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合集下载

肺癌中医的痰瘀互结证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肺癌中医的痰瘀互结证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肺癌中医的痰瘀互结证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肺癌在中医的分型前面介绍了一共有七种,而这篇介绍的是痰瘀互结证,它属于胸闷胸痛,肋痛,饮停胸肋,舌暗红或者紫暗,唇和甲紫,口干但不想饮,咳痰,头昏,脉是弦涩。

调理方案可以用葶苈子入肺泻气,开结利水,使肺气通利,痰水俱下,则喘可平,肿可以退;但性猛,所以加大枣温安而缓和药力,使驱邪而不伤正,合用共奏祛湿化痰,益气散结。

如果肋痛就加郁金、延胡索;气促得很的加芥子、紫苏子;咯血者加仙鹤草、白茅根;咳嗽有痰的,加桔梗、桑白皮。

不同观念可以探讨,能治疗是我们医生需要做的,望天下没有肺癌患者。

糖尿病肾病从_痰瘀_辨治的中医治疗体会

糖尿病肾病从_痰瘀_辨治的中医治疗体会

要考虑肺炎发生的可能性[2]。

该病例整个病程贯穿发热症状,无咳嗽、无明显肺部体征,临床上很容易继续以上呼吸道感染进行治疗,当治疗3 4天后,热不退,应考虑到不典型咳嗽肺炎,及时辅以胸X 片以明确诊断,以免耽误病情。

患儿病程稍长,长期应用抗生素,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出现腹泻现象,中医认为,抗生素乃属寒凉,久用必伤及脾阳,脾不化津液,乃滋生痰湿,影响脾的升清降浊功能,加之小儿脾常不足,湿从内生,湿热相结,又肺合大肠相表里,乃发为泄泻。

故予葛根芩连汤以清热利湿,葛根轻清升发,止利兼透邪;黄芩、黄连厚肠止利。

小结小儿典型肺炎,诊断并不困难;不典型肺炎没有明显的咳嗽病史,可以高热、腹泻等为主要症状,也可为幼儿急疹并发肺炎,肺部听诊均无明显体征。

也有报道不典型咳嗽肺炎以腹痛、呕吐、口炎、结膜炎、中耳炎、皮疹、多汗等为主要症状[2],不典型肺炎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故应及时结合胸片、临床新发肺外症状、体征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1]杨显贵.小儿不典型肺炎78例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04(02):165-166.[2]郑光强.小儿不典型咳嗽肺炎69例临床分析[J ].海南医学,2010,21(19):89-90.[3]顾建月,姚蕾.幼儿急疹51例临床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2007,9(1):67.[4]叶光华,喻林升,张益鹄,等.幼儿急疹误诊误治死亡1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2):1009-1010.[5]全美洁.幼儿急疹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D ].重庆医科大学,2012.(本文校对:平伟收稿日期:2014-01-13)糖尿病肾病从“痰瘀”辨治的中医治疗体会程汉桥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痰瘀;脾肾亏虚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4.11.085文章编号:1003-8914(2014)-11-2398-02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91)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多见于病程在10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后便持续不断地向终末期肾病-尿毒症期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为引起糖尿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乳腺增生,多是痰瘀互结!一张方子,疏肝化痰,巧妙化散增生结节

乳腺增生,多是痰瘀互结!一张方子,疏肝化痰,巧妙化散增生结节

乳腺增生,多是痰瘀互结!一张方子,疏肝化痰,巧妙化散增生结节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聊聊中医调理痰瘀互结型乳腺增生的思路。

