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45例

合集下载

中医关于“胸痹”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胸痹”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胸痹”的证治分类一、心血瘀阻1.临床表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脉弦涩。

2.证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3.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4.代表方:血府逐瘀汤。

5.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黄补养阴血;降香、郁金理气止痛;甘草调和诸药。

若胸痛剧烈,瘀血痹阻较重者,加乳香、没药、丹参等;畏寒肢冷,兼有寒凝或阳虚者,加桂枝或肉桂、细辛、高良姜、白或人参、炮附子等。

气短、乏力、自汗,兼有气虚者,可选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

猝然心痛发作,可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二、气滞心胸1.临床表现:心胸满闷,隐痛阵发,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胸胁胀满,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2.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3.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4.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5.常用药:柴胡、枳壳疏肝理气;香附、陈皮理气解郁;川芎、赤芍活血通脉。

若胸闷心痛明显,兼有血者,合用生加丹参、白、苏木。

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郁化火,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便秘严重者加当归龙丸。

三、痰浊闭阻1.临床表现:胸闷重而心痛微,多气头身困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有倦息乏力,纳呆便溏,咳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2.证机概要:痰浊盘踞,痹阻胸阳,脉络阻滞。

3.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宜痹。

4.代表方:栝萎薤白半夏汤合涤汤加减。

前方偏于通阳行气,后方偏于健脾益气,豁痰开窍。

5.常用药:瓜、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星燥湿化痰;竹始清化痰热;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石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

痰热者,加海浮石、海蛤壳、栀子、天竺黄、竹沥;大便干结,加桃仁、番泻叶、大黄。

培土止泻汤治疗慢性结肠炎45例

培土止泻汤治疗慢性结肠炎45例

培 土 止 泻 汤 治 疗 慢 性 结肠 炎 4 例 5
樊 振 王 少波 。
(. 1陕西 中医学院, 陕西

咸阳 720 ;. 1002 西京医院 , 陕西
西安 7 00 ) 1 0 0
要: 目的 : 察培 土止 泻汤 治疗慢 性结肠 炎 的 临床 疗 效及 结肠镜 下肠 黏 膜 的 变化 。方 法 : 取 观 选
症 状可归 于 中医 的泄 泻 、 痢疾等范 畴 。笔者 随师 临证
选取慢性结肠炎患者 7 例, 8 随机分为治疗组
例 ;0岁 以下 6例 ,1— O岁 1 2 2 3 1例 ,1— O岁 1 3 4 8
疲劳、 饮食生冷油腻、 辛辣食物而加重。依据其主要 4 5例 , 对照组 3 3例。治 疗组 中男 2 8例 , 1 女 7 期问, 针对其病机特点 , 采用健脾温 阳化湿法进行治 例 ,1 5 4 — O岁 1 ; O例 病程半年 一1 2 年 2例 , — 1 4
关键 词 : 土止 泻汤 ; 性结 肠 炎; 培 慢 临床观 察
中 图分 类 号 : 2 9 7 6 2 文 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 3—85 (0 7 0 0 2 R 5 .4 . B 10 4 0 2 0 ) 2— 0 6—0 2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原 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 疗 ,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 性结肠炎症, 其腹泻型临床多表现为反复腹泻, 大便 1 临床资料 溏薄 , 次频 , 带泡沫或 黏液 , 或呈 泡沫状 , 者带脓 血 , 11 一般 资料 重 . 伴有腹胀、 腹痛或下坠感。常因精神受到刺激、 过度
王某 , ,8岁 , 民。 因过 度 用 力 抬举 重 物 胁进伤 的基 本方 。方 中瓜蒌 、 白、 夏 、 枝 共用 男 3 农 薤 半 桂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气虚痰瘀型胸痹(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气虚痰瘀型胸痹(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气虚痰瘀型胸痹(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气虚痰瘀型胸痹(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摘要:胸痹(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气虚痰瘀型胸痹是胸痹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

