会发生改变的是A.溶解度B.溶液质量C.溶液密度D.溶液质量分数8.20℃时KCl的溶解度是34g/100g水,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无溶剂损失)。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丙都是KCl的饱和溶液B.丁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4%C.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的关系是:甲>丙=丁D.若乙溶液恰好饱和,则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100g水9.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分析下列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溶液甲的质量分数为25%B.溶液丁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乙的质量分数相等C.溶液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溶液乙的质量为150克10.t1℃时,将a、b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各15g,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降温到t2℃时,忽略水分蒸发,现象如图乙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t℃时,40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则该温度时硝酸钾溶解度一定为40g
D.温度一定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发掉10g水,再冷却到25℃。
现甲烧杯中析出m1g KNO3晶体,乙烧杯中析出m2 g KNO3晶体。
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
A.m1=m2
B.m1>m2
C.m1<m2
D.m1=2m2
3.t ℃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 g、10 g、15 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则a、b、c 三者的关系为()
A.c = a + b
B.c = 2 b-a
C.c = a + 2 b
D.c = 2 a-b
4.已知下列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其中属于可溶物质的是()
A.CaCO3为0.0013g
B.食盐为36g
C.熟石灰为0.17g
D.KClO3为7.4g
5.t℃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晶体,再蒸去10g水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A.4g
B.6g
C.10g
D.15g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解度即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由于未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故无法确定该温度时溶解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D.温度一定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故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A解析:根据题意,两烧杯中所析出晶体的质量均为25℃时10g水所溶解硝酸钾的最大质量,因此两个烧杯中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即m1=m2。
故选A。
3.B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因所给三份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质量相等,若各自恒温蒸发5 g水后均析出a g KNO3晶体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若在此饱和溶液基础上再蒸发5 g水析出硝酸钾固体为(b-a)g,进而推知再蒸发10 g水析出KNO3晶体为2(b-a)g,则该份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共蒸发15 g水析出硝酸钾晶体c=a g+2(b-a)g,整理得,c=2b-a。
故选B。
4.D 解析:了解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分类,可溶物的溶解度是1-10g。
故选D。
5.B解析:t℃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晶体,由此可知6g晶体溶解在1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也就是说10g水中最多溶解6g该物质,由于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所以将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应为6g。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