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

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

“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

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

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

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

1.2.1 疼痛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张氏医通》云:“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偏于痰阻致痛。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

1.2.2 麻木朱丹溪认为肢体麻木者,有“湿痰死血”。痰瘀互结阻滞气血运行,肌表失于濡养,则麻木不仁。痰瘀阻滞所致肌肤麻木,日久不愈,或固定一处,或全然不知痛痒,经年累月,无有轻时,或遇寒增剧。

1.2.3 肿块痰与瘀结,层层相因,凝聚成块,日以积大,形成各种肿块。在表可为外伤痈肿疮疡,在内多见症瘕积聚、瘿瘤瘰疬。正如《内经》谓:“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1.2.4 异常分泌物多为炎性分泌物,如咯吐痰血、带下赤白、白浊尿血、脓肿积液等。按中医传统说法:一般红色或紫黑色分泌物,多为血化,侧重从瘀论治;黄色或黄白色分泌物,多为津液所化,侧重从痰论治。

1.2.5 精神症状瘀痰上蒙清窍,可见反应迟钝、健忘、甚则突然昏倒,不醒人世;久郁化火,上扰神明则可出现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甚则发狂等证。《丹溪心法》谓狂病“多因惊扰,痰血塞于心窍所致”,《重订通俗伤寒论》谓:“热陷包络,夹痰瘀互结清窍,症必痉厥并发,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或独语如见鬼状”。

1.2.6 久咳喘促“肺为贮痰之器”,痰瘀互结于肺,气机壅滞,宣降失司,可见咳嗽喘促,咯吐痰血,甚则难于平卧。痰瘀伏肺,胶结不解,其所致咳喘必缠绵难愈。《丹溪心法》说:“肺胀而嗽,碍气而病,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血证论》亦论咳喘为“痰水之壅,瘀血使然”。

1.2.7 妇科症状痰瘀交阻脉络,气血不得流通,可致月经量少,后期,甚则闭经、不孕;亦可见带下量多或夹脓血。

痰瘀病证的临床表现广泛而复杂多变,古人所说“百病皆生于痰”、“怪证属痰”、“久病属瘀”为其最贴切的描述,故疑、难、久、痼之病皆有涉及,临床不可拘泥。

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意某些易伴痰瘀互结的病证

如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慢性肾炎、肾小球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甲状腺肿大、精神分裂症等。

重视久病、怪病的痰瘀互结病理因素

久病常使气血虚损,津血运行不畅则生痰瘀。叶天士创“久病入络”学说,指出:“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提示“久

病入络”的本质为痰瘀交混互结于脉络之中;且正因为痰瘀互结,胶固难化,进一步使得病程迁延难愈。故对于久病难愈之症,应考虑痰瘀互结的病理因素。而对于疑难杂证,传统医学素有“怪证属痰”“久病属瘀”之说,亦可考虑从痰瘀互结入手。此外,当痰病治痰或瘀病治瘀而久不获效时,也应想到痰瘀同治。

应结合患者素体情况

中医有“肥人多痰”“体胖多湿”之说,此类患者出现瘀血征候时,应考虑痰瘀同病的可能性。

2、痰瘀互结证的治疗方法

首应明确痰瘀互结证需痰瘀同治:

临床上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痰浊证或瘀血证更难处理,痰浊之邪性黏腻而胶固,瘀血之性亦胶着凝滞,两者互相胶结更为顽固。单祛痰,瘀血难化;单化瘀,痰浊不除,病根难已。故需痰瘀并治,复合应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法。

痰瘀同治应以治气为先

人身之气血贵于流畅,而津血的运行与“气”息息相关。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结则痰生。正如关幼波所说:“气属阳,痰与血同属阴,易于胶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气虚则血涩而成痰。”气的失常既为痰、瘀的病理基础,又是痰瘀同病的继发病变。因痰瘀同为阴邪,易伤脾之阳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痰湿内阻,困于脾土,脾气亏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运行迟缓而成痰瘀;气血相依,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气亦难复,可致气虚,进而痰瘀复生;痰瘀滞留体内,气机遏滞,则胶着更盛,久留不去。形成“脏腑气机失调,痰瘀内生,进一步阻滞气机,形成痰瘀胶结,凝而不去”的恶性循环,产生各种顽疾怪病。因此在痰瘀并治的同时,需调理气机,酌情行气、补气。庞安常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唐容川亦说:“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用,斯得之矣。”行气:一可促进气、津液运行,减少痰瘀产生,阻断上述恶性循环;二可促使已胶结之痰瘀化解。补气:补益脾气可助运化水湿,杜绝生痰之源;补益肺气可通调水道,清化储痰之器,且可助心行血,调畅血行。故在化痰祛痰瘀时,需兼顾顺理气机,调畅气血运行。