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在治疗气虚痰瘀型胸痹中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30例气虚痰瘀型胸痹患者应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减轻心电图异常,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本研究认为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可以作为治疗气虚痰瘀型胸痹的有效方剂。

关键词: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气虚痰瘀型;胸痹;心绞痛;治疗引言:胸痹(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病变,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或压迫感。

气虚痰瘀型胸痹是胸痹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主要表现为气虚、痰瘀等病理变化。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气虚痰瘀型胸痹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火内蓄等有关。

方法:选取2019年至2020年期间就诊的30例气虚痰瘀型胸痹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42-70岁,平均年龄为57.3岁。

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诊断,包括典型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异常等。

排除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及对试验方剂过敏者。

所有患者在西医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

治疗方案: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由以下药物组成:瓜蒌10g、生半夏30g、法半夏10g、薤白10g、陈皮6g、葛根10g、川芎10g、广藿香6g、川楝子10g、板蓝根10g、桑白皮6g、阿胶10g。

将以上中药煎煮后,取汁液口服,每日2次,连续治疗3个月。

临床观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治疗后,患者心前区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心电图异常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也显示明显的改善。

王振涛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疗胸痹心痛经验

王振涛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疗胸痹心痛经验

王振涛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疗胸痹心痛经验杨令【摘要】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具有通阳散结、降气化痰、运转胸中气机的作用,主要用于痰浊壅盛、闭阻心脉所致胸痹心痛.胸痹心痛是现代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与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密切,现代研究表明痰瘀痹阻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关键,本文主要探讨王振涛从痰、瘀论治胸痹心痛的方法,总结分析王振涛从痰论治胸痹心痛的经验.【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09【总页数】3页(P89-91)【关键词】瓜蒌薤白半夏汤;胸痹;真心痛;痰瘀互结;王振涛【作者】杨令【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王振涛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首届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科室负责人,国家中医管理局病毒性心肌炎重点研究室主任。

从医30多年,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诊疗工作,尤在胸痹心痛的治疗方面造诣颇深。

胸痹心痛是现代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与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密切,现代研究表明痰瘀痹阻是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关键[1-2]。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王振涛教授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痹心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胸痹”名称,并将胸痹的病机归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内盛、水饮内停,寒饮上逆、阴乘阳位,痹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

王振涛教授认为: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此时人体脏腑功能下降,气血渐虚,肾气渐衰,由于肾中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肾阳不足可致胸中阳气不足,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同时肾中阳气不足,也可导致肝脾功能失调而生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等阻滞心脉而发心痛。

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肾病者……虚则胸中痛”。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及生活节奏的改变,如:久坐少动,嗜食肥甘厚味,烟酒无度、恣情纵欲等,都可以耗伤人体正气、以致痰饮内生。

《涤痰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

《涤痰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

《涤痰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涤痰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观察涤痰通脉汤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引言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

痰瘀互结证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见证型之一,表现为胸痹、心悸、气短等症状。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但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涤痰通脉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祛痰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疗效。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涤痰通脉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周期为8周。

3.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生活质量等。

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8周分别进行评估。

三、结果1. 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均有显著改善。

2. 心电图变化情况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情况亦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心肌缺血改善程度、ST段压低程度及T波倒置程度均有明显改善。

3. 生活质量评估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在体力状况、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等方面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四、讨论涤痰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剂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变化及生活质量。

这可能与涤痰通脉汤的祛痰化瘀、通络止痛的功效有关。

该方剂能够通过祛除痰湿、化瘀通络,改善心肌缺血,从而缓解心绞痛症状。

同时,该方剂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情绪状态及睡眠质量。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用于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中的效果分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用于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中的效果分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用于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中的效果分析胸痹心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感到胸闷不适、胸痛,甚至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是由痰浊闭阻所致,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清热化痰、涤痰开窍的方法。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是一种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的经典方剂,通过加减方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病情。

