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医药干预(痰瘀互结型)

高血压中医药干预(痰瘀互结型)

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血压)患者中医药行为干预记录(痰瘀互结型)

患者姓名:

干预记录:本次随访血压mmHg,面色(如常.红赤.萎黄. 苍白),有(头痛.头晕.心悸.少寐.纳差),嘱继续规律服药,定期测量血压,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合理膳食,饮食清淡,可多食白萝卜、黄瓜、紫菜、玉米、花生、洋葱、木耳、海带、海蜇、莴笋等。调摄起居,适度运动,以散步为宜。晨起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可常饮降脂益寿茶(荷叶、山楂、丹参、菊花、绿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陈山乌龙茶(陈皮、山楂、乌龙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食绿豆海带粥(做法:绿豆、海带、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他2味同煮成粥,可当晚餐食用)。

辅以足浴:法夏三皮汤方:法半夏、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30克,水煎取汁,温时足浴。每日一次,每次10---30分钟,

医师签名:年月日

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45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516562483.html, 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45例 作者:蔡悦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7期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胸痹痰瘀互结证的患者 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患者 45例,对照组患者 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及调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 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疗程为 2周。分别于疗程结束后观察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 78 %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胸痹;痰瘀互结证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胸闷胸痛,呼吸欠 畅,喘息不得卧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冠心病心绞痛。近年来,我们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辩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所纳入病例均具有胸痹主症,符合中医胸痹痰瘀互结证诊断及冠心病心绞痛诊断。 1. 2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我院 2010年 3月~2012年12月中医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49~73岁,平均58岁,对照组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46~71岁,平均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心绞痛严重程度及血脂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 3 统计学方法运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四格表资料Fisher 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 2 治疗方法 2. 1 对照组采用西医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同时应用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以及调脂(辛伐他汀)等治疗, 2周为一个疗程。 2. 2 治疗组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药物组成:藿香10 g,佩兰10 g,降香15 g,五灵脂15 g,延胡索15 g,丹参30 g,枳壳 10 g,陈皮10 g,茯苓15 g,甘草15 g,三七3 g,太子参20 g。水煎取汁300 ml, 1剂/d,分2次口服。2周为一个疗程。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汇总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属身心疾病之一,中医对高血压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各个阶段均有其优势点和优势环节,特别是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对于正常高值血压,食疗、导引、养生功法等可使平均血压下降。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一、常用中成药及代茶饮推荐方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参照附表 1. 阴虚阳亢证 1.1 中成药: 脑立清胶囊,重镇潜阳,平肝熄风。每次3粒,每日2 次,疗程4 周。 牛黄降压丸,平肝潜阳,清热化痰。每次1-2 丸,每日2 次,疗程 4 周。 杞菊地黄丸,滋补肝肾,每次5粒,每日2 次,疗程4 周。 1.2 茶饮: 菊花茶:白菊花、绿茶,开水冲泡饮服。

苦丁桑叶茶:苦丁茶、菊花、桑叶、钩藤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菊楂决明饮:菊花,生山楂片,草决明子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1.3 推荐食物:芹菜、绿豆、绿豆芽、莴苣、西红柿、菊花、海蛰、山楂、荠菜、西瓜、茭白、茄子、柿子、胡萝卜、香蕉、黄瓜、苦瓜、紫菜、芦笋。 1.4 推荐食疗方:葛根粥:葛根、粳米、花生米,加适量水,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1 小时,分次食用。 菊花粥: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两次,晚餐食用。 2. 气血两虚证 2.1 中成药: 归脾丸,益气养血,安神。每次1 丸,每日2 次,疗程2 周。 2.2 茶饮:龙眼红枣茶:龙眼肉,红枣,白糖适量,开水冲泡饮服。党参红枣茶:党参,红枣,茶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亦可将党参、红枣、茶叶加水煎沸 3 分钟后饮用。 2.3 推荐食物: 大枣、银耳、芝麻、桑椹。 2.4 推荐食疗方:当归炖猪蹄:将猪蹄洗净切成大块,在开水中煮