痰瘀同治当重温阳

痰瘀互结证者多见阳气不足,无力温化水湿则停为痰饮;寒凝血滞则为瘀。

同样,痰瘀形成后亦会耗夺已损之阳气。因“饮为阴邪,非温不化”“血属阴类,非阳不运”。故在化痰祛瘀同时,可根据病情加用温阳药,此为针对阳虚痰瘀互结证的一种治本方法。

痰瘀互结,久病入络者应加用搜剔入络之品

久病络瘀者,单用化痰祛瘀之品,恐药力不足,难奏其效。酌情加入虫蚁灵动之品,可搜剔络中之痰瘀,使浊去凝开,经行络畅,邪祛正复。常用水蛭、虻虫、土鳖虫、蜣螂、地龙、蜂房、僵蚕之品,以其动跃攻冲之性,能荡涤痼结之凝痰败血。

痰瘀同治需注意以下几点:

2.5.1 应根据病情侧重,病之成因,分清主次缓急,明确以治痰或治瘀为主,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一般痰浊停滞而致血瘀,形成痰瘀同病者,当化痰为主,活血为辅;因瘀血日久滋生痰浊,而成痰瘀同病者,当活血化瘀为主,化痰为辅。

2.5.2 祛痰化瘀均属消法,易伤正气,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且痰瘀之所以能互结为患,多有本虚之面,故需根据病情配伍扶正之品。

2.5.3 痰瘀互结证较之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为顽固难化。故治当缓图,难求速效,临证之时应善于守方。正如朱丹溪云:“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2.5.4 应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一切辛辣厚味及助湿生痰、碍气留瘀之品均当禁忌。

医案:彭某某男 46岁

患者形体偏胖,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病史。目前血糖控制尚可,2002年9月22日初诊查血脂:TC:L,TG:L,HDL-C:L。患者自两年前始发心前区闷痛不适,诊为冠心病。近半年来发作较频,每月发作3~4次。发时胸闷痛,有紧缩感,时引肩背。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时觉心慌,头昏,口稍干,纳谷二便尚调。曾服血府逐瘀口服液,丹参片等活血化瘀药,效不显,仍反复发作。舌苔淡黄薄腻质暗有紫气,脉滑。

治以化痰软坚活血化瘀为大法,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冠心2号方加减。

全瓜蒌15g 法半夏10g 薤白10g 广郁金15g 石菖蒲6g

紫丹参15g 赤芍10g 红花9g 川芎10g 降香10g

黄芪15g 天冬15g 当归15g

药服7剂即见症状缓解,服药28剂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慌亦减。治守原法,服药四月余。近两月仅发胸痛一次,休息后即自行缓解。血脂复查亦降为:TC:/L,TG:/L,HDL-C:/L。

[按]:此案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证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目前多将其病机归为“胸阳不振、浊阴内停”,辨证属本虚标实,心之阳气不足为本,痰浊瘀阻为标。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本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的同时,发病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与我国饮食结构欧美化,生活节奏加快关系甚密。过食肥甘厚味易伤脾胃,脾运失健则痰浊内生;生活压力增大,思虑劳倦过度亦伤脾运;此外,情志不遂、肝气不畅也可化为郁火,灼津为痰,蒙塞心窍发为“心痛”。而痰阻血脉又致血行不畅,滞为瘀血,形成本病的另一大病理因素。如患者脏腑机能尚健,多无明显“本虚”表现,而“邪实”表现相对突出。病久者出现“虚实夹杂”之征,亦多属因“实”致“虚”。故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邪实”一面,特别是“痰浊”发挥的始动作用,注重“痰瘀互结”的病理因素,不可过重补虚。另一方面,高脂血症作为冠心病首要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重视,控制血脂已成为冠心病防治中的关键一环。祖国医学中“高脂血症”的病理特点为痰瘀胶着血脉,化痰祛瘀法已被公认为降脂诸法中作用显著的一种。从“治病求本”的原则出发,冠心病的防治需要“痰瘀同治”。