本文将从方剂组成、加减用药、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的药物组成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是由瓜蒌、薤白、半夏等药物组成的。

瓜蒌性寒苦,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开窍的作用;薤白性温味辛,能温中健脾,祛寒化痰;半夏性味辛苦,能够涌吐痰浊、开胸散结。

这三味药物合用,具有清热散结,开窍利咽,通利气机的功效,是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的常用方剂。

1. 加味(1)加减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加入化痰散结、疏肝理气、开窍通窍的药物,如枳实、香附、赭石等;(2)加糖浆:如果患者有热症或者痰浊较厚,可以适量加入冰糖、蜂蜜等具有清热润燥、化痰止咳作用的糖浆;(3)加辅助药物:如甘草、生姜等,可以协助调和药性,增强疗效。

2. 减味(1)减瓜蒌:如果患者具有阳明热盛证,可以适当减少瓜蒌的用量;(2)减薤白:如果患者脾胃虚弱,可以适当减少薤白的用量;(3)减半夏:如果患者痰浊较轻,可以适当减少半夏的用量。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经过加减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患者的症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缓解症状病患服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后,常常可以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如胸闷不适、心慌、气短等。

尤其是对于痰浊闭阻型疾病引起的心慌、气喘症状,疗效更为显著。

2. 改善体质通过清热化痰、涤痰开窍的作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病情复发的几率。

3. 保护心脏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的药物成分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可以降低心脏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的风险,并且可以改善心脏功能。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胸痹46例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胸痹46例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治疗胸痹46例
谭让科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6(027)007
【摘要】目的:观察通阳、祛痰、活血类中药配伍治疗胸痹的疗效.方法:以益气通阳化痰活血立法,自拟方药(瓜蒌、薤白、菖蒲、半夏、郁金、乳香等)辨证加减治疗胸痹46例.结果:总有效率95.5%.提示:治疗胸痹应以益气通阳,豁痰祛瘀为治疗法则.
【总页数】2页(P787-788)
【作者】谭让科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医院,72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瓜蒌薤白半夏汤合酸枣仁汤加味治疗胸痹失眠的临床效果 [J], 赵晓红
2.瓜蒌薤白半夏汤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痰阻心脉型胸痹32例疗效观察 [J], 刘英帅
3.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J], 高宇; 王雪; 孙琦
4.陶晓华教授运用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痹经验 [J], 吴梦玮;陶晓华
5.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的临床观察 [J], 张慧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

2024年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胸痹,作为中医术语,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其病因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胸痹属于“心痛”、“真心痛”的范畴,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从胸痹的中医定义、病因辨析、诊断要点、治疗方法以及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胸痹的中医定义胸痹,又被称为心痛,是指胸中气机痹阻,不通则痛的一种病症。

其病位主要在心,但亦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中医理论认为,胸痹的发生与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和、痰瘀互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

二、胸痹的病因辨析胸痹的病因多端,常见的有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

外邪中以寒邪最为多见,寒邪内侵,凝滞气血,痹阻胸阳,发为胸痹。

饮食不当,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职,痰浊内生,痹阻胸络,亦可导致胸痹。

情志失调,如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亦可引发胸痹。

年迈体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胸阳不振,亦可成为胸痹的发病原因。

三、胸痹的中医诊断要点胸痹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

临床表现以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为主,常因劳累、饱餐、寒冷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象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腻。

脉象多见弦脉或涩脉。

在诊断时,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四、胸痹的中医治疗方法胸痹的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

其中,中药内服是中医治疗胸痹的重要手段。

中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合适的方剂,如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等。

同时,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中药治则的具体应用需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45例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方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胸
痹痰瘀互结证的患者 86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患者 45例, 对照组患者 41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 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
板及调脂等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疗
程为 2周。分别于疗程结束后观察症状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
78 %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治疗
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 可缓解临床症
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且联合用药未见明显的药物副作用, 治疗安全, 疗
效可靠。