啥叫痰瘀互结?中医上经常讲,世上本无病,只是痰和瘀。

即百病都源于“痰瘀互结”,即人体内既有痰湿又有瘀血。

痰能生淤,淤能生痰。

所谓痰瘀互结就是指痰湿和瘀血搅合在一起。

体内如果既有痰湿又有瘀血,二者相互搏结,就会出现胸闷胸痛、肢体麻木、胃疼、头疼等局部疼痛现象,舌头一看苔腻,舌面有瘀斑,舌下经络怒张等。

如果痰湿和瘀血都发生在一个人体,最坏的结果就是体内会产生各种包块,像结节、肌瘤、囊肿、息肉,乃至肿瘤。

那么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下边我就给大家分享一则医案。

曾经有一位患者,女性,38岁。

什么毛病呢?这位患者,双侧乳腺结块伴疼痛已经有半年时间了,平素生活工作压力大,而且伴有焦虑紧张等不良的情绪。

疼痛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发病的时候,穿衣服不能碰着,碰到就会痛。

这种疼痛还会牵拉到腋下,一动就会疼痛。

因为太疼了,患者最终选择了去医院手术,但是术后疼痛症状并没有缓解。

于是家里人决定,想来看看中医,患者同意了。

刻诊,见患者面色青黄,情绪焦虑,双乳刺痛,痛有定处,经期双乳胀痛,经后胀痛减轻。

吃不进去饭,睡眠多梦,手脚冰凉,小腹经常冷痛,稍受凉后即腹痛腹泻,泄泻后腹痛缓解,大便溏,总有排之不尽感,月经不调。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边见齿痕及瘀斑,舌底脉络青紫迂曲,苔白,脉弦。

查体:双乳触及多发结节感,双乳头平齐,未见溢液。

双腋下及锁骨上下窝未及明显肿大的淋巴结。

乳腺彩超及钼靶提示:符合双乳腺增生声像,BI- RADS:II。

见患者就诊时一派脾胃虚寒之象,我予以“理脾为先”,治以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六君子汤加减:砂仁(后下)、淮山、苡米、茯苓、炒白术、枯梗、陈皮、熟附子(先煎) 、炒麦芽、炒白扁豆、炮、党参、予7剂、每日1剂、水煎服。

给予情志疏导、指导饮食调理及养生导引操。

药用完后,患者反馈腹部冷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明显缓解,精神情绪、吃饭睡觉不好的症状有改善,大便成形,一日一行。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探讨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探讨
痰瘀互结证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涉及痰与瘀两种不同病理产物的相互交织。本文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了这一病证的辨治方法。首先,概述了痰瘀互结证的概念形成,指出痰与瘀在许多疾病中,尤其是疑难重症中,常相互结合,加重病情。其次,分析了痰瘀互结的病理特征,包括其形成机制和对临床准确诊断。此外,还列举了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在治疗方面,强调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重要性,提出治气为先的治疗原则,并推荐首选药方。同时,针对久病入络的情况,加入了相应的药物,并兼顾补益,以防止化痰祛瘀过程中损伤正气。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痰瘀互结证的全面认识,以及有效的辨治思路和方法。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痰瘀互结证是中医学常见的辨证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人体内出现了痰和血的互相交错、互相依存的状态,导致机体气血不畅、经络不通的一种疾病。

其病理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难度也较大。

本文将结合我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向大家分享一下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金妙文。

一、辨证分析1.证候分析痰瘀互结证的主要证候有痰多、血瘀、气滞,常合并有胸闷、呼吸困难、头痛、肢体麻木等。

若病情较重,则可见有咳嗽、咯痰、乏力等。

此外,痰瘀互结证还常合并有脾虚、肝郁等病理状态。

因此,在辨证过程中,应从病人主要的症状入手,综合分析病人的脉象、舌像和四诊资料,全面地了解病情,尽可能地达到精确辨证的目的。

2.病因分析痰瘀互结证的病因首先是情志不遂,精神过度紧张、焦虑等都可以导致该证的发生。

其次,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不规律、环境污染等也是痰瘀互结证的常见病因。

从中医角度来看,痰和血都属于阴邪,因此,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同时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身心平衡,避免过度紧张、疲劳、情绪波动等。

二、治疗方法1.中西医结合痰瘀互结证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中西医结合为宜。

中医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祛痰、活血、理气、调和脾胃等,西医方面则可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瘀互结证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在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上,更是有独特的优势。