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45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2724380.html, 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45例 作者:蔡悦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7期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胸痹痰瘀互结证的患者 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患者 45例,对照组患者 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及调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 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疗程为 2周。分别于疗程结束后观察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 78 %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胸痹;痰瘀互结证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胸闷胸痛,呼吸欠 畅,喘息不得卧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冠心病心绞痛。近年来,我们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辩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所纳入病例均具有胸痹主症,符合中医胸痹痰瘀互结证诊断及冠心病心绞痛诊断。 1. 2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我院 2010年 3月~2012年12月中医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49~73岁,平均58岁,对照组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46~71岁,平均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心绞痛严重程度及血脂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 3 统计学方法运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四格表资料Fisher 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 2 治疗方法 2. 1 对照组采用西医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同时应用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以及调脂(辛伐他汀)等治疗, 2周为一个疗程。 2. 2 治疗组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药物组成:藿香10 g,佩兰10 g,降香15 g,五灵脂15 g,延胡索15 g,丹参30 g,枳壳 10 g,陈皮10 g,茯苓15 g,甘草15 g,三七3 g,太子参20 g。水煎取汁300 ml, 1剂/d,分2次口服。2周为一个疗程。

痰瘀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

痰瘀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 核心提示: 1 祖国医学对痰瘀的认识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为中老年人肝肾亏虚,筋骨得不到濡养;脾失健运,湿邪内停,外湿易侵,久生痰浊,痰湿聚结,流注关节;加之外伤、长期慢性劳损致筋脉受损,瘀血积聚,或更兼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关节经络而成痹。在该病的病变过程中,无论是正虚还是外邪,最终必导致痰浊、瘀血。而痰饮和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能共同致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瘀血内阻久必生痰湿,痰浊停滞更致血瘀。痰瘀同病,单祛其痰则瘀化,专攻其瘀则痰难消,唯痰瘀兼驱方可奏效,祛痰可助化瘀,化瘀有助于祛痰。痰瘀同病须痰瘀同治,化痰祛瘀,即活血行瘀、化痰通络。因此,本病以正气不足为本,痰瘀互结为标,其中心病机为痰湿内阻,所以“化痰湿消瘀血”为治痹之关键。但临证须辨痰瘀轻重,痰重瘀轻则祛痰兼行瘀;瘀重痰轻者,行瘀兼祛痰。 2 化瘀祛湿法对骨性关节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众所周知,血瘀与血液流变性有密切关系。以骨内静脉瘀滞为特征的骨内血流动力异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内高压的变化,从而影响骨性关节炎微循环的灌注而加重病情。通过对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含量下降,电泳指数上升,聚集能力减弱,变形能力增强,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下降,血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采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早期骨性关节炎,能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小板、红细胞凝集性,溶解血栓、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从而改善微循环,降低骨内压,恢复骨关节供血,有利于骨关节的修复[2]。痰证也出现血液流变性变化,呈现高“粘”、“聚”的理化特性。痰证、痰瘀相兼证共同表现为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还原全血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硬化指数等血液流变指标的异常,反映血液黏滞性、浓稠性、凝固性及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痰证更突出地表现在纤维蛋白原、血浆比黏度的异常升高,反映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3]。因此,从痰瘀治疗骨性关节炎,更有利于改变骨性关节炎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同时,也从侧面论证,以化瘀祛湿法治疗骨性关节炎,可改善静脉瘀滞状态,是治疗早中期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3 痰瘀与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本病针对气血、痰湿瘀阻是重要的病理因素,采用化瘀祛湿法及类似治法治疗骨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雷波等[4]从瘀血痰湿论治,内服祛瘀化痰汤治疗4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结果总有效率为91.7%。严培军等[5]以活血化瘀、祛痰利水立法,药用:川芎15g,丹参10g,红花10g,鸡血藤15g,半夏10g,白芥子6g,茯苓10g,陈皮10g,白术 10g,牛膝12g。疼痛甚者加制川乌6g,制草乌6g;肿胀甚者加泽兰10g,泽泻10g;偏气虚者加黄芪30g,党参15g;偏血虚者加当归10g,白芍10g;寒盛者加威灵仙15g,桑寄生10g;湿盛者加薏苡仁10g,虎杖10g。治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76例,临床治愈62例,好转106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率 95.45%。对痰、瘀、水互阻而致的膝关节骨关节炎,能起较好的治疗作用。金兑炫[6]用化痰祛瘀法,使用基本方药:制半夏10~20g,制南星20~30g,透