自拟化痰活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前期60例临床观察

自拟化痰活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前期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方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前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纳入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前期患者120例,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服化痰活血方汤剂,对照组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连续治疗4w,观察化痰活血方的治疗作用。结果治疗组血压水平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0.01)。结论化痰活血方对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前期患者治疗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化痰活血方;痰瘀互结;高血压前期;临床观察 高血压前期是由JNC-7指南提出的,血压水平在收缩压(SBP)120~139/舒张压(DBP)80~89mmH范围内,是临床高血压病的早期阶段,亟待治疗。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拟化痰活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血压前期,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2013年2月~8月就诊于我科的痰瘀互结型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38.8±6.8)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龄(39.2±6.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诊断标准 1.2.1.1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依据JNC-7指南制定,即收缩压(SBP)120~139/舒张压(DBP)80~89mmH。 1.2.1.2痰瘀互结证诊断标准[1] 主症:头重或痛。次症:头重如裹或头痛如刺,胸脘痞闷,胸痛心悸,纳呆呕恶,身重困倦,手足麻木。舌脉:舌质暗红,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数。主症具备一项,次症具备两项,并结合舌脉。 1.2.1.3症状改善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制定[2]。 1.2.2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加服化痰活血方汤剂,组方如下: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5g、当归20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15g、甘草6g,水煎30min,早晚分服,1剂/d。连续观察4w,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及临床症状。 1.2.3统计方法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通瘀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0例临床观察

通瘀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2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12-20T12:33:53.50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10期作者:沈诚玮[导读] 探索通瘀化痰汤在治疗风痰瘀阻型急缺血性脑卒的临床表现。 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上海市 201799 【摘要】目的:探索通瘀化痰汤在治疗风痰瘀阻型急缺血性脑卒的临床表现。方法:选取上海市中医医院门急诊及住院部内2017年9月到2018年8月时间内120例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的患者,使用相同的人数按照随机抽取原则,并将其分为常态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为60人。其中给常态组(n=60)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措施,给观察组(n=60)使用通瘀化痰汤的治疗措施,最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进行分析。结果:结合两组患者在临床观察的表现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的肢体能力、视觉能力、语言能力、意识水平的指标优于常态组的患者,并且观察组的效果尤为显著,两组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瘀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效果情况,将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极大的提升,最终促使患者的精神功能得到优化,并提高了患者的自制能力。 【关键词】通瘀化痰汤;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治疗 引言: 缺血性脑卒包括于短暂性缺血、脑动脉硬化、脑血栓等多种病理的表现方式,这也是导致脑中风疾病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最近几年AIS(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占据极大的比例,这也是造成组织坏死及软化的主要原因[1]。由于局部动脉的供血速度减少或完全中断,因此缺血性脑卒的治疗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上述,本文针对社区内选取的120例患者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在过程中探讨通瘀化痰汤联合西医药物治疗AIS的效果,现在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依据《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并选取了年份为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上海市中医医院门急诊及住院部接诊、住院的120例患者进行探索。其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性别,男性患者81共人,女性患者共39人;年龄,最大为76岁,最小为43岁,平均年龄(54.63±1.9)岁;其身高、年龄、病程、性别都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 1.2.1纳入标准 ①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指数(NHISS指数)数据在6至22纳入研究范围。②年龄在41岁至77岁范围内纳入研究范围。③切合缺血脑卒诊断标准并附有MRI或CT的诊断报告纳入研究范围。④能够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的患者且症状发生于3天内纳入研究范围内。 1.2.2排除标准 ①排除心源性栓塞、脑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频繁发作的患者。②排除在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患者。③排除对两种以上食物或药物过敏的患者[2]。④排除具有精神疾病的患者。⑤排除昏迷的患者。 1.3方法 1.3.1常态组的治疗方法分析 常态组的治疗方法以传统西医的药物模式进行治疗,且规定阿司匹林药物100mg,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依达拉奉30mg。 1.3.2观察组的治疗方法分析 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以常态组的药物为基本进行相关的拓展,并加入通瘀化痰汤进行治疗,同时引导两组患者不能通用中风类药物。另外,需要两组患者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且能在症候初诊和试验1、2周分别记录1次试验数据,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①需要基于常态组的药物使用规格,即阿司匹林药物100mg(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口服),依达拉奉30mg(静脉点滴,0.9%NaCL0.1L 稀释注射,30分钟内注射完)②需要严格规范通瘀化痰汤的规格,并依据规格要求患者服用,具体包括水蛭12g地龙9g天麻9g、炒白术9g、甘草6g、法半夏9g、泽泻30g、川芎12g、茯苓9g、白芍30g[3](每日1剂,代煎,早晚饭后30min服用,温水持续服用2周)。 1.4观察指标 患者通过评测NIHSS的基础分数参数(分值越低则健康程度越好),并通过系统的临床观察评估与观察,对观察组的患者的临床数据和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患者的生活状态参数评测。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内容使用SPSS18.0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同时需要判断统计参数在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实现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使用NIHSS评分数据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探索,可以明确的体现观察组的患者的评分参数低于常态组的数据评分参数((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其疗效总体高于常态组,且评分标准统计参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3.讨论 3.1通瘀化痰汤的应用价值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 (试行) 第一部分服务要求 一、开展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具备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二、从事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高血压中医保健知识与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临床类别医师。 三、按照社区有关高血压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在高血压慢病管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保健治疗,每年中医健康管理不少于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不少于1次。 四、要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愿意接受服务。 五、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第二部分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程序 根据各试点地区实际情况,各地区可结合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时间要求,每年至少1次中医健康指导和1次有中医内容的,主要内容为: 一、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证候辨识; 二、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四季养生、穴位按摩、足浴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 三、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