2.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治疗痰瘀互结证的一种常用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生脉饮、桂枝茯苓丸、加味逍遥散、枳术丸等。

这些中药中,有些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化痰、活血化瘀、健脾养血等功效,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症状,纠正体内的不良状态。

3.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它可以通过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并有利于病人恢复正常状态。

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痰瘀互结证可以缓解症状,降低病情的复发率。

三、护理建议1.改善饮食习惯改善饮食习惯是治疗痰瘀互结证的重要环节。

病人应采取清淡健康的饮食,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

从痰瘀互结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从痰瘀互结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从痰瘀互结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经验薛轶燕;苏励;田雨【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2(034)003【总页数】3页(P371-373)【关键词】辨证论治;关节炎,类风湿;痰;血瘀;中药疗法【作者】薛轶燕;苏励;田雨【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上海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20.531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周围关节对称性滑膜炎为主的自身免疫性、慢性全身性风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0.33%[1]。

现代医学对于RA的研究进展较快,随着来氟米特等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使RA的疗效大大提高。

但是RA的复发问题以及西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尚未有效解决。

与西药比较,素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见长的中医药疗法颇具独到之处[2]。

目前对RA的病因病机认识主要是正气亏虚、外感风寒湿热之邪、痰浊及瘀血等。

从临床表现来看,不论是早期表现的晨僵、肿痛,还是中、后期的关节变形,RA整个病程中的诸多症状均有痰瘀同病的表现。

现将从痰瘀互结论治RA经验介绍如下。

1 中医对痰瘀相关的认识痰、瘀的病理变化,似乎各有其源,然而追溯其本,痰来自津,瘀本乎血,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重要组成部分,而血的一部分渗出脉外,也成津液,二者均源于脾胃之水谷精微。

二者皆属阴精,而阴精为病,必然表现为津血的亏耗和留滞,津灼为痰,血滞为瘀,说明痰瘀实为同源。

而对于痰瘀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就已记载着半夏、服零(茯苓)、皂荚、虻(贝母)、漏芦等化痰祛瘀的药物。

甘肃武威出土的汉墓医简,其中一个医简的处方为:干当归、芎穷、牡丹皮、漏芦及虻。

此方养血活血加化痰散结,是痰瘀同治的典型方。

证明早在2 000多年前就已有祛瘀之中加以化痰的治法。

高血压痰瘀互结证证治源流及本质探析

高血压痰瘀互结证证治源流及本质探析

高血压痰瘀互结证证治源流及本质探析作者:张磊刘迎迎于杰郭伟星李运伦来源:《世界中医药》2021年第10期摘要通过梳理中医学关于“痰”“瘀”的古、今文献,厘清“痰瘀互结证”的证治源流,对“痰瘀互生互变,共同致病”的病理机制进行深入探析,提出痰、瘀既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司的病理产物,又可以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二者同源共生、互生互化、交互同病,全程参与高血压的发生及演变,成为高血压中医病机的关键环节,为中医临床从痰瘀互结辨治高血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痰瘀互结证;证治源流;证候本质;痰瘀生化互变;病理机制;关键环节;理论依据Abstract By analyzing ancient and modem literature about th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and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pathogenesis of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promoting each other to cause disease” in depth.It is proposed that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can be both pathological products from the metabolic dysfunction of qi,blood,and fluid,and a new pathogenic factor.These two symptoms are of same origin and promotes each other,whose interaction fully involved in the occurrence and process of hypertension,becoming a key link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ypertension,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reating hypert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for TCM clinically.Keywords Hypertension; Syndrome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Origin and ess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Essence of syndromes; Phlegm-stasis interaction; Pathological mechanism; Key link; Theory basis中图分类号:R255.3;R2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0.012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与功能,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和心脑血管死亡的主要原因[1],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甚至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2]。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常用对药、方药的使用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常用对药、方药的使用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痰瘀辨治、肺系难治病……常用对药、方药的使用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丹参为主,化痰燥湿当以半夏、陈皮、瓜蒌仁、漏芦、杏仁、苍术、云苓、白术为主。