明清时期医家对痰瘀互结认识沿革及其进步

明清时期痰瘀互结理论与临证运用综述 关键词:痰瘀互结证、痰瘀互结证治疗、 目的意义:明清时期痰瘀互结理论受到很多医家的重视,在理论认识上比古人有很大的进步,本综述旨在对明清时期中医医家们对痰瘀互结理论的认识和临证治疗进行归纳,了解痰瘀互结证形成的病因病机,包括其他病性病位的致病作用特点,从而掌握痰瘀互结证的复杂征候表现,也把握医家们的治疗经验,将复杂的的证候分解为较为单一的、相对容易认识的证候要素进行研究,从而指导现代疾病中有关痰瘀互结证的研究,为临床中遇到痰瘀互结证提供更多借鉴和治疗的新思路。 1 痰瘀互结证的概念 痰指“痰浊”,是津液代谢异常、水湿停聚、津液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1]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阻滞经脉与脏腑之内,均可做瘀血。离经之血或排于体外可见,或存于体腔,或停滞肌肤,无论何种,总有血液停聚成瘀。[2] 痰和瘀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和致病因素,他们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在某种致病条件下有分有合,可以相互转化。 痰瘀互结证指的是在痰瘀互结病症的形成发展过程由痰证的临床表现又有瘀的临床表现所组成的一系列复杂的证候群。也有人明确的也指出:痰瘀互结证同义词为痰瘀内阻证、血瘀痰凝证,临床表现为局部肿块刺痛,肢体麻木,痿废,胸闷痰多,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的证候。津液与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为血,渗于脉外为津,“津血同源”为痰瘀相关的生理基础,“痰瘀相关”源自“津血同源”,津液与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为血,渗于脉外为津,两者相互影响,而痰和瘀分别是机体水液、血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一种病理产物的生成必然为另一种病理产物的产生创造条件。各种原因导致得血液运行障碍,瘀滞不行,气不流通,升降失职,水津不布,痰液由生,最终相互搏结为患。因此,痰瘀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痰瘀同源”。 2.痰瘀互结理论发展的过程 2.1 明清以前对痰瘀互结理论的认识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 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 “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 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 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 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 1.2.1 疼痛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张氏医通》云:“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偏于痰阻致痛。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