予转诊建议; 四、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流程 第三部分 高血压日常中医保健方法 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有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一、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 (一)阴虚阳亢证 主症: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腰膝痠软。 次症:面红目赤,胁痛口苦,便秘溲黄,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失眠梦遗。 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 进行中医四诊合参辨识高血压证型并个体化指导,2周后随访 血压控制良好者 血压控制不稳定者 规范治疗配合中医健康指导或中医辨证分型 随访、评 估。根据辨证分型进行饮食、常用保健方 法指导及 宣教四季养生概要 根据辨证分型进行饮食、常用保健方法指导 四季养生概要、需要转诊情况

高血压中医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在中医学虽然没有高血压这个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大部分医家认为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袁敬柏[1]收集了71位医家高血压诊疗经验的文章90篇进行分析,其中大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的范畴,占88.7%,其次为“头痛”,占77.4%。 眩晕最初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且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气正纪大论》提出:“木郁发之……甚则耳鸣眩转。”说明眩晕与肝密切相关,肝郁木滞,气血不畅则眩晕,这也是对眩晕病位的最初阐述。《素问·玄机原病式》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认为风火相动致眩。《灵枢·13问篇》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卫气》言:“上虚则眩。”进一步阐述了眩晕的病机。 “头痛”最初出现在《内经》:《素问·风论》曰:“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头痛被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描述了其临床特点,认为外感与内伤是头痛的主要病因。李东垣《东垣十书》遵从《内经》,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而且进一步将头痛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2 病因病机 眩晕在《内经》中被称为“眩冒”,病位在巓顶,病机为因虚致眩,风火相

动致眩。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张仲景认为,眩晕是过食肥甘厚味,使痰浊内阻,水饮上犯所致,提出了痰饮致眩的观点。宋代严用和于《济生方》中论述此病病机为:“肝风上攻,必致眩晕,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及其七情所感,遂使脏气不平,郁而生痰,结而为饮,随气上逆,令人眩晕,眉棱骨痛……”提出六淫、七情致眩。《丹溪心法》中云:“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提出了“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景岳全书》中发扬了这一理论。杨仁斋云:“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提出了血瘀致眩观点。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医家认为,眩晕与体虚有关,《诸病源候论》曰:“逢身之虚则为风邪所伤,入脑则脑转而目系急,故成眩也。”《景岳全书》言:“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综上所述,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病的病因可归为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病位在头部,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表现为在虚实夹杂,或以虚为主,虚中挟实,或以实为主,实中带虚等。 张文涛[2]认为,高血压病因实证为:气滞、血瘀、痰浊、水湿、风、寒、火、便秘、食积,虚证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肺虚、肾虚、肝虚、心虚。实证是有形或无形之邪阻滞于精遂脉道,气血逆乱壅滞而使血压升高,虚证则是气血阴阳亏虚时,血脉拘急来维持正常运行,又能减少阴阳耗损,所以血压升高。朱其恩等[3]认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超重和肥胖、饮酒、精神紧张、缺乏体力活动等,还与寒冷的地理环境有关,且认