由于痰瘀相关,治痰即可治瘀,因痰化则气畅血活;治瘀即可治痰,瘀去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消。

慎重选用化痰祛瘀药物才能获得较满意效果。

但是所用化痰祛痰药应选择平稳有效之剂,慎用虻虫、水蛭、甘遂、商陆等孟浪过剂,以免耗气伤血。

对药配伍瓜蒌皮、天花粉:周老在治疗肺部肿瘤、肺痈时,常用瓜蒌皮和天花粉配合使用,因瓜蒌皮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作用;而其根为天花粉,清热生津,润燥化痰,且有消肿排脓之效,两者合用,对于痰热与瘀热相搏而成的肺痈,及痰瘀互结气阴两伤的肺部肿瘤具有化痰祛瘀清热润燥之疗效。

半夏、天南星:半夏与天南星为同科植物,二药均具毒性,皆能燥湿化痰,为治湿痰、寒痰的要药。

然半夏专入脾胃,善治脏腑之湿痰:又为止呕要药,和胃降逆,辛开痞结,以治湿痰为主,天南星则兼走经络,善治风痰,能祛风定惊,兼能消肿止痛。

半夏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开泄化痰,以搜经络中之风痰。

两药相伍,可散周身痰结,尤以祛风痰为著。

周老对于治疗肺癌时,多用两者配伍使用以起到清肺化痰解毒之效。

苏木、泽漆:慢阻肺后期,痰瘀饮互结者,周老常泽漆与苏木合用,泽漆辛苦而凉,有较强的行水消肿、祛痰散结之功,用于慢性咳喘伴有咽喉有痰不易咯出及咽喉肿痛者,多有较好疗效。

苏木咸能入血,辛能走络,功善活血祛瘀消肿,两者合用,能祛痰散结、活血行水,相得益彰。

杏仁、桃仁:周老认为桃仁苦甘性平,富含油脂,入肝经血分,逐瘀活血,润燥滑肠:对于治疗肺部肿瘤时,常取其活血化瘀之意,而治疗肺气失宣肃之咳嗽气喘同时伴有血瘀明显的患者,常配合杏仁使用。

如《圣济总录》双仁丸以二药各半两治。

杏仁苦辛而温,主入肺经气分,功专苦降润泄,兼辛宣疏散,善破壅降逆、疏理开通,并可降气定喘,宣肺止咳,润肠通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

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

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

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

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

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

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

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

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

痰瘀互结证的常见临床表现1.2.1 疼痛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

《张氏医通》云:“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

”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

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

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偏于痰阻致痛。

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

1.2.2 麻木朱丹溪认为肢体麻木者,有“湿痰死血”。

痰瘀互结阻滞气血运行,肌表失于濡养,则麻木不仁。

痰瘀阻滞所致肌肤麻木,日久不愈,或固定一处,或全然不知痛痒,经年累月,无有轻时,或遇寒增剧。

1.2.3 肿块痰与瘀结,层层相因,凝聚成块,日以积大,形成各种肿块。

在表可为外伤痈肿疮疡,在内多见症瘕积聚、瘿瘤瘰疬。

正如《内经》谓:“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1.2.4 异常分泌物多为炎性分泌物,如咯吐痰血、带下赤白、白浊尿血、脓肿积液等。

按中医传统说法:一般红色或紫黑色分泌物,多为血化,侧重从瘀论治;黄色或黄白色分泌物,多为津液所化,侧重从痰论治。

1.2.5 精神症状瘀痰上蒙清窍,可见反应迟钝、健忘、甚则突然昏倒,不醒人世;久郁化火,上扰神明则可出现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甚则发狂等证。

