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3痰瘀互结证
试论重视调肝论治痰瘀互结证_王雪梅

59第14卷 第7期 2012 年 7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4 No. 7 Jul .,2012痰是机体的病理产物,凡体内任何组织在病理发展过程所产生的非正常体液,统称痰饮,一般稠者为痰,稀者为饮。
瘀即瘀血,指停滞并已凝结的血液。
它既包括经络中的凝血,也包括离经之血而凝结者。
痰与瘀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
《灵枢・百病始生》云:“湿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
”认为津血留滞而产生痰瘀同病的病理变化,即血运不畅而成瘀,津液凝聚而为痰。
1 从肝论治痰瘀互结证之理痰瘀同源理论,实始于《内经》,《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说明了津血同源,津液可以转化为血液。
《医学入门》说:“痰乃津血所成”。
因此,可认为:痰、瘀由津液所化,分别是人体水液、血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源于津液,瘀血源于血液,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结果。
韩学杰、沈绍功等认为痰瘀之形成与五脏六腑相关,多由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血失和,气机失调,水液代谢紊乱,积聚成痰,痰凝气滞,阻于络脉,痰浊瘀血交结,而致痰瘀同病[1]。
笔者认为:痰瘀互结证和心、肝、脾、肺、肾五脏功能失常皆有关,尤其是与肝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1.1 气机紊乱是产生痰瘀互结的基础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咳嗽》指出:“须知试论重视调肝论治痰瘀互结证王雪梅,杨梅,何丹(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不利津熬为痰,血滞为瘀,而构成痰瘀的相关性,临证中辨久病之“瘀”和怪病之“痰”时应当将两者联系起考虑从肝论治,突出调肝以治痰瘀互结证的重要性。
关键词:痰瘀互结证;肝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2) 07- 0059- 02收稿日期:2012-01-14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课题项目(2010C166)作者简介:王雪梅(1979-),女,云南江川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教学及科研。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验案举例

作者:孔伯华名家研究室 李志更博士高血压 病又称原发性 高血压 ,是常见病、慢性病、高发病。
我们通常所说的 高血压就是指原发性 高血压 。
高血压 有“三高三低”的特点,所谓三高就是患病率高、死亡率高、残疾率高。
据调查,我国目前大概有2亿 高血压患者,而北京地区45岁以上居民约一半以上具有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而一半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与高血压 有关。
我国是世界上脑卒中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脑血管意外的患者约有75%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 高血压 就是其中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的危害性就在于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容易造成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所谓三低是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许多人自己得了原发性 高血压竞一点不知道,更不用说药物治疗了。
还有些 高血压 病患者,出于害怕西药副作用等原因,不能够坚持治疗,加之该病不容易治愈,故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 高血压 ,研究 高血压 ,预防 高血压 ,控制 高血压 。
高血压病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1)遗传和基因因素。
双亲血压均正常者,子女患 高血压病的机率是3%,父母一方患高压病者,子女患 高血压的机率是25-28%,而双亲均为 高血压 者,其子女患 高血压的机率是45-55%。
远远高于一般人群的患病率。
但是 高血压 的发病还需要环境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精神情绪。
情绪紧张、激动容易造成血压的波动,所以 高血压 患者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
还有一些人的职业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如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医生、会计,精神常紧张,交感神经就兴奋,容易得 高血压 。
(3)膳食营养。
高血压 病患者要避免高盐、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我们每天只需要摄取6克食盐就够了。
在食用油的选择上,多吃植物油,如橄榄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等,少食用猪油、牛油之类。
高血压的诊疗计划

高血压的诊疗计划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18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人群,不适用于儿童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治法:平补肾气,调和血脉。
推荐方药:补肾和脉方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炒杜仲、女贞子、怀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肾阴虚证)、右归丸(肾阳虚证)等。
2.痰瘀互结证治法:祛痰化浊,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常规