杨关林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临床经验总结

杨关林教授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临床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15-12-10T10:05:44.023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8月作者:李峥1 杨关林2通讯作者 [导读]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中医药大学胸痹心痛是指人体正气亏虚,而致痰浊、瘀血留聚而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而出现的以胸痛彻背。 李峥1 杨关林2通讯作者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 110032; 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 110032 【摘要】胸痹首见于《金匮要略》,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甚或心痛持续不解,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基本病机为心阳痹阻。痰瘀互结证是其最主要证候之一,多由人体正气亏虚,而致痰浊、瘀血留聚而引起。杨关林教授,致力于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编号:2013CB531704),对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运用健脾益气,活血祛痰等治法之汤药,同时注重患者精神情志因素以及气候环境因素,防治并用,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 【关键词】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脾胃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364-02 Professor Yang Guanlin treatment of chest pain from the splee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Mutual clinical lessons Li Zheng1 Yang Kuan Lin2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2; Liaoning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2) 【Abstract】chest stuffiness first appeared in "Golden Chamber",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chest pain Toru back, back broke our hearts, even heartache continued puzzled, equivalent to modern medicin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basic pathogenesis Blockage of heart yang.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re from the body upright deficiency, caused phlegm, blood stasis caused to stay together. Professor Yang Guanlin committed phlegm chest pain syndromes characterized b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973 Program) (project number: 2013CB531704), for chest pain phlegm syndrom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rom the stomach to proceed with insights, use the decoction of the spleen qi, blood expectorant and other therapies, while focusing on patients with ment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of climate factors, prevention and use, known for its significant effect on Kyorin. 【Keywords】chest pain,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spleen 胸痹心痛根据其临床特点隶属于西医冠心病的范畴。胸痹心痛是指人体正气亏虚,而致痰浊、瘀血留聚而引起心脉气血阻闭不通而出现的以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甚或心痛持续不解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杨关林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致力于,致力于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证候特征的研究与治疗,依托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编号:2013CB531704),对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论治从脾胃着手,有独到见解,其疗效显著闻名于杏林。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对胸痹心痛的认识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有虚实两个方面。杨关林教授根据《金匮要略》谓胸痹“阳微阴弦”的脉理,以及《素问?痹论篇》:“心痹者,脉不通”的理论确定胸痹的基本病机是本虚(阳微)邪实(阴弦)。临床工作中发现本虚以脾气虚而致心脉失养为多,是发病基础。邪实是指痰浊、瘀血为主,是胸痹病理因素。其病位在心,以痰浊血瘀,心脉痹阻不通为基本病机。杨光林教授认为,新病者,多以邪实为主,久病者,多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治宜标本兼顾,临床以益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止痛为基本治法,尤重健脾、活血、化痰,指出“脾气升则浊气降,血滞行则心脉通”为治疗原则,体现寓补于通,攻补兼施的治疗特点。 2 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的研究 近年来,痰瘀互结证在冠心病发病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认可。瘀指瘀血,是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征;痰指痰浊,是人体津液不归正途的病理产物。冠心病病机特点属本虚标实,虚则气虚、阳虚、气阴两虚;实则气滞、血瘀、痰浊、寒凝,根据冠心病的病机特点,杨关林教授提出了冠心病“痰瘀相关”理论,同时应用健脾、活血、化痰等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不俗的疗效。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 冠心病发病的始动因素是心气不足,由气虚生痰致瘀分析,始终贯穿于疾病发生、变化的全过程[1] 。徐莲香调查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结果显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是其主要证型之一。从基本证型来看,冠心病三大证中,气阴两虚为虚证的基本证型,气虚痰浊为虚实相兼证的基本证型,而实证中以痰瘀阻滞为基本证型[2]。罗卫平对260例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中发现,痰瘀互阻型占其所调查所有冠心病患者的21.7%[3],另有研究表示,稳定型心绞痛病机以标实为主,并且心血瘀阻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最低,痰浊壅塞、气滞心胸组患者次之,此结果从内皮功能角度证实了中医“ 痰瘀”理论中痰与瘀的关系,并为今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辨证分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足见痰瘀互结证的重要性。 3 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痰瘀互结证 3.1 从脾胃论治的理论基础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在五脏之中,脾属土居中,“运化水谷,化津液以灌溉肝心肺肾四脏”(《类经?卷五》),“五脏之气,皆绕于脾”(《嵩崖养生全书?卷六》),“人身五脏六腑非脾胃不养”(《圣济总录?卷六》),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由上脾脏象理论研究是脏象理论研究的核心。李东垣在此基础上则又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为后世医家从脾胃论治胸痹心痛开创了先河。 3.2 从脾胃论治的具体治法举例 3.2.1 益气健脾,活血通脉法 冠心病患者久用行气化瘀之品损伤心气,或饮食不节、思虑劳倦伤脾,导致脾气不足,宗气大虚,累及于心,而致心气虚馁,鼓动血脉不利,日久必致心脉瘀阻。此证常见胸部隐痛,时作时止,每遇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心悸,倦怠乏力,食少纳呆,舌暗淡,舌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结代。治以健脾益气,活血通脉。方选异功散合益气通脉煎剂加减。脾五行属土,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异功散