《丹溪心法》谓狂病“多因惊扰,痰血塞于心窍所致”,《重订通俗伤寒论》谓:“热陷包络,夹痰瘀互结清窍,症必痉厥并发,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或独语如见鬼状”。

1.2.6 久咳喘促“肺为贮痰之器”,痰瘀互结于肺,气机壅滞,宣降失司,可见咳嗽喘促,咯吐痰血,甚则难于平卧。

痰瘀伏肺,胶结不解,其所致咳喘必缠绵难愈。

《丹溪心法》说:“肺胀而嗽,碍气而病,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血证论》亦论咳喘为“痰水之壅,瘀血使然”。

1.2.7 妇科症状痰瘀交阻脉络,气血不得流通,可致月经量少,后期,甚则闭经、不孕;亦可见带下量多或夹脓血。

痰瘀病证的临床表现广泛而复杂多变,古人所说“百病皆生于痰”、“怪证属痰”、“久病属瘀”为其最贴切的描述,故疑、难、久、痼之病皆有涉及,临床不可拘泥。

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意某些易伴痰瘀互结的病证如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慢性肾炎、肾小球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甲状腺肿大、精神分裂症等。

重视久病、怪病的痰瘀互结病理因素久病常使气血虚损,津血运行不畅则生痰瘀。

叶天士创“久病入络”学说,指出:“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

”提示“久病入络”的本质为痰瘀交混互结于脉络之中;且正因为痰瘀互结,胶固难化,进一步使得病程迁延难愈。

故对于久病难愈之症,应考虑痰瘀互结的病理因素。

而对于疑难杂证,传统医学素有“怪证属痰”“久病属瘀”之说,亦可考虑从痰瘀互结入手。

此外,当痰病治痰或瘀病治瘀而久不获效时,也应想到痰瘀同治。

应结合患者素体情况中医有“肥人多痰”“体胖多湿”之说,此类患者出现瘀血征候时,应考虑痰瘀同病的可能性。

2、痰瘀互结证的治疗方法首应明确痰瘀互结证需痰瘀同治:临床上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痰浊证或瘀血证更难处理,痰浊之邪性黏腻而胶固,瘀血之性亦胶着凝滞,两者互相胶结更为顽固。

单祛痰,瘀血难化;单化瘀,痰浊不除,病根难已。

故需痰瘀并治,复合应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法。

痰瘀同治应以治气为先人身之气血贵于流畅,而津血的运行与“气”息息相关。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畅则痰消,气结则痰生。

正如关幼波所说:“气属阳,痰与血同属阴,易于胶结凝固,气血流畅则津液并行,无痰以生,气滞则血瘀痰结,气虚则血涩而成痰。

”气的失常既为痰、瘀的病理基础,又是痰瘀同病的继发病变。

因痰瘀同为阴邪,易伤脾之阳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痰湿内阻,困于脾土,脾气亏虚,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运行迟缓而成痰瘀;气血相依,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气亦难复,可致气虚,进而痰瘀复生;痰瘀滞留体内,气机遏滞,则胶着更盛,久留不去。

形成“脏腑气机失调,痰瘀内生,进一步阻滞气机,形成痰瘀胶结,凝而不去”的恶性循环,产生各种顽疾怪病。

因此在痰瘀并治的同时,需调理气机,酌情行气、补气。

庞安常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唐容川亦说:“治血者必调气,使气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用,斯得之矣。