高血压的中医护理常规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常见证侯要点:肾气亏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
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常见症状(一)眩晕1.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2.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每次20分钟,每晚睡前1次。
6.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1次。
7.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1次。
(二)头痛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3.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
4.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H型高血压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结合部分高血压的发病时的症状、病因病机,可以与中医中的“眩晕”、“头痛”、“胸痹”等疾病中的相应分型对应。H型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也归属于相应门类中。中医认为脏腑衰微,阴阳偏盛偏衰,气血运行不利是其发病内因。久病过劳、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为其发病诱因。其发病分型并没有统一的认知,目前以《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主。闫翠[4]等分析认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两种证型分布最广,其中痰湿壅盛证患者的Hey水平最高。目前认为肾虚血瘀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肾虚血瘀证、痰湿壅盛证Hcy水平明显高于其它证型。
1.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与高血压发病、发展的机制相关性研究
H型高血压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并没有定论,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总结如下:①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研究提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加重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并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及发展[3];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使得血管扩张性降低,最终硬化,使得血压进一步增高。②应激反应:高同型半胱氨酸可以诱发氧化应激,并产生大量自由基,造成内皮受损,最终降低血管扩张性,增高血压。③通过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而影响血压:目前对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外研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会增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并和血管紧张素Ⅱ发挥作用造成内皮损伤,从而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病。4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增加血管硬度:研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通过质膜上特殊受体,激活神经嵴源性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二酰甘油和蛋白激酶C,同时促进钙离子内流及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增殖平滑肌细胞的,最终增加血管僵硬程度。
3、西医对于H型高血压治疗
3.1非药物治疗
周菲,张意仲等[5]强化血压管理,测定1年后相关数据,强化血压管理有助于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并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及改善动脉硬化。卢艳[6]研究得出结论对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行饮食护理,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有临床推广。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_1

---------------------------------------------------------------最新资料推荐------------------------------------------------------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 中医护理方案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肾气亏虚证:腰脊痠痛(外伤性除外),胫痠膝软和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
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二)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胸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三)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
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眩晕 1.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防止跌倒,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
环境宜清静,避免声光刺激。
1 / 172. 观察眩晕发作的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压等变化。
3.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
若出现血压持续上升或伴有眩晕加重、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言蹇涩、肢体麻木或行动不便者,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做好抢救准备。
4.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交感等穴位。
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百会、风池、上星、头维、太阳、印堂等穴位, 每次 20 分钟,每晚睡前 1 次。
6. 中药泡足,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中药制剂,每日 1 次。
7. 遵医嘱穴位贴敷疗法:可选择的穴位双足涌泉穴,每日 1 次。
(二)头痛 1. 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
2. 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予处理。
高血压的中医护理

肾精亏损型
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 阳虚甚者多食胡桃、韭菜、黑芝麻、肉桂、龙眼、 红枣、荔枝、羊肉等补肾助阳之品,禁食生冷瓜果 和凉性食物;阴虚甚者多食百合、茄子、扁豆、莲 子、银耳、甲鱼、鸭肉、鹅肉、李子等补肾滋阴之 品,禁烟酒及辛辣温燥动火伤阴食物。
气血两虚型
饮食以少食多餐、细软 滋补为主,可食黑木耳 、香茹、芝麻、黄花菜 、莲子、山药、牛肉、 海参、桂圆、荔枝、葡 萄干、山楂、蜂蜜等以 益气补血,健脾和胃。
03
心悸发作有恐惧感者,应有专人陪伴,并给予心 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
04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可选择心、交感、 神门、枕等穴位。
05
遵医嘱穴位按摩:可选择内关、通里,配穴取 大陵、心俞、膻中、劳宫、照海等穴位。
(四)呕吐痰涎
急性发作呕吐剧烈者暂禁食,呕吐停止后可给予 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饮食。
另外,按照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 高血压。按照患病群体还可分为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 妊娠高血压、中青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双亲无高血压、一方有高血压或双亲
均有高血压,其子女高血压的发生几率分别为3%、 28%和46%。
年龄:高血压的发生与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患病率
随年龄增高而上升,来自于国内的新近研究显示,18~24 岁组患病率最低为9.7%,35~44岁组为26.7%,45~54岁 组为42.1%,55~64岁组为57.1%,65~74岁组为68.6%, 75岁以上组患病率高达72.8%。
3
其降压机制一定程度上与肾上腺素能阻断剂类似。通过刺
激脑干的某些受体,这些激动剂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的活性。
对于合并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
高血压中医证候分类及中成药小常识知多少