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45例

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45例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胸痹痰瘀互结证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及调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疗程为2周。分别于疗程结束后观察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8 %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联合用药未见明显的药物副作用,治疗安全,疗效可靠。 【关键词】胸痹;痰瘀互结证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胸闷胸痛,呼吸欠畅,喘息不得卧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冠心病心绞痛。近年来,我们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辩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所纳入病例均具有胸痹主症,符合中医胸痹痰瘀互结证诊断及冠心病心绞痛诊断。 1. 2 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2月中医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年龄49~73岁,平均58岁,对照组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46~71岁,平均5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心绞痛严重程度及血脂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3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四格表资料Fisher 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 2 治疗方法 2. 1 对照组采用西医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同时应用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以及调脂(辛伐他汀)等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 2. 2 治疗组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药物组成:藿香10 g,佩兰10 g,降香15 g,五灵脂15 g,延胡索15 g,丹参30 g,枳

2型糖尿病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复制及评价标准研究进展-宁顺宇

87 第18卷 第9期 2016 年 9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8 No. 9 Sep .,2016 参考文献[ 1 ] 陈万青,张思维,曾红梅,等. 中国2010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 亡[ J ] .中国肿瘤,2014,23 ( 1 ):1-10.[ 2 ] 孙燕,马胜林. 晚期胃癌药物治疗策略和展望[ J ] .中华肿瘤 防治杂志,2010,17 ( 5 ):395-398.[ 3 ] 袁笑,郭涛,陆震,等. 324例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 料分析[ J ] .安徽医药,2014,18 ( 9 ):1679-1681.[ 4 ] 李泉旺,孙韬,胡凯文. 华蟾素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 J ] .中 华中医药杂志,2010,25 ( 12 ):2075-2078.[ 5 ] 石璐,叶云山,罗时刚,等. 华蟾素注射液结合中医辨证对晚 期胃癌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 ( 6 ):20-21.[ 6 ] 李月华,陈慧,易成,等. 希罗达一线治疗老年进展期胃癌临 床应用价值[ J ] .西部医学,2014,26 ( 12 ):1659-1661.[ 7 ] 马利顺,王理伟,周琴,等. 扬中市胃癌流行及治疗情况调查 分析[ J ] .中国肿瘤,2001,10 ( 12 ):718-720.[ 8 ] 张芝兰,耿昌友,李茂生,等. 158例老年胃癌临床与病理分析 [ J ] .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10 ( 3 ):549-551.[ 9 ] Yung Jue B,Young Woo K,Han-Kwang Y,et al. Adjuvant capecitabine and oxaliplatin for gastric cancer after D2 gastrectomy(CLASSIC):a phase 3 open-label,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J ] .Lancet,2012,379 ( 9813 ):315-321. [ 10 ] Hong Y S,Song S Y,Lee S I,et al. A phase II trial of capecitabine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advanced and/or 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 J ] .Annals of Oncology,2004,15 ( 9 ):1344-1347. [ 11 ] 马慧利,任中海,李明林,等. 卡培他滨对比5-氟尿嘧啶治 疗进展期胃癌的Meta 分析[ J ]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 ( 1 ):135-138. [ 12 ] 刘鲁明. 华蟾素杭肿瘤作用的临东研究[ J ]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 ( 4 ):126-130. [ 13 ] 程文宁,肖家全. 华蟾素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J ] . 医学综述,2009,15 ( 8 ):1193-1194. [ 14 ] 乔翠霞,张新峰,蔡小平,等. 华蟾素抑制人胃癌BGC-823 细胞体外侵袭、迁移的机理[ J ] .中成药,2015,37 ( 8 ):1655-1659 [ 15 ] 任立新,王亚红,哈敏文. 华蟾素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 研究[ J ]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 ( 12 ):1474-1475. [ 16 ] 帅云方,游丽华. 华蟾素治疗胃癌疗效的系统评价[ J ] .华西 医学,2012,27 ( 9 ):1329-1333. [ 17 ] 崔平. 华蟾素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J ] .辽宁医学 院学报,2009,30 ( 4 ):333-334. [ 18 ] 覃振赫. 华蟾素胶囊治疗晚期胃癌48例的临床观察[ J ] .内 科,2013,8 ( 1 ):38-39. 根据2013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而我国可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1]。现代中医学者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历代医家认为 “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是该病的基本病机,然而阴 亏燥热,炼液成痰,瘀滞血脉,将导致痰瘀互结。近年来有大量研究提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与“痰瘀 互结”有着紧密关联[2] ,运用“活血化瘀、化痰降浊” 2型糖尿病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复制及评价标准研究进展 宁顺宇,杨宇峰,石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摘 要: 对2型糖尿病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行归纳,分析出4种常用的复制方法,总结出合理且易于控制的模型制备方法。通过大鼠的生物表征和理化指标两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希望今后能统一此类模型的复制方法和评价标准,以更好地为研究此类疾病提供优质的动物实验模型。 关键词:2型糖尿病;痰瘀互结证;病证结合;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9- 0087- 03 收稿日期:2016-01-18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4BAI10B00)作者简介:宁顺宇(1990-),男,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内分泌方向。通讯作者:石岩(1963-),男,辽宁沈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的临床与科研。 Researching Progress on Animal Replication of Type Two Diabetes Mellitus of Phlegm-stasis Cementation Syndrome Type and Its Evaluation Creterion NING Shunyu,YANG Yufeng,SHI Y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Abstract:Through inducing the prepar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criterion for preparation of mellitus of phlegm-stasis cementation syndrome type in type-2 diabetes,four commonly used replication method are analyzed and a reasonable and easily-controlled method is summarized. By evaluating models from two aspects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of rats,such models' replication methods and judgment criterions are hoped to be harmonized,for the purpose of supplementing the study of such disease with high quality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Keywords:type 2 diabetes mellitus;phlegm-stasis cementation syndrome type;disease-syndrome combination;evaluation standard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6.09.025