”行气:一可促进气、津液运行,减少痰瘀产生,阻断上述恶性循环;二可促使已胶结之痰瘀化解。

补气:补益脾气可助运化水湿,杜绝生痰之源;补益肺气可通调水道,清化储痰之器,且可助心行血,调畅血行。

故在化痰祛痰瘀时,需兼顾顺理气机,调畅气血运行。

痰瘀同治当重温阳痰瘀互结证者多见阳气不足,无力温化水湿则停为痰饮;寒凝血滞则为瘀。

同样,痰瘀形成后亦会耗夺已损之阳气。

因“饮为阴邪,非温不化”“血属阴类,非阳不运”。

故在化痰祛瘀同时,可根据病情加用温阳药,此为针对阳虚痰瘀互结证的一种治本方法。

痰瘀互结,久病入络者应加用搜剔入络之品久病络瘀者,单用化痰祛瘀之品,恐药力不足,难奏其效。

酌情加入虫蚁灵动之品,可搜剔络中之痰瘀,使浊去凝开,经行络畅,邪祛正复。

常用水蛭、虻虫、土鳖虫、蜣螂、地龙、蜂房、僵蚕之品,以其动跃攻冲之性,能荡涤痼结之凝痰败血。

痰瘀同治需注意以下几点:2.5.1 应根据病情侧重,病之成因,分清主次缓急,明确以治痰或治瘀为主,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

一般痰浊停滞而致血瘀,形成痰瘀同病者,当化痰为主,活血为辅;因瘀血日久滋生痰浊,而成痰瘀同病者,当活血化瘀为主,化痰为辅。

2.5.2 祛痰化瘀均属消法,易伤正气,应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且痰瘀之所以能互结为患,多有本虚之面,故需根据病情配伍扶正之品。

2.5.3 痰瘀互结证较之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为顽固难化。

故治当缓图,难求速效,临证之时应善于守方。

正如朱丹溪云:“久得涩脉,痰饮胶固,脉道阻滞也,卒难得开,必费调理。

”2.5.4 应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一切辛辣厚味及助湿生痰、碍气留瘀之品均当禁忌。

医案:彭某某男 46岁患者形体偏胖,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病史。

目前血糖控制尚可,2002年9月22日初诊查血脂:TC:L,TG:L,HDL-C:L。

患者自两年前始发心前区闷痛不适,诊为冠心病。

近半年来发作较频,每月发作3~4次。

发时胸闷痛,有紧缩感,时引肩背。

含服速效救心丸可缓解。

时觉心慌,头昏,口稍干,纳谷二便尚调。

曾服血府逐瘀口服液,丹参片等活血化瘀药,效不显,仍反复发作。

舌苔淡黄薄腻质暗有紫气,脉滑。

治以化痰软坚活血化瘀为大法,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冠心2号方加减。

全瓜蒌15g 法半夏10g 薤白10g 广郁金15g 石菖蒲6g紫丹参15g 赤芍10g 红花9g 川芎10g 降香10g黄芪15g 天冬15g 当归15g药服7剂即见症状缓解,服药28剂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慌亦减。

治守原法,服药四月余。

近两月仅发胸痛一次,休息后即自行缓解。

血脂复查亦降为:TC:/L,TG:/L,HDL-C:/L。

[按]:此案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证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目前多将其病机归为“胸阳不振、浊阴内停”,辨证属本虚标实,心之阳气不足为本,痰浊瘀阻为标。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本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的同时,发病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与我国饮食结构欧美化,生活节奏加快关系甚密。

过食肥甘厚味易伤脾胃,脾运失健则痰浊内生;生活压力增大,思虑劳倦过度亦伤脾运;此外,情志不遂、肝气不畅也可化为郁火,灼津为痰,蒙塞心窍发为“心痛”。

而痰阻血脉又致血行不畅,滞为瘀血,形成本病的另一大病理因素。

如患者脏腑机能尚健,多无明显“本虚”表现,而“邪实”表现相对突出。

病久者出现“虚实夹杂”之征,亦多属因“实”致“虚”。

故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其“邪实”一面,特别是“痰浊”发挥的始动作用,注重“痰瘀互结”的病理因素,不可过重补虚。

另一方面,高脂血症作为冠心病首要危险因素,正日益受到重视,控制血脂已成为冠心病防治中的关键一环。

祖国医学中“高脂血症”的病理特点为痰瘀胶着血脉,化痰祛瘀法已被公认为降脂诸法中作用显著的一种。

从“治病求本”的原则出发,冠心病的防治需要“痰瘀同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