痰瘀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

痰瘀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 核心提示: 1 祖国医学对痰瘀的认识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为中老年人肝肾亏虚,筋骨得不到濡养;脾失健运,湿邪内停,外湿易侵,久生痰浊,痰湿聚结,流注关节;加之外伤、长期慢性劳损致筋脉受损,瘀血积聚,或更兼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关节经络而成痹。在该病的病变过程中,无论是正虚还是外邪,最终必导致痰浊、瘀血。而痰饮和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能共同致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瘀血内阻久必生痰湿,痰浊停滞更致血瘀。痰瘀同病,单祛其痰则瘀化,专攻其瘀则痰难消,唯痰瘀兼驱方可奏效,祛痰可助化瘀,化瘀有助于祛痰。痰瘀同病须痰瘀同治,化痰祛瘀,即活血行瘀、化痰通络。因此,本病以正气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其中心病机为痰湿内阻,所以“化痰湿消瘀血”为治痹之关键。但临证须辨痰瘀轻重,痰重瘀轻则祛痰兼行瘀;瘀重痰轻者,行瘀兼祛痰。 2 化瘀祛湿法对骨性关节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众所周知,血瘀与血液流变性有密切关系。以骨内静脉瘀滞为特征的骨内血流动力异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内高压的变化,从而影响骨性关节炎微循环的灌注而加重病情。通过对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电泳指数上升,聚集能力减弱,变形能力增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下降,血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采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能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红细胞凝集性,溶解血栓、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从而改善微循环,降低骨内压,恢复骨关节供血,有利于骨关节的修复[2]。痰证也出现血液流变性变化,呈现高“粘”、“聚”的理化特性。痰证、痰瘀相兼证共同表现为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还原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硬化指数等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反映血液黏滞性、浓稠性、凝固性及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痰证更突出地表现在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的异常升高,反映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3]。因此,从痰瘀治疗骨性关节炎,更有利于改变骨性关节炎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同时,也从侧面论证,以化瘀祛湿法治疗骨性关节炎,可改善静脉瘀滞状态,是治疗早中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3 痰瘀与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本病针对气血、痰湿瘀阻是重要的病理因素,采用化瘀祛湿法及类似治法治疗骨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雷波等[4]从瘀血痰湿论治,内服祛瘀化痰汤治疗4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结果总有效率为91.7%。严培军等[5]以活血化瘀、祛痰利水立法,药用:川芎15g,丹参10g,红花10g,鸡血藤15g,半夏10g,白芥子6g,茯苓10g,陈皮10g,白术 10g,牛膝12g。疼痛甚者加制川乌6g,制草乌6g;肿胀甚者加泽兰10g,泽泻10g;偏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偏血虚者加当归10g,白芍10g;寒盛者加威灵仙15g,桑寄生10g;湿盛者加薏苡仁10g,虎杖10g。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76例,临床治愈62例,好转106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率 95.45%。对痰、瘀、水互阻而致的膝关节骨关节炎,能起较好的治疗作用。金兑炫[6]用化痰祛瘀法,使用基本方药:制半夏10~20g,制南星20~30g,透

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

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 目的探讨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5例及对照组34例,实验组以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对照组以银杏叶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症状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9.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症状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熄风化痰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熄风化痰汤;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 缺血性中风即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ICVD),多属中风中经络之范畴。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是治疗的重要时期,此时期治疗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根据不同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腔隙性梗死,统称为缺血性中风[1]。病前多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等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急性期挽救后所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半月至1年,称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本研究选取2010年5月~201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69例,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诊断确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5例及对照组34例,所有患者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知情同意。实验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2~73岁、平均(56.39±11.21)岁;病程15~30d、平均(20.89±5.76)d:对照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43~74岁、平均(57.29±11.24)岁:病程14.5~28d、平均(19.98±4.3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风痰瘀阻型辨证标准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骞涩或小语,感觉减退或消失。次症: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具备主症兼2项次症参照舌脉即辨证为本证。 1.3 纳入标准