【关键词】 胸痹;痰瘀互结证
胸痹指胸部闷痛 , 甚则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临床常见胸闷胸
痛 , 呼吸欠畅 , 喘息不得卧等症状。相当于西医学所指的冠心病心绞痛。近
年来 , 我们采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胸痹痰瘀互结证,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
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辩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
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所纳入病例均具有胸痹主症 , 符合中医胸痹
痰瘀互结证诊断及冠心病心绞痛诊断。

1. 2 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为我院 2010年 3月 ~2012年12月中医门诊病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 年
龄49~73岁, 平均58岁, 对照组41例, 其中男25例, 女16例, 年龄
46~71岁, 平均59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心绞痛严重
程度及血脂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 P>0.05)。

1. 3 统计学方法 运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四格表资料
Fisher 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

2 治疗方法
2. 1 对照组 采用西医抗心绞痛常规治疗:包括口服硝酸酯类药 (单硝酸异
山梨酯缓释片)、 β受体阻滞剂 (倍他乐克 ), 同时应用抗血小板 (拜阿司
匹林 )以及调脂 (辛伐他汀 )等治疗 , 2周为一个疗程。

2. 2 治疗组 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汤剂口服, 药物组成:藿
香10 g, 佩兰10 g, 降香15 g, 五灵脂15 g, 延胡索15 g, 丹参30 g, 枳
壳 10 g, 陈皮10 g, 茯苓15 g, 甘草15 g, 三七3 g, 太子参20 g。水煎
取汁300 ml, 1剂/d, 分2次口服。2周为一个疗程。

2. 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 , 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
有效:心绞痛症状减少次数超过治疗前总数50%以上 , 心电图有所恢复;无效:
心绞痛症状未减轻 , 心电图无好转。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 45例 , 显效 19例 , 有效23例, 无效
3例, 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41例, 显效14例, 有效 18例 , 无效 9
例 , 总有效率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2 毒性和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见毒性和不良反应 , 两组病例治疗前
后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均无异常改变。

3 讨论
胸痹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 , 本虚是致病根本 , 应区分阴阳气血亏虚的
不同;标实是发病重要因素 , 应区分气滞,痰浊 , 血瘀 , 寒凝的不同。临
床中 , 该病多见兼夹症候 , 如气滞血瘀 , 气虚血瘀等证 , 近年来尤多见
兼夹湿浊痰邪 , 但血瘀始终为其病理基础[1]。痰浊与瘀血往往同时并见 , 因
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亦经常并用 , 但应根据两者的偏重而有所侧重。痰瘀
同病是冠心病中最常见的症候类型。临床实践证明, 痰瘀同治的方法是治疗冠
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 , 单独使用活血化瘀法虽然可以有效的
缓解临床症状 , 预防斑块形成 , 但对已经形成的斑块无明显软化及消退作
用 , 单独运用化痰软坚法也不能消退斑块。而将两者融为一体 , 则可以有效
的消退斑块 , 软化血管[2]。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应注意 , 久服活血之品常可
出现耗气伤阴证。所以胸痛减轻后应运用补气养血, 扶正祛邪之法以杜复发。

方中降香辛香宣透 , 行胸脘之气 , 化瘀理气止痛;五灵脂, 延胡索行
气活血化瘀止痛;丹参养血和血;枳壳行气开胸,化痰消积;陈皮理气健脾 , 燥
湿化痰;茯苓甘温益气 , 扶正补气益心脾;三七通络活血止痛 , 化瘀生新;
藿香佩兰芳香化浊, 化湿辟秽;太子参益气养阴扶正, 达标本兼治之功。

参考文献
[1]谢伟, 康立源, 王硕, 等. 张伯礼治疗冠心病经验. 中医杂志, 2011,
52(18):1539-1541.

[2]鹿小燕 , 曹洪欣 . 冠心病从痰瘀相关论治探讨 .中医杂志 , 2010, 51
(2):101-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