丹蒌片详解 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心痛

丹蒌片详解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心痛 丹蒌片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复方制剂,由川芎、丹参、赤芍、泽泻、郁金等10味中药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心痛,症见胸闷胸痛、憋气、舌质紫暗、苔白腻,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具有宽胸通阳,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功效。丹蒌片复方药味众多,成分复杂,董娟等已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技术分析丹蒌片中的非挥发性成分,但对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尚未有研究报道。丹蒌片中的郁金、川芎、泽泻等中药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酚酸、酮类、萜类和酯类等,其中的某些挥发性成分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因此对丹蒌片中挥发性成分值得研究。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与鉴定常用的是NIST 谱库检索的方法、保留指数法、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保留指数(KI)是被国际公认的气相色谱定性指标的一种参数,可以有效地区分结构上细微差别的同分异构体,将质谱检索和保留指数相结合分析可显著提高鉴定的准确性。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EM)是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一种较常用的萃取模式,克服了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萃取法等传统方法中操作复杂,费用高等缺点。对于中药、生物样本,该方法能够很好的避免萃

取固定相受到样品中的大分子物质和难挥发性物质的污染 与干扰,并且在处理一些不稳定的化学成分时,还可以防止它们出现加热分解与转化的现象。该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环境以及生物样品的分析。本文采用HS-SPEM 提取丹蒌片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GC-MS结合KI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以期为丹蒌片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试剂与仪器Agilent 7890A-5975C GC-MS气质联用质谱仪(美国Agilent科技公司),色谱数据处理系统(MSD ChemStation E.02.01,美国Agilent科技公司),NIST08.L谱库;HJ-3磁力搅拌加热器(金坛市医疗仪器厂),100 μm聚二甲基硅氧烷涂层固相萃取头(PDMS,Supelco,Bellefonte,Pa),HP-5MS毛细管柱(美国Agilent 科技公司),超纯水机(天津市奥佳科技有限公司)。正构烷烃对照品溶液C8-C20(美国FLUKA 公司),氯化钠为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丹蒌片(吉林康乃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0602)。1.2 方法1.2.1 HS-SPEM法提取挥发油取5片丹蒌片粉碎,将粉碎过的样品0.6584 g、饱和氯化钠3.6 g 及12 mL水放入顶空瓶中,在65 ℃磁力搅拌下萃取40 min,取出,立即插入气相色谱仪进样口,解吸5 min。进样口温度250 ℃,进样模式为不分流进样。1.2.2 色谱条件色谱柱:HP-5MS (60 m×320 μm×0.25 μm);载气He,流量1 mL/min;汽化温度:

活血益肝方综合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活血益肝方综合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7T14:30:09.2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3期作者:黄燕1 吴清2 卓蕴慧3(通讯作者) [导读]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上海 201203)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上海 200949)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科上海 200000) 【摘要】目的:了解活血益肝方对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为中医中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两组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观察组在一般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活血益肝方,对照组在一般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易善复治疗,其疗程同为24周。对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脂、B超(FibroScan)等进行检查结果进行考察,并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益肝方能改善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疗效显著。 【关键词】活血益肝方;痰瘀互结;非酒精性脂肪肝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3-0201-02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且排除了酒精与其他明确肝损伤因素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它除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之外,还有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病、冠心病的害处,也可促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不良后果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影响。我国有众多的慢性NAFLD患者,长期以来,中医中药在防治多种肝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活血益肝方在其治疗NAFLD的临床工作中已初具成效,本研究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此经验方对NAFLD的治疗效果,为中医中药治疗NAFLD提供参考,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源于我院肝病科门诊的NAFLD患者90例。纳入标准:(1)须满足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非酒精性脂肪肝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2)须为成人患者,不分性别,其年龄处于18~65岁间;(3)中医辨证分型:痰瘀互结型[1];(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病毒性肝炎;(2)急性或重型肝炎患者,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3)孕妇、哺乳期妇女;(4)恶性肿瘤、严重肾功能不全、感染急性期、严重外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5)过敏体质患者。90例NAFLD病人按随机法均分为两个小组。观察组45例患者中有男性24人、女性21人;平均年龄为(47.84±8.62)岁;病程平均(5.13±2.06)年。对照组45例患者中有男性22人、女性23人;平均年龄为(48.37±7.58)岁;病程平均(4.69±1.88)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一般支持对症治疗①患者出现连续2周ALT>2×ULN时,可加用甘草甜素片保肝降酶。②患者出现连续2周TBIL>2×ULN时,可加用熊胆胶囊利胆退黄。③运动干预:指导患者坚持运动,强度在轻度至中度,每日持续运动30分钟至2小时。锻炼方式选择散步、慢跑、爬山、快走等。肥胖者须控制体重。④饮食疗法:饮食习惯固定,饮食规律化,采取低脂、低盐、低糖、高纤维饮食,饥饱适度。 1.2.2观察组患者在一般支持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活血益肝方(组成:西红花0.5g、荷叶12g、片姜黄9g),每日1剂水煎,分成2次服用,疗程为24周。 1.2.3对照组患者除给予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外加口服易善复,每次服用456mg,一日3次,疗程为24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对患者疗前、疗后症状和体征以及肝功、血脂、B超等检查结果进行考察,以此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疗效标准[2]:显效为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TG、r-GT、ALT、AST、TC、TG等指标显示正常,B超结果基本正常,无明显脂肪肝表现;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上述各项实验室指标出现明显下降,B超所见有一定的好转;无效为治疗后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或是体征改变,TG、r-GT、ALT、AST等指标并未降低,B超所见未出现一定的好转。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3.讨论 国内对NAFLD的临床与实验等研究方面均缺乏系统研究,中医药临床报道甚少。古代医家对脂肪肝主要的症状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并归纳其为“肝着”“胁痛”“积聚”“痞满”等范畴,认为其成因多为过度地食用肥甘厚味、无节制地嗜酒、体型过于肥胖、情志失调或身体感受外邪、久病体虚以及食积、气滞、疫气等所致。认为本病当责之于痰、湿、瘀。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后的结果是湿、痰、瘀、阻互结,痹阻肝络,引起脂肪肝。据其表现,大抵可划分成痰瘀互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证型。有学者认为其病位虽主要在肝,但亦涉及脾胃。治疗以清肝解郁、活血凉血、疏肝理气、化瘀散结为主[1]。 活血益肝方中,以西红花作为君药,因具有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的功效[3];荷叶为臣药,清暑化湿,降脂凉血;片姜黄为佐药,消瘀破血,行气化滞;将三种中药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清肝解郁、祛湿降浊之功效。 综上,活血益肝方能改善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