中医护理干预对92例高血压患者临床影响分析

中医护理干预对92例高血压患者临床影响分析 目的针对高血压患者展开临床治疗研究,了解中医护理干预对于高血压的控制调节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这1年时间内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9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变化状况以及治疗有效性。结果采用中医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效果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大多处于显效程度且處于无效程度人数较少,两组在治疗效果对比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护理能够从中医层面对患者施行内部调理,让患者血液流动速度趋于正常状态,缓解原有血压持续偏高状态,让患者在护理期间血压明显改善,因此这一护理方式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高血压;中医护理;临床效果 中医护理是目前临床护理中重要手段,通过各项中医层面理论为患者制定完善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从身体内部调节血压达到血压控制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选择92例高血压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这1年时间内收治。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6例。 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在37~74岁,平均年龄54.5岁;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23例;年龄在39~73岁,平均年龄55.8岁;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模式。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帮助患者正确用药并从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纠正其不良习惯,保障患者在医院护理期间不会由于护理人员或自身原因造成血压异常升高。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干预方式如下。 1.2.1生活起居方面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思想,也就是人体机能运转时间应该符合自然界本身规律。高血压患者首先需要在一个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湿度适宜以及安静的环境中调养身体,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善,主要在于睡眠方面。睡眠是调节人体机能的重要方式,中医学中将晚间时间分为了几个阶段,不同阶段机体运行功能不同,患者在各阶段均应保持深度睡眠状态才能够确保机体运转长期处于良好状态,从而改善血液微循环,达到控制血压效果[1]。 1.2.2饮食方面中医学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多个方面,针对性的从饮食方面展开调理。阳虚患者应多食用百合、鹅肉、甲鱼、银耳等,禁食辛辣食物;阴虚患者需多食用羊肉、黑芝麻、红枣、龙眼等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饮食;肾精亏损患者应注意饮食营养的补给;痰湿阻滞患者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公鸭肉、臭豆腐等食物[2]。

明清时期医家对痰瘀互结认识沿革及其进步

明清时期痰瘀互结理论与临证运用综述 关键词:痰瘀互结证、痰瘀互结证治疗、 目的意义:明清时期痰瘀互结理论受到很多医家的重视,在理论认识上比古人有很大的进步,本综述旨在对明清时期中医医家们对痰瘀互结理论的认识和临证治疗进行归纳,了解痰瘀互结证形成的病因病机,包括其他病性病位的致病作用特点,从而掌握痰瘀互结证的复杂征候表现,也把握医家们的治疗经验,将复杂的的证候分解为较为单一的、相对容易认识的证候要素进行研究,从而指导现代疾病中有关痰瘀互结证的研究,为临床中遇到痰瘀互结证提供更多借鉴和治疗的新思路。 1 痰瘀互结证的概念 痰指“痰浊”,是津液代谢异常、水湿停聚、津液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1]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阻滞经脉与脏腑之内,均可做瘀血。离经之血或排于体外可见,或存于体腔,或停滞肌肤,无论何种,总有血液停聚成瘀。[2] 痰和瘀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和致病因素,他们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在某种致病条件下有分有合,可以相互转化。 痰瘀互结证指的是在痰瘀互结病症的形成发展过程由痰证的临床表现又有瘀的临床表现所组成的一系列复杂的证候群。也有人明确的也指出:痰瘀互结证同义词为痰瘀内阻证、血瘀痰凝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刺痛,肢体麻木,痿废,胸闷痰多,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的证候。津液与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为血,渗于脉外为津,“津血同源”为痰瘀相关的生理基础,“痰瘀相关”源自“津血同源”,津液与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为血,渗于脉外为津,两者相互影响,而痰和瘀分别是机体水液、血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一种病理产物的生成必然为另一种病理产物的产生创造条件。各种原因导致得血液运行障碍,瘀滞不行,气不流通,升降失职,水津不布,痰液由生,最终相互搏结为患。因此,痰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痰瘀同源”。 2.痰瘀互结理论发展的过程 2.1 明清以前对痰瘀互结理论的认识

常见多发慢性病中医药保健方案

高血压中医干预方案 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得名称,但有关高血压病症状得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肝风”、“中风”等论述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得指导作用。 1、高血压得预防 (1)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优质高蛋白质与高纤维素为原则。减少膳食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鱿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提倡多食牛羊肉、禽肉、鱼肉、豆制品与奶制品这些优质蛋白质,因为膳食鱼类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较高得膳食鱼类及海产品,尤其对舒张压有明显得保护作用。多食富含钾得蔬菜与水果(香蕉、苹果、柑橘),增加钙得摄入量,提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与海产品,因为钙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低盐饮食,少吃咸菜及腌制品。少饮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得饮料,提倡饮用绿茶。少吃甜食与油炸食品,提倡多吃海藻类与食用菌类(香菇、蘑菇、喉头姑、银耳、黑木耳与茯苓),提倡多吃一些杂粮与薯类。粗细均衡搭配,做到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吃好早中餐,晚餐不宜太饱。 (2)控制体重:体重与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它与肥胖有着先天得“亲密”联系,超重与肥胖就是高血压得常见危险因素。 (3)戒烟限酒:烟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应不吸烟及尽早戒烟。同时有研究显示随着饮酒量得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平均比非饮酒组高0、55倍。 (4)适量运动:坚持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得、循序渐进得、按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得适量适度运动对健康有利,应避免高强度、大运动量得运动,只有低强度长时间得运动主要消耗脂肪,而高强度得运动主要利用糖原,增进食欲明显,不利于饮食控制。每周可运动3~5次,每次30~45分钟。每天可做10分钟得“深呼吸,下蹲起”得动作。深呼吸就是通过腹式呼吸,使膈肌下降,使腹部内脏器官受到温与得按摩,改善微循环;下蹲起动作通过体位改变可以增强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调节血