高血压中医证候分类及中成药小常识知多少临床上可将高血压疾病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原发性高血压,一种为继发性高血压。
前者称之为高血压病,并非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后者称之为症状性高血压,是指如肾病等疾病而引起的肾性高血压等临床症状表现。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高血压疾病及其中医证候分类与中成药小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医是如何看待高血压疾病的?在中医学角度将原发性高血压归为“眩晕、风眩、头痛”范畴,认为引起该疾病的主要病因与患者先天禀赋不佳、血脉亏虚、肝肾不足再加上为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年高体虚、久病等因素而致其体内痰瘀互结,脉络受毒损而引起的血压升高。
而中医认为引起该疾病的主要病机为患者机体内气血失调以及阴阳失衡所致。
二、高血压疾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及辨证治疗中医认为本虚标实是高血压疾病的证候表现,因此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应先为患者辨虚实。
通常高血压实证患者多可表现为肝阳上亢兼具痰浊瘀血状态,因此应以为患者通络祛痰、潜阳平肝为主要治疗原则;而高血压虚证患者多可表现为肝肾阴虚兼及心脾,阴虚于下状态,因此应以为患者安神养血、滋补肝肾为主要治疗原则。
虽然目前高血压疾病在中医辨证分型中并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标准,但整体上可将该疾病划分为以下五个证候类型,包括肝阳上亢证型高血压、阴虚阳亢证型高血压、痰瘀互结证型高血压、肾阳亏虚证型高血压以及气血两虚证型高血压。
1、肝阳上亢证型高血压肝阳上亢证型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表现多以头痛、目胀、眩晕、口苦、面红、耳聋、目赤、易怒、急躁、苔黄、舌红、便秘、尿赤、弦数或弦等为主。
辩证治疗:宜采取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为其平肝潜阳。
天麻钩藤饮加减方药组成:君药由天麻、钩藤组成,主要功效为熄风平肝;臣药由川牛膝、石决明组成,前者可引血下行,后者平肝潜阳。
另方中寄生、杜仲可治本,为其补肝益肾;黄芩、栀子降火清肝;川牛膝、益母草合用可达到为其活血利水、平降肝阳之功效;朱茯神、夜交藤均为佐药,可起安神宁心之功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性别: 年龄: (乡)镇: 村:
高血压中医药保健处方
(三)痰瘀互结证(含痰湿壅阻证)
【主症舌脉】眩晕,头重如裹,或伴头痛,胸闷、恶心,形胖,
食少多寐,舌暗,苔腻,脉滑或涩。
【治法】健脾化痰,活血化瘀
【方药】涤痰汤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合
并脑血栓形成。
【中成药】愈风宁心片,活血化瘀,通络定眩。每次5片,每日
3次,疗程4周。
【茶饮】降脂益寿茶:荷叶、山楂、丹参、菊花、绿茶各适量,
开水冲泡饮服。
陈山乌龙茶:陈皮、山楂、乌龙茶各适量,开水冲泡饮服。
【食疗方】推荐常用食物有白萝卜、紫菜、白薯、玉米、花生、
洋葱、木耳、山楂、核桃、桃仁、杏仁、海带、海蛰、大蒜、冬瓜等
具有化痰活血之功效的食品。
马兰头伴海带:马兰头洗净,用沸水烫至色泽泛青,取出后沥水,
切成丝备用。海带用温水浸泡12小时洗净,用沸水烫10分种,取出
切成丝,与马兰头同伴,加盐、味精、糖、麻油拌和均匀,佐餐用。
绿豆海带粥:绿豆、海带、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它2味同
煮成粥,可当晚餐食用。
附:高血压足浴通用方——邓铁涛教授“浴足方”
怀牛膝、川芎各15g,天麻、钩藤(后下)、夏枯草、吴茱萸、
肉桂各10g。上方加水2000ml煎煮,水沸后10分钟,取汁趁温热浴
足30分钟,上、下午各1次,2-3周为1疗程。