高血压_病程记录20170311220600

2017年02月28日14时18分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李淑静,性别女,年龄69岁,以"间断头晕30年,复发伴加重2天。"为主诉,以"眩晕病"为诊断,于2017年02月28日12时50分经门诊收入院。 一、病例特点: 1、病史:3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不伴意识模糊、视物旋转、头痛、四肢无力,就诊于"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脑梗塞",予以扩冠、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无遗留肢体活动障碍等后遗 症,2天前劳累后出现头晕,伴两颧潮红,自行服用"血塞通分散片"后症状未见缓解,今为进一步系统诊治,就诊于我院,门诊以"眩晕病"为诊断收入我科,入院症见:神志清,精神一般,头晕,间断心慌,心前区疼痛,纳一般,眠差,大便可,小便多,3次/晚。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最高血压达170/90mmHg,间断服用"硝苯地平片 10mg tid""美托洛尔片12.5mg bid",目前血压控制在120/90mmHg左右;"冠心病"病史5年,间断心慌,心前区疼痛,未服用药物;"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四肢关节屈曲变性,间断疼痛,未服用药物;40年前因"卵巢囊肿切除术后"有输血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40年;"胆结石"病史30年;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结核等其他慢性传染病病史;家族中母亲有"肝炎"病史,后因"肝癌"去世。 2、四诊情况:头晕,伴两颧潮红,间断心慌,心前区疼痛,神志清,精神一般,面色少泽,形体适中,查体合作,呼吸平稳,无鸡胸龟背,虚里搏动应手,腹部未触及徵瘕痞块,无呻吟、太息之声,未闻及异常气味,纳一般,眠差,大便可,小便多,3次/晚,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 3、体格检查:T:36.4℃,P:94次/分,R:19次/分,BP:120/9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4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94次/分,多导联T波倒置;随机葡萄糖6.7 mmol/L。 二、拟诊讨论: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著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劳累即发,动则加剧,面色不华,心悸失眠,唇甲色淡;气短,疲乏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4)、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容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 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 “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 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 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 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 1.2.1 疼痛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张氏医通》云:“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偏于痰阻致痛。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

高血压病中医外治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外治方案 一、肾气亏虚型 1、中药沐足 高血压沐足Ⅰ号方(邓老沐足方): 组成:牛膝30g、川芎30g、天麻15g、钩藤10g、夏枯草10g、吴茱萸10g、肉桂10g 方法:加水2000ml煎煮,浸泡1小时后,大火煮开,小火再煮30分钟,水温 40℃~45℃,赤足泡药中,浸过踝部,双足互搓,每次30分钟,每天1 次,10次为1疗程,间隔3天,做第二疗程。 2、耳穴压豆 耳穴:肾、枕、皮质下、肾上腺 方法:①将胶布剪成0.5cm×0。5cm得小方块,将磁珠粒或生王不留行子或 白芥子或六神丸贴在胶布中央备用。 ②然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廓,将贴有药子得胶布对准穴位贴压。 ③贴压后用手指按压穴位半分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5次,每次10 分钟,使患者感胀痛及耳郭发热。 ④每次贴一只耳朵,每隔2天换贴1次,双耳交替,症状较重者可双耳同时贴。 15次为一疗程。 3、穴位敷贴 穴位:涌泉、太溪、太冲穴 方药:吴茱萸散:吴茱萸1份,清醋1份 方法:清醋调成糊状,外敷穴位,15日为1疗程,可以连续2个疗程。 注意事项:①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蒸发。 ②敷药后要注意固定,以免药物移动或脱落。 ③能引起皮肤发泡得药物不宜贴敷面部。 ④对刺激性强、毒性大得药物,贴敷穴位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 过大,贴敷时间2-4小时为宜,以免发泡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 ⑤对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等患者,使用药量 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与有无不 良反应。 ⑥对于孕妇、幼儿,应避免贴敷刺激性强、毒性大得药物。 ⑦皮肤过敏得病人不宜使用本法、 二、痰瘀互结型 1、中药沐足 高血压沐足Ⅱ号方:

祛风化痰方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

2019年第40卷第5期!南中医中约杂志43 祛风化痰方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 雷学剑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1470) 摘要:目的探讨祛风化痰汤对风痰瘀阻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选取在本院就诊的风痰瘀阻型偏头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祛风化痰汤口服,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每次5mg,每晚1次。2组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给予布洛芬片口服,2组患者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记录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偏头痛积分及止痛药应用情况。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VAS积分、偏头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并且治疗组患者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使用止痛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氟桂利嗪胶囊,值得推广。 关键词:祛风化痰汤;氟桂利嗪胶囊;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44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5-0043-02 偏头痛是脑病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属于神经一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偏侧头痛,或者双侧头痛,可伴随有恶心、头晕、目眩、畏光等,经过适当休息可以缓解头痛症状。近年来,偏头痛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率约为10%⑵。偏头痛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西医学治 疗偏头痛,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是远期疗效不佳,并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⑶。本科室采用祛风化痰汤治疗风痰瘀阻型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选取 在本院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偏头痛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分布在20~60岁,平均为(4 2.5±10.6)岁;病程为1~15a,平均为(5.7±4.6)a,疼痛严重程度分级:I级9例、H级21例、川级1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分布在21~58岁,平均为(40.7±11.3)岁;病程为1~16o,平均为(6.1±4.4)o,疼痛严重程度分级:I级10例、H级22例、川级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包括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⑷中关于偏头痛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⑸剳证辨证及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拟定:辨证为风痰瘀阻证,主症:偏头痛或者两侧头痛呈阵发性发展,时间数小时至数日不等;次症:胸闷腹胀,恶心、呕吐,舌质暗红,或者舌上有 瘀斑,舌下静脉迂曲,苔白腻,脉沉或者弦涩。 1.3纳入标准①入选患者符合偏头痛的西医诊断标准及风痰瘀阻证的中医辨证标准;②年龄分布在20-60岁之间;③近三个月岀现频繁发展,发作频率&2次/周;④病程在1年以上;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丿、脑、肾、血液、肿瘤等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②患有脑外伤、脑内器质性病变及高血压患者;③哺乳期妇女及妊娠患者;④其他疾病导致的偏头痛。1.5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方祛风化痰汤,方药:白芷15g,防风10g,川莒10g,白芥子10g,清半夏10g,香附15g,茯苓15g,白芍10g,全蝎5g。由华润三九中药配方颗粒配制,每日1包,1日2次。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30003,规格:10mg粒),10mg,口服,每晚1次。2组均以4周为1疗程,患者岀现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时,给予布洛芬片(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00089,规格: 0.1/片),每次0.1g。 1.6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记录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积分、偏头痛积分及止痛药应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积分:选择数字评分标准,采用用带刻度的标尺,分成10级,尺子一端刻度为0,表示无疼痛,尺子另一端刻度为10,表示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程度,在尺子上标岀相应位置,1~3表示为轻度疼痛,4~6表示为中度疼痛,6~10表示为重度疼痛;偏头痛评分:①头痛发生次数:每月头痛发作2次及2次以下计“2分”,发作3次或4次计“4分”,发作5次及5次以上计“6分”;②疼痛持续时间:发作时间<12h计“2分”,12h$发作时间<24h计“4分”,发作时间&24h计“6分”。③疼痛程度:疼痛不影响工作,计“2分”,疼痛影响工作,计“4分”,疼痛时不能工作,需要静卧休息,计“6分”。 1.7疗效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5*中的关于偏头痛的相关指标,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拟定。痊愈:患者经过治 作者简介:雷学剑(1979-),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

杨关林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临床经验总结

杨关林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临床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15-12-10T10:05:44.02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8月作者:李峥1 杨关林2通讯作者 [导读]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胸痹心痛是指人体正气亏虚,而致痰浊、瘀血留聚而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而出现的以胸痛彻背。 李峥1 杨关林2通讯作者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胸痹首见于《金匮要略》,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甚或心痛持续不解,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基本病机为心阳痹阻。痰瘀互结证是其最主要证候之一,多由人体正气亏虚,而致痰浊、瘀血留聚而引起。杨关林教授,致力于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编号:2013CB531704),对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运用健脾益气,活血祛痰等治法之汤药,同时注重患者精神情志因素以及气候环境因素,防治并用,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 【关键词】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脾胃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364-02 Professor Yang Guanlin treatment of chest pain from the splee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Mutual clinical lessons Li Zheng1 Yang Kuan Lin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2;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2) 【Abstract】chest stuffiness first appeared in "Golden Chamber",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chest pain Toru back, back broke our hearts, even heartache continued puzzled, equivalent to modern medicin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basic pathogenesis Blockage of heart yang.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re from the body upright deficiency, caused phlegm, blood stasis caused to stay together. Professor Yang Guanlin committed phlegm chest pain syndromes characterized b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973 Program) (project number: 2013CB531704), for chest pain phlegm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rom the stomach to proceed with insights, use the decoction of the spleen qi, blood expectorant and other therapies, while focusing on patients with ment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of climate factors, prevention and use, known for its significant effect on Kyorin. 【Keywords】chest pai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pleen 胸痹心痛根据其临床特点隶属于西医冠心病的范畴。胸痹心痛是指人体正气亏虚,而致痰浊、瘀血留聚而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而出现的以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甚或心痛持续不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杨关林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致力于,致力于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编号:2013CB531704),对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有虚实两个方面。杨关林教授根据《金匮要略》谓胸痹“阳微阴弦”的脉理,以及《素问?痹论篇》:“心痹者,脉不通”的理论确定胸痹的基本病机是本虚(阳微)邪实(阴弦)。临床工作中发现本虚以脾气虚而致心脉失养为多,是发病基础。邪实是指痰浊、瘀血为主,是胸痹病理因素。其病位在心,以痰浊血瘀,心脉痹阻不通为基本病机。杨光林教授认为,新病者,多以邪实为主,久病者,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治宜标本兼顾,临床以益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止痛为基本治法,尤重健脾、活血、化痰,指出“脾气升则浊气降,血滞行则心脉通”为治疗原则,体现寓补于通,攻补兼施的治疗特点。 2 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研究 近年来,痰瘀互结证在冠心病发病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认可。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痰指痰浊,是人体津液不归正途的病理产物。冠心病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虚则气虚、阳虚、气阴两虚;实则气滞、血瘀、痰浊、寒凝,根据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杨关林教授提出了冠心病“痰瘀相关”理论,同时应用健脾、活血、化痰等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不俗的疗效。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 冠心病发病的始动因素是心气不足,由气虚生痰致瘀分析,始终贯穿于疾病发生、变化的全过程[1] 。徐莲香调查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结果显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是其主要证型之一。从基本证型来看,冠心病三大证中,气阴两虚为虚证的基本证型,气虚痰浊为虚实相兼证的基本证型,而实证中以痰瘀阻滞为基本证型[2]。罗卫平对260例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中发现,痰瘀互阻型占其所调查所有冠心病患者的21.7%[3],另有研究表示,稳定型心绞痛病机以标实为主,并且心血瘀阻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最低,痰浊壅塞、气滞心胸组患者次之,此结果从内皮功能角度证实了中医“ 痰瘀”理论中痰与瘀的关系,并为今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足见痰瘀互结证的重要性。 3 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 3.1 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基础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五脏之中,脾属土居中,“运化水谷,化津液以灌溉肝心肺肾四脏”(《类经?卷五》),“五脏之气,皆绕于脾”(《嵩崖养生全书?卷六》),“人身五脏六腑非脾胃不养”(《圣济总录?卷六》),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由上脾脏象理论研究是脏象理论研究的核心。李东垣在此基础上则又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为后世医家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开创了先河。 3.2 从脾胃论治的具体治法举例 3.2.1 益气健脾,活血通脉法 冠心病患者久用行气化瘀之品损伤心气,或饮食不节、思虑劳倦伤脾,导致脾气不足,宗气大虚,累及于心,而致心气虚馁,鼓动血脉不利,日久必致心脉瘀阻。此证常见胸部隐痛,时作时止,每遇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心悸,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舌暗淡,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结代。治以健脾益气,活血通脉。方选异功散合益气通脉煎剂加减。脾五行属土,